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日瓦戈医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40452476
作者:(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页数:532页

章节摘录

  送殡的队伍一面唱着《永恒的安息》,一面继续前进。当歌声偶尔停止时,他们的脚步声、马蹄声和阵阵的风声似乎依然在唱着歌。  旁观的人们让路给出殡的行列,一面数着花圈,在胸前画着十字。有些人好奇地走过来问道:“是谁家出殡啊?”“日瓦戈。”有人答道。“哦!怪不得,怪不得!”“但不是他呢,是他太太。”“唉,还不是一样。愿她的灵魂安息。这真是一个体面的丧礼。”  与亲人在一起的最后时刻一分一秒地消逝,永远不再回来。“上主和他的大地,以及所有居于地上的一切。”牧师念完告别词,画着十字,同时抓了一把泥土撒在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的遗体上。人们又唱了一遍《义人之魂》,然后一阵吓人的忙乱开始了:掩上棺盖,钉牢,放入墓穴,四把铲子雨点一般的把泥土填进墓穴,很快地筑好了坟堆。一个十岁的男孩爬上坟堆。唯有被盛大葬礼逐渐引起的感觉迟缓和心神恍惚才会产生这样的印象:男孩似乎要透过墓穴,和他的母亲说话。  男孩抬起头,从他那突出的位置失神地扫了萧瑟的秋色和修道院的圆顶一眼。他伸长了脖子,鼻梁高翘的脸孔在抽动。假如一只幼狼这个样子,谁都知道它就要嗥叫了。男孩用双手掩着脸,发出一阵阵啜泣。冷风刮过来,把冰冷的雨点打在他的手上和脸上。一个穿着窄袖黑衣的男人走向坟前。男人是死者的弟弟、男孩的舅舅,名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韦杰尼亚平。他原本是个神父,后来由于自己的请求又还了俗。  他走到男孩跟前,把他带出坟场。  当天晚上,他们住在修道院里。尼古拉舅舅以前便是这修道院的神父,修道院特别给他腾出了一个房间。这一晚正是圣母代祷节的前夕。第二天他们就要南下前往伏尔加河上的一个城镇,尼古拉舅舅在那里的一家进步出版社做事。他们已经买好车票,行李也收拾妥当,放在房间里。车站距离修道院不远,他们在这里可以隐约地听到火车头喘息的声音。  夜里,天气变得异常寒冷。房间的两个窗子开得离地面很近。透过窗子望出去,外面是一角已经荒废了的菜圃、一段散列冰洼的大路和埋葬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的墓园一隅。菜圃里除了墙边有一些矮刺槐和几棵冻得萎缩发青的包心菜外,什么也没有。每一阵风吹过,那些叶子剥落净尽的矮刺槐就如同着了魔似的飞舞着,然后又俯伏在路边。  半夜里,那男孩尤拉被窗上的一阵敲击声惊醒。黑暗的房间里神秘地被一种刺眼的白光照亮了。他只披了件衬衫,跑到窗前,把脸孔贴在冰冷的玻璃上。  除了纷飞的大风雪之外,外面什么也看不见,既看不见坟地、道路,也看不见菜圃。大风雪几乎像是故意地对尤拉施展着它的威力,它咆哮着、吼叫着,竭尽所能地吓唬着他。那无垠的白色在空中翻滚着,向大地直倾而下,覆盖了一切。风雪独霸了整个世界,其他的东西都消失了。  尤拉离开窗户,第一个冲动就是穿上衣服,跑到外面去做点什么。他害怕那几行包心菜被埋得太深,再也没有人能把它们挖出来;他害伯母亲要沉入地底,离他愈来愈远。  但结果他还是哭泣着停下来。舅舅醒了,同他说了一阵主耶稣基督,并且试着安慰他。然后舅舅沉思地站在窗前,打着哈欠。天快亮了,他们穿上衣服。  当母亲尚未告别尘世的时候,尤拉并不知道他的父亲早已遗弃了他们母子,独自在西伯利亚和外国过着放荡荒淫的生活,把家产挥霍一空。他常常听到的说法是他的父亲到彼得堡去做生意,或是参加通常在依尔比特举行的商品展览会去了。  他的母亲老是疾病缠身。当她得知自己染上肺结核后,经常前往法国南部或意大利北部疗养。尤拉和她去过两次,但他通常是被留在家里,托陌生人照顾,并且每次都托给不同的人。尤拉逐渐习惯了这种背景混乱、不断有神秘事故出现的生活,因此对于父亲的离家,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了。  他记得当他还很小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都冠着他家的姓氏。那时有一家日瓦戈工厂,一家日瓦戈银行,好几座日瓦戈大楼,还有一种日瓦戈领带夹,甚至有一种叫做日瓦戈的糖酒蛋糕。而且,曾经有一个时期,在莫斯科只要你对赶雪橇的车夫说一声“日瓦戈”,那就如同说“到传说中的金银城去”,他自然会把你载进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把你送进一个广阔而幽静的林泉之所。栖息在松林中的乌鸦抖落积雪,它们的聒噪引起阵阵仿佛树枝断折的回响。纯种狗成群地从新房前的空地上越过大路奔驰而来。再往前去,一盏盏灯火闪现在逐渐苍茫的暮色中。  然后,突然之间一切都消失了。他们穷了。  