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事物的立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采取事物的立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208086012
作者:[法] 弗朗西斯·蓬热
页数:112页

卡尔维诺眼中的蓬热

"国王们不碰门。他们不知道那种乐趣:轻轻或粗暴地推开面前一道熟悉的长方形大镶板,再转身把它关回去--把一扇门抱在怀中的乐趣。""......抓住一道高高的房间障碍物的腹部、抓住陶瓷把手的乐趣;你的脚步在你眼睛睁开、身体适应新环境的那一瞬间止住,形成短暂的僵持。""你依然以友好的手抓住它,然后才毅然把它推回去,把你自己关在另一个房间里  那种封闭感因门把手那有力但顺滑的弹簧的咔嗒声而得到加强。"①这首短诗,题为《门的乐趣》,很能说明弗朗索瓦·蓬热的诗歌特色:取材自最不起眼的物件,最日常的动作,试图赋予它新意,摒弃任何习惯性的成见,且不以任何已被用旧的文字机制描述它。而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某个外在于事实本身的理由(例如不是为了象征主义、意识形态或美学的理由),而仅仅是为了重建与事物作为事物的关① 本文所引的诗,中译参考多种英译本,包括玛格丽特·吉东等人译的《蓬热诗选》(费伯版)和李·法恩斯托克译的《事物的本质》(红尘版)。--译注系,与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之间的差别的关系,与所有事物跟我们的差别的关系。我们突然发现,存在可以是一种更紧张、更有趣和更真切的经验,而不是已使我们五官麻木的心不在焉的日常程序。我相信,正是这,使弗朗索瓦·蓬热成为我们时代的伟大哲贤之一,也是我们为了不使自己在原地绕圈子而需要接触的少数几位根本性的作者之一。怎么做呢?不妨让我们注意水果贩使用的板条箱。"在通往大集市的每个街角,它闪耀着,以粗木材那谦卑的明亮。它依然是崭新的,有点儿吃惊于自己处在一个笨拙的位置上,与垃圾一起被遗弃,再也回不去了。这东西实际上是附近最迷人的物件之一,然而,它的命运你不能想太多。"最后那句限定,是蓬热典型的做法: 一旦这最低微的物件唤起我们的同情,如果我们坚持过分倾注这同情,就会令人绝望,就会把一切都毁了,那来之不易的一点真理就会在顷刻间丧失。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一支蜡烛、一根香烟、一个桔子、一只牡蛎、一片熟肉、一块面包: 这大批涵盖植物、动物和矿物世界的"物件",见于一本薄薄的诗集《事物的声音》①,它使蓬热第一次在法国建立他的声誉,现在由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意法对照本,并由雅克利娜·里塞写了一篇实用而准确的导言。(双语对照的诗集,其最佳的功能,无过于刺激读者去尝试译出自己的版本。)这本小书,最适合塞进衣袋里,或放在床头柜的闹钟旁(由于这是蓬热的诗集,因此这本书的形体作为一个物件,亦要求得到与书中物件同样的对待)。这本小诗集,也应是这位谨慎、谦让的诗人在意大利找到新的追随者的机会。我的建议是:① 这是本书英译者的译法,其原意是"站在事物一边"。 --译注每天晚上读几页,这将与蓬热的方式保持一致:他发送文字如同发送触须,伸向世界漏水透风、色彩斑驳的物质。我用追随者一词,是为了说明,迄今法国和意大利的读者对他的拥戴,都具有一种无条件和颇令人嫉妒的虔敬的特点。(在法国,多年来的追随者包括性格与他非常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从萨特到"原样"派成员;在意大利,他的译者包括翁加里蒂和皮耶罗·比贡贾里,后者多年来一直是他最能干和热情的推广者,曾于1971年编辑广泛收录他的作品的选集,由蒙达多里出版社出版,列入"明镜"丛书,书名为《文本的生命》。)