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德里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101040227
作者:(美)哈恩
页数:130页

书籍目录

序导论1.德里达:第一次交锋  开局的花招  开场  [旁白]  剧终一2.德里达的履历  背景故事  简历  但他是一个哲学爱吗?  剧终二3.现象学与语言:遭遇大陆哲学  I.阅读胡塞尔    源头    无时间性与存在    有一种真正的哲学问题吗?  II.阅读海德格尔    《论精神》4.言语行为理论与实用主义:英美的碰懂  碰撞一:言语行为理论  碰撞二:实用主义还是宗教?5.两难术语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德里达》内容简介: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从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图书封面


 德里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德里达以《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特、福柯、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10月9日,法国哲学大师、“解构主义”之父雅克·德里达因胰腺癌在巴黎一间医院逝世,终年74岁。德里达的离世被法国媒体视为自1980年让·保罗·萨特逝世以来法国学术界最大的损失。世之谈德里达者夥矣,然多不能读其书,大抵浅尝辄止,辗转稗贩而已。今且暂置玄理,仅就刻下易得之汉语资料,略论德氏学问之崖略,匪敢自诩津梁权舆,聊示门径耳。一如果你除了最近才从一打讣闻悼词中猎取的零星信息以外,对德里达的思想基本一无所知,那么,你可以先去找来上海复旦大学张汝伦先生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来翻一翻。在该书末尾,作者用十几页的文字清晰简洁地总结了德里达的思想要点,这是国内少见的虽然篇幅短小但基本没有常识错误的概述。如果你还想知道英语世界的人对德里达有什么总体印象,可以参考《敲开智者的脑袋——当代西方50位著名思想家的智慧人生》(约翰·雷契著,吴琼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中的一则,如果你对德语世界的看法也感兴趣,请参考《法意哲学家圆桌》(英格博格·布罗伊尔等著,叶隽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这本书是些德国的业余哲学爱好者鼓捣出来的,他们的说法不无代表性。要知道,德语世界对德里达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英语世界。现在,我们假设你已经具备了基础知识,那目前的要务就是对德里达的话语方式有个初步了解。由三篇访谈构成的《多重立场》(佘碧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5月第一版)或许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德里达一生,少说也接受过几百次采访,而这三篇访谈很难得地,提问者不算太过幼稚(多亏有女哲学家克里斯蒂娃的参与),访谈的内容精炼紧凑,彼时德里达又是刚刚成名,答得周延谨慎,不像他晚期每每“离题万里”。另一本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则显得杂乱一些,翻译也逊色几分。二国内出版的综述书共有三种:克里斯托弗·诺里斯《德里达》(吴易译,昆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斯蒂芬·哈恩《德里达》(吴琼译,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第一版)、高桥哲哉:《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克里斯托弗·诺里斯这部影响甚大。他的理解也颇深入,只是出版时间较早(英文版1987年面世),对德里达的认识不可能特别全面。斯蒂芬·哈恩的是本薄薄的小册子,著者毫无名气,但书写得很有特色。尤其是从他的评论看,哈恩似与德里达的思想意趣相投,这就非常难得了。初入门者不可因其篇幅短而轻忽之。至于日本人的那本,我看就算了吧。倒不是瞧不起日本学界——人家的西哲研究比中国全面得多,虽然未必深入得多——是因为那翻译实在无法恭维。三德里达的著述总共有七十多种,别说通读,就是选读其中的重要之作也是极不容易的。因此,在攻读之前,必得心中有数,了解他哲学的大貌。在我看来,德里达的思想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目前,中国的翻译工作集中在早期著作。《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是德里达的处女作。以前学者们对它重视不足,现在学界已公认这是一部力作。虽然德里达自己总是想对“起源”进行解构,但此书正是他思想的“起源”,甚至可以说,他一生的哲学探索都没有离开这一源头很远。阅读此书,可以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叶秀山先生的一篇旧作《意义世界的埋葬——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后收入《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叶秀山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文中对《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的重要意义有所申述。1967年,德里达一举推出三部书,它们是《书写与差异》(上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5月第一版2001年9月第一版)、《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这三部书使1967年几乎成了“德里达年”,它们也是目前传统学者最推崇的德里达作品,因为其行文基本上还遵循着原有的学术规范,理路清晰可辨,主题则局限在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三本书是最值得精读的德里达著作,尤其是对于那些不适应德里达发散而迂回的文风的读者。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里有专门一章探讨《声音与现象》,很值得一读。《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上有短文《德里达谈现象学》,是德里达的夫子自道。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看来,属于德里达的思想发展中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体试验愈加大胆,表达方式跳跃而晦涩。这一段的代表作有《播散》、《哲学的边缘》、《明信片》、《丧钟》、《耳朵传略》等。中期著述,中国的译介最贫弱,这与原作的难度也不无关系。