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电影院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一个人的电影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121131752
作者:韩浩月
页数:252页

章节摘录

   《海角七号》:清新隽永的台湾气质   第三首歌响起的时候,房间里年老的友子转过身来,发现了送信人阿嘉送过来的信。这些写自60年前的信,很明显是迟到了太久,不过,《海角七号》只是借用了这些信作为叙事背景,讲述的乃是另外一段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名字恰好也叫友子。   友子是一个日本女孩,忙完在台湾的工作将要回日本前,接到公司的电话,要求她留在台湾小镇,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乐团,为一位即将来此举办海边演出的著名日本歌手暖场。在帮助组建乐队的过程里,友子逐渐爱上了乐队的主唱阿嘉,也就是那个送信人。阿嘉有一个秘密,他私拆了要送往“海角七号”的邮件。   60年后,“海角七号”早已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要送往那里的是7封信,不断地在电影里作为画外音被读出来,这是一个兵败后撤离台湾的日本军人,在海上写给一个留在台湾的女子的信,那一封封情书,写的如诗如画,充满离别的伤感,这些情书,似乎脱离故事之外,但每当画面切进故事里,又显得那么妥帖,毫不突兀。   《海角七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爱情片,它的爱情主题是融入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当中的,因而,它更像是一部反映台湾民众精神的社会电影。摩托车,摇滚乐,阿嘉将琴砸碎在马路上大骂一声“我操你妈的台北”……这些都是很招文艺青年喜欢的范儿。自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发起并获得成功的这几十年来,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具备了相同的“台湾气质”——淡定从容的叙事,缓慢隽永的视角,深沉悠长的情感……《海角七号》就是这么一部“台湾气质”浓厚的电影,它的身上,隐约可见杨德昌、侯孝贤甚至蔡明亮的影子,但它的出现,却让台湾电影多了一些与众不同,导演魏德圣的个人风格,决定了《海角七号》将会成为一部文艺新经典,魏德圣也会因此成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   《海角七号》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普通台湾人,镇民代表会主席是一个虚荣但却深爱这个美丽海角的小镇领导,是他力争得到了本地乐团进行暖场演出的机会;交警劳马是一个横鼻子竖眼的挑剔家伙,他和阿嘉在街头打架的那个场景十分可爱;鼓手水蛙是个长相奇怪的修理工,爱对老板娘献殷勤;马拉桑是一个无孔不入、执着敬业的米酒推销员,他让人看到台湾社会底层生活艰辛的人们的可敬一面;女孩大大是在教堂弹钢琴的琴童,早熟的她顽皮又聪慧;“国宝”茂伯是一个热心舞台表演的老人,虽然腿脚不利索,却一直没放弃加入乐队……就是这么一支老的老、小的小,看上去很奇怪的乐队,没怎么排练,却唱出了让观众疯狂的乐曲。   影片用淡然的笔墨轻巧地刻画着这些人物,无处不在的幽默感时不时会令人笑出声来,比如友子对一个急着脱衣服要去游泳的黑人女模特说,“小心你晒黑了”;钢琴女孩在电梯里唱着露骨的情感,代表会主席和随从不由自主用脚跟着打起拍子来;马拉桑终于卖出去了60瓶米酒,高兴的他一把将前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前台女孩抱了起来;喝醉的友子躺在地上指着天上骂“你笑什么笑”,镜头摇上去,是一个月芽儿;交警喝醉了酒在海边对钢琴女孩话痨般讲述他心中的女神,女孩突然揽过他的肩膀,吻了一下他的额头……   《海角七号》就是这样一部由一点点细节堆砌而成的电影,让人感到温暖。