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印度之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44703130
作者:(英)E.M.福斯特
页数:331页

章节摘录

  “唉,就看看我今天上午的遭遇吧。”  “我只是说在英国是可能的。”哈米杜拉说。很久以前,就是在那次赴英热潮之前,他到了英国,并且在剑桥受到热烈欢迎。  “在这儿不可能。阿齐兹!那个红鼻子又在法庭上攻击我,但我没有指责他。因为是有人让他这么干的。先前他是个挺好的人,但是近来他受着别人的控制。”  “是啊,他们在这儿没有什么希望,这是我的看法。他们来这儿是想做友善之人的,但有人对他们说这难以做到。看看莱斯利,看看布莱基斯顿就清楚了,现在轮到你说的那个红鼻子了,下一个便是菲尔丁。唔,对了,我记得特顿刚来印度的时候,是在这个省的另一个地方工作。你们这些家伙绝不会相信我说的,但是我的确和特顿一起坐过他的马车——就是特顿!哎呀,千真万确,我们一度还很亲密呢,他的集邮簿都让我看过。”  “现在他认为你会把他的集邮簿偷走,好一个特顿!但是那个红鼻子要比特顿坏得多!”  “我看不是这样。他们完全是一路货色,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用两年时间来观察任何英国男人,不论他是特顿(Tunon)还是伯顿(Bu咖n),虽然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如果用六个月时间观察任何英国女人,那么结果一样,她们的行为也不会有什么差别。你们不同意我的看法吗?”  “我不同意。”穆罕默德·阿里答道。他琢磨着那尖刻的嘲讽,感到每句话里都含有痛苦,也含有欢乐。“在我看来,统治我们的这些人都很不相同,红鼻子说话咕咕哝哝,特顿讲话清清楚楚;特顿夫人喜欢接受贿赂,红鼻子夫人却不喜欢,也不可能喜欢,因为至今红鼻子还没有找到妻子。”  “接受贿赂?”  “你不知道,他们被请到印度中部去搞运河规划时,有个邦主给了特顿夫人一台纯金的缝纫机,不然运河的水就流不到他那个邦去。”  “水流到那个邦去了吗?”  “没有。从这儿可以看出,特顿夫人是何等高明!要是我们这些可怜的黑家伙接受了贿赂,就得按行贿者的要求去做,最后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而英国人只受贿,不兑现,我真佩服他们。”  “我们谁不佩服人家。阿齐兹,请递给我水烟筒。”  “啊,还不到时间——现在我正抽在劲上呢。”  “你真是个自私的家伙。”他突然提高嗓门说,接着就喊饭好了没有。仆人们大声回应说饭准备好了。仆人的意思是说希望饭已备好。听了仆人的回答,谁也没动,可见大家都明白他们的意思。接着哈米杜拉又说了下去,但是态度有了变化,而且充满了感情。  “就说我的例子吧。有一个年轻的休-班尼斯特,他是我死去的亲爱的朋友班尼斯特牧师和夫人的儿子。我在英国时,他们夫妇对我非常好,真让我难以描述,难以忘记。他们对我就像亲生的父母,我对他们讲话就像我现在在家里说话一样。假期里,他们的教区长住宅就成了我的家。他们把所有的孩子都托付给我。我经常抱着小休到处玩耍——我曾带他观看过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把他高高举在人群的上头。”  “维多利亚女王与众不同。”穆罕默德·阿里低声说道。  “现在我听说,这个孩子在坎普尔做生意,是个皮革商人。你们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想见到他,多么想负担他的费用啊!这座房子也可以成为他的家,但是现在无法做到。其他英印人艮久以前就控制了他。如果我去找他,他可能以为我向他要什么东西,老朋友的儿子要这样待我,我无法忍受。喂,律师先生,请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一切事情都那么不正常?”  阿齐兹插话说:“谈论英国人干什么?什么不……不列……不列颠人!为什么要谈和那些家伙交朋友不交朋友?我们不要再谈他们为好,让我们自己快活快活吧。维多利亚女王和班尼斯特夫人是绝无仅有的人,并且她们已经死了。”

