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出埃及记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00680376
作者:(美)里昂·尤里斯
页数:595页

章节摘录

  飞机在跑道上轰然降落,缓缓停靠在“欢迎到塞浦路斯来”的大标语牌前。马克·帕克透过舷窗,远眺着蜿蜒于北部海岸线上层峦叠起的五指山峰,再过一小时,他将驱车抵达凯里尼亚。他站起身,在机舱走道上抚平领带,放下衬衣袖子,穿好外衣。“欢迎到塞浦路斯来……”像是《奥赛罗》中的话剧台词,他思度着,但欢迎谁来呢……  “有什么需要申报吗?”海关官员打断了他的思路。  “两磅海洛因原料和一本色情指南。”马克边答着,边在人群中寻找着基蒂。  “美国人就是爱开玩笑。”海关官员在例行检查后,放行了马克。一位官方旅行社的小姐走过来:“请问是马克·帕克先生吗?”  “正是在下。”  “基蒂·弗里蒙特太太电话中说她不能来机场接你,请你直接去凯里尼亚的多美酒店,房间已经预定好了。”  “非常感谢,小天使,有去凯里尼亚的出租车吗?”  “我们可以为你安排,先生,请等一下。”  “那我能否先找个地方喝点什么?”  “当然,先生,穿过大厅一直走就是吧台。”  马克倚靠在吧台上,边品着浓香的咖啡,边思索着那句“欢迎到塞浦路斯来……”的台词,他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此行戏剧性的结果,足以让他回味一生。  “嗨”,一个磁性的声音让他回到现实,“是马克?帕克吧,在飞机上我就认出是你,不过你一定不记得我了。”  马克凭声音本能地揣测起是在什么地方见过此人:罗马、巴黎、伦敦、马德里?还是约瑟、詹姆士、雅克·乔之类的酒吧?战场上、运动中、骚乱里?还是哪个特别夜晚的艳遇——金发碧眼的、褐色皮肤的、染着红发的,还是那个壮得如牛的?  还没容马克想清楚,那个人已经喘着气出现在面煎“我就是那个想要马提尼配苦橙但未如愿的人呀,想起来了吗?”马克叹了口气,继续品味着他的咖啡,同时做好了被骚扰的准备。“不是恭维你,我确实非常欣赏你的专栏文章。顺便问一下,到塞浦路斯有何公干?”那个人边眨眨眼,边戳了一下马克的肋骨,“我想你一定是负有什么特殊使命,找机会一起坐下喝个酒好吗?我下榻在尼科西亚皇宫大酒店。”说完他递给马克一张名片,眨着眼继续说道:“我在这里还是有些关系的。”  “帕克先生,你的车准备好了。”  马克立刻放下杯子,在表示了“很高兴又见到你”之后匆匆离开吧台,并顺手将这个家伙的名片丢进了垃圾桶。  出租车启动后,马克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开始闭目养神。他很庆幸基蒂没来机场接他——时间过去很久了,他们之间存在太多需要重温和倾谈的话题。一想起马上就要见面,马克又感到有种渴望和冲动:基蒂——可爱的基蒂。当出租车驶离机场大门时,马克已陷入了沉思。  ……凯瑟琳·弗里蒙特是所有了不起的传统美国女性中的一员,但又普通得就像老妈做的苹果派、热狗或是布鲁克林的道奇车。马克与基蒂?弗里蒙特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两小无猜的童年:一个梳着小辫、满脸雀斑、戴着牙套的假小子,突然一天摘掉了牙套,涂着口红,在一件紧身毛衣的烘托下,俨然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转脸之间就成为一位苗条、性感的姑娘。想到这里,马克不由地笑起来:那时候的基蒂又可爱、又清纯。  ……汤姆·弗里蒙特是另类传统的美国男孩:留着小平头、经常出洋相,却能跑百米如履平地、三十码进篮、擅长摇滚,还可以蒙上眼睛组装福特车。汤姆从儿时就是马克最好的朋友,大概从断奶起就已经是至交了。  ……汤姆和基蒂……苹果派和冰激凌……热狗和芥末,典型的美式少男少女组合,典型的印第安纳中西部特点;可以说,当汤姆和基蒂在一起时,总会让人有一种春雨润润的享受。  基蒂是一个稳重、深沉、理性的姑娘,眼神中常常透着一丝淡淡的忧郁。虽然她总是将欢乐带给周围的人,但只有马克能够觉察到那若隐若现的忧绪。基蒂属于那种做事追求完美、竭尽全力,同时言语极有分寸、行为非常严谨的人,可那只有马克才能察觉的忧虑是为什么呢……  由于可望而不可及,马克常常对基蒂的魅力感到好奇;她就像是炎炎夏日里的冰冻香槟,让人陶醉。遗憾的是,基蒂仅属于汤姆,马克只好私下里感到妒忌。  汤姆和马克大学时是同室寝友。大学第一年,每当汤姆和基蒂分手后总是显得焦虑不安,每次马克都不得不耐着性子听完汤姆的抱怨,还要设法安慰他。夏天到了,基蒂和父母一起去了威斯康星,她还在上高中,她的家人希望这样可以让两人分手。汤姆和马克徒步、搭车一路追到俄克拉荷马,直到山穷水尽,才不得不在一家油田打工后返回学校。  新学年开学后,汤姆好像换了个人,作为马克的陪练,他开始出现在运动场上,和基蒂的约会越来越少,但两人之间的情书越写越长,结果是学校运动场上多了一颗新星,姑娘的身影却消失不见了。  到了大四,汤姆似乎忘掉了基蒂,他已经成为学校的名人,是波·布鲁麦尔大学篮球队的尖子前锋。马克在充分享受着汤姆荣誉的光环下,堕落成为学校历史上最糟糕的新闻系学生之一。  直到基蒂作为新生出现在校园,久违的激情才重新被点燃。  无论何时见到基蒂,马克都保持着初见时的冲动,而此时,汤姆显然表现出同样的激情。毕业前的一个月,他们共同踏上了私奔之旅。汤姆与基蒂、马克与埃伦,外加一辆破旧的福特车和四美元十美分的家当,就敢横穿美国大陆,直到遇上治安当局的遣返。蜜月毕竟是令人难忘的:累了就睡在福特车的后排椅上,被困在泥泞的小路上的绝望,还有落汤鸡似的浸泡在暴风雨中等,他们像所有美国情侣那样,人生之旅的第一步充满了幸运和回忆。  汤姆大学毕业一年后才公开了他和基蒂的婚事,基蒂继续在大学医学护理系完成学业,在马克眼里,基蒂天生就和医护有缘。  汤姆崇拜基蒂,尽管他性格独立、桀骜不驯,但为了基蒂,他居然改变了自己,成为非常尽职的丈夫。定居芝加哥后,基蒂就职于儿童医院,汤姆则在一家著名的公关公司做起了小职员。他们的小日子很美国式:租房、买房、购车、账单、对生活的憧憬,直到基蒂怀上桑德拉。  出租车经过尼科西亚郊外时放慢了速度,马克欣赏着这个南北是山的城市,转向司机问道:“讲英语吗?”  “当然,先生。”  “机场上‘欢迎到塞浦路斯来’的标语是什么意思?”  “就我所知,应该是对旅游者表示欢迎吧。”  出租车进入尼科西亚,沿着古老的威尼斯城墙行驶着,尼科西亚置身在城墙的护卫下,那些黄墙红瓦用岩石建造的房屋和一望无际的椰枣树让马克联想起大马士革。远方土耳其管辖区内的一对宏伟的塔式建筑,曾经是圣·索菲亚年代十字军时期的大教堂,如今已成为穆斯林清真寺。一路上,马克盯着呈箭头状的城墙护墙,想起上次来塞浦路斯旅游时,听人介绍好像它们是以奇数11为单位组成的,张嘴要问问司机是为什么,想想又算了。  很快,汽车驶出尼科西亚,向北进入了平原。沿途经过的村庄,看起来都那么落后,灰色的土坯房屋之外,唯一的文明象征,就是每个村子还有一眼据说是在英国女王关心下打出的自来水井。单调的田野上,农夫们正驾驭着塞浦路斯特有的驴骡,劳作在收获马铃薯的辛苦之中。  出租车加速后,马克又陷入了他的沉思。  ……马克和埃伦在汤姆和基蒂结婚后也成了家,但马上就发现这是个错误一好朋友未必能成好夫妻。马克和埃伦在基蒂那里是无话不谈,每次基蒂都以理解和劝说暂时维系着他们的婚姻,直到两人无法容忍对方。离婚时,马克暗自庆幸:还好没有孩子。  离婚后,马克移居到东部,开始是不停地换着工作,以后又返回学校进修,从一个最糟糕的新闻系学生,变成了一个最糟糕的报刊专栏作家,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漂泊在报刊杂志的世界里。他不蠢,更不缺才华,只是一时还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定位。马克是有创造力的人,循规蹈矩的日常报告会扼杀他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埋头于长篇小说的写作,但又不愿一辈子就做一个专栏作家,只好游走在地狱与天堂之间,既不做飞鸟,更不当鱼肉。  马克每周都会收到汤姆的来信,无非是些职场升迁的喜悦和期盼,但也饱含着他对基蒂和女儿桑德拉的挚爱。  基蒂在来信中则透露出她对汤姆勤奋工作的赞许,并总是告诉马克有关埃伦的情况,直到埃伦再婚。  马克·帕克在1938年开始了他的人生转折:全美新闻辛迪加联合会在柏林有一个空缺,马克一夜之间从一个报界混混,变成一位受人尊敬的外国通讯社记者。  在这个职位上,马克展现出他的才华,以他的勤奋和天分,逐渐塑造出他的个人风格。马克不是一个喜好生事的人,但他天生具备新闻探索的本能,是个对事物极其敏感,有着超常洞察力的精明的外国通讯社记者。  他开始游戏人生,行程遍布欧亚非的各个角落,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也成为行业内的名人。他喜欢泡在约瑟、詹姆士、雅克、乔之类的酒吧里,并常常根据自己那份酒吧女郎的清单,不知疲倦地光顾着那些金发碧眼、褐色皮肤、染着红发的姑娘的酒廊。  战争爆发后,马克在欧洲追逐着新闻热点,但他经常会去伦敦休息几天,以便收取汤姆和基蒂的来信。  1942年初,汤姆-弗里蒙特作为海军陆战队队员,战死于瓜达康纳尔岛。两个月后,他们的女儿桑德拉死于脑膜炎。  马克立刻请假返回美国,当赶去看望基蒂时,基蒂却不知去向。在寻找无望的情况下,马克回到欧洲,他非常奇怪,难道基蒂从地球上消失了?基蒂眼中常常透着的忧郁似乎印证了她对生活的预见。  战争一结束,马克又返回美国寻找基蒂,但这次他心灰意冷了。

