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墨子的智慧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802115866
作者:舒大刚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第四节 灯火阑珊,伊人宛在  墨子传略  根据以上考订,我们大致可以给墨子补写一个小传:  墨子,名翟,姓墨氏,鲁国人,孤竹君墨胎氏之后。生于春秋末年,在孔子之后,与七十子相及,而与子思(前483-前402年)同时。活动于战国初年,至公元前381年已卒。  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弗令支,斩孤竹而还,孤竹遗民有随军而南者,墨子即其后裔。墨子出生贫贱,曾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又曾被称作“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就墨子近世祖先而论,确实如此。鲁惠公(前768-前723年)时请郊庙之礼于周室,平王遣史角往,其后人有在于鲁者,墨子曾从之问学(《吕氏春秋·当染》)。又曾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道尧舜大禹之德业(《韩非子·显学》),明于六经。因不满于儒家礼学之繁扰,厚葬靡财,久服丧身,故背弃儒者之教(《淮南子·要略》),而以世传朴质勤俭的东夷之教为宗。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而以兼爱为核心,节用、尚贤为支点。  其为人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篇》),不求名、不求利、不违时、不乱法,以救世为务。为传道救世,墨子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居无宁日;短葛麻履,以自苦为极。纵然“摩顶放踵利天下”,也在所不惜(《孟子·尽心上》)。他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墨子居鲁,踪迹所至,东至齐,西至郑、卫,南游于楚、越。楚惠王(前488-前432年)时,公输班为楚造云梯,将以攻宋,墨子闻之,使禽滑厘等弟子三百人守于宋城;自己自鲁赴楚,百舍重茧(《战国策·宋策》),裂裳裹足(《吕氏春秋·爱类》),十日十夜而至于楚。与公输班论战于楚王前,公输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公输之攻技已拙,而墨子之守圉有余。楚遂止不攻宋(《公输》)。又曾献书于楚惠王,惠王称善,而不能用;与楚鲁阳文君善,鲁阳赞墨子为“北方之贤圣人”。楚王曾欲以“书社之地五百里封之”,墨子虑楚王不行其道,遂“不受而去”(《渚宫旧事》卷二)。又曾派弟子公尚过游宦于越,越王大悦,使公尚过迎墨子于鲁,将“裂故吴之地五百里封之”。墨子亦因越王不能奉行其学而辞之(《鲁问》、《吕氏春秋·高义》)。其贵义轻禄有如此者!  曾仕宋为大夫,宋君信司城子罕之谮而囚墨子(《史记·邹阳传》);又曾至齐见太王,说以“非攻”之义(《鲁问》);至卫,说公良桓子以“节用”、“养士”(《贵义》)。其汲汲以行道救世者类如此。  著作有《墨子》七十一篇传世,今存五十三篇。《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墨子五行记》,阮孝绪《七录》有《墨子枕中五行要记》一卷、《五行变化墨子》五卷。孙诒让曰:“墨子法宗禹,与黄老不同术,晋宋以后,神仙家妄撰墨子为地仙之说,于是墨与道乃合为一。”故此二书皆不可信。  墨子在世时,亲从弟子数百人(《公输》),而以禽滑厘最有名。其后徒属“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尊师》),以其学术“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当染》),遂与儒学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  ……

前言

  黑色之镜:寻找失落的墨子(代序)  向以鲜  当一群文质彬彬的儒者汇聚一室踞席而坐,相互一番繁文缛节,开始就周朝一些典章制度展开讨论之时,虚掩的大门豁然洞开,一个身形清瘦硬朗,脸上带着阳光、风雨或战火剥蚀的中年人的身影,出现在众人惊愕的视野中。来人身着粗糙的麻褐衣裳,足蹬草鞋,头发稀疏,面呈慈爱的微笑,目光犀利而坚定。在他身后,则紧紧跟随着一群身手矫捷的青年,满含景仰与服从的神色。那情形,既像一个凯旋的将军带着生气勃勃、止戈为武的勇士归来;又像一个弘毅的智者刚刚步下哲思的圣坛,他的追寻者怀着虔敬之心如影而至……这个外表朴实无华,内心无比强大的中年人,就是我心目中的墨子:一个以爱为武器的智者,一个以严密逻辑思辩闻名于世同时又沉默如金的哲人,一个独具创新意识的伟人工匠,一个拥有当时世上最强大防御技术的思想家。  墨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年,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以墨子止楚伐宋事为据,认为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长寿达九十岁。也有学者认为墨子只活了六十岁。墨子约与子夏、子思同时,在另一个伟人孔子离开人世时,墨子刚刚降生大地--他们的离开与到达,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事实上,墨子既是儒家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敏锐批判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儒墨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并驾齐驱的显学。