一九○三年夏季,有一天尤拉和他的舅舅尼古拉坐着一辆双马敞篷车穿过田野,他们去探访伊万·伊万诺维奇·沃斯科博伊尼科夫,一个教师和普及性读物的作者。他住在杜普梁卡,这庄园是绸缎商、热心的艺术赞助人科洛格里沃夫的财产。  这天正好是喀山圣母节。当时也是收割小麦的农忙季节,但不知究竟是因为节日,还是因为中午休息,田野中竟一个人也看不见。在高张的火伞下,那些收割了一半的田地,就像剃了一半的犯人头。飞鸟在空中盘旋,被沉重的穗子压弯的小麦静立在炎阳下。远方,收割过的麦田上,排列着一捆捆整齐的麦秆。如果你长久地凝视它们,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仿佛它们是会动的,如同土地测量员一般沿着地平线边走边记数。  “这些田地是谁的?”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问帕维尔。帕维尔是报馆老板的佣人,他斜坐在马车的驾驶座上,耸着肩膀叠着腿,一看就知道是个不善驾驶马车的人。“是地主的还是佃农的?”  “这些都是老爷的,”帕维尔抽着烟,过了好大一会儿才用鞭柄指着另一个方向说,“那边才是佃农的——唷呵!走吧!”他吆喝着马,像工程师注视压力计似的注视着马的尾巴和腰部。那两匹马正如天下所有的马一个样,套在车轭上的那匹老老实实地拖着车,另外那匹没有套上的像天鹅似的伸长脖子,像个精神萎靡的懒虫,光是和着铃声踏步。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带着沃斯科博伊尼科夫那本讨论土地问题著作的校样,因为当局对于出版检查的尺度渐渐严格,出版社老板要求作者把原著修改一下。  “这里的人愈来愈不像话了,”他对帕维尔说,“附近一个村子里,一个做买卖的被他们砍了头,县立的传种马厩也被烧掉了,你觉得这些事情怎么样?你们村子里的人怎么谈论这些事情?”  很明显的,帕维尔的看法还要悲观些,甚至比那个催促沃斯科博伊尼科夫修改对土地问题的激烈意见的检查官还要悲观。  “他们怎么说呢?农人被宠坏了——对他们太好了,这是没有用的。给农人一条绳子,上帝知道,他们马上会你吊死我,或我吊死你。——唷呵!走吧!”  这是尤拉第二次和舅舅到杜普梁卡去。他自以为已经认得路,每当田野在眼前展开,在树林边缘形成一道狭窄的界线时,他就觉得自己认得这地方,路马上要向右转,而且立即就可以看见那十俄里外的科洛格里沃夫庄园,以及在远处闪耀的河水和对岸的火车站了。但每一次他都认错,田野过了还是田野,一片又一片相继隐没在树林后面。这些广阔无边的田野使他觉得自由自在,意态昂扬,使他不住地思前想后,梦想未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帕斯捷尔纳克)因当代抒情诗创作和继承发扬俄罗斯伟大叙事文学传统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而获奖。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    《日瓦戈医生》这一伟大的著作是一本充满了爱的书,并不是反苏的。它并不对任何一方不利,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俄国只要记住这次诺贝尔奖金是授予了一个在苏维埃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这样一件事就行了。  ——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    在二十世纪的半途中,俄国十九世纪伟大小说又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魂灵一样回来打扰我们了,这就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它创造了一个深邃的回音室。  ——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全名为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俄文: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俄罗斯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出生在一个犹太“艺术家庭”,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钢琴家。毕业于莫斯科文学院,后赴德国的马尔堡大学留学,攻读哲学,又在欧洲各国游历,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小说《日瓦戈医生》闻名于世,但此书因批判了苏联体制,长期被列为禁书。
