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功课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人生的功课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11706683
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戴维•凯斯勒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几年前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我从洛杉矶开车去棕榈泉。由于交通的缘故,这个时段选择走洛杉矶高速公路并不是特别合适,但我急着赶去参加朋友的周末放松聚会,所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在洛杉矶市郊,由于拥堵,在我前面的车流速度慢了下来,于是我也随着汽车长龙把车停在了最后。猛然间,我从后视镜里看到后面有辆车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以极快的速度径直朝我冲了过来。我意识到那位开车的司机肯定开小差了,这么快的速度,前面又有车在堵着,太危险了!我会连人带车被撞得很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必死无疑。我看见自己的双手紧紧地抓住了方向盘,我知道自己并不是有意识那样做的。这只是我自然状态的流露——我就是这样生活的。刹那间,我下定了决心。我明白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也不想就这样死去。于是我闭上双眼,深吸了一口气,放开了双手——就这样吧,生活、死亡,我投降了!接着,我的车就被一阵巨大的力量撞上了。周围安静了下来。我睁开眼,发现自己没事。前面那辆车已经彻底报废,后面撞过来的车也是惨不忍睹,我自己的车则已经被压扁了。后来警察告诉我,幸亏被撞前我放松了下来。因为如果肌肉一直紧张,会增加严重受伤的可能性。在离开现场的时候,我才觉着自己被幸运之神眷顾了。我不仅毫发无伤就躲过了一劫,上帝赐予我的还有很多。我终于看清了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那种攥紧拳头将生活死死捏在手中的状态。上帝给予了我改变的机会。其实我可以自由地张开双手,让生活如同一片轻羽般停在掌心。面对死亡时,不要被恐惧扼住,放松下来,才能真正拥抱生活。那一刻,我感到同真正的自我之间,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感。跟斯蒂芬妮一样,很多人只有处在生命的危急关头时才能醒悟过来——他们看透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和生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书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的人格特质在书中流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微风般的照拂,或感受到“天打雷劈”般的战栗。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两者兼具。 ——吴淡如 说这本文笔优美、用心撰写的书有永久的价值,一点也不过分。它将给你一双看透人生的慧眼。   ——盖尔·哈德森 两股交织在一起的强大声音,来自生命边缘的经验,大量真实的凄美案例,无数发人深省的警言妙语。   ——《出版商周刊》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将它作为案头必备的精神指导用书,因为它对芸芸众生表面看起来千差万别的存在方式都作了一一论述,富于启发和灵感,以智慧的语言来抚慰人心,以情动人,引人思考。   ——帕特丽夏·迪瓦恩,《爱尔兰独立报》 曾经以《论死亡与临终》一书将临终话题带入当代文化议程中的精神病学家与临终关怀运动的领袖合作撰写第一本关于人生的书。通过真实的病患案例,14堂从“真实”到“幸福”的功课将引导我们摆脱消极的自我、发现自我中最美好的部分,实现超越肉体康复、达到抚慰精神与灵魂的真正治疗。   ——惠特尼·斯科特,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杂志 我们来这世上都有很多课题要学习,在临终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更清楚。人在将死之时总能有很多体会,只是往往已来不及实践。我想我没有死是因为我还有最后的课题要学习。这些课题是人生的终极真理,是生命本身的奥秘。我希望再写一本书,不谈死亡,谈生命和生活。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临终之人往往是伟大的生命教师,只有到了生命崖边,我们才看得最清楚。   ——戴维·凯斯勒

内容概要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1926-2004)
生于瑞士。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家、生死学大师。她获得过25个博士学位,著作等身,已被译为32种语言,影响巨大。她所著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 1969)影响了无数人对待死亡与临终的方式,被誉为“生死学经典”。她曾协助无数临终者安详面对死亡,晚年致力于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与照料。《时代》杂志曾评她为 “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她还著有《直到我们说再见》(To Live Until We Say Goodbye, 1978)、《了解死亡与临终》(Living With Death and Dying, 1981)、《论死后的世界》(On Life After Death, 1991)、《天使走过人间》(The Wheel of Life, 1997)等。
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EKRFoundation.org
戴维•凯斯勒(1951- )
生于纽约。世界公认的研究悲伤与失落情绪的权威、奥普拉网(www.Oprah.com)的特约作者和美国在线的健康专家。所著《临终的需求》(The Needs of the Dying, 1997)曾得到特蕾莎修女的褒扬,另著有《临终的权利》(The Rights of the Dying, 1998)、《愿景、旅程与拥挤的房间》(Visions, Trips, and Crowded Rooms, 2010)等。伊丽莎白•泰勒、杰米•李•柯蒂斯和玛丽安娜•威廉森等名人在亲友垂危时得到过他的帮助。他还在安东尼•博金斯与迈克尔•兰登临终时伴其度过。
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grief.com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与戴维•凯斯勒合著的作品有《人生的功课》(Life Lessons, 2000)、《当绿叶缓缓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 2005)。

