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猜想》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安东尼奥尼猜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108029676
作者:皮皮
页数:243页

安东尼奥尼迷思

对于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电影,我总有许多想说却说不明了的话。与其说现在我正尝试写一篇书评,倒不同说我在试图厘清我的“迷思”。本以为“皮皮”只是一个随意的文学作者,本以为《安东尼奥尼猜想》和时下的很多文艺作品一样,只是简单敷衍地把安东尼奥尼的生平及电影蜻蜓点水式地带过,但读下来才发觉,皮皮是用心在看,用心在写。自认为是安东尼奥尼的小粉丝,但他的作品我却并没有全部看过,许多作品也未来得及回味与消化,只是被一种磁性东西抛向无限的时空,然后是忘却忘却再忘却。《放大》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片子。清楚地记得,片尾音乐奏响时我仍在原地,关于怀疑、真相只有模糊的概念,但心里却深深地折服于安东尼奥尼隐藏于景象之后的哲思,如同一个小和尚遇见佛祖一般,虽不能领悟玄妙的箴言却明明白白地感知到万丈佛光近在眼前。从那时,我遇见了安东尼奥尼。之后是《中国》、《红色沙漠》、《蚀》、《云上的日子》、《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在安东尼奥尼的片子里,我总能找到惊人契合的感受,内心的空虚、冷漠疏离、不安全感也在不断累积的观影经验里一遍一遍地被重温和复写。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固然不是最伟大的。对于现代人心灵的刻画,我敢说,没有人比他更细致更深刻更令人惊叹的。他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无比清晰地勾勒内心的颜色,让人无处遁逃却无从解脱。从这一层面上说,安东尼奥尼只是一个批判者而不是改革者。一位导演,又何需成为一个改革者。书中说到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关照的是小部分人——即中产阶级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流变之间的磨合与冲突,我想,这也正是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位独立的思想者所具有的个性追求。衣食无忧过后,空虚是莫名其妙的,爱与不爱与莫名其妙的,不安是莫名其妙的,甚至连生与死都是莫名其妙的,生命恍若无数时光的堆积,而世界,则幻化成了无数景观的堆积。这种莫可名状的“自我疏离状态”附著于工业社会表层,挤压现代的人的思维和精神世界。安东尼奥尼选择将镜头聚集于此,不仅表达了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还体现了安东尼奥尼作为心灵工匠独具的敏锐而细微的洞察力。安东尼奥尼所展现的,更是人心所经面对的。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说实话,除了去情节化和法西斯背景,我个人并不能言能其“新”的真义。但从安东尼奥尼这里,我似乎略有所悟,“今天的电影,应该委身于真实,而不是逻辑”,安东尼奥尼如是说。也许断断续续、跳跃的电影叙事手法并没有给人太多“好莱坞式”的刺激和惊喜,甚至还牵连一点沉重,一点迷思。但这正是生活,正是需要你不断伸入自己的内心去反思、体味、质疑的生活。电影能给人带来什么?不仅是真实的素材、典型的人物选择、客观性这样悬浮于真实世界的外衣,还要有可以透视人心的内向探索。波德莱尔和安东尼奥尼都是无神论者,一个用诗,一个用电影,来构筑自己的信仰体系。我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万事的态度往往都是批判的,也常常诉诸哲学的思辨以寻求答案,同时,也会在某一时点被种种莫可名状的不安全感所包围、笼罩。批判,却并不确定;执著,却略带迷茫。和所有的怀疑论者一样,我常常从这种矛盾的感受里获取灵感,也常常分外敏感地发现外部世界的同类。安东尼奥尼对于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审视,构架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景观之上:工场、钢铁、城市、证券交易所、公寓、道路、公园,以至大街上来去如流的行人。忙碌证交所里被人群和金钱挤压变形的爱情,强大的火山口和无力的人类,空旷迷离只剩亦真亦假的底片和满目青绿,一切如常的公园和无力兑现的诺言……所有场景,都是安东尼奥尼式的,充满审视和不确定性。看过一个短片,片名叫《米开朗琪罗猜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影片里,年迈的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安详地走入文艺巨匠米开郎琪罗的雕塑世界,过去与现在,消逝与永恒,存在与虚无,力量与时间,就在一瞬间,那么奇妙地相遇了。然而,其中我却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感知到哪怕是一丁点的对立感、冲突感,只是明明地感觉到时间就像划过水面一般轻轻地逝去了,它沉静却不哀伤,温柔而不矫饰。我想,这便是生命的和谐,思想与现实的和谐,灵与肉的和谐。安东尼奥尼的每一个电影尝试都是令人称叹的,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從礁石走入海水。。。

我本来想等到有一段安静疏朗的日子时再好好读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本独处的书,那些文字就像是车窗外的田野静悄悄流过,或者像是林园深处池塘里无声游过的野鸭。。。然而,这样的日子迟迟未来,我又不能完全放开这本书,所以就断断续续地看一点。很多时候都像是在看皮皮的梦呓,被某些气氛抓住,文字却支离破碎不知所云。放下书后,那些文字又清晰起来,并象电影画面一样有了场景。。。但终究是什么也没抓住,只剩下“不确定”。皮皮的语言风格使我不容易适应。我想,可能因为她是我经验之外的另一类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世界是海洋,皮皮的叙述就是在沙滩集聚后再伸向这海洋的一群礁石。我仿佛从礁石走入海水,脚下凸凹不平的粗砺感使我走得很慢,逐渐进入平滑的海水中之后,我才体会到礁石内在的张力。我明白了为什么此前我记得的只有“不确定”——皮皮的叙述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在似乎是有意制造的疑问中企图达到一种神秘的“寂静”。而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无答案状态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根源。“事件总在人们日常视野无法企及的宇宙视野中继续发生,而无形中串联这一切的是时间。”“往事等待发生。”总有一刻你会遭遇这种感觉——似曾相识——那些我未曾说出的,才是我真正想要说的。