《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孟子》也说:“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冯友兰先生认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的人,其实,墨子本人对孔子是极为景仰的,墨子承认,孔子有其“当而不可易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曾经煊赫一世、影响深远的学说,却在秦以后渐渐销声匿迹了--由显学而儿成绝学!以至于我们今天很难在正史中找到关于墨子的踪影。一部浩繁的《史记》,对于儒家诸圣,均有详实可信的记录,唯独于墨子,却只有寥寥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孟子苟卿列传》)而且就是在这二十四个字中,就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一个“盖”两个“或”--充满了传说的疑云。这样的笔法,同一向以信史和严谨著称的太史公风格相去甚远。如此对待墨子,其间况味,颇堪玩味。  谈墨子,不得不谈孔子或儒家。如果说孔子或儒家文化是墨子学说的重要思想渊薮之一,那么,孔子之后崛起的墨子学说,则可以说是儒家的一面黑色且锋利的镜子:善于省思的君子,必定会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光芒与灰暗之所在。因此,毛泽东曾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胡适也说:“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蔡和森在深入研究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后认为:“列宁在苏俄的实行与墨子理论近似。”  倘若对儒墨二家作印象似的辨别,我愿意用两种基本色来表达:白与黑。白与黑不仅反映着肤色的不同,也昭示着社会地位的极大差距。孔子是白皙的,带着某种没落贵族的特征,上仰文、武、周公之制,优雅而缺乏阳光的曝照,就像他心目中的英雄温文尔雅的周公大人一样,代表着一个崩溃的辉煌的梦想;而墨子则是黑色的,是与生俱来的劳动者(农与工肆之人),粗犷而朴素,面容消瘦黝黑,长于行动,他心中的英雄则是夏代的水利专家大禹(可亲可为的的劳动英雄)。用今天的话说,墨子是典型的草根英雄、平民圣人。孔子也推崇大禹,但只是作为过往三代的圣贤榜样泛泛而谈;而墨子则把大禹融入了自己学说的血液之中:“不行禹之道不足为墨”。  孔子和墨子,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学者。孔子是艺术家,具有诗人气质,喜弦歌,擅礼乐,具诗性智慧;墨子是位学者,有科学家的修养,精通物理,工于制造,有科学思维。墨家重视逻辑思辩和推理能力,重视界说,即对概念的精确定义。比如墨子对时间与空间的论断:“宇,域徙也”,认为时空是物体运动的过程和场所,把时间和空间有机融合起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超越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概念。  墨子明确反对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视“述而不作”乃“甚不君子”者的表现之一。在《耕柱》篇中,墨子提出:“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与《大学》所倡导的“止于至善”或“知止而后有定”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倒是与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有相通之处。在今日中国进入创新型社会之际,墨子的这种主张更具现实意义。中国文化自秦后丢失了墨子,其最大损失莫过于丢失了墨子所代表的那种生机昂然的、充满创造力的科学精神、逻辑思维和工程学实践意识。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化放弃墨子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与科学革命失之交臂。的确,墨子在几何学、力学、光学、形式逻辑等诸多领域上卓有建树,在所有先秦诸子圣贤中,无人能出其右者,甚至远远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  墨家善守御,研究出不少在当时堪称“高科技”的产品并投入到战争防御工事。在著名的止楚伐宋的故事中,墨子运用雄辩与无以伦比的防御技术实力,成功阻止了一场血腥的侵略战争。事实上,从现存史料来看,墨子生平至少成功阻止了四次类似的战争。如果在今天,墨子可以当仁不让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认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早就产生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了。但遗憾的是,墨子的演绎几何学始终只是一个特殊学派的秘密,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影响到中国数学的主流。  孔子曾去齐国学习韶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著名感叹。与孔子对艺术、音乐、诗歌的热爱达到痴迷状态截然相反的是,墨子则出于对现实的批判和功利主义目的,坚决反对音乐。因此当儒家强调文质彬彬之时,墨子则明确主张存质后文。墨子在《非乐》中说:如果君王沉迷于乐,就会因麻痹而放弃对敌国的警惕,从而引发患乱;士大夫沉迷于乐,就不能治理好官府和山林草泽,从而导致国家府库空虚;农夫沉迷于乐,他们就不愿用心耕种,致使土地荒废;女人沉迷于乐,就不能专心纺织,人们衣食堪忧。