它所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冲突和矛盾,但归根结底是真诚的,这种真诚的人物关系,让习惯了生活在大时代、大社会中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羡慕。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抱怨,但不难发现,他们深藏于心的乐观精神。对小镇所共有的荣誉感,以及组建一支乐队的理想,紧紧将他们栓成了一团,他们不是在为谁演出,他们是为了自己演出,因为音乐和歌唱,始终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友子爱上了乐队忧郁、暴躁的阿嘉,她自己说,她不是没有恋爱过,只是这次感觉十分特别。而把信送到的阿嘉,不仅在海边最后完成了他的歌词,也明白了爱的真谛,在赶往演出现场的沙滩上,他拥抱了友子,让她留下来。影片最后有点好莱坞风格,被摄像机对准的友子出现在演出的大银幕上,戴上了那串象征坚贞爱情的项链……60年前一段错过的爱情,60年后在原地得以实现圆满结局。   年老的友子和那个一直在银幕外读信的日本军人,年轻的友子和原住民阿嘉,两条爱情主线的交叉叙述,使《海角七号》成为一部很适合恋爱中人看的电影。电影爱情部分的描写,清新隽永,情绪浓而不腻,那些诗一样美丽的句子,让人相信这些情书的确存在过。   据说在台湾,《海角七号》引起了比《色戒》还要强烈的轰动,并且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台湾票房,这恐怕和它暗中契合了台湾民众对于团结、对于理想、对于未来的精神需求不无关系,它是一部承载着台湾人对过去、现在、未来反思和展望的电影,影片萌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会让人感到激动。这一切正如导演所说,《海角七号》一不小心成了台湾民众情感的宣泄出口”。  ……

前言

   近来我觉得,最理想的看电影环境是,偌大一个电影院,只有一个人冷清地坐在一个角落里,那样会让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一部分,可以参与到眼前由光与影构造的故事中去。   有一年,我真的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边的一家电影院里,体会到了一个人看电影的滋味,连放映机在身后“扎扎”作响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那天看的电影是一部文艺片,油然而升一种旷世的孤独感。   看电影最大的功用是可以毫发无伤地体会一次别人的人生。同时,看电影也是一个懒人架设自己知识结构和世界观的捷径,尤其是那些被写进影史的伟大电影,会令你边看边赞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头脑,可以在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给你的灵魂以如此震撼的感觉。   在最狂热的时候,我平均每晚会看两部电影,而且都是在午夜的时候。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在午夜都会焕发出一种特殊的迷人色彩,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我上初中的时候,常翻电影院的墙头,潜伏在男厕所里,等到电影开演的时候,坐在影院的最前排,有时候一部电影可以连着看三遍。被抓获过无数次,但还是一直厚着脸皮翻了三年墙,直到第一排座位实在藏不下日渐长高的身体。   1999年的春天,当VCD已经快要普及到每个家庭的时候,我在一个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开了一家录像厅,这之前我已经泡了差不多五、六年录像厅。开这个录像厅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不用花钱买票入场,另外还可以想看什么片就放什么片。那部《喋血双雄》我看了不下20遍,每次看都会被打动。   后来录像厅毫无悬念地倒闭了。放映的那套设备被我结婚用了。