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伟人之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208068377
作者:弗朗索瓦·瓦尔若
页数:277页

章节摘录

null  要是没有昨天的事,我就不会生气;要是不生气,我也不会自怨自艾;我这等条件的人本不该谈论他们,我完全是为了出风头。  我错了,这是千真万确的,我错了。昨天想出风头,结果惹了祸。看来最好还是闭嘴,而且今天也不该开口。我不但错了,而且还在错下去,真的。那就闭嘴吧,朗贝尔,永远闭嘴。  要是你昨天三缄其口,该会避免多少下被靴子踢,被棍子抽啊。看你今天早上,要死不活的,还自个儿生气,而且还想在街头献丑?  但在气头上的时候,怎么能沉默呢?最好还要有人来听我抱怨,就是你们这些在我屁股上、后背上剥皮的人。如果还想假装不知道,那也来体念一下吧,绝对可以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首先,我想说说自己受的苦,还有事情的来龙去脉。  就在两天前,我看见杜伊勒里公园里正在准备一个仪式。我打远处经过,感到很奇怪,就来到了近前,抓住一个人开始打听。为什么要在水池正中间装点小岛,还有树木,以及没有干透的罗马式庙宇?为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不知道,我从来就搞不懂这个和新罗马式庙宇一样崭新的世界。  这是个大人物,被我抓住袖子的那个小年轻说,大人物要入葬先贤祠,国民公会已经投票通过了,他要从圣?德尼方向过来,很多人都要来看望他,你也应该来。好的。明天晚饭后来这里,我们一起迎接他吧。我也想来,但他是谁啊,这个奔我们而来的大人物?奔我们而来,在他那种情况下,这话说得太过了,是他的灵车要过来。灵车?不会是送某个国王回来吧?比国王还要伟大,一个公民,公民的遗体,就是让?雅克,公民卢梭,他可是伟人中的伟人,我们的革命之父,他要追随伏尔泰和米拉波来了。明天一定来啊,公民。  卢梭也要入葬先贤祠?卢梭,公民卢梭,我绝对不能错过。晚饭后,我来到了杜伊勒里公园,我想找到昨天遇见的那个伙计,于是在罗马式庙宇周围远近找了两个小时,连他的影子都没有看见。这不是耍我吗,这满世界多难找啊。然而,四周都装点着帷幔和树枝、扎花,先来的人已经把水池围了个水泄不通,都冲着那些白杨树,垂柳树,还有庙宇的廊柱大声叫喊。  我打算放弃寻找他。这时他却来了。他走在一队青年男女的前面,他们唱着歌,声嘶力竭,一边鼓掌,一边呼朋唤友,一会儿跑出去,一会儿跑回来,再拉来几个熟人,快乐,快乐,我想像不出这让人发狂的快乐。小伙子经过时看见了我。他靠过来对我说,公民,加入我们的队伍吧,别把我们晾一边太久了。  为了公民卢梭,欢笑吧,歌唱吧,跳舞吧。我们将通夜为他守灵,就在这里,在这个公园里。明天,他就将荣登先贤祠了,这是真正的庙宇,这是他最后的殿堂。我们将记住共和三年葡月二十日这一天。  我是绝对会记住的,我还会记得十九日,而且会更加记住这个日子。  我听见了乐师的声音,一队乐师沉着而真诚地走过来,然后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从郊区的教堂一路下来,寻找着往塞纳河方向而去的条条通道,然后填满了大街小巷,最后汇到大革命广场,朝我们劈头盖脸的压下来。一声尖叫,我不由自主地应和着,但已经听不见自己的叫声了,灵车已经来到了我面前,上面覆盖着鲜花和绿叶,第一个车轮和我擦身而过,紧接着我被挤在了第二个车轮下面。别压我啊,卢梭先生,我曾经多少爱戴过您,灵车停了下来,有人把我从车下拖出来,好在平安无事。还是多亏了那个肩宽体阔的伙计。大家把人流往后驱赶,一些母亲想让孩子看看经过的灵车,她们举着孩子,长长地伸出手臂,她们为死者而哀伤哭泣。过了些时候,大家变得冷静一些了,大家为卢梭先生的灵柩而欢呼。我也欢呼着,身边的队伍欢呼着,周围更大的人群欢呼着,我从未听到过对一个人如此热烈的欢呼,欢呼声已经把音乐完全淹没。  灵车继续前行,仿佛真有古罗马的雍容气度,一直向庙宇而去,用了一个小时才穿越整个广场。六七点钟光景,灵车在回转桥附近停下来。公民代表们戴上了徽章,集体向我们的伟人致意。他们致敬,我们也致敬,大家依旧叫喊着,真是万人空巷。灵车渐行渐远,人们伸手紧紧地抓住棺材,高高地举起来,仿佛要抛向天穹。卢梭在天堂里,成千上万的脑袋都朝他望上去,而且还有两倍数目的手臂朝他挥舞,大家都齐声欢呼,卢梭千古!人们相互庆贺着,用手搂着对方的肩膀,不过这才刚刚开了个头,眼下还是友谊,但这友谊已经让人觉得膀子酸疼了。  八九点钟敲过了,灵柩停在了杜伊勒里公园水池中的那个小岛上,庙宇的周围点缀着树木,夜幕降临了,夜空就像星星点缀的天鹅绒一般。卢梭先生会想到吗,自己有朝一日会安息在繁星点点色彩纷呈的夜幕下,周围挤得水泄不通?他大概会害怕的,卢梭先生,我很了解他。这么多人来到他的近前,大概会吓得他落荒而逃,但他并没有跑,而是让大家随意地来,一批接一批,那些从早上以来就没有好好看过他的人,谁也不愿意错过了这一盛况。他们知道是在向谁低头致意吗?  我的新朋友们,这欢呼雀跃的人群,他们非但没有离开我,还新加入了不少大姐大嫂,要么是这个人的相识,要么是那个人的相好。