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2
ISBN:9787806882832
作者:冯友兰
页数:58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  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有的人或许喜欢称之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这里的含义和我在上面所说的不同。举例来说,基督徒看爱神是一个宗教价值;而在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里,神的含义就是宇宙。严格说来,基督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便是一个伦理价值。因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问题。它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爱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不谈“损”和“益”的区别,我对老子这句话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这句话是为了藉此表明: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有维也纳学派加以阐述。但是,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认为哲学的功能只是为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学的性质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诗;但是,从他们的论辩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精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搀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上面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作了一般性的论述,下面将具体地谈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主流,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它,我们需要首先看一下,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人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论语》第十一章十一节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章句上》)这无异于说,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就表面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描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这便是引起中国古代道家嘲笑孔子和儒家的原因。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人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人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人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这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正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就是圣人。他既人世,又出世;中国圣人的这个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里的圣徒。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听起来,这有点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哲学家一国王”理论。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国里,哲学家应当成为国王,或国王应当成为哲学家。一个人怎样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这个人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长成的头脑得以转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由此看来,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持有同样的主张,认为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王的品格。但是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哲学家成为国王是违反了自己的意志,担任国王是强加给他的职务,对他是一种自我牺牲。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吕氏春秋·贵生》篇里载有一个故事讲,古代一个圣人被国人拥戴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个山洞里;国人跟踪而去,用烟把圣人从山洞里熏出来,强迫他当国君。这是柏拉图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相近的一点,从中也可看出道家哲学中的出世思想。到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根据中国主流哲学的传统,修改了道家思想中的这一点。  按照儒家思想,圣人并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使人培养自己以求得圣人的品格。