但我忘不了,有几个我不知道名字、也记不清相貌的年轻人,每天早晨在开门前就守在门口,进了录像厅后一泡就是十几二十个小时。录像厅里提供泡面和榨菜,一帮老影迷们实现了同吃同睡。   从此之后再无集体看电影的机会,而且越来越觉得,电影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适合一个人看,适合午夜看,适合看完之后默默地沉思。而影评,也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这本书里的文字,多是个人视角的观后感,借着电影浇人生的块垒,也企望借着它,找到那些当年和我一样不知道什么叫电影但却无比热爱电影的人们。

内容概要

韩浩月,男。时评人,影评人,专栏作家,知名博客。出版有《爱如病毒,喜欢潜伏》、《涩男人》等。

书籍目录

序  电影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第一辑 70年代人的光影梦《老男孩》:那些在春天里的老男孩/002《小武》:被遗忘的县城生活/004《小山回家》:游离于破碎边缘的梦想/007《我们天上见》:那个时代的温暖与残酷/010《立春》:这个城市的梦想家/012《孔雀》:姐姐的隐忍与伤感/014《盲井》:突然想起了小红/016《二十四城记》:震撼人心的人生采访/018《日照重庆》:一场有关父爱与责任的互相寻找/020《迷城》:底层人的身份焦虑/022《海上传奇》:奢华一直是贾樟柯的敌人/024《米香》:男性的牺牲成就真实的爱情?/026《岁月神偷》:时间偷不走爱与信仰/029《剃头匠》:时光有情,人生有味/031《天水围的夜与雾》:悲情市镇里的宿命故事/034《月满轩尼诗》:对日常生活的精细刻画/037《八月十五》:22分钟的压抑与沉闷/039《海角七号》:清新隽永的台湾气质/041《走着瞧》:不魔幻,挺现实/044《斗牛》:幽默表面下的残忍与沉重/046《正.青春》:青春的痛感与钝感/048《红河》:洛丽塔式的张静初/050《世界》:歌声飘荡在庞大而虚假的城市/052《好雨时节》:震后成都的爱情故事/054《艋舺》:从《艋舺》走红看台湾电影现状/056第二辑 北美看片《香水》:用死亡诠释爱/060《我是传奇》:孤独是最难承受的噩梦/063《生死朗读》:爱你是我一生做过的最好的事吗/066《换子疑云》:疼痛中的希望/068《拆弹部队》:与每个人都有关的苦涩/070《阿凡达》:用童心和想象搭起一座心灵桥梁/072《第九区》:现代人的不安和惶恐/075《触不到的恋人》:改变命运的信/077《赎罪》:情书的力量/080《救赎》:两个阶层的和解/083《贫民富翁》:答案都在经历之中/085《暮光之城》:唯美主义的爱与死/087《蓝调传奇》:音乐让电影有了灵魂/089《独奏者》:音乐是心灵减速器/091《通缉令》:隐藏的东方哲学/093《蜜蜂的秘密生活》:一只懂得宽恕的“蜜蜂”/095《马达加斯加2》:永不停息的奔逃和寻找/097《黑夜传说3》:又阴暗又性感/099《冰川时代3》:关于生命本能的夸张表演/101《重回17岁》:十七岁永远只有一次/103《好男》:爱情让人无能为力/105《模范贱兄弟》:手心的暖,手背知道/107《丑陋的真相》:爱情永远没有真相/109《着迷》:情感的致命缺陷/111《敢死队》:肌肉男们的情感总是匪夷所思/113《海豚湾》:以情动人,凸显坚持的力量/115《野兽良民》:用善意的眼光看世界/118《钢琴师》:穿越琴声的饥饿/120第三辑 银幕的反面《将爱》:要不要嘲笑中年人的爱情?/124《恋人絮语》:一部爱的教育片/126《让子弹飞》:艺术家姜文还俗了/128《赵氏孤儿》:非人性才是中国式悲剧的核心/130《非诚勿扰2》:俩坏人拍摄的爱情故事/132《集结号》:悲情战争中的人性光辉/134《赤壁》:远离了吴宇森的本意/138《风声》:成功将悬念保持到了最后/141《夜宴》:有关《夜宴》种种/144《南京!南京!》:亲情温暖残忍/148《梅兰芳》: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不怕”/150《色,戒》:如果情债要用生命来还/153《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牌”清新小菜/155《花木兰》:古典意境与现实审美的悖论/157《唐山大地震》:眼泪为谁而流?