书籍目录

作者序一 伊丽莎白的话
作者序二 戴维的话
第一章 真实的功课
第二章 爱的功课
第三章 处世的功课
第四章 失落的功课
第五章 力量的功课
第六章 愧疚的功课
第七章 时间的功课
第八章 恐惧的功课
第九章 愤怒的功课
第十章 游戏的功课
第十一章 耐心的功课
第十二章 屈服的功课
第十三章 宽恕的功课
第十四章 幸福的功课
第十五章 最后一课

编辑推荐

《人生的功课》:生死学大师谈生命和生活的奥秘“生存并不等于真正的生活。”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她改变世人对待临终的方式她终结西方谈论死亡的禁忌她引导我们学会生活,热爱生命多数人而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

作者简介

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生死学大师人生哲学经典作品,在美国、韩国、中国台湾都曾是畅销书,2006、2007年连续两年居韩国畅销榜前3名,台湾版加印15次,著名女作家、主持人吴淡如撰文推荐。
“生存并不等于真正的生活。”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著作曾改变世人对待临终者的方式,终结了西方人谈论死亡的禁忌。本书中作者撇开死亡,只谈生命和生活,引导我们学会生活,热爱生命。
“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瞬间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生真正的悲剧并不在于生命苦短,而在于目光短浅,看不到当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经常等到事后才醒悟过来。
这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述生命和生活的第一本书。她和戴维•凯斯勒通过实践与精神的功课引导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处于充盈的状态。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两位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必修课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有些功课虽然很难掌握,但仅仅尝试着去理解,也会使你受益匪浅。本书以论述真实作为开端,以论述幸福作为结束。在这些章节中,两位生死学大师不但向我们揭示了恐惧、希望和关系的真相,而且以浓墨重彩刻画了真实自我的伟大。
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她改变世人对待临终的方式,终结西方谈论死亡的禁忌。本书中,她撇开死亡,只谈生命和生活,引导我们学会生活,热爱生命。
——编辑推荐
一本书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的人格特质在书中流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微风般的照拂,或感受到“天打雷劈”般的战栗。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两者兼具。
——吴淡如
说这本文笔优美、用心撰写的书有永久的价值,一点也不过分。它将给你一双看透人生的慧眼。
——盖尔•哈德森,亚马逊网
两股交织在一起的强大声音,来自生命边缘的经验,大量真实的凄美案例,无数发人深省的警言妙语。
——《出版商周刊》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将它作为案头必备的精神指导用书,因为它对芸芸众生表面看起来千差万别的存在方式都作了一一论述,富于启发和灵感,以智慧的语言来抚慰人心,以情动人,引人思考。
——帕特丽夏•迪瓦恩,《爱尔兰独立报》
曾经以《论死亡与临终》一书将临终话题带入当代文化议程中的精神病学家与临终关怀运动的领袖合作撰写第一本关于人生的书。通过真实的病患案例,14堂从“真实”到“幸福”的功课将引导我们摆脱消极的自我、发现自我中最美好的部分,实现超越肉体康复、达到抚慰精神与灵魂的真正治疗。
——惠特尼•斯科特,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杂志
我们来这世上都有很多课题要学习,在临终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更清楚。人在将死之时总能有很多体会,只是往往已来不及实践。我想我没有死是因为我还有最后的课题要学习。这些课题是人生的终极真理,是生命本身的奥秘。我希望再写一本书,不谈死亡,谈生命和生活。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临终之人往往是伟大的生命教师,只有到了生命崖边,我们才看得最清楚。 ——戴维•凯斯勒