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读到一些短篇译文,比如《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上所刊《逻各斯之父》,选自《播散》;《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汪民安等编,2000年11月第一版)中有《延异》一文,选自《哲学的边缘》。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德里达的思想“回真向俗”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他热心政治、社会及宗教问题。同时,他的文风变得非常散漫,越来越多的文本属于在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讲演辞,其中经常掺杂客套话和离题语。当然,德里达的思想力度并没有因此减弱,甚至在一些人看来,他反而更深刻了、更伟大了,如果不是更庞杂了的话。不过,这段时期他出版作品过于频密,难免予人累赘重复之感。目前,属于晚期著作的,中国翻译了两种:《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它们都谈论了政治,前者思考了马克思在当下的意义,后者则多少与纳粹主义相关。另外,2001年德里达访问中国,嗣后他的讲演被收集进《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从这本非常杂乱的集子,我们大概可以约略窥见德里达晚年思考的复杂性和庞杂性。六德里达对哲学思想史有许多创造性的阐释,也有不少游戏般的解构。他对现当代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解读同样引人注目。德里达与尼采、海德格尔的关系,可参考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李朝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一书。此书不厚,但见解深刻,《尼采在西方》(刘小枫等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一版)除了选刊贝勒尔书中的一章(但译者不同),还有德里达自己的一篇《风格问题》。《尼采的幽灵》(汪民安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则收入德里达《阐释签名(尼采/海德格尔):两个问题》一文。德里达一直有“好斗”的恶谥,他跟许多当代哲学家发生过争论。最近,国内出版的《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孙周兴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就是例证之一。此外,他跟福柯的争执可参考《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里的两篇文字;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对德里达的批判见去年出版的《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一版)一书第六章。七文学,是德里达的最爱。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是文学作品不知疲倦的阅读者。他谈文学的作品被收集在《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但读者们要注意,此书为美国人所编,中译本是从英文转译的,几乎可以说是译得一塌糊涂。在欧美学界流传甚广的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也是主要着眼于文学的。卡勒乃才智之士,所以该书虽不算深刻,但还值得一读。尤其是内地最近翻印了它的英文版(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可与中译参照使用。从文学角度对德里达进行评说的作品很多,《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马克·爱德蒙森著,王柏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等等都是。老实说,这种书读不读就是那么回事了。德里达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影响,见英文版的《解构主义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一书。想知道德里达自己对翻译问题的说法,可以读《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里的长文《巴别塔》。八好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虽然中国对德里达思想的译介还很不充分,但你可读的东西毕竟不少。我们差不多可以预见,一个德里达著作翻译的热潮将于今后一两年中到来。结果可能是:德里达的书多到你这辈子都读不完,于是,你放弃了,最终连从讣闻悼词中捞来的那点零星信息都忘光了。阿门。(书评人 蔺且)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薄薄一本比那些可怕的废话精彩多了。
  •     中华书局的这一套书都算是二手资料。也就是研究原作者的学者自己的总结和体会。对于专业的哲学学生我不推荐,但是对于希望对原作者的思想脉络有大体了解的读者,我觉得很不错。篇幅短小,内容精辟。值得一读!
  •     赞叹!中国永远缺失宗教背景,而这正是许多哲人思索和提问的起点。且西方学者是易于抗击意识形态的,通过研究文本的阅读即可感知。
  •     已跪,连介绍德里达的我都没看懂……
  •     应该说是这个系列里面读过的中最有趣的了
  •     第二遍。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放下从康德到胡塞尔再到海德格尔人所背负的负担,对起源和目的进行摧毁,人的终结与书的终结也就是整个形而上学的终结。
  •     两难而不是both/and和either/or, 德里达一方面解构西方形而上传统,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跳出这一传统。欧陆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英美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实用主义都被等同于西方形而上学而遭到德里达的指责和质疑。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想是想找到一种透明的语言以便读者能透过语言理解那无庸置疑的概念、观念或事物(摆脱了自由嬉戏和符号秩序的真理与源头),而德里达不愿让他的语言停留于这种表面的透明性。能指的自由嬉戏总是偏离中心或者说意识假定的目标,德里达写作的目标并不是要写作这个意义上的哲学,而是要阅读和介入哲学以复活这种自由嬉戏。解构颠覆了心理经验(自我在场)对言语和言语对书写的优先性或优越性,没有符号(书写或言语)就不可能有“自我在场”的呈现,符号的发明打开了我们确认为思想的“心理经验”的可能性。
  •     起头不错,后面有点落入形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