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悲剧的诞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
ISBN:9787544704007
作者:尼采
页数:146页

此译本亦是悲剧的诞生

或者是小人文化修养太低,又或者是理解力低于平均线,实在是清泪两行,悔不该被封面迷惑……随手附例:可是此外,又是一个第一流的神经杀手,在一个爱好酗酒,把模糊不清尊为美德的民族那里加倍危险。(这是能明白的)如果我们再给这种恐惧加上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喜悦的陶醉,那么我们就可以看一眼酒神倾向的本质。(中间那句陶醉似乎和上下文完全断开,又也许是小人理解力太差……)当人突然怀疑起对现象的认识形式,从而充足理由律在其任何一种形态下似乎都遇到了例外时……资质愚钝,始终不明白“从而充足理由律在”究竟何解= =,或许压根是打错字了吧。以后绝不再买译林任何书籍,网上对译林的翻译水准恶评如潮果然是有理由的,唉~~~

《悲剧的诞生》——“请替我亲吻那个孩子”

小小的L对着蛋糕流口水,不是因为蛋糕好吃,而是蛋糕被神奇的赋予了许愿的功能,但是第一年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他之后就不在吃蛋糕了,也不过生日了,也不喜欢庆祝什么了。“对,没错,那就是我。”我对X说过或者没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和整理之后总会有人在道德之上获得一个理论的制高点。“谁规定了自白的时候就必须说‘我’?只要这是真的,其他的又有什么关系?”“是的是的,不过生日并不是因为不想见证年华老去,会老去的东西不会因为见证这种仪式就放慢脚步,而我就是这么自私,因为愿望没有实现,所以我的出生不是预定好的事情,蛋糕送给你吃,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也许X对仪式有另外的解释,我想那并不是吃吃喝喝或者用奶油花上这个季度最浓烈的妆,可是仅此而已还有什么不满足?毕竟一年只有这么一次。于是我们去了一周只有一次的弥撒,信仰的缺失又不会画在脸上。哥特式的彩窗下,心灵抽搐才能表情庄严,这样的表情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过,在某天我要远离家乡的时候,那会是一个清晨,我所认识的男女都安然的倒在另一个异性的怀里,每个人心跳的频率都不一样,可是城市会有均匀的呼吸,也许我的表情才会这样卑微而且缺乏变化。可是我和X当时都知道(我当时认为X知道),悲剧不是这么诞生的。悲剧被信仰分娩出来,人们必须崇拜自己的母体,哪怕它只负责分娩,不会继续喂养你。主说,你们要爱你们的敌人。X:“害怕失去一件东西并不代表爱。”,失去和获得在我看来是物质范畴,每天在酒吧夜店里喝的烂醉的身体,是否会在某一个时刻恍惚看到酒神的侧脸?而太阳出来的时候,日神的光辉下失去和获得才会重新占据人的心扉。所以悲剧也许真的是喜剧的母体,它取决于人们是否随机的嘲笑在欲海中被像咸菜一样腌着的同情心,人们多么希望这个母体能永远顺产,以至于永远有那样细嫩的喜剧,被我和X或者其他人狠狠地爱护着并蹂躏着。X:“替我亲吻那个孩子。”可是我嫌自己脏,渐渐成为母体的我们都脏,所以你是想让我把双倍的肮脏印在孩子的身体上。可是肮脏不能转移,悲剧也不能。X说她喜欢威廉福克纳,其实我也喜欢,因为时间给了人们一个顺产的方法,一根无线绵长盘根错节的脐带,偶尔血液流通不畅,或者更极端得发生营养不良。旅行中X饿了,就吵着要泡面,面条和热气绵延的样子让人怀疑这种现代食物是普鲁斯特哲学的物质体现,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我和X还有其他人是不是吃了太多,而最终却只能分娩出那么弱小的生命,当我们的生命没有喜感了,而那个小东西只会笑和哭,第三种表情叫做无辜,可是人们总是要扼杀这种完美的平衡态,“笑一个笑一个~~~你看你看”悲剧没有诞生,它只是被养育。所以慢慢的,X仍然吃泡面,只不过那不再和哲学有关。有意识的旁观和无意识的参与,日神和酒神,他们都是神,我们是人。后来我不再和X交谈和争论,因为人之间争论似乎是最没有意义的,新生命的诞生敦促着人们彼此遗忘,后来有一天我和X和其他人才发现了我们遗忘的东西,关于诞生和养育才是世界被分割原罪,重新拿起《悲剧的诞生》,尼采被引用的泛滥了,可是他依然是个超人。S在和我交谈某个人不该提起的人的时候,当然是当我们都不再为了曾经的诞生和消亡纠结的时候,我们反复用着这句口头禅:“她(他)只是个符号。”另一个S则会在令人尴尬的讨论中唱起张悬的歌:“你眷恋的,都已离去~~~”可是我还是不停得想扼杀掉已经诞生并曾经用血液喂养的东西~~~~“TMD,我真的不想提了!”另一个S如是说。   咖啡打翻了,洒到身体上,可是身体并没有任何被提神的征兆,依然混沌不堪歇斯底里。空虚其实来自于精神内空间的膨胀,尼采所不能告诉我们的是如下的这件事情:   我们都有个生育的义务,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分娩出的是什么东西~~~~