前言

  在西方风行多年并被拍成了电影的纪实小说《出埃及记》问世半个世纪之后,被高卫民先生译成了中文,这是一件值得推介的好事情。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小说的中译本,更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应该对高卫民先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表示感谢。  六十年来,以色列的建国和阿以冲突爆发的缘由,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中国读者来讲,这部小说中译本的出版,似乎更有意义,因为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看到的和听到的相关说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同冲突地区国家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留下了一些比较模糊的、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些混乱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的信息来源逐渐充实了,人们对阿以问题的认识也逐渐趋于个性化和理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埃及记》中译本的问世无疑会使关注这一问题的中国读者更形象地了解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和阿以冲突的历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完善各自的理性化理解。  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真实,作者真实地描绘了那段跌宕起伏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对于犹太人来讲,这是他们民族从此走向新生的历史,而对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讲,这又是他们民族走向苦难的历史。无论是对于犹太人来讲,还是对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讲,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反思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从一定角度上看,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描述,对阿拉伯人,特别是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着更深层次的益处,即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到自己悲惨命运发生的缘由。  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在颂扬本民族求生存求家园的斗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普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悲惨命运的同情,表现了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平共处的愿望。作者没有回避诸如1946年伊尔贡武装在耶路撒冷制造大卫王饭店大爆炸这一被广泛认为是恐怖主义行为的事件,也没有淡化双方冲突的血腥程度,没有回避犹太组织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而是带着文学家的激情和史学家的严谨,对当时犹太人面临的内外矛盾做了比较理性的描述。  值得格外称赞的是,作者为创作这部史诗性的纪实作品,做了别人难以做到的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案头预备作业,书中所描绘的事件几乎完全是真实事件的翻版,只是调换了当事人的姓名。看过这部小说,再同真实的历史事件核对,几乎找不到杜撰和夸张的痕迹,对巴勒斯坦犹太社团在建国前的组织形态的描述也完全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几位主要人物,并不是以色列建国的主流力量的成员,而是激进民族主义派别伊尔贡(后来的利库德集团核心力量)阵营的活跃人物,对以色列独立战争(第一次阿以战争)的描写也侧重于伊尔贡成员的贡献。在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里,更集中反映了伊尔贡武装的活动,对那场战争的主力犹太武装哈加纳及其突击队帕尔马赫的作用则落笔较少,反映了作者暨犹太人内部对不同派别的犹太武装力量和政治力量对建国贡献描述的不同角度。如果结合阅读国内已经出版的关于以色列开国总理本一古里安和建国元勋拉宾和达扬等人的传记,读者的发现或许更多。  在阿以暴力冲突延续了六十年而有望结束的时候,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有望实现他们在六十年前就得到了的建国权利的时候,这部描述阿以冲突的纪实作品的中译本问世,无疑对我们回顾和理解他们的过去有很大的帮助。  但这毕竟是一部小说,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抱着一种平常心态,一部本民族作家为颂扬本民族新生写的一部小说,是不可能得到全体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的,也不可能替代更深层次的历史分析。如果读者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对那段历史有了比较形象的了解,对以色列为什么能走到今天有所感悟,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不幸的根源有所感悟,并能引出对这段历史更多的兴趣甚至更多的思考,我想,本书的作者、译者和出版者都会感到欣慰的。

内容概要

里昂·尤里斯1924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二次大战”爆发后,他中学未毕业即参加了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区域从事无线电报务工作,1945年因患疟疾退役,1950年后成为职业作家。他的至理名言是:不能征服孤独,就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封闭对现实世界的爱恨,深陷其中则一事无成;作家的世界只有写作,这无疑是在付出过高的代价;我无法确定这是否为一种极端的自私、或泯灭人性的本能,但除非能将最伟大的爱埋没,否则你将不可能在数年时间里聚焦你所从事的写作。
里昂·尤里斯2003年6月21日因肾衰竭去逝,享年80岁。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序作者序第一章 越过约旦河第二章 我们的土地第三章 以牙还牙第四章 再现辉煌第五章 雄鹰展翅作者感言

编辑推荐

  一部风靡世界的经典作品,有50种语言的版本全球发行,在美国精装本发行即达到2000万册的超级巨著,一本与《飘》齐名的畅销作品,一条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通道。  “一部畅销的原创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入浅出的启蒙特点。”  《纽约先驱论坛报》  “令人激动的……一部巨作,以托尔斯泰的风格描写了犹太人为祖国的奋斗……非常感人。”  《旧金山观察者报》  “一部至高无上的小说——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  《基督教先驱报》  “一部满怀热情、很有说服力的关于以色列诞生的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对欧洲犹太民族遭受的非人待遇、19—20世纪移民巴勒斯坦的艰难、直至以色列成立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总结。”  《纽约时报》  一部举世公认的犹太史诗,犹太人或非犹太人的现代启示录,据本书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出埃及记》,荣获第三十三届奥斯卡最佳音乐金像奖。

