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绍武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黄会林绍武文集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03099030
页数:462页

章节摘录

专论百年中国电影与民族化2005年,欣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有缘亲身经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相遇机会的重大盛事,实乃造化之厚爱。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只一瞬间;而对人的一生则星河弥远矣。在这意义非凡的日子里,回首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其间确有着无尽的艰难岁月,但也有着感人的辉煌时刻,给中国电影观众留下了悠长的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内核,我以为正是深藏其中、浸润内外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从根本上探究,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看率)而前行至今的原动力。因此,我也认为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同样应当以首先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作为奋进的原动力。仔细观察电影创作的主体——主创、电影创作的本体——作品,举凡成功者,亦无不张扬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赢得电影创作的客体——观众的喜爱与喝彩。当然,我们今天所谓的民族精神,应当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凸显其现代性的,而非局限于古老的;是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的,而非仅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全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正如张岱年先生曾经概括的:“民族精神乃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价值目标、共同理想、思维法则和文化规范的最高体现。”比如今天全社会倡导的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和谐价值观”,将有助于建立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人自身的身心之间关系的新型价值观体系。“为21世纪人类价值理性提供新的思想资源,有助于解决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有助于整个人类走出困境,共同发展。”综观百年中国电影,其优秀者莫不洋溢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无疑也在变化,但综观百年影事,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就其作者或作品,无论就其内容或形式,都反映出中国电影以其深入底里的民族特性而得到观众认可的特点,其中有着内在的规律可循。试以百年中国电影不同时期的呈现剖析之。一首先,从中国早期电影:20世纪一二十年代电影来看。从1905年起步的中国人自拍影片,始于中国本土的独特艺术样式——京剧,放映时出现了“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的局面。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是由郑正秋、张石川编导的《难夫难妻》,描绘当时社会生活,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于1913年上映,引起众多观众的热切关注,成为中国电影人自行拍摄故事片的成功开端。此后张石川等另辟蹊径改编自文明戏的《黑籍冤魂》,揭露并批判了帝国主义贩卖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丑恶行径,在众多城镇影院放映时受到观众普遍欢迎,乃至七年之后又再度重映。以上虽属中国电影草创时期,但影片——市场、观众——票房的运作规律及模式表明:受众是否认可和接受,决定着电影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与生长基础;而广大中国观众的认可,必然连接着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质。此期影片中,特别突出者当推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拍摄的《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特质的开端。影片甫一公映即大为轰动,甚至外国片商纷纷争购放映权。今日反观此片的巨大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所赢得的观众的如潮好评。当时报载:“未二日,声誉便传遍海上,莫不以一睹为快”,“营业之盛,首屈一指;舆论之佳,亦一时无两”,“不特为该公司所摄诸片之最佳,亦足为中国各片之最良者,比之舶来品,当不为低首矣。”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第一部赢得广大受众强烈认同与赞许,在商业与艺术两方面大获成功的双赢影片。仅此一例亦可发现,中国早期电影的成败,与广大观众的接受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从观众的观赏心理、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自有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规律存在。可以归纳与把握的,至少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观赏心理方面,中国电影受众观影的心理需求包含着享受娱乐、获取资讯、消磨时间、把握时尚、宣泄情感、满足好奇等方面,其中侧重不同,因人而异。就其整体而言,又可分为观赏内容与观赏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看,受众更倾向于表现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切身体验过的生活范围以内的事物,或是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到的缺陷与对梦想的追求与憧憬。