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2235304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262页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79页

享受愈增,对它的感受性就愈轻,积久成习后,更不觉得自己身在福中。反之却增加了对痛苦的感受性。 增加幸福感知能力的重要性。面对不顺时,也可用记忆中的快乐缓解痛苦。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23页

节制生活:伊壁鸠鲁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而必要的需要,诸多食物和衣着。第二类是自然但不必要的需要。第三类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需要。生活需求及欲望的相对节制,不放纵满足不理智的需求,有利于排除过理智充实生活不必要的干扰,注意力更集中在关键之处。生活中需要花费金钱和时间之事均可以此做依据来取舍。人如果有一笔颇足自给的财富,便该把这比财富当做抵御他可能遭遇的祸患和不幸的保障,而不应把这笔财富当做世上寻欢作乐的通行证,或认为钱本来如此花费。对待金钱应有的理智态度,同理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可以不做。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202页

节制规律生活对于平淡中获取幸福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幸福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幸福同一个人的视野、工作范围,和其对世界的观点协调对应,并受其制约和限定。这些限定的范围越广,我们的担忧和焦虑就越厉害。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欲望和恐惧不断增长和强化。这就是为什么愚昧无知的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幸的原因,否则他们脸上的表情也就不会如此温顺、安详了。 一个人如果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那种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幸福的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幸福的必然条件。 生活方式的简陋质朴,乃至单一不变,如果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厌烦乏味,这还是有益于幸福的。因为,恰恰是在这种境况中,生活连同其不可避免的重负至少能让人感觉就像一泓涓涓细流的小溪,悄然无声地流逝,它是那样平静。甚至没有一丝波纹。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206页

一个人的幸福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幸福同一个人的视野、工作范围,和其对世界的观点协调对应,并受其制约和限定。这些限定的范围越广,我们的担忧和焦虑就越厉害。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欲望和恐惧不断增长和强化。这就是为什么愚昧无知的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幸的原因,否则他们脸上的表情也就不会如此温顺、安详了。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25页

人们常说的愚昧包含三个方面:贪婪、虚荣和傲慢。虚荣和傲慢的区别在于,傲慢是确信自己在某一特殊方面具有卓越品质,虚荣则是令他人确信的欲望。傲慢存于内是直接的自我欣赏,而虚荣则是通过满足外欲达到这种自我欣赏。一个人如果本质很好,又不自恃己长,与他人和睦相处,就像他与他人完全平等,他人就会真诚坦率对待他。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47页

活在当下:
“生活如同是一件务必完成定额的工作。”“生存的虚无感随处可见,没有丝毫隐藏,生存的整个形态:时间与空间的无限,相形之下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限。”
人类的生存就像一个跑下坡路的人,如果想停下脚步就必然会跌倒,唯有持续奔跑才能寻求平衡以稳住时间。不管人的意愿如何,时间总是按其原有的路径不断滚滚向前,不随人的意志而停留。唯一负责的,便是充实每一天。
人,一旦获得自己热切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意味着发现了它的空洞与无用。人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期待更美好的状态之中,同时又经常怀念过去的时光,并常常对一些事情懊悔不已。而当下的时刻只被当做是暂时无法忍受,是通往我们目标途中的一个站点而已。如此一来,在即将达到人生终点时,蓦然回首,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终其一生都在暂时地活着,他们会很惊讶的发现,自己未曾留意就任其消逝的东西恰恰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是他们自始自终都在期待的东西。体会当下生活,求索生活的充实。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全文 - 全文

1、正是因为有了思维,人才有了忧虑,恐惧和希望。
2、生活就是幻灭,不,确切的说生活应该是场骗局:或者更准确地说生活具有某种扑朔迷离的气质。
3、人生是在欲求与达到欲求间被消耗掉的。愿望的本性即痛苦,愿望一旦达成,很快便趋于饱和状态。目标形同虚设:每当占有一物,便意味着这一物失去了刺激,于是欲求又以新的姿态卷土重来,否则,寂寞和空虚便会乘虚而入。
4、意志是一种毫无目标、永无止境的挣扎,而人的生命以及任何的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各种部分都打着这一永无止境的烙印,从这些部分现象一贯的形式起,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起,直至所有的现象中最为完美的一类——人的生命与挣扎,无不是这样虚度了。
5、然而人们发现,认定他是是否有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人的意见,于是,他竭尽所能地讨好他所看重的世俗,以期待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
6、出生是人开始踏上苦难之旅的起点,而死亡是人生苦难之旅的重点。因而我们无需为人的出生而拍手称快、兴高采烈,因为他从此将历经磨难,我们也无需为人的死亡而悲伤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苦难结束,他从此将远离苦海。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06页