作者简介

《出埃及记》作为一部非凡的小说,取材于二十世纪最戏剧性的事件之一:一个崭新的国家,在经历了无论从军事、政治、地理、经济上都令人难以置信的艰难困苦后,终于诞生了。书中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和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描述,让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激情。《出埃及记》不仅以小说,而且以电影的形式,成为这个时代大众所关注的作品。

图书封面


 出埃及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读完了里昂.尤里斯(leon uris)著名的小说《出埃及记》(EXODUS),厚厚的一本大部头作品,消耗了作者数年的时间,消耗了我两个多月的临睡时间。这是一本出版于 1958年的图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美国据说精装本就卖出了2000万册,继《飘》之后美国最畅销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出埃及记》这一神圣的名称,一目了然表达了一个神圣的内容——在流落了近2000年之后,失散的犹太民族再次集结,在遭受了上帝给他们的苦难惩罚之后,命运带领着他们穿过西奈旷野,回到流淌着蜜糖般泉水的加利利,回到那神圣的以色列。小说从二战前夕欧洲的世界变革开始说起,那些散落在欧洲的各个角落的犹太人从事这商业、手工业和艺术,他们一直传承者几千年来的信仰和风俗,用安息日、逾越节在等待着弥赛亚。但是到来的,是希特勒。在认为枪杀成本太高、速度太慢之后,集中营出现了,那些集中营中残酷而惨烈的画面、亲情和爱情被撕裂的剧痛,远远超过了2000年前的埃及人带给犹太人的痛苦,那些幸存下来的孩子们,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仇恨,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就是复仇……落网的犹太人,费劲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逃离,只有一个方向,巴勒斯坦,以色列。与此同时,在欧洲的东方,在小亚细亚南边的巴勒斯坦,故土上的犹太人正在为拯救自己的同胞付出一切的努力,他们租用船只、伪造证件、买通政府,只为让更多的同胞逃脱毒气室的噩运。船只突破英国人的防线,把一船一船的犹太人运回巴勒斯坦,在海岸线上和英国人战斗着。英国人为了阿拉伯人的石油,而不愿破坏与阿拉伯人的关系,极力阻止犹太人的回归。1945年6月15日,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倖存者抵達海法時遭到英國託管政府逮捕。然而,加利利山、内盖夫沙漠、太巴列湖,那些传说中富饶的土地早已荒芜。犹太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信念,在这片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筑着定居点。他们购买了阿拉伯人看来毫无价值的沼泽、戈壁和荒漠,近乎疯狂的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作着,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唤回绿色,唤回那个古罗马人到来之前的神圣的国度,那个世界上最接近神的耶路撒冷。那些年轻的犹太人面对着阿拉伯人、贝都因人(Bedouin)的虎视眈眈,他们在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环境下,默默的奉献着,为了主,为了自己的国家。在德国人、英国人和整个世界的仇恨和漠然中,整个犹太民族明白了,他们需要自己的国家。在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和以色列的建国问题上,特派小组在亲眼目睹了犹太定居点的鲜花、学校、医院,以及阿拉伯村落那原始而贫瘠的生存状态之后;在全世界在看到了犹太人的遭遇和信念之后;在紧张的令人窒息的投票过程之后,除了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希腊、古巴反对之外,犹太人获得了这个世界2/3的支持。(中国(中华民国)投了弃权票)。1948年5月14日,大衛·本-古理安宣布以色列建國。1948 年以色列成立之后,便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战争,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在行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购买飞机来运送武器,那些年轻的以色列的生命在捍卫着同样的年轻的国家,来实现2000年的古老的梦想和预言。犹太人在从世界各地回到以色列,从阿拉伯沙漠的角落、从南美洲、从北非、从他们已经居住了3000 年的印度……整本《出埃及记》中,没有出现任何英雄式的人物,只有战斗的指挥官,没有民族领袖、没有那些被雕塑化了的伟人。每个人都有弱点。在国家建立后,那些经历了这一切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渲泄着自己的情绪,他们把同胞的尸体拖出毒气室的大门、他们失去了最爱的人、他们的伙伴他们的爱人。他们对着上帝哭诉、呐喊:为什么自由的代价实在如此大!!这是一本伟大的书,他真实、真挚,他表述的对象是一个民族和民族的信念,远古的经文依然是犹太民族精神的支柱,再多的苦难后,他们还是相信上帝没有抛弃他们。他塑造的是一个个普通的犹太人,他们有爱情、有恐惧、有愤怒,但是他们坚定、勇敢、勤劳,他们目标一致: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以色列!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周围的朋友都去看了《建国大业》,向共和国60周年献礼,单位发的票,不想看也要去。然后告诉大家票房创纪录啦!这部电影介绍了共和国成立的过程。屏幕上都是外国籍的中国明星、饰演的都是伟人,英雄们决定着民族的命运,男人正气凛然、女人母仪端庄。媒体上报道的标题:《《建国大业》营销模式创新不可复制的MBA范本》、《内地票房《建国大业》登顶一片独大领军市场》、《《建国大业》编剧:唐国强真像纪录片中的毛主席》……的确,非常同意这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式的MBA案例,这部电影运作的本身就是对其要表达的“民主”的主题的强烈讽刺:资源无偿属于权力的所有者:就算美国总统拍电影也要付片酬,而《建国大业》不要,所谓“韩三爷做成斯皮尔伯格做不到的事”。权力可以随意的垄断市场:“中影集团调动了一切营销手段全力发行,投下了1450个拷贝,据介绍600~700个拷贝就能保证一部电影在全国上映,1450个拷贝意味着在一家电影院的多个放映厅将同时上映《建国大业》。档期加上拷贝量,不少影院不仅呈现“‘建国’独大”局面,票价也是几无优惠。但是,韩三爷说:“主管部门下文件,那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姿态,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档期定在国庆前期,组织观众去看也比较合适。看电影还有一种情绪性观赏,大庆之日会涌动红色情结。”当有记者问他是否涉嫌垄断档期时,韩三平的回应还是四个字:“市场规律。””《建国大业》的上映,实际上告诉我们,普通的中国人其实一直都不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无法受到关注甚至尊重,成就是伟大领袖创造的,灾难是不明真相的群众造成的。美国的越战纪念碑,由当时耶鲁大学建筑专业21岁华裔女学生林璎设计,刻划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米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美籍华裔女孩林璎《建国大业》没有告诉我们中国人要过怎样的生活,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国家,我们的先辈们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死?我们的人民的信念和信仰,我们3000年文明的未来,他没有体现出中国人这个庞大的族群对未来的愿望和信念同样古老的民族,同样年轻的共和国。他们坚定了2000多年的信仰和我们城头变换大王旗般的思想和主义,他们对自己民族和土地朴实的热爱和我们歌功颂德的商业计划。从禹死了之后,我们一直就在埃及,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那么多祖先和同胞的生命和鲜血到今天还是没有换来每个中国人个体的自由,中国人的弥赛亚还有多远……“因为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是我们从奴隶走向自由的开始。”——《出埃及记》 Leon Uris
