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指针的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没有指针的钟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542626646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页数:271页

死是暖和的

因为看了《心是孤独的猎手》才借来了这本书看。有些作者就是这样,让人有把他的作品都找来看一遍的冲动,麦卡勒斯就是其一。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本书太短了。篇幅短,情节也短,放进《心是孤独的猎手》那样三线并进的小说中作为一条支线还差不多,总之不过瘾,真像是介绍里说得那样作者是在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下于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了这部小说,没有精力去构思更多了。不过,虽然短,那种麦卡勒斯的感觉还是很浓,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遇到的熟悉的元素都一一出现:孤独、互相间完全不可能的理解、音乐的冲动、种族歧视、甚至包括同性恋。而与《心》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本书里最突出的一个元素,是死亡。马龙的绝症、杰斯特对父亲的自杀原因的探求、舍曼最终的被杀、舍曼的父母、还有杰斯特最后终于放弃的复仇,这一切都弥漫着浓浓的死亡的味道。尤其是马龙的绝症,那延续了14个月的白血病看起来就像是作者自己于死神打交道的日子。最后,也正是这个元素打动了我,当马龙那平凡的人生终于结束的时候。那是最后一章,完全关于死亡的描述。如果从马龙妻子的角度去写,那一定会是一场最常见不过的生死离别的悲剧,但麦卡勒斯是从正在死去的人本身的角度写的,于是一切都变了。死亡变成了一件最安心不过的事情。身体在长久的苦痛中终于放松,因为它正在一点一点从自己的控制中脱离。意识被无限的拉长了,一些记忆都变得模糊而辨认不清,而另一些又变得从未有过的清晰无比。正义、争吵、幻想、满日经营的心思,突然都失去了意义,只有那远到自己已经开始忘记与怀疑的爱重新出现在了心间。所有的人都像是在无意义的走动与悲伤。她为什么哭呢?真想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啊!但是这时候,即便一个最小的想法也没有力量实现了。好了,就这样吧,对一切都安心了,或许已经久得不耐烦了,今天也会像所有逝去的日子一样过去的,现在要做的,只是等待那个被称作“结束”的东西的到来——只有自己知道,那不是一个点,不是一个精确的时刻,那是一条需要慢慢走过去的路。最后贴上书中马龙久久难忘的一段话。这些话不见得有多高明,但当你有了切身感受的时候,总是能想起它。“最大的危险,即失去一个人的自我的危险,会悄悄地被忽视,仿佛是区区小事;每一件其他东西的丧失,如失去一个胳膊,失去一条腿,失去五元钱,失去一个妻子,等等,那是必定会引起注意的。”       ——克尔凯郭尔,《病患至死》(Sickness untoDeath)

走到尽头的钟

终于,这是我读的麦卡勒斯小说的最后一本。我知道终归是要有这样的一天,就像人的生命总是要到尽头一样,充满了对整个内容的眷恋,这是一种依依不舍的告别,也许永不会回来。这是麦卡勒斯在病痛中的最后一本小说,有一些人质疑麦卡勒斯这篇小说情节上的瑕疵,事实上,麦卡勒斯的小说的长处并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对人物的刻画,在于对他们内心的描写。即便是很多情节忘得一干二净,那些鲜活的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停留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故事情节都只是表象,皮囊一般,而那连通作者心灵、故事主人公心灵和读者心灵的血脉一样的联系,早就让人不能遗忘。小说与其说是在写故事,更是在于对作者丰富内心的书写。病痛中的麦克勒斯在每一个小说主人公身上都写满了她对于生命的追问。不管是那个得了绝症的J.T.马龙,还是垂垂老矣的法官,还是处在青春骚动期的法官的孙子杰斯特,或者那个蓝眼睛的黑人孩子舍曼,甚至是杰斯特自杀的父亲。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命题在文中反复出现,相信也出现在写作中处于病痛折磨中的麦卡勒斯。她甚至通过杰斯特的嘴来探讨有关自杀的问题:“有人认为自杀……是意志薄弱者的举动……有人则认为自杀要有很大的勇气。我至今还是不明白我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全能的运动员,佐治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为什么这么做?”(P155)青春问题是麦卡勒斯小说里常常会涉及的到的问题。我认为,她对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刻画要比当下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青春作家描写的要真实而又真诚的多,这是跨越时空的真诚而真实,就像发生在眼前,当下。马龙的生命走到尽头,麦卡勒斯的生命走到尽头,我们的生命也会。我在想,是不是像麦卡勒斯通过马龙的嘴所说的,生命的终结就像季节的更替一样呢。我读完这么书而失眠的那个晚上,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几个映像:马龙的种满芜菁的菜园,度假中的茫茫雪原,生命末端对于天亮的敏感,还有,我能有一套麦卡勒斯的全集摆在书架上,仿佛掩盖了故事要永远结束的真相一样。

