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片归宗一少林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万片归宗一少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50203877
作者:飞鸿黄
页数:26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引子2008年,互联网上的一则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这一年是当代中国的多事之秋,好事、坏事交相纷至,好事中有沮丧,坏事中有振奋。要说最令人关注并引发极广泛议论的具体事件,当属“5o12”地震中的“范跑跑”和“北京奥运”中刘翔的因伤退赛未跑。这里所要说的这则消息,没有两“跑”的背景宏大,意义和影响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关注和议论它的主要是关注电影并喜爱在网络上发表议论的人群,后来又波及武林中人。武林中人的强烈反应,反过来增加了争执的升级。事情缘自武侠电影明星吴京在一次面对媒体时不经意对它的关注程度,导致了众人由议论转向争议的诸多言论。当记者问起他对叶问的看法时,他以北京小伙儿惯有的带着调侃意味的语气回答:“我不知道叶问是何方神圣……”其实后面还有呢,“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李小龙的师父。”他却没有想到,后面的半句已经没人要听了。人们从他的前半句中便得出结论——这个小子竟敢对叶问宗师大不敬!于是,风波骤起,一向敬业且讨人喜欢的吴京顿时陷入了被口诛笔伐的困窘之中。叶问的武术传人更是气恼万分,写下了言辞激烈的挑战书,要用拳脚让他长长见识。虽然比武的事最终流产,吴京仍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口中自大浅薄的典型。吴京实在冤枉得很。作为一名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原武术运动员,学的是无门无派的现代武术,对于一个南方传统小拳种的前辈拳师不知道、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事,根本谈不上不尊重。无奈他讲实话的时候,刚好赶上这位前辈正因为一部电影,开始了全国性的走红。这部电影就叫《叶问》,它让过去只在岭南武林和港澳地区有所影响的咏春拳师叶问,一夜之间成为了风靡全国、万众景仰的民族英雄,风头直逼妇孺皆知的霍元甲、黄飞鸿。这个时候你说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不是自大,不是浅薄,又是什么?不说你别有用心就不错了。电影曾经使吴京大受裨益,这时却间接地给了他一个打击,估计会让他从此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的传播影响力。电影的传播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按照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于2006年间解读“霍元甲”现象的说法,它能够将一个历史上的“传记人物”,完全塑造成一个“被赋予了精神价值与精神象征”的“传奇人物”。而这样的人物,“既然成了传奇性的象征人物,他的名字也就成为全民共享、全民共创的集体概念了”,从而距离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越来越远,却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崇拜。典型的例子便是前面提到的霍元甲和黄飞鸿。叶问自2008年之后也具备了这个趋势,到2010年时已完成定型。而符合这一说法的,还远远不止人物,一个具有不凡特色、历史与领域地位的地方、处所或组织,同样能够在这种“塑造”、“共创”和“传播影响”的作用之下,成为一个似是而非,却愈发闪烁出艺术光芒的辉煌传奇。这方面的例子当首推“少林寺”。少林寺是真实存在的佛门圣地,少林武术是其独有的特色文化,少林英雄层出不穷,但人们对于它的印象和认识却主要来自于艺术作品,最初是口头、文字,当代则是电影和电视。自打武侠电影出现伊始,“少林”就成为了一个回避不了的热门话题,其历史可回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七十年代,少林寺题材更成为武侠电影创作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并逐步形成了隶属于这一大类型中的亚类型——少林电影。真实的少林寺在中国北方,少林电影则发端于南方,不仅最早摄制出品的是香港电影机构,而且故事题材也大都以岭南为地域背景,以传说中的南少林英雄做主人公。兴起十年后,才回归祖庭,其标志便是那部风靡世界的“中原”《少林寺》。此后绵延数十载,间中虽经起伏跌宕、螺旋反复,总的趋势却是愈演愈烈。进入新世纪,又以《叶问》和《新少林寺》等再起高潮……《新少林寺》当然没的说,《叶问》也算少林电影吗?