  •     我所知道的犹太人,一直局限在二战时期。殊不知这个颠沛流离的民族,其实有着他光辉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圣经时代,源远流长。上千年的迫害和流离失所,他们被奴役,被同化,被仇视,被拿来作为政府失利时的出气筒。历史上评价中国人民是隐忍的,可曾想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生活着百倍千倍隐忍于我们的民族。我以惊人的速度看完了《出埃及记》,在读之前我猜测着将近五百页的书都能讲些什么,结果是从圣经时代一直讲到了以色列的建立和发展。史诗一样的著作。昨天我跟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让我用最简短的话描述一下,我说是信仰和坚持。犹太人身上,最大的精神就是信仰和坚持。书里说:“耶路撒冷就是一剂良药。”不管这些苦难的犹太人生活在哪个国家,幸存于哪个集中营,苟活于哪个隔离区,他们意志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将《圣经》一代代的流传,将希伯来语一代代的传唱。也许就是这种坚持,让他们与本地人格格不入,也就一直被排挤在外。上千年的流亡,却依然怀着梦想,“明年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去。”怎么会有这样倔强的人类,竟然可以顽固到完全不被同化。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建设和保卫以色列的时候,处处可见信仰的强大力量。人们用《圣经》里的句子相互鼓励,用历史中的神命名新的河流村庄,即使密码都出自《圣经》。我曾经也怀着无限的好奇读过《圣经·旧约》,但仅仅坚持了一两天,我没有办法理解为什要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记载亚当和夏娃生了几个孩子,都叫什么,其中谁又生了几个孩子,活了多少岁。。。这对我简直是煎熬,可是也门的犹太人们,竟然以手抄的方式来确保它的流传,难以置信。大概可以理解面对残害,屠杀,奴役,犹太人都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坚信自己总有一天是要回到巴勒斯坦去的,为了回家,我要好好活着,好好保留着我的文化,我的语言。你们压迫我们吧,日子不长了,我要回家了,“明年一定回到巴勒斯坦去。”现在受的罪算什么,只要能活着,就有回家的希望。巴勒斯坦像明灯一样为这群匍匐在黑夜中的子民们照亮着脚尖的路。也正是在这千年不倒的信仰支撑下,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他们开辟一座座花园。在武器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打退阿拉伯人的进攻,全民皆兵,高强度工作,战斗,建设,一次次的向世人呈现不可能完成的答卷,以他们倔强的性格向世人宣誓着以色列的存在。不由得引起人反思了记得《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阿甘从中国回来,告诉他的总统,“中国人从来不去教堂。”这话说得没有错,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严重缺失的社会。旅游景点里旺盛的香火,是有几个虔诚的人毕恭毕敬的点燃的?走出了寺院大门,还有几个人会认真的记得刚才许下的愿望?我们也曾有过集体农庄的时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农业减产,懒惰之风盛行,田地无人打理。书读到一半我很差异,以色列人竟然选择集体农庄来光复他们的祖国,多么不明智的选择啊!结果呢?沼泽变良田,荒漠变城镇,一个国家级竟然就这么崛起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有着绝对的信仰,他们的一生是在为祖国的光复大业付出,没有祖国,就不必谈自己的生活。我们呢,既然有饭吃还何必去辛苦劳作呢,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没有了精神力量,行尸走肉的形容也不为过。并不说咱都去皈依个教派。人活着,总要为点什么,总要坚持点什么,总要有个盼头不然日子浑浑噩噩,怎么过。。。
  •     看完之后很想写一篇书评,说说自己看完之后的感受。但是这真的是一段非常伟大的历史,能够有幸了解它的全貌已经觉得很荣幸,更不要说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了。犹太人,很早就听说过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可是没想到的是,宗教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和顽强,在几千年的斗争中,他们一直都没有忘本,没有忘记自己血统里的那原始的最初,为了成立自己的国家,换取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牺牲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许多选择的权利。可是没有这个国家的诞生,其他的权利根本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历经了这许多,他们一直都没有忘记过。很佩服犹太人教育子女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牢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从不敢松懈。书里面有许多个角度讲不同时代的犹太为建立以色列而做出的贡献,也讲述了犹太人中不同的派别,但是他们总是能在险境面前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智慧,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有时真的是怀疑,这个大概真的是和上帝沟通的民族吧?不然,为什么可以创造出如此多的不可能?有时,对比一下,中国,古老文明的国家,同样的,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传承,也有许多的灾难,但是幸运的是,我们中国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除了近代的一战,二战,我们还是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需要大范围地迁徙的。难道真的就是没有了宗教这一精神支柱的原因吗?但是我们不是有儒家,有道家,有法家吗?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和犹太民族相比,好像逊色的样子?我们并不蠢,我们也有我们的智慧和经营之道,可是,为什么就是不能超过呢?这个应该是我们很应该思考的问题吧。很庆幸能够在年前看完这本巨著。译者翻译得非常好,是难得的能够达到意译的好作品,没有歪曲原作者的本意。非常推荐!!值得细细品读,一读再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总是觉得,一本书,看完放下,你还在思索,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一本书,看完就完了,看完就忘了,看完就没有意愿再想想这本书,那么这本书也就算白读了,要么是书没有意义,要么就是不适合你。《出埃及记》描述了一个苦难民族重生的故事,让我深思“祖国”对于每个人体的人的意义其实是超乎我以往想象的,他是家的根源,是精神的家园。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忽略书中情感的倾向性,我们还是能从中了解阿拉伯世界和犹太人矛盾冲突的由来和根源,宗教的经济的地缘政治的种种冲突都非一朝一夕形成,为什么人们不能放下偏见,放弃掠夺,和谐共处?!