饥饿之时,节日之际,干渴之刻,都需要美酒佳酿才能让同伴尽兴。我非常喜欢美酒。我曾经饮过最回味悠长的琼浆玉液,但那是另一次,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永别了,青春时代,去痛饮美酒吧。  还是悠扬的歌声,女人们大声地笑着,男人们使劲地互相用手掐来掐去;大家决定第二天陪伴灵车一直走到先贤祠,做最后的旅行,有身边的好友陪伴,大家要走上一整天,还要跳整夜的舞。  很久都没有说起公民卢梭了。正在开怀畅饮中,旁边那个头天遇到的小伙计友好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对他说出了举杯以来就如鲠在喉的话:公民卢梭,我可以这样说,他在世的时候,我就很了解他,而不是躺在棺材中的时候,他站着时我就和他有过接触。而且有一阵子,我还伺候过他,也为他的几个朋友当过差,那时候我在一个侯爵夫人家做佣人,卢梭是我家女主人的朋友。  小伙计把手从我的肩头松开:你喝晕了吧,公民,竟然想让我们相信,你这样一个老穷鬼还曾经伺候过这样的伟人,谁都没权如此天花乱坠地吹牛。  我向你保证,公民,此事千真万确,就像我吞下这口酒一样实实在在,我家主人是一位侯爵夫人,一位税务官的太太,她朋友旅行时我当过差的。  不要再说下去了,公民,税务官们,春天的时候革命早就让他们丢了性命。你长着什么木鱼脑袋,还号称伟大的卢梭曾经是敌人的朋友,而国民公会已经投票通过要将卢梭入葬先贤祠了?  我才不是什么木鱼脑袋,我很快就六十五岁整了,我只不过讲讲我的见闻,要是没喝这五杯酒,还是会照说不误。  我本应该就此打住,但是五大杯酒已经下肚,而且第六杯也喝上了,于是我打算谈谈我自己,同时也谈谈公民卢梭,还有我伺候过的德毕内侯爵夫人,以及她的丈夫和他们身边的其他税务官。我谈起了另一个时代的税务官。春天的时候,人们有理由砍了他们的头,我也赞同,但我想说明的是,公民卢梭四十年前和他们一起喝过酒,就像我今天和你们一起喝白葡萄酒,喝最醇厚的美酒一样,当然用的不是我们这样生满了酒垢的陶杯,而是用的玲珑剔透的玻璃杯。我保证绝无半点谎言,就像我可以当着你们的面喝干这壶酒一样真实。    ……    平常,我就浆洗他们的袜子和衬衫,但就是从这个时候,我又开始献身于一项新的使命了,确切地说是我的苦差事:在佛罗伦萨,我终于找到了小斯频耐琴,我跨过了阿尔诺河,找到了能满足主人们意愿的店铺。一些老年人在那里擦着铜器、家具和乐器;我满身灰尘地穿街过巷,对谁都小心警惕,因为那里有许多瘸子,要饭的瞎子或者假瞎子,会冷不丁地把一根棍子伸到你的脚下,把你绊倒之后,趁浑水摸鱼掏了你的钱包。不管是独眼龙还是驼背汉,我都不会受他们摆布的,我这一副好身材会把这些冒牌货吓得退避三舍。我也被威胁过两三次,我攥起拳头,决定和他们对干一场,自信能将这帮衣衫褴褛的饿鬼打趴在地,有时候行人都可以看见他们裸露出来的黑乎乎的屁股,或者长满痂疮饱受性病之苦的下体。幸好,我还不是总得去找斯频耐琴。一天上午,格里姆先生把我留在身边,比平常长了许多时间,根本不管卢梭和狄德罗先生在一边大呼小叫,他的借口就是我第一次给他化的妆不好:  朋友们都喜欢我脸色白皙匀称。  我于是漫不经心地给主人化起妆来。格里姆先生压低了声音:  朗贝尔,我想再交给你一个任务。我们上路是不是很快已经三个星期了啊?  先生算得很准啊,如果您计算我的酬金也能这么准确……  闭嘴,小坏蛋。告诉我,从我们离开巴黎和德毕内夫人,上路三个星期以来,至于女人嘛,除了裙摆或鼻尖之外,我们看到过她们什么呢?还让人以为,女人除了这两样东西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你是怎么想的,朗贝尔?  我想说的是,先生,女人可不会这么容易就化为水蒸气的,在她们的脸蛋后面,在她们的裙子里面,她们的身体还是完完整整的。昨天我还看见过一个女乞丐公然地露出了屁股呢。  真的吗,朗贝尔,除了乞丐之外,你就没有看见过有魅力的女人吗?  主人您的话我不太明白。  相反,你听得很清楚:你能找到这样的女人吗?  先生不是要斯频耐琴,而是想让我找一名女人。  找一个女人,或找一架琴,其实都不难,听我说,找女人和找琴有什么困难呢,因为音乐和女人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  这样,先生,那就是一箭双雕了……  嗯,我们就是要一箭双雕。  我能当着先生的面说一句吗,您把我派到奥尔特拉诺郊区地带,我可是每走一步都是在冒险啊?  小心你的小命,这就行了。  我的生命属于主人们,也属于我的女主人,侯爵夫人要我当心自己的生命,但是更要照顾好您的生命,因为这对她来说是无价之宝。  朗贝尔,我怀疑她是不是许诺给你了小恩小惠,要让你查实我的一举一动啊。  许诺?没有的事,先生。  那她已经兑现了?她对她自己和你都很有信心。  我不能背弃女主人,瞒着她帮助先生寻找野物?  野物?朗贝尔,希望你不要弄错了,是猎物。我喜欢你对女主人的忠诚,我觉得,你很快要赶上我的忠诚了。我猜你是想扼杀我这个计划,而讨她的欢心吧?  扼杀,这就要看情况了,先生。  她给了你多少钱?  就是我以前花的这点钱,先生。  那你岂不是早就缺钱花了。你答应过要汇报给她的那些话,如果我给你双倍的钱,你能不告诉她吗?    ……  