图书封面


 人生的功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书译为《人生的功课》,也译为《心的出路》。入手了一本《人生的功课》,感觉和《心的出路》的试读版翻译有点不一样。感觉《心》读起来会更流畅一点。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发现生死学类的书籍探讨的本质基本相同。读起来也较快。如《追逐日光》《当下的力量》等。并且它们也有同种功效,看了后,心里舒坦点。因为它讲故事,讲道理,而其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想不明白,没有人教授过的。而且很多事情触类旁通,一旦你形成某种价值观后,你会发现来来去去的,不过就是那几个问题。自己的总结了几点:1、接受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过去、感受(包括愤怒等情绪)、思想等。上午在宿舍里谈论分析了一下sao的男朋友,为什么他现在会排斥她,她的好言相劝会让他很生气。原因可能是他不敢接受这个自己。一方面他想改进,但是一方面又在人前否认缺点的存在,整个人处于很纠结的状态。他们这样下去,必定很难搞。2、“当你感觉不到为人所爱时,并不时没有被爱,而是你自己阻挡了爱的给与。”这句话初看觉得很玄,就像看《当下的力量》一样的感觉。只是阐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之道。但是结合了书里的例子之后,倒明白了一点。上个星期情绪很低落,不想多说话,但是不说话心里又憋着,整个人呈现的是负能量场。我觉得"没人会理我的了“,但是小慧发了条信息过来问我怎么回事,我才明白到,人人都有自己的事,而且人人都会尊重你,所以她们不会直接的问你,但是都会留意到你的。当我听到嘉璇说我成了她们宿舍的话题之后,我突然反应过来了,之前的感觉都只是自己臆想,没有这么多的想当然。3、无论如何,我都有力量。书里用了一个例子,一个艾滋病患者因为等待了好几个星期的都没有安排治疗,他沮丧的坐在路边。他当时沮丧得哭了,想,我要死了,我不想死,我还想要看到21世纪呢...突然他内心有个声音告诉他,可是你现在不是还没有死吗?不是还有力量吗?(突然想到《色戒》里面,易先生捏着麦太太的脸说,“可是我现在不是活着吗?”,这里是一样的意思吗?想不清楚。)我当时眼睛就湿了。4、弄清楚什么是自爱,怎么去爱别人。“罪恶感起步于童年...因为我们生来是堕落的...我们从小学会了如何出卖自己,来换取他人的喜爱。”这种喜爱是不真实的,只是人们对自己偏好的行为的反应而已。5、学会等待。有时候总觉得不做点什么,事情就会变得更糟糕。但是万物都有规律,人的认知也有限。因此要学会耐心。寻找可以改善的地方改善,没有的选择的地方耐心、等待。这一章的大概意思是这样,有一些地方我不敢苟同,像林语堂的《中国人的德性》里写的“知足、无可无不可篇“有点相像。但是也许像书中写的,“请上帝赐予我们分辨两者的智慧吧!”6、学会屈服,不要试图控制一切。食物总会变化发展的。必须学会承认有事情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不在你掌控下的事物不是必定就会对你有所伤害。”对其妥协是最强大、最迅速的摆脱当下不利局面的方式。“”也许你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童年,但不意味着你没有拥有幸福的生活。“7、学会宽恕。”没有人知道这是错误还会去犯的。“这句活特别适合我自己,我常自省,认为”早知...就...“了,而且有时还很责怪自己,不小心还沉溺于此。其实更应去解决问题,总结方法。8、幸福的不是你拥有了什么技巧后就会拥有,而是它早就在你身上等着你了。幸福的关键就是你自己而已。9、现在就出发吧。不用等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了。啰啰嗦嗦一通,总算打完。不过本书不错,需要多次翻看。不过不足以当救赎。
  •     《人生的功课》P202(译者:徐黄兆)上帝,请赐予我宁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也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还要赐予我智慧去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心的出路》P236(译者: 张美惠)上帝,请赐予给我平静的心灵去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赐给我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暂时没有原文,个位自行对比。