  •     犹太人奋斗史,以色列建国史,很佩服那种奋斗精神。
    看过之后,我有点明白为什么现在阿拉伯人那么恨以色列人,为什么有巴解组织。
    但是,为什么在那之前,大家都在追杀犹太人呢。还不了解,期待以后慢慢学习。
  •     作为小说的话……不错
  •     平凡人的角度更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让读者对这个民族的苦难有了切身体会,他们或许只是想好好活下去,以色列的诞生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死亡,着实不忍
  •     如此雄厚的感觉和悲壮的经历,怕是不多见了
  •     本来是当历史书看的,结果发现写得沧桑又悲壮。
  •     一本写犹太民族的书~
  •     是很恢宏的叙述来自高三语文老师的推荐。前前后后看了两年才看完,关于信仰,在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很理想化但也很现实,但是绝对看不下第二遍…
  •     犹太人生存、奋斗奋战到立国的艰辛艰险血泪史激励史,大局大观大写实大感动
  •     高中看的竟然一点印象也没有 有时间再看一遍好了
  •     前半部很精彩,后半部关于阿以冲突的战争描写,可能是先看了《为你,耶路撒冷》的缘故,细节描写的不够到位,还有就是部分人名的翻译与通常的有些出入,看的有点难受。
  •     一个阿里,让我念叨以色列至今,也想去塞浦路斯看看。
  •     看书之前还专门去科普了一下犹太人的大概,包括阿拉伯人啦,巴基斯坦啦,以色列啦等等
  •       据《圣经.旧约》记载,公元前约1400年前,犹太人的伟大先知摩西,在上帝的启示和佑护下,带领备受奴役和歧视的犹太人,冲破埃及人的重重阻挠和追杀,在漫漫黄沙中踏上艰难的回家之路,最终在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自已的家园。犹太人也从此找到了自已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依。
      此后,多灾多难的犹太人在经历了古罗马帝国统治、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之后,终于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流落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叶,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受到波兰、沙俄等国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排挤和虐待,更在二战中遭到德国法西斯及其帮凶的灭绝人性的摧残、蹂躏和屠杀。流浪的生活,悲惨的命运,并没有磨灭犹太人心中对精神家园的长久渴望。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建,更加激发了犹太人重返家园的决心,进而导致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
      里昂.尤里斯的《出埃及记》,取名于当年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重返迦南的历史事件,记录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二战中幸存下来的欧洲犹太人,在历尽几千年的磨难之后,在《圣经》的指引下,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召唤下,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和血与火的勇敢抗争,终于冲破层层阻挠,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赢得了犹太民族的新生。
      书中以大量的史实,详细地描述了二战前后欧洲犹太人的生存状态,二战中遭受的灭绝人性的种族清洗,以及摩萨德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组织在组织移民偷渡中所作的努力,还有犹太人为建立和保卫移民定居点与巴勒斯坦地区各派别阿拉伯武装力量进行的顽强斗争,直至建立以色列国的经过。其中尤以“出埃及号”货船上的300个犹太孩子以绝食和集体自杀的行动与英国托管当局和驻阿地区英军进行不屈抗争,最终迫使英国当局同意放行的情节描写最为惊心动魄,它渲染了上帝的力量和犹太人的坚强意志,也为世界各地犹太人冲破层层阻挠,重返巴勒斯坦打开了一道缺口。
      这部小说的最大价值,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揭示了“犹太人是如何在经历了世纪的蔑视、屈辱、虐待、杀戮之后,以鲜血和勇气在茫茫荒漠中嵌入了一片绿洲”的历史事实。它改变了长久以来犹太人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精明的生意人、出色的医生、卑鄙的律师、怪僻的艺术家”的不公正标签,它启发人们重新审视和公正看待犹太人这个民族。正如殷罡研究员所说,对于中国读者来讲,这部小说中译本的出版,似乎更有意义。它有利于澄清一些比较模糊的、不明确的甚至是混乱的认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完善各自的理性化理解。
      一部小说,能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一个民族,说它是不朽之作,绝非夸大其辞。相比较而言,现在的中国,确实太缺少这样的宏篇巨制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西姆的钢琴曲《出埃及记》,气势恢宏,情感激昂,苍劲悲凉,很好地表达了出埃及、回迦南的主题。读这部小说的同时,欣赏马克西姆的同名钢琴曲,将有助于深化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难得的好书,强力推荐!
