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猜想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安东尼奥尼猜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108029676
作者:皮皮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安东尼奥尼猜想有位电影批评家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远远走在他时代的前面,如果他有足够的耐心,就会等到那一天,反对他的人向他投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秋天生于费拉拉,2007年夏末在罗马去世,尽管不是非常热情奔放,仍是纯正的意大利人。关于自己的电影,安东尼奥尼说:“我现在回头看自己的片子,都太温和了。它们表现出的感觉,对我来说,都太直接。如果我能重新拍这些片子,我会更节制。”安东尼奥尼百分之九十以上作品,我都仔细看过。对我来说,它们跟温和温隋毫无牵扯,但我明白他这句话的意思。他的大部分电影题材跟情感有关,但他说,爱情是个值得怀疑的字眼。我不是电影批评家甚至也不是批评家,就目前状况看,这很可能就是我的优势。十几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广泛阅读的同时。我对安东尼奥尼的兴趣一直没有削减。两年前,阅读了国外对这个导演的大部分评论后,觉得自己对他的某些理解甚至某些理解角度还可以说说,便是这篇笔记的起因。之前,因为一本英国人写的关于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专著,我曾自愿而幸福地放弃自己评论后者的企图。这件事今天仍然带给我更良好的感觉和提醒。在逐渐“熟悉”安东尼奥尼的过程中,在对他的艺术追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之后,我觉得把这本书的出发点定在“猜想”上,比武断地对他做出自以为是的评论来得更理智。像黑格尔说的那样,凡是理性的,都是真实的;凡是真实的,也都是理性的。而这真实中之一种,又是安东尼奥尼的毕生追求。对这位导演做出恰切的猜想,我需要借鉴下面的批评原则。普鲁斯特在评价圣伯夫[1]时,认为后者是一位发明家,他把自然史的方法致用于精神史领域。而曾经在法兰西红极一时的文学评论家圣伯夫所运用的评论方法至今仍是我们最习惯的。在对一个艺术家进行评价时,似乎搞清楚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就能解释他的艺术观。在这样的批评前提下,任何批评家的自信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评价不了的作品,也没有解释不清的艺术成因。这最可能引发的后果就是批评家和艺术家擦肩而过。当然,这里所指的艺术家不是所谓的,所谓的艺术家总是近距离地跟批评家站在一起,哪怕只是为了攻击或反攻击。因为他们的作品通常是在批评家的评价中才形成了比较可疑的价值。于是,被忽视的常常是艺术家内在的世界,一个纯精神的世界,一个让艺术家常感到迷惑的世界,但它却是真正艺术品唯一可能的来源。当我们开始接近这个世界时,才能揣摩出某些类似猜想的东西,用来解释艺术家超越所处时代的先锋性,用来标示其作品中的灵感所在,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所处的外部世界之间找出那些可以相联的轨迹。如果认为卡夫卡无法适应他的日常生活,他的日常生活让他觉得不适,所以他才把人与世界的关系表达得如此冷酷和无奈;为什么不可以认为,他内在的跟某种使命联系在一起的不安,决定了他永远无法适应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的日常生活。也许正是这样的不安使他无法享受自己的社会地位(无论作为司法相关人士,还是业余小说作者,他都没什么可抱怨的),使得他订婚退婚。世俗的诱惑和他内心与之决裂的蛊惑摇摆着他。这个存在于艺术家心中的世界,有通向永恒的崎岖小路,有表露真实的种种意象,艺术家需要敏感和良知去辨认这一切。对于艺术家来说,像普鲁斯特说的那样:艺术家的良知,一部作品精神性的唯一标准,是才能。真理并不存在于事物的表象中,这或许不是每个人的认知,所以也有人把罗曼?罗兰先生阐述的关于如何生活的聪明话当成真理。艺术家在其精神领域所要寻找的这种真实的内在性,被我们面对之后,才有可能看见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痕迹。也许我们并不能确定这就是那条路,艺术家和我们:作为评论者、作为观赏者共同所在之路,但是,一份小心,从而制止不必要的武断。

前言

