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栖居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08662423
作者:萧春雷
页数:268页

内容概要

萧春雷
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人文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人类如果卵生:萧春雷艺术随笔》、《阳光下的雕花门楼》、《嫁给大海的女人》、《风水林》、《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等十余种。现居厦门。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怀抱星图的大地过客 001
苗族大迁徙 011
客家的诞生 027
走廊上的民族 045
闽南人及其红砖大厝 063
广西的海洋之梦 077
浙中南古村镇的文脉 103
上党之水浊漳河 137
宁夏长城人家 163
宁夏黄河人家 179
神佑台南府城 195
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 227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257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王牌作者 萧春雷
行走中国 沉淀十年 精华文章全集结
“中国的掌纹”系列——《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
他以非凡的眼界,观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的空间。
天地生人,但人类并非植物,注定效忠哪一方水土,他们可以漫游;人类亦非动物,终日匍匐在大地上觅食,他们还有信仰。举头三尺有神明,你的生活就超越了自然环境,足以包容奇迹。


 大地栖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寻找大地的过去评《大地栖居》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人类栖息、居住在大地上,行百里路,破万卷书,穷其一生在追寻自己存在与成长的意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相同的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先人前辈走过的印记、刻下的痕迹及留下的踪迹,知悉他们曾经的努力,探索他们与自然的相处,以期获得生活的智慧,探寻所谓的意义。游记似乎是结合了旅行和读书的两种努力,它一边在展示探索的过程,一边在记录人生的感悟。《大地栖居》系列就是这样旅行和思考的游记系列,它记录了作者游历华夏大地之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开始读《大地栖居》,本是因为小时候到过闽南,对闽南红砖大厝的喜欢;家乡的房屋建筑也多少有闽南风格的影响,但我却对其历史一无所知。因为很少有去搜集相关资料信息的习惯,于是便“懒得”细究下去,这次可以直接“拿来”,便可以得到多年来一些问题的答案,完成了自己的一项小心愿。从书中得知,红砖大厝是闽南文化的继承发展、西方文明的植入衍变,加之中国、南洋建筑文明的互相碰撞、吸收与融合,丰富我们自己传统的一座活化石。人类不停在大地上游走,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散播在各处,文明本来就是人类智慧的累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推陈出新,遗留到如今的应该是曾经的精华与骨干了。类似的探索与发现在书中还有很多,苗族的迁徙、客家的产生,都像传奇故事一样令人着迷;百姓的生活、历史的变迁,又像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每一个细节值得琢磨。从广西、浙江到宁夏、西藏,作者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印记,也用他的文章记录了他的见闻与思考。和一般的旅游游记不同的是,作者更考虑文章的文学性、现场感和学术价值,因此在每一个地理人文景观中,作者所写的游记,同时反映了历史的传承、现实的发展以及学术上的探究多重意义,其意义不仅给未到过的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述说,文学性和学术性描写让文章更显得厚重和深远。苗族的迁徙与发展,其实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我们生存的坚强、文明的自我构建以及文化的不断传承,等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获得的和失去的同样多,也同样重要。放宽我们思想的视角去看人类,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发展一直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蹒跚前进;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寻找曾经的足迹,就是在后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程,或许能让我们获得更多关于文明的信息,这些碎片的拼接,让文明的历史曲线显得更加连续、平滑。《大地栖居》给游客的启示是,在做任何一次旅行的时候,都可以提前问问自己旅行的意义,做一做旅行的攻略,到景点时倾听一下地理与历史的声音,回望先人们曾经的思想。《大地栖居》给行者的建议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人要带着敬畏的心向往自然,行走于大地之间,更需要有包容与勇气。对于那些更富有责任的人们来说,历史有时候需要经常遥望与回望,文明需要持续的探究与求索,因为人类游走在大地之间,并非注定要效忠哪一方水土,他们带着他们的信仰四处奔波,有时候为了觅食蝇营狗苟,有时候已经忘了曾经的过去。2016-10-8
  •     是因为自己也要出去走走,想看到一些什么,所以拿来此书读。没有市面上游记的矫揉造作,有一些主观的判断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此,也没有另一些散文的肆意想象。作者的选题是有范围的,然后查找资料,采访相关人物。我欣赏的,正是这样,有目标,有选择的行程。因为选题的确定,思考才能够更深入。往常的日常生活中,走马观花的看过,出去很大可能也是如此。你选择要看到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当然个人与个人又有不同的意趣,没有高低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关于苗族的迁徙是有趣的,关于闽南人的建筑和风格也是有意思的,关于西北的介绍是我熟悉的,涉及到民族涉及到地图,河西走廊湘桂走廊等等,是困难的。这是由于我对地图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迟到的民族——苗族 客家族苗族第一次迁徙,是蚩尤余部退出黄河下游的平原。西周王朝,苗族失去长江中游平原,躲进山高林密的武陵山脉,这是第二次迁徙。从武陵山脉退居云贵高原,这是第三次迁徙。一个低平原的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变成了山地民族。