  •     由同情到震撼再到崇敬,犹太人太不容易了
  •     历史与现实。
  •     没看过电影 但少年时听过那首《出埃及记》 很触动人心弦的曲子 现在终于开始看此书 是在看完《爱尔兰往事》后 作者很擅长构筑人物性格 每个出场的角色都是如此血肉饱满 尽管才看了20几页 但知道往后越来越精彩 有爱恨 有生死 有一部长篇巨著中应该有的一切元素 期待看完后对自己有一番洗礼
  •     历史小说都给人一种厚重,悲剧的色调。一直很佩服犹太民族,看过这本小说更是对犹太民族有了更多的认识,犹太民族从奴隶走向自由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让人咋舌,在小说的最后作者都呼喊犹太民族是被上帝抛弃,从降临就是为了受苦的吗?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值得我们动容。
  •     生长在中国,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远离炮火与硝烟,但……我们的思想在这么多年来都被媒体的不实报道所充斥着。对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在国内一直在被不实报道。其实,以色列作为犹太人几千年后重新建立起的国度,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国际社会也应该对以色列以公平公正的地位,虽然在建国的过程中或许会有部分阿拉伯世界的兄弟们受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犹太民族的悲剧,相信大家都不希望这种悲剧重演。二战结束已经60多年了,然而中东地区仍然冲突不断,看这本书时恰逢以色列军队全面进入加沙地带,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下其中的根本原因。虽然以暴制暴是不对的,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恐怖分子可能比正规军还更可怕,不要一味的感口号:“停止战争……”,为了犹太朋友,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吧。相信这种局面也不是任何一位阿拉伯人民希望看到的,但是究其原因呢?看完本书后,更有感触,也希望中国人能够多写几本类似于《出埃及记》这样的好书,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     是有偏颇,但人家本身就是借历史写的小说,难道需要他写的跟历史书一样,对阿拉伯人来说,对犹太人来说,对英国、苏维埃、美国……各个角度就正反两面的来评说一番吗?无论如何,犹太人在2000年以后再次复国的这段历史都是振奋人心的一桩奇迹,但这奇迹后面的血与泪,却很难说的清楚。
  •     要了解以色列,就要读出埃及记
  •     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以色列好人 英国傻逼 约旦坏蛋 叙利亚坏蛋 伊朗坏蛋 埃及坏蛋美国好人 德国坏蛋 中华民国出场次数一次投了一张弃权票
  •     最好先看看耶路撒冷三千年
  •     读罢小说,深深地为犹太民族之精神所感动。《岀埃及记》作为一部非凡的小说,取材于二十世纪最戏剧性的事件之一,一个崭新的国家,在经历了军事、政治、地理、经济上都难以置信的艰难困苦后,终于诞生了。
  •     看了电影才来买的,不是枯燥的讲历史,而是从近现代人的角度和故事去带出犹太人恢弘的历史,
  •     这是一个对犹太人具有深厚情感,完全投入的作家,在这本书里能感受到他们曾经受过的苦难和悲痛,可能和现在看到的新闻报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不同,政治总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一个读者,你能发现它是本好书,详细的历史资料(不一定是中立和真实),值得一读
  •     描述其实不很流畅诶,以致不觉得十分高级…… but... yep dangerous love
  •     想了解犹太的历史,就看吧
  •     读完《出埃及记》已经有将近一周的时间,当时我一直希望能够写一篇完整的书评来表达我的感受,但是我没有想到,这本书给予我的震动会这么大,以至于所有感情像是满溢的水,急于涌出来,可是涌出来的感情四散而去,我根本来不及收。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想要了解五次中东战争的原因,了解巴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纠葛以至于世代成为仇敌,但我从来无法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层关系。一直到看完这部《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中原作者里昂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而译者高卫民的翻译更让这种感染力渗透到了我的内心。从对两千年来犹太民族所受到的残酷屠杀,尤其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于犹太民族的种族清洗,其残忍冷血几乎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比日本的大和民族更无耻,更血腥,更残忍,那么一定是德国的日耳曼民族,而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日本大和民族更懦弱,更无耻的话,那么一定是英国看似绅士,实则是懦弱和无耻的英军!如果德国总统要像全世界下跪道歉的话,那么日本的裕仁天皇就应该用他那把菊花刀自刎谢罪天下,而英国的首相就应该向世界忏悔他们在缅甸、印度和巴勒斯坦的无耻行径!面对每一场流血冲突,每一次武装反抗,面对大批被屠杀的犹太老人,面对背景离乡逃难的阿拉伯人,那些煽动阿拉伯人反抗“犹太军事复国主义”的所谓“领袖”(穆夫提:阿明)又于心何忍?!而谎言说多了,就会成为阿拉伯人自然而然认为的“事实”!于是世代寻仇,不停不休。
    自从公元6世纪,犹太民族的圣殿最后一次被毁,犹太人被罗马人驱逐出境,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成为了“没有祖国的民族”,时刻遭受着歧视和压迫。然而两千年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即使承受着非人的压迫和打击,却一直走到了两千年。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和残酷的犹太人,仍然顽强地撑到了以色列建国的那一天:1948年5月14日。

    我一直记得,在书中的一个片段。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复国主义帕尔马赫组织的领导者:阿里带着五百名犹太儿童搭船要去巴勒斯坦建国,但被英军围困在港口无法出港,经过三十六个小时的绝食抗议,数百名犹太儿童饿昏在甲板上,英军仍然无动于衷,始终不肯将这艘船放行。而就在这个时候,阿里宣布一天不放行,那么每天就会有十个犹太儿童自愿自杀以表示愤怒和反抗!而阿里耶被称为“令人恶心的恶魔”!然而,面对着这样的指责,阿里说:“面对眼前的那些坦克和军舰,我们手无寸铁,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肉体和信仰。我们已经在地狱中挣扎了整整两千年,这一次,我们没有退路!”他的副手本-阿米说:“六百万犹太人死在毒气室里,不知道为什么要死。但出埃及号上的三百个孩子,各个都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去死。全世界都会理解他们!......两千年,我们丧失了作为国家去战斗的权利,当我们在华沙隔离区面对威胁的时候,我们又发扬广大了我们的传统。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放弃这条船,再次返回铁丝网后面的监狱,那将意味着我们队上帝的不忠。”里昂说:“不自由,毋宁死!”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合上了书,一遍一遍问自己:“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值得他们放弃自己尚且年幼的鲜活的生命,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生不如死?!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在高三的时候也是依靠着我的希望和父母的鼓励真正走过来的。因此我对宗教信仰一直抱着一种极度好奇,却很难窥其一般的矛盾。我从来不怀疑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强大影响,也从来不怀疑拥有信仰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信仰,让他们“毋宁死”。我不是没有关注过犹太民族的生存状况,也不是没有问过为什么德国人会这样痛恨犹太人,几欲杀之而后快,然而摆在我面前的除了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一大堆我完全不知所云的《圣经》段落,就是生硬的武器装备数据,因此我从来没有真正懂得过。而《出埃及记》给了我这个机会——正如本-阿米所说,两千年来,他们已经丧失了作为国家去战斗的权利,面对强权和所有近乎恐怖的军事打击和人为羞辱,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不公平,但是无论他们的躯体变得如何血肉模糊,除了他们的同胞,没有人会在意和怜惜。而如今,终于有一个机会,只要他们离开了港口,只要他们到达了巴勒斯坦,到达了他们《圣经》中的“应许之地”,他们就能够成为一个有家园的民族,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所有包括生命——在国家和民族面前,已经没有什么比他们更重要!
    我一直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和顽强几乎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与之抗衡,然而我现在才知道,犹太民族的坚强和不屈也同样值得世界去尊敬!如果说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的奋斗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无可比拟的神话的话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话,那么,犹太民族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了两千年的血泪史就足以让他们向这个世界发出最骄傲的声
  •     年初的以色列之行,让我对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也是这词旅行中得知的,的确很不错,还没看完,但是的确不负其与《飘》其名的评价!