尽管如此,我相信无论在法国或意大利,蓬热仍未得到全面的承认(他1899年3月27日生于蒙彼利埃,现刚过八十岁)。由于我这篇推荐文章是针对很多不知蓬热其人的潜在蓬热读者而写的,故我必须立即申明一件原应在文章开头就申明的事: 这位诗人全部用散文写作。在早期,他写半页至六七页的短文;尽管最近他的文本已扩展至反映不断接近真理的那个过程,这过程正是他写作的意义之所在:例如他对一块肥皂或一颗干无花果的描写,已分别扩展成独立诗集,而他对一片草地的描写,则变成了《创造一片草地》。雅克利娜·里塞准确地把蓬热的作品与当代法国文学另两种描述"事物"的基本趋势加以对比:萨特(在《恶心》的章节中)凝视一条树根,或镜中一张脸,仿佛它们与人类完全没有关系或对人类完全没有意义,从而唤起一种令人心烦意乱的视域; 还有罗伯-格里耶,他建立一种"非人格化"的写作,以绝对中立、冷静、客观的方式描述世界。蓬热(论年龄,他先于他们两位)可以说是"人格化"的,因为他想认同事物,仿佛一个人走出自身,去体验成为一件事物的感觉。这涉及与语言斗争,把语言当做一块有些地方太短有些地方太长的被单那样拉扯、折叠,因为语言往往倾向于说太少或太多。这令人想起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写作:他也是努力用短文来描述火的旺烧和锉的刮削。蓬热的分寸感和谨慎感 这同时也表明他的实际 反映于这样一个事实,也即为了谈论大海,他必须以海岸、海滩和海滨为主题。无限从不进入他的诗中,或者毋宁说,当无限遇到它自己的边界,它才进入他的诗中,而只有在这个时候无限才开始存在(《海岸》):"大海得益于一种互惠的距离,这距离使海岸不能互相联系,除了通过大海或通过迂回曲折的盘绕和转弯。大海让每一条海岸都相信大海只朝着它涌来。实际上,大海对每一条海岸都谦恭有礼,应该说,远不止谦恭有礼:大海可以向每一条海岸展示最大的热情和持续的深情,在海盆里储藏无限的激流。大海只会微小地超过自己的界限,大海约束自己的浪潮,并且就像它把水母留给渔民作为它的微缩像或样本,大海什么也没做,只是狂喜地拜倒在它所有的海岸面前。"他的秘密是把每一物体或元素定格在其决定性的一面,而这一面几乎总是我们认为最不重要的一面,而他却能围绕着它建构他的论述。例如为了界定水,蓬热把注意力集中于水那难以抗拒的"恶癖",即重力,那下降的倾向。但是,难道不是每个物体,例如衣柜,都遵从重力吗?蓬热正是通过区别衣柜黏附地面的不同方式,来看出  几乎是从内部  水的原貌,也即拒绝任何形状和每一形状,仅仅为了遵守它自己的重力这一不能自拔的想法......蓬热是事物多样化的记录者(他是一位被低估的新卢克莱修①,其作品曾被定义为"事物多样化论"②),他在这本处女诗集中还有两个一再出现的主题,反复强调同一群意象和理念。一个是植物世界,尤其是注意树的形状;另一个是软体动物世界,尤其是贝壳、蜗牛和一般的甲壳软体动物。树与人的比较,一再出现于蓬热的论述。"它们没有姿势:它们只一味地繁殖手臂、手和手指  像一尊佛。它们什么也没做,就以这种方式深入它们思想的底层。它们无所遮蔽,它们无法隐藏一个秘密想法,它们完全敞开,诚实地,没有限制。它们不做别的,把全部时间用来使它们自己的形状复杂化,使它们的身体不断朝着更大更难分析的复杂性的方向完善......活泼的生命用口述表达自己,或用立即就消失的摹仿性的姿势。但植物世界用一种不能删除的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它没有返回的方式,不可能改变主意:若要纠正什么,它唯一能做的是增加。像拿起一个已写好且出版了的文本,然后通过一系列附录来纠正,如此等等。但我们也得说,植物并不是无止境地繁殖。每一样植物都有一个界限。"我们是否应该下结论说,蓬热总是一再指涉口头或书面论述,指涉文字?在每一书面文本中找一个有关写作的隐喻,已变成一种太明显的批评活动,在这里榨不出更多果汁。