简言之,影片需切合他们所熟悉的蕴涵人生的表现和蕴藉人生的憧憬。其中特别要有他们从现实生活中体悟到的鲜活生命力和丰富的人性感知。从形式看,受众带有明显民族特质的审美要求是:条理清楚、章法井然、使人一目了然,易于接受,符合心理经济的原则;同时又能将“生命的表现”渲染得热闹紧张、活跃动人。当时的电影创作者完成的作品,在这些需求方面接受观众的检验,并从而获得各自不同的票房收入。第二,在审美取向方面,作为中国电影受众,在比较经常性的观影活动中,往往会形成相对固定的观赏习惯,包括对片种样式的选择、影院区域的选择;也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偏好。在当时被称为“影戏”的中国电影,正是以演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描绘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性,而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第三,在生活方式方面,每个受众都生活在群体的社会之中,而中国尤其是一个极为注重家庭、讲究亲情的国度,观看电影常常成为家庭或亲友集体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看什么影片、去什么影院,往往会由家庭成员互相商量,或由亲朋好友相互沟通而决定。这里也充分昭示出电影经营者在开拓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清醒面对的中国式独特国情。总之,在影片生产与销售之间、在电影创作与受众之间,可以明确认定的原则是:以民族化的独特内容为主导、以中国电影观众为中心、以观影满意度为根本、以影片知名度为标识。我想,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带有规律性的实践经验不仅属于当年;对于当今中国电影的生存与发展,亦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在本时期留下的若干关于电影的文字和言论中,亦可捕捉到关于受众的独特阐释,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电影观念、观赏标准,以及电影的使命、功效、价值和民族精神等,其中包含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之所以撼动观众的审美征服力的奥秘。涉及电影使命的如: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一国深厚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俗、发展一国雄厚的实业、介绍一国精良的工艺等。涉及电影功效的如:一为娱乐精神;二为通俗教育;三为帮助演讲;四为永久保存;五为民众性与普遍性等。涉及电影价值,则从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把握。此外,关于拍摄宗旨中的“普及社会教育,对抗外片垄断,提高艺术道德,尊重演员人格”,令人惊喜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内涵。而老电影家的“以艺术为前提,以益世为职志”的从影信条,其全面而明确的指向,应该说对于当前中国电影创作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二其二,从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来看。作为新生的、富有活力的艺术,在破浪前行的过程中,有见识的电影家将电影视为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表现。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观众,面对的是国外帝国主义入侵的严重危机,和国内反人民政权的黑暗统治。时代特征决定了观众的观影选择,而观众的观影选择又决定了电影的生存命运。1931年发生日寇侵略我国沈阳的“九·一八”事件;1932年日寇向上海闸北发起进攻,挑起“一·二八”战争。广大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游离于国家危亡之外深感不满,发出“猛醒救国”的忠告。由此而有集中反映中国民众的奋起抗日的新闻纪录片如《上海之战》、《抗战特辑》的异军突起,这表明观众所处民族抗战形势决定着电影生产的走向;由此而有描绘农民、将士抗日救国的故事影片如《保卫我们的土地》和《八百壮士》的亮点独具,这体现了题材选择与叙事方式以中国观众审美方式为本的创作原则。同时,此期电影在观众的社会需求制约下,题材与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左翼电影《狂流》轰动浦江两岸,被誉为“中国电影的有史以来的最光明的开展”,鲜明地显示出广大观众的审美取向与艺术价值取向之中的民族特质。而从艺术征服力角度观察此期电影,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好影片出现于国难艰危、国运式微的年代,如《春蚕》、《姊妹花》、《大路》、《渔光曲》、《神女》、《桃李劫》、《风云儿女》、《压岁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狼山喋血记》、《夜半歌声》、《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既因其主题立意面对社会现实而深得民心;也因其精心创造富有艺术魅力而征服观众。影片的故事长存于观众脑海;影片的人物与其饰演者,在观众中耳熟能详。其中最重要的艺术魅力来自成功感人的艺术形象,来自影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如被评为“影后”的胡蝶塑造的《姊妹花》中朴实善良的“大宝”和刁蛮凶狠的“二宝”、被誉为“影帝”的金焰塑造的《大路》中英俊淳朴的“金哥”、聪慧蕴藉的阮玲玉塑造的《神女》中独具神韵的“阮嫂”、灵巧可人的王人美塑造的《渔光曲》中活泼机警的“小猫”、风采照人的金山塑造的《夜半歌声》中沉郁坚贞的宋丹萍、健美迷人的黎莉莉塑造的《狼山喋血记》中舍身斗狼的村姑“小玉”、自然生动的白杨塑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善良贤淑的素芬、才华横溢的赵丹塑造的《乌鸦与麻雀》中艺术生命力充沛的“小广播”等,以其扮演的艺术形象及其美好的个人形象,历经岁月洗礼,至今活在中国观众心里。此期中国电影还有一个奇特现象:众多电影音乐获得观众的特别青睐而绽放异彩,在国人中口耳相传,如《渔光曲》的主题歌、《桃李劫》中的《毕业歌》、《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等。