  •     接触这本书源于《追风筝的人》,当时看完之后对巴以战争有一种强烈想要了解的过程。接着买了一本《大卫的伤疤》,讲述了巴勒斯坦人遭受这场战争痛苦的四代人,于是乎接着买了这本《出埃及记》,对于犹太人的历史有了重新的认识,佩服他们的精神。信仰是他们活下去的理由,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很震撼,很不错。
  •     纪录片式的呈现了犹太复国的历程。有点理解国家主义,种族主义,但我还是觉得无区分则无歧视……
  •     具有一定的对那段历史的了解。
  •     数次为犹太民族的执着坚守而感动流泪,也更加了解深层次地民族之间的差异。
  •     都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读完后我觉得他们应该是最坚韧的。说到聪明机灵,总感觉是天朝人。
  •     一本翻开就想看完的书,以故事小说的叙述方式记录了犹太人的建国历程,不由得佩服犹太人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想起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在极度艰难的日子里,坚持斗争、努力生存,只为心中的信仰和自由。都想亲自到以色列看看,那一座沟通黑暗与光明的桥梁。
  •     一本恢弘大气的书,了不起的作者。从这本书中能够了解到为什么会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曾经受到了怎样迫害,以及他们建国的艰难过程,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非常值得一看。
    关于当当的服务依然是书的质量没的说,送货速度急死人!
  •     一条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通道,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     原以为500多页的书会让我没耐心看下去。起初买它是多方的初步了,看过《辛德勒名单》,听过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尊重愿意回归自我的前辈。这也是自己的一个想法。很简单的1个星期看完,随时能放下,随时能拿起。篇中有对很多人物故事的追朔。。。。很多的人生故事。看过后心上会多一条愈合后的伤口。但能感觉到身上多了一分力量!那是对自我的尊崇!
  •     读过的最长的一本书,内容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时间不再借阅图书,打算将自己手里的书都读完。
  •     值得看得一本书,了解中东,了解犹太。
  •     这本书写的太棒了,对巴勒斯坦地区和犹太人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对战争,不是阿拉伯人或是犹太人想战争,是掌权人的争夺
  •     很久没有读到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了。
    这是一部让人了解犹太民族的经典之作。苦难深重的犹太人民直到今天也还是没有完全得到阿里心中企盼的安定。让我们祝福他们----一个优秀,聪明,顽强的民族。
    强烈推荐!!!
  •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提到过《出埃及记》一直以为是神话故事,真正看了以后才知道这是一部优太民族的奋斗史,血泪史!震撼心灵!
  •     犹太民族的历史书
  •     越往下看越是震撼我的心,.惭愧自己对于犹太民族的认识非常少.也很佩服于他们的坚韧与勇气,当然本人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时事的些许原因,总之就是感动久久啊....
  •     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对以色列民族历史有兴趣的人都去读读
  •     一部很棒的小说,作者是用真心真情去写的,唯其真,所以动人。
    翻译也很不错,虽然在译介外国作品方面,中国青年算不得优秀的出版社,但这本书搞得确实不错,就是价格有些高。
    读罢此书,对以色列建国、以色列国、以色列人、中东都有了新的认识。
  •     确实不能理解那种狂热而忘我的奉献精神。。。。。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不能照顾好,如何照顾别人。。。为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悲剧人生叹息。。。
  •     犹太苦难史、建国史和信仰史。
  •     主题很不错的一本书 了解犹太人的历史 遗憾的是找到的版本不全。希望以后可以重读一次
  •     只知道阿以冲突,却不知道原来有这么深的历史缘由;只知道犹太人爱读书,却不知道这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犹太人的自我拯救的唯一出路;只知道犹太人是精明的商人,却不知道这个世界原来亏欠他们这么多。看到以色列建国初期,犹太民族的付出与奉献,想起来我们亲爱的祖国,新中国的成立经历那那么多的苦难,靠的也是一种信仰、信念,但是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总是把眼睛往前看,信仰、信念也就淡忘了,短短几十年,艰苦奋斗的那一辈人还尸骨未寒,我们已经忘了初心。
  •     以前老是不明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总是矛盾不断,为了这个地区整个中东动荡不安。看完这本书,有些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本书是犹太民族历史的启蒙书。感人,可读!
  •     因为学到《出埃及记》这首曲子 也就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 觉得弹得有点白 所以把这本书拿来一读 实在是出其不意 竟然发现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此书真是必读之书 无愧她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赞美 虽然篇幅看似有点长 但就是这样的好书 让你飞快地读下去 读完很久以后 还时时觉得惊心动魄
  •     以色列建国史。看完以后特意找来《晓松奇谈》以色列那两期重新看了一遍,第一观感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书写自己的民族从最苦难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一步步走向辉煌,字里行间带着强烈的自豪感以外,不可避免得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倾向,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复国,这固然是他们的荣耀,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赶走了成千上万在这里已生活了上千年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反抗与斗争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说双方要搁置争议共同治理共同开发,但是你在人家土地上建国,让主人成为子民,换谁都不答应,更别说有那么多的宗教冲突,习俗差异,历史矛盾,所以,这块土地上的纷争还将继续下去,直到人类的科技、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像高晓松所说的那样,会有一个智者出现来解决一切问题,也许到那个时候,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希望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
  •     历史,力量,信仰,普通
  •     全都纵酒宴乐,全都不知归路,人人都想当那个最后送走夜幕的人
  •     目前为止读完后印象最深刻的书,由于是纪实文学,所以比其他的文学类作品更震撼,更有画面感。起初有点怕场面过于宏大而记不住那些很长的名字而搞不清楚状况,没想到看了几十页后就迅速融入到那个世界。看完全书才明白为什么《出埃及记》那首曲子有一种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感觉,让我对那段历史那场战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     没有信仰的人其实是很难理解犹太人这个民族的。
  •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不论是从知识性,还是故事性都值得推荐。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一个古老民族的苦难,同时让人不得不对犹太民族肃然起敬。
  •     如果能在十几年前看到这本书,对圣经有更深的了解的话,我会嫁到以色列。呵呵。。。曾经在以色列、约旦工作过,也有机会可以生活在那里,但是当时我对犹太民族的认识就是空前的苦难,让出生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我难以承受,我没有一丝犹豫的拒绝,理由很简单:我不想让我的后代承受这样的苦难,我也无法承受。但是可过这本书后,我的思想有180度的转弯:民族的意志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由衷的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去体验其中的魅力。优美如画的生活环境、彬彬有礼的邻居、自由的文化氛围、先进的管理、热爱生活的热情。。。。。。历历在目,而当时,我的心态只是一个客人,我告诉自己,我要生活在我的国家。感谢上帝差来他的使者,带给我这样美好的礼物,让我心灵成长、感悟生活、体验人性。。。。。