当然,理由可见后面叙述的相关内容。现实的武林中有“万法归宗一少林”之说,武侠电影曾经的兴旺之地香港影坛则有针对地提出,某一个阶段“万片归宗一少林”的说法。我们回顾当时的那段历史,关照如今武侠电影再度兴盛的状况,定会得出“绝无虚妄”的结论。少林寺里教授武术,却并不反朝廷。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当时,北魏的“改革皇帝”孝文帝为安置印度来的僧人跋陀,尊重他“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洛,高谢人世”的意愿,按照他的选址,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寺院。据史记载,新寺宽敞、清幽,共有十二个院落,颇具规模。少林寺建立后不到八十年,北周的武帝下诏普灭佛、道二教,少林寺因此被废。但三年后又被恢复,只是改了名字。到了隋朝开皇元年,隋文帝诏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地点在数十里外的柏谷坞。隋末,割据中原的王世充霸占柏谷屯,令少林僧众失去了生活来源,从而引发了少林寺协助唐朝军队击破其侄王仁则的行动。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少林寺因而在唐代倍享殊荣,到了则天武后执政,更进入佛日增辉的时代。进入北宋,因为临近的洛阳开始衰落,国家政治经济中心西迁开封,少林寺也受到影响,一度冷寂无闻。北宋自仁宗起,由于帝王的提倡、政府的支持,佛教禅宗大兴。少林寺原本是一座律宗寺院,这时全面响应号召,于哲宗年间“革律为禅”,成为了一座禅寺。北宋灭,金人来。少林寺这时也没有反朝廷,接受了占领洛阳的金将为他们请来的一位高僧做首任住持。据说少林寺又开始“天下知闻”。蒙古人做主的元代,少林寺达到了顶峰。蒙元时期少林寺的第二任住持雪庭福裕,在就职四年后接受元宪宗任命,担任“都僧省”官,管理天下所有僧众。这位福裕大和尚不但将历经战乱而破败的少林寺恢复到金代时的规模,而且重整下院,建立网络,在蒙古和林、燕地蓟州、长安、太原、洛阳分设了“五少林”。少林寺成为了国家级大寺院,其住持需经朝廷任命的历史便自此起始,寺院的规模日益扩大,僧人竟达两千余众,下院达二十三所之多。一晃元朝便走到了头,少林寺也随之蒙难。元朝的反抗者们将其一举攻下,抢掠一空,临了还放起了一把大火,将千间屋宇百重殿阁燎去一半。寺里一度只余二十余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曾经做过和尚,战乱之后扶植佛教,少林寺始得恢复,毕竟房子还留了一半,很快就又发展到五百余众。自从协助李世民打击王世充之后,少林寺几百年来都有尚武的传统。但据专家考证,少林武术的真正形成,其实始于元末,少林武术在明代已经形成体系,而且大大有名了。少林武术在明代的发展,有着合适的机制保障,那就是政府批准的僧兵制度。到了清代,少林僧兵被解散。拨开影视作品所制造的迷雾,发现清朝政府对少林寺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康熙皇帝曾经亲手题写了“少林寺”的匾额;被传说迫害少林最疯狂的雍正不但没有放火烧之,反而批准对少林寺进行整体修缮;乾隆还到少林寺里住过一宿,并留下了三首诗。时光进入到民国年间,西北军阀部队统领石友三带领大军攻入少林寺,竟然将寺院一把火焚烧殆尽。元末烧的那把火只将少林寺毁掉一半,所以它日后尚能很快恢复。石友三用的是煤油,而且连烧俩月,最终留下的差不多已是断壁残垣。随后便是连年的战乱和灾难,千年古刹就此进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衰败期,直到少林电影出现了一个高潮,加之社会环境已彻底转变,才得以再次振兴。少林合是禅栖地前面提到过,北宋以前的少林寺是一座律寺,后来“革律为禅”,才成为一座禅寺。可到过少林寺的人明明都见过,在其山门左侧的墙壁上写着“禅宗祖庭”四个大字。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对此的解释是:“禅宗初祖”达摩最早在少林寺传授禅宗教义,“祖庭”之说即源于此。但此说依据多为传说。禅宗是真正的中国式佛教,是印度佛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奠基者是唐代一个叫道信的高僧。道信的师父叫僧粲,是惠可的弟子,再往上推便是达摩,故而称达摩是“禅宗初祖”也不无道理。道信传弟子弘忍,禅宗在此期间逐步成型,其中心不在嵩山少林寺,而在庐山东林寺。弘忍的继承人是神秀,同时还有一个叫惠能,是个广东人。神秀受到女皇武则天的重视,曾被誉为“两京(长安与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中宗、睿宗)国师”,禅宗因而大兴。与此同时,惠能在岭南地区普传自己开创的新派禅宗学说,逐渐势大,与神秀一派分为南北两宗。相比神秀,惠能新说强调“顿悟”法门,更加契合当时人们的接受心理,所以在数十年后压倒北宗(又称“渐宗”),广布流行。以后世人皆以南宗(又称“顿门”或“顿宗”)为禅宗正义。有关“顿渐之争”的故事很多,也非常精彩。