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相约星期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532736478
作者:[美] 米奇·阿尔博姆
页数:17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我也建立了我自己的文化:工作。我在英国干四到五份新闻媒体的工作,像小丑一样地跳来跳去。我一天在电脑上要花八个小时,把报道传送回美国;此外我还要制作电视节目,跟着摄制组走遍伦敦的每一个地方。我还要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主持听众来电直播节目。这份负担确实够重的。几年来,我一直将工作视为我的伴侣,把其它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在温布尔顿,我就在小小方方的工作台上用餐,权当完成任务。有一天,一群发了疯似的记者拼命追踪阿加西和他那位有名的女友波姬·小丝,我被一个英国摄影师撞倒了,他只咕哝了一声“对不起”便跑得没了人影,他的脖子上挂着巨大的金属镜头。我不由地想起了莫里曾对我说过的另一番话:“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我想他是对的。    尽管我在反其道而行之。    公开赛结束了—我是靠无数咖啡才挺过来的—我关掉电脑,清理完工作台,回到了住处打点行装。已经是深夜了,电视里早已没有了画面。    我飞回底特律,傍晚时才到达。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一头倒在了床上。醒来后看到的是一则爆炸性的新闻:我那家报纸的工会举行了罢工。报社关闭了。大门口站着纠察队员,请愿者在街上游行示威。作为工会的会员,我没有选择。我突然之间、也是我生活中第一次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支票,和老板处于对立面。工会的头给我打来电话,警告我别同任何我以前的老总们接触,如果他们打电话来解释,就挂断电话。他们中有许多人是我的朋友。    “我们要战斗到胜利!”工会的头像士兵一样发誓说。一    我感到既困惑又沮丧。虽然我在电视台和电台的打工是一份不了癌症的发生。    所幸的是劳拉转变得很快。她现在不仅征服了癌症,而且放弃了一个大写字母C开头的单词:控制(Control)。劳拉现在不断地接受现实,并相信在她的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万花筒图案和样式。同时,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意识丹的生活方式被打乱了。原来每天晚上都有体育比赛需要我去采访,现在我只能呆在家里,坐在电视机前看。我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读者是非常需要我的专栏文章的,可我吃惊地发现缺了我一切照样进行得十分顺利。    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我拿起电话拨了莫里的号码,康尼让他接了电话。    莫里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现在时好时坏。今天的情况算是不错。前一天晚上,当地的一个清唱组合来为他作了表演,他异常兴奋地讲述着这件事,似乎上门来为他演唱的是黑斑组合。莫里患病前就十分喜爱音乐,如今这份爱好更强烈了,音乐会感动得他热泪盈眶。他有时在晚上听歌剧,闭上眼睛陶醉在激昂的歌声中。    “米奇,你昨晚要是来听就好了。他们唱得棒极了!    一莫里一向很容易满足,唱歌,跳舞,欢笑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乐趣。如今,物质生活对他越来越无所谓了。人死的时候,人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里似乎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国家提倡灌输的教育形式,”莫里叹道。“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灌输的吗?他们对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做法。拥有得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无论我生活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一些对新的东西充满了占有欲的人,想拥有新的汽车,想拥有新的财产,想拥有新的玩具。然后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么?猜我得到了什么?’    “你知道我对此是怎么解释的?这些人都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我能告诉你,当我坐在这儿等待死亡时,当你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川权势。”    我环视莫里的书房。它同我第一次见到时的一模一样。书排放在书架的老地方。纸凌乱地堆满了那张旧的书桌。其它的房间也没有什么改善。事实上,莫里有很长时间,也许有好几年没有添置过新的东西—除了医疗器械。他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全放弃购物欲的那一天。    因此,电视机还是老牌子,夏洛特开的那辆车还是原来的型号,盘子、银器和毛巾—都是旧的。然而,这屋子却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它充满了爱、教诲和交流,它充满了友谊、柔情、坦然和眼泪。它充满了同事、学生、默念师、治疗专家、护士和歌手。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它成了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尽管莫里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在急剧地减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余秋雨教授推荐并作序!    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一部创造了出版业奇迹的好书。

内容概要

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他的作品包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书籍目录

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
必修课程
课程大钢
学生
视听教学
入校
教室
点名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视听教学,第二部分
教授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教授,第二部分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视听教学,第三部分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毕业
结尾

编辑推荐

《相约星期二》讲述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就前往探视,并与他相约每周二探讨人生,聆听他最后的教诲。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余秋雨教授推荐并作序!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一部创造了出版业奇迹的好书。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 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作者简介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图书封面


 相约星期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0条)

  •     有个二 但是书却极其不平常也是二 有个六 但是那六个人让我们自己的生命开始有了记忆,让我们的心里开始 重新牵挂 也许不只六个人......相约星期二,一本讨论人生的书 讨论我们该怎么生活的书 ,讨论我们迷茫在人潮社会中的书,也许他给的清晰路线我们有些不再认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存在的意思,你是在为自己活,从一个 老人嘴里 得到的东西 尤其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他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生阅历足够我们享用,我不说这本书是大餐,但我想在我们走在人生路上的时候 是祛暑的甘露。也许我们有把持不住的时候,但当我们冷静的时候 我们会想到一个老人临终前告诉过我们什么......
