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普通读者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30207536
作者:[英] 吴尔夫
页数:331页

幕后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文学评论来读,可是当里面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大多都没听过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点八卦的小书来看。而我大略应该归为后者。看着伍尔夫细数着一位位绅士小姐的生活,我们也仿佛来到了那个时期的英伦,于是一本本书后的人物活起来了,走到你面前,讲述着他们或她们的故事,自然而然就带出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如此这般的专业问题。看完了全书,无意间翻到译者写的前言。才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原来是有着家族精神病史。二战期间她和丈夫曾誓言,绝不在纳粹的轰炸机下苟且。而最后这位铮铮风骨的女人,为了在发病时不伤害丈夫,投河自尽了。如果先读了这篇前言,再去看里面的文章,也许就会多了份敬重和惋惜吧。

普通人不等于普通读者

说起来惭愧,这本书在我手里躺了一年。连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但伍尔夫是个吸引人的女作家,她长得消瘦,侧脸太过好看,以至于我拿着kindle不停锁定解锁,一定要转到她的屏保上来。再说一句废话吧。电影《时时刻刻》里,饰演伍尔夫的妮可·基德曼好看。沉入水底的场景好看。因为某项任务,分到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几近崩溃(当然也是由于我拿到的译本实在欠佳,不是这本),这个以意识流书写行世的聪明女人在说什么?那些破碎的词句想表达什么?而她说的那些人,又是谁?我不是英美文学专业学生,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并不觉得我在英美文学上有多么无知。直到这一本。某牧师的日记、某主教的传记、某大使夫人写给爱人和某伯爵写给儿子的书信。我忽然发现,英国文学于我如此陌生,那些从十六到十九世纪的面目在殿堂的角落里排成一列,我看到的每一张都那样苍白,脸上落满时间和距离的灰尘。用维基百科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内容还很丰富。读着他们坎坎坷坷的奇怪生平,我前所未有地意识到自己站在一个传统之外。只有那个传统之内的人才能相互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中国讲“知人论世”,而我甚至不认识他们,于是连看书写他们的诗意文字也不得要领,始终无法沉浸入那个世界。这种感觉很不耐烦,又很诚惶诚恐,诚惶诚恐到好不容易看到笛福、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康拉德、柯勒律治、托马斯·哈代等人的名字时,竟想抱住他们大哭,仿佛是失去联系好久的亲人。所以我意识到顶多活在利维斯的那个“大传统”里,自以为是。还是不行。斯威夫特和斯特恩的情人是谁?华兹华斯和西德尼的妹妹是谁?不行不行,你远离着那个世界的勾连网络。我一直以为英国文学是由一部又一部小说接连起来的,这时才发现不是。小说是虚构的世界,而另一座城堡真砖实瓦得不留孔隙。那些日记和书信卷帙浩繁,絮絮叨叨,有一个家族的沉重叹息,也有一个少女的喜乐心情。日记作家、书信作家,这种名号本身是多么怪异,写作的人会知道他们在做着作家做的事情吗?把他们从历史的灰堆里钩沉出来,和奥斯丁艾略特哈代们放在一起,并非是要对比出后者的伟大,反倒是显出前者的性情生活。他们一个比一个真实,有着自己对话的对象。甚至那怪人杰克米顿、那花花公子布鲁梅尔,他们从车里跳出来摔断骨头,或者仔细校准衣领和下巴的角度,那些历史褶皱中的细节意外地动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就接受了伍尔夫的叙述方式。她本就想做一个“普通读者”,找到一点普通的阅读状态和生活状态,远离学院式批评,津津乐道地八卦些普通人的传奇。那些动人的细节开始吸引我往下读,迎接那些因衰老而变得温柔的目光的注视,也更加想把他们本人挖掘出来。是的,他们是活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名之人,他们的爱情、生死和诸种怪癖远比他们的作品重要——书本里会说,“反映了18或19世纪的社会生活”。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那儿,或者说他们的名字还能在擦洗之后浮现出来,本身就充满了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如此可触,我们会怀疑华兹华斯抒情诗的真挚性,但舍不得去为难他妹妹——那个眼神清亮、在山谷里奔跑的属于大自然的姑娘。我读到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然而是好的故事。不能不说伍尔夫的文学感觉超一流。常常会被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和象喻惊艳到,比如主教的袍角像黑色的飞鸟一样掠过不凋花之地,比如康拉德的文字像夏夜慢慢浮上来的星星,还比如上帝会赦免和钟爱读书的人。这个聪明的女人,用她的感觉和印象碎片,将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天空凃染得如此斑斓。