少林电影中的《南岭传奇》、《木棉袈裟》等都与之有关。到了北宋,因禅宗理念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需求相适应,受到朝廷提倡,全国各大寺院改禅成风。原本是律宗寺院的少林寺,也在这种形势之下,特邀禅宗大师入寺传法,开始“革律为禅”。在此之前,少林寺内只设立“禅院”,以供修禅,这时全寺都改成了禅寺。一座在禅宗诞生后数百年才改为禅寺的寺院,按理说是没资格作为“禅宗祖庭”的。但达摩初祖确曾在嵩洛地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遗迹俯拾皆是,故事广为流传,于是,当地政府便在少林寺附近修建了一座“面壁兰若”,以应禅风大盛中对达摩的崇拜。这座面壁兰若,就是今天的初祖庵。兰若建成之后交由少林寺管理,久而久之,二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渐渐合而为一,少林寺也就被认作了祖庭。少林寺的禅宗是惠能开创的南宗。南宗后来分为五宗七派,流传至今的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曹洞法脉自元代雪庭福裕起一直在少林寺传承延续。大谈少林寺的禅宗,是为了引出少林寺独有的特色文化产品,也是少林电影中真正的主角——少林武术。回过头再说几句曹洞宗。五宗七派,曹洞至今,何也?有人说它真正坚持了禅宗六祖惠能所传的佛法真谛。曹洞宗的理论依据是惠能的语录——《六祖坛经》,主张“心即是佛”,认为人人都有佛性,解脱之道不必向外界寻找,只要有觉悟,就可以成佛。这就是南宗所谓的“见性成佛”,要义全在于“顿悟”,也就是我们白话说的“一下子明白了”。闹明白了,就会达到“恒安乐”的境界。俗语所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对此最贴切的解释。因为“不必向外界寻找”,那么一切的形式也就不重要了,包括“累读经卷”,包括“长坐不卧”,包括“面壁修观”,等等,都无可无不可。禅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意即生活中任何看似普通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你打开觉悟之门的金钥匙。诵经、坐禅,砍柴、煮饭,莫不包含在内。这些理念显然更加顺应现实,更能够迎合人们接受心理,所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受到欢迎,当然便于传播和持续。而在少林寺内传续的过程中,竟催生了令人意外惊喜的“副产品”,就是如今名扬世界的少林武术。从有关少林寺的史料中,我们会发现,少林僧人从来就有健体强身的传统。据说跋陀的弟子僧稠就身怀绝技,堪称“少林武僧第一人”。少林寺能够在隋末乱世中协助李世民作战并取得最终胜利,这一传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少林武术真正形成体系,并导致“寺以武显”的效果,应该说还得益于禅宗——曹洞宗——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少林寺的尚武之风,无疑缘起于僧人护寺与自卫的需要。少林寺要自力更生,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兽斗,僧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借助武力,以图自保。赶上国家动乱,盗匪蜂起,自我武装就更加必要。动武难免杀生,与佛门教义产生了冲突,但既然任何事物都能成为觉悟的法门,习武也应该包括在内吧?经过研究与推敲,少林寺“禅武合一”的理念最终被确立了起来,练习武术成为了僧人们修行的正途。据了解,清代之前的少林武术,因为要适应于当时的僧兵制度,其内容主要是军事实战技术。著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便曾经到少林寺指点过僧人练棍,对于当时出现的花巧倾向进行过纠偏。少林寺当时派了两位武僧跟随他去了作战前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又将所学带回寺院,使少林棍法冠绝天下。后世为人称道的少林拳晚于少林棍发展,因为拳术在军事作战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至于少林武术在形态、功法、技法上真正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独到的风格,应该是在清代。清代实行民间禁武的政策,少林寺也不在例外。僧兵制度被取消,其军事技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但这时的少林寺业已以武名天下,习武不但是传统,而且也是被认可与习惯的修禅手段,根本无法终止。于是,少林武术以转入地下的方式得以存续,只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功用与内容有了较大调整,技击、健体、表演,这些近现代武术的功能日趋完备,套路形式开始出现,各类拳械丰富多彩,外在的表现风格与特色逐步成型。