  •     这书还没看完刚读了30多页很奇怪为什么看这书的时候脑子里会设想电影的画面我想也许拍成电影应该是部动人的片子吧
  •     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始,难道说因为今天不是星期二?书的最后一章我是哭着看完的,我几乎不知道都写了什么。那一刻,我只是发现,我学会了享受难过。但是我记得,作者问:“你一生中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把你视作一块未雕琢的玉石,他会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我本想说没有,可是我觉得有,莫里难道不算么?无论他是通过任何手段教育了我,他都当之无愧地是我的老师。于是,我擦掉眼泪,坚决地想延续这样的学习之约。另外,我也一次次的问自己,我到底对自己,有多诚实?!(由于今天时间太晚,我的情绪也很疲惫,只能先做下书摘,以后每周二再对每个话题从新思考。其实定在星期二也是件巧事,从明天开始我开始上每周六的阅读课,再下个礼拜一、三、五、六就全部都被占了,似乎星期二是个不错的提议,似乎没周六、日那么特别,那么符号化,却那么的适合。)【摘要】“我有没有对你说过反向力?”他说。“反向力?”“生活是持续不断的前进和后退,你想要做一件事情,可你又注定要去做另一件事情,你受到了伤害,可你知道你不该受伤害。你把某些事情视作理所当然,尽管你知道不该这么做。反向力,就像是橡皮筋上的移动,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他的中间。”听上去像是摔跤比赛,我说。“摔跤比赛。”莫里大笑起来,“是的,你可以对生活作类似的诠释。”那么哪一方会赢?我问。“哪一方会赢?”他对我笑笑,眯缝的眼睛,不平整的牙齿。“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第一个星期二 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 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 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 谈论死亡“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第五个星期二 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 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 谈论对衰老的恐惧七十八岁的他像成人那样给予,又像孩子那样接受。第八个星期二 谈论金钱“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第九个星期二 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 谈论婚姻“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同样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相爱或者死亡。”第十一个星期二 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 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 谈论完美的一天……在我的这里,不会有再下一个星期二,我不想看见道别,不想再去读那些我并没有看清楚的文字,我不想让这样的感觉走远。很困了,明天要早起,我轻轻的合上这本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沉重,让我感到羞愧的书,我想更诚实的面对自己,我想原谅自己前些日子没有复习功课的任性和懒惰,我想学会去平凡中感受自己完美的一天,每天入睡前跟自己肩头的小鸟对话……我想,每个星期二到来的时候,来继续写完我的笔记,来继续完成这个关于生命的课题。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晚间7点多些看完了<<相约星期二>>.放下书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很多时候,我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在看完一些书后我会充满惆怅,眼含泪水.书籍在一行行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是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不论是哲学或者小说,它们都是生活的一种提炼,浓缩了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所有的书籍所描写的内容都应该和我们的生活是有所关联的,也许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的影子,也或者是我们的所见所闻.如果要我送给我的朋友们一件礼物,我想我会选择这本书做为一件廉价却绝对有意义的礼物送给他们.书的本身并不值多少钱,可是看完它之后,会显现出它实在的价值.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价值,我们最喜欢琢磨却始终参不透的那些话题,这本书几乎都会有所涉及.文字不多,但绝对的有价值,绝对的真诚.跟随着作者去上课,十四个星期二,老师离死亡越来越近,可是他对于人生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就更能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那时所说的话是真实而真诚的.真实,因为已经没有必要说任何谎言了;真诚,因为更能将心坦诚的公示于众了.当生命的抛物线下落回归到底点的时候,也就同时抛弃了世间的恩怨与不满,虚假与造作."一个终身的教师".是的,莫里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总结."教师"这个词是神圣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品的总结,一个老师教会一群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太困难,照本宣科的教授前人总结的的知识和经验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可是一个老师教会一群学生做人的道理却是很难,因为需要真诚的态度与自我总结的人生经验.