无标题,摘自博客(06.11.22)

读伍尔芙,看她评价乔治.艾略特,实在有意思。她说无论如何,对于像她那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我总觉得她自称普通读者未必是过份谦虚,而是那个时代欧洲的阅读风气,确实是这样的,普通读者完全会去读伍尔芙所读的那些书,现在似乎更应该把大群的畅销书追随者称为普通读者更对,只有那些中文系的或是对文学有特殊爱好的人才会去读十九世纪的欧美文学罢),“和书有关的一些东西,如作者的性别、外貌或者人品,却会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物一样引起我们的爱憎。乔治.艾略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据说,她现在的声誉已经大不如以前了。确实,她的声誉怎么能不受影响呢?她那张难看的马脸、那张难看的长鼻子和那对难看的小眼睛,总是从她的书页后面浮现出来,使男批评家觉得不快。他们不得不称赞她,却实在没法喜欢她......”不胜莞尔。突然想,伍尔芙的观点倒也一部分说明了现在“美女作家”风靡的原因。看来以后也不能一味认为美女作家是肤浅流俗的代名词——如果她们自身确实有才华并且足够自重的话,也不必再气得回骂“你才是美女作家,你全家都是美女作家”了。不过说真的,伍尔芙自己长得也不怎么样,要是光看人,我肯定不会喜欢她,可是她行文的风格比她的人更容易令我接受一些,虽然不是百分百,但也够了。伍尔芙评论简.奥斯汀的一段话,看的时候也颇有感触。“她完全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对作品持有高标准的作家应该处理怎么样的题材。有一些生活内容不是她所能写的;有一些情感,无论她怎样努力,无论她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给它们披上一件适当的外衣,或者找到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她也没法写出激情、浪漫的、场面,即使拼了命写也不行。”我们都不是天才,所以不可能没有局限。这是急不来的,既然“拼了命”也没用。尽管如此,简.奥斯汀毕竟还是能得到有着惊人的直率和刻薄的伍尔芙的一言片语的肯定,这样的肯定对于简本人毫无意义,可是对于后世喜欢简的人多少还是有些意义吧。我有时不明白,当读一本书,觉得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地方越来越多——而那些全是你心里想过,却一直无法确切地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一件好事,还是恰恰相反。

一次轻松的漫步

终于读完了《普通读者》的最后一篇。作者弗吉尼亚•吴尔夫。当然自己读到的只是中文选译本中的二十四篇。从第一篇《普通读者》到最后一篇《“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后又看了一遍译者刘炳善先生的译序,惭愧的是对于书中的大部分的内容是不记得的。若不借着目录都不晓得自己看了什么了?算了一下完整读完用了一个月,真正集中是在上一个星期,除了上课没有读过,坐车时拿来打发时间,自修时用来调剂神经,最多的还是在睡前,当是饷粮,搞得一个星期没有哪天晚上是饱着肚皮睡觉的。也难怪记下的内容寥寥可数了。正如刘炳善先生在译序中所言“她的评论文章的语言比她的小说更为平易、流畅、好懂……好像在听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向我们谈天。”这一场谈天比读到吴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轻松有趣的多,不用用种朝圣般的敬意。《普通读者》不是专门性的文学评论,的确它没有高谈阔论,所言谈的就是“从读者的角度所读到的作家作品和传记”,但这个读者又不是普通读者,是“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所以里面有她自己独特的视觉角度,语言虽然“平易、流畅、好懂”,不妨阐述她的主张思想,比如《现代小说》、《现代随笔》和《对当代文学的印象》,《现代小说》在译序中有言不多说,《现代随笔》是针对一本书的评论,《对当代文学的印象》中作者说当代(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不好评价,文学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对各流派作品评价褒贬不一,辞差甚大。当代中国的文学是否亦不好讲呢?失去某些纯粹性的东西什么算是“文学”也时不时迸出来成为讨论的问题了。吴尔夫在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代文学是没有出现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拜伦的《堂•璜》或者迪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那样的鸿幅巨制,但当代文学的零星片断是一个为未来杰作作准备的过渡阶段。还未逾百年,言对否可能还为时过早,再一个门外汉也没有发言权。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价值是指导了一批英国著名作家的生平作品、写作生涯、逸闻趣事,其中很多自己都不熟悉。就如外国人知道中国的李白、曹雪芹……不怎么晓得张若虚、冯梦龙吧?吴尔夫是个女权主义者,所以她关注着知识女性,《普通读者》中评说女性作家的篇目也是我喜欢的,喜欢吴尔夫笔下的那些女人们——“想的就是出名”的玛格丽特•凯文迪什,“性格可爱古板脾气”的简•奥斯丁,到最后“那位个子不高,身穿黑衣服的中年妇女”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或乖戾或反抗或害羞……都可以暂时免了看她们的传记了,好吧,我现在可以拿着吴尔夫告诉我的有关勃朗特姐妹在颜色感受上的相似和朋友说上几分钟了。这本小书就是这么杂,在每晚睡前来读,同时也把里面的文字想象成是作者在品着下午茶的档写出来的,不过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保护人和番红花》还告诉我们英国文学创作的一种关系——作家与支持他进行创作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不自然令我想到中国古时的门人食客们,不过这两者可比性看来太小。这本《普通读者》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和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由于里面有些错别字,修改了不少,比如在38页和93页,平时不会在新书上涂改的,也就不满意里面太明显的错误,不过刘先生的翻译语言自我觉得很有味道。值得读读,要是不很忙的话!