应如何对待所谓荣誉(他人的看法):
我们的幸福应该建筑在身体本质上,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要素,其次是要有一种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假如人不能再性格与财产中找到幸福的源头,而需要在名誉里寻找安慰,换句话说,他不能再他自身所具备的事物里发现快乐的源泉,却寄希望于他人的赞美,这样,他便陷于危险之境地。因此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可能得到的幸福。只有当他人眼中的价值促使我们修改“自己眼中的自我”时,它的影响才直接化,除此之外,他人的意识是同我们没有丝毫关联的。不应过度的关注他人的看法,应恰当而正确的考虑及衡量他人看法等某些因素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性、期待性。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53页

生活:
生命首先是一个任务,即是说维持这一生命的任务。第二个任务就是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一生活以排解无聊。一切存在生命的事物都忙忙碌碌地运转,本来是迫于生存,然而倘若他们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他们往往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所以推动他们的第二动力即是摆脱这负担即生存的挣扎,使生存不被感知,即消磨时光、排遣空虚的挣扎。差不多所有无忧无虑的人在丢了一切其他的包袱之后,又以自身为包袱了。 在本质上,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内容,生活只是被需求和幻想活动起来,这些活动的动因一旦消失,生存就会暴露出它荒凉与空虚的本色。人生本身是一虚无的过程,但这过程中因需求和幻想的存在,使其有了主调,在满足需求和幻想驱使下采取的行动成了它的主要内容,而需求一旦满足,便转向其反面无聊,为了避免虚无感和无聊地折磨,于是人便陷入了不停得追求中。人就好比一个只讲需求的物体,想要满足这些需求是相当困难的,这些满足除了暂时带给他无痛苦的状态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而处在这样一种无痛苦状态,也就落入了无聊的深渊。我们的本质与存在就在于对生活的追求,如果生活本身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与切实的内容,那么所谓的无聊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仅存在本身就足够令我们感到充实。然而现如今,我们并不为自身的存在感到怎样的高兴,除非我们正努力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由于距离远、障碍重重,追逐目标显然会使我们获得满足,然而一旦目标达到,随之而来的即是幻象的消失。又或者我们正进行着单纯的智力活动,即是说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能够从生活中抽身,从外部回头审视这段生活,如同坐在包厢里的旁观者。如果自身并未处于以上所讲的两种情形之中,而是回归存在本身,生存的空洞与虚无感便会笼罩在心头。生活本身,经不起严肃的推敲和思索,假使为之,便极易陷入虚无中。于是实际生活里,只需去追求目标或是专注做好目前事。人生是在欲求与达到欲求间被消磨掉的,愿望的本性即痛苦。愿望一旦达成,很快趋于饱和状态。目标形同虚设:每当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刺激,于是欲求又以新的姿态卷土重来,否则,寂寞便会乘虚而入。同这些东西作斗争,并不比同困乏作斗争来的轻松。只有在欲求和满足相交替的时间间隔恰到好处,两者所产生的痛苦又减少到最低时,才构成幸福的生活过程。生活中一个目标达成必是要追逐下一个目标以免陷入无聊产生的厌倦和痛苦。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58页

个体以往的生命,排除对现时存在的某些后果,除去铭刻的过去与这一个体意志相关的证据不说,即已是完结、死去、化为乌有的了。这样个体在合理的情况下就必会将过去渐渐淡忘,无论过去经历的事情是快乐还是痛苦。 “人生的过程如同一个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间来回摆动。”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37页

如何更平静的面对所谓的痛苦:
人有思维,原有的思想会对所面对的痛苦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和想象,经过加工,一切效果就被加强了。同现实客观存在的痛苦相比,思维加工后对痛苦的理解对人的折磨更大。动物没有人冥思苦想这一苦乐的加工器,因而不会将快乐与痛苦积攒起来,但人类通过回想和预测实现了痛苦不必要的联接和积累。对动物来说,此时此刻的痛苦终究只是此时此刻的痛苦,跟它第一次出现时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这样的痛苦不会有所积累。
痛苦发生时,理智面对,客观看待,思考解决思路,不做不必要的扩散联想,同时提高乐观心性,可使面对痛苦更加平静。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210页 - 一切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一切享乐或幸福,都是消极的;反之,只有痛苦才是积极的。
当我们每天为追逐功名利禄而忙碌的时候,却在以支付时间为代价。正如叔本华所说:“每天领着金钱,开出的收据就是死亡。”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74页