希腊神话和悲剧意识

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悲剧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 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产生在希腊自由民反对儹主独裁政治和波斯侵略,为建立民主制而奋斗的时期,因此剧中充满着崇高的思想和爱国精神,而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由此看出,希腊戏剧的精华大都集中在悲剧,而悲剧意识则是引导希腊悲剧不断发展的主线和精神所在。虽说希腊悲剧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与荷马史诗,但是剧作家们通过自身对神话的见解,将神话故事改编或深化以表现自己对当前的各种现实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更适合揭露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希腊悲剧中更存在着命运的观念,这是当时的希腊人的意识形态的特点。他们看到现实和历史中,都存在着许多人类所不能左右的事情,但是他们无法解释,便把这些事归命于命运和定数。在希腊人的观念中,人和神都无法逃避命运的支配,命运不可抗拒,但同时,他们又尊重个人的意志独立,因此二者之间构成一种悲剧性的冲突,因此有了悲剧意识的存在。记得在课堂上,老师曾这样解释悲剧意识:其核心主题是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转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奠定了西方经典作品的基础,是西方经典作品的主线。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悲剧也正是反映了以上特点,例如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洛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就像是一个人类哲学意义上的训导者,为坚持原则,为民众和人类的利益,不向暴君屈服。而普罗米修斯也向人类展示出他强大的意志力,和高尚的精神境地,以当时的角度看来,普罗米修斯的经历绝对是个悲剧,但是他带给希腊人思想上的影响确是深刻的,即使无法逃离命运的安排和神的惩罚,也要有一个大无畏的为人类和文明而献身的精神。因此,从普罗米修斯展现英雄受苦的境遇开始,古希腊的悲剧诗人和先哲们便不断对人生智慧进行追求与探问,悲剧意识的主导地位也由此奠定。在我看来,悲剧意识建立下的戏剧比喜剧带给人的印象往往要深刻的多,首先,在感官上带给人痛苦,其次,在心灵上给人以震撼。因此,我认为悲剧意识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只有透过某种悲剧的情绪,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在事件中直接影响我们的,或存在于未知领域的紧张和不安,悲剧意识就是在反应一种现实的悲剧性,正因为现实生活所遇到的困窘或社会现状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沉重,悲剧不仅能够及时的反应现状,同时还能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的舒缓,从而映证了悲剧将人们的痛苦转化成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一说。无论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还是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都表现了西方的悲剧意识。通过这些悲剧我们也能更好的审时度势,了解现今社会所缺少的,和激发人们内心的正义与意志。所以,我认为悲剧意识是时代发展下与人们思想意识日益深刻的产物,沿着理性的思考前进,才能抵达悲剧意识。只有理性才能激发出悲剧意识带给人们的深刻教育,帮助文化的成长,帮助人们发掘人性的潜质,达到优化人类素质和提升思想的效果。西方文化是一个在剧烈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有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冒险与开拓,技术和力量,批判的精神等,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了文化成长的悲剧意识形态,因此,悲剧意识是我们值得学习探讨与延伸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悲剧意识上升成为一种美学,可见,悲剧能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但我们将戏剧中的“小我”上升成“大我”,融入更广阔的天地,真诚的剖析,勇敢的思辨,我们的人生将不再是悲剧,而是充满人性的力量和生命的热度。

差点看不下去

很多次都看不下去了,今天终于啃完了。每次看都像新的,不知道之前看到哪里;但先从后面看又不觉突兀,难道这就是哲学书的特点?太多古希腊人物搞的我头晕,还有众多譬喻,貌似还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理解的问题,总之除了日神和酒神,别的都记不住,虽然解决不了“人生是个悲剧”这个问题,但感觉得到尼采还是乐观的、善于自我安慰的孩子…PS:就是为了见识一下尼采的乐观的悲剧精神以及冲着周国平的翻译才看的,结果超级不懂啊,知识阅历不够啊,还是以后再重温吧!不过还是推荐给喜欢哲学和理解能力强的同学,经典啊~