这样下去,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君王不理朝政,士大夫不干政事,老百姓不谋衣食。天下财物匮乏,就会使社会产生危乱动荡。因此,音乐对于国家或百姓都是具有破坏作用的。一句话,墨子“非乐”的本意,是希望把天下人的心思指引到正事上去。什么是正事,在墨子看来,凡是可以利国利民利天下的事,就是正事。只有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之时,再去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才是合理和有益的。后来荀子批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其实并未完全理解墨子的真意。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具有行为艺术倾向的思想漫游家。墨子也要带着弟子到处奔走,但墨子之行却充满苦行僧的色彩。孔子曾令门人畅言生活理想,唯有曾皙所描述的图景最令孔子心动。曾皙的描述,充满诗意,类似于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际上曾皙的理想,也成了数千年来中国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的梦想场景。  墨子则总是行色匆匆,栉风沐雨,奔走于战争与和平之间。墨子是济--世救人的行动者,因此他没有时间来品味生活之美,所谓墨突不黔。为了乌托邦般的救世梦想,墨子四处奔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墨子的学问后世难以昌盛,苦行应该是其中一大原因。因为苦行,很难为世人所追崇、模仿。司5谈说墨子之学“俭而难遵”(《荀子?王霸》),庄子也说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趼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同时,墨子的苦行又是与其内心怀抱着对于人类伟大的无差别之爱(兼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放眼世界,近世以来,能与墨子相比的只有两个人:印度圣雄甘地和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我在这三个人之间找到了诸多共通之处:除苦行之外,他们还是长寿的素食主义者(我个人相信墨子活到了九十岁,墨子很可能是素食主义者,从墨子所说的度身而衣,果腹而食,“藜藿之羹”来看,他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热爱劳动,反对暴力和艺术,信仰神灵。甘地一生最热爱之物除了假牙、铁框眼镜、木底鞋和《薄伽梵歌》之外,就是手摇纺车、芭蕉叶凉席和神灵。当印度举国欢腾之时,甘地独自坐在家里摇着纺车,细心倾听着纺车摇动时发出的谣曲般的声音,他说:“这是人世间微弱的哀怨声。”  孔子为万世师表,墨子乃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佬。冯友兰先生说墨子学派来源于春秋战国的游侠阶层,“以绳墨自守而备世之急”。的确,墨家集团是具有半军事化性质的思想学术团体。儒家好为人师,教化世人;墨家行侠仗义,是后世侠者之祖。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有思想和抱负的大佬。他所领导的半军事化学术团体后来建立了严格的“钜子”制度,行墨子之义,扬墨子之爱。这个特殊的团体纪律严明,网络天下豪杰。《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最早提出“任侠”的观念。《墨子·经上》:“任,士损已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又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侠的本质就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任侠必须符合墨子-之“义”,“万事莫贵于义”,义就是天下人的“利”。墨子从一开始就把墨家之侠与江湖之侠迥然区分开来,墨子之侠,是胸怀全人类和平理想的侠。墨子之侠,也为中国文化温文尔雅之中,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刚健、血性和骨气。  历史上,凡慷慨悲歌之士,其血液中均流淌着墨家精神。在近代,将墨子兼爱思想与侠义思想践行于身的,首推谭嗣同。谭嗣同性任侠,善剑术,涉猎群书,著《仁学》,博采儒佛及西方科学,尖锐批判纲常名教。参加康梁变法,失败后被杀害,死时慷慨高呼:“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真是震聋发聩的血性呐喊。谭嗣同在《仁学·自序》中写道:“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仁而学,学而仁,今之十其勿为高远哉!即墨之两派,以近合孔耶,远探佛法,亦云汰矣。”谭嗣同本人以其血性生命践行了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理想。  梁启超以其广阔而深刻的历史视野,考察墨子学说,虽然两千年来几乎淹没无闻,但墨子精神,却已经融合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特性:“吾尝谛观思惟,则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附,是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梁启超对墨子的人格力量,更是倾慕之极,曾大声疾呼:“呜呼!千古之大实行家,孰有如子墨子耶?孰有如子墨子耶?”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所渲染的侠客境界,何等快意恩仇,何其壮丽人生!