我们不妨说,在蓬热那里,语言  它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不可或缺的媒介  不断被用来比较客体在语言外表达的东西,且在比较中语言一再被重新估量和重新定义  也往往被重新评价。如果叶子是树的语言,那么它们也只懂得重复同一个字。"春天时......它们以为它们能① 卢克莱修,古罗马诗人、哲学家,著有《物性论》(直译为《事物的本质》)。--译注②《事物多样化论》是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的一本著作。--译注唱不同的歌,走出自身,向整个大自然敞开胸怀,拥抱它,但它们仍然以千万个副本传递同一种音调、同一个字、同一片叶子。你无法仅仅以树的手段来逃避树。"(在蓬热那个好像一切都得到拯救的世界中,如果还存在着被认为是负面的价值,或什么被诅咒的东西的话,那就是重复:拍岸的海浪全都拒绝同一个名词,"是以,每天都有一千个名字相同的贵族和夫人得到冗长而富饶的大海引见。"①但是,多重性也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原则:一块小卵石"是一块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的石头,对它来说个人和个性的时代开始了,即是说,语言的时代开始了。"语言(还有作品)作为个人的分泌,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多次反复出现于有关蜗牛和贝壳的文本中。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为贝壳而写的笔记》中)他对贝壳和栖居于贝壳内的居民之间的比例的赞颂,这种比例不同于人的纪念碑和宫殿与人之不成比例。这是蜗牛通过自己制造壳而为我们树立的榜样:"它们的工作包含的东西,不涉及任何外在于它们、外在于它们的必需和必要的东西。没有什么是与它们的身体存在不成比例的。没有什么是它们非必需和非根本的。"这就是蓬热把蜗牛称为品德高尚的原因。"但品德高尚在什么地方?在它们准确地服从于它们自己的本性。那么,先认识你自己吧。接受你现在的样子。连同你的缺陷。与你自己的尺寸成比例。"上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论述另一位  非常不同的  哲贤卡洛·莱维的遗训,并引了一段话:莱维对蜗牛的赞颂。而在这里,我以蓬热对蜗牛的赞颂来结① 这里单单看引文可能难以明白。意思是,海浪无论多少,例如一千个,都叫做海浪,但它们拒绝相同的名字,于是在大海的引见或接待下,它们得以在抵达海岸时发声,讲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消失。--译注束这篇文章。蜗牛能否成为知足的终极象征?1979年(黄灿然译)

采取一本书的残缺的立场

这本书到来,有它必然之处,也有偶然之处。一个当不合适年龄仍对时代属性怀有好奇心的人,大约两年前,开始对现代主义诗人中法国诗人“星座”发生兴趣,这导致两个月之前,在他从外太空定位这些诗人位置过程中,通过谷歌或百度链接,在豆瓣网上找到属于一套叫做“法国诗歌译丛”的丛书中若干本,其中一本叫《采取事物的立场》,作者是那些诗人中一位,弗朗西斯·蓬热。像在豆瓣上每本书的主页上一样,经过一次到两次点击,就能对一本书下单,同时跳出“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它书”。这本书就是这样,顺利通过豆瓣在亚马逊下单,连同其它十来本书,花了五六天,就被送到。打开亚马逊为人熟悉的纸壳包装,那批新书一字排开呈现,这本书最早引起注意、被取出抚看。真薄,装帧素雅,像一本日本书,那劲儿就透着一本诗集的特权。一个半月之后,(后经确认)准确说在书送达四十八天之后,这本书在一场初雪之后外表明媚实则多风寒冷的下午,被撕去包在外面的亮亮而廉价的塑料薄膜。