  •     拿到手,一口气就看完。感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通过莫里(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人生体验、劝告,真的会让人不自觉地想着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步伐、自己的人生节奏。人生要沉得进去,拔得出来。
  •     不足两百页的小册子余秋雨一个人比比了十多页:)
  •     十几年前读过,这样的东西现在太多了,那个时候还是在平静中寻找到了一丝生命的解读。
  •     我还是怀疑是翻译的不太好
  •     将死之人,其言也真。在这样有关生命有关人生与爱的课堂里,莫里不再需要任何虚华的修饰,他仅想追求生命的安宁与朴实,假如再有一个健康的24小时,他的回答令我动容,其实生活追求可以很简单,那是我们丢失的纯粹的快乐~ 而这一切都是死亡给予他对于人生最本质的思索。
  •     这是一个聒噪的时代,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追求想要的东西,想要的太多,可是真正需要的却不多,把大量时间精力都花在追逐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上。老教授在弥留之际向自己的学生上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课,我们存在于这世上的意义是什么,是爱与奉献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满足与幸福。当你学会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也就懂得了如何活着。非常非常棒的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分享阅读。
  •     接受所有的感情,否则你始终心存恐惧,经历它,认识它,超越它,因为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的感情让我去体验;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每一秒都不会重来,明天就会死亡,那么你今天会看重什么?
  •     坦然老去
  •     看的时候总有一种看傅雷家书的即视感 看不下去 大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不必遵循世俗 或痴或醉 自己走来在感悟了也不迟
  •     一天天面对死亡推进的思考,有点沉重。
  •     曾被里面的思考震撼
  •     大学才真正接触到哲学思想方面的书,这本书算是第一本引领我去思考价值、生命、自由、心灵……方面的书,比较好读,语句很随和又比较有框架。
  •     “你一生中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会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如果你幸运地找到了一条通向他们的途径,那么你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了方向。”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一位炙手可热的美国体育记者,他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莫里在生命尽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为米奇开启了只有一个学生的人生课堂。于是有了作为课程总结的这本书。&nbsp;&nbsp;&nbsp; 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且,我知道,我也将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了。因为我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也正是我的好老师,在我最需要它的时候,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nbsp;&nbsp;&nbsp;&nbsp; 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nbsp;&nbsp;&nbsp; 读完《相约星期二》,我想把它推荐给我身边所有的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因为我希望他们像我一样,通过这本书,冲洗自己的心灵,唤起精神中最本真的关于爱的那部分。&nbsp;&nbsp;&nbsp; 但是,我知道这不太可能的。每个在忙碌的人们,一定认为自己有着特殊的生活的使命。“我一心一意关心着自己的生活。我很忙。”有的人为钱,有的人为权,有的人为家人,有的人为自己。有着各自的忙碌。&nbsp;&nbsp;&nbsp; 可是,其实,我希望的不多。我只希望人们在专注于自己的忙碌时,能够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问一下自己一切的忙碌是为了什么,并开始关注身边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用心爱与被爱,“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nbsp;&nbsp;&nbsp;&nbsp; 爱是唯一的选择,不管这个世界呈现给你的是温暖还是冰冷。“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在生命的终点,你也需要别人活着”,莫里说:“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这种需要就是爱,相爱或者死亡。&nbsp;&nbsp;&nbsp; 这是一种普世的爱。“我们都有同样的开始——诞生——我们也有同样的结局——死亡。因此,我们怎么会有大的区别呢?”“如果我们彼此不觉得有差异,我们就会乐意加入人类的大家庭,就会像照顾自己的小家一样去关心那个大家庭。”“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没有这种基于作为同类的共鸣,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了真正的感情。&nbsp;&nbsp;&nbsp;&nbsp; 身边会偶尔有人提醒我“别思考太多的人生问题”。可是我一直执着于思考,因为有很多事我想不明白:我不明白“初性本善”的人们为什么会变坏变恶,甚至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人性。莫里的思考给了我答案:“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担心失去它。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你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nbsp;&nbsp;&nbsp; 从这个视角来看人性,一切就变得可以原谅了。因为即使在同样的社会状态下,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我也相信,并不是每个人在面临威胁时都会变坏。总有一部分是人性共通的东西,不会轻易改变的。这些不改变的东西,就是人类的“大问题”,它们是——“爱、责任、精神、意识”。&nbsp;&nbsp;&nbsp; 这些描述,和当今我们的社会的状况,竟然是惊人的相似:社会矛盾,贫富差距,道德败坏。这本书的背景是二十年前的美国。当时米奇问莫里:“年轻时您为何不移居他国?”莫里笑答: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nbsp;&nbsp;&nbsp; 我想到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面对现在社会的世风日下和生存艰难所表现出来的怨气和逃避。(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想逃到美国去,而二十年前的美国却也是它的高级知识分子想逃离的地方)。莫里说,我们需要跟自己和解,跟周围人和解,甚至跟社会和解。