其间亦隐隐可见墨子身影: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炬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准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在今日中华文化蓬勃复兴之际,重新认识和理解墨子,儒墨互补,或许是真正的文化解决之道。因此,当我读到舒大刚教授的《墨子的智慧》书稿时,即刻被其生动详实的文字所打动。舒教授既精通儒学,目前正主持编纂旷世儒学文献巨制《儒藏》,复淹通墨家,且见解独特,视野开阖纵横,立论异彩纷呈。全书共分十五大章节和附论,从墨子的生平著述,到墨子的思想行为以及墨学渊源或流传,均有精当论述,允称博洽,是不了解墨子及墨家学术思想的理想读本。  以上琐谈算是我的读后感,小言詹詹,或可引发炎炎宏词!是为序。  作于成都丽都花园  2007年孟冬

内容概要

舒大刚,生于1959年,重庆秀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做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5年起,历任古籍所副所长、所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现任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儒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文献、儒学史、经学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种,另有古籍整理成果10余种、工具书5种。
先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起并主持大型宋代文献珍本《宋集珍本丛刊》(108册,线装书局,2004年)再造和研究工程,大型儒学文献《儒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007年已出版两批共100册)整理工程和大型儒学流派史《中国儒学通案》(人民出版社即出)研究工程,大型“三苏”文献《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整理研究工程等。
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兼职教授,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书籍目录

黑色之镜:寻找失落的墨子(代序)
第一章 扑朔迷离的身世——墨子生平考述
第一节 姓甚名谁——墨子姓名的纠纷
第二节 何方人氏——墨子籍贯之谜
第三节 来去两无踪——墨子生卒疑年
第四节 灯火阑珊,伊人宛在——墨子传略
第二章 千古墨学有遗篇——墨子著作简介
第一节 《墨子》的流传
第二节 《墨子》的篇目与分类
第三章 理想的用人之道——尚贤
第一节 尚贤为政之本
第二节 尚贤三本
第三节 惜才护才
第四章 专制的统治之术——尚同
第一节 尚同的前提——选择“贤可者”为君
第二节 尚同四法——不失于民主的专制
第三节 下级服从上级
第五章 仁慈的处世哲学——兼爱
第一节 爱的原因
第二节 爱的原则
第六章 广泛的世界和平——非攻
第一节 春秋无义战
第二节 善战者服上刑
第三节 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第四节 玩火者必自焚
第七章 保守的生财之道——节用
第一节 实用?实利?制度?文章
第二节 利国·利民·备战·备荒
第八章 理性的生死观——节葬
第一节 仁人孝子“三务”
第二节 厚葬——穷民贫国之道
第三节 久丧一寡民伤人之术
第四节 以死妨生——乱国败家之法
第五节 厚葬久丧,圣王不为
第六节 移风易俗,薄葬节丧
第七节 历史的遗憾
第九章 反对高消费——非乐
第一节 不切实用的耗费
第二节 劳民废事
第三节 乐可节而不可非
第十章 最高的终极裁判——天志
第一节 天——至高至尊,至明无隐
第二节 天——至善至美的化身
第三节 天——正义的源泉-
第四节 天——兼爱的典范
第五节 天——公正的裁判
第十一章 古老的传说——明鬼
第一节 良心的呼唤
第二节 生民的经验
第三节 不避权贵
第四节 善意的谎言
第十二章 向命运挑战——非命
第一节 验之“三表”,天命无有
第二节 命运不可靠
第三节 有命与非命
第十三章 实惠的义利观——利即义
第一节 以义至上
第二节 利就是义
第三节 义利合一
第四节 儒墨义利观之分歧
第五节 儒墨义利观的不同效果
第十四章 自重的立身之道——修身
第一节 君子务本
第二节 修身十法
第三节 慎师择友——当染
第十五章 治国禁忌——七患
第一节 七种易犯的错误
第二节 重农与固本
附论
第一节 见仁见智说墨源——墨学源流叙说
第二节 由显学到绝学——墨学的流传

作者简介

《墨子的智慧》共分十五大章节和附论,从墨子的生平著述,到墨子的思想行为以及墨学渊源或流传,均有精当论述,允称博洽,是不了解墨子及墨家学术思想的理想读本。在今日中华文化蓬勃复兴之际,重新认识和理解墨子,儒墨互补,或许是真正的文化解决之道。因此,当我读到舒大刚教授的《墨子的智慧》书稿时,即刻被其生动详实的文字所打动。舒教授既精通儒学,目前正主持编纂旷世儒学文献巨制《儒藏》,复淹通墨家,且见解独特,视野开阖纵横,立论异彩纷呈。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一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其为人也,“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篇》),“不求名、不求利、不违时、不乱法,以救世为务。为传道救世,墨子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居无宁日;短葛麻履,以自苦为极。纵然‘摩顶放踵利天下’,也在所不惜(《孟子•尽心上》!”