我对皮皮说,我说这话你别生气。她微笑着鼓励我继续说,并没应承我不生气。到目前为止,你小说还没写过像《安东尼奥尼猜想》这样的艺术评论。我说。她的微笑变得有些诡秘。多年的了解,我无论从微笑还是诡秘中看到的是一直没变的一个东西,类似坚持,她倾心猜想的这个意大利老头也有类似的特点。坚持,坚守自己所信,是皮皮理解安东尼奥尼的基础,我这么想。我们周围知道的人,没有像你这么写评论的。这很可能改变了我们这里艺术家作家和评论家之间擦肩而过的局面。我建议你也搞美术评论,反正你对绘画也感兴趣。你的这种评论方法可以唤起艺术家之间的理解,即使他们中间隔着行当。我说完之前已经知道,我没有说服这个东北人。她写这本书的全部企图,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借机整理自己过来的文学实践,找到改变的可能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为畅销书作家,皮皮有过自己的收获。可她似乎更喜欢离开自己已经做好的事情,去寻找新的领域。我们曾经激动地谈过奥威尔说的“喘第二口气”,皮皮因此曾经想把这本书的署名换成另外的。其实这也许就是个心情,像过了不惑之年突然想换个发型,真就是心情而已。所有灵魂深处的东西其实永远不变,它们呈现的“变化”或许就是灵魂被唤醒程度的加深。    ——史铁生    安东尼奥尼说:“一部影片可能就是由我们内心的混乱中产生的,难处就在于:把一切整理出秩序。”《安东尼奥尼猜想》是一位中国观众对此的某种呼应。    ——止庵

内容概要

皮皮,60年代生人。80年代开始在《收获》、《作家》等杂志发布中短篇作品,90年代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其中《渴望激情》、《比如女人》、《爱情句号》是三部曲,在读者中较有影响。此外,还有长篇小说《所谓先生》,散文集《出卖阳光、《不想长大》,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八岁》、《危险的日常生活》。先后从事的职业有记者、编辑、教师等。

书籍目录

序/更有意思/史铁生安东尼奥尼猜想跋/与止庵的通信附录 主题索引及注释安东尼奥尼主要作品年表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最充分、最微妙、最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中多处谈到了寂寞和孤独者以及舍弃自我的献身。这些起界定作用的词区分了艺术家。作者捕捉到这些并加以描述,对安东尼奥尼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进行了评论。

图书封面


 安东尼奥尼猜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对于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电影,我总有许多想说却说不明了的话。与其说现在我正尝试写一篇书评,倒不同说我在试图厘清我的“迷思”。本以为“皮皮”只是一个随意的文学作者,本以为《安东尼奥尼猜想》和时下的很多文艺作品一样,只是简单敷衍地把安东尼奥尼的生平及电影蜻蜓点水式地带过,但读下来才发觉,皮皮是用心在看,用心在写。自认为是安东尼奥尼的小粉丝,但他的作品我却并没有全部看过,许多作品也未来得及回味与消化,只是被一种磁性东西抛向无限的时空,然后是忘却忘却再忘却。《放大》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片子。清楚地记得,片尾音乐奏响时我仍在原地,关于怀疑、真相只有模糊的概念,但心里却深深地折服于安东尼奥尼隐藏于景象之后的哲思,如同一个小和尚遇见佛祖一般,虽不能领悟玄妙的箴言却明明白白地感知到万丈佛光近在眼前。从那时,我遇见了安东尼奥尼。之后是《中国》、《红色沙漠》、《蚀》、《云上的日子》、《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在安东尼奥尼的片子里,我总能找到惊人契合的感受,内心的空虚、冷漠疏离、不安全感也在不断累积的观影经验里一遍一遍地被重温和复写。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固然不是最伟大的。对于现代人心灵的刻画,我敢说,没有人比他更细致更深刻更令人惊叹的。他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无比清晰地勾勒内心的颜色,让人无处遁逃却无从解脱。从这一层面上说,安东尼奥尼只是一个批判者而不是改革者。一位导演,又何需成为一个改革者。书中说到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关照的是小部分人——即中产阶级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流变之间的磨合与冲突,我想,这也正是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位独立的思想者所具有的个性追求。衣食无忧过后,空虚是莫名其妙的,爱与不爱与莫名其妙的,不安是莫名其妙的,甚至连生与死都是莫名其妙的,生命恍若无数时光的堆积,而世界,则幻化成了无数景观的堆积。这种莫可名状的“自我疏离状态”附著于工业社会表层,挤压现代的人的思维和精神世界。安东尼奥尼选择将镜头聚集于此,不仅表达了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还体现了安东尼奥尼作为心灵工匠独具的敏锐而细微的洞察力。安东尼奥尼所展现的,更是人心所经面对的。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说实话,除了去情节化和法西斯背景,我个人并不能言能其“新”的真义。但从安东尼奥尼这里,我似乎略有所悟,“今天的电影,应该委身于真实,而不是逻辑”,安东尼奥尼如是说。也许断断续续、跳跃的电影叙事手法并没有给人太多“好莱坞式”的刺激和惊喜,甚至还牵连一点沉重,一点迷思。但这正是生活,正是需要你不断伸入自己的内心去反思、体味、质疑的生活。