阅读开始。蓬热。译者,徐爽,北大西语系毕业、巴黎第八大学留学、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翻开译者序,师承秦海鹰、车槿山。秦海鹰,这套丛书主编之一。另一位树才,北外法语系毕业,有瘦瘦的爱说笑的诗人风范,北外法语系当然还有,高行健。北大西语系还有董强,董强教授,一支油乎乎黑亮亮的漂亮大桶,里面装深不可测的知识与才华,还有姜丹丹,这个没见过面却觉得亲近的译者、诗人……上述这些名字,在这首诗被用谷歌拼音输入法敲打出来时,除了高与董,大多都不能自动完整跳出,这是些隐在层层暗物质后面的星云般、把法语文学译介到当代中国来的闪亮名字。阅读顺利,如一路采撷下来,尽是海滩上的珍珠:蓬热的才华,如同其声名,不容置疑。天色渐暗,挑灯继续,将近一个小时,这本书翻到超过一半,一篇叫做《杂技演员》的诗。读罢,出现在右手边对页的诗没题目,兀自继续,跟刚刚读过的诗接不上。看页码,75。侧头看,58。翻到目录,58到75之间,《年轻的母亲》、《赛纳省工商注册某号》、《昂旦堤街的勒牟涅饭店》、《记一枚贝壳》、《三家铺子》、《动物与植物》的一半儿。这104页的诗集,少装了14页。翻到封底,24.00元。上架建议:文学。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资助出版。翻到封面: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过去到尚未过去却即将过去的现在,这本残缺的书,应该能退回出版社。出版日,2009年6月,遥远得像一个人们可以连不好意思都不用就能推卸责任的时代。那么,亚马逊?退书、换书。电脑打开,亚马逊对客户友好依旧,三点两点就被带到退货政策之期限篇:30天。忘了吗?这本书,与其它书一样,在亚马逊不是书,是电子标签叫书的商品,商品保质、保修与退还、都得有个期限,不然预估利润表对应那行数字,还真要憋死会计师不成?这就是亚马逊,不管你对它有多忠心、热爱、依赖。亚马逊的操(四声)行(轻声),被十四页照亮。十四页,在台灯与屋外冬日黄昏的大团黑暗对峙的时刻,与这本书其余的九十页相比,质量越来越重、越来越真实,而那九十页却看得见、摸得着、就在手上。在那些貌似平淡的题目之外,这十四页诗写了什么,在此刻,这些诗前面的所有精彩都像预告、前戏、一个被大声说出却不能兑现的承诺。这十四页,哗哗作响,划破了手指,喧哗而不外露,贵气十足。十四页。这不是蓬热的《采取事物的立场》,是少了十四页的曾经让人觉得是那本书的另外一本书,甚至根本就不是,书。

好啊

首先,文字的写作方式、方向喜欢,认同。这并不只是因为作者选择了事物的立场,更多的是呈现一种清晰的生活态度、表达态度。抛却评论者们常用的分析方式之后,其本身呈现的只是一个独立的观察者用平实语言归纳藏在真实世界细微部分的不凡真义。其次,文字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让文字本身形成张力,虽简短却意味深刻。在其文字中能深深感受到一种真实和共鸣。这些读者需要细品,需要知识和心境。

自成一格的观察者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诗歌,我缺乏一套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深信耿占春所说的“在诗学上一切相反的命题都正确”,他归结出了诗歌定义上的辩证关系:诗是形而上的冥思或是日常经验的描述,自白式的倾诉或是非个人化的创造,孜孜以求于言词自足体的魔力或是事物本身的呈现……因而,当我遭遇到一个像蓬热这样有别于一般诗人定义的诗人来颠覆我对诗歌的理解时,我需要求助于这样的辩证。在我的诗歌概念里,对世界的感知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每个诗人有着属于自身的感受装置,阅读一首诗,首先意味着进入某个诗人自造的语境,沿着他的触须探索过的轨迹去感受他所体验到的世界。