毛泽东曾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胡适也说:“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

图书封面


 墨子的智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黑色之镜:寻找失落的墨子(代序)  向以鲜  当一群文质彬彬的儒者汇聚一室踞席而坐,相互一番繁文缛节,开始就周朝一些典章制度展开讨论之时,虚掩的大门豁然洞开,一个身形清瘦硬朗,脸上带着阳光、风雨或战火剥蚀的中年人的身影,出现在众人惊愕的视野中。来人身着粗糙的麻褐衣裳,足蹬草鞋,头发稀疏,面呈慈爱的微笑,目光犀利而坚定。在他身后,则紧紧跟随着一群身手矫捷的青年,满含景仰与服从的神色。那情形,既像一个凯旋的将军带着生气勃勃、止戈为武的勇士归来;又像一个弘毅的智者刚刚步下哲思的圣坛,他的追寻者怀着虔敬之心如影而至……这个外表朴实无华,内心无比强大的中年人,就是我心目中的墨子:一个以爱为武器的智者,一个以严密逻辑思辩闻名于世同时又沉默如金的哲人,一个独具创新意识的伟人工匠,一个拥有当时世上最强大防御技术的思想家。  墨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年,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以墨子止楚伐宋事为据,认为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长寿达九十岁。也有学者认为墨子只活了六十岁。墨子约与子夏、子思同时,在另一个伟人孔子离开人世时,墨子刚刚降生大地--他们的离开与到达,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事实上,墨子既是儒家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敏锐批判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儒墨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并驾齐驱的显学。《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孟子》也说:“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冯友兰先生认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的人,其实,墨子本人对孔子是极为景仰的,墨子承认,孔子有其“当而不可易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曾经煊赫一世、影响深远的学说,却在秦以后渐渐销声匿迹了--由显学而儿成绝学!以至于我们今天很难在正史中找到关于墨子的踪影。一部浩繁的《史记》,对于儒家诸圣,均有详实可信的记录,唯独于墨子,却只有寥寥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孟子苟卿列传》)而且就是在这二十四个字中,就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一个“盖”两个“或”--充满了传说的疑云。这样的笔法,同一向以信史和严谨著称的太史公风格相去甚远。如此对待墨子,其间况味,颇堪玩味。  谈墨子,不得不谈孔子或儒家。如果说孔子或儒家文化是墨子学说的重要思想渊薮之一,那么,孔子之后崛起的墨子学说,则可以说是儒家的一面黑色且锋利的镜子:善于省思的君子,必定会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光芒与灰暗之所在。因此,毛泽东曾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胡适也说:“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蔡和森在深入研究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后认为:“列宁在苏俄的实行与墨子理论近似。”  倘若对儒墨二家作印象似的辨别,我愿意用两种基本色来表达:白与黑。白与黑不仅反映着肤色的不同,也昭示着社会地位的极大差距。孔子是白皙的,带着某种没落贵族的特征,上仰文、武、周公之制,优雅而缺乏阳光的曝照,就像他心目中的英雄温文尔雅的周公大人一样,代表着一个崩溃的辉煌的梦想;而墨子则是黑色的,是与生俱来的劳动者(农与工肆之人),粗犷而朴素,面容消瘦黝黑,长于行动,他心中的英雄则是夏代的水利专家大禹(可亲可为的的劳动英雄)。用今天的话说,墨子是典型的草根英雄、平民圣人。孔子也推崇大禹,但只是作为过往三代的圣贤榜样泛泛而谈;而墨子则把大禹融入了自己学说的血液之中:“不行禹之道不足为墨”。  孔子和墨子,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学者。孔子是艺术家,具有诗人气质,喜弦歌,擅礼乐,具诗性智慧;墨子是位学者,有科学家的修养,精通物理,工于制造,有科学思维。墨家重视逻辑思辩和推理能力,重视界说,即对概念的精确定义。比如墨子对时间与空间的论断:“宇,域徙也”,认为时空是物体运动的过程和场所,把时间和空间有机融合起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超越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概念。  墨子明确反对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视“述而不作”乃“甚不君子”者的表现之一。