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
ISBN:9787020068708
作者:【英】E.M.福斯特
页数:186页

意大利之行

看完后再回头看的前言,却令我非常惊讶:作者跟我看的仿佛是两个故事。两个死亡事件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小说的重点。对福斯特来说,“事件”从来不是重点,事件只是聚点,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点来展示背后扭结的文化问题以及身处其间的个人的困惑。这部小说的重点是展示英国保守狭隘的清教徒式文化,在与意大利开放的“拉丁文化”相撞击之后产生的裂隙。当然,能产生裂隙,说明本体本来就存在潜势,也即小说中的年轻一代对原有文化之已经有所不满。这是福斯特小说的一贯主旨,无需多说。为了实现这种企图,这部小说最使人震撼的“事件”,毋宁说是两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场景:一是给孩子洗完澡后阿博特小姐、孩子与吉诺构成的“三位一体”构图,二是阿博特小姐解救菲利普之后搂住吉诺安慰的女神形象。这两个场景可以说完全就是两幅经典的油画,也是热衷神话与宗教隐喻的福斯特的典型手法。而目击者则是对意大利困惑不解的菲利普,这两个构图是通过他的眼睛完成的,因为他是小说中最清醒的人:他既热爱意大利艺术,又出于文化背景对意大利的生活有所疑虑。意大利是污浊+神圣的混合物,作为英国的对比,既生机勃勃、富于魅力,又混乱不堪、懒散肮脏,但相对来说,即使在污浊中也包含着神圣,因为这个想象的他者意味着一种解放力。也唯有这样的菲利普,才能看出这几个场景中的神圣意味,从而最终使自己从中得到升华。而置身其中的阿博特小姐,则只感到自己的“污浊”,因为她们比之男性要受到更多的束缚:在文化上,她们没有菲利普的教育所带来的批判眼光,同时对陈规戒律的反抗也更消极;在经济上,她们没有独立的地位,也就没有相对的自由。莉莉娅能与吉诺结婚,还是因为自己手握经济大权;而阿博特则不得不回到父亲所在的社区。相对来说,女性身上扭结着更多的经济与文化权力斗争,因此,她们的觉醒与反抗,更多的是符号化的价值(无法在现实中“成就”)。而男性则只是将可能变为实能的问题。菲利普在阿博特的启发下,清醒地认知到了自己是个“袖手看风景”、不作为的人,又最终在她的“女神”形象的感化下,决定去“成就”。小说中有大量的隐喻,这既是读福斯特的乐趣,也是读福斯特的困难之处。牵涉到神话、宗教的部分不谈(也无能谈),情节上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小孩。他是英国文化中的活跃部分与意大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最终却死于保守文化的代言人哈丽雅特之手,而由此引发的暴力事件,最后使得两种文化达成和解。如果说莉莉娅与小孩象征着寻求反抗的力量与拉丁文化粗糙、原始、盲目的结合,因而得不到理想的结局,被后者吞没失去自我、又被冷酷而愚蠢的宗主毁灭,那么,阿博特小姐则象征着较为温和的结合方式,是英国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在拉丁文化激发下,焕发出神圣光芒的愿景;而菲利普则象征着具有反思精神与自觉意识的部分,最终通过激烈的交锋,才终于通过“意大利之行”,实现了自我超克的决心。当然,小说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他们赶紧跑回车厢关窗,免得煤灰再飞进哈丽雅特的眼睛里。”仿佛两个刚去过天国的人,又一下子被拉回到世俗生活,还是得关心自己脱不了干系的那些麻烦事。但是,对于看见过神光的人来说,曾经是难以承受的重负的那些人事,已经成为可以俯身关照的弱者了。

文化之间的碰撞

因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前面还有序,像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简写。并告诉了我作者要表达什么,所以我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却扼杀了我对这本书自己最本真的体会。看到那个后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我看很多人对最后一章的意外之感,我甚至不敢相信的看了两遍最后一章。不得不说我佩服福斯特。记得他的书就放在米兰昆德拉的隔壁,所以一直想要看,没想到一拿一本也竟然是福斯特的出道小说。一开始我很肤浅,我觉得吉诺是渣男,他怎么能这样对莉莉娅,莉莉娅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她只有他了,他怎么不上进不介绍朋友给莉莉娅。我发现我太站在广大女性的方面去想这个问题。但是我同时觉得荒唐,真的会有我喜欢你,只是因为那天阳光很好,你刚好穿了我喜欢的白衬衫。但是喜欢和爱,爱和结婚都不一样。莉莉娅那么草率的就和他在一起了也不是没有理由,她在英国的家里真的是不符合她的个性,她不开心。三观合不合适,这是最重要的,除了国家文化。或许现在是21世纪了,和那个时候真的很不一样了。到了后来,我发现吉诺真的爱孩子,还有书中一些对意大利人的解释,我大约慢慢明白了。他与莉莉娅就是意大利与英国之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不能用好坏去评价书中的每个人,只能放在他们的背景去理解他。甚至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他们,因为我们的思想和他们根本不一样,我们只能不让自己也犯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书中,我也错觉的以为阿博特小姐会喜欢菲利普,因为他们从误解到相互了解和彼此发现有共同点。但是很明显,作者并不想落入俗套,更何况,这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爱情而说的故事,他们代表各种的流派,思想和文化。一拨对意大利爱的深的菲利普,阿博特,莉莉娅,一拨根本不能理解意大利,唯爱英国传统的条条框框的赫利顿太太和她的女儿。菲利普才是这本书的主角,可以说他在意大利和英国之间做了一种无形的连接。人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思想和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这本书对角色的削弱的感觉。这是我读后有很大感触的一点。很好,我还会继续去涉猎福斯特其他的书,等着我。