卫国战争之后的1948年,他开始创作《日瓦戈医生》,1956年完成并在次年发表后,轰动国内外,并使作家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四天后由于苏联众多舆论的反对,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他只好拒绝领奖,致电写道:“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我被授奖所做的解释,我必须拒绝领奖,请勿因我的自愿拒绝而不快。”1986年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和思想深度, 善于在历史演变的背景下透视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思想变异,真实而又细致地描写主人公多情而波动的内心世界与冷酷无情的客观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达到反思历史、呼唤人性的目的。《日瓦戈医生》便是他创作追求的集中代表。
黄燕德
1950年出生,台湾云林县人。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早年以“碧竹”笔名撰写出版散文、小说20多本,如《古榕》《星散》《在斜阳外》等,1980年代,更改笔名为“林双不”,文风骤变,中文造诣很高。文学翻译有《日瓦戈医生》《基督山伯爵》等。

书籍目录

序  艺术隐喻中的历史投影/王介之
第一章 五点的快车
第二章 来自另一个圈子的姑娘
第三章 斯文季茨基加的圣诞晚会
第四章 不可避免的事已臻成熟
第五章 告别旧时代
第六章 莫斯科宿营地
第七章 旅途中
第八章 抵达
第九章 瓦雷金诺
第十章 在大路上
第十一章 林中战士
第十二章 荒漠中的花楸树
第十三章 带雕像房子的对面
第十四章 重返瓦雷金诺
第十五章 结局
第十六章 尾声
第十七章 尤里•日瓦戈的诗作

编辑推荐

  帕斯捷尔纳克是迄今108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唯一因获奖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作者简介

★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作品
★ 帕斯捷尔纳克是迄今108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唯一因获奖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 著名翻译家黄燕德经典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日瓦戈医生》这一伟大的著作是一本充满了爱的书,并不是反苏的。它并不对任何一方不利,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俄国只要记住这次诺贝尔奖金是授予了一个在苏维埃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这样一件事就行了。
——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
在二十世纪的半途中,俄国十九世纪伟大小说又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魂灵一样回来打扰我们了,这就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它创造了一个深邃的回音室。
——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图书封面


 日瓦戈医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笔者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主人公的大体活动线索,对书中情节做出了故事性概括,由于故事的时空跨度较大,简述将根据空间位置的转换分为三大部分。同时,笔者将对重要的几次对话和历史事件进行标注,在关键情节处基于原文进行阐释。第一部分(莫斯科——西伯利亚——莫斯科)日瓦戈的父亲是西伯利亚富商,他们家族曾经非常富有,后来不幸破产。日瓦戈太太去世后,日瓦戈跟随他的舅舅尼古拉生活。第一次对话发生在1903年夏季(笔者仅标记重要对话),即舅舅尼古拉和作家伊万谈论历史、基督与信仰。作者通过对话体现尼古拉的思想基础,并用旁白埋下伏笔:“不久他将跻身于当代的作家、教授和革命哲学家之列……已钻出托尔斯泰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而且继续向前探索着……这观念会在运动中清楚地指出转变的道路。” 不远处的特快列车上,犹太少年戈尔东对世间一切是否有计划和目的提出质疑,富翁日瓦戈则在律师科马洛夫斯基的多次灌酒后,跳车自杀。守寡的吉沙尔夫人带子女来到莫斯科,在律师科马洛夫斯基的帮助下谋生。科马洛夫斯基带拉拉参加舞会,并亲吻了她。