内容概要

弗朗索瓦·瓦尔若(Francois Vallejo),法国著名小说家,古典文学教师。他的小说《昂日罗佐夫人》(Madame Angeloso)获得2001年法国电视奖,《蓬皮杜离奇命案》(Groom)获得2004年法国出版人奖。
弗朗索瓦·瓦尔若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学识、品味和风格,是动听的故事和精彩的美文的完美结合。

书籍目录

一二三四五六七

编辑推荐

  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伟人之旅》有着光芒四射的语言和喜剧般的辛辣笔调,小说家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用轻松的笔触和渊博的学识编织出了哲理小说一般的想像。既可以娱情,也可以明慧。  在他们的保护人和情人德毕内夫人的资助下,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开始了他们的意大利之行,佣人朗贝尔沿途护驾。对这次旅行,这三位法国名人讳莫如深,他们想掩盖什么呢?佣人朗贝尔发现,他在旅途中看到的卢梭和狄德罗与他们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截然不同。是朗贝尔在杜撰故事,抑或是他这个小小佣人揭露了历史谎言?  《伟人之旅》具有启蒙时代斑斓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书中的对白、人物形象和城市画面相当精彩,极富想像力。  弗朗索瓦·瓦尔若投身于启蒙时代那斑澜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中。置身于当时三个代表人物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的一段传记文学的空白之中,他让三人一起去意大利旅行,而这次旅行的“资助者”则是卢梭的保护人和格里姆的情人德毕内夫人。为此,德毕内夫人把自己的马车和仆人——后来的游记作者——朗贝尔“先生”借给了他们。书中的对白,场景,人物形象,城市画面,一切都会让读者爱不释卷……  “年轻的时候,我就像一粒又大又干的种子,发出芽来骨瘦如柴;长长的红红的满是褶皱的双腿,宛如两株大黄苗,双手也是白里泛红,又宽又长跟大黄叶子似的,在这个年纪好歹也算得上帅小伙儿,一副顶天立地的感觉。母亲是个厨娘,她每每这样说道:看你周身透红,真像从夫人家菜园子里拣回来的啊,而且你还有点涩,有点嫩,有点甜,有点酸,和我们那果酱中的大黄真没两样。这个正直的女性如对待心肝宝贝一样地疼我,把我看作她的杰作,宛如圣母玛利亚眼中惟一的耶稣。”    弗朗索瓦·瓦尔若献给大家一部美妙绝伦的18世纪小说,书中浸淫着哲理小说的嬉笑怒骂,他让当时才情横溢的三位文人乘坐同一马车出门旅行:狄德罗,格里姆,卢梭,还有沿途护驾的仆人朗贝尔……绝对的阅读盛宴!  ——法国《快报》  弗朗索瓦·瓦尔若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他不但颂扬了当时的精神特质,也凸现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伟人之旅》有着光芒四射的语言和喜剧的辛辣笔调,小说家用轻松的笔触和渊博的学识编织出了哲理小说一般的想像。  ——法国《自由曼恩周报》  在每一部小说中,弗朗索瓦·瓦尔若都能让自己的想像推陈出新,《伟人之旅》是他奉献给我们的一部卓越不凡和条理清晰的作品,既可以娱情,也可以明慧。  ——法国《电视博览》

作者简介

在他们的保护人和情人德毕内夫人的资助下,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开始了他们的意大利之行,佣人朗贝尔沿途护驾。对这次旅行,这三位法国名人讳莫如深,他们想掩盖什么呢?佣人朗贝尔发现,他在旅途中看到的卢梭和狄德罗与他们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截然不同。是朗贝尔在杜撰故事,抑或是他这个小小佣人揭露了历史谎言?
《伟人之旅》具有启蒙时代斑斓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书中的对白、人物形象和城市画面相当精彩,极富有想像力。