第四次大迁徙,从1600~1950持续了三个世纪,苗族成为一个跨国境的民族。在未读此书之前,我以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国运一说也曾让我心潮澎湃。仔细想,这不过是胜利者从后往前看的结果。要真做事情,那是从前到后,从无到有。因为失败者的声音太过微弱,所以很难听到。即便有,大多数人也不会去倾听。客家族,这个名称是可以顾名思义的。也算是晚到的,客人一样的。但晚到,可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首先就是自然资源的有限,平原水域已经被瓜分完毕,苗族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竞争有多残酷,人就有多么坚韧。一个平原民族为了生存渐渐演变为山地民族。走廊——河西与湘桂河西走廊何以当之为走廊?前几天读过的《实用主义》说自己是走廊,今天又遇到这个走廊。若要我想,实用主义的走廊实际上是对各个主义的兼容并包,融合。那么民族的走廊,地理位置的走廊想必是各民族的一个融合通道。在这里,许多民族的消失并不是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被杀害被消灭,而是被融合被同化。在阅读了河西走廊主人的历代更迭之后我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游牧民族为什么需要河西?”少数民族学者切排和贺卫光都是这样的看法:1:河西走廊是互市点,商道2:游牧民族经济的非完整性3:农牧交界线(汉唐)作者思考之后有了这样的问题:丝绸之路究竟是对游牧民族更重要呢还是对中原王朝更为重要。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游牧民族”。理由是香料等物资并非民生之用,又非战略物资。我不太同意这种想法,我以为它这种走廊若真的能够在兵强马壮的王朝完全发挥作用,是十分有利于周边国家的稳定的。内陆——长城人家,黄河人家长城的砖头,被长城旁边的人拆了做羊圈,作者开始未免遗憾了一番。但最后又说“长城的使命终结了,村民们物尽其用,拆下旧砖修建羊圈,犹如铸剑为犁,历代皆然。文物保护观念是那些远离长城的人发明的,固然属于远见卓识,然而,但我们不顾由此带来的不便,警告那些终生与长城相守的村民“长城是宝贝,你们不得轻举妄动”时,是不是也显示出了一种文明的傲慢。”我想起小时侯和表姐装模作样的感叹为什么要把那一大块坡来种地,因为那里听很多老人说是满山坡的鲜花,地上的水池都是荷花。要是发展旅游业一定有很多人来玩,来看。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偏见。基于已经得到的粮食等物质资料,然后产生的想法。要么你的认知有助于现在到未来。如果是对过去的“错误”发表看法,这很少有用。譬如,我们应该说要怎样去发展旅游业,而不是说过去种地了把山坡开垦成梯状的田地了。对于长城应该说,以后该怎样保护,而不是说过去的人拿长城的砖头建了羊圈怎样过分。这个道理是马克思说的根据实际情况,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权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最后“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大地上的采集者,种植者和漫游者,心中珍藏着一份星图,当你沉浸于一个无垠的精神世界,凝望恒河沙数的宇宙生生灭没,谁还担忧脚下的绿洲宛如一片树叶,被风沙刮走?”愿往来古今,四方上下,未来,前方,都有人影绰绰。
  •     “诗意地栖居”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诗美论中所憧憬、描绘的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为了这审美的生存,人类必须以肩负自己和后代的责任感去力挽正日益溃退的地球环境。对自我生存状态日益关注的人类正跳出旧有的审美桎梏,在新的视点上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萧春雷的游记散文,超越了一般游记散文常见的游山恋水、热爱自然的记叙笔调,将笔触插入人类生存境际的底处去审视历史,关注现实,思考未来,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生态美,令今天被生存境遇搅得焦头烂额的读者读后不得不面对大地的伤痛,长考深思。萧春雷《大地栖居》里的生态美,首先美在对自然界清丽脱俗、醉人心魄的纯美之景的描绘与赞颂,尤其是既以生命体验的至真对那种无污染、无喧嚣、无干扰的“诗意”环境的纵情陶醉与放歌,又从哲思的高度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生存未来的思考。同属“中国的掌纹”系列,《大地栖居》同《自然骨魄》《华夏边城》一样,不是见景即录,有景必歌,而是置于生态美的理念高度的有目的、有选择地抒写。其在前言里有这样一节文字:“鱼在水中,鸟在空中,苗在山中。苗族的歌谣这样唱道。在云贵高原,我走访过不少苗寨,它们都散落在大山深处,村子坐落在陡峭的斜坡上,只好建造吊脚楼;因为缺水,贫瘠的梯田里只能种植苞谷或旱稻。云南文山州流行一句俗语: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这样一种民族地理分布,并非因为苗族喜欢山林,而是因为他们来得太迟。”将美的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现状连在一起,且放到生态高度来认识,是人类的觉醒亦是回归。如此理论之光的照耀,使萧春雷的游记散文对自然美的抒写与赞颂格外挑剔也格外醉人。《大地栖居》的生态美,还突出体现在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人类丰富潜能创造性实现的赞美,对人类生命过程中和谐相爱、豁达心态的深切体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美其实就是入对自我本质力量的反观,是人类丰富潜能的诗意释放。因此,山水之美,生态之美,最终都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美,认同美,征服美,利用美,和谐美和共荣美。委身大地,诗意栖居。按照海德格尔的诗学解构,人类的生存道路只能是诗意的道路。托马斯•伯里曾把后代文化说成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强调文化同自然精神的创造性的融合与沟通。萧春雷以其游记散文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和审美关注,其审美价值无疑比一般的游记散文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作家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尚职业,把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从萧春雷的创作实践看,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也就更有理由让我们对他的新作抱以更多更高的期望。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好棒。
  •     第一章苗族印象最深刻,没有故乡。后面有点偏在考究的论文,不是那么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