《王学通论》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王学通论章节试读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61770238
作者:杨国荣
页数:266页

《王学通论》的笔记-第271页

存在与理性无关。在光线与语言的纠缠中我甚至尝试了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的思路。那么,那些在光线和语言之外的实体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这个问题与物理学上的一个大争论有很明显的相同点。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摧毁了世界的确定性与唯一性。就如同薛定谔的不死不活的猫一样,王阳明的饿花也处于一种不开不合状态。个人比较倾向于平行宇宙的说法,以若干个平行宇宙叠加的方式供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不看,猫和花都是处于混沌状态,死猫和活猫的宇宙,花开与未开的宇宙同时存在。而只需要一个观察,于是一个完美的确定形态出现,另外一个选择项的宇宙立即湮灭。所以,在未观察之前,实体并非是存在或是不存在的,而是说它的存在未进入你的世界产生任何意义,因而在这种状况中判断其存在与否是无意义的。王阳明以一种意义产生的公式解决掉这个问题。好吧,存在与否,在进入我的视野之前,对我没有意义。而正因为这个世界是摇摆的,其实每个人的世界只对他个人有意义,所以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我们更可以用一些过程哲学的方法,生活是个动态的延续过程,我们要追求的神马就好像前方真有个神马在等我们一样。所以应该放弃掉一些理性的固执,多多应用直觉去体验,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走到最后发现:一切都是没结果的。

《王学通论》的笔记-第85页

良知作为天赋性的附属,是人出生即获得的。只是在后天的成长和体验过程中通过格物工夫使之变得清晰明朗,或是为人欲习心所遮蔽。就如同理学家总是在怀念三代之治一样,心学家也总是想回溯到人心的本初状态(这种对于幼年的想象和怀念倒是心理学的一个好课题)。但是,良知的另一性质,至善,则是将之悬挂在所有道德层次的顶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于是至善也是止善,它已到达究极境界,之外无物。成为一种绝对道德。于是作为一种先验的存在,就如同宇宙间的一个巨大的黑洞,从外是看不见其内部的,因为没有光线可以出来(关于光线的事情不说了),它如同神一般具有了万物的最终解释权。究极性意味着它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接近于无限大,一方面可以保证其纯洁无垢,不会为世间俗物玷污。如同一轮明月悬挂于天庭,即使有乌云遮挡,但月亮本身性质不变。而另一方面,这也近乎宣告了人向至善的接近过程是永无止尽的,则致良知的过程则成为了耗费一生的工程,人间与至善作为两个各自的系统,其之间巨大的真空地带,给了后人以极大的发挥空间。
P.S. 写完我才发现我在最后把人心与良知对立起来了。阳明先生说的两者本为一物。你《王阳明全集》白读了吗?哎!!!果然火候不到家,在这丢人了。哎,打完了就算了,不删除了,也算是个警醒。forget it。

《王学通论》的笔记-第111页

致知对象一旦被超验化的两个后果:1. 对象超验化。2. 接触过程超验化。在第一个后果中。物体自身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人的理性永远只能停留在现象之中,我们只能了解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而它自身的本体,却隐藏在现象之下,无法认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也许正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万物的实体分享了神性,所以凡夫俗子肉眼凡胎的难以窥见其真身。但是假如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它的本体是什么样子的很重要吗?它只要为我所用完成我的意志就可以了。
在第二个后果中,致良知的“致”这一过程被超验化。单凭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格物致知是无法达到的,也就只有选择了和禅宗一样的解决思路——依靠心灵的顿悟来直接跳跃到彼岸,这也是为什么“归寂说则将反观内听,绝物忘智作为返归寂然之本体的条件,因而具有神秘主义性质”。“反观内听”显示出具有现代哲学的若干特征——对语言自身的反思。由张嘴对别人说转向了自己对自己说,倾听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语言,在这里语言失去了光线的类似性,不再向外传递信息。 “寂灭”以为着没人说话,没有人向外发声,没人通过语言传递信息。 聒噪,充斥正无数信息的世界安静下来,这里只剩下了一堆语言的尸体——沉默。人走进了一个完全漆黑的房间,倒比平常更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也许是因为人在黑暗中感受到了最原始的恐惧,以及孤独。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一方面会放松掉对感官的依赖(因为无所依赖),而更贴近人的本体,或是说内心,于是在中西方的宗教中,比如说在禅宗寺庙与天主教修道院中,都会要求教徒在一天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沉默,就好像要求无线电静默一样,以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与更为敏锐的感官去捕捉来自教主或是偶像的声音。
而作为他者来看,这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一种静默状态下,没有信息的溢出(我差点用流溢这个词了),就好像在黑箱中操作(黑箱,这一名词很形象了,没有光线出来,类似于没有语言),所以我们得不到有关它的信息,困惑而说它们神秘。
中国:侧重于内在超越。 西方:侧重于外在超越。关于这个的论述很多了,不赘言了。主要是我说不清楚,免得造成混乱。

《王学通论》的笔记-第63页 - 五 成己与无我

朱子之理更多的是强调天理,以天作为理得来源与具体的形象,强调的是其普遍性与超越性,故更多的是说明理在万物中与人间社会的普遍存在,并因此要求人去自觉的发现与遵守。而在陆王心学体系中,由于万物与天理的真实承受者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个体,生民这一集合概念其实忽略掉了个体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每个人对世界的直观印象和理性思维的不同。若硬是要一个带有普世性的天理去施加在鲜活的有着个性的个人之上,则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激烈的对抗与紧张。陆九渊突出了个体,王阳明则强调的是个体与万民之间的统一,似乎理学家都有一种追寻终极意义与强调普世价值的倾向(在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里有具体的分析)。而在本书的270页,作者很清晰的说明了天地万物的自然存在是怎样进入个人的视野中而产生了意义。


 王学通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