  •     为何这么多人说好?剧情凌乱不连续,一个劲的诉说自己有多苦我也是看不下去了
  •     这本书相当不错,一口气看完,故事性很强。很值得看,了解一下以色列的形成,和犹太人所受的苦。
  •     这本书深入浅出,可以说是一本名著,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阅读并读懂,但却可以收货不同深度的故事和内涵,禁得起一读再读。
    本书写的是一部史诗,让读者设身处地的穿越到耶路撒冷,触摸犹太人冰冷的灵魂,并伴随他们一起,走向光明,作者真实的还原了历史,作为一个犹太人,尽量客观的讲述了本民族的屈辱故事,是难得的好书,推荐一读。
  •     经典的历史文学。还有,我是听了《出埃及记》的音乐才买的这本书。
  •     犹太民族,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民族;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难以想象;他们把国家视为他们的生命,视为他们生存的基础。这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一个为了以色列的再度辉煌,勇于奉献的民族。他们为国家、为生存而战。让我们祝福那些为正义、自由而遭受迫害的人们。以色列国防军向着独立、向着自由、向着胜利前进。
  •     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着我,对纳粹主义的痛恨,对犹太人的同情,读的时候又想到了中国人们受到日本的欺凌的历史,战争的罪恶啊,
  •     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以色列举步维艰的建国史,也让我们从作者主观的角度简要的了解了以色列民族的信仰,最可贵的,是这种信仰带来的不畏艰险的伟大的力量。同时对西方的宗教史也有一点简要的了解。个人认为非常值得一读。当然作为一部小说,作者站在本民族的角度去歌颂自己的事业,难免有偏颇,在看故事的同时,我们还是辩证的去理解。总之,强力推荐
  •     对圣经持怀疑态度的人,最不能反驳的,恐怕就是犹太这个神奇的民族能在一千多年后复国吧。2017第五本
  •     了解以色列的历史,是本不错的历史题材小说
  •     一部以色列国的革命史,如果抛开人物主线完全可以直接用作以色列的历史教科书。语言平实,几无精彩之处,但使我对中东战争的那段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明白了西方国家将苗族比喻为与犹太人一样灾难深重的民族的真实含义。
        本人对犹太民族苦难的历史深表同情,对他们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所做的努力表示理解,但书中将中东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阿拉伯人却让人有点不爽。成者为王败者寇,现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是阿拉伯难民,何苦还要让人背上咎由自取的骂名。
        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获得了新生,却将另一个原本自由的民族拖入了苦难。都不容易,还是面对现实,和为贵。
  •     很久之前读的了,一句话印象深刻 尽管生活就是如此,但我们还是不能对此无动于衷
  •     谁说读书无用,出于知识面不足,对以色列之前的了解很片面很扭曲,少时印象巴以冲突天天报道,总觉得巴勒斯坦那边挺可怜,沙龙很可恶,看完这本大部头,感触颇大,甚至于震撼,本书以演义的形式描述了以色列的建国史,气势磅礴,可歌可泣,犹太人受尽折磨和屈辱,仅仅依靠强大的信念实现了逆袭
  •     以色列人在真的很有凝聚力,这可以从世界各地犹太人对他们本民族宗教的忠诚度上看出来。胜利永远属于有凝聚力的民族。
  •     正在看,内容不错,通过此书,可以了解犹太人的奋斗历!
  •     从《喀布尔的书商》,再到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曲,再到这本出埃及记。不得不说中东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值得敬佩,苦难造就了不屈的灵魂,造就了更细腻的感情,造就了不朽的作品。对我来说,一本好书一定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在字里行间,拖拽住你的眼睛,让你逐字逐句地去品味。
  •     关于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的恩怨,关于犹太人两千多年的历史。看这本书,真的可以很深刻领会。

    重点推荐!
  •     let us try to respect everyone regarding their behind history and culture.
  •     对于别人的悲惨命运,我一向都不关心。可怜,也仅此而已。这是第一次认真阅读有关犹太人命运的书,不管是地铁上,办公室里,还是睡前小读,都有数次悲然泪下的时候,为了这个民族的艰难,为了每个犹太人的苦难,为了犹太民族的智慧和坚强,为了他们伟大的信仰。
  •     利用端午节几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基本了解了以色列不平凡的建国之路。情节大多数来源于历史真实,但绝没有枯燥的学术味道,主要人物很丰满,情节很吸引人。凡是希望了解犹太人的悲惨历史,犹太人为什么这么玩命地和阿拉伯人斗,希望了解什么是犹太复国主义的人,这本书太值得看了。
  •     了解犹太民族的一个窗口
  •     最早是因为“埃及”两字才对它有兴趣,后来查了简介发现是讲犹太人历史的,刚好也是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刚拿到翻了几页,立马被吸引了。唯一不足的地方:书的纸质不敢恭维。不过,还可以接受了。
  •     本来对犹太人发展史一点都不了解,看了这部书之后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加深了对犹太民族的敬佩。真的是本不错的小说。很适合在休息之余、沙发上、床上阅读。
  •     我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内心是澎湃的,似乎才明白一个国家是如此重要~继续做功课
  •     一部畅销的原创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入浅出的启蒙特点
  •     一个种族的人有了安息地,另一个种族的人开始了流亡。
  •     无信仰不犹太,超乎想象的顽强,坚韧,多处让人泪目。本年度过最好的一本书,向作者致敬。
  •     以色列的历史
  •     伟大的民族,多难的民族,从这本书,了解犹太人~~~
  •     读过的好多书都遗忘了
  •     很不错的一本介绍犹太人历史的书,看后让人感慨万千!
  •     伊休夫拥有的最强大的武器是事实!
  •     借用了圣经中的出埃及为题,讲述了以色列建国的故事。在二战中保守摧残的犹太人,历经苦难,只为争取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可惜世事总不是那么简单,战后利益的重新分配,互相的战略牵扯使得以色列的建国之路走得格外艰难。此书主要讲述了人民如何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来实现建国,绝食一段令我印象深刻。没有壮烈的牺牲,就没有灿烂的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奋起的故事。
  •     70、80、90后们,想了解犹太人是怎样在蔑视、屈辱、虐待以及杀戮中复国的吗?本书作者LeonUris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人文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二战前后移民巴勒斯坦的画卷。其中,犹太人在二战中于欧洲各国的不同遭遇尤为精彩。一本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经典之作。本人认为大学生应读此书,强烈推荐!
  •     2017002:小说的外衣引出的以色列建国史,抛开行文体裁的前后不一致,犹太民族的内核足够分量。“不能征服孤独,就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封闭对现实世界的爱恨,深陷其中则一事无成;作家的世界只有写作,这无疑是在付出过高的代价;我无法确定这是否为一种极端的自私、或泯灭人性的本能,但除非能将最伟大的爱埋没,否则你将不可能在数年时间里聚焦你所从事的写作。”
  •     在看完《你往何处去》后,看到网上讲出埃及记与这本书联系起来,后来买了,送货速度不错,风格也与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引人入胜。
  •     很早就想了解犹太这个历经沉浮而不屈服的名族,这两天会翻开看的。
  •     故事挺简单的,只是仍然很吸引人
  •     压抑,尽管犹有希望。
  •     600页后的以色列建国史,后来铺的太大,有点收不住,只能宏观的讲讲历史结尾了。学习了很多很多犹太人历史,前面写的其实还不错的。
  •     感觉这本书不错,想更深入地了解犹太民族,怀着期待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