人最大的危险是失去自我

失去什么都不可怕,因为我们都能察觉,并为之伤心难过,至少还懂得什么是遗憾。然而失去自我是最不容易被察觉的,因为我们原本以为生活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的,但突然意识到死亡气息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副情景了。这本小说始终都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只不过我们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但你拥有的又是什么呢?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做到精神上能快乐的活着,有目标有追求,又或者是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当然不如意的事情还是多数,但只有仔细的寻摸,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带着仇恨去看世界,永远都是仇恨,约翰尼的激昂、舍曼的报复心理最终引来的只是灭亡,可生活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当然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没有对错,因为自己只想要自己要的生活一样,自杀也是一种选择,一种并不算悲哀的选择,死亡代表着刚刚开始而已。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认认真真,真心真意的呢?

《没有指针的钟》是麦卡勒斯小说里同《心是孤独的猎手》结构最相似的一本:即让几个有些莫须有关系的人物的命运平行发展,人物际遇之间偶有交集,但终究是各自的赤膊上阵,同各人不可预测的遭遇做困兽之斗。他们通常有一些来往,不过这种来往并非由于相互的喜欢,而只是因为过分的孤独。克莱恩法官:一个旧制度的捍卫者,有过时的声望和政治理念,还有一个多年前自杀的儿子和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孙子。JT马龙:一个药房老板,把自己医生理想的破碎归咎于犹太人的过于勤奋,有一个需要他负责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得了白血病,知道自己必将死亡,但又不知道确切的时间,所以余下的时光对他来说,是一个没有指针的钟。舍曼普友:一个长椅上捡来的遗弃儿,有黑人的皮肤和白人的蓝眼睛,像所有被遗弃的人一样又骄傲又自卑,认为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女人都有可能是他的母亲,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总是乐于展示自己不多的所有。杰斯特:老法官的孙子,想要拥有强烈的感情,被舍曼的歌声所吸引而对他怀有奇特的爱意,相信对方对他所有的嘲弄源自于信任而非恶意,对日渐衰老的爷爷既同情又厌恶。这几个各怀心事各有一段隐密的人,各走各的路,各自选择某种方式去消化难捱的情绪,充当彼此生活的旁观者。这是麦卡勒斯通常的方式,这个女人总是漫不经心的把几个人丢在某个小镇的某间屋子里,让他们在狭小拥挤的空间里生活的如此疏离,任由其自生自灭。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渴望着爱意的到来,都在尝试改变,只不过所有的人又都拒绝承认这种想法,暗示自己并明示别人:我过得很好。而内心深处渴望改变却无力改变的癫狂状态就像舍曼这个因为是黑人受歧视因为是孤儿被忽视的17岁的孩子那样,做出的各种出格行为连他自己都无法认同:他想要对着干,但又不清楚这种复仇感该冲谁发泄,如何发泄,有的时候,明明是想要挽留,说出的却是想要离开。用排斥来表达爱意,这也是麦卡勒斯的方式。所以对舍曼心存爱意并凭直觉认为两人存在着不可言说亲密关系的杰斯特问他也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认认真真,真心真意的呢?在所有并行不悖的困兽之斗之后,故事的结局如下:舍曼执意搬进白人区并不顾莱斯特的劝阻搬离,最终被仇视黑人的邻居炸死。他死于爆炸,更死于孤独,死于他被出身和性格所决定的孤独的脾性和他认定孤独的态度。JT 马龙的死亡可以想见,这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只是在他死亡的过程中,生却体现出他从未体验过的井井有条,让他发现了健康时所不会发现的日常奇迹,让他思考了他平时所不会深究的对于自我的探讨。坚持种族隔离政策的老法官准备作一篇捍卫白人利益的演说,对着话筒时唯一能记起的却是他进法学院学习的第一篇也是自己自杀身亡的儿子最后一次辩论引用的文章:林肯总统著名的主张南北统一的葛底斯堡演说。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这么多年来,恨是这个看上去对生怀有极大热情的老人孤独的老年生活里唯一的支柱,他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恨黑人,他只是要用恨来稀释心中不敢正视的爱。至于莱斯特,这个小说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只有他勇敢的面对人与人之间爱意表达上的舍近求远。他试图把杀害舍曼的凶手骗到飞机上杀死为朋友报仇,然而,在听了凶手一个怪诞而可怜的故事后,“怜悯的种子在悲伤的促使下开花”,他放弃谋杀。而其实那所谓的怪诞故事,不过是一个贫穷的父亲做辛苦的工作但开心的抚养一大群孩子。热爱飞行的莱斯特带着凶手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空中旅行,透过几千英尺的距离,他看到这个地球如此井井有条,田野村庄交错纵横,“在这样的高度你看不见人,看不见人所遭受屈辱的细节。从远处看地球是完美的,是完整的。”然而,然而麦卡勒斯接着写到:“然而这是心感到陌生的秩序,而倘若要热爱这个地球,你必须靠近一点。远处看到的地球不如久久注视一双眼睛意义来得重大,即使是敌人的一双眼睛。”当一向拒绝麦卡勒斯借助莱斯特之口问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认认真真,真心真意的呢?”并给出这样一个答案的时候,我第一次因为她的文字有了种是因为希望而不是因为绝望的眼泪,就像觉得生活乏味的JT 马龙却惧怕死亡一样,这人生,我们到底是愿意走这样一遭的。小说里不能阻挡的死亡和成长成就了一个难得温暖的结尾,那温暖,像夕阳的余晖,来了,又去。而到底也是没有人是甘心于孤独的,你说你习惯了孤独,但这样说也许仅仅因为是你从来不曾习惯孤独。最后,忽然想起《亚利桑那之梦》里还很年青的强尼戴普说:“我不会再在暴风雨后说生活很美好这样的话,但我还是庆幸我曾活过”。