1905年俄国铁路工人大罢工,这是俄国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之一。段长拒绝了安季波夫维修铁轨的请求。季韦尔辛在罢工委员会进行热切讨论,随后与虐待徒弟尤苏普卡的胡多列耶夫发生冲突。当晚,铁路工人全面罢工。几天后,沙皇不得已作出表面让步,签署了一项关于“赐予”政治自由和关于召开立法杜马的宣言。季韦尔辛的母亲和安季波夫的儿子帕沙参加了一次游行,游行随后遭到镇压。此时日瓦戈、冬妮娅与戈尔东正进行思想上的清修。第二次对话发生,尼古拉与维沃洛奇诺夫谈论象征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尼古拉在日记中表达出这样的观点:象征主义是过时的,现在是人的世界。科马洛夫斯基与拉拉发生了性关系,这位少女感到羞耻与困惑。不久,普雷斯尼亚工业区发生暴动,尼卡和帕沙参加了义勇军。该期间,帕沙与拉拉相互关注,产生暧昧的情愫。吉沙尔一家去旅店避难,吉沙尔夫人得知拉拉与科马洛夫斯基的事后自杀未果,而来探望她的戈尔东认出科马洛夫斯基是正是日瓦戈父亲的律师。日瓦戈、戈尔东、冬妮娅即将毕业,其中日瓦戈修读医学,他和戈尔东的思想与性格深受舅舅尼古拉的影响,即历史是人类为应付死亡的挑战而创造出来的。第三次对话发生在日瓦戈与冬妮娅的母亲安娜之间,日瓦戈谈到自己对复活、意识、死亡的理解,并真诚地告诉安娜:“在别人当中的你——才是你的灵魂,这就是你了。这就是你一生之中,你的意识所呼吸、所生活并享受过的一切——这就是你的灵魂,不朽的你,在别人眼中永生的你。” ,这里初步体现出日瓦戈的博爱精神,即重视个性价值和自由,尊重每一个性,爱别人,特别是不幸的人,这在后面的情节中也有体现,容后提及。在安娜的安排下,日瓦戈与冬妮娅订婚了。拉拉为了拜托科马洛夫斯基,在科洛格里沃夫家做家庭教师,期间她与帕沙渐生爱意。与此同时,冬妮娅与日瓦戈之间的情愫也在暗流涌动。当日瓦戈经过卡莫格街时,他注意到“有一面窗子透出了烛光……那根蜡烛的光看上去像是有意识地投向街外……等着某一个人”,他为此呢喃道“桌上点着一根蜡烛……” 。这是本书最关键的伏笔——他的一生已被“注定了无法避免的结局” 。斯文季茨基家举办圣诞舞会,日瓦戈、冬妮娅和拉拉都来参加,席间拉拉枪杀科马洛夫斯基未果。在故事临近尾声处,帕沙谈及对拉拉的最初印象:“她那时还是个孩子,不过即使是在当年,你就已经能从她的脸上和眼神中见到那个时代的所有惶恐和不安。所有这个世纪的主题——所有的眼泪、侮辱和希望、累积的怨愤和骄傲都刻在她的面孔和行为上,与一种小女孩羞怯自持的优美相生相伴。她是这个时代的活控诉状。” 这与拉拉形象所包涵的隐喻形成了呼应(详见后文)。不久,安娜去世,日瓦戈参加葬礼。他此时的心境与开篇参加母亲葬礼的心境恰成对比——经过科学与理性的熏陶,他的思想已趋于成熟,“他注意地倾听着每一个字眼,期望着这些字眼也像任何字眼一样有着清晰的意义。他对天地大能的尊崇是不含宗教意味的,他对天地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的崇拜。” 同时,他对于美也有了新的认识,即“艺术不断关注的有两点:它永远在为死亡默想,而且永远在创造生命。一切伟大的真正的艺术,是模仿并延续圣约翰启示的。” 拉拉与帕沙婚后,前往尤里亚金任教,两人有了女儿卡坚卡。帕沙怀疑拉拉并不爱他,决定参军;拉拉来到前线当护士,以寻找帕沙;日瓦戈在沙皇的医院任军医,他与冬妮娅有了儿子沙夏;当年的小徒弟尤苏普卡(加利乌林)升任为中尉。帕沙不幸失踪,加利乌林以为他已战死。戈尔东来看望日瓦戈,在谈话中,日瓦戈表达出对战争的“毫不容情地互相消灭的逻辑” 的难以接受——战争的残酷性与他为国而战的理想抱负首次发生了冲突。在急救站,作者将日瓦戈、戈尔东、拉拉、加利乌林聚拢在了一处,他们暂时还无法相认,但在不久的未来,历史和战争的洪流将裹挟着这些人,将他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意味深长地写道:“其他的事也只有等待将来才知道,那就有待日后的一次聚会了” 第四次对话出现在日瓦戈制止士兵捉弄老犹太人之后,日瓦戈谈及“民族”这一概念。戈尔东随即指出,民族“已经不是普通的民族,而是奉了教、改了宗、灵魂变化了的民族” ,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迫使他们继续保持他们的民族,而且除了民族别无他物” 。同时,他激烈地发问道:“所有这些敏感的、仁慈的、富有人情味的人民,遭受着轻慢和鞭打,是为了什么?……为什么犹太民族的知识领袖总是无法超越他们那套容易体会的不满现实的感觉和讽刺性智慧呢?” 。日瓦戈与戈尔东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逐渐看清了战争的真实面目。由于工作的关系,日瓦戈与拉拉常一起工作。比留奇的变兵建立起济布申诺共和国,但旋遭镇压。新委员金茨试图用谈话打动比留奇变兵,由于措辞不当被变兵枪杀。日瓦戈对拉拉表达投身革命、追求自由的意愿。不久,他们分别退役回家了。