奥斯丁的真传

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轻喜剧的剧情和人物,处理的却是重大的人生和文化课题,体现于其间的价值观既结实又微妙,稍有不慎就会有失去掌控,造成政治和情感“不正确”的危险。迹近完美的debut。马爱农的翻译可圈可点,遣词造句与原文的风格丝丝入扣。Great job!

天使眼中的意大利

正如前言所述,这本小说故事完整,各用了四个章节叙述了两起死亡,直至最后,那座冰山的一角才正式浮出水面,多少有些让人吃惊。但回过头想想,当阿博特小姐袒露自己对吉诺的爱慕时,她的原因几乎近似于开头的莉莉娅,带着暮色的夕阳、吉诺的体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私以为这个原因也是此书真正的主角——那就是意大利。福斯特善于在小说中,透过人物带领读者去观望其背后的文化图景,而这种文化总与英国本土产生摩擦与碰撞。如《霍华德庄园》中那对流淌着日耳曼血液的姐妹与亨利一家,在这本书里,这种碰撞更多样一些,吉诺自然是再典型不过的意大利人,他与莉莉娅的婚姻,之所以失败,与其说是各自的性格,不如说是支配彼此的文化;莉莉娅当初会爱上吉诺,也许是因为她在意大利,她在某一瞬间被南方的气息驯服了,只是很快,她又成为了英国人。另一条线索,是菲利普、阿博特和哈丽雅特,哈丽雅特被派来监督菲利普,也可以算是赫里顿太太的延伸,她们从一开始到结束,对于意大利都是无法理解与排斥的;唯有菲利普与阿博特小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懂得与接纳意大利,这两人对意大利的感情,多少有些失而复的经历,只是阿博特因为一个人投入地太深,于是选择永远不再涉足意大利。这样看来,似乎标题中的“天使”是阿博特小姐,但是,它应该另有所指。在牛津有一个秘密的精英社团,即“使徒社团”(Apostle Society),该社团成立于1820年,罗素、怀特海、哈代、罗杰•弗莱和伍尔夫都曾是其成员。这一社团的退届成员会被称为“天使”,其实,福斯特这本书的书名,部分地是对这些“堕落天使”开的玩笑。在这些人物中,我想,作者代入最深的是菲利普,他不止一次的来到意大利,因为不同的目的;他试图理解、感受和欣赏这个民族的美与气质。他骨子里是热爱这片土地的,所以当他第三次来的时候,脑子想的仍是教堂呀壁画呀歌剧呀,文中提到“但是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这一切都是他的罪过。只要他内心多一点美德,就能使这片土地不再糟糕,而变得有趣。”所以,当阿博特告诉他与吉诺在菜园里相遇的事情后,他才会释然,因为原来的那个意大利又回来了。这个意大利美丽、谦恭、可爱,天生有一种浪漫,这种浪漫可以说是懒散的,像吉诺的无所事事;而这种浪漫又有一种戏剧性。菲利普了解这点,他曾对阿博特解释说:“意大利人本质上是很戏剧化的。他们把死亡和爱情都看作演戏。他(吉诺)目前肯定让自己相信他的表演很精彩,无论是作为丈夫还是鳏夫。”当他在大街上嘟囔时,引来了路人的观望,但旁人是因为“觉得很有意思。但并没有认为他是疯了,这种对话结果在意大利并不陌生。”哈丽雅特是无法理解意大利的那种戏剧性的,无论是生活中的戏剧还是剧场中,当她极力用英国人的方式让观众保持安静时,作者说她之所以得逞,是意大利人“天性对客人比较礼貌”。然而,菲利普还是看错了一点,他认为吉诺不爱自己的孩子,到了最后,当吉诺听闻儿子的死讯险些将菲利普折磨死,也许,在意大利人的血液中,戏剧性也同时意味着粗暴与蛮力,会把“你最亲爱的朋友从楼上朝你扔来”。更直接的血腥没有在这本书中发生,却出现在了《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丝在广场外无意撞见了一起谋杀,没有任何交代地迎面而来。以前觉得,福斯特的文章有点过于精英气,他不直言也不显摆,就是那么安之若素地摆出一件件充满光泽的文化遗迹,他们是教堂、壁画、音乐还有宗教。但现在慢慢喜欢上这样的写作方式,与其说是喜欢他的小说,不如说他小说背后的文化。P.S.其实,这个意大利,还有那种让人置身其中,就会看到的艺术史。圣狄奥达塔大圣堂,如同圣母子的阿博特与男婴。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