卡森•麦卡勒斯的品质

1954年,十八岁凭借《你好,忧愁》一举成名的法国女作家萨冈去美国拜会她心目中最伟大的诗人田纳西•威廉姆斯,很意外地见到了另外一位美国女作家。萨冈用她一贯的细腻敏感的笔触写下了当时的印象:“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高大、瘦弱、身穿短运动裤的女子,她深邃的蓝眼睛里流露出迷茫的神情”,“世界上所有的诗歌和阳光都无法唤醒她蓝色的眼睛、沉重的眼皮和瘦削的身体。只是,她仍然保留着笑容,那种从未消失的孩童般的欢笑”。这个笑起来很疲惫和迷茫的女人就是当时美国最优秀的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当时的麦卡勒斯,因为丈夫不久前自杀身亡,自己孤苦无依的生活在尘世上,多亏了田纳西等好友的陪伴,他们才能一起欢笑,一起承受这种作为被抛弃者、被排斥和蔑视者、象征和废弃物的生活——当时美国所有艺术家和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可能是造物弄人,似乎尘世上的所有的不幸都被麦卡勒斯承受过了。时隔几年之后的1959年,麦卡勒斯正在创作她的小说《没有指针的钟》,但是经过了两次手术的身体已经接近崩溃,虚弱、无力,视力开始模糊,许多人甚至认为她已经不可能完成她的写作了。但是,正像麦卡勒斯小说中一贯的主题,她要牢牢的抓住生命。所以一旦身体有所好转,她就坚持坐在打字机前,用健康的右手打字;身体不好的时候,她也会口述给她的秘书。上天给了她太多的不幸,但是也给了她坚强的意志和敏锐的记忆力,她的想象力近乎完美——也难怪,当身体被囚禁在床上或者轮椅上的时候,也只有是灵魂是自由的,自由的可以翱翔于大千世界的任何角落,尤其是人心。1960年12月,麦卡勒斯写信告诉她的朋友,她的书已经写完了,而她的精神也完全被抽空了。《没有时针的钟》以这样黑色的句子开头:“死就是死,总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人却都有自己的死法。在J•T•马龙看来,死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地开始的,所以有一段时间,他把生命的终结与一个新的季节的开始混同起来。”能用这种口气谈论死亡的人不是惺惺作态,就是禁受了无尽的尘世的苦难的人。死亡变成了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和四季的轮回,春夏秋冬的变化,时光的流转已经无关。对麦卡勒斯这位孤独的猎手来说,她终其一生所捕获的猎物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多争取点的时间,不是去为了苟活人世,忍受无尽的苦难与孤独,而是紧紧的抓住自己的生命,完成自己作品。《没有时针的钟》依旧是麦卡勒斯一贯的风格,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故事发生在一个与麦卡勒斯出生地相类似的南方小镇。小镇沉闷、单调、病态,冬天短暂而寒冷、天空阴郁,夏天冗长而炎热、日光刺眼。在这样的地方行走,会感到周围绝对没有生命存在。小镇上药房的老板马龙先生查出了自己患上了白血病,这种死亡的气氛从开篇第一句贯穿到了结尾。是的,马龙死亡的阴影是这本书的一个背景和氛围,而不是主题。