内容概要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治中国哲学史迄今无出其右。一九四六到四七年,先生正值盛年,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于一九四八年由美国克米伦公司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历久弥新。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第八章 名家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英文版编者引言译后记

编辑推荐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在言必称西学的二三十年代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先秦)和经学时代(汉至清),自成一家之言。他认为中国哲学多讲内圣外王之道,在这《中国哲学简史》(上下)(英汉对照)中,他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不同哲学观人生观,直至现代哲学的发展和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读来条理明晰,层次分明,浓浓的书卷气中,不掩金石之声。全书中英文对照,不仅适合国人阅读,也适合外国人阅读。

作者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上下册)》主要内容:六十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在美国出版,是为《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上下册)》。自英文原书问世以来,迄今以有法、意、西、南、捷、日、韩、中文等近十种译本出版。它已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中国人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中,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作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上下册)》的最大特色是深入浅出,正如冯先生自言,“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学习英语的中国读者,具有英语四级水平即可对照中文读通《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上下册)》英文,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汉语的外国读者。亦可依傍《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上下册)》英文读懂中文,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图书封面


 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前段去读新东方的口语班,坐在我旁边的小姑娘,跟我说她很喜欢读书,她说,我这个人特别敏感,很喜欢想问题,所以读了很多书,我说,读了些什么啊,她说,我最喜欢读励志书了,还有很多如何激发人脑潜能的书,,,,我说,啊,是么,不,不错啊,,,后来又一天,她跟我说,她最近很喜欢研究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我说,哦,是吗,怎么研究啊?她说,我最近在研究《易经》,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说,啊,是么,不,不错啊,,,恩,废话不说了,,,说正题,,,恩,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主要难度来源于作者对于读者的古文能力预估很高。而我的实际能力却很低。冯友兰在论述某位哲学家,某个哲学流派的思想时,往往会引用其著作的原文,如果原文他认为有困难,他会在之后用白话解释一遍,如果他认为很简单,就这么带过去了。然则问题是我并没有觉得哪一句古文是没有困难的。幸好书的装订是左面一页英文配上右面一页中文,于是每当遇到读不懂的的地方,我就去找对应的英文。万幸英文总是很简单的。我怀疑其英文版是面向中小学水平的,,,不过接下就有一个疑惑,,,我真的是中国人么,,,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有 原来这个东西是这么来的 的感觉。比较好玩的是佛学中关于顿悟的理论。说起来当个顿悟派高僧还真是瞒简单的,每当弟子闪烁着纯真的大眼睛问,师父,怎样才能领悟佛呢?跳起来暴打他就是了。暴打之后再耐心的安慰他,为师暴打你,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简单的说,佛,就是无。而“无”,是一个整体。因为如果“无”可以分割,那他就不是“无”了,是“有”。所以领悟“无”也不能一点点领悟。一点点领悟的无,就不是无了,是有。所以为师暴打你,就是为了帮助你,让你再瞬间领悟无的真谛。不是为了玩你,哈哈哈。读的过程中,发觉尽管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是多么的无知,古文是多么的烂,对佛学道学儒学全部一窍不通,但这些学派,这些思想却在事实上深深的影响着我。而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只知道万事不可过分(尤其是上学读书这种事情),但不知道这来源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却不知道这个“气”来源于张载与朱子的理与气的世界观(没想到朱子和柏拉图有那么多的相似点呢)。知道荀子说过人性恶,但不知道荀子对于人类却是最有信心的。总之,除去古文方面的障碍,这本书通畅易懂,脉络清晰。尤其可贵的是作者从不卖弄文采,故作艰深,反而带着轻松游戏的姿态,仿佛潜水教练拉着你,诺,那个是珊瑚礁,大吧。那个鱼,彩色的哦。最后吐槽下,那么多年的语文教育最后成了一陀屎。我还是觉得学校的语文课教古文就行了。小学论语,高中古文观止,大学大概就可以读读庄子,读读公孙龙了。那样我将成为一个多么有文化的人啊。