感动-因为安东尼奥尼

在书架上拿起这本书的原因是1.书名; 2. 作者朋友说乍听着书名还以为是一个什么数学理论读物,不能怪这位朋友因为他并不钟情与安东尼的电影; 但也就是这么一个有创意的书名吸引了我. 断断续续的阅读,有时候会让思绪出现些混乱;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的空间。这的确不能算作是一本艺术评论,作者写下了自己对这位伟大的导演的感知,也写下了对自己内心的感知。不熟悉导演和他的作品的人,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迷失;但相信,在读完后,大家还会有准备在数月后,重新在读一遍的念头。

一个人的电影大师

一群伪文艺女青年讨论,理想的时间规划是每年花10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去写可卖钱的字,而后留下2个月的时间用卖字得来的钱旅行和写自己想写的字。每年至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小住,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去意大利寻找安东尼奥尼,带上你的猜想,带上你跃跃欲试的双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自己的电影大师,对于作者皮皮而言,那个人就是安东尼奥尼,那个总用缓慢的长镜头,电报式台词表现戏剧冲突和态度的意大利人,那个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而自己却不情愿的电影人,那个被国人封藏了32年的纪录片《中国》的创作者(2004年才首次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安东尼奥尼的影展之中公映)。1972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他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想要拍一部不带任何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在来北京前几个月,安东尼奥尼在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曾写道:“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 安东尼奥尼将在中国五个星期的观感用三万米的胶片记录下来,剪接成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不久后,他就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王府井大街上茫然的脸孔,幼儿园里革命语录般的儿歌,生产大队里斗志昂扬的集体步伐,还有那欢快的《我爱北京天安门》,那些摆拍与偷拍下的长镜头,一定程度上却更为客观的记录着那个时代。1974年1月30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评论员文章,这是对于安东尼奥尼骤雨般批判的开始,此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并结集成200页的书出版发行。《安东尼奥尼猜想》不单剖析着安东尼奥尼的大部分影片,关键在于透视影片中通过演员行为所表达的哲学观念,那是作为电影核心的导演安东尼奥尼个人的思想表达。作者皮皮定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种猜想,而不是对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定论。皮皮出版过《渴望激情》、《所谓先生》等畅销小说,也曾写过先锋小说,当过记者编辑,而这本由三联出版的《安东尼奥尼猜想》,她说注定是一本小众的书。作者没有按照时下电影杂志风行的语言对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进行评述,而是凝结了众多深入了解安东尼奥尼之后的个人感触,读他的文字,看他的影片,听他的故事,踏上意大利追寻他的足迹,这更像一位执着粉丝的心路历程。但将感触抒发成文字的过程,却充满理性的辨析与洞察。皮皮坦率地说,从未拿安东尼奥尼与费里尼或是英格玛•伯格曼进行比较,作为导演,无论在功力和表现深度甚至想象力方面,他都没有超过这些同行,但“作为这个人,他的坚持便是他的人生;作为艺术家,他的坚持构成了他的艺术。安东尼奥尼作为艺术家的态度一直是对抗现实的。对我来说,他很酷,很彻底。这就是我在书写他的过程中获得的安慰,因为这是我所缺乏的。”安东尼奥尼喜欢绘画和建筑,在家乡费拉拉呆了27年之后来到罗马,开始从事与电影相关的职业,写过许多尖锐的影评,35岁时开始拍摄短片, 1966年的影片《放大》使安东尼奥尼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导演,这部影片也被英国电影学院评为20世纪仅次于《公民凯恩》的优秀影片之一。他一直认为人们说的太多,他的影片常常只是大段沉默的长镜头,演员的台词非常简练,甚至不用特写,在缓慢的速度中,让观念与事件逐渐展现,让演员用最少的外部表情和动作表现内心的冲突与态度。这不尽令人想到另一位东方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以及后来的侯孝贤与王家卫。安东尼奥尼一生拍了近30部电影,却并不算多,没有一部影片是在资金等各种外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拍摄的,大器晚成,一生似乎从未得到观众的普遍承认。与费里尼或是伯格曼等大多欧洲知名的导演相比,他的一生似乎并不走运,晚年有20多年的中风失语,更导致其再也无法独立拍摄任何一部影片。“如果说费里尼是电影界的毕加索,安东尼奥尼则是塞尚,他依靠的是信仰般的坚持和忠贞;如果说费里尼的电影是广场上的狂欢,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则是书斋里的一种思考,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导演’。”(已发平媒,转载请先告知 liaoxuanxi@163.com)

我的偏执

孤独并舍思想我,觉悟,而后勇敢并执着。思想,沉淀着不浮躁。那些耐人寻味的经典不是眼花撩花的“时尚产品”。我们确实也只能猜想,安东尼奥尼的孤独,执着,说自己眼睛看到的事实,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不要对我说,“孤独”是谬论,我也不会与你争辩,只会笑笑看你今后的路能走到哪。


 安东尼奥尼猜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