陆续出场的人物有八十多岁的前众议院的议员福克斯•克莱恩法官,他的孙子十七岁的高中生杰斯特以及和他同年的黑人朋友舍曼。在我看来,这两个孩子才是书中的灵魂:杰斯特想要追寻他的父亲约翰逊当年自杀的真相;而舍曼这个孤儿一直渴望找寻的是自己的母亲。虽然书中对老法官着墨最多,但也不过是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和陈述者的面目出现的。在老法官惊心动魄的回忆中,白人男孩杰斯特和黑人男孩舍曼之间有了种神秘的联系,他们所探寻的真相最终也一一被揭开:杰斯特的父亲,一个有着正义感,渴求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律师在为舍曼的父母辩护失败后,绝望自杀。十几年后,这个小镇上依然如往,老法官克莱恩就是那个整日想让让时钟倒转的人,固守着南北战争前的传统不放,无时无刻不渴望恢复当年的种族不平等制度。而黑人舍曼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后,为了跟白人对着干,最后被炸死在家中。几十年的光阴流转,对这个南方枯燥的小镇而言,仿佛没有什么变化,环境如此,人心依然如此。为什么总有一股死亡的气息弥漫在周围?有人说麦卡勒斯的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寸草不生的孤独感,对这部小说而言,倒不如说弥漫的是一种寸草不生的死亡气息。但是总有一些让人觉得温暖的段落。杰斯特得知舍曼被炸死的消息后,愤怒的灵魂止不住,准备替舍曼报仇,在飞机上杀死小镇上的居民萨米,可是最终有些内心的东西阻止了他:“因为在那一刻,怜悯的种子,在悲伤的促使下,已经开始开花。”是怜悯拯救了萨米,也拯救了杰斯特。《没有指针的钟》出版后,田纳西•威廉姆斯曾评价说,这本书有麦卡勒斯的道德境界、崇高的精神和对孤独的探索的心灵的深刻理解,正是这些品质才使她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其实还有一种品质田纳西忘记了,那就是一个孤独者的怜悯之心。思郁2008-3-22书没有指针的钟,【美】卡森•麦卡勒斯著,金绍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一版,定价:25.00元

美国人的黑白纠结

如果不带着对病患的作者的尊敬的话,这本书只能说还行。美国的南北方战争、黑白人种的纠结,至少我自己不太能够有切身的感受。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还是非常传神的,简单的几个人物,互相之间的交往带出了人性、伦理、理想等等情绪,同时和大环境结合在一起。用词简炼而直白,美国小说的特点。另外,三联的纸是最值得推崇的。

这样的译本

《没有指针的钟》在我枕边已经躺了将近两个月,我还没有把它看完,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对于卡森的书来说尤其如此。鉴于我看的是中文译本,我只能把原因归咎到译者的水平。我永远不会质疑卡森小说的吸引力,南方小镇慵懒甜腻的气息,边缘怪异的心灵状态,孤独忧伤到不行的主题,以及你不得不承认的合理性,都是她的一贯魅力,相较于其他的作品,这个译本确实有些相差,丧失了文字的魅力,只剩下情节,更不能容忍的是居然还有多处语句不通顺的诟病,有点失望......