与日常生活的长久隔绝,使他在归途中最心旷神怡的就是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家,他感到“这是真正的生活,有意义的经验,一切学问的实际目的,这是艺术标的之所在——回家”,本文在这里第一次显露出疏离“宏大历史”的意向。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后,宴请旧日朋友们,并发表关于革命的演说,他指出前线与后方的区别是虚妄的,革命将波及苏俄民族中的每一个体,而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后,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内战接踵而至,苏维埃政权建立。十月革命之后,日瓦戈继续在医院留任,而不像其他同事因为供职不划算而找一个文明的理由辞职。他甚至不惜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为伤寒病人治病,最终自己也患病倒下。在患病期间,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写道:“拥抱是欢悦的,醒来也是必须的。” 笔者留意到一件小事:“那条街上有个机关,政府可能在把从附近城区内一座被拆掉的房屋得来的木板供给它作燃料……尤里•安德烈耶维奇趁哨兵转身……小心地从木材堆底部拉出一块厚木板……他紧贴墙壁的阴影,安然将木板扛回家中。”在面对困难的现实生活和温饱不能满足的情况,日瓦戈不得不做出妥协性的行为。日瓦戈是这样的人:首先,他是一位正直高尚的知识分子,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完成职责内的任务;其次,他也是在艰难中寻求生存的个体,面对人类生存需求的最低层次得不到保证的情况,知识分子的原则性也发生了轻微的撼动。第二部分(莫斯科——瓦雷金诺——尤里亚金——莫斯科) 日瓦戈染上斑疹伤寒,为了生存,日瓦戈举家向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在接下来的活动空间里,这种斗争与妥协的矛盾走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因为此时的日瓦戈,已不仅是同自己的内心做着抗争了。旅途过程中,他曾经的那种熟悉的相对安定生活氛围,被一种全新的陌生感和疲于奔命所代替。即便像是这种令日瓦戈踏上生命新旅途的决定,他也一度表示反对,认为此事不会成型。而当一切接近完成的时候,他却不得不说“那么,好了,你们赢了” 。再次,即便是这样一个不太起眼的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日瓦戈医生的抗争与最终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他在此期间遇到了农村少年瓦夏,以及投身布尔什维克的帕沙——斯特列利尼科夫。日瓦戈夫妇随后定居在瓦金雷诺。日瓦戈和桑杰维耶托夫谈论布尔什维克、米库利钦,他被安排住在米库利钦家。日瓦戈有了多余的时间,于是他开始写随笔,关于关于生活、艺术、普希金的随笔。他评价道:“在俄罗斯的全部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普希金和契诃夫的天真烂漫的俄罗斯品质,不侈谈人类最终的目的或人类的解救这类高调。这并不是他们不曾想到这些事,事实上他们想得很多,不过,在他们看来,高谈这些事似乎是自夸、放肆。” 他引用了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诗行:如今,家庭主妇是我的理想,安静的生活,和一大碗甘蓝菜,是我最大的梦想。 此次,前文提及的“疏离‘宏大历史’的意向”在日瓦戈的作品中深刻地显现出来,他关注日常生活,慷慨地挥洒对日常生活习俗与诚实劳动之赞美。日瓦戈在图书馆时,与拉拉重逢。他前去拜访拉拉,后者与他谈及帕沙的经历。日瓦戈陷入了与拉拉的爱情,他偏向爱情的心无时无刻不在与家庭的道德责任感做着斗争。但游击队员征用日瓦戈这一突发事件,打断了他自我抗争与自我妥协的挣扎,将他卷入了新一轮的多重矛盾中。在游击队担任军医期间,日瓦戈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并放走了尚为少年的白军士兵谢廖沙,他的博爱精神再次被体现出来——下文对于拉拉无私的爱也传达了相似内容。同时,日瓦戈也在不断地同自己的意愿、队长利韦里的命令做着抗争,无数次濒临与现实妥协的边缘。不良少年们与白军密谋,活捉利韦里,计划由于叛徒而败露。日瓦戈遇到了帕雷赫,他曾是比留奇变兵,枪杀了金茨。叛徒和违纪者们被枪决,尽管如此,游击队仍不断溃退。在失利阴霾的笼罩下,帕雷赫杀死妻儿,继而失踪。日瓦戈设法逃离营地,回到了尤里亚金。他的意识这样描述拉拉:“俄罗斯,他的无可比拟的母亲,这是具有不朽光辉、历经灾难、作不可预卜之冒险的俄罗斯,是名扬四海、顽固、奢侈、疯狂、不负责、殉难的、可敬爱的俄罗斯。哦,活着是多么甜蜜啊!活着并乐于活着是多美好啊!