/159《唐吉可德》:有虚妄繁华,也有闪光亮点/161《大劫难》:一杯呛人泪下的烈酒/163《弹道》:政治游戏中的人性呈现/165《投名状》:男人世界的残酷真相/167《第三个人》:被暴力绑架的温情/170《千钧一发》:非职业演员的胜利/173《夜店》:开始于爱情,结束于爱情/175《人在囧途》:喜剧最重要的是带给人快乐/177《看上去很美》:影片成功,张元却失败了/179《我叫刘跃进》:作家电影,试验成功?/181《亲密》:于无声处听风雨/183《阿童木》:那些老去的卡通英雄们/185《我是植物人》:一颗甜蜜的苦药丸/188《天狗》:英雄不死/190《画皮》:没有蒲松龄原著的精神内核/193《夜。上海》:以煽情为己任/195第四辑 人与事章子怡:小妞归来/200周星驰:小人物的幸运和悲哀/202王菲:他去听你的演唱会/204张柏芝:终于拥有普通人的幸福/206刘德华:你没老,我们老了/208小城青年蒋雯丽/210王学圻:当智慧与美色相遇/212彭浩翔:谈谈的小资情调/214汤唯:你可品懂了命运的滋味?/216高群书:中国的伊斯特伍德/218苏有朋: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220沈殿霞:她用一生追求美/222吴镇宇:从神经到冷酷的戏梦人生/224贾樟柯:成华语电影的代言人?/226王家卫:反叛男人/228刘烨:迟到的硬汉/230张涵予:从小人物到影帝/232Selina:那些被灼伤的青春/234徐帆:生命深处掩藏着奇情/236葛优:葛大爷的杯酒人生 /238跋 当电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第一辑《70年代人的光影梦》,主要收录与1970年代人青春与梦想密切相关的电影评论,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所评电影多为文艺青年至爱之作;第二辑《北美看片》,以国内影迷视角审视北美院线佳作大片,本辑内容曾以专栏形式刊登于《羊城晚报》,受到不少读者好评;第三辑《银幕的反面》,对话题电影进行冷静解读,帮助观众发现电影故事的另一面;第四辑《人与事》,述说20余位电影明星的喜怒哀乐,所评对象包括章子怡、葛优、周星驰、贾樟柯等,托出华语电影人的存在群像。

图书封面


 一个人的电影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故事既遥远又很近  —————读韩浩月的《一个人的电影院》    韩浩月是个非常爱看电影的人,最狂热的时候能一天看两场。据他说,1999年春天还在一个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开了一间录像厅。这是一件想想都是多么让人过瘾的事情。  爱看电影的人,一定喜欢听故事。就电影而言,都是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加工之后,以紧凑的情节,重重地落在角色们的身上,让我们跟着他们的命运和宿命历险,或仰天长笑,或大漠长风。这些故事,看上去非常遥远离奇,绝对不能地巧合发生在生活中每个人身上。而韩浩月是很会听故事看故事的人,他的高明之处,就是看完后能捞出故事的精髓,用细腻感性的笔触雕刻后,再放大,仔细品味,把平常生活中繁复的情绪置于其中,让故事一点点走过来,看上去质感十足,摸上去手有余温。但他又很少叙述整篇电影,于是没有看过的电影,只能追随着他的身后去看。   韩浩月的这本《一个人的电影院》写的很“漂”,漂泊的“漂”,整本书有一种很私人的漂泊情结在其中,生活的漂泊,命运的漂泊。而贯穿全书的对于人性变化、对于命运沉浮的冷静彻析,就像漂泊在命运的湍流中的粗大浮木,一把抓住,让人的思维不再沉没。从韩浩月关于电影的这些文字中表达出来的种种清醒,感到他挺适合一个人看电影。于深夜,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有旷野狂风的传奇,有坎坷困厄的跌宕,有生命的压抑与震撼,然后吸天地精华,纳入丹田,淬炼出生命的真谛,很文艺很纯粹很真诚。  我发现读韩浩月的影评后,更多的是触动许多过往的那一段段少年情怀。这也是韩浩月将故事拉近的一个手段。写影评的人很多,韩浩月的影评最大的特点是亲切,这可能来源于他的生活底子。他在这本书中有很多联想于电影之中角色的生活亲历和心里感受,这来源于影评之外他亲身的一些过往光阴的记忆。