没有指针的钟

最近迷上了麦卡勒斯。连续几个周末,我到书城的三楼,挑一本她的书。回去读完,下次再去拿一本。《没有指针的钟》是第三本。麦卡勒斯的神奇在于,她可以把开头写得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这故事接下来仍有发展,就像一株葡萄,缓慢的爬满架子,最终结出葡萄来。一开始马龙就知道自己要死了。最多还有一年。于是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突然变了样子。他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得了要死的病,可是又不敢一个人面对这种将死的孤独。他的人生成了没有指针的钟。时间如何流逝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终点已经设好。慢慢的,马龙向死亡妥协了。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好,甚至对她产生了更深的依恋。他最终在家中死去。虽说死亡是可怖的,但死亡终于让他解脱。而一开始马龙的朋友-克莱恩法官就活在死亡的阴影中。他唯一的儿子二十多岁就已自杀。从那时候起十几年来,他始终无法原谅儿子对自己的抛弃。至于儿子的死因,那始终是个秘密。直到他的孙子杰斯特长到十七岁,又遇到黑人少年舍曼,这个秘密慢慢浮出海面。黑人与白人,是这个南方小镇上两个界线分明的世界。种族之争,让杰斯特的律师父亲抱愧自杀,让舍曼那爱上了黑人的白人母亲含恨离世。而克莱恩,始终还在梦想时间能够倒转,回到奴隶制的南方。在他的召集下,舍曼被白人杀死。对活到八十多岁的克莱恩而言,人生也是没有指针的钟,永远都在走向从前,没有明天,也没有希望。马龙独自对抗着死亡。克莱恩独自对抗着逐渐走向种族平等的明天。杰斯特独自对抗着成长的苦痛。舍曼独自对抗着失去亲人失去身份认同的现实。没有人逃得过时间。没有人逃得过真相。故事的最后,杰斯特把杀害舍曼的白人带上飞机,想要在空中把他杀了。然而,在空中,面对大地和天空,面对小镇以外的整个世界。他悄悄把手枪扔了。对于年轻的他,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有更大的世界。死亡仍在继续,绝望仍在继续,但总归是有原谅,有希望的。南方,种族歧视,这些是麦卡勒斯作品里常有的元素。但每次的组合,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相比《心是孤独的猎手》里黑人医生最后的梦想破灭,这本书里无疑带有了希望的暖度。至少杰斯特和他的父亲,是站在黑人的立场。这是麦卡勒斯最后一本小说,也是她生命中最后十五年里唯一一本小说。写作的过程,对她而言,是否也是等待死亡的过程。所以马龙看到的,想的,才那么真实。也许我该读读她的传记了。

让时间停滞

此书是卡森。卡麦勒斯最后的一本书,她只塑造了三个人物,将自己一生不同时期的性格全然投射到这三个人物的创造之中。为此书,卡森费尽心机、克服中风后的身体不适,以顽强的毅力以及亲密好友兼医生的鼓励,让她几易其稿,最终完善了这样一本书,一本心路历程一本关于成长历程的记录。在她所创造的空间里,有青春期的精神反叛,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一种从始至终的不确定性贯穿在全书之中,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这个时期的性格会影响一生的事业和生活,我们曾经走过的青春,不也是这样的愤青和迷茫吗?中年人事业有成,家业殷实,但不足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他的人生,从此改变了方向,变得惆怅。而中年就是一场风暴,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突袭而来,将一切打乱,人生的无常在这个阶段体现的非常具体实际。最后一个人物是人生老年阶段的代表,老法官,中风后的老法官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他是老年状态中,陷入回忆的典型人物,他总是认为他生活的青年中年阶段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那时所有的亲情、爱情、事业、都非常只得流连,沉浸在其中时,会唤起他新的生活欲望,平添许多勇气。但是,断代人生就是存在着隔阂,这三代人没有太多的共同性可以沟通,尤其是祖孙间的差距,更是悬殊,谁也不能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但是,这三个人生阶段的共同性表现,就是对时光的追忆,让时针停滞其实就是一种追忆。