电影能给人带来什么?不仅是真实的素材、典型的人物选择、客观性这样悬浮于真实世界的外衣,还要有可以透视人心的内向探索。波德莱尔和安东尼奥尼都是无神论者,一个用诗,一个用电影,来构筑自己的信仰体系。我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万事的态度往往都是批判的,也常常诉诸哲学的思辨以寻求答案,同时,也会在某一时点被种种莫可名状的不安全感所包围、笼罩。批判,却并不确定;执著,却略带迷茫。和所有的怀疑论者一样,我常常从这种矛盾的感受里获取灵感,也常常分外敏感地发现外部世界的同类。安东尼奥尼对于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审视,构架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景观之上:工场、钢铁、城市、证券交易所、公寓、道路、公园,以至大街上来去如流的行人。忙碌证交所里被人群和金钱挤压变形的爱情,强大的火山口和无力的人类,空旷迷离只剩亦真亦假的底片和满目青绿,一切如常的公园和无力兑现的诺言……所有场景,都是安东尼奥尼式的,充满审视和不确定性。看过一个短片,片名叫《米开朗琪罗猜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影片里,年迈的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安详地走入文艺巨匠米开郎琪罗的雕塑世界,过去与现在,消逝与永恒,存在与虚无,力量与时间,就在一瞬间,那么奇妙地相遇了。然而,其中我却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感知到哪怕是一丁点的对立感、冲突感,只是明明地感觉到时间就像划过水面一般轻轻地逝去了,它沉静却不哀伤,温柔而不矫饰。我想,这便是生命的和谐,思想与现实的和谐,灵与肉的和谐。安东尼奥尼的每一个电影尝试都是令人称叹的,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     我本来想等到有一段安静疏朗的日子时再好好读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本独处的书,那些文字就像是车窗外的田野静悄悄流过,或者像是林园深处池塘里无声游过的野鸭。。。然而,这样的日子迟迟未来,我又不能完全放开这本书,所以就断断续续地看一点。很多时候都像是在看皮皮的梦呓,被某些气氛抓住,文字却支离破碎不知所云。放下书后,那些文字又清晰起来,并象电影画面一样有了场景。。。但终究是什么也没抓住,只剩下“不确定”。皮皮的语言风格使我不容易适应。我想,可能因为她是我经验之外的另一类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世界是海洋,皮皮的叙述就是在沙滩集聚后再伸向这海洋的一群礁石。我仿佛从礁石走入海水,脚下凸凹不平的粗砺感使我走得很慢,逐渐进入平滑的海水中之后,我才体会到礁石内在的张力。我明白了为什么此前我记得的只有“不确定”——皮皮的叙述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在似乎是有意制造的疑问中企图达到一种神秘的“寂静”。而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无答案状态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根源。“事件总在人们日常视野无法企及的宇宙视野中继续发生,而无形中串联这一切的是时间。”“往事等待发生。”总有一刻你会遭遇这种感觉——似曾相识——那些我未曾说出的,才是我真正想要说的。
  •     在书架上拿起这本书的原因是1.书名; 2. 作者朋友说乍听着书名还以为是一个什么数学理论读物,不能怪这位朋友因为他并不钟情与安东尼的电影; 但也就是这么一个有创意的书名吸引了我. 断断续续的阅读,有时候会让思绪出现些混乱;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的空间。这的确不能算作是一本艺术评论,作者写下了自己对这位伟大的导演的感知,也写下了对自己内心的感知。不熟悉导演和他的作品的人,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迷失;但相信,在读完后,大家还会有准备在数月后,重新在读一遍的念头。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一本很不错的书,不仅一本很有个性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一本对于电影艺术来说很有见解的书,值得一看!
  •     不可思議的想像力
  •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就注定了有些不会取悦观众的导演,在遵循自己内心的艺术创作中,失去市场。感谢皮皮,让我这样走近安东尼奥尼。看了他的《中国》,很有意思。
  •     更有意思
  •     写得真矫情。。老安其实挺朴实的
  •     写得很真诚
  •     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对另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的爱恋!