哦,时时渴望感谢生命,感谢存在本身,感谢它们,就像一个存有感谢另一个存有。拉拉正是这样的人。” 这与帕沙对拉拉的最初印象遥相呼应——拉拉作为女主人公,在书中象征了多灾多难的俄罗斯女性,更是精神生活丰富、内涵复杂而深广的俄罗斯自身的隐喻。在寻找家人的过程中,日瓦戈不慎染病,但由于拉拉的悉心照料,他的病逐渐康复。在第五次对话里,日瓦戈与拉拉谈及冬妮娅、科马洛夫斯基、帕沙。对于个人幸福被毁的原因,拉拉解释道:“这不只是我们的故事这个样子,这已经变成了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命运。” 她认为个人幸福的崩溃应归咎于战争,正是连绵不断的战争摧毁了她建立不久的小家庭,使家庭生活方式的基础毁于一旦。谎言开始降临到俄国土地上,而主要的灾难、未来罪恶的根源,是丧失了对个人见解所持有的价值的认同,大家都要按照那些陌生的、强加给所有人的概念去生活。政权建设进入“第二阶段,重点全放在冒充的同情者、逢迎者的可疑活动上” ,为躲避局势,日瓦戈带着拉拉和卡坚卡躲进瓦雷金诺的旧宅中。在那里,日瓦戈短暂地享受了爱情与写作的快乐。拉拉与西拉菲玛有过一段有关基督教的对话,她们探讨上帝和生活之间、上帝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革命所宣传的“有关领袖与人类的华美的宣传辞令有倒转历史的力量”,“个性和自由的教义” 才是应被推广的。日瓦戈做出抉择,让拉拉随科马洛夫斯基出国避难,将深沉的爱恋葬入心底:“‘再会吧,再会吧。’他说了一遍又一遍,在期待雪橇出现的时刻的来到,他的话悄悄地送入午后的空气中。‘再会吧,我唯一的爱人,我的爱人永远失去了。’” 而冬妮娅一家也被驱逐出国 。第六次对话出现在帕沙归家寻找拉拉时,他重新评定自己的一生,并谈及对革命、对拉拉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位铁面无私的红军军事指挥官的形象,旧俄时代的屈辱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狂暴的复仇心理,但由于他在一战期间曾被俘带往国外,他也成为了清洗对象。帕沙在对话中表现出一种因惊恐和悲伤而生发的发疯和狂怒,并在次日含冤自杀。作者将这种现象总结为“世纪病,时代的革命癫狂”。1922年夏天新经济政策开始,作者直言:“这是苏联历史上最难于捉摸和最虚假的时期。”第三部分(莫斯科)日瓦戈与瓦夏返回莫斯科,他试图通过申诉让家人归国或者自己去巴黎看望他们,他还在为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做着抗争,却过早的认定这些行为皆为徒劳。自放弃申诉开始,日瓦戈的抗争愈发微弱,直到默许了这种安排——他又一次地开始妥协了。而他与马琳娜的婚姻,似乎标志着这种与现实生活的抗争临近尾声了。日瓦戈与戈尔东、杜多罗夫有过一次对话,后两者劝他与现实生活完全妥协。他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是位贯穿整个故事的神秘人物,事实上,他是一位当权的少将。在叶夫格拉夫建议下,日瓦戈离开亲友隐居。在赶赴新工作的电车上,日瓦戈心脏病发作而死。这一年是1929年,该年份绝不是随意设定的,帕斯捷尔纳克的其他著作中也有关于这一年的描述,例如“诗人的最后一年” ,“什么人的诗都不存在了”、“文学停滞了” ……这不仅和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的死等诗人的死有关,更指涉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布哈林、李可夫等苏联领导人被打成“右倾投降主义集团”,“反右倾斗争”随之开展,著名文学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被解除教育人民委员的职务。随之的1930年,全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现真正的“转折”,个人崇拜泛滥成灾。日瓦戈死于1929年,正隐喻了苏联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宏大历史”在拉拉眼中不过是一种“琐屑忧烦”,她更多地是从个人幸福和家庭的角度来看待眼前的历史事件的。她在日瓦戈的葬礼上,对叶夫格拉夫说道:“生命的谜,死亡的迷,天才的魅力,朴素美的魅力——是的,是的,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可是实际生活中的琐屑忧烦——像行星的变形这类事情——这些事情不是为我们而设的,不是,谢谢你。” 戈尔东和杜多罗夫相遇,并谈到战争、赫里斯京娜。而日瓦戈和拉拉的女儿塔妮娅,现身并叙述自己养父母的遭遇,叶夫格拉夫收养了她。这里的设定是该书隐喻性命题的现实体现,即诗人勃洛克当年所说的:“我们是俄罗斯恐怖时代的儿女” 。本书的尾声中,戈尔东和杜多罗夫阅读日瓦戈的著作,笔者写道:“虽然胜利没带来战争结束时所期待的解脱和自由,无论如何,战后的空气中是充满了自由的征兆。” 