比如写《小武》的角色,他忆起自己辍学并在县城中流浪,写《孔雀》也会联想到自已快乐稍纵即逝的成长历程……他所记述的这些记忆,恰恰是与七、八十代人集体记忆相重合,它记录许多熟悉的悲喜交加的命运故事,而爱听老故事的人很多,因为他们曾活在其中。  最近又看了看他的微博,其中关于这本书有一段淡淡的文字,“继《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的森林》之后,《一个人的电影院》出来了,每每看到这三个名字(尤其是后者),都有大汗淋漓之感,因为,事实上,我自己都认为,这样的名字有点装。“三部曲”之后,再不敢“一个人”了,立此字据为证”。  其实,多写关于“一个人”的相关内容也不错,私人感受是生命的本原,如果精确的私人感受存于纸间墨影,那就是一件相当华美的器物,不必汗颜。 
  •     影评人韩浩月的新书《一个人的电影院》,在书名上有“投机”考虑,电影院本身在文艺青年那里,就已经是一个情怀满满的场所了,再加上“一个人”这三个字,勾勒出的意境看上去挺美。 我买影评书,很少冲着电影去,电影看过之后再读影评,读出马后炮的感觉很糟糕。影评书的价值要体现出电影之外的东西,如果总谈技巧、角度、色彩这些专业性的东西,很容易看打盹,所以一篇好的影评是要帮助读者跳出电影之外,读到电影所没表达出来的内容。《一个人的电影院》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诚如作者所言,“借电影一浇心中块垒”,但该书缺陷也在于此,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让影评有失信息量和厚重感。 该书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属《70年代人的光影梦》这一辑。据我所知,当下活跃的影评人群体,70后作者是主流,他们是“录像厅一代”,电影曾是他们青少年生活中的重头戏,因此难以避免的,该书带有浓厚的70后写作特点,怀旧、煽情,时不时地出现点小感动。不要试图在本书中寻找大格局,琐碎、细致、敏感就是70后们的大格局。另外,想知道70后的集体审美在哪个层次上,读这本书也会有所收获。 由于作者时常在影评中植入自己的经历,这本由近百篇文章构成的书也有了自传的色彩,读完这本书也差不多能了解作者的观影成长史。在序言中,作者写了自己翻墙看电影、常年泡录像厅、开录像厅的经历,遮掩不住津津乐道的口吻,其实这些经历一点也不稀奇,很多70后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些读者看到书中谈到的一些电影片名,就差不多会知道作者要怎么谈、谈什么了,除非你想寻找共鸣,否则读此书若有腻歪感后果自负。 书店的书架上,影评书乃至教人如何写影评的书码得很多,但电影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影评书买了,最好的用途是当做资料库,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也可以攥在手里招摇过市,公然宣布哥(姐)是文艺青年。(冯桦)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内容很一般,不过对汤唯演的《色戒》写得蛮不错
  •     书不错,就是定价偏高。
  •     让动物产生任性,是动画片的魅力所在。
  •     電影是一件相當俬人的事情,適合一個人看,適合午夜看,適合看完之後默默的沉思……
  •     20111008,说实话,很一般,但偶有几个词句,让我有同感,因此给三星,走起。
  •     显然令人失望!
  •     昨天买了本厕所读物- -读完第一章就不想读了,其实我想买的是一个人的电影~封面都是一样的,就特么多了一个字完全不同了!我被坑爹了,家里书店也有善战么?!?!?!
  •     就这水平~~还资深影评人???!!!!! 纸张也不是特别好~~~~
  •     没太大参考价值,这种影评很明显怕伤到别人面子,几乎一概好评
  •     标准答案式的八股影评,隔夜的冷开水,不如坊间的影评有味道。
  •     作者是个老好人
  •     封面不厚,文章还行
  •     一上午的时间在书馆看的,伴随着评论,让我把看过的电影又重新地在脑海中疏理了一遍
  •     一般
  •     這是高中閱讀理解答案吧?