图书封面


 伟人之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你可知这话什么意思?——因为吵架的人一手叉腰,一手指指戳戳,再加上臃肿的体型和沸腾的怒气,这草根的比喻,真是传神之至。最近读《伟人之旅》,脑子里面浮现的便是三个吵吵嚷嚷的茶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外加一个杯子,他要同时伺候三个茶壶,忙得团团转,这便是本书中的“我”,小仆人朗贝尔,德毕内侯爵夫人的心腹。为了照顾和监视这些不可靠的男人(卢梭是贵妇的座上宾,狄德罗是她想招安至麾下的才子,而格里姆最重要,是贵妇的情夫),侯爵夫人逼着朗贝尔陪同三位踏上纷乱的意大利之旅。多年之后,年老的醉醺醺的朗贝尔在巴黎撞上一场重大仪式,某位大人物去世要葬入先贤祠。人群泣如雷鸣,无数平民跟在灵车后面庄严地送别。朗贝尔意外发现,众人仰慕的是他的老相识卢梭,便出来大鸣大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可以想见,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稀巴烂。回家之后小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写下当年的回忆,便成就了我手上这本《伟人之旅》。一口气读完之后,我问译者龙云,这个故事是否“基本属实”,也就是说,这三人是否真的曾在某夫人的资助之下一起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答案是否定的。我服了:作者真能掰!“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这句印在封面腰带上的话恰如其分。作为古典文学教师和小说家的弗朗索瓦•瓦尔若,善于虚构历史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伟人之旅》很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令阅读成为乐事。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这三人里面,我最熟悉的是卢梭。他老人家留下的史料最多。这不仅因为他始终生活在风口浪尖,引人注目,也不仅仅因为他伟大的思想给法国带来二百年的激荡,还因为他最喜欢回忆自己的生平。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人性本善自欺。卢梭当然是伟大和真诚的,当他为人类的不平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时候,当他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原的时候。但是一转背,他又去讨好达官权贵,这也是真实的。他抛弃“小妈妈”华伦夫人是真的,他不和终身照顾自己的善良女工结婚是真的,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福利院是真的,他一辈子离不开导尿管也是真的。他在《忏悔录》中提到露阴癖和威尼斯小妓女的时候,读者不难发现口气里的沾沾自喜。可是,在大革命的激昂气氛之中,公民怎么能看到伟人的缺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之下,人类无法分辨人和神。当众人都失去理智,一个人的清醒就变得可笑。——这样的场面,我们一定不觉得陌生吧。《伟人之旅》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拉伯雷传统。书里充满了拉伯雷式的笑到满地打滚的笑声。在拉伯雷式的笑声里,闹趣可以变成骚乱,性与煽动成为狂欢,大人物庄严的面具被扯下,真实的面目被围观。这是一趟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的吵吵嚷嚷。他们彼此友爱又钩心斗角;追逐名声,又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最妙的是结局,回到巴黎后,这个小仆人为什么同时失去三个人的欢心呢?为什么进一步又失去侯爵夫人的欢心呢?难道这不能够反证小仆人在途中看得太多、了解得太多吗?我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从病理学来研究卢梭的文章。有人读完以后很愤怒地回帖:“卢梭的个人生活我不感兴趣.即便他变态,猥琐,无耻下流,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卢梭的形象和卢梭本人根本就是两码事!卢梭开发出的价值体系如果得到健康的发展,将会成为这个世上最为美好的财富!”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即使没有这样那样的思想体系,从直立行走以后,人类也存在了上百万年。我更愿意看到人类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有那么糟糕吗?承认人类的弱点,有那么困难吗?如果不刻意去拉大“人”和“伟人”之间的鸿沟,也就减少了虚伪。在瓦尔若笔下这趟奇妙的意大利之旅里,启蒙时代的伟大人物,吵架的样子也不过是三个令人捧腹的茶壶。最后是我的一个私人推荐:译者龙云是外交学院的年轻教师,在巴黎四大和北大读双博士学位,常在重要外交场合作为同声传译官出现。他的法语水平我一向佩服,中文也很棒。如今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靠谱的译者一定要推荐一下。
  •     首先,我其实没有读完。仅仅稍稍翻阅了下。所以我也不伪装这个2星是公平公正的评价,,,不过我想豆瓣就是给人提供发表各种偏见的地方啊其次,我之所以没有认真读,不是不愿意。我在旅行中对书不挑剔的。第三,这书内容很松散。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更像某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茶余饭后解闷的小游戏。没有悬念,人物是现成的,恶搞下就行了。第四,我很惭愧自己对狄德罗卢梭和那个谁缺乏了解。我知道的仅有历史书里的那些而已。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卢梭不是什么好人,但很热情奔放和坦率,或者叫厚脸皮,,,所以我看到前面5星的评论我是很羡慕的。我多希望我也能打5星啊第五,就是这样
  •     康德的传记作者告诉我们,康德那间大斯巴达风格的书房,朴实无华,只有唯一的一件装饰品——墙上的让•雅克•卢梭肖像。种种证据表明,康德对同时代的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其人其书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事实上,卢梭,这位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的人,也许并没有如康德所想像的那么高尚。 1742年开头的几个星期,狄德罗和一位此时默默无闻,日后却扬名立万的“棋手”相识了。这个人中等个头,皮肤黝黑,举止笨拙,像个乡巴佬,头戴圆形假发,一双眼睛隐藏着火热的激情,而面色却总是阴沉着。他一心想在巴黎混出点名堂,却又对自己的出身没有太大的信心,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成为当代最佳棋手,以此方式流芳百世。在席间,狄德罗和他把酒言欢,称赞他,认为这个大言不惭的中年人其大好前程指日可待。 狄德罗很快发现,这位仁兄不仅下棋了得,对于音乐和哲学方面用功尤深,不禁对其刮目相看。他们的友谊在卢梭第三次旅居巴黎时达到了高潮。卢梭在这里忙于结识那些有地位的人(柳鸣九说卢梭蔑视权贵,这个结论不知道从何而来,大概是只看了《忏悔录》的一面之辞),和科学院的院士们高谈阔论。狄德罗虽然从来不理睬上流社会的诱惑,却容忍了卢梭的陋习,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他们在蒙田、斯宾诺沙、笛卡尔、洛克和马勒伯朗士的思想中碰撞着火花。 二十多年来,他和卢梭之间的友谊经历了考验。当《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停步不前时,卢梭绝不会吝惜自己的时间来看望这位有点神经质,因而经常会意志消沉的思想家;而狄德罗也将卢梭视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当狄德罗躲过一劫,从关押他的塔楼里重新走向阳光,从府邸入口拱门下认出站在那儿的正是让•雅克•卢梭时,他冲向卢梭的怀抱,并且像个孩子一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痛哭。 