这种和解是心底里的理解和原谅,因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需要有它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痛苦和挣扎。而我们和解的方式就是建立起自己的小社会:在诸如不准闯红灯的这类小事情我们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代替你选择”。“女人拼命想苗条,男人拼命想富有,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都是我们的文化要你相信的。别去相信它。”而是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小社会。&nbsp;&nbsp;&nbsp; 我想成为这个小社会的发起者,用爱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温暖自己。“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nbsp;&nbsp;&nbsp;&nbsp; 一个有着这样胸怀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得绝症之初,也是有困惑的:“老教授为他周围的正常生活节奏而感到震惊。难道世界仍是那么的无动于衷?难道没人知道我的厄运?然而地球并没有停转,它丝毫也没在意。”接下来他做的就是,寻思着自己该怎么办。这段文字也让我想到了周国平的《妞妞》,当他得知自己的妞妞得了绝症,他坐在路边,无助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发出了同样的哀叹。&nbsp;&nbsp;&nbsp; 我相信,在我们面临苦难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动于衷,一定也是不解甚至是怨恨的。可是,他们都没有选择反击和报复,而是平静地面对自己的问题,甚至是生出了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怜悯和珍惜。莫里在弥留之际还关心着社会,为另外一个半球人们的痛苦和饥饿而掉泪;并用这个星期二的课堂,把自己关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去,影响到更多的人。他说,“来日无多和毫无意义不是同义词”。而作为占有着大把生命和时间的我们,也该想办法让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更有浓度。
  •     大概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
  •     感觉不错第一次看到这样类型的书,也是很感动想做一个像导师这样的人。
  •     相约星期二——译文经典刚到家学习中!!!!!!!
  •     2015年读过 2017年翻了翻 总感觉中文版翻译不妥!
  •     “你一生中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会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如果你幸运地找到了一条通向他们的途径,那么你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了方向。”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一位炙手可热的美国体育记者,他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莫里在生命尽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为米奇开启了只有一个学生的人生课堂。于是有了作为课程总结的这本书。
  •     等有钱了去看金士杰的话剧
  •     相约星期二,真实的感受生活,感受死亡,体会人生的真谛~!每星期一篇,告知世人,警戒世人,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     人与人的相处 距离真的可以改变吗
  •     你要明白人生中最好的总在前方。
  •     缘于思修老师的推荐,今天凌晨四点我翻开了这本早就加入书单的书。前面的部分读的迷迷糊糊,读着读着,我从中似乎看到了《心灵捕手》中的尚恩老师,一位有着向死而生精神的长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娓娓道来……
  •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一个心里充满爱的人,一个思想极其活跃的人,一个思想有超越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让他身边的人,让读过这本书的人为之动容的人----一个永远的教师.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直都在他身边看着他经历着这段痛苦的历程,叫人伤感,但是看到他的那种超然,深深的感受到他灵魂的升华.他一生都在教导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很喜欢这本书,伤感并着感动,普通的人,普通的事,却是感染着读到它的每一个人
  •     读了《相约星期二》,很感动。作者的灵性很丰富。
  •     真的挺好看的
  •     刚读了余秋雨做的序,已经是引人入胜了,内容自不必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眼中的人生还是非常值去得聆听和思考的。
  •     常常和朋友探讨关于人生,关于生死,关于追求,关于信念等等的问题,很多时候出发点一样,越说却越是南辕北辙,结束语往往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当然会感到郁闷,偶尔还有点伤心,感觉朋友是以爱的名义伤害了我小小的幸福。朋友说的其实有道理,虽然我不赞同。我说的自然也有道理,可是毕竟太过另类,使得我自己也常常反省,我是否在给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直到我看见这本书--《相约星期二》,这本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在全美各大畅销图书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成为近年图书出版业奇迹的一本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我并不孤独,并不另类,我只是更简单,更接近生命的本源。这本书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后,缠绵病榻时对自己早年得意门生的最后教诲,堪称醒世箴言。书中用简洁隽永的文字谈论了世界、自怜、遗憾,谈论了死亡、家庭、感情、婚姻、金钱和原谅,谈论了对衰老的恐惧、爱的永恒,以及我们的文化、完美的一天。书中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你有没有知心朋友?”,“你对自己心安理得吗?”......书中有一句话最让我感动,“爱是生命中唯一理性的行为”。我一直认为爱是最无理性可言的行为,虽然我的生命里只有爱,我以为那不过是我的世界太小了,是我太懒惰了,因为爱是最简单的事。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的,他们一遍遍告诉我们拥有得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我们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一些对新的东西充满了占有欲的人,想拥有新的汽车,新的房子,新的玩物,新的财产。然后会向你说:猜我得到了什么?书中说,这些人其实都渴望得到爱,但是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亲情。这个社会在需要什么和想要什么的问题上是很困惑的,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你得对自己诚实,你并不需要最大的房子,你并不需要最新的跑车。是的,生命中有阳光、空气、食物、水,还有爱,难道还不够吗?