文字流淌

这个版本是选本,五十二篇中的二十四篇,不过没什么关系,这本就不是追求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著作,而只是伍尔芙和我们的谈心。修为有限,并不熟悉她提及的大多数作家作品,记忆力薄弱,也不能复述她说过的内容,然而她的文字,并不高高在上却优美有力的淌过眼前,似乎是溪流,带着热爱的声响。大家小书系列的开本,装帧和附赠的藏书票也让人满意,可读可藏,并不是一般小书让人痛恨的俗艳模样。

作为《普通读者》的普通读者

看过伍尔芙的读书列单,立刻就会明白想要真正看清楚伍尔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但从这本书至少我们能得以安慰的是,弄清楚伍尔芙对意识流的写作观点,因为她毫不掩饰地告诉了我们。虽然伍尔芙对每本书的评论视点不同,但都不同于我们通常读到的报刊上的文学评论,她的深厚文学素养自不必说,可她也不用理论和术语吓唬我们,只是将她的所读所思娓娓道来。她随想随说,每本书的背景,典故和街谈巷议她都信手拈来,对于她来讲,这些是从事小说创作中的放松,她这么说“我应该在自己个性相近的题目上写一写,减少浮饰之词,搜入种种琐事轶闻。我想,这样子自己会更轻松自如一些。”可对于这本书的读者,事实却往往相反,跟随她可并非轻松的闲聊,当然,如果想要和她一起放松,就只需听听她说的“琐事轶闻”和对作家私事的调侃,但是,如果想要得到的比这更多一些,可就要像是端坐在大学课堂听大师级讲座一样,虽然大师们潇洒自如地讲,可听讲者必须全神贯注,紧紧相随,而最后发现,这些辛苦所得都是丰厚的,可能比预料的还要多一些。   首先让人驻足观看的是伍尔芙的语言,充满了一个接着一个得意象,比如她写道“在奥斯丁书里以茶杯上的玫瑰花于人物的机智对话相配;皮柯克却拿出一面哈哈镜俯照天地万物,结果,一只茶杯看去像维苏威火山,而维苏威火山倒像一只茶杯。”语言包裹着思维,令人怀着深深好奇的是,在伍尔芙的大脑中该是怎样一幅图景?如果伍尔芙是个画家,她应该更接近谁呢?并且,伍尔芙总能有力量说出她想说的话,当我们磕磕巴巴地求助语言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个思维的物质外壳,伍尔芙竟毫不费力地说出我们想说出的话,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心灵比我们更广阔,她的思维比我们更清澈。她的语言魔力总能渗入我们的潜意识,蛊惑着我们入迷地顺从她的意识去调动所有的知觉。对《普通读者》,即使只是做一些膜拜式的评论也是困难的,虽心向往之,但总是一个雪女高峰,给人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神秘莫测,原因在于伍尔芙的阅读太广泛了,她的书单中有很多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书,没有读过也就根本听不懂她做的评论,就好像没有见过的人,无从知晓别人说他美丑善恶是否中肯。追上伍尔芙看清她很难,但远远地观望,只是看看她的侧影,背影也足以让我们获益匪浅。单单从《普通读者》理解既然是困难的,如果对照她的小说就能帮助我们的阅读之路走得容易一些,必须提到的是《到灯塔去》,不仅因为这部小说是被奉为伍尔芙的代表作,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用,从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的观点,而也有另外一个原因让它能从其他作品中凸显出来:这是作家自己的生活——任何最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本身将个人的生命表达得最彻底并且技巧也最成熟的,这就能帮助我们直接透视伍尔芙灵魂的细微之处。全篇紧紧围绕是一个目的“到灯塔去”,情节简单到只是生活框架的支撑,填补进去的不是人行动而是意识,评论家说莉莉是伍尔芙本人,莉莉充当的就是现实中的伍尔芙的作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意识,不断地写出自我的意识。知觉,调动所有的知觉,成为生命的存在的证据。我们可以归结出这是对伍尔芙的意识流的简单认识,但要认清它的全貌和来源就要花费一番功夫了。