悲剧中的极乐——尼采的酒神式思维

首先说明一下,这篇不是读后感,充其量是读书笔记。近来越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衰退厉害(还年轻啊,咋整- -……),所以很有必要对自己的阅读作些札记,不然以后除了书名外,其余没准都忘个一干二净。而豆瓣的短评有万恶的字数限制,没辙,唯有以书评形式来记录吧。接着说明的是,我不像sloth等,有哲人思维,一直和哲学保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虽偶有接触,但并不深究,因此文中倘若误解任何哲学概念,实属情理之中,恳请各位见谅:)而对于尼采其人,也知之甚少,印象里是一个疯子,还敢太阳基督,很明显,他已经当自己是太阳了。此前看过他的晚期作品《尼采反瓦格纳》,如今找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看,只是觉得要了解一个人的观点单凭一部作品或者评论家的片言只字,是有失公允的。而他作品里洋溢的某种激情大概是吸引我不惜忍受晦涩而阅读下去的原因吧。关于译本,此前是不知道译林的质量屡受诟病,选择这个版本很大原因只是欣赏装帧的清爽。正式阅读中,像许多读者那样备受串串长句和明显文理不通的表达折磨,不过倘若这是尊重原著的表现,我还是可以体谅的,毕竟本人不精通德文和相信哲学家的思维跳跃性会超出译者的水平。好了,以下的一些总结,纯粹是个人的理解,很有可能大失偏颇,只是便于我个人记忆别无它意。《悲剧的诞生》贯穿全书的是对日神式思维和酒神式思维的思辨。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观念。尼采大概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在我看来,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这种酒神式思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哲学观,他反基督束缚反理性主义甚至反知识体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维里体现的那种人类深层潜藏并将涌动爆发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惧、抗争,无一不在他意识中幻化为生命的本质,尼采说“过度显示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极乐,从自然的心底里诉说自我”。因此,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而诠释日神式思维最好的蓝本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他的哲学追求冷静思索和逻辑辩证,崇尚一切科学的概念和知识,其审美的最高法则是“万物欲成其美,必合情理”。以他思想为代表,尼采总结为人类的理性乐观主义。而苏格拉底宣称“美德即知识;无知才有罪恶;有德者常乐”,则被尼采认为是扼杀悲剧的乐观主义三大基本形式,因为“美德和知识之间、信仰和道德之间,必然有一种必然的、可见的联结”,而悲剧在这种联结中被简化和公式化了。循着尼采的思路,我理解为,日神式思维将人类“打扮”得异常elegant,籍由外化的繁文缛节使人丢弃内在的宣泄,从而接近个体的“伊甸园”。日神式思维强调个体,个体是日神关怀的对象,因此日神倾向美化而非毁灭,是一种乐观主义。然而尼采觉得,这种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是脆弱的。试图通过因果律来探寻万物最内在的本质,注定是一种妄想。我不敢简单地将尼采的这种观点视作不可知论,但明显的是,尼采对知识是不推崇的,对僵死的、机械的一切教条抱有深刻的怀疑,他不认为这些能于痛苦中拯救人类。尼采眼中的悲剧文化恰恰相反,"悲剧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智慧被移到知识的位置上,成为最高目标,它不受知识诱惑误导的欺骗,目光一动不动地盯着世界的总体形象,试图在这总体形象中,以爱的同情感把永恒的痛苦理解为自己的痛苦"。所以当时的尼采,毫不犹豫地视叔本华和康德为英雄,是挑战“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的屠龙者,他狂热地高呼“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屠龙者的果敢步伐,他们以高傲的鲁莽,对于所有乐观主义的懦弱教条不屑一顾,以便完全彻底‘坚定的生活’!”带着酒神思维的尼采,在悲剧中发掘出属于他的极乐世界,同时也是他的艺术观。谈尼采,恐怕不能离开艺术这个词。