听到孤独的回声

侄女发表了她的小说后仿佛想知道这个世界更多又因为准备高考被关在学校的笼子里有些不知所措。因为选择复读,她和好多朋友失去联系了,周围只剩下一群小县城里想要让知识改变命运的近乎疯狂的少年,她与这些同学的交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内容。每一次说到她爷爷奶奶的老病死去,她总是有着与年龄相关的忧郁。今年夏天希望她有时间读读这本小说,感悟生命独有的悲伤特质,沉淀心里的怀念。

生命本身

《没有指针的钟》,是美国一个残疾女作家最后的作品,试图描写生命到最后一程的时候,对生与死的感悟。

看阳光如何在窗台上渐渐褪去

在四周静谧没有一丝风声的环境里,阳光透过玻璃打在墙上,多看一眼都会觉得有些刺痛,此刻,它仿佛永远这么灿烂,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生命,长得没有尽头一样,马龙吐出最后一口生的气息之前,那被指作一年或十五个月的日子,像千万个已经逝去的日日夜夜一样,再长也难以拥有精确的感受,模糊得只成一些遥想或记忆。想要分辨生死如何交替,除了那个瞬间,那条被鲜明标志划分出的界限,那些写满身世的文件,那些正义与非正义,拥有与失去,爱与不爱,仇恨与自私所明确圈定的范围以外,一切都是模糊,漫长而寂静的,就像睁大眼睛,观看阳光如何一点一点从窗台上渐渐褪去,不耐烦总是占据了上风,看一眼就跑开了,它便在无人观察之中悄无声息地消失。像人想知道生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知道宇宙间所有的真理,想知道所有神秘莫测的答案,知道超越我们之上的真知,想知道一切。本身的欲望,探求世界,拥有财富,蔑视他人,维护阶级,享受荣誉,得到肯定,违背自我,顺从期许,口腹之欲,对于自身存在的理所当然,出于伪装或惯性而表达的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同情,漠视,幻想,愚昧与故作智慧,受伤害,害怕孤独,破碎的心,愤怒的宣泄,牺牲和推动社会进步或倒退的自以为是……但是即便只是一个很小的念头都无法真正实现,想一分一秒地随着时间流逝看自己如何消失,都很困难。我们感受不到自己,更难以想象没有指针的钟将如何像一枚炸弹在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爆炸。