前言

  一个复杂多变、充满巨大冲突的世纪已然过去。这个世纪里,人们的心灵中前所未有地弥漫着希望与失望、乐观与悲观的情绪;这个世纪的文坛,也因此空前地喧哗与骚动,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审美倾向丰富多彩,思潮流派更替频繁。  文学即人学。当下读者全面认知20世纪和彼时文学情状的需求正在增加,作为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译介的专业出版机构,我们希望以必要的责任心,翻译介绍更多更好启迪民智、打动心灵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实现对人,特别是对其精神取向的尊重与关怀。是以译林出版社精心推出“20世纪经典”,从对20世纪世界文学的整体回望出发,遴选百年来的文学名著翻译出版,以供热爱文学的读者及各界人士丰富学养、陶冶性灵之需要,并力图借此实现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己之力。  20世纪文学史上作品异彩纷呈,作家灿若群星。“20世纪经典”旨在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选择在文坛已有定评且契合社会现实与人的心灵需求的作品,使丛书的每一选篇日久弥新、传之久远。出于对翻译出版现状的认真思索,我们在遴选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中译本的译文水准,无论名家新人,均以实力取舍。译林出版社努力以披沙拣金的态度,为读者献上品位高尚和质量一流的翻译作品。在整体装帧的庄谐雅俗上,也尽量考虑现时读者具有共性的需求。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自身水平所限以及选目因海外授权获得与否而受影响,这套丛书的不足之处恐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海涵。“20世纪经典”的书目将是开放性的,我们热诚期待读者的评判与指正,帮助这一志存高远的事业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译林出版社

内容概要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1912和1922年先后游历印度。福斯特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人文主义在20世纪的反映。他擅长以英国风俗小说传统手法,讽刺、批评英国社会,往往相信实现“爱的原则”后社会矛盾可以和解。著有《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小说,另有《小说面面观》等文学理论著作。美国文艺学院设有E.M.福斯特奖。
杨自俭 中国海洋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性译著、编著有《印度之行》、《翻译新论》、《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等10余部。

书籍目录

一位盛名不衰的小说家——《印度之行》序    叶君健    第一部清真寺        第二部山洞        第三部寺庙        附录    论《印度之行》    [英]约翰·塞耶·马丁

编辑推荐

  《印度之行》是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外,该书呈现了福斯特的实验写作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企图控制的外域文化,即印度文化。小说结构看似简单,然而福斯特反复使用的主题和意象都非常深刻。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A Passage to India

作者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未婚夫。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外,该书呈现了福斯特的实验写作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企图控制的外域文化,即印度文化。小说结构看似简单,然而福斯特反复使用的主题和意象都非常深刻。