  •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上帝赐予我勇气, 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 上帝赐予我智慧, 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自传《天使走过人间》(The Wheel of Life)     这些年来,我读过的传记无可胜数,但若一定要称得上真挚感人、不卖弄坎坷玄虚、能够触及我内心中最深处的那一根弦的传记并不多,除了《相约星期二》之外,就是《天使走过人间》——等了三年的时间,我终于又等到了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与戴维•凯斯勒的这本《人生的功课》。 一本书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的人格特质在书中流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微风般的照拂,或感受到“天打雷劈”般的战栗。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两者兼具。 出生于1926年的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成长在瑞士的一个中上阶级家庭,是三胞胎姐妹中的老大,孩提时代她最疑惑就是:为什么自己生下来就是三胞胎的其中之一,缺乏自己明确的身份和人格?从小她对抗父亲顽固的教育与冰冷的制裁,费尽千辛万苦成为一位精神科医师、作家与演说家,也特立独行地在精神医学中选择了前无古人开路的“生死学”。《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使她成为举世闻名的医生作家——如果今天的临终关怀有任何的进化,都得记在她这位一生不断坚持的斗士的功劳簿上。 她的性格,她自己说得最清楚:“人们大可批评我桀骜不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旁门左道。我不在乎,那就是我的本性。” 她一直关怀临终病人,一生“不知不觉地”为慈善事业做先驱,到老年还把自己的庄园贡献给艾滋病儿童。1985年,收容艾滋病儿童的计划公布后,邻人把她视为眼中钉,朝她家窗子开枪,扫射家畜;1994年,她搬了家,在另外的“世外桃源”成立医疗中心,但自己的家却被无法谅解的人放火夷为平地,使她的一生收藏及两万份研究报告都付之一炬。 那一段自述是我读过的最具震撼力的描写: 她却常告诉自己,遭逢逆境,只会使你更坚强。但那个夜晚,她承认,在熊熊大火中所看到的世界是阴暗的,人性是丑陋的。      不生气才怪。她有她的风度,但可不是一个虚伪做作、不会发火的女人。 但最重要的是生气之后,该怎么办呢?她以她的一生提供一个很美丽的解答:“在我的一生中,好几次我曾经伫立在相似的十字路口上,眺望着地平线,苦苦搜寻着人生的目标。在那个时刻,可以选择逃走,开始怨天尤人,但也可以选择疗伤止痛……既然我相信人生惟一的目标是心灵成长,这样的抉择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火灾发生后几天,她开车到镇上,买了几件换洗的衣服,挺起胸膛,准备迎接下一回的挑战。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种种苦难。经历得愈多,你就愈有智慧,心灵愈成熟。” 看到这里,我屏住了呼吸,浸沐在一种静谧的感动之中。 我拥有幸福平顺的一生,但我可真正地用心活过? 本书中的十五堂课,包围着这个问题。两位生死学大师,长年与临终病人相处,企图从濒死经验,解读出人生的意义。因为在生命的悬崖边缘,我们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时候,生命与爱才显现出它的光华盈满。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和戴维•凯斯勒博士的十五堂课,研究的可不是“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的玄学,而是要我们扪心自问:我可真正活过? 七十多岁的她在经历多次中风之后,不畏死亡,明白死亡和日升日落一样自然;虽然活得越来越吃力,但也不害怕陷于无助的现实生命,仍然以她的生命智慧勉励人们:用心去活。这本书中,到处可以看见让人心灵颤动的句子: 你所追寻的完整与圆满,就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来,没有人会愿意陪你远渡重洋。 临终的人知道他将失去什么,也因此分外知道珍惜,是活着的人惯于自欺欺人。 治疗失落的第一个阶段是承认失去,你会发现走出痛苦的惟一方式就是经历痛苦,到时候你将能够再次拥抱世界。但了解真相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糕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试着想象没有人在看你时,你会做些什么? 你不必等到离开时才知道自己是谁。 很多人描绘的是爱情的理想图,然而现实总是让人心碎:理想的图像只是一个梗概,我们必须自己填满那些不美好的细节。 太多人眼中的爱其实是操控,甚至是恨。 我们从小被当成“妓女”来养成——出卖自己来获得别人的爱。 你应该适时学会屈服,骑马时听从马的方向,游泳时顺着水流的方向。 请原谅我情不自禁地断章取义。这一本书是一个生命的聚宝盆,有心人可以找到他需要的东西,可以滋养自己灵魂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看“励志文选”,对自己只有三分钟的鼓舞力量,然而,我一直相信,如果你愿意爬楼梯,即使爬三格,退两格,那也是一种长进。 我十分感谢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曾经用她的书中智慧帮助我,在人生路上,爬了一栋摩天大楼——虽然,未来我攀爬的高度,也许比青藏高原还高,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向前走。 且知道自己是谁。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最近很是喜欢喝鸡汤,这碗且还相当八错,推荐品尝!