人们多以少林拳术为例说明传统少林武术的特点,如“拳打卧牛之地”、“来去一条线”、“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滚出滚入”、“起望高、缩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等等。显然以实战技击为核心,强调攻防合一、进退一体、刚柔相济、朴实无华的辩证哲学理念。拳为诸艺之本,由此确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世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一来是因为少林武术本身传播甚广,二来也由于民间武林附会少林者甚多。这与少林寺多磨难的历史有关,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大背景有关。少林寺本身更接受“天下武功数少林”的说法。因为少林武术确实优异而丰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说“数得着”也并非自夸。仅就其内容来讲,不但各类拳械套路以及功法、技击技术等一应俱全,而且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光拳术一项就有五百多套,流传至今的也达二百有余。棍、刀、剑等主要兵器都有几十个套路,此外还有远不止十八般的其他武艺和各种功夫。“禅武合一”理念在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实与规范,寺方如今的解释是:少林武术修炼的第一个层次是练形;第二个层次是“神拳合一”,即化有形为无形;第三个层次才是“禅武合一”,即由武入禅,由定生慧,将少林武术视为在禅定状态下用“般若慧”观照下的人体运动方式。以上是作者所了解和理解的真实的少林寺,以此为基础,对我们认识少林寺从一个现实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艺术传奇的演进历程,以及“万片归宗一少林”的影视文化现象会有所帮助。在中国武术界有“万法归宗一少林”之说。……港台摄制的武侠片(或功夫片,或功夫喜剧)也可以归纳为“万片归宗一少林”,因为有过半的电影在题材上都与少林传说扯上一点关系;越渲染,旧的传说就越神化,功夫的真实性与功夫的幻想性就越发分不开。以上文字摘自香港武侠电影研究专家吴昊先生的文章。好个“万片归宗一少林”,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不无道理。据有关专家考证,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武侠电影中便出现了“少林功夫”这一话题。五六十年代,武侠电影流落香江,经过当地电影人不断地改良创新,逐步成为商业电影的主流类型,其中能够与“少林传说扯上一点关系”的并不鲜见,譬如不少武侠人物的出身或武功都有着“少林”背景。但这些影片大都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要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少林电影”。少林电影应该是自武侠片概念下的细分类型——功夫片——走红后,说确切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真正出现的。它起码具备以下三大特点中的两项:一、以少林寺为故事背景。二、表现名冠“少林”的中华武功。三、将具备少林宗师、少林弟子、少林传人身份的人物作为主人公。这类影片自1974年起至今,虽然达不到“万片”的规模,却足足有数百部之多,形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甚至整个中国电影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泱泱奇观。少林电影与真实的少林寺密切相关,是后者显赫的历史、巨大的声誉与独到的文化特色,使“少林”二字成为了这一武侠电影亚类型的符号和标签,而它想象恣纵的创作又将后者塑造成为影响力更加强劲、传播愈发广泛的艺术传奇。据了解,真正合乎少林电影标准的影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粤语系列片《黄飞鸿》最早的导演胡鹏执导的《火烧少林寺》。十年之后,又有人拍过一部与上述同名的电影。但人们普遍认为,开少林电影热潮之滥觞的是著名武侠电影大师张彻先生,于1974年拍摄的《少林子弟》和《方世玉与洪熙官》。《少林子弟》和《方世玉与洪熙官》,其实说的都是一伙人,故事题材取自清末侠义小说《万年青》,以及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有关传说。有趣的是,这两部影片所涉及最为重要的故事背景,都是“火烧少林寺”。看来少林电影的缘起,无论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还是七十年代,都和烧毁少林寺的那一把火分不开。在传统商业文化中,有“火烧旺地”的说法。