  •     在即将离开人世时,有多少人能有莫里的安宁,他为自己写得墓碑:一个终身教师。
  •     我个人虽然对某些人的推荐很不喜欢,但这本书之所以大家都推荐,是因为他的真实。相比绝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来说,我可能更接近书的莫里·施瓦茨教授。不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莫里·施瓦茨教授任教的大学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也曾一度在莫里·施瓦茨居住的小镇驻留过。虽然我没有去拜访过他生前居住的小屋(美国不太象中国那样,似乎有点名气就会搞一个工作室之类永留青史~)。那个学校的文化和教育使我体会到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莫里·施瓦茨教授临终前所上的课是他教学的延伸,但在对当代的美国道德的失范是一个很强烈的惊醒。莫里·施瓦茨的课程对当代的中国乃至当今的世界道德的迷失一样有教育意义。看这部书,我觉得自己依然还坐在教师在听莫里·施瓦茨教授讲他的人生感悟~
  •     重读相约星期二。这样的人生经验,我们并不能充分了解或者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     这是一碗浓鸡汤 我很受用 期待着它可以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 很难吧 毕竟想法与实践之间的路蛮长的
  •     对死亡和生活多了一份理解
  •     人生的十四堂课
  •     死亡、世界、爱、原谅、恐惧、金钱、家庭、婚姻、文化这些大的复杂的话题在莫里人生最后的6个月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了出来,原来并不复杂,并不高深,并不可怕
  •     确实这类教科书性质的读本很多,很多一味的说理,让人烦躁。这本相约星期二,我当成了一种约会,与一位朋友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很轻松,虽然实质上并不轻松。因为他是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面对死亡的恐惧,正常人也会觉得恐惧,会充满悲伤与同情的情绪。死亡,大部分人都是恐惧的,但他却以平和的形态承认他,接受他,并且继续生活!结合老者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人真实的生活,做出对比,做出指导,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
  •     莫里最喜欢的诗人奥登曾说:相爱或者死亡~是啊,相爱或者死亡,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施爱于人也是接受爱的过程,然,接受爱似乎于我,没那么容易~学会和生活讲和或许真是是这一生都需要做的事~谢谢你——莫里和米奇
  •     之前在图书馆看过这本书,这次见到有特价就买回来收藏了。对于死亡,大多数人是忌讳,不愿多谈,不愿多想,这样就造成了,当我们真的面对死亡的时候,手足无措,到时只会后悔、焦虑。作者将自己老师在将死之际教会自己的东西写成书,书中大部分都是作者与老师间围绕不同话题的对话。我佩服教授的阔达,从容面对自己的死亡,甚至愿意,将自己的死亡过程作为教材,点醒世人。不要害怕死亡,因为它总将会来临,谁也逃不过。也不要忽视死亡,忽视死亡的后果就是做事不想将来,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惘惘然度过自己的一生。正视死亡,然后接受它,生命是有限的,不要等到自己将死之际才来考虑死亡,不要让自己在最后时刻后悔。年轻人更加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因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许多年轻人都仗着自己有年轻的本钱,空虚度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且不说人的正常寿命有多长,人活在世上,有太多太多的意外,生命太脆弱,一场车祸,一次地震,一种疾病就能把生命毁掉,因为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好好活着,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最后,对这个社会负责,人活着,总要做出点成绩来。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看到后面几章是泣不成声了。这本书真的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希望其他读者也能有所收获。
  •     相爱,或者死亡。当你让笑容浮现在他人脸上的时候,这就是活着的意义。不知死,何知生。
  •     我觉得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体会只能用“震撼”这两个字来表达。震撼于作者对于生命的平和的感悟,震撼与作者面对死亡的那份从容,同时也震撼于余秋雨先生在序中对人生的精深点评。这本书将看似深奥的人生、看似恐怖的死亡描述的那么的平和、从容,也许从中你就能参透人生的真谛。
  •     莫里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支持和温情是如此看重。而这些真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和朋友谈论剩男剩女的问题,说为什么这么多剩着的人不相互配对呢。结论是:对现代人来说,敞开心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年龄越大的人越难以去改变自己。
