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践的反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面向实践的反思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307075344
作者:郭湛
页数:593页

章节摘录

所以,具体的实践效能即实践能力由潜在形式向现实形式的转化程度,会随条件的变化而表现为波动的曲线。“效能”是一个表示事物运动状态的概念。例如某一机械在工作时其能力的发挥程度,即为该机械的实际效能。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在其现实性上各自表现为一定的效能。在社会生活领域,效能问题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有人类社会起,人们始终关注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挥,追求较高的实践效能。在历史上,战争问题时常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紧迫问题,因而实践效能的特殊表现即战争能力的发挥程度问题的研究尤其受到重视,并首先得到发展。利用有限的军事力量和自然、社会、心理等条件,采取合理的组织和行动,谋求战争的最佳结果,是军事理论的核心。军事史上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成功都在于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战斗力,尽可能地限制对方战斗力的发挥,使这种军事实践达到较高的效能。但是,军事力量作为有组织的暴力并非社会发展的基础。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的生产为前提,而武器的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前提。社会生产力才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因此生产效能便成为全部实践效能的基础。物质的运动形式呈现出从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到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多个层次。随着运动形式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运动效能有某种特化和综合的趋势,特化效能和综合效能有所提高,而其他效能则有所降低,在整体的进化中包含着部分的退化。生物的综合效能和特化效能高于其他自然物,但在某些方面的效能又低于其他自然物。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个体,在某些特化功能方面具有个体的人无法比拟的高效能。然而人的长处在于手和脑,这两个重要器官的特化效能以及人的综合效能则使所有其他生物望尘莫及。进一步说,人的长处主要还不在于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而在于社会的组织,在于社会的结合力。人们的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可以发挥实践关系中的潜力,从而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更高的效能。

后记

收入此论文集的是近30年来发表的60篇文章,分七个专题,总的题目为《面向实践的反思》。所有这些文章,连贯地描画了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思考和研究的轨迹。文集最后附有我1977-2009年的著述目录,以此提供论文集选编的资料背景。刚刚过去的3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经曲折而又凯歌行进的年代。激动人心的历史创造的实践,是哲学这种理论思维不断涌流的现实源泉。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在如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哲学的思考,留下了这些文章,借以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理论追求和收获,应该说是幸运的。需要提一下文集第一篇文章《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这是在我从长春来北京读研究生后,《吉林日报》资深编辑张希圣先生约我写的。张先生是最早帮助我发表文章的编辑,我和老同学合作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载于《吉林日报》。编辑是作者最感念的朋友,对于刚出道的青年作者,他们也是引路的导师。张先生当时参与吉林省对台办公室的工作,负责组织有关稿件推荐发表。他给我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写作建议,我就写了呼吁第三次国共合作、促进两岸和解的文章。文章写出后,张先生把它全部转换为繁体字文稿,推荐给有关方面。后来,文章在《美洲华侨日报》上发表了,我到北京图书馆查到报纸,复印下来。这篇文章与此后发表的哲学论文尽管风格不同,但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在今天读起来有特别的意味,所以还是选到文集中,并因为发表的时间最早而放在最前面。文集在编排上所设的专题,只是个归类的框架。文章排列的顺序首先考虑内容,同时也考虑发表时间的先后。

内容概要

郭湛,1945年生,哲学博士,2003—200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编之一)、《人活动的效率》、《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哲学与社会》、《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素质培养》(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有十几篇被《新华文摘》转载。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实践与批判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
解放·探索·实践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
第二编 社会的发展
论社会生活中的契约关系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第三编 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
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第四编 公共性思考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
公共性论纲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
第五编 认识与效率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
依是行事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
人的活动与效率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
第六编 文化观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转向大文化观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关于文化与非文化的断想
第七编 哲学的反思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
反思“热点”现象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
哲学的凝结与消解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
新中国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附录:郭湛著述要目
后记

编辑推荐

《面向实践的反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

作者简介

《面向实践的反思》收入的是郭湛30年来发表的62篇论文,分为“实践与批判”、“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公共性思考”、“认识与效率”、“文化观探讨”、“哲学的反思”七个专题。这些论文连贯地展现了作者30年来思考和研究的轨迹。文集最后附有作者1977~2009年著述要目,提供了该论文集选编的资科背景。刚刚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经曲折而又凯歌行进的年代。激动人心的历史创造实践,是哲学这种理论思维不断涌流的现实源泉。这个时代理论和实践相互砥砺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社会作用的有力证明。

图书封面


 面向实践的反思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以及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都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但贯穿于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史,也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历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拨乱反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是从中国实践中起步的。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逻辑。可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实践本身作为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因为实践就像理论一样,本身无法独自存在。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它们都依赖于人本身,依赖于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研究实践必然会深入到实践主体的研究。主体是实践的,实践总是主体的实践。但除了实践,主体还是历史的、文化的,主体还是主体间的、公共的。实践不是抽象的,主体也不是抽象。实践和主体都既是文化的、历史的,也都是主体间的、公共的。前者构成了历史,后者构成了社会。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其实也就在二者中实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