在《耕柱》篇中,墨子提出:“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与《大学》所倡导的“止于至善”或“知止而后有定”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倒是与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有相通之处。在今日中国进入创新型社会之际,墨子的这种主张更具现实意义。中国文化自秦后丢失了墨子,其最大损失莫过于丢失了墨子所代表的那种生机昂然的、充满创造力的科学精神、逻辑思维和工程学实践意识。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化放弃墨子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与科学革命失之交臂。的确,墨子在几何学、力学、光学、形式逻辑等诸多领域上卓有建树,在所有先秦诸子圣贤中,无人能出其右者,甚至远远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  墨家善守御,研究出不少在当时堪称“高科技”的产品并投入到战争防御工事。在著名的止楚伐宋的故事中,墨子运用雄辩与无以伦比的防御技术实力,成功阻止了一场血腥的侵略战争。事实上,从现存史料来看,墨子生平至少成功阻止了四次类似的战争。如果在今天,墨子可以当仁不让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认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早就产生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了。但遗憾的是,墨子的演绎几何学始终只是一个特殊学派的秘密,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影响到中国数学的主流。  孔子曾去齐国学习韶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著名感叹。与孔子对艺术、音乐、诗歌的热爱达到痴迷状态截然相反的是,墨子则出于对现实的批判和功利主义目的,坚决反对音乐。因此当儒家强调文质彬彬之时,墨子则明确主张存质后文。墨子在《非乐》中说:如果君王沉迷于乐,就会因麻痹而放弃对敌国的警惕,从而引发患乱;士大夫沉迷于乐,就不能治理好官府和山林草泽,从而导致国家府库空虚;农夫沉迷于乐,他们就不愿用心耕种,致使土地荒废;女人沉迷于乐,就不能专心纺织,人们衣食堪忧。这样下去,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君王不理朝政,士大夫不干政事,老百姓不谋衣食。天下财物匮乏,就会使社会产生危乱动荡。因此,音乐对于国家或百姓都是具有破坏作用的。一句话,墨子“非乐”的本意,是希望把天下人的心思指引到正事上去。什么是正事,在墨子看来,凡是可以利国利民利天下的事,就是正事。只有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之时,再去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才是合理和有益的。后来荀子批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其实并未完全理解墨子的真意。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具有行为艺术倾向的思想漫游家。墨子也要带着弟子到处奔走,但墨子之行却充满苦行僧的色彩。孔子曾令门人畅言生活理想,唯有曾皙所描述的图景最令孔子心动。曾皙的描述,充满诗意,类似于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际上曾皙的理想,也成了数千年来中国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的梦想场景。  墨子则总是行色匆匆,栉风沐雨,奔走于战争与和平之间。墨子是济--世救人的行动者,因此他没有时间来品味生活之美,所谓墨突不黔。为了乌托邦般的救世梦想,墨子四处奔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墨子的学问后世难以昌盛,苦行应该是其中一大原因。因为苦行,很难为世人所追崇、模仿。司5谈说墨子之学“俭而难遵”(《荀子?王霸》),庄子也说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趼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同时,墨子的苦行又是与其内心怀抱着对于人类伟大的无差别之爱(兼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放眼世界,近世以来,能与墨子相比的只有两个人:印度圣雄甘地和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我在这三个人之间找到了诸多共通之处:除苦行之外,他们还是长寿的素食主义者(我个人相信墨子活到了九十岁,墨子很可能是素食主义者,从墨子所说的度身而衣,果腹而食,“藜藿之羹”来看,他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热爱劳动,反对暴力和艺术,信仰神灵。甘地一生最热爱之物除了假牙、铁框眼镜、木底鞋和《薄伽梵歌》之外,就是手摇纺车、芭蕉叶凉席和神灵。当印度举国欢腾之时,甘地独自坐在家里摇着纺车,细心倾听着纺车摇动时发出的谣曲般的声音,他说:“这是人世间微弱的哀怨声。”  孔子为万世师表,墨子乃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佬。冯友兰先生说墨子学派来源于春秋战国的游侠阶层,“以绳墨自守而备世之急”。的确,墨家集团是具有半军事化性质的思想学术团体。