  •     这本书拿到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容不多,但是震撼人心。书中将米奇离开莫里教授后的遭遇,与教授相约星期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强烈对比,给我们很强的人生启示,让我们意识到在匆忙的人生中,需要重新省视死亡与生存。
  •     这是我买的第四本《相约星期二》,一本是给自己的,看了之后很感动,后来又买了送给学生。
  •     我最近好像看了几本鸡汤并觉得不错?年纪大了大概就是这样吧。年轻的时候人生就是轻描淡写的或矫情或不明就里的想象,如今对情感思想婚姻家庭衰老死亡遗憾原谅尽然也都有些切切实实的体会了。
  •     以前上学的时候读过这本书,但最早知道是在1998年,好像是。那时北京有个和病魔做斗争的女孩张默燃。02年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前段时间在当当上看到后就买了,准备收藏。莫里对生与死的态度是那么的平静,一天天的感受着死亡的来临,可他没有恐惧,精彩的过着每一天。有些人对疾病仅仅是恐惧,人就会倒下,不是被病魔折磨死的,而是吓死的,该怎样理性的看待生与死?
  •     阅读此书如同品一杯香茗,呷了一口后便回味无穷,只是开头的16页的序有点苦涩,读起来略显乏味,开始的时候感慨这是谁的书?怎么半天没看见米奇的文笔?
  •     有部台湾演的话剧好像叫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没买到票 遗憾啊。就买书来看了。不错,关于生死
  •     成长是一生的事情,思考是现在的任务
  •     有机会读原版
  •     书不长,但是我很多次泪流满面。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乐于是个孩子…我属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我,直到现在的我。
  •     米奇的文字淡淡的,很温暖
  •     这是一本让人非常感动的书,它详细的记录了一个老人的死亡过程。当然这本书真正感人之处并不是莫里教授的离世,而是他面对死亡的态度——不甘枯竭而死,要把死亡作为最后一门课程,能让人们能够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另外因为本书都是真人真事,便更增加了这本书收藏的价值,至少它也非常值得一读。
  •     一本好书。读过此书之后,真是犹如醍醐灌顶。将死之人,所言必真。生活中大多数人为了能追求更加奢侈的生活,拼了命赚钱。很少有时间与朋友、与家人(特别是孩子)、与邻里说说、聊聊天。见面总是神色匆忙,一两句话打发而已。其实这就是那个记者原有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也这样吗?到头来,这样就幸福了吗?未必,到头来心灵还是空虚的。你看,莫里老师,米奇问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老师所想的是:“吃上一顿喜欢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人,彼此谈谈家庭,谈问题,谈友情。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然后美美睡上一觉。”生活本应该如此,施予爱,并接受爱。
  •     你身体健康的最后一天,会如何度过?
  •     恕我冥顽不灵,阅读这类的小说还不如把李的《时间》多读上几遍。撇开对鸡汤文学的嫌恶,莫里教授真是个极为坚强的人。
  •     偶然的遇见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序言所吸引,拜读之后更是被老莫里所折服,一位终身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教育,而我们也在看似残忍的情况下提前了解未来的人生
  •     还行吧
  •     1月25日火车上读完。
  •     在念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当时读书没有钱,买不起正版书,花了两块钱买了一本盗版,虽然里面有很多别字,但也读得津津有味。那时,我正犹豫徘徊在是否决定考研究生,不知道大学毕业后的路要走向哪里,迷茫、彷徨、、、、、、是《相约星期二》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时隔十年,现在又重新翻看《相约星期二》,又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买了正版,为了曾经的记忆。
  •     书不厚,语言也平实,但以时间为序道来的故事真正打动了我的心,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     夕阳下的床头,床头的老人,老人的唇语,青年的笔
  •     本书算是一本好书,当然,好书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如同盘菜,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一样。
    老外写人性、社会学方面的书还是比较不错的。
    而且作者挺 幽默,经常在不经意间就被逗乐了。
    书也借给朋友看过,也有人觉得看不懂。
    我是觉得写人生的书,看不懂也许是因为我们还太年轻,也许是外国人的成长环境和我们不一样。
    整体看这书值得推荐。
    如果把它当励志类的书籍来读,那就错了!
    励志类的第一书《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作者,奥利森。马登!
