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和而不同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301152980
作者:【美】安乐哲
页数:428页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93页

我们并非通过社群相连的独立个体,而是由于我们有效地关联在社群之内,我们才成其为个体;我们不是因为有心灵才和别人交谈,而是因为我们和别人有效地沟通才形成了相似的心灵,并作为一家人而共同成长;我们不是因为有心才得以彼此同情,而是因为我们有效地感同身受,我们才变成同心同德和自我调节的社群。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230页

对中国人来说,在“万物”或“万有”背后没有“存在”;在“多”背后没有“一”,在表象背后也没有实体——即:只有存有存在。中国也没有什么秩序原则,没有那个超坐标的“一”作为充足因而独立于它所规定的宇宙。相反,只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性的“规律”。它只存在于世界之内,是它使得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与决定性,又由于它内在的未决定性,使得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新奇与不可预测。
对古代印度人来说,我们这个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之一。对柏拉图的希腊来说,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它有边缘、自为内容、自足,是有限的与静态的。正因为实有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以一个原始的推动者才是逻辑上的必须。对中国古代来说,宇宙既不是希腊一元式的,也不是印度多元式的,而只是“如是世界或运行世界”,不需要英语中的定冠词the或this去将它对象化。正是这种将世界对象化的能力使得西方哲学家们同自己的背景分离而走出世界,设想一种不基于任何立场的观点。正是这种“无立场观点”保证了寻找客观真理和确定性的可能。
相对地,中国人的“如是世界”是独一无二、无边无际的,而且观者永远身在其中。由于没有对象化真理的立足点或基础,描述与指示的界限模糊了。因为主体总是自身被牵扯进他组织世界的方式之中,所以谈论这个世界的事情就是谈论他们自己的事情。
这种没有对象性视野的更进一步的结果就是:对这个世界说某事(甚至只是想某事)等于是在对这个世界做某事——这些都有行动的面相。在西方,理论与实践的截然分离使得人们认为说话不是行动,也才使诸如“言论自由”的口号得以成立,这都基于这样的看法:理论奈何不了客观世界。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则认为思想和言论都是“行动”,它们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环境。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216页

“一体”的意思是“连续”而不是“等同”。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83页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 西方人说everyone 每个人 而中国人说 大家——big family 可见西方人的“人” 是个体化的 离散的人 而中国人的“人” 则是关系化的 凝聚的人
还有一个小故事 孔子问他的学生们:“仁”的含义是什么?第一个学生说的是完全利他主义的“爱人” 第二个学生相反 说的是完全利己主义的“使人爱己” 第三个学生则简单地说:“爱己”
很显然 孔子对第三个答案最满意 因为这个“爱己”并不是自恋,这个“己”字实际上是指与他人形成内在社会关系的“己”,是一种被嵌入的、双向的、内在的、构成性的“己” 实际上包含了我身边的一切人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23页

“混沌”指新奇的自发产生,给它强加秩序就意味着新奇的死亡。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76页

把“无我”作为一种理想归于中国传统的后果恰恰是把公与私、个人与社会的区分从后门偷运进来。要做到“无我”就需要一个个体自我首先存在,然后他才能为了更高的公共利益牺牲自己。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19页

“太一”不是某种超验、有序的原则——某种唯一的源头——独立于它所创造的世界之外。恰恰相反,它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藏身其中并贯通各处。太一生出水来以后,水既非外在于太一,太一亦不外在于水,太一就藏在水中,水就是活生生的太一。“派生”——一物产生出另一独立存在物。如鸡生蛋,橡树生橡子。
“化生”——一物转化为他物。如蛋变成煎蛋卷,橡树变成松鼠。
“派生”所表达的分离性与独立性,是由“化生”过程性和语境性的种种假定限定的。“化生”过程性的持续性停顿在作为独一无二的“事件”的“派生”的完成上。特殊性与持续性皆不会让位于他者。内在关系性观念,一方面允许特定事物独具特殊性、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会在他们中间形成连续性。它不会造成部分整体的区分,却反而需要一种点域思想的格式塔完形转换,其中“部分”和“全体”是观测同一现象的两种非解析性的前、后台视角。中国的祖先谱系——同时融合了“化生”与“派生”观念:祖先为后代所取代却也同时为其所延生。

《和而不同》的笔记-第174页

由于没有现象与实在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古典儒家传统没有二元论的世界观,而二元论的世界观必然会主张这样一种观点,即把实在的看作是客观的。客观性的观念提供了一种外在于“客体”的视角,因而把它们作为对象创造了出来(它们总得与什么东西“相对”)。没有了这种客观性的观念,就只可能存在匆匆而过的环境之流。没有了客观性,客体就化解为我们周围的变化不定之流,它们不是物体,而是事件,它们与别的事件融为一体,这样也就化解为我们的经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非客观化、非事实化的话语是过程语言,说这种语言,听这种语言就是体验事物之流。


 和而不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