图书封面


 印度之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漫长的旅程”——《印度之行》读书笔记福斯特(1879-1970)同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夫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天使惧于涉足之地》(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别业》(1910)、《印度之行》(1924)。《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印度之行》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我记得在“佳片有约”看过《房间》,不过现在已无多少印象。读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就像小说所反映的印度社会一样,令人感觉混乱和神秘。套用福斯特的第二部小说名,阅读此书实在是一个“最漫长的旅程”。小说由一连串偶遇、聚会展开叙事:清真寺的偶遇、俱乐部里的搭桥聚会、菲尔丁的茶会,及至作为小说重心和高潮的马拉巴山洞之行。小说描写的两大群体——印度人和在英印人都试着刻意地去接触对方、增进了解和友谊。但除了偶遇之外,每一次聚会都是特意安排,参与的各方多非情愿,而结果也总是失败收场,这喻示着不同群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与人之间联结交往之难。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解如此之深,相对于走马观花的旅行,这才是真正“最漫长的旅程”。马拉巴山洞之行及由此引起的诉讼是本书的高潮。集中展现了英印人的傲慢、无知、冷酷、虚伪(以朗尼为代表),和印度人民虽贫困落后却渴望自由和友谊的强烈愿望(以阿齐兹为代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法庭审理那段,虽然是在将近100年前的印度,我们看到,司法的程序、权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庭审中有一个插曲,辩护律师提出反对包括一干政府官员在内“这么多欧洲的女士和先生都坐在审判台上,他们会对我们的证人起着威胁的作用”,而同为英印人的法官同意了这个提议。一手操纵案件的控方阵营的最终失利,在此已得到喻示。福斯特本人于1912、1922年两次到印度,对印度的风土人情、宗教传说、历史背景都有较深的了解。《印度之行》这一书名据说是源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福斯特借用它来,不仅真实地表现英国人到印度的旅程,而且寄予了他的人类应该“联结”起来的思想。这部小说的优点在于对那些聚会、宗教仪式的描写,缺点则在于叙事中总是暗含着作者的用意、倾向,显得刻意,不够自然、含蓄。这本书译文质量上佳,且有不少注释说明,帮助读者了解宗教神话、历史故事和创作背景。文末附录的评论、后记,对福斯特本人和这部小说有精辟的研究和介绍。让人疑惑的是,版权信息中还有邵翠英作为第二译者,但在封面及后记中却均无提及。《印度之行》,(英)E.M.福斯特著,杨自俭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8元。推荐指数:★★★。2012年5月16——28日 于绍兴 勘误:P315“友谊以及人血价值和尊严”中,“血”应为“的”。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Two separated paths
  •     也许应该把小说再读一遍。
  •     絮絮叨叨
  •     期待一本能改变中国命运小说的诞生
  •     不同时代的河童,福斯特笔下的印度,我要慢慢地一点一点走近你,直至有我自己眼中的印度
  •     hiahia,激动
  •     可以晋升我最喜欢小说之一了
  •     百转千回,萦绕许久。
  •     Dec,2012,平台值班找书偶遇作家,考试月间看不进文理研究这本书确也是不错的调剂。不过看了开头,感觉它其实也不是调剂之作:) Jan, 2013, “尽管小说含有消极的意义,但非常明显,它绝不是一部消极的作品,它所表现的主要意义是人生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虽然秩序不能包括一切,虽然只有黑暗是持久的,但世界依然是我们的。”——约翰·塞耶·马丁(英文学评论家)
  •     说真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世界上对所遇到的一切悲戚之事都伤心呢?又怎么可能对人类,对动植物,甚至对石头所忍受的痛苦都表示难过呢?人的灵魂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疲倦了,但又常常害怕失掉确实理解了的一点东西,灵魂往往返回到受习惯或者时机支配的那个永久的命运中去,在那儿遭受苦难的折磨。
  •     信仰的碰撞,精神的独立
  •     在时间的某个神秘瞬间,原质化的感觉从“凿出的立足点”蓦然打开,发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这种心理的自我发现,是爱情幻象的清除,水落石出之后,是一片无痛的空白。
  •     喜欢寺庙里的混乱。
  •     这里没有印度,只有一个人与人之间性格、文化、宗教碰撞的场域
  •     只看了开头,有机会再读
  •     不错!
  •     为什么那么少人读过…
  •     艰难的朝圣之路
  •     电影以及书
  •     刚刚认识这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于是阅读了第二本小说。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能够如此真实客观批判地描写印度殖民地故事,是很锐利的。人性,信仰,生活方式,周遭环境的影响,每个人是否还是那么独立而忠于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种冲撞,这种探索,或许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吧。
  •     这本书我看了两年,终于读完了!
  •     写大英殖民地的生活,现在看来有时代性,过时了。写法比较传统现实主义,没有特别打动我的。至少目前没什么兴趣读完。只看了50页
  •     感谢译者团队的帮助。不愧是久磨之后的译本。印地语的用字真真搅得头昏,幸好有译者帮助。这个译本很仔细地为原文中无数个he在译本中点清了人名,基本都很准确,真心会省读者不少力气的。非常谢谢译者团队。
  •     虽然不是这个版本。民族宗教以及其他,有那么多东西成为冲突的源头。在每个悲伤之处都期盼一个欢喜的结局。
  •     混乱而神秘
  •     很想细细地将福斯特与毛姆做做比较,总会觉得两人那种长篇累牍似的描写(福斯特可能更偏向“外在感”的描写,而毛姆则更拿手“内心戏”的描写)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比方说福斯特对于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经历的总结,的确到了一个令人相当惊叹的地步,个人觉得,这一点上毛姆的确与他有差距,而这差距最为具化的反映便是这本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印度之行》。从大一到大四,《印度之行》我算得上是看了四年,然而即使我进步明显,还是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过厚重太过包罗万千,以至于我在阅读的时候因为“自卑感“和”不称职“而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抵触情绪。最后能读完本书,不仅相当高兴,而且也收获不小,对于印英两国(某些我未了解的以及”不受重视“的方面)以及一些宗教有了不少的印象,也知道了不少史实。
  •     現在很少讀真正的小說了,但卻讀了EM福斯特兩本書,《印度之行》是他最成熟的作品,翻譯也相當用心。此書表達了很多:比如印度與英國的關係,印度知識分子的定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人生的回顧等等。
  •     读过小说,发现大卫·里恩拍的同名电影着重点不同。
  •     【没想好怎么短评orz
  •     偶遇而得,却早是心向往之。
  •     簡單說,仍是一個東方主義的作品。文本根本不含印度自身對殖民、解放等問題的思考,與動或不動的原因。只是將此問題置在"山洞"中超驗性的不可解,進而延伸到各項理想的幻滅-所以民族間的問題也就像破掉的水泡。
  •     2010.08.31 ~ 2010.09.15 杨自俭先生在后记中关于书籍前言、后记重要性的观点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有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译不好书?恳请译林邀杨先生把被人文社不负责任的译者、编辑毁了的《最漫长的旅程》、《霍华德别业》重译一遍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