  •     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就想读了,一直拖到现在工作了,才动手购买阅读。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那?细细品来生命的意义应远远不止我们每天的薪水奖金这些有形的外物,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做了什么无限的事情吗?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我觉得就是一位智者娓娓道来生命的意义。至于我们收获了什么?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会有帮你感悟出的人生。
  •     拿到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会面对死亡才能学会面对生活。死亡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才能认真过好每一天,才能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等待明天。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像莫里教授那样幸运的,能够慢慢体会死亡的到来。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突然被死亡带走了,没有任何悔恨的余地。因此,请直面死亡吧,活在当下,珍惜已经拥有的,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
  •     先是看了话剧版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后来才知道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现在读了原著,觉得非常温暖人心。莫里老人让我动容,他的生活智慧值得我学习。
  •     这本书内容不多,一口气看完了,很感动,流了些眼泪。看到时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动着,看完之后稍有空虚,因为教授的世界离我太远了,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并为止神伤,可是天亮了,伤痛都回来了,教授在天堂里。无论如何,看了还是有很大收获。
  •     生活的意义,一个太沉重的话题,人们轻易不敢也不愿去触碰.害怕谈论此话题落入了俗套,或者显得程式化,说教化.可是莫瑞与米奇的相约却让人自然地思考并慢慢地接收那一个个沉重的话题: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宽容.....喜欢莫瑞的淡定与真诚,恐怕唯有他(一个即将离去,并有能力陈述的智者与长者)才能如此般的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的意义.希望来年我有他那份淡定,和他在天堂里相约.
  •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这样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美好很多。
  •     关于生命的意义或价值,有谁能比得上濒临死亡的人更加了解的。一位罹患绝症,与生命赛跑的哈佛社会学的教授,更能将这一思想阐述地清晰而深刻。
  •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当年因为不喜欢余秋雨而与它擦肩而过了。现在想想自己有时以“貌”取书了,因为有余老师推荐便不去选择。年纪大了,宽容多了,最近还想买本余老师的《文化苦旅》来看看。读一本好书不是完全的听取书中的教诲,而是冥冥间你们产生了心灵深处的共鸣。莫里和米奇如是,我和《相约星期二》也如是。同时推荐《重新认识你自己》。
  •     在失恋
  •     那时,可能不太懂,现在也没了重翻的勇气。
  •     可以去看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很感人
  •     紀實的作品我一嚮不是太接受,除了這本TuesdaywithMorrie聽上去似乎很殘酷,畢竟是點滴記錄著老人邁嚮死亡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自然規律,每個人必經的最后一步。只是由于未知,我們才都感到恐懼。感謝Morrie老人家,讓更多有着年輕生命的人們,能學會把握自己,把握生命的機會。
  •     如果,你只拥有一天的生命,你会希望怎样度过?做些什么样的事情?身旁是谁陪伴在侧?当你开始回忆起往昔岁月时,是否有过最光辉的一次传说?还是你只能低头沉默,我这一生怎么像没有活过一样呢?
  •     面对死亡,而且是一直清醒的一步步的等待死亡的降临,处在这种境地的人做什么样过分的事情都会被原谅吧?但莫里老人选择了更积极的应对,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智慧,传播给了每一个正在生活的人们,是希望他们能活得更好!
    让我明白,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已经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我存在的价值是:爱、责任、尊重、付出!
  •     人生無常 歲月催人老 何不坦然面對
  •     关于生命的思考。
  •     六年前看了余秋雨老师的《霜冷长河》,至今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生活中却总是碰到很多问题,在这本书里提到过的问题,虽然记不住,但还是多少知道个大概,因此,年初翻出来重读。大有收获,书看多了,水平还是多少有所提升。里面推荐了很多书,但是很多都买不到了,发现《相约星期二》有货,对此感兴趣,更何况是余老师“推荐的”,一定得看,货还没到,过几天就开始阅读此书!
  •     记得是在广播里听到位主持人介绍这本书,和书里一样,每个星期都念一篇。后为自己也买了本,对于莫里的言语,感触很大!