事实证明,即使在《忏悔录》中,卢梭也不是一个厚道的人。他写道:“我热切地爱狄德罗,由衷地尊敬他,并且我以彻底的信任,指望他对我也有同样的情感。但是他那股不倦的别扭劲,专在我的爱好上、志趣上、生活方式上,在只与我一个人有关的一切事情上,永远跟我唱反调,真叫我厌烦。……他那种轻于许诺,忽于践约的习惯,也叫我厌恶。”这段话让卢梭成了一个地道的两面派,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他和狄德罗的友情不过是逢场作戏,二是他在《忏悔录》中的一切不过是一种姿态。似乎两者的可能性都很大。当狄德罗在卢梭逝世后读到《忏悔录》时,他怒不可遏,他发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戏弄,一个他如此信任的终生之友却在自传中将他视作一个小丑,这真让他感到毁灭。他发表声明,向这位两面派的曾经的兄弟致以这样的悼词:“卢梭已不在人世了。尽管他长年来受到我们当中大部分人一切善意的救济和友好的帮助,尽管他在承认并公开表白了我的无辜后,仍然奸诈而卑劣地诬蔑我,我却不予追究,也不对他仇恨。我尊重作为作家的他,但我不尊重他的为人。”卢梭和狄德罗的恩怨如今早已化为浮尘。现在,法国作家弗郎索瓦•瓦尔诺又将他们置于一段喜剧之中,让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一起——仆人朗贝尔沿途护驾——经历一次唐吉诃德式的漫游。这完全是一出喜剧。在这里,狄德罗是个不着边际的人,他的谈吐如行云流水,而吃饭也如风卷残云,显然缺乏基本的教养,居然会不时地拍一下卢梭先生的屁股。而卢梭不仅一路尿频,吵起架来脸红得像鸡冠子,而且在穿着方面也品位低下。作者写道:“他的总体色彩并不协调,花里胡哨之间还有点悲伤的影子。”在历史上,卢梭和狄德罗肯定有过多次结伴同行的经历,但绝不会以瓦尔诺的方式。弗郎索瓦•瓦尔诺的这部作品显然是一部虚构之作,瓦尔诺的目的恐怕并不难猜测,一个后现代主义者消解经典的努力早已暴露无遗。在狄德罗的人品劣迹的证据出现之前,瓦尔诺与事实部分殊途同归,让伟人走向神坛,这永远是后现代主义者的辛辣笔调将要实现的目标。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龙老师啊....刚上过他一节课,口语的niveau好高啊...气质不凡
  •     巨赞,学术地WS着....P,S,于是我是从这本书里知道原来还有狄德罗此人~~
  •     感冒卢梭,有空一定看看
  •     我的辛苦冇白费啊 哈哈
  •     谢谢你的推荐,我一定要找来看看,已经觉得很有趣了。
  •     靠贵妇资助去意大利绝对是有可能的,特别是考虑到卢梭自始自终都是一个面首这个事实
    而且看巴尔扎克的小说,得到的印象就是除非家底殷实,不然文艺文学青年们不是面首,就是在奋斗成为面首...
  •     译者: 龙云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
    ------------------------
    二者貌似有联系:P
  •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你可知这话什么意思?——因为吵架的人一手叉腰,一手指指戳戳,再加上臃肿的体型和沸腾的怒气,这草根的比喻,真是传神之至。
      最近读《伟人之旅》,脑子里面浮现的便是三个吵吵嚷嚷的茶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外加一个杯子,他要同时伺候三个茶壶,忙得团团转,这便是本书中的“我”,小仆人朗贝尔,德毕内侯爵夫人的心腹。为了照顾和监视这些不可靠的男人(卢梭是贵妇的座上宾,狄德罗是她想招安至麾下的才子,而格里姆最重要,是贵妇的情夫),侯爵夫人逼着朗贝尔陪同三位踏上纷乱的意大利之旅。
      多年之后,年老的醉醺醺的朗贝尔在巴黎撞上一场重大仪式,某位大人物去世要葬入先贤祠。人群泣如雷鸣,无数平民跟在灵车后面庄严地送别。朗贝尔意外发现,众人仰慕的是他的老相识卢梭,便出来大鸣大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可以想见,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稀巴烂。回家之后小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写下当年的回忆,便成就了我手上这本《伟人之旅》。
      一口气读完之后,我问译者龙云,这个故事是否“基本属实”,也就是说,这三人是否真的曾在某夫人的资助之下一起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答案是否定的。我服了:作者真能掰!
      “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这句印在封面腰带上的话恰如其分。作为古典文学教师和小说家的弗朗索瓦•瓦尔若,善于虚构历史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伟人之旅》很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令阅读成为乐事。
      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这三人里面,我最熟悉的是卢梭。他老人家留下的史料最多。这不仅因为他始终生活在风口浪尖,引人注目,也不仅仅因为他伟大的思想给法国带来二百年的激荡,还因为他最喜欢回忆自己的生平。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人性本善自欺。卢梭当然是伟大和真诚的,当他为人类的不平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时候,当他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原的时候。但是一转背,他又去讨好达官权贵,这也是真实的。他抛弃“小妈妈”华伦夫人是真的,他不和终身照顾自己的善良女工结婚是真的,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福利院是真的,他一辈子离不开导尿管也是真的。他在《忏悔录》中提到露阴癖和威尼斯小妓女的时候,读者不难发现口气里的沾沾自喜。可是,在大革命的激昂气氛之中,公民怎么能看到伟人的缺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之下,人类无法分辨人和神。当众人都失去理智,一个人的清醒就变得可笑。——这样的场面,我们一定不觉得陌生吧。
      《伟人之旅》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拉伯雷传统。书里充满了拉伯雷式的笑到满地打滚的笑声。在拉伯雷式的笑声里,闹趣可以变成骚乱,性与煽动成为狂欢,大人物庄严的面具被扯下,真实的面目被围观。
      这是一趟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的吵吵嚷嚷。他们彼此友爱又钩心斗角;追逐名声,又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
      最妙的是结局,回到巴黎后,这个小仆人为什么同时失去三个人的欢心呢?为什么进一步又失去侯爵夫人的欢心呢?难道这不能够反证小仆人在途中看得太多、了解得太多吗?
      我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从病理学来研究卢梭的文章。有人读完以后很愤怒地回帖:“卢梭的个人生活我不感兴趣.即便他变态,猥琐,无耻下流,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卢梭的形象和卢梭本人根本就是两码事!卢梭开发出的价值体系如果得到健康的发展,将会成为这个世上最为美好的财富!”
      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即使没有这样那样的思想体系,从直立行走以后,人类也存在了上百万年。我更愿意看到人类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有那么糟糕吗?承认人类的弱点,有那么困难吗?如果不刻意去拉大“人”和“伟人”之间的鸿沟,也就减少了虚伪。在瓦尔若笔下这趟奇妙的意大利之旅里,启蒙时代的伟大人物,吵架的样子也不过是三个令人捧腹的茶壶。
      最后是我的一个私人推荐:译者龙云是外交学院的年轻教师,在巴黎四大和北大读双博士学位,常在重要外交场合作为同声传译官出现。他的法语水平我一向佩服,中文也很棒。如今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靠谱的译者一定要推荐一下。
      