  •     过目而已,不够深刻
  •     名字不错,看电影本就是一个人的事,如果是几个人一起看,那目的就在电影之外了。
  •     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     七十年代那段介绍的电影都好想看。
  •     正儿八经的影评,有些电影还是能挖出内涵的,但是第三部分就感觉有点狗尾续貂了。
  •     内容官方,完全不能打动我,影评和人物评价平铺直叙,毫无情感可言,翻书看仅仅是因为封面抄袭了我喜欢的一本书一时好奇。
  •     看过就忘了。
  •     一千多字一篇文章,结果几乎一半文字在复述影片故事内容,评论也浮于表面。根本谈不上叫电影评论,也就是时光网、豆瓣的一般网友博客而已。上当了,上了作者的当,上了水军的当。
  •     非常帮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     封面和内文制作的都粗糙了点。里面偶有的海报也都是黑白色的...
  •      ……廁所讀物 不好意思
  •     简简单单的影评空
  •     挑了感兴趣的十几篇读了,觉得作者功力不够,相对来说,第一辑70年代人的光影梦还不错,有自己的经历,能带来多一些思考。印象比较深的是《钢琴师》里面的饥饿,这个作者点明了。
  •     还可以!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     浅显的个人感受
  •     电影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 ,作者说的很对
  •     有没有你不喜欢的电影呢
  •     作者诠释的一些影片虽然我很爱!但对于电影的内容解读和思考太浮于表象,感后感式的影评真的太过于高中生水平让我感到亲切!
  •     中午坐在图书管没事翻翻,话说这种每篇都一样格式的文章大丈夫?豆瓣随便一篇影评都写的更好吧。上豆瓣一搜,原来是本山寨跟风。
  •     一向喜爱电影,闲来无事,随意翻翻看此书,别有一番滋味。
  •     喜欢那种随性的文字,解读有个性,电影不一定都是经典
  •     1.的确不适合写成书的一本书。2.轻松愉快不痛不痒的一些评论,有点蜻蜓点水,没有触到影片的灵魂。3.只能是落网影评,大众视角,应该传播的很病毒。
  •     怎么说呢,不是一本专业点的影评,更像草草写就的一本书.
  •     一个人。就很好。自说自话。
  •     很文艺 很温暖 现在很少能看在这样公正的个人评价了 一个人在夜里看老碟子 的确是种享受
  •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     出书真容易
  •     一部较好的影评作品,真情实感,较为大众化。
  •     影评是我最爱看的文体。
  •     两星半 老男人的情怀
  •     看完第一篇就不想再往下看了,
  •     不错
  •     被封面和名字欺骗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个作者好喜欢贾樟柯啊!但是贾樟柯是谁啊,作为我这种不是很专业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枯燥。感觉贾导的作品都是那种低成本小制作反映社会或生活的主题,有点压抑。但是貌似作者很喜欢这种调调,前面花了不少篇幅讲贾的电影。但是慢慢看下来,还是比较有感觉的,前面一定要挺住。... 阅读更多
  •     作者说的太空了,看了几篇,完全没有吸引人读下去的欲望,简单的电影剧透合集。
  •     还不错,参与被评的电影,基本都适合一个人看,哈哈。不过评论的还好。可以看看。
  •     几乎都是好话,他是不是没看过烂片啊?!
  •     有深度,文青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二流专栏水平,随手翻翻。
  •     一个只要愿意花时间就可以写出来的书…泛泛而谈,空阔乏味,还好没买是借来看的…
  •     很水的一本书,有时效性的都算不上经典,电影什么的还是自己看自己感就好,这种书大约是自己头脑发热才买的……
  •     我不能阻止你作为一个【影评人】看烂片 但我有谴责你把烂片的影评扎堆往书里凑的权利。
  •     本书是著名影评人韩浩月的首部影评集,买这本书冲着韩皓月的名字和加在他身上的著名影评人去的,去年度过他的散文,这本书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     俗
  •     因为喜欢电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