尼采一心想通过艺术来拯救人类,他很早就声称“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剧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员,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观众”,他将此归纳为戏剧的原始现象:看见自己在自己面前变形,现在举手投足好像真的进入了一个身体,进入了另一个人物。这种膨胀着生命力的演出,无疑给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这种“酒神的兴奋”中,他在悲剧里寻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极乐,他的审美观忽然变得简单至极,他写道: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不断观看一场生动的游戏,不断在一群幽灵的包围中生活,那他就是诗人;一个人只要感觉到改变自我,有要到别人身体和灵魂中去向外说话的欲望,他就是戏剧家。因此,欧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剧,是无法获得尼采的认同的,这个被视为苏格拉底同盟的人将悲剧效果更换成日神式的戏剧化史诗。尼采说“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会有的一个特征,他对必然的套路几乎藏而不露,让它作为偶然事件出现”,所以他觉得欧里庇得斯戏剧中的那种一开始就在主人公自述里就昭示了全剧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种在戏剧中一遇到危难就有“天神解围”的大团圆结局是多么可笑,他不可以接受这种对悲剧的谋杀,他甚至不承认这是艺术。在尼采的艺术世界里,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书中对音乐的推崇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得强烈。尼采认为,音乐是有别于一切具象的东西及一切概念,尽管概念是直观抽象得来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认为那是“事物上剥下来的外壳”,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乐,是“最内在、先于一切形态的内核或万物的核心”。这可以解释尼采为何不喜欢后来的歌剧,因为歌剧中言说胜于音乐,从而没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苏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园诗倾向,所以“歌剧是理论之人的产物,不是艺术家的产物”。在尼采的哲学中,音乐是生命的直接理念。其实尼采的哲学及尼采的观点,我有赞成的部分也有很多不赞成的部分。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在他的书中获得了思考。现实生活中,我可能被一些人认为不乐观,但我依然无法清晰界定什么叫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正如我认为自己倾向日神思维的同时,也向往酒神思维。对于《悲剧的诞生》中关于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揉合的讨论,我是看不懂,也意会不了,所以也不在本文中阐述。但我想,彻底的乐观和彻底的悲观也并不存在,现实中虽然以日神思维作为主旋律,但两种思维其实也是互相影响的。我很欣赏尼采对生命的推崇,对解开束缚的那种狂野的冲动,甚至“自我”于尼采也是狭隘的表现,他宁愿众人都选择在毁灭中接近自然,接近本质。我觉得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在都市中过着营营役役生活的人尤其可贵,试问,在精致中漠视,倒不如在粗鄙中狂欢吧?当然,尼采忽略了人乃至生命其实都是复杂的,日神思维对协调人类群体活动至关重要,毕竟,向往太阳,没必要就要奔向太阳吧。所以,中国的中庸论永远都有市场。但是,尼采终归是疯了,对于他这也许是个恰如其分的结局,如同那有着大爱之情为人类采火的普罗米修斯。他也许会喜欢这个对他的比喻吧。其实,疯子的世界是不是就一定悲惨呢?只是我们无法理解而已。-----------------------------------------PS:近来之所以看起哲学,是觉得人总有思考的痛苦,特别是对于那些自认为不是很蠢却总想个不停的无聊家伙,找个疏通思路的渠道十分必要。而哲学,就是让这些人去了解别人是怎样的思考,而当你发觉人家都思考得快神经病的时侯,就会发觉自己的苦思是多么小儿科,就会想还是不要想到疯吧,便自当罢手呵呵。其实是好事来的。