  •     赞开头和结尾
  •     好久没看到"兴"得这么好的评论了!
    佩服!
  •     形象的比喻啊~!
    现在的‘茶壶’女越来越多了~!
  •     对法国伟人的颠覆和恶搞。
  •     书蛮有趣的,很拉伯雷
    我赞过了,这里再批评下:
    把le septieme(七世?)译成“小七”挺奇怪的,虽然我也不知道怎么把那种语气表达出来
  •     本书构思很有趣,想想法国历史三个伟人一起旅行,有第三者详尽叙述细节,本该引人入胜,却让我感觉失望,笑点很牵强,谈话内容缺乏预期的深度,这是本很勉强的书,更多利用三个死者的名声来卖书。
  •     还是在嘲笑
  •     圆规……
  •     启蒙时代的公路电影。
  •     2007-06-29 13:22:38: freesia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
      
      有吗?我怎么从来没听见过?
    ——————
    俺以前一个老师说过的,就是那个翻译《歌德回忆录》的那个可爱老头儿
    上他的课,印象最深就是茶壶啊!
  •     稀饭你
  •     茶壶,呵呵,比喻很传神,很有趣
  •     幽默 嘲讽
  •     卢梭的<一个孤独者的遐想>也是比较好的一本书
    《忏悔录》的开头 我反复读了不下10遍 让我热血沸腾
    不管怎样他是伟大的 
  •     请问最后贴出的是译者的博客吗?
  •     有趣文章
  •     那么能看!!!
    有点高山仰止的感觉。
  •     是"茶煲"吧?
  •     《伟人之旅》真是让人痴迷而且昏迷,总是试图弄懂这本书,才发现只看透了点皮毛
  •     let's 八卦 a little
  •       翻看《伟人之旅》,必须放弃某种心态——某种无知者无畏的后现代心态。这个问题是我读完这本小说才发现的。因为这本看似平淡的小说太特殊了,特殊得悄无声息。瓦尔若究竟在写小说还是怀历史,究竟在恶搞伟人还是向伟人致敬,不是一眼能看出的。勃兰兑斯说过,了解异域的东西,即便是外国的专家都一定比不过本国的儿童。何况我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像封底上那样热情洋溢的赞美,我是隔膜的。法国人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好,我只能略知一二。
      我不知道架空历史把此书当纯粹的趣味读物看,会带来有多大的欢愉。当你的脑部和心脏都已装有拉伯雷的玩笑、马尔克斯的魔术、卡尔维诺的男爵时,一本《伟人之旅》到底还能不能刺激你的肾上腺素?没错,小说还是有趣的,一个仆人带着三个哲学家游意大利,听歌剧,泡妓女,跟教士们吵架,蹲监狱,一路上卢梭、狄德罗、格里姆,一个尿频、一个腹泻还有一个脑鸣如鼓。这些人行动不合常理,说变就变,毫无征兆。三个貌似好朋友,相互暗地里算计对方,一个比一个厉害。仆人朗贝尔(还真该叫做“狼狈儿”)插在三人中间有时春风得意,有时却苦头吃尽:“我是最不幸的仆人,成天陪着三个疯子。”
      的确,瓦尔若笔下的这趟旅行是子虚乌有的,但并非胡编乱造。《忏悔录》里讲的不可全信,但《狄德罗传》作者安德烈•比利总不会乱说:“卢梭很怀念意大利。他早已想找着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伴,每个都愿花费五十路易和一年的光阴共同步行去周游意大利半岛”,他把想法告诉了狄德罗和格里姆,“他们十分拥护这一主张,当场就行动起来。狄德罗仿佛早已动身,他描绘阿尔卑斯山,什尼峰和大圣贝尔纳山口。随后,一转眼他又来到卡拉布勒。格里姆好像到了威尼斯,煞有介事地描述卢梭因言论而被捕,实际上那些言论是出于狄德罗之口。他又自以为到了罗马,叙述让-雅克如何由于误会而被烧死,可不信神的却是狄德罗。卢梭对种种嘲弄毫无反应,只是嗤之以鼻,他就继续大开诸如此类的无害玩笑。不久,意大利旅行计划告吹。狄德罗认为,要是把《百科全书》扔在一边不管,简直是发疯。他当时是,以前也一直是个不喜欢出门的人。他认为他年已三十七岁,东奔西跑的日子已过去了。”
      原来,历史上三人确实有过去意大利旅行的打算。这样的好事最终没发生,反倒成了文学创作的好题材。“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瓦尔若的虚构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见解,“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想象力的火花迸出来,猪八戒可以跟铁扇公主成婚,潘冬子可以崇拜李咏。凭法国人的文学天赋,什么东西想不出来。
      瓦尔若在恶搞吗?看上去很像——让卢梭一路上不停地撒尿,够损的。但你要知道,历史上卢梭因先天膀胱畸形导致尿闭症让他吃尽苦头。让三个哲学家在意大利找妓女,毁坏人家形象是吧?但读读十八世纪生活史你就知道,“风化的世纪”不是随便得名的。背景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瓦尔若笔下的每个小细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物:一趟旅行中三人的不和事实上折射的是他们在历史中的分歧。卢梭真正恨的是格里姆,在他眼里,格里姆虚伪、势利,邪恶得无以复加。相对来说,狄德罗他还是怀抱感情,令他难以容忍的是这家伙大嘴,把他的风流韵事拿出去广播,还没事找事在本小册子里写“恶人才是孤独的”这么个句子刺激他。有时,这种分歧常常被后来的我们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上去。其实在瓦尔若看来,没那么高深,不就是下棋时的一次争吵,或是为女人争风吃醋,最终妨碍了他们的伟大友谊。
      所以说,瓦尔若的小说其实写得很老实,让幻想在历史的坚固根基上,生长发芽。后现代的小丑们,调戏古典大师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气得布鲁姆暴跳如雷。不过他们用同样的策略来对付这几个现代哲学家的话,恐怕就要输了。你们是玩世不恭的后现代,他们却是比你们甚之百倍的讽刺家。他们可不是什么大师,他们是“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你们嘲笑他们的,远没有他们嘲笑自己来的好玩。你们想让他们脱下虚伪的面具,他们却让你们挂上尴尬的表情。你们想让他们没面子,他们要的就是里子;卢梭说他作为暴露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闻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人最应该感到羞耻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感到羞耻。”卢梭传人乔治•摩尔这句话,或许连后现代们都吃不消。
      伟大的事物常常经不起一个屁的攻击,所以这些“行为糟糕的哲学家”宁要真理也不要伟大。但瓦尔若还是硬送给他们一顶“伟大”的帽子,我想他们也是会接受的。瓦尔若对启蒙时代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伟人之旅》无疑表达的是他对思想家们最高的致敬。他真的热爱法国传统,热爱自由、平等与博爱。如果你还把它当作调侃读物来看的话,瓦尔若恐怕真的会尴尬。
      [法]弗朗索瓦•瓦尔若著:《伟人之旅》,龙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22元。
      
  •     挺荒诞的。。。
  •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
    有吗?我怎么从来没听见过?
  •     20111220开始读。20111223读完。纯粹是文学上的搞笑。
  •     是啊,真是个幸福的时代啊。。。
    现在民主社会政客也要有貌啊,比如马英九
  •     这书也写的忒损了。
  •     没有看不下去的情绪,但也没有被触动到,可能层次未到,有些囫囵吞枣的读完了。。。
  •     那时候好像不光做文青要先做面首,做政客也要先做面首……真是情色不分家的时代啊。。。不像现在是假正经,真堕落。。。
  •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你可知这话什么意思?——因为吵架的人一手叉腰,一手指指戳戳,再加上臃肿的体型和沸腾的怒气,这草根的比喻,真是传神之至也。
      
      最近在读《伟人之旅》,脑子里面浮现的便是三个吵吵嚷嚷的茶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外加一个杯子,他要同时伺候三个茶壶,忙得团团转,这便是本书中的“我”,小仆人朗贝尔,德毕内侯爵夫人的心腹。为了照顾和监视这些不可靠的男人(卢梭是贵妇的座上宾,狄德罗是她想招安至麾下的才子,而格里姆最重要,他是贵妇的情夫),侯爵夫人逼着朗贝尔陪同三位踏上纷乱的意大利之旅。
      
      
      
      多年之后,年老的醉醺醺的朗贝尔在巴黎撞上一场重大仪式,某位大人物去世要葬入先贤祠。人群泣如雷鸣,无数平民跟在灵车后面庄严地送别。朗贝尔意外发现,众人仰慕的正是他的老相识卢梭,便出来大鸣大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可以想见,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稀巴烂。回家之后小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写下当年的回忆,这便是我手上这本《伟人之旅》。
      
      
      
      一口气读完之后,我问译者龙云,这个故事是否“基本属实”,也就是说,这三人是否真的曾在某夫人的资助之下一起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答案是否定的。我服了:作者真能掰!
      