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最令人震惊的一笔——伍尔芙描写拉姆齐夫人之死,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写以拉姆齐夫人为主的几条意识流,而第二部开始又是三页似乎漫不经心的景物变迁描写,让人意识感到持续放松甚至不觉有些困倦,怀疑伍尔芙的语言要飘到何处时,一个方括号袭来,“[一个阴霾的早晨,拉姆齐先生沿着小路踉跄走来,他张开双臂,可是拉姆齐夫人已于前一天夜里溘然去世,没有人投入他张开的怀抱。]”所有的阅读必定在这一刻顿住了。拉姆齐夫人死了,前面没有任何预兆,我们毫无心理准备,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一样,我们就像拉姆齐先生一样,张开双臂,却是死亡的空荡代替了温暖熟悉的身躯。(这个简单的方括号也让我们想到张爱玲的那个苍凉的手势。)  大概没有评论会不注意到这一段,每个人都试图弄清伍尔芙在自己心中造成怎样的瞬间影响。戈登说“‘时过境迁’部分以非人化视角观看季节的循环,在令人震惊的随意性括号里抹掉了可爱的人物拉姆齐夫人、普鲁和安德鲁。这是造物者自身的角度。”止庵先生继续评说道“读书至此,觉得空旷极了,寂寞极了。回想从前——也就是回到人的角度——切实感到所有的人曾经存在;他们的感觉,思想,言谈,举止,都是证明。即以拉姆齐夫人而言,她是那么具体地存在着,无拘生前死后。……那么接续刚才的话说,存在的,也就是真实的;写法同样在所不论。”不是情感的过度铺张,而是理性的受束让我们感到在潜流中袭来的巨大悲痛,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对存在过的那份温暖与重量的渴望。这样的写作手法史无前例,止庵先生也《到灯塔去》的前言中谈及伍尔芙的写作手法,这在《普通读者》中也能找到答案,她说“如果我们是作家,那么,只要能够表达出我们所希望表达的东西,任何方法都是对的,一切方法都是对的。”这里的手法已经达到伍尔芙所希望的了。伍尔芙是个有实验意识的作家,她在这里的手法(《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伍尔芙时年45岁)可以想见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她给读者在心灵中造成了瞬间“震惊效果”,逼人思考生命中暗藏的潜流。她也给人提供了另外一种观察生活的角度。阅读任何作品都是阅读人们自己,经典的作品都是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睛,理解同类,理解生活。一个好的作家耗尽一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工作,最终是能够尽善尽美地表达出自己。伍尔芙于1941年3月28日的清晨自沉于河,她像她的作品中一样,以一个方括号的姿态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主动。很难揣测她以怎样的心情走入河中,但一个能够已经完美地表达过自己的存在的人,我们也不能报以悲观和痛惜。《到灯塔去》中第一部结尾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伍尔芙在死亡前的心情,这是拉姆齐夫人的一段内心独白“想到无论他们存在多久,她都将被牢牢牵记,萦绕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周易》中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的生命通过代代相传的书籍得到永恒;同为文明古国的埃及,法老们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也在于希望得到永生,他们认为只要他们的名字被不断念诵,灵魂就可以不朽。当我们不断去看伍尔芙的书,融入她的意识,我们确实感到了她做到了“被牢牢牵记”,一个天才女作家的生命从来都没有消逝过。  对伍尔芙的评价中,很多崇拜的关键词包括“天才”“举世无双”,最近的学术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但是就像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能看到一个不同的伍尔芙。