儒家好为人师,教化世人;墨家行侠仗义,是后世侠者之祖。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有思想和抱负的大佬。他所领导的半军事化学术团体后来建立了严格的“钜子”制度,行墨子之义,扬墨子之爱。这个特殊的团体纪律严明,网络天下豪杰。《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最早提出“任侠”的观念。《墨子·经上》:“任,士损已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又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侠的本质就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任侠必须符合墨子-之“义”,“万事莫贵于义”,义就是天下人的“利”。墨子从一开始就把墨家之侠与江湖之侠迥然区分开来,墨子之侠,是胸怀全人类和平理想的侠。墨子之侠,也为中国文化温文尔雅之中,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刚健、血性和骨气。  历史上,凡慷慨悲歌之士,其血液中均流淌着墨家精神。在近代,将墨子兼爱思想与侠义思想践行于身的,首推谭嗣同。谭嗣同性任侠,善剑术,涉猎群书,著《仁学》,博采儒佛及西方科学,尖锐批判纲常名教。参加康梁变法,失败后被杀害,死时慷慨高呼:“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真是震聋发聩的血性呐喊。谭嗣同在《仁学·自序》中写道:“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仁而学,学而仁,今之十其勿为高远哉!即墨之两派,以近合孔耶,远探佛法,亦云汰矣。”谭嗣同本人以其血性生命践行了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理想。  梁启超以其广阔而深刻的历史视野,考察墨子学说,虽然两千年来几乎淹没无闻,但墨子精神,却已经融合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特性:“吾尝谛观思惟,则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附,是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梁启超对墨子的人格力量,更是倾慕之极,曾大声疾呼:“呜呼!千古之大实行家,孰有如子墨子耶?孰有如子墨子耶?”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所渲染的侠客境界,何等快意恩仇,何其壮丽人生!其间亦隐隐可见墨子身影: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炬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准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在今日中华文化蓬勃复兴之际,重新认识和理解墨子,儒墨互补,或许是真正的文化解决之道。因此,当我读到舒大刚教授的《墨子的智慧》书稿时,即刻被其生动详实的文字所打动。舒教授既精通儒学,目前正主持编纂旷世儒学文献巨制《儒藏》,复淹通墨家,且见解独特,视野开阖纵横,立论异彩纷呈。全书共分十五大章节和附论,从墨子的生平著述,到墨子的思想行为以及墨学渊源或流传,均有精当论述,允称博洽,是不了解墨子及墨家学术思想的理想读本。  以上琐谈算是我的读后感,小言詹詹,或可引发炎炎宏词!是为序。   作于成都丽都花园   2007年孟冬 ·
  •     第四节 灯火阑珊,伊人宛在  墨子传略  根据以上考订,我们大致可以给墨子补写一个小传:  墨子,名翟,姓墨氏,鲁国人,孤竹君墨胎氏之后。生于春秋末年,在孔子之后,与七十子相及,而与子思(前483-前402年)同时。活动于战国初年,至公元前381年已卒。  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弗令支,斩孤竹而还,孤竹遗民有随军而南者,墨子即其后裔。墨子出生贫贱,曾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又曾被称作“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就墨子近世祖先而论,确实如此。鲁惠公(前768-前723年)时请郊庙之礼于周室,平王遣史角往,其后人有在于鲁者,墨子曾从之问学(《吕氏春秋·当染》)。又曾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道尧舜大禹之德业(《韩非子·显学》),明于六经。因不满于儒家礼学之繁扰,厚葬靡财,久服丧身,故背弃儒者之教(《淮南子·要略》),而以世传朴质勤俭的东夷之教为宗。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而以兼爱为核心,节用、尚贤为支点。  其为人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篇》),不求名、不求利、不违时、不乱法,以救世为务。为传道救世,墨子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居无宁日;短葛麻履,以自苦为极。纵然“摩顶放踵利天下”,也在所不惜(《孟子·尽心上》)。他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墨子居鲁,踪迹所至,东至齐,西至郑、卫,南游于楚、越。楚惠王(前488-前432年)时,公输班为楚造云梯,将以攻宋,墨子闻之,使禽滑厘等弟子三百人守于宋城;自己自鲁赴楚,百舍重茧(《战国策·宋策》),裂裳裹足(《吕氏春秋·爱类》),十日十夜而至于楚。