从北京东四隆福寺街的案例来看,此说似乎并不灵验。但对于少林电影而言,这把大火却带来了连创作者也意想不到的一派火红。张彻所拍摄的少林电影,虽然仍主要使用武侠片时期的演员班底,却是地道的功夫片。这在李小龙去世后功夫片方兴未艾却乏人扛鼎的时段,起到了及时补充的作用。同时,故事题材的“岭南化”,在当地经济、人文环境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更引发了观众极大的关注热情。《少林子弟》等成功之后,张彻与编剧倪匡趁热打铁,又于次年拍摄了题材与“万年青”故事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少林五祖》。其后更一发不可收,接连又有《方世玉与胡惠乾》和一部融“少林五祖”与“少林子弟”于一片的《少林寺》问世。张彻的这些少林电影主要出自他离开香港到台湾组建“长弓”公司期间,良好的市场反应,不但在香港兴起了“少林热”,也令台湾本地的电影群起跟风。台湾少林电影以郭南宏导演的作品最为著名。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郭南宏是以自己的“少林系列”影片和张彻打擂台。当《少林子弟》出台时,他随即推出了《少林十八铜人》;《少林五祖》公映后,他的《雍正大破十八铜人》也于当年上市。郭导演的特点是最擅跟风,他在这一期间拍摄的两部影片《湘西赶尸》和《一代忠良》,其实和少林寺、少林武术无甚瓜葛,却因为要应时随流,而将名字生生改成了《少林兄弟》和《少林小子》。跟风难免会慢半拍,当张彻的摄影机镜头已经从少林寺转向民间的《南少林与北少林》,他还在《火烧少林寺》,结果在市场上大败亏输,以惨败的结局退出了“擂台”之争。郭南宏与张彻的作品在背景、主题上很接近,随着二人竞争的加剧,少林电影逐步形成了具备以下要素的类型模式,并成为主流。一、以清代至民国初年为影片的时代背景。二、以岭南地区为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三、以“反清复明”一类民族矛盾斗争为表现的主题背景。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于少林寺的认识多来自于这一类型的电影。原本在河南嵩山的少林寺被认为坐落在福建九莲山,佛门禅寺只是它的一件外衣,里面机关重重、藏龙卧虎,身怀国仇家恨的少林子弟日夜习武不辍,同时策划与开展反清秘密活动。清朝政府视其为心腹大患,派大军一举攻入,一把火将寺院烧成白地。部分少林子弟死里逃生,有的北上发动民众起义,有的南下与清廷走狗武当派展开斗争,还有的零散各地,或寻隙复仇或传播武术或行侠仗义。香港少林电影主要讲述“火烧”及其后的“北上”与“南下”故事,台湾则更多表现“零散”的部分。在此期间,港台武侠、功夫电影领域中所有的重要人物几乎都被卷入了这股少林雄风。 譬如导演方面,除了张彻、郭南宏,还有何梦华、午马、黄枫、吴宇森、麦嘉、林大超等都拍过少林电影。武侠明星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等这时也抛弃了花枪绣剑,操起了少林拳脚。功夫片兴起后走红的谭道良、黄家达、陈星、王道,如今享誉世界的成龙、洪金宝、刘家辉等,也纷纷加入了这一阵容。至于在香港电影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的功夫片导演刘家良,干脆就是在此风潮中涌现出来的。如果说张彻、倪匡是少林电影最初的开创者,那么刘家良则应该是将这一潮流首度推向高峰的人。由他执导的著名影片《少林三十六房》,堪称少林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其武打动作设计与情节创意,远远超过同期该类影片的水平。时光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情况为之一变,起因在于香港左派电影公司“中原”,使用内地专业武术精英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其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少林寺不再是传说中的福建“南少林”,而是真实存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二、少林武术不再是南派风格的武功,而是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为主要表现。三、国内的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成为了影片中重要的展示内容。这类影片多是香港左派公司出品或中国内地与香港片商合作拍摄。如今看来,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挽救中国竞技武术走出低谷,并掀起了全球性的“武术热”。而当时不俗的票房收益,确也令已渐衰落的少林电影一度出现逆转。少林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是在以刘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为代表的巅峰之后。