该句颇为准确地传达出那一时代特有的历史氛围,也体现出帕斯捷尔纳克关照历史的独特眼光。尾声关于本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笔者无法给出单一角度的阐述,但认为它是与俄罗斯命运紧密关联的:整个二十世纪中,苏维埃政权曾是人类寻求自由理想生活而建立的政权体制,是激荡了半个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实验室,但最终如同主人公日瓦戈医生一样,在历史巨轮的碾压下,沉寂地土崩瓦解。伴随着该政权坍塌的,还有身处其中的无数曾经为理想,为梦想,为心中真善美而努力奋斗过的人们——他们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进行了无数次的革命斗争、社会实验,为探求人类社会的幸福明天而做出了不懈的斗争。不幸的是,曰瓦戈医生和与他有着共同命运的人们,却不得不与这个政权的命运一样,面对洪流般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挣扎着退却、妥协,历史的舞台上曾经留下过他们的脚印,却依旧不能摆脱孤独退去的命运。越是读至情浓处,笔者脑海中这句话便愈发清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而当此书激扬起的历史尘埃终于落定,阖上书页,眼前浮现的却是这样的画面:在人流涌动的莫斯科街头,一个男人捂着胸口,挣扎着向前跑去,却倒在了地方。日瓦戈永远地与这个世界妥协、告别了,他失去了所有的身份,只是一片车水马龙中,蜷缩在地上的孤独者。是的,他是一位孤独者,而他的整个生命经历,在死亡的那一刻汇成一曲时代的哀歌。这哀歌曾经鸣响在苏维埃,今天,它依然振聋发聩。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包装不错 ,纸质一般,内容不错。
  •     还没来得及看,书的质量还不错。
  •     意识是向外照射的光,它照亮我们前面的路,免得我们被绊倒。它像火车头上的车头灯——把它照进车厢,结果就一定撞车。(66)
  •     从喧嚣到平静,最后归于落寞,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浪潮中的饱受颠簸,发出革命前不好革命后也不好的悲叹,唯景色依旧伊人在侧。。。。。。虽然读俄国文学的体验一直不佳,但作为睡前读物还是极好的。
  •     值得一看~体现个人自由、尊严与历史政治冲突的一本交锋史~
  •     那是一个必然要来临的时代,因此造成主人公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     小时候看过电影,最近又温习了一遍,再追加看一遍原著,再回头看一遍电影,俄罗斯啊俄罗斯,从来都从骨子里透出浓浓的忧伤,决定半年内存钱,一定要去看看走走游游
  •     大师杰作,作品深刻,值得细细品味
  •     反应战争年代的作品很多,尤其在俄罗斯,像十月革命的作品、卫国战争的作品以及沙皇末期的作品等等,涌现的杰出作家如高尔基、普希金、屠格列夫及托尔斯泰也数不胜数,在中国几乎家预户晓,脍炙人口。然而本书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不尽相同,作者帕斯捷尔纳克采用纯现实主义的风格,叙述了主人公尤拉·日瓦戈光辉战斗的一生,时间跨度的,时代背景纷乱复杂,白色恐怖下的描写却不是很多,整部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充分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几乎好像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阅读本书更能感受一种非常真实的异国风情,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习惯,就像小说描写的日瓦戈医生的那种爱恨分明、勇于拼搏、积极向上、不屈不劳、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     十年后重读此书,字字句句如入心扉。
  •     小说内容非常精彩,简短明快可又描绘地如身临其境
  •     还行,就是书的字太小了点。
  •     经典名著,大家翻译。推荐。
  •     以前不理解苏联为什么会崩溃,是西方演变的而结果,现在看的资料多了,越来越接近事实后,我发现,那个时代的荣光是虚妄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到过去,即使贫穷,至少我们的心灵还是自由,那个被给控制和异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扭曲的额,包括人性!