培养年轻人理智客观看待生活极为重要,理性思维的培养,避免过于感性:
把孩童的眼界尽可能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而且在这个范围中,只准传授那些清晰、正确的观念。唯有孩童正确地领悟这个领域中的任何事物后,才可以逐渐拓展他们的视野。这同样适用于青春期。这种方法还特别要求,不要让他读小说,而要用一些适当的传记去替代。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8页

关于独处:
聪明的人首先努力争取的事免于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求的安静和闲暇,过平静和节俭的生活,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所以智者在和同胞相处了极短的时间后,便会隐退。若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更会选择独居。一个人内在所具有的越多,求之于他人的就越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越少。所以人——智慧越高,越不合群。 孤独时人需委身于自己,内心财富的多寡便一览无遗。 最幸福的人乃是自身拥有足够内在财富的人,因为他向外界需求的极少或者根本无所需求,需求的代价是昂贵的,他可能会引起危险、肇生麻烦。因此人不应当从别人那里期待过多。人们在所有事情上最终只能求救于自己。 自身之外,所有的幸福来源在其本质上是不确定、不可靠的,它们都犹如过眼云烟随机缘而定。所以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可能轻易消失、这原本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当人到老年所有外在可能的幸福之源(所谓的爱情、才智、旅行欲、甚至社交能力都远离我们了,那更可怕的死亡夺走了我们的亲人和友人)在这样的时刻,人更需要依赖自身,因为唯有自己才是长久伴随我们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自己才是唯一真正和持久幸福的源泉。 人要获得独立自主和闲暇,就必须自愿节制欲望,随时养神养性,更需要不受世俗的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过理智的生活,不因外在而牺牲内在。 睿智之士爱好艺术但不精通,研究几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当外界幸福之源不能耗竭或不能满足他们时,也能读书自娱。 规律生活,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学会独处中自省完善。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22页

“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运相比,是一种自我折磨。如果能避免此种苦行,我们将会满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果别人生活得似乎比我们好,那么想一想还有多少人身陷窘境。”——塞涅卡
当灾难降临于我们时,最有效的安慰就是想到还有比我们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世界上那些与我们处于相同命运的人——他们分担了我们的不幸和灾难。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85页

成为社会有用分子,必须做两件事情:第一,完成身为一个人的根本责任;第二,完成身为一个人在此世界所处之特殊地位所应尽的责任。 完成个体对于微观相关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从更广阔的角度和更高的高度去思考作为社会人应尽的责任。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2页

修身的重要性(修缮性格)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怎样更影响他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的伴随着人并影响着他。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还是甜,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以及我们的感受。生活中会有一些偶尔、巧合因素影响内心的平静,造成所谓的不顺,这些外在因素都是可以消除归于概率事件。但若如良好个性因素的缺失,这种事件就不会是偶然,会反复以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在同一个性格缺失上摔倒多次。
*思考:幸福与否取决于内在对于外界的感知和理解,而内在的感受又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个性相伴一生,培养良好、积极乐观的个性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7页

关于痛苦和厌倦:
痛苦和厌倦是幸福的两大劲敌。贫困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容易生厌。人生多少有些游离于这两者之间。当下层阶级无休止地与困乏也就是痛苦挣扎时,上流社会却和“厌倦”在打持久战。心灵空虚时厌倦的根源,这好比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空下来的心灵,因此产生了奢侈浪费与灾祸。人避开灾祸的最好方法就是增长自己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越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越少。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一个人接近了痛苦便远离了厌倦,反之亦然。人的天赋气质决定了他受苦的种类,客观环境也受主观倾向的影响,人所采取的手段总是对付他易受的苦难,因此客观事件有些对他有特殊的意义,有些就没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由天赋气质决定的。选择一定程度的困乏生活(节俭不奢侈放纵),虽需要承受一些痛苦(物质生活的简朴),但可以远离厌倦,更多的进取空间,也可作为心性的修行。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2页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一类是指从外界得来的幸福,一类是指从心灵获得的幸福,还有一类是从肉体得来的幸福。三类幸福中,唯有精神心灵的完善及提高、充实才可得到恒久的幸福。每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一个人能直接感悟到的,莫过于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而外在世界的影响不过是促使我们领悟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外界是内心的投射,内心决定了对外界事物及事件的理解与感受),牢固可依赖的幸福只能向内求索于心灵,内心的充实,个体便能完善充实的生活。像外欲求太多,以存在变数的外在作为幸福的各种标杆和基础,那么幸福就容易受到破坏,原因是外在容易受偶然事件影响,而偶然事件又经常发生。
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晰、生性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底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和财富所能代替的。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拥有什么,而是他自己是什么。 人格在任何环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70页