有盛极而衰的因素,也有整个电影市场走势的影响。这时兴起的是成龙、洪金宝、袁和平等人开创的功夫喜剧,还有其他类型的喜闹剧,以及“新浪潮”电影,古装武侠片已经渐入强弩之末。以李连杰为首的中国武术人主演的《少林寺》,以全新的面貌,令广大观众对于少林电影的欣赏热情得以持续。其后三年间,这类题材影片的数量大有回升,不仅左派“中原”与合拍片,香港“邵氏”也同样响应,台湾郭南宏、林大超等更是起而跟风。据说郭南宏将旧作《少林十八铜人》修补一番后推出,也赚得盆满钵满。但回潮毕竟敌不过大趋势。1985年,香港“邵氏”全面停止了古装武侠片的拍摄,此后,这一辉煌了二十年的类型电影几近消失于港台影坛。而功夫电影则被更加刺激、更加富于时代感的时装动作片所取代。少林电影尽管凭借内地的支持仍支撑了两年,但在1987年的《南北少林》之后,便步入了全面沉寂的阶段。所谓“万片归宗一少林”的恢宏局面到此即成历史。耐人寻味、令人感慨的是,《南北少林》竟是曾在少林电影历史上先后创造过佳绩的刘家良和李连杰一干人合作的作品。沉寂并不等于消亡。前面说过,表现少林人物的电影也应该算是少林电影,少林人物包括少林寺僧人、少林弟子、少林武术宗师及传人等等。依照这个标准,少林电影的再度勃兴其实就在《南北少林》之后不久,兴起于徐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的《黄飞鸿》,和同样由李连杰主演的《方世玉》。十多年后,少林电影又一次引人注目,先有2008年公映的《叶问》,后有刘德华、成龙等参与演出的《新少林寺》。叶问是咏春拳师,据他自己介绍,咏春拳为少林五枚师太创立,他当然是少林传人。至于《新少林寺》,由于有经典之名,巨星加盟,虽未如期引发新一轮的少林电影热潮,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不小成功。在前面的叙述中涉及两个重要概念,即“武侠片”和“功夫片”。按照张力先生所著之《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中的解释,“凡是以武打动作表现侠义精神的影片,皆可称为武侠电影”。这样说来,功夫片应该属于武侠片。但在人们的习惯认识当中,这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种看法是,片中人物着清代以前的古装,用刀剑打斗的是武侠片;清代留大辫子或民国穿唐装,以拳脚搏击的是功夫片。这种划分法显然不够严谨,难道刀剑就不是功夫吗?清代民初的人以拳脚行侠仗义就不算武侠吗?其实还是以武功在影片中的地位来划分更少歧义。以故事情节、人物行为为叙事重点,武功只是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的必要手段,目的在于诠释主题的侠义内涵,这样的影片都是武侠片。其中将手段突出表现,甚至达到刻意展示地步的影片,应该算作功夫片,它是武侠片这一概念下的细分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少林电影几乎都是功夫片,武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张彻在他的一系列少林电影里,明显加大了表现武功的篇幅,练功与打斗场面占到了全片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十分密集紧凑。较早的几部均使用刘家良做武术指导,让“少林五祖”和“少林子弟”大打岭南洪拳,如铁线拳、工字伏虎与虎鹤双形,大开功夫片中的南派宗风。刘家良后来自立门户,更加热衷于表现正宗南派武术。与张彻不同的是,他特别加大了武功修炼过程的量,在展示过程之中,申明其特点、功能,乃至绝招绝技,而这些又都会在最终运用时被再度强调,因此为人誉为武术的“教科书”。郭南宏主要使用陈少鹏师父做武术指导。陈少鹏后来单独指导过一部非常好看的《鸿胜蔡李佛》,“蔡李佛”是兼具南北风格的南方拳术,可见他也是一位南拳高手。但郭南宏作品最显著的特点还不在于打什么拳,而是大规模制作机关布景,譬如“十八铜人”,以杜撰的少林寺修炼课程,来表现少林子弟习武的艰辛与武功的凌厉威猛。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黄枫与洪金宝。黄枫乐于拍摄表现国外搏击拳道的电影,像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等。在他的少林片《四大门派》中,少林武僧的少林拳仍带有这一特色。韩国演员卡萨伐在终场对战陈星时,所使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腿法,显然来自于跆拳道,而与他携手并肩的同伴权永文也是这方面的能手。洪金宝独立执导功夫片伊始,也是拍少林片,即《三德和尚与春米六》。他是所谓“北派”出身,京剧武行的功夫了得,擅长翻腾跳跃,动作灵巧美观,而又不拘一格。所以他的影片动作风格较为灵活轻松,既有南派的沉雄稳健,又有北派的高难技巧,其他派别的优点长处也被兼收并蓄。观众对其总的印象是南派打法,但细看起来又与刘家良的那些大有不同。仅就这一点而言,最典型的还是较后来的《赞先生与找钱华》,赞是叶问的师爷,华是叶问的师傅,该片也可以说是一部少林电影。