      “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这句印在封面腰带上的话恰如其分。作为古典文学教师和小说家的弗朗索瓦·瓦尔若,善于虚构历史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伟人之旅》很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令阅读成为乐事。
      
      
      
      
      
      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这三人里面,我最熟悉的是卢梭。他老人家留下的史料最多。这不仅因为他始终生活在风口浪尖,引人注目,也不仅仅因为他伟大的思想给法国带来二百年的激荡,还因为他最喜欢回忆自己的生平。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人性本善自欺。卢梭当然是伟大和真诚的,当他为人类的不平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时候,当他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原的时候。但是一转背,他又去讨好达官权贵,这也是真实的。他抛弃“小妈妈”华伦夫人是真的,他不和终身照顾自己的善良女工结婚是真的,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福利院是真的,他一辈子离不开导尿管也是真的。他在《忏悔录》中提到露阴癖和威尼斯小妓女的时候,读者不难发现口气里的沾沾自喜。可是,在大革命的激昂气氛之中,公民怎么能看到伟人的缺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之下,人类无法分辨人和神。当众人都失去理智,你一个人的清醒就变得可笑。——这样的场面,我们一定不觉得陌生吧。
      
      
      
      《伟人之旅》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一个伟大传统,就是拉伯雷传统。书里是拉伯雷式的笑到满地打滚的那种笑声。在拉伯雷式的笑声里,闹趣可以变成骚乱,性与煽动成为狂欢,大人物的庄严面具被扯下,真实面目被围观。
      
      
      
      一趟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的吵吵嚷嚷。他们彼此友爱又钩心斗角;追逐名声,又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
      
      最妙的是结局,回到巴黎后,这个小仆人为什么同时失去三个人的欢心呢?为什么进一步又失去的侯爵夫人的欢心呢?难道这不能够反证小仆人在途中看得太多、了解得太多吗?
      
      我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讲卢梭的文章,从病理学来研究的。有人读完了很愤怒地回帖:“卢梭的个人生活我不感兴趣.即便他变态,猥琐,无耻下流,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卢梭的形象和卢梭本人根本就是两码事!卢梭开发出的价值体系如果得到健康的发展,将会成为这个世上最为美好的财富!”
      
      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即使没有这样那样的思想体系,从直立行走以后,人类也存在了上百万年。我更愿意看到人类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有那么糟糕吗?承认人类的弱点,有那么困难吗?如果不刻意去拉大“人”和“伟人”之间的鸿沟,也就减少了虚伪。在瓦尔若笔下这趟奇妙的意大利之旅里,启蒙时代的伟大人物,吵架的样子也不过是三个令人捧腹的茶壶。
      
      最后是我的一个私人推荐:译者龙云是外交学院的年轻教师,在巴黎四大和北大读双博士学位,常在重要外交场合作为同声传译官出现。他的法语水平我一向佩服,中文也很棒。如今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靠谱的译者一定要推荐一下。
      
      http://gallimard.blogcn.com/index.shtml
      
      
  •     以前和一对夫妻是好朋友,女方是台湾mm,男方是印度gg。 一天吃饭,印度gg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配多个茶杯,乃天经地义的事情。 台湾mm立刻回答到,呸,就你那个又小又短的茶壶....。 我们大家都使劲憋着笑。
  •     ——同感同感。肉麻的伪善,言不由衷的忏悔。
      不过还是很佩服他自白的勇气,若我就宁可把坏水都烂到肚子里;)
    ————————
    因为很少有人有他自恋嘛!
  •     想读正篇文章
  •        翻看《伟人之旅》时,必须得放弃某种心态:某种无知者无畏的后现代心态。这个问题是我读完这本小说才发现的。因为这本看似平淡的小说太特殊了,特殊得悄无声息。瓦尔若究竟在写小说还是怀历史,究竟在恶搞伟人还是向伟人致敬,不是一眼能看出的。勃兰兑斯说过,了解异域的东西,即便是外国的专家都一定比不过本国的儿童。何况我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像封底上那样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我是隔膜的,法国人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好,我只能略知一二,却没法感同身受。
      
       我不知道架空历史把此书当纯粹的趣味读物看,会带来有多大的欢愉。当你的脑部和心脏都已装有拉伯雷的玩笑、马尔克斯的魔术、卡尔维诺的男爵时,一本《伟人之旅》到底还能不能刺激你的肾上腺素?没错,小说还是有趣的,一个仆人带着三个哲学家游意大利,听歌剧、泡妓女,跟教士们吵架,蹲监狱,一路上卢梭、狄德罗、格里姆,一个尿频,一个腹泻还有一个脑鸣如鼓。三个貌似好朋友,相互暗地里算计对方一个比一个厉害,仆人朗贝尔(还真该叫做“狼狈儿”)插在三人中间有时候春风得意,有时却苦头吃尽。这些人行动不合常理,说变就变,毫无征兆。“我是最不幸的仆人,成天陪着三个疯子。”
      
       的确,瓦尔若笔下的这趟旅行是子虚乌有的,但并非胡编乱造。《忏悔录》里讲的不可全信,但《狄德罗传》作者安德烈·比利总不会乱说:“卢梭很怀念意大利。他早已想找着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伴,每个都愿花费五十路易和一年的光阴共同步行去周游意大利半岛”,他把想法告诉了狄德罗和格里姆,“他们十分拥护这一主张,当场就行动起来。狄德罗仿佛早已动身,他描绘阿尔卑斯山,什尼峰和大圣贝尔纳山口。随后,一转眼他又来到卡拉布勒。格里姆好像到了威尼斯,煞有介事地描述卢梭因有言论而被捕,实际上那些言论是出于狄德罗之口。他又自以为到了罗马,叙述让-雅克如何由于误会而被烧死,可不信神的却是狄德罗。卢梭对种种嘲弄毫无反应,只是嗤之以鼻,他就继续大开诸如此类的无害玩笑。不久,意大利旅行计划告吹。狄德罗认为,要是把《百科全书》仍在一边不管,简直是发疯。他当时是,以前也一直是个不喜欢出门的人。他认为他年已三十七岁,东奔西跑的日子已过去了。”
      
       原来,历史上三人确实有过去意大利旅行的打算。这样的好事最终没发生,反倒成了创作的好题材。“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瓦尔若的虚构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见解:“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想象力的火花迸出来,猪八戒可以跟铁扇公主成婚,潘冬子可以崇拜李咏。凭法国人的文学天赋,什么东西想不出来。
      