  •     几本书质量都很好,就是相约星期二买错了,我想要的是英文版
  •     摘自他人的评论,个人觉得涵盖本书的精华
    关于金钱,莫里提到“人们之所以狂热的追逐金钱,是因为得不到渴望的爱,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 但是物质的东西是无法代替爱、善良、温柔或亲情的。”
    “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还贷款,买新车——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 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这个社会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很感困惑的。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你要对自己诚实, 你并 不需要最新的跑车,你并不需要最大的房子。真正使人满足的是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例如时间、关心和闲谈。”
    “如果你想对社会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 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们往往使 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关于感情,莫里建议“打开水龙 头,用感情来冲洗。它不会伤害你。它只会帮助你。 如果你不拒绝恐惧的进入,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件常穿的衬衫穿上,那么你就能对自己说,好吧,这仅仅是恐惧,我不必它的支配。我能直面它。”“ 接受所有的感情,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 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 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关于婚姻,莫里提出“婚姻是一件 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爱情和婚姻是 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 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有麻烦。”
    关于家庭,莫里强调“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 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的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生病时会有朋友、同事来探望,但 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这就 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关于衰老,莫里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付钱。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 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害怕衰老是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 无意义。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人们过于强调了年轻的价值...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真实西,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钱无法代替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
    关于死亡,莫里提醒人们“为什么思 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那么,去面对死 亡,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关于适应文化,莫里提到“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你 需要十分的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社会 来替你作出决定。”“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情感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每个社会都有它 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不管你生活在哪儿,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 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是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总之,莫里建议人们“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     还可以。原来有个电影也是相约星期二。
  •     字数虽然不多,但是连成的每一段话语却让我领悟 感受颇深。其实是陪伴老师生命的结束, 伴随着诸多的回忆 感悟 交流,重新思考人生,生命的意义,重新再去探索新的生活。老师虽然病重在身,但是依旧将他的阳光普与于需要它的人身上,和病魔做较量,也重新体会着身边的每一件事物。眼睛随着文字的前进而湿润,心里仿佛也同时受到洗礼和感化。强烈推荐这本《相约星期二》~!!!!!!!!!!
  •     鸡汤
  •     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生哲理
  •     教会的弟兄送给我的书,小小一本,很快便读完了。但内容我应该会回味很久……
  •     是不是时常觉得现在的生活,包括早上的早餐还是提不起劲的生活,犹如鸡肋呢。这种匆匆的生活方式绑架我们,那就听听这位临终的莫离教师的最后几课吧。或许你会找到的人生更宽的道路。
  •     太短
  •     很好的一本书。
    让我们了解活着该如何爱,临死该如何面对死亡。

    没有爱的生命,如此荒凉。拥有爱的死亡,如此平静。

    让我们了解: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
    关于家庭,“只有家庭能给予你心里安全,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
    关于婚姻,“一个人可以通过婚姻认识自己,认识对方,知道你们彼此是否合得来。”
    真正使人满足的,是“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要寻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理,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

    正如一个诗人所写:一个人死后的生活,就是活着的人对她的回忆。
  •     适合一读再读,但是现阶段的我只对一些内容有感觉
  •     台湾话剧《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在上海的演出介绍,让我找到了这本书。在当年这着实是一本畅销书,我现在才知道,也不算晚。当人生进入倒数,勇敢的面对,将自己人生的感悟在弥留之际一点点的分享跟自己的学生,莫里教授不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本好书,无需多言,大家慢慢品味其中的人生哲理,强烈推荐!
  •     《相约星期二》讲述了一个将死的老师给学生上的人生课,能给人很大的冲击和洗礼。
  •     第二本厕所读物
  •     我现在为之忙碌的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么 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看完《相约星期二》 更加思考
  •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把你看做是一块璞玉、一颗原钻,只要假以智慧磨练,就可以发出耀眼光辉。”
    先看完电影后买的书。想来在你求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在叛逆的学生时代,力排众议的支持你,磨练你......
    其实我们每天总会面对人生中爱、恐惧这样的课题,日子久了也就漠视了,但有这样的一位恩师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加以指点,未尝不是件幸运的事。
  •     一旦学会了怎么去死,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     被“星期二”吸引,因为我的星期二也很精彩,年初喜欢的剧更新到后来每周二交阅读周总结。对于介绍映象不深,但是一阅读就超级喜欢这本书,书由余秋雨作序,相当于课程笔记吧,一位身患绝症的教授给得意门生上的最后一堂最重要的课,关于生活的意义,涉及很多话题,诸如家庭、感情、金钱、衰老……被这本书感动多少与大伯相关,大伯也是大学教授,最后的那段时光没听他讲人生,不知道我那智慧的大伯有没有说、又说了些什么,但是我会好好生活,带着他的那份祝福。
  •     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所以,快趁着还没老,好好珍惜,爱自己,去爱人。但是,爱碰不到摸不着,它到底是什么?这本书里还是没有说。
  •     曾经看到英语杂志摘抄过一段原文,当时就因莫里老人的深刻观点和乐观心态震撼,念念不忘了很久,现在终于买到了。这个版本还是很不错的,价钱比较实惠,翻译也还行,只是希望能有原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