上述虽然在武功上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还属于同一种类。该种类的贯穿主线是“南少林”故事,主要以清代、岭南为背景,最初是反清复明的英雄事迹,后来又延续到他们的后代传人。张彻以“方世玉”为发祥,一直到《少林与武当》、《广东十虎与后五虎》,几乎将前前后后所涉及事件、人物都拍遍了。刘家良则精益求精,使其更加详实而精彩。其他人有的扯上雍正、年羹尧,有的干脆无中生有,看似任意虚构铺衍,但总的来说都未离开这一轴心。另一大种类便是以香港左派电影公司拍摄的《少林寺》为开启的一脉了。其中较为著名的主创有“中原”的导演张鑫炎,为“嘉民”拍片的徐小明,此外还有原在“邵氏”的华山,最早来内地拍片的杨吉爻等。演员里有李连杰,以及徐向东、于承惠、计春华等内地专业武术人士。台湾郭南宏、林大超这时也有跟风之作。由于使用武术精英担纲出演,这些影片的武打风格主要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所呈现出的特色——以北方长拳的功架、技法、演练特点为基础,舒展大方、闪展腾挪、造型优美、拳械丰富。主要演员的武术功底、体能技巧要比“南少林”中的更显出色和全面。除武功之外,该种类题材也较多样,以嵩山少林寺为背景的居多,南少林的也有;时代远可至隋唐,近可到民国;反清排满不再是唯一主题,复仇与门派之争多被赋予反抗压迫、铲除不平的时代意义。佛门教义与武术杀伤之间的矛盾,被简单涉及并尝试解决和阐释,用于推动情节与刻画人物,为影片增添了从前所未有的文化内容,这也算是其一大特点。少林电影中经久不衰的是人物类题材。张彻时期,虽然也有以少林子弟为名的电影,但大都只见武功和简单情节,而少有人物刻画。刘家良的《洪熙官》、《陆阿采与黄飞鸿》等,其实也算不得这类电影。应该说,直到徐克的《黄飞鸿》和李连杰主演的《方世玉》,少林电影才开始有了人物。在这一种类的电影里,表现武功退居其次,而着重将人物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或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展现他们的个性行为,树立典型形象并表达主创的思考涵义。这有点向传统武侠电影回归的意思,但对于武功的表现又毫不减弱。只是这时的武功,因为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全新创作理念,与较前功夫片时代的形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到了二十一世纪,一部由具备真功夫底子的甄子丹主演的《叶问》,应观众欣赏情趣的改变,又开始由“虚”向“实”转化,可以说这次转变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南少林”、“嵩山少林”、“少林人物”之外,少林电影的“万片”之中,还有着大量小成本的、跟风的、挂名的影片。港片与功夫片迷们最早在街头录像厅里“开蒙”,看到的大多是这一种。这种电影主要表现打斗,有的也很震撼,但大都从头打到尾,故事情节乏善可陈,特色也不明显,这里就不赘述。要说在以上归类当中均无法囊括的,当属在“邵氏”与刘家良齐名的武术指导唐佳,于李连杰那部《少林寺》之后拍摄的三部影片——《少林传人》、《三闯少林》和《洪拳大师》。它们既不能单独形成一个种类,却又独有特点,我们留在以后单讲。

内容概要

  飞鸿黄,知名影评人,于多个娱乐类期刊及综合性期刊撰写影视评论,搜狐等门户网站影视专栏影评人,对各类电影,尤其是功夫电影有极深的研究及造诣。

书籍目录

引子
少林合是禅栖地
 少林寺的真实历史
 少林寺与禅宗
 少林寺『禅武合一』的特色
万片归宗一少林
 少林电影发展概况
 少林电影的种类及特点
看到的只是传说
 《少林五祖》 与洪门秘籍
 《少林寺》,『故事』加『小说』
 除了传说,还是传说
将『反清复明』进行到底
 『少林子孙』刘家良
 『三十六房』与『第一武僧』
 功夫改变世界
 南北相融的《霹雳十杰》
 『硬桥硬马』与『十八般武艺』
也贯豪气冲九天
 廖公一句话
 神奇的少林寺壁画
 『北派』的陈文版
 『武侠』张鑫炎
 ……
怪得僧徒偏好武
 别样的唐佳作品
 精品合拍片《木棉袈裟》
 妙品功夫片《少林俗家弟子》
 跟风之作一览
少林让我做强人
 几位祖师爷
 黄飞鸿形象的演进
 八大『方世玉』
 咏春传承谱
少林电影『零零后』
 《少林足球》, 错失的契机
 《新少林寺》, 给人以信心
链接
 美国的少林电影:《功夫》
 少林电视剧、舞台剧
 少林电影里的武术修炼
 ……

编辑推荐

《万片归宗-少林:史上最全少林揭秘》编辑推荐:它是一个文化的奇葩。它是一代人记忆的浓缩。它是光影世界中永恒的经典,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激起浪花;中国佛教在这里结为丛林;中国禅宗以此为祖庭;三教合一的协奏在这里传出妙音;中国武术以此为圣地。全面展示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细致梳理少林影片沉浮兴衰,追踪禅宗武术的古老真谛。中国阳刚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少林迷不可多得的珍藏纪念!