  •     皮皮分析的很精彩
  •     大师
  •     大一上厕所时翻来覆去看得 不过其实他的电影我一部都木有看过 只记得他一句话'在艺术上追求共识是错误得' 文字和电影总有一样吸引我
  •     皮皮不错的一本书
  •     历来喜欢皮皮的文字,也迷恋着安东尼奥尼,很高兴能有这本书,伴随了我在去年寒冬赴闽的19个小时的夜车漫长旅程。这本在旅程中写作的关于一个人的旅程的故事,让同在旅程中的我很动情。独自坐在窗边一角,喝着咖啡,读着这本小书,心里就感觉很温暖。不过这确实是本孤独的书,偶尔抬眼看看车窗漆黑的背景下反射的车内嘈杂人声,只觉恍如隔世。还有那个发生在费拉拉的故事,始终让我哭泣,并寄予我的全部思念。
  •     平实的文字将安东尼奥尼的世界全然烘托得如此美丽。
  •     书的最后,作者和一个叫止庵的友人通信。后者的一封短信完全盖过了作者的风头,他说:安东尼奥尼足够深刻,但不够广大,精致有余,而灵动不足。以此警醒。
  •     往事等待发生
  •     第一次看到这书是在国家图书馆,击中我,因为其中跋语的一句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希望成为的作家,他是我梦想中的自己。因为世界中有了他,我不曾虚度此生”,我想,志同道合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事实证明,她不曾让我失望。
  •     看看电影才是正事,正事常常干不了了,特别是现在
  •     看了大半部的书,作者对于安东尼奥尼的猜想皆源于他对导演的景仰和深度解读。一直不敢去碰这类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形而上抽离现实的表述太多只看过《云上的日子》懵懵懂懂深觉画面很美。看了皮皮的各种剖析,让我有一种想观影的欲望。
  •     安东尼奥尼的伟大来自少年老成费里尼来自伴随终生的孩子气。费里尼一生在狂欢,安东尼奥尼一生在狂欢后的荒凉里。
  •     大师的东西都有点掸不懂~~~不过他的电影是好的
  •     安东尼奥被邀请拍摄一部中国的纪录片,但由于他没有按照官方的意愿拍摄,最后又被批判。不过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     曾猜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日子,估计都是大家曾掠过的念头。映画不知道是从年少的哪一年开始进入自己的生命,又曾几何时变得格外重要,有时,那又是如此的轻,轻到连亲眼看到广州的一个海珠图书馆(海图)被巨型的金属机器推倒的那一刻,都不能相信是真的,不能忍心看多一眼却又在往后的某几个醒来的清晨黯然落泪,为的是在那废墟中曾经的多少个日夜——海图影视中心里的映画...又往后,当生命的计算公式变成了以十年为单位时,发现过往的点滴是如此的轻!轻到不记得有几次无端落泪、不记得有几个共眠的女友、不记得有几趟回家带着父母喝早茶、也忘记几次曾看望已逝的长辈...这书又令人回到了上世纪末,原来有那么一段的日子是如此之重,重到前5次看《云上的日子》都为不同的段落带出的感应而落泪,重到能数出来在海图的四年内看了《云》9遍,重得在看第11次的当月原来是安东尼奥尼去世而绝然不知...之前也不知为何映画在生命里的重!这书感同身受,不断的思考自我,挖苦、粉碎、又再重生...不仅带回原来依稀可及的自己,更伴随生命的终结!
  •     比她的小说更耐读些,正如史铁生所评价的。
  •     作家写电影。
  •     去年,7月,24日。还是25日?感觉是24日。
  •     1hit
  •     安东尼奥尼是一个鲜有变化的导演,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他不认为他有义务去寻找答案,所以他只负责展现,而非解决。皮皮把对一个导演的电影的思考转化为一段长长的旅程,从第一页到最后,借由文字和影像,与已逝的安东尼奥尼对话,深入,及告别。
  •     结构真够乱的。
  •     我本来想等到有一段安静疏朗的日子时再好好读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本独处的书,那些文字就像是车窗外的田野静悄悄流过,或者像是林园深处池塘里无声游过的野鸭。。。然而,这样的日子迟迟未来,我又不能完全放开这本书,所以就断断续续地看一点。很多时候都像是在看皮皮的梦呓,被某些气氛抓住,文字却支离破碎不知所云。放下书后,那些文字又清晰起来,并象电影画面一样有了场景。。。但终究是什么也没抓住,只剩下“不确定”。皮皮的语言风格使我不容易适应。我想,可能因为她是我经验之外的另一类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世界是海洋,皮皮的叙述就是从沙滩逐渐伸向这片海域的礁石。我仿佛从礁石走入海水,脚下凸凹不平的粗砺感使我走得很慢,逐渐进入平滑的海水中之后,我才体会到礁石内在的张力。。。我明白了为什么此前我记得的只有“不确定”——皮皮的叙述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在似乎是有意制造的疑问中企图达到一种神秘的“寂静”。而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无答案状态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根源。
  •     对理解安东尼奥尼有些帮助!
