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中国传统哲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
ISBN:9787303009510
作者:周桂钿
页数:354页

章节摘录

  柳宗元讲元气,已经是元气一元论的尾声。以后,宋代思想家一般不讲元气了,他们只讲气,形成了新的宇宙观——气一元论。  三 宋明气本体论  古人在观察水的三态变化中认识到气和水可以转化,水和冰也可以转化。又在制陶和冶炼中认识到固体与液体可以转化,不仅水如此,而且其它物质也如此。首先,人体是气合成的思想,在和里都已经有了。西汉成书的讲冰水的转化时说:“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移易”就是转化,冰水的转化是循环的运动,“周员而趋”指循环运动。东汉王充用的冰水之喻,来说明气合生人的道理。他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气变成人,就像水结成冰那样。人是天的阳气与地的阴气结合成的。这种思想先秦时就已存在。汉代、魏晋也都有这种思想。三国时吴国人杨泉在中说:“人含气而生”。皇甫谧在《笃终》中说:人死以后,精气“属于天”,尸体“藏于.地”。这也是气合生人的思想流传。挚虞在《思游赋》中说:“散而为物,结而为人,阳降阴升,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这里也是讲阴阳之气结合成为人,并且说山川也是阴阳之气形成的。阴阳之气流动就成为河流,气郁滞不动就成为山陵。阮籍(210-263)在《达庄论>中说,人身“阴阳之精气也”。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在反佛教中提出人的神和形都是“精粗一气”,进一步提出:世界万物“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散气变之总名,万化之生灭。

内容概要

  周桂钿,1943年1月生,男,汉族,福建省长乐市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现任教授,博士导师,1994年至2000年任哲学系系主任,曾任校学术委员,教代会执行委员等职,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现在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担任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哲学专题、秦汉哲学、秦汉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博士生12名,已经毕业9名,指导硕士生十多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十多种,合著几种:《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984)《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1988)《董学探微》(1989)(中国传统哲学)(1990,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并被韩国翻译出版。)《虚实之辨》(1994)《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1998,合著,获第七于“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秦汉思想史》(2000年)《中国传统政治哲学》(2001,合著,主编,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

书籍目录

序 陈元晖前 言再版前言第一章 天论一 天是什么二 天命论三 天人相分说四 天人感应说五 天道自然论六 天人交相胜七 天人合一说八 三种天说(一)浑天说(二)盖天说(三)宣夜说第二章 气 论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三 宋明气本体论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一)元气种子说(二)"合三为一"说(三)"惟兹一气"说(四)"气无灭熄"说(五)"气为理本"说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一)"虚空者,气之量"(二)"气弥沦无涯"(三)"动静者,气之二几"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第三章 阴阳平衡一 阴阳论二 人体的阴阳三 追求平衡四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第四章 五行生克一 最初的五行二 五行相胜三 五行模式四 五行相生五 五行与医学六 对今天的启示第五章 孔孟之道一 孔子与"仁"学二 孟子与"仁政"(一)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二)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三)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四)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五)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第六章 老庄之学一 老子和《老子》二 《老子》的思想(一)政治思想(二)哲学思想三 庄子和《庄子》四 《庄子》的思想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第七章 诸子百家一 墨 家二 名 家三 法 家第八章 经 学一 五经简介二 经学的产生三 经学的怪现象(一)"微言大义"(二)"皓首穷经"(三)纬 书(四)天子裁决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五 经学与传统第九章 玄 学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三 三派玄学家(一)玄理派(二)清谈派(三)狂放派第十章 佛 学一 佛 教二 佛教传入中国三 佛教的发展(一)佛教中国化(二)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三)佛教极盛(四)佛教"法难"四 佛教哲学(一)天台宗(法华宗)(二)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三)华严宗(贤首宗)(四)禅 宗第十一章 理 学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一)理是什么(二)理有什么特性(三)理欲之辨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一)理 气(二)理一分殊(三)格物致知(四)知行关系(五)一分为二三 理学的影响第十二章 心 学一 陆九渊(一)心 学(二)立志为本(三)朱陆鹅湖之会二 王守仁(一)心 学(二)知行合一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第十三章 形神论一 原始鬼魂论二 精气说三 王充无鬼论四 佛教传灯法五 范缜神灭论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第十四章 人性论一 天降善性二 性相近,习相远三 性有善有恶论四 性无善无恶论五 孟子性善论六 荀子性恶论七 董仲舒论性八 性情相应论九 用气为性论十 教扶善,法抑恶十一 性三品论十二 性善情恶论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十五 心性一元论十六 习成全性率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十八 气性一元论第十五章 义利论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五 何必曰利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八 义利之辨第十六章 心力论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第十七章 德才论一 德重才轻论二 才重德轻论三 才德殊用论四 才德相资论五 德才体用论第十八章 知识论一 知识的来源二 知识的证明三 知行关系论(一)知行先后之争(二)知行难易之争(三)知行轻重之争第十九章 历史观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二 历史的动因(一)天命史观(二)圣人史观(三)理势史观(四)民生史观第二十章 大一统论一 "大一统"的由来二 "大一统"的发展三 "大一统"的作用四 "大一统"的命运第二十一章 分合论一 周 公二 孔 子三 董仲舒四 朱 熹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二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一)整体与个体(二)统一和多样(三)模糊和精确(四)守旧和创新(五)人治和法治附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

编辑推荐

  作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十多种,合著几种:《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984)《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1988)《董学探微》(1989)(中国传统哲学)(1990,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并被韩国翻译出版。)《虚实之辨》(1994)《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1998,合著,获第七于“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秦汉思想史》(2000年)《中国传统哲学》(2001,合著,主编,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作者周桂钿,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奠基期、发展期、高峰期三大阶段。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天人合—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哲学思维模式。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绍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

图书封面


 中国传统哲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董仲舒是翻新的天命论,这个提法有些新意。其余种种,我总觉得中国哲学就那个样子了。。。
  •     好入门,入门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