最大的危险,即失去一个人的自我的危险

我买了一套Carson McCullers(卡森.麦卡勒斯)的全集,五本书,最厚的是那本‘心是孤独的猎手’。这套书我买了有一两个月了,我一直没打开它。在读完猎手之后激涨起来的热情和对下一本急切的期待,让我有些害怕会扭曲我面对第二本,甚至第三本时的心态。前天我终于把那个塑料薄膜给撕开了,我挑了这里面第二厚的书,就是这本‘没有指针的钟’。McCullers的这两本书都涉及美国的黑人问题,而且这本似乎涉及的更多更深。但由于这本书里除了这条黑人的线索,还有一条关于死亡的故事,它及时抓住了我。看了译后记,McCullers写这本书时已经有部分肢体瘫痪,她也在这本书里把这种情况叫做'身体的部分死亡'。她把自己对这种部分死亡的体验注入到一个白人老年法官的角色里。但要死的不是这个法官,而是一个得了白血病的白人药剂师。在整本书的开头,以及中间那个关于蓝眼睛的黑人男孩的故事的间隙,这个将死的白人药剂师不断的把他对于死亡的感受诉说给我。这是一种冰冷的令人恐惧的感受。我相信那是埋藏在McCullers心底深处令她难以消除的象硬块一样的疑问,关于生命的死亡,她甚至没有勇气把死亡附加在同样微瘫的法官身上,这样似乎能够躲过想象中的自己的自身的死亡,而另外选择了一个白人药剂师,让他患上白血病。药剂师在医院时看的一本克尔凯郭尔写的'病患至死'的书,里面有几行被引用的文字,‘最大的危险,即失去一个人的自我的危险,会悄悄地被忽视,仿佛这是区区小事;每一件其他东西的丧失,如失去一个胳膊,失去一条腿,失去五元钱,失去一个妻子,等等,那是必定会引起注意的。’这段文学被全文引用了两次,在同一个章节里面。在药剂师被死亡越来越清晰的脚步所追赶的时候,我和McCullers和药剂师一道,深刻的体会了这句话里所包含的意义。死亡是一个非常难以讨论的话题,放在小说里来描绘则是更加困难的事情,因为它过于黑暗和宏大,有点象散发黑色光线的太阳,从人的角度除了接受无从理解,它客观存在,不需要人类,更何况人类的理解。所以能把死亡写得具有可读性已经是很厉害了,可McCullers对于死亡的描写甚至可读性非常强,这只能再次证明她超一流的写作能力。蓝眼睛的黑孩子的故事我不是太喜欢,作为1949以后的汉人对种族歧视没有什么理解力,虽然能产生同情但没办法投入进去。至于那个法官的白人孙子对这个黑孩子的爱情,当然这种同性恋的描写,在当时社会能起到的偏激的刺激作用,但现在我只把这种爱归为普通的人之间存在的爱。这个黑孩子引申出来的故事都有点别扭,我觉得写得有点过于用力了。另外,孤独的猎手里那个聋哑珠宝手艺人对那个聋哑胖子的爱,我不觉得那不是同性恋,可能因为对这个爱的描写,很多人在猎手的介绍里加入了同志书籍的标签,我反对这个,我觉得猎手里的那种爱是更深刻的存在于人类内心的普遍的通常意义的爱,那不是仅仅指向同志爱情的爱,它比这个爱要来得广泛、厚重,它没有标新立异的作用,它和这本书里写的同性爱不一样。这是McCullers写的最后一本书,看的前两本正好是一头一尾还挺凑巧的,这本书发表于1961年,而McCullers在6年后过世。作为一个被疾病折磨透了的人,平静的讲述死亡,其实真挺残酷的。她现在也戴着那只没有指针的钟活在这几本书里,一个真正很酷的人!

所谓黑暗的政治吧

麦卡勒斯确实是起名字好手。读到最后一章,马龙之死有些感动,眼泪转了一圈却也没留下来。这书一点也不怪异,正常是很。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麦卡勒斯被称为the darkest women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如果没记错是有这个头衔的)。有人说她和諨克纳,劳伦斯齐名,不知道是指文风还是名气,如果说文风我觉得不怎么恰当。是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民权运动开始之前的美国社会,与之后的美国简直是天壤之别,起码小说的感觉是这样的,书里的第二条线又是黑人,可见宪法法律规定了某些群体的权力实际执行起来,果然是困难重重。里面那个蓝眼睛的黑人(舍曼·普友),就因为租房子住在白人旁边就被白人炸死了,书中的时间应该是1954年。我还能说什么。 仔细想一想美国那时候那样算什么,中国是什么样的呢?1949年之后5年,人口激增,59-61三年自然灾害,我们的父辈饭都吃不上每天饿的发昏,还有心思想别的吗?12年之后,1966-1976又是不一样的天地了,所谓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最阴暗的时代,十年就完全是另一个天地了。一代人短短的一生,却也遭到如此多的变故。也许就是这样吧,上个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全世界都处在那么动荡的局势,想要一本完全无关政治、历史、种族的现当代小说,有多难?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时代都带有政治性,政治无处不在。

没有指针的钟

    在一个平常的美国南方小城,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几个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交织在一起。     药剂师得了白血病,只有短短一年的生命呢,他的人生怎么样;极端保守的白人法官,儿子孙子似乎都背判了他的信念,而他也与一个黑人小孩的命运想连;黑人小孩心中充满了幻想,在发觉真相后自寻了死路。     平常的生活,迷一样的人生。时间过去了,药剂师与黑人死了,生活还要下去。时间是什么?失去了指针的钟有意义吗?