  •     三星半吧,主题是蛮心灵鸡汤的,但里面的故事都蛮有意思的。而且作者伊丽莎白是三胞胎中的一个,这注定了她一生都孜孜不倦去探寻自我身份和定位,这点不也很有意思么?
  •     这一切恐惧都可以归为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因为恐惧,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我们所爱的人;同样,因为恐惧,我们会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低潮。所有恐惧的源头都根植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学着放松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感可以让我们以无比的轻松感面对一切。
  •     简单看了看,感觉大理论过多,讲述的故事也不觉得有多生动,但道理毕竟在理,可能比较适合用来静心
  •     人生的功课,只能用人生领悟。可能我始终太年轻了。。
  •     翻了翻,买了好几个月一直放在那
  •     很不错的书,文笔不错,小故事不错,道理也不错,翻译也不错。
  •     深入探讨,发掘人的本性
  •     此类书都极大的扩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得加上个前提 假设人都是成熟独立自主理性的人 而后“你迫切寻找的完整和圆满都在你内心中 等待着被挖掘” 理性而无趣的人又太多了…… 生活应该是时而愤怒时而温柔时而爆笑时而唾弃的
  •     另一个版本叫《心的出路》,有电子版
  •     很喜欢的书,生活吗?好好感受!值得推荐。
  •     好书
  •     购买时我正处于对世界疑惑、紧张的低潮阶段,读后有启发。读第二、第三遍时,对作者的话句将有更深的理解。
  •     对于这十四堂课,确实是我们的课题,但是,对于这种讲述的方式,我还是不感冒的。
  •     人生究竟来怎样理解?在灵性的成长中,学习功课是此生我们要完成的目标,只有学的越多、才会进步更快。伊丽莎白向我们讲述了那些正向的、充满力量的人间功课,以此应对人生的各种磨难。
  •     以前叫《心的出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换个名字重新出版。。。很容易让人误会重买。
  •     看了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     : B821/0224-4
  •     的确给了我帮助;我觉着翻译的不算好,有些地地方很混乱的感觉;也许该多看两遍
  •     好书 看了两次 买了两本 一切不过都是暂借的 迟早会归还的
  •     一位朋友推荐《心的出路》,一直没买着,偶然发现《人生的功课》,两部书翻译的是同一部作品,只是翻译的人不同,出版社不同,中文书名不同。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读了很受启发,尤其是对人生感到困惑的时候。
  •     很喜欢的一本书
  •     需要反复的读你才能理解正视生与死。
  •     以扫描的方式读完了这本书,这样,我手头的三本伊丽莎白.库伯勒的书都读完了。两本是她与别人合著的,一本是她自己写的。三本书,一本写的是悲伤五阶段论: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一本写的是她的个人经历,她走上生死学研究之路的历程,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描述了人死亡后经历的五个阶段。这本书写了人生的十五个功课,真实、爱、处世、失落、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的功课和最后一课。人生的功课终究要在人生中自己去经历体悟的,这本书留着,等走了更多人生路后,再回过头来阅读。
  •     不知为什么,没有触动到心灵
  •     书很好,汲取了很多精华,让自已又知道个人是多么的微小
  •     讲述的是患重病的人濒临死亡对人生的态度
  •     关于人生,我没资格说什么。修炼吧。从“您能小声一点嘛”到“请您小声一点”开始。。。
  •     如果书名不叫这个,我印象会更深一点。
  •     光辉从河北师大图书馆借来的书,马上开学要还,争取今天能看完。
  •     在书店偶尔浏览到本书,每当心情很烦乱的时候就去书店,期待那里有心灵的导师和朋友。木然的心和脸由它释然而感动。一直很喜欢美国人比较尊重人的内心和自我,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需要,而是生活的压力、传统的观念叫很多中国人活得并不开心,可能和自我的平和对话太少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去读得书。
  •     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了好多朋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