  •       由于中国和古希腊在地理上的差距,前者离海远,后者与海相伴紧密,前者重农轻商,后者则重视发展商业,于是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伦理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中国的哲学具有与古希腊哲学不同的社会基础。古希腊重视城邦,重视语言,而中国重视以家族关系为单位的农民文化,中国人不重视语言的明晰,认为言外有意。中国哲学不是完全形而上的,而是贯彻内圣外王的思路,类似于柏拉图的哲学王。     先秦诸子百花齐放:儒家、道家、墨子、法家、阴阳家……这些各家派别有人认为是周礼崩乐坏后散落在民间的人士,并推测了他们原先在朝廷的身份,但这并不可靠,只能说大致上有这种趋势。春秋战国各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更讲求的是怎么打仗,不是讲究怎么服务百姓,这个时候孔子的思想就不可能被当政者采纳。作为墨子一派更体现来自下层武士的信仰,他们重视义气,反对孔子在丧事上铺张浪费,但真正迷信的反而不是孔子派的,而是墨子派的。秦国采纳法家的思想,并运用远交近攻的方式,统一了中国。之后的新朝代要为秦的灭亡找替死鬼,故而道家和儒家这两个派兴起了。孔子把用于占卜的《周易》发展成形而上学的内涵,人们那时候都相信五行八卦。唐朝的时候将儒家学说规定为仕途必备的知识。佛教传入中国,导致道教的产生,两者在形而上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两者结合后产生了禅宗。后儒家与佛教并间接与道教结合。北宋出现“心学”和“理学”,如同柏拉图的现实主义和康德的观念主义的对峙。     佛学的非空之空,非有之有,真谛不可言。佛学将人导入出世,可是新儒家认为我们在超脱的同时还要做平凡的事情,其实它们两者在逻辑上都是一致的。后来的发展,认为这两者皆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可取。康有为将孔子的思想发展出大同的理想社会,严复是西学权威,王国维自认为已无法成为哲学家,又不愿成为哲学史家,从而放弃哲学改从文。后冯友兰归结到人生的四种境界。     读完本书,我感到中国哲学史相当淡薄,它的幼稚显而易见。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冯友兰的这本哲学小史给了我们一个站在西方哲学的眼光来介绍中国哲学,他用简明的话让我们轻松地弄明白了大致上的事情,但是深入研究,我相信那不是很容易的事。总之这是一部普及式的书籍,写得浅显易懂,而它的内容也有权威的可靠性,是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
  •     看书的时间不多,但是这本书名气颇大,又因为自己的学英语的,所以就买了本英汉对照的《中国哲学简史》。昨晚想躺在床上看看,结果一直看就没有停下。果然很经典哦,头脑的思维看后变得比较舒展。冯老果然是大家!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easy English, easily understood
  •     选去各时期各派别最具典型性的人物,简明扼要地论述其思想精要,语言通俗,为读者构筑了一个中国哲学体系的框架,很不错的一本书
  •     折学腥鞭莫喂脓,烧山吸口鸡盼笼。人参精戒任君缩,君到人参地基虫
  •     看不懂
  •     西方哲学个崇尚圣人、完人,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西哲学的区别在于中国哲学运用负的方法,希腊哲学运用正的方法。
  •     中国哲学入门
  •     唯一的好处就是易懂,普及类读物
  •     大师之作,中国的哲学与政治分不开与宗教也分不开,我总认为是复杂混沌的,被冯老一讲,界碑分明茅塞顿开一点不假。
  •     寥寥数语,中国哲学历程的一幅线描画。
  •     嗯...哲学史是一遍一遍刷的~
  •     通俗易懂
  •     上中国思想史课程的必读用书,特意买的中英文对照版。经典著作,还是值得慢慢品读的
  •     语言简朴,深入浅出,果然神形自足。
  •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英文版。
  •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     太值得一读.
  •     用中文看过一遍,对于中外像我这样的对中国哲学有兴趣却不知从何门而入的人,无疑是最好的启蒙
  •     很好但不太懂
  •     对于上课很有用
  •     内中观点,不可全信。此版本,中英对照,很好。
  •     "One must speak very much before one keeps silent."这样结尾好帅。
  •     深入浅出
  •     都去看吧
  •     随着年纪的增长,对社会接触了解增多,焦虑迷茫不可避免的随之而来。越发觉得,哲学是唯一能代替信仰,使内心安定下来的东西。让人有所定力,心态趋于坦荡平和。
  •     绝对不可错过...
  •     不知之知。
  •     洋洋大观,历久弥新。中国人应读,外国人更应读;中哲初学者应读,学外语的更应读。
  •     孤独的时候,不妨读读哲学;难过的时候,不妨读读哲学;至于开心顺利的时候,就去看偶像剧和康熙来了吧
  •     简洁,脉络清晰,字字珠玑。唯一一点遗憾是本书针对的是外国的中国哲学研究者,对于本国学生来说,深入浅出得可以再深一些。 读完第一遍,准备再读一遍,整理一套系统的笔记出来,书中按时间顺序,我想整理出派别的顺序来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其实还是个小人。巨人留下的思想,至今尤新。
  •     大家经典 中国哲学入门必读
  •     上册
  •     鸿篇巨制深入浅出见解独到
  •     双语
  •     当年在南京先锋书店买过了,后来又在地坛书市淘过,中英文对照还不错
  •     这本书包含了英文原版以及赵复三老师译文,在通读经典的同时欣赏两种语言相互交流与碰撞的乐趣,难能可贵,结合北大出版社涂又光老师的译本一起品鉴别有一番乐趣。
  •     多年前读的,到如今只记得先生说的“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有些书需要每隔几年重温~
  •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时即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单纯性,素朴性,清晰思想。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     这个版本的《中国哲学简史》是目前我认为最好的。一面英文,一面中文。英文是冯老的演讲稿,中文翻译也十分平实而精准,是入门中国哲学史的法宝。
  •     非常通俗易懂
  •     需要找时间重读。
  •     谢谢豆友!!!
  •     千万不要买这个版本的,英文部分谬误太多不能忍。
  •     英文版读得要跪。。。一定让我娃好好学英文。。
  •     但凡读思想史类,最优是一气呵成。易于心中形成一个概貌,并且便于有个比较
  •     读一遍不够。
  •     是那种读完了感觉很丰盈的教科书。。。
  •     雖然不喜歡馮友蘭,但這書的確是好書。一看就入迷了
  •     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醍醐灌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