前言

巨片意识的萌发,或日崛起,是我国电影艺术事业蓬勃发展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信息。真正的艺术家,信守这样的信条:凡是想到的,就可以做到!如同人,看到鸟的飞翔,经过千百次搏斗,终于也学会了飞翔一样。最要紧的是,先要想到;然后,经过顽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切现在没有的东西,将来都可以实现。这是科学的信条,也是艺术的信条。巨片意识的萌发,至少让我们听到电影艺术家心底的呼唤,感受到他们那种昂奋进取的激情;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将在另一个十年里雄心勃勃地追求的心声。对于如饥似渴的亿万观众,这是一个具有魅力的精神安慰。电影艺术,天生就应有一副创造宏伟艺术的肝胆。中国的电影艺术,必须奉献出类拔萃的巨片才能在世界上最广大的观众中筑起牢固的长城。就我们脚下这块沸腾的土地来说,她的每一个地质层面,都蕴涵着丰富的矿藏,都可能给艺术家创作巨著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仅有源泉是不够的,还需要卓越的头脑,更需要十倍、百倍的巨匠意识!比如,革命历史题材这个领域,惊天动地的素材很多,我们俩在这个领域里摸索了十几年,写了几个本子,虽然不乏严肃认真的傻劲,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幼稚阶段。有的显得苍白,功力不够;有的还未及消化,拘泥、琐碎,受历史事件的局限,有待超越与升华。一些同志在这一领域做了很好的探索,有了可喜的突破;另一些同志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又失之偏颇,使多数观众迷惑不解。巨片,应当属于多数观众,它不仅要做到雅俗共赏,而且还要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甚至能使整个民族为之激动,为之颤抖。由此说来,巨片的出现,首先需要巨人、巨匠的诞生。

后记

这套文集的前六卷,包括一、夏衍研究卷;二、戏剧研究卷;三、电影研究卷;四、电视研究卷;五、影视文化研究卷;六、现代话剧史卷。也许因为长期生活在高校院墙里,因而写作带有较浓厚的学院味道。学校树多,院里院外的气温常有一两度的差异,特别是夏天,从外面回来,每每有一种凉爽之感。这,可以说是局限;也可以说是与艺术保持了一定的间隔,从而也不失为一种审美的距离。“理论要能说服人,理论必须是彻底的”,这依然是我们在研究领域里的奋斗目标。我们知道那是个遥远的境界,只希望经过努力,使这种距离逐渐缩短一些,足矣。本卷收录的是关于“电影艺术”研究的文字。大体上自改革开放的1978年起始发表影评文字;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中国影坛一代宗师夏衍先生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会林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组建戏剧影视教研室;到1992年调到艺术系创建影视专业;到1995年获批建立中国高校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确立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学术目标;从而有了对于电影领域的深入。经过30年的不断积累,逐步加强了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与把握,获得了许多鲜活的体悟,并在长期的关注之中,写出了一些关于当代电影的思考文字。尽管只是个人当时一些粗浅的体味,但经过30年岁月的淘洗,今日看来,依然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书籍目录

专论  百年中国电影与民族化  新百年中国电影前瞻  关于电影的三重责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与影院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  中国早期电影与受众——电影与受众简论之一 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与受众——电影与受众简论之二 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与受众——电影与受众简论之三 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 “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研究报告 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论我国传统民族精神和主旋律电影——从当前未成年人对主旋律电影的接受谈起 百花齐放气韵和合——第五届“百合奖”论说 生命体验与生命感悟——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导演的艺术追求分论 巴赞电影理论的当代境遇和文化使命 夏衍电影论 夏衍的电影道路 略论田汉与电影 钟惦斐电影观初探 谢晋电影创作论 试论丁荫楠导演的艺术追求 中国无声电影的开拓性研究——《“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序  独特品格与民族特色——《引鉴·沟通·创造——20世纪前半期中外电影比较研究》序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序  名导名片展示的独特艺术景观——读《百年回眸》  纵剖历史横涉现实——《中外电影史初论》序  《中国经典战争影片与名片审美探研》序散论 加强国产影片的人文内涵 人性美与艺术美——关于中国电影的审视 新世纪民族电影的一道霞光——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重点献礼影片 艺术不朽——电影《家》重映有感 一代新人的精神风貌——看《等到满山红叶时》 看《扶我上战马的人》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新突破——看《开国大典》 电影艺术魅力:“独特”与“创新”——观《毛泽东在1925》 内容、形式与整体诠释——《那时花开》析 与铁血相伴的柔情——电影《铁血柔情》观后 民族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观《吐鲁番情歌》、《美丽家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怀念沈嵩生先生后记

编辑推荐

《黄会林、绍武文集(电影研究卷)》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黄会林、绍武文集(电影研究卷)》收录了黄会林、绍武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的学术研究论著和文学艺术创作。共分十二卷。第一卷至第六卷包括话剧、电影、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性文字;第七卷至第十二卷则为电影、话剧、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及电视专题片等作品。本卷为电影研究卷。选录1978年至2008年撰写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文章,分为专论、分论、散论三个部分,计40篇。

图书封面


 黄会林绍武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