  •     人云亦云~平淡的切入口~
  •     这个冷静写感情的导演
  •     所有关于安东尼奥尼的书我基本都会买
  •     这书我高中同学到现在都没还给我!!!
  •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也不是一般的散文,是个杂合。因为读起来不流畅,所以没怎么看明白。如果看了安东尼奥尼的全部电影再来看,才能看懂。
  •     一本认真去写的安静的书。
  •     一个中国女性的眼光看安东尼奥尼
  •     看书之前并没有看过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但读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是个缺憾,作者的诠释够精彩,尤其是前半部分。可能恰好和自己契合吧。但是看过《云上的日子》再看后面的部分就不是很看得进去了,电影那么美看完思绪就像海,任何评论都只是姑且看看而已,飘渺的美感和诗意不可名。反正现在看完一个东西只觉得好说不出好在哪里已经很坦然(=゚ω゚)ノ
  •     逻辑混乱后半部算言之有物都被开篇的常常“泪如泉涌”的文艺女青年形象毁了
  •     表达能力太差,全是畅销书的口气,忍受着看完。另外,讲安东尼奥尼你为什么一直不停地引用里尔克啊?不明白。我是多久没读这么无聊的书了啊。
  •     文字细腻、充分,优美,忠实于大师的原本,喜欢
  •     不管是书本身还是评论都免不了畅销书风格的痕迹,但是可怜的是相比于 圣三位一体的三位导演来说,国内关于安东尼奥尼的译本实在是太少了。大概最有名的居然可以算是文德斯笔下(Die Zeit mit Antonioni)那个怪脾气老头了,所以这就是安东尼奥尼长期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还是看电影馆那套艾洛史密斯的序比较靠谱。
  •     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解读。但写小说的人解读起来另有风味。
  •     这本书不是谈“导演论”,不是私人影评汇编,只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随笔辑录。
  •     很具哲理性,剖析了大师一生的声光幻影历程,非常值得一读!
  •     借安东尼奥尼电影故事而写的文笔优美的哲理性散文随笔……吧?
  •     涩,抑,形而上学,也许就像安东尼奥尼本人的电影吧。没有确切的章节,为什么还在结尾给索引呢?可能是我太naive,无法领会,阅读过程大抵枯燥而痛苦。
  •     如果说费里尼是电影界的毕加索,安东尼奥尼则是塞尚,他依靠的是信仰般的坚持和忠贞
  •     皮皮归纳下的Michelangelo_Antonioni。不是很多共鸣。想来传记要看本人/家人朋友/或有深入了解的人。 -- 他是espressor machine,却没有espressor。
  •     太感性了,写到骨头里了
  •     作者对安的看法很不一样 值得一看
  •     曾经喜欢皮皮的小说和散文,所以买来这本书。还没有看,不知感觉怎么样?
  •     我还想看中国和放大。应该就够了吧。
  •     散漫中只记得维蒂的空洞和寂寞
  •     感情细腻
  •     他是大师,但他的身影是孤独而执着的,当他与米开朗基罗对视许久随后转身消失在光影之中时,我隐隐地感觉到一丝孤独,但那种孤独饱含着特立独行,饱含着冷眼观世、睿智做人的哲理。在我心里,他就是这样的大师。电影有时候并不是取悦大众的武器,而是一种心灵的思索。
  •     必藏
  •     为了愉快地聊天,嘻嘻!
  •     喜欢安东尼奥尼的朋友,应该买。
  •     本来想听听行家的说法.可惜作家只顾意淫,当然所有的影评或多或少的都沾染上这种习气,但皮皮太过了.关于<中国>,没有看见什么东西.这类书不要再泛滥了.
  •     原来我看过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就是那部纪录片《中国》。
  •     你送我的 / 这是不是我08年结束的倒数第三本书?
  •     “视觉的东西总是跟主题关系紧密的。困难的是你积攒想象中的东西,深入它们,发觉它们。构成这个想法的主题在你的潜意识中工作,而这个想法的张力决定了你能跟它走多远。这个主题准确地说是一个道德选择。”(安东尼奥尼)
  •     好文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