很棒的书,译本也很棒

原文也许是更好的评论——为什么艺术家就该有义务去迎合一种只是在数量上强大的力量呢?当批评家在剧场和音乐会、新闻记者在学校、报刊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艺术蜕化为最低档次的聊天对象,审美批评被用作一种爱虚荣的、分散的、自私自利的,外加匮乏而无创造性的社交黏合剂。(尼采认为今天的艺术是被音乐的外行人即批评家所统治,认为那对音乐有害)艺术从来没有被聊天如此之多,却被保留得如此之少。现在,在德意志精神回到其本质之源之后,它终于不用依赖一种罗曼语系的文明,敢于大胆而自由地大踏步走到所有民族跟前。但愿它善于不懈地向一个民族学习,向希腊人学习。(有点儿旧中国感觉)

翻译

杨恒达翻译的太差了。 惨不忍睹。

译本:摧毁信心的超长长句——谨慎选择各取所需吧

写在前面:这篇评论是一年前写的了,现在回头看看自己如此激动的评论了此书竟然还有很多豆友关注回复~真是感谢~同样也为自己的过激评论行为感到抱歉,“读书”一事纯属个人行为,希望大家仔细斟酌和挑选,评论原文一直没有修改过,希望能看到更多不同的对这本书的理解,谢谢版本很重要,译本才是真正的问题。找了很多悲剧的诞生,无疑这个版本还是相当不错的。封面干净,没有大片序言与感言。再看翻译者介绍:现从事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人文化研究所所长,……省略以下四种职称。这行头!翻译的一定很不错,毅然决定舍弃周国平译本,将它买回。接下来的数天,证实了这个决定实数傻逼行为!在无数个长句,以及无数个复合词叠加的长句中,不得不承认,人文学院教授的行头真不是盖的,将我的阅读理解意志消磨得荡然无存。举例:“……我提醒一下我们时代一种我们的美学认为要不得的熟悉现象……”(40页)再下一行“……尽管由一段乐曲产生的种种形象世界的组合看起来实在是极其五花八门……”无数这样的长句充斥着不到150页的书,也许哲学本来晦涩,但也不该只是逐字翻译的无聊堆砌吧。那看来我们都能成为翻译家或语言大师,只要有一本足够好的词典就足够了!文人嘛,文人翻译的著作似乎也该用最文人的手法——类似天书——读不懂就是自己的理解能力问题了。那我还真不知道舞文弄墨的文人也会哲学?也许真的是自己的理解能力问题,对于“雅典悲剧和戏剧酒神颂歌那崇高而受到高度赞扬的艺术作品”我倒是宁愿读成“雅典悲剧和戏剧酒神颂歌那受到高度赞扬的崇高艺术作品”……总之,已经没有精力再阅读下去了,它已完全冲破我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大尺度与底线。幽默的是,在上面举例的两句话中,最后为了表达的意义倒是很适合形容此书:“在这种组合上练习他们可怜的理解力,却忽视了真正值得解释的现象……”(END)写在后面:从这篇文章出去到现在,收到很多回复,多谢大家关注之外还要做个更正:对哲学,特别是尼采哲学有深刻研究或参透的书友,可以试试这本直译版本的,或许它对研究尼采生平与其思想进程有帮助;但是对于非学术性研究的书友们还是不推荐,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周国平的先做个初步了解,亦或者你现在有足够大的耐性和定力也可以选择。^_^总之读书这种事情~真的是择其所好的

读《悲剧的诞生》

刚刚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读完,试着总结一下:古希腊戏剧或者说生活有明显的的两种倾向: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悲剧来源于酒神倾向。歌队的表演是自觉的,即自己认为自己是剧中人物,而非有意识地扮演角色。这种表演是酒神倾向的。音乐本身就是两种倾向的表现,而非表现的载体。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是纠缠在一起的。 古希腊悲剧的观众也是自觉的,即认为自己是剧中一部分,或者认为自己在观赏真实的;而不是有意识的将自己作为观众或者意识到观赏的是某种表演。自苏格拉底后的悲剧是市民的世俗的,是酒神倾向的毁灭,是不同于古希腊的悲剧的。歌队,观众,音乐已经各自脱离了戏剧本身。德意志文明的发展的要点不在于是否要排除法兰西文化,然后真正地追根溯源,找到属于自己的日神和酒神。以上。另,薄薄的一本书,看得相当吃力。这方面,我还需要大大的增强。

和周译本在翻译上有一定差别

在读这个译本的时候,我粗略的对照了一下周国平先生的译本,周的译本时间比较早,而且其中有一些尼采其他著作的节译。在翻译上,大家可以看到,周译本的句式较短,杨恒达先生的译文是长句,读起来有困难。这是其一。其二,二位译者对其中些许句子的理解不太一样。如周译本的前言“献给理查.瓦格纳”中的第一句:“为了,鉴于我们审美大众的特殊性质,我对集中在这篇论文里的思想会引起的种种可能的怀疑、兴奋和误解,要敬而远之”,再看杨译本:“为了避免集中于此书中的思想有可能会给我们的审美公众的固有性格造成种种疑虑、激动、误解”,二者的句式结构的翻译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再者,句子翻译的意思有不同,依然是前言里的话,周译本“在书名页上见到那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杨译本则是“如何注视着扉页上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我看来,这句话的翻译上的差异是二位译者对尼采思想理解的不同造成的。在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带给人类,宙斯大发雷霆,他令山神把普罗米修斯用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一只饥饿的神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这即是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而根据后来的事态发展,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恢复了友谊,且根据尼采《权力意志》中“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否定了宙斯般形而上的价值和信仰,又可认为应该是“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笔者学识尚浅,必有理解不当之处,望诸位不吝指教。

诗化的著作

他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酒神思维方式的体现,可惜我们这些习惯了日神思维模式的人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这种貌似迷醉的语言表面上看,尼采像是一个梦中人,在给我们这些醒着的人说事但换个角度,尼采更像是一个醒着的人,给我们这些梦中的人说事不得不承认,尼采的语言非常棒,有时候棒得过头了,让人读得很累,一不小心就在华丽的文字间迷失了方向


 悲剧的诞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