  •     从家回学校,从北京到张掖,从西宁回北京,三次坐车的时候看完。日瓦戈与拉拉有着最美的爱情。作者应该是个悲伤的人。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压抑的悲伤。
  •     还可以,纸质较舒服。。没什么心得。
  •     日瓦戈医生(精装珍藏版,翻译大师黄燕德全译本)
  •     “我们是俄罗斯恐怖时代的儿女。”
  •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读完了,俄罗斯人名字冗长的不像话,怎么也记不住,总是得回头翻看。这本书环境、人物心理描写非常非常细腻,开始读的时候可能因节奏慢而觉得无聊,越往后读越难以释手。从普通人民的角度反映对当时革命的苏俄的看法,政治的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人民生活的畸形,分离的无奈,以及男女主人公互相体谅的爱,都跃然纸上,诺贝尔奖,当之无愧。
  •     日瓦格医生是经典著作,无庸置疑,重点是要有一个好译本。
  •     一人的名字有几个还都这么长
  •     这类书以前未读过,还没看完,但总体不错,赞一个!
  •     挺好的,十分耐读,朋友推荐的
  •     和电影对比看,好
  •     诗人的小说不同凡响,老前辈的翻译很美
  •     书的包装很漂亮,精装版的就是买回来收藏的,不错~
  •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底都住着个日瓦戈医生,只不过我们比他识时务,我们比他更不敢坚持执拗。
  •     很不错,值得一读,内容很吸引人。
  •     正如尾声里的盖棺定论,反映的是俄国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堕落”,说它反动一点不假。卡了我半年的元凶,俄罗斯文学的阅读体验本身就糟得一那啥,读到后面还意识到这特么还是英译本转的。据说继承了俄罗斯伟大民族传统的情怀文笔都不太能透过隔阂感受到,情节和技巧也…就这样吧,但总归是就算读过就忘也值得一读的东西。
  •     内容深刻,不可多得的好书
  •     正能量,陶冶情操,热念爱情,热爱生活。
  •     还没拆开包装 拿在手上很实在 期待。
  •     《日瓦戈医生》是诺贝尔文学经典。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小说主人公尤利·日瓦戈在他不到四十年的短短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几乎所有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他对所有这些历史事件都作出了反应。
  •     嗯挺好看的感觉也挺久没看小说的了 小说所跨时间很长 可以窥见俄国到苏联这段时期里面种种思想和人们所遭遇的 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感觉开始的有点突兀 但是他们两个在一起的对话都挺有意思的 最后的结局只能说命运弄人? 最后一章的诗过几天看好了
  •     好书。了解不一样的苏联,很值得看
  •     比想像中的小些。
  •     送同学的,挺好的,包装不错,封面页挺好的
  •     买的时候没注意到是精装的,很厚的一本,想买很久了,这次可以入手真的很开心
  •     很震撼,作品很棒
  •     很好看的一本俄国小说,之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都是囫囵吞枣的看,这本算是细看了,很好看
  •     不是很认同作者某些观点,不过对历史的清醒还是很让人信服的。
  •     谈人生谈理想当如是。
  •     应该是正版的,包装也不错
  •     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代表作,读来爱不释卷。赞一个。
  •     不错不错还没看
  •     很好的书,虽然还没有开始看,但是以往读俄罗斯的文学,都会有俄罗斯特有的严肃和高傲,很不错
  •     电影拍成了爱情篇,却说是一本忏悔录,很适合中国青年看,史诗级。
  •     暂时还没有时间看。
  •     还没读完,趁着写评论,一切写了吧~应该会好看!
  •     读了一大半还是决定不读了,背景、历史、环境、文化全是陌生的,读小说无法入戏也甚是烦躁,只剩诗意的修辞了。
  •     书不错 译本一般吧
  •     正在读,看过电影,然后买的书,书应该比电影更深刻
  •     面对历史的滚滚车轮知识分子的命运,太脆弱
  •     想看这本书很久了,内容很好,推荐
  •     挺不错的,要细细品味
  •     一个为颂扬政治而书写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显然此书作者不是
  •     看完再评,对书内容不做评论
  •     翻译的很好,俄国文学多在葬礼开始貌似。
  •     《日瓦戈医生》是伟大的著作,可惜装潢不够精致。
  •     建议大家和电影一起看
  •     我还真不习惯这个风格,还是俄罗斯文学实在太压抑了?译本不推荐。
  •     我没有读懂,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经历过,对那一段历史也并不了解,所以我感觉被高估了
  •     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怎么静心 所以要看第二遍
  •     纸张不错,内容还没看,是硬壳的,我个人不是太喜欢硬皮书
  •     "我想,如果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不会爱你爱得这样热烈。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尤罗奇卡对拉拉说。
  •     内容远比电影充实,人物也更加丰满,生动。
  •     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 在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历史上,唯一因获奖而招致耻辱和灾难。著名翻译家黄燕德经典全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     历史老师推荐的书~相信一定会很棒!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啊啊啊!必定研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