作者简介

《万片归宗-少林:史上最全少林揭秘》内容简介:作为武侠电影的巅峰之作,在武侠电影史乃至整个电影史上,《少林寺》不仅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甚至为电影产业培养并巩固了近40年、横跨三个年代的固定而又忠实的观众群。而《少林寺》的影响,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还会继续下去……少林寺,是一代人生活轨迹中不可缺少的娱乐记忆;而少林寺影迷的核心组成,那批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所受到少林寺及武侠电影的影响至深。多数内地的“少林迷”非常熟悉银幕上的少林寺,对电影情节和台词烂熟于心,却对少林寺电影的发展与巅峰没有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万片归宗-少林:史上最全少林揭秘》是第一本全面忠实反映少林寺电影成长、成功的图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少林寺”及相关武侠电影在港台及大陆的发展脉络,并用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全面而系统地盘点了武侠电影近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万片归宗-少林:史上最全少林揭秘》亦深度剖析并详细描述了李连杰、徐克、成龙、吴京、刘家良刘家辉等国际一线功夫巨星级超重量级导演挥之不去的少林情结。

图书封面


 万片归宗一少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据了解,作者是一位执着武术及武术电影研究几十年的学者,曾经对《少林寺》一片,仔细观看过四十多遍,对其中每个主要人物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为了写此书,也对他们做了面对面的采访和交往,同时对相关的少林影片做过极为专业的技术和文化的分析,可见其真诚写作之态度。作为82年上映的少林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80一代的集体记忆,同样也是作者那个年代的青春回忆,为了圆梦,也为了告别那段岁月,作者历经几年,笔耕不辍,书中的考究和细研,以及渗透的涓涓情愫,让人动容。不可否认,这个年代,用激情、真心去写作的人,并不多。所以,这样的书,这样的作者,对于我们这样的时代,应该多多益善。(深山猎人)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仿佛又回到了80年代那个热火朝天的岁月,少林寺真是伴随了一代人。这本书写的非常全面,少林文化、影片都做了一个具体的梳理,非常专业。
  •     卖家服务态度很好,物流也很给力。
  •     写的非常全面,是本关于少林的好书。颇有文化味。
  •     精美的一本书,内容也过硬。
  •     老爸喜欢少林,送老爸一本,有料老爸肯定喜欢。
  •     很好很不错的书,适合偶这种脑袋一热撞进去的人读,可以了解不少东西。。赵老师的书,赞一个!!
  •     讲有关少林的电影及真实的少林,有点意思
  •     郁郁黄花,尽是法身;青青翠竹,莫非般若……万片归宗一少林啊,收藏收藏
  •     我崇拜释永信,也崇拜这本书作者,很想知道,老释看到这本书是啥感觉。
  •     特别有感觉,封面尤其喜欢,准备珍藏。
  •     0902:万片归宗一少林(花了功夫找了很多资料,但是文笔较差)
  •     少林迷读物
  •     九成内容和文风都很正经 最后几篇突然转网络化了 少林人物群考据蛮有意思的 为啥不直接做个图表呢看起来多来劲 难道需要自己动手?
  •     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少林的历史的可是读了才知道,这是一本影评,不是很喜欢,当然只是个人想法
  •     还行吧,主要是作者的角度不一般,令我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少林的影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     又见少林,重温少林寺。
  •     读了三分之一,非常不错,解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