厨师理论

要检验厨师的水准,只需要品尝他的一个菜就差不多可以判定,虽然也可能会稍微偏差和意外,但是,基本上,一个厨师主要做出一盘味道差的菜,你就可以不必对他抱有任何希望了。作家也是如此。如果你看到某一个人写了一篇臭不可闻,乏味无聊的文章,你就不必盼望他会在哪个其他的作品里闪烁出奇迹,这个定理我以前一直坚信,但是心里总有侥幸希望推翻一下的瞬间,结果,我的精神为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我说的是吴尔夫。我真的没有办法形容我对这个女人的厌恶,我完全可以透过她的文字看到这样的一个女人——古板,刻薄,装腔作势,自命不凡,毫无乐趣,喜欢冒充学术,干瘪而无聊。以前没有看过她的文章,只听过关于她的一些八卦,什么迷恋自己的姐姐,在沙龙里不断地制造桃色新闻等,听上去倒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女人,但是,当我接触到她的文字,我的天,我只能用崩溃来形容,我无比厌恶她的所谓的提倡的推翻古典新式的意识流写作方式,说白了,一个作家如果写不出来令人喜欢的文字,她就是失败的,正如她讽刺别人的时候,说某作家又鄙视读者又想取悦一部分读者,结果谁都不买帐,最后自己落了个尴尬的难堪,这句话她总结得很好,正好可以送给自己,显然,大部分人在总结别人的时候总是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我可以说,吴尔夫的名作《达洛维夫人》是我看过的最最无聊又最最瞎扯的一本书,它根本称不上小说,算得上什么我也不知道,以至于象我这样一个自认为对枯燥作品还算有耐心的读者,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看完100页左右后严重地疯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作者想放什么样的屁,又想让读者吸收到什么,这是最令人崩溃的,伟大的作品要么可以敲醒别人的灵魂,平凡的作品可以给人以快乐,差点的作品至少还能陪人打发无聊的时光,可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们为什么要拿一些无聊的作品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呢?达洛维夫人之后,我几乎把吴尔夫所有的作品都打入了冷宫,这是我的厨子理论在左右我的缘故,可是,就在昨天,当我陪我妈去牙医那里看牙的无聊时光,我突然鬼使神差地抽出了一本《普通读者》,吴氏的随笔,看了看目录,基本全部都是她看书的心得和对作者及作品的一些评论,我想,这样的文章应该是打发无聊时光的最佳选择,因为你不必担心看一半会被打断,这些小篇章的文章即使花上一年陆续读完也不必有什么遗憾,而且,我一直觉得,读者感悟类的随笔,不可能有人写得不好看的,可是,我错了,吴尔夫以其带着无限刻薄和枯燥的文字再一次给了我当头一棒,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如常的枯燥的女人,她很刻薄,言必引经据典,其行文的单调和生涩简直令我难以接受,她评论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高高在上,仰着她老姑娘的嘴脸,对各种人进行讽刺——我得说,很多人讽刺别人非常精彩,甚至会引起别人对被讽刺人的同情和兴趣,而吴的讽刺里,我只看到了一个自以为是令人讨厌的总希望自己能够站在学术高度却很吃力地攀登在说闲话和伪学术之间的一个古板女人在那里拼命地表达着所谓自己的深度。看看她的话吧——与古人比起来,我们的不同在于,古人很无知,而我们很博学。类似的语句处处都有,总而言之,她总是会在某个缝隙里拼命找出别人的弱点,然后以自己贴金的方式给予这些缺点以同情的讽刺,以此再抬高一下自己,她找出了简·奥斯汀不怎么出名的文章,以此来对比她“伟大的文章”,想证明她其实没什么伟大的,又不知道从哪里搜索到周围的人对勃朗蒂姐妹的相貌和举止的评价,以此沾沾自喜地表示:这些都是轻浮的,性格古怪的,没天份的姑娘……够了,一个狭隘,无聊,讨厌,喜是非的女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容我说句恶毒的话,幸好她早早地自杀了,否则她还不知道要写出多少祸害别人思想和精神的文章。最优秀的作家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生活乐趣,又宽容的慈悲,又有幽默感的,而这些全部都是吴尔夫欠缺的,于是,她也真的是我心目中最最讨厌和最最崩溃的女人之一。


 普通读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