谁的钟有指针呢

卡森最大的本事,是将一个原本不太曲折,蛮简单的故事写得很长,比如《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本《没有指针的钟》也是一样,故事很简单,说实话还是挺俗的,但写得确实好。卡森能把人内心可耻的不为外人知欲望慢慢道出,而且是倒水一样慢慢倒出来,让你不觉得这人可耻,甚至,因为他的压抑而同情他。书中每个人都有目标,老法官为了那个虚无的政策终日唾沫横飞,小孙子想知道父亲的真正死因,小黑人找寻亲生父母,只有马龙快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有目标的人,他们的时钟真的有指针吗?老法官的顽固种族主义,让他失去儿子,小孙子连个朋友都交不上,小黑人以愚蠢的方式和白人“对着干”,只有原本没有目标的马龙,在生命的最后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没有按照抓阄的结果去炸小黑人。目标,真的那么明确吗?信仰,真的那么有意义吗?值得一提的是,卡森的书中都说到了种族主义,没有那么慷慨激昂,但淡淡的血腥味,比横飞的唾沫更让人激动。

她的最后一本书

以前,我一直觉得世界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极高的人中,很容易出现命运多舛的人。在看这本书时我突然知道了答案,就像她所描写的得了白血病的马龙先生一样,恶劣的命运给了他们对人生更深度的思考的空间,和更多的免于日常劳作的时间,给了他们每日体会的绝望、希望。那些思绪所孕育出来的作品,再辅以时间的雕琢,自然伟大。文章的开头是马龙先生,一个习惯于精确工作生物钟的药店老板,糊里糊涂的结了婚,至中年之后对婚姻生活已经厌倦,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既定生活轨迹。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害怕,这也许会是大多数人的中年。激情早已褪去,无关风月,生活就是一滩死水,可以预测,外界激起的任何涟漪,也就是漾一下就消失了。但文章的最末一章,由于白血病而经过了对死亡的恐惧、对自我历史的回顾、对死后纯净灵魂的追求等,马龙先生融入了自然,并找回了对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妻子的爱。说是患难见真情也罢,哪怕我们没有面对死亡,其实很多东西,都只有在濒临失去或已经失去后,才能忆起它们的好,而拥有的时候却总是去比较去忽视去嫉妒。至于老议员法官克莱恩先生,一个典型的以过去的辉煌为生存动力的老人。让我想起了总是总是和我念叨她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和去过的地方的奶奶。兴许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常态。身体感官已经衰弱,人们又能靠什么活下去呢。只是可怜的法官,始终无法面对自己儿子的死亡,那个他看作和兄弟一般相似和亲近的儿子,缘何爱上一个幼女,在帮她的案子辩护失败后而自杀。这又是一种人世常见的状态,谁都有无法忘记的后悔和不理解,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亲近的人会决绝的离开和伤害自己,忘不掉是因为那是必须被铭记的伤痛。但是谁都没有重来。到这个地步,最悲哀的莫过于失去后,还是没有办法反省滋自身,无法理解为何失去,说到底不过是个度的问题,度以内叫做宽容,而度以外的则演变为了疏远的导火索,燃到那尽头,便是结束。还有年轻人,家室富有的克莱恩,法官的孙子,以及身世不明的混血黑人舍曼。故事的两条线始于音乐,而主线则在两人几乎同时知晓舍曼的命运而交汇。作者早已埋下伏笔,并没有让命运偏向于其中的任何一个。舍曼被炸死,而克莱恩想必在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永远都会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当然还有书中不得不提到的种族主义。社会中总是埋藏着各种的矛盾,而被一定条件所激发的尖锐的矛盾,便是某时的社会问题。一个尖锐的矛盾也许会被改善,但所伴有的牺牲却是巨大的。可惜矛盾永远消除不了,而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条件被激化。所以和平和爱才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永恒主题。这是她生前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比心是孤独的猎手要简短有力,传达的故事更加的清晰。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书里面的故事太熟悉,它们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她写的迷茫的年轻人、倦怠的中年人和念旧的老年人,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她所描绘的人们间的不理解、对命运不公的怀恨、对背叛的愤怒、对伤害的反应,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这就是人性的故事吧。


 没有指针的钟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