       瓦尔若在恶搞吗?看上去很像。让卢梭一路上不停地撒尿,够损的。但你要知道,历史上卢梭因先天膀胱畸形导致尿闭症让他吃尽苦头;让三个哲学家在意大利找妓女,毁坏人家形象是吧。但读读十八世纪生活史你就知道,“风化的世纪”不是随便得名的;背景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感到,瓦尔若笔下的每个小细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物:一趟旅行中三人的不和其实折射的是他们在历史中的分歧,卢梭真正恨的是格里姆,在他眼里他的虚伪、势利,邪恶得无以复加,相对来说狄德罗他还是怀抱感情,令他难以容忍的是这家伙大嘴,把他的风流韵事拿出去广播,还没事找事地在一本小册子写“恶人才是孤独的”这么个句子刺激他。有时,这种分歧常常被我们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上去,其实在瓦尔若看来没那么高深,不就是下棋时的一次争吵,或是为女人争风吃醋,最终妨碍了他们蹾伟大友谊。
      
       所以说,瓦尔若的小说其实写得很老实,让幻想在历史的坚固根基上,生长发芽。后现代的小丑们,调戏古典大师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气得布鲁姆暴跳如雷;不过他们用同样的策略来对付这几个现代哲学家的话,恐怕他们要输了。你们是玩世不恭的后现代,他们却是比你们甚之百倍的讽刺家。他们可不是什么大师,他们是“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你们嘲笑他们的,远没有他们嘲笑自己来的好玩。你们想让他们脱下虚伪的面具,他们却让你们挂上尴尬的表情。你们想让他们没面子,他们要的就是里子;卢梭说他作为暴露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闻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人最应该感到羞耻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感到羞耻。”卢梭传人乔治·摩尔这句话,或许连后现代们都吃不消。
      
       伟大的事物常常经不起一个屁的攻击,所以这些“行为糟糕的哲学家”宁要真理也不要伟大。但瓦尔若还是硬送给他们一顶“伟大”的帽子,我想他们也是会接受的。瓦尔若对启蒙时代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伟人之旅》无疑表达的是他对思想家们最高的致敬。他真的热爱法国传统,热爱自由、平等与博爱。如果你还把它当作调侃读物来看的话,瓦尔若真的会尴尬的。
  •     过了很久突然想起这本书,很有意思。。
  •       康德的传记作者告诉我们,康德那间大斯巴达风格的书房,朴实无华,只有唯一的一件装饰品——墙上的让•雅克•卢梭肖像。种种证据表明,康德对同时代的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其人其书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事实上,卢梭,这位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的人,也许并没有如康德所想像的那么高尚。
      1742年开头的几个星期,狄德罗和一位此时默默无闻,日后却扬名立万的“棋手”相识了。这个人中等个头,皮肤黝黑,举止笨拙,像个乡巴佬,头戴圆形假发,一双眼睛隐藏着火热的激情,而面色却总是阴沉着。他一心想在巴黎混出点名堂,却又对自己的出身没有太大的信心,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成为当代最佳棋手,以此方式流芳百世。在席间,狄德罗和他把酒言欢,称赞他,认为这个大言不惭的中年人其大好前程指日可待。
      狄德罗很快发现,这位仁兄不仅下棋了得,对于音乐和哲学方面用功尤深,不禁对其刮目相看。他们的友谊在卢梭第三次旅居巴黎时达到了高潮。卢梭在这里忙于结识那些有地位的人(柳鸣九说卢梭蔑视权贵,这个结论不知道从何而来,大概是只看了《忏悔录》的一面之辞),和科学院的院士们高谈阔论。狄德罗虽然从来不理睬上流社会的诱惑,却容忍了卢梭的陋习,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他们在蒙田、斯宾诺沙、笛卡尔、洛克和马勒伯朗士的思想中碰撞着火花。
      二十多年来,他和卢梭之间的友谊经历了考验。当《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停步不前时,卢梭绝不会吝惜自己的时间来看望这位有点神经质,因而经常会意志消沉的思想家;而狄德罗也将卢梭视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当狄德罗躲过一劫,从关押他的塔楼里重新走向阳光,从府邸入口拱门下认出站在那儿的正是让•雅克•卢梭时,他冲向卢梭的怀抱,并且像个孩子一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痛哭。
      事实证明,即使在《忏悔录》中,卢梭也不是一个厚道的人。他写道:“我热切地爱狄德罗,由衷地尊敬他,并且我以彻底的信任,指望他对我也有同样的情感。但是他那股不倦的别扭劲,专在我的爱好上、志趣上、生活方式上,在只与我一个人有关的一切事情上,永远跟我唱反调,真叫我厌烦。……他那种轻于许诺,忽于践约的习惯,也叫我厌恶。”这段话让卢梭成了一个地道的两面派,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他和狄德罗的友情不过是逢场作戏,二是他在《忏悔录》中的一切不过是一种姿态。似乎两者的可能性都很大。当狄德罗在卢梭逝世后读到《忏悔录》时,他怒不可遏,他发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戏弄,一个他如此信任的终生之友却在自传中将他视作一个小丑,这真让他感到毁灭。他发表声明,向这位两面派的曾经的兄弟致以这样的悼词:“卢梭已不在人世了。尽管他长年来受到我们当中大部分人一切善意的救济和友好的帮助,尽管他在承认并公开表白了我的无辜后,仍然奸诈而卑劣地诬蔑我,我却不予追究,也不对他仇恨。我尊重作为作家的他,但我不尊重他的为人。”
      卢梭和狄德罗的恩怨如今早已化为浮尘。现在,法国作家弗郎索瓦•瓦尔诺又将他们置于一段喜剧之中,让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一起——仆人朗贝尔沿途护驾——经历一次唐吉诃德式的漫游。这完全是一出喜剧。在这里,狄德罗是个不着边际的人,他的谈吐如行云流水,而吃饭也如风卷残云,显然缺乏基本的教养,居然会不时地拍一下卢梭先生的屁股。而卢梭不仅一路尿频,吵起架来脸红得像鸡冠子,而且在穿着方面也品位低下。作者写道:“他的总体色彩并不协调,花里胡哨之间还有点悲伤的影子。”
      在历史上,卢梭和狄德罗肯定有过多次结伴同行的经历,但绝不会以瓦尔诺的方式。弗郎索瓦•瓦尔诺的这部作品显然是一部虚构之作,瓦尔诺的目的恐怕并不难猜测,一个后现代主义者消解经典的努力早已暴露无遗。在狄德罗的人品劣迹的证据出现之前,瓦尔诺与事实部分殊途同归,让伟人走向神坛,这永远是后现代主义者的辛辣笔调将要实现的目标。
      
  •     谨记
  •     "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人性本善自欺。"
    ——同感同感。肉麻的伪善,言不由衷的忏悔。
    不过还是很佩服他自白的勇气,若我就宁可把坏水都烂到肚子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