剔除对于生活不必要的幻想,客观理智看待生活的重要性:
伏尔泰:不具有他的时代之精神,将会经历他的时代的所有不幸。 在人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眼前总是展现出一片宏伟的未来,而到人生结束之时,我们所看到的则是漫长的过去。在人的一生中,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我们的气质经历了相当大的嬗变,而在此变化中,现在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年轻人总爱以一本趣味小说的形式去憧憬自己的人生历程,由此也就生发了无尽的失望和悲伤。使这些幻象图景富有魅力之处的,正在于它们是想象的,而不是真实的。因而我们应当在直观感受它们时,保持平和和自足的纯粹认知心绪。 前半生是不幸福的,这是因为我们尚不熟悉这个世界,而后半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建立在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若指掌的基础之上。年轻时总以为世界中有大宗的幸福和快乐,认为获得它们只需要花一些力气罢了;而待我们到年老时,我们却反而认为世界中其实一无所得,因而对此事保持着完全平静的心绪,陶乐于过得去的眼下生活,甚至在那些零星琐碎的小事中也能找到乐趣。 成年人从其生活经验中获得乐趣,即他所具有的不同于少年或青年看待世界的那种方式,首先是一种坦诚直率或不执偏见。这个时候,他把事情看得非常简单,一是一,二是二。而对于少年和青年人来说,现实的世界却被那些由他们自己造就的胡思乱想、遗传偏见、奇怪念头所伪装或歪曲。而经验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摆脱梦幻、遐想、谬见这些乘我们年轻而入的东西。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33页

人的理智行为表现在同将来这两个着眼点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以避免由于过多地关注其中一方而损害另一方。鲜有人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给自己找到合适点。我们绝不应该因牵挂未来而致使自己思绪不宁、焦虑期盼,也不应该沉湎于往事而追悔惋惜,而应该牢牢记住: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想去甚远。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现实性的时刻,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应当永远为此而充满快乐,给它应有的欢迎,并尽情享受这每一刻——由于充分意识到它的价值而摆脱了痛苦和烦恼——为之快乐。 对陈年往事的懊恼以及对于未来前景的忧心忡忡,拒斥当下的幸福而妨碍你唾手可得的幸福,这都是愚蠢之至的行为。往事一旦成为历史,不管它让你如何的刻骨铭心,让你如何撕心裂肺,你都要潇洒地和它道声再见——必须克服心灵对过去发生之事的悲伤,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 (塞涅卡)“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我们全部生命就在这每一天中,让我们尽可能愉快迎接它,这是我们唯一真实的时刻。”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32页

生活中痛苦的必然性,需泰然处之的理由:
如果我们真的留意某件事情的话,那一定是事情没有立刻顺应我们的意志,而是意志遭遇了某些阻碍。与此相比较,所有阻碍、违背,与我们意志相抵触的事情,即所有令我们感到难受和痛苦的事情,即刻会被我们察觉到。 如果人生没有了匮乏、艰难、挫折与厌倦这些要素,人们的大胆与傲慢就会逐渐上升,我们的身体就会如同失去了大气压力会瞬间爆炸,即使不会达到爆炸的程度,人们也会受之驱使做出难以想象的蠢事,人因此而变得疯狂。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每个人都需要适量的劳心劳力,这正是像船只有装上一定的压舱物,才能平稳航行一样。 劳心劳力,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事,但却是终其一生都无法逃避的命运。然而,要是欲望还没有来得及出现就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人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消磨漫漫人生?
当生活出现预期外的事情,或所谓的好事多磨,难免心生烦恼甚至痛苦。对痛苦相对容易过于关注,了解人生需要适量的痛苦来加深快乐的体验,平衡生活,加深生活的深度。面对痛苦时便不会过多的怨天尤人,可以较平静待之。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128页

生活不应作无意义的幻想:
在一切关乎我们幸福与痛苦的事物中,我们应当警惕的是不要受幻想的驱使去建构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首先这样做的代价是昂贵的,因为我们最终不得不推倒它们,这样就会倒至于痛苦和悲哀。此外,我们还应该小心提防不要在想象那子虚乌有的灾难时悲伤难过。我们理应热爱现实生活而绝不是虚幻的梦幻,最多是在内心告诫自己还存在发生不幸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客观的过多想象,如果是过于美好,则需要面对希望落空的打击及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如果是不必要的悲伤,则杞人忧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折磨。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的笔记-第206页

独处的重要性:
不管哪种社会形态都必须包括——作为其生存的首要条件——成员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社会对其成员的制约。这就意味着,社会的规模越大,就越令人乏味。一个人唯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是他自己。如果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必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 思想上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都是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而这一切也只有在独处中才能获得。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