与公输班论战于楚王前,公输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公输之攻技已拙,而墨子之守圉有余。楚遂止不攻宋(《公输》)。又曾献书于楚惠王,惠王称善,而不能用;与楚鲁阳文君善,鲁阳赞墨子为“北方之贤圣人”。楚王曾欲以“书社之地五百里封之”,墨子虑楚王不行其道,遂“不受而去”(《渚宫旧事》卷二)。又曾派弟子公尚过游宦于越,越王大悦,使公尚过迎墨子于鲁,将“裂故吴之地五百里封之”。墨子亦因越王不能奉行其学而辞之(《鲁问》、《吕氏春秋·高义》)。其贵义轻禄有如此者!  曾仕宋为大夫,宋君信司城子罕之谮而囚墨子(《史记·邹阳传》);又曾至齐见太王,说以“非攻”之义(《鲁问》);至卫,说公良桓子以“节用”、“养士”(《贵义》)。其汲汲以行道救世者类如此。  著作有《墨子》七十一篇传世,今存五十三篇。《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墨子五行记》,阮孝绪《七录》有《墨子枕中五行要记》一卷、《五行变化墨子》五卷。孙诒让曰:“墨子法宗禹,与黄老不同术,晋宋以后,神仙家妄撰墨子为地仙之说,于是墨与道乃合为一。”故此二书皆不可信。  墨子在世时,亲从弟子数百人(《公输》),而以禽滑厘最有名。其后徒属“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尊师》),以其学术“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当染》),遂与儒学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写得不好,只能粗略了解以及科普推广。。。 兼爱天下是亮点~
  •       第四节 灯火阑珊,伊人宛在
        墨子传略
        根据以上考订,我们大致可以给墨子补写一个小传:
        墨子,名翟,姓墨氏,鲁国人,孤竹君墨胎氏之后。生于春秋末年,在孔子之后,与七十子相及,而与子思(前483-前402年)同时。活动于战国初年,至公元前381年已卒。
        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弗令支,斩孤竹而还,孤竹遗民有随军而南者,墨子即其后裔。墨子出生贫贱,曾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又曾被称作“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就墨子近世祖先而论,确实如此。鲁惠公(前768-前723年)时请郊庙之礼于周室,平王遣史角往,其后人有在于鲁者,墨子曾从之问学(《吕氏春秋·当染》)。又曾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道尧舜大禹之德业(《韩非子·显学》),明于六经。因不满于儒家礼学之繁扰,厚葬靡财,久服丧身,故背弃儒者之教(《淮南子·要略》),而以世传朴质勤俭的东夷之教为宗。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而以兼爱为核心,节用、尚贤为支点。
        其为人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篇》),不求名、不求利、不违时、不乱法,以救世为务。为传道救世,墨子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居无宁日;短葛麻履,以自苦为极。纵然“摩顶放踵利天下”,也在所不惜(《孟子·尽心上》)。他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墨子居鲁,踪迹所至,东至齐,西至郑、卫,南游于楚、越。楚惠王(前488-前432年)时,公输班为楚造云梯,将以攻宋,墨子闻之,使禽滑厘等弟子三百人守于宋城;自己自鲁赴楚,百舍重茧(《战国策·宋策》),裂裳裹足(《吕氏春秋·爱类》),十日十夜而至于楚。与公输班论战于楚王前,公输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公输之攻技已拙,而墨子之守圉有余。楚遂止不攻宋(《公输》)。又曾献书于楚惠王,惠王称善,而不能用;与楚鲁阳文君善,鲁阳赞墨子为“北方之贤圣人”。楚王曾欲以“书社之地五百里封之”,墨子虑楚王不行其道,遂“不受而去”(《渚宫旧事》卷二)。又曾派弟子公尚过游宦于越,越王大悦,使公尚过迎墨子于鲁,将“裂故吴之地五百里封之”。墨子亦因越王不能奉行其学而辞之(《鲁问》、《吕氏春秋·高义》)。其贵义轻禄有如此者!
        曾仕宋为大夫,宋君信司城子罕之谮而囚墨子(《史记·邹阳传》);又曾至齐见太王,说以“非攻”之义(《鲁问》);至卫,说公良桓子以“节用”、“养士”(《贵义》)。其汲汲以行道救世者类如此。
        著作有《墨子》七十一篇传世,今存五十三篇。《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墨子五行记》,阮孝绪《七录》有《墨子枕中五行要记》一卷、《五行变化墨子》五卷。孙诒让曰:“墨子法宗禹,与黄老不同术,晋宋以后,神仙家妄撰墨子为地仙之说,于是墨与道乃合为一。”故此二书皆不可信。
        墨子在世时,亲从弟子数百人(《公输》),而以禽滑厘最有名。其后徒属“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尊师》),以其学术“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当染》),遂与儒学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
      
  •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