我期望于好诗人的,是能够说出世界因何对他呈现得比对我们更多。这需要他通过再造一个诗歌发生的现场,以一种能使事物在此过程中不断重新生成价值的观察,用准确的词语提取这一时刻的同时展现出一种让事物得以升值的全新感知力,这同时也是对人类整体感知力的一次有效更新。在这个意义上,蓬热不仅无别于其他诗人,而且贡献得格外让人吃惊。“让我们先还原气氛:雾腾腾,干燥,纷乱,香烟斜放着,燃着烟。再看看香烟本身:如一支小手电,不亮却很香,落下撮撮可数的烟灰,节奏待定。最后,香烟的激情:燃烧的圆头蜕成银色的屑,最新的一圈即刻形成一只圆筒手笼包围上来。”蓬热有着属于自己的接近事物的方法,他并不如一般诗人,在行为上停留于观察的最初时刻,在语言上止于感性印象的描述;相反,他用主体与客体间的交换位置抵达逆观察,用语言还原到事物被观察前的状态,并进入到这种与事物真实生存状况对话的场景中。抒情的喟叹、华丽的修辞,均让位于直接置身于客体中的纯粹体验,试图让读者将之视作存在自身的声音。通过让描述的主体隐身,为我们打开了关于自然或者说物质界的新视野。选择一种面对自然的立场,是诗人的基本职责之一。蓬热关注着一切诗歌的潜在描述对象,他以物质为第一性,专注于描述事物的艺术,并成功地在读者那里引发换位式的观感。不值一提的小物件上升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他用语言确认所有细小事物的所在,并引出让人震撼的细节。他为我们提供的观察体验足以向我们传递出:在感性的主观世界内外,客观的事物一律保持了其恒定的价值。剔除掉表达的激情,仅仅围绕着事实本身建构他的表述方式--这样做并没有使它失去其作为诗歌的特性,因为蓬热能够以其形成个人体系的写作体现出某种建设性的发现。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诗歌的叙述结构,正是为了再次重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只靠一本诗集小册子的阅读很难让人对他谈得更多,蓬热对风格的贡献在于,充分呈现个人视野的同时训练了读者的诗性观察力;令诗歌的描述对象大大升值,并在形式上有所发现。不过,他的风格决定了他是那些我只能从理性上而非感情上来接受的作家之一,对于那些对诗歌有着较高期待标准的读者来说,这至少算得上一部好作品;而对于那些对世界缺乏感知的人来说,蓬热则是他们阅读身边事物不可或缺的指引。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人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人,他观察的比写的更多:他在松树林中行走,看看树上的黄蜂,捡起一块石头。他有点像学者,但这种学者在他知道的东西面前消失了,有时在他想要知道的东西面前也如此;他是一个为他人而学习的人:他走到了客体(对象)的另一面,他有时是水,有时是颗卵石,有时是棵树,在他观察事物的时候,他是为事物而观察的,在他描述事物的时候,是事物自己在描述自己(而不是他,在描述事物)。这是转变令人惊奇的一面,因为变成树无疑是可能的,有作家不能使树说话么?但弗朗西斯•蓬热的树是观察蓬热并描述自己——以它想象中蓬热会怎样描述自己的方式——的树。这是一些奇怪的描述。某些(人的)特征使这些描述看起来完全是属人的:事实是,树知道人的弱点,他们只能言说已知的东西;但所有这些隐喻,都借自于生动的人类世界,这些意象形成了一个意象,真的再现了事物看待人类的方式,它们真的再现了人类言语的特性——宇宙的生命和种子的力量赋予人类的言语以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些意象之间,在特定的客体观念之中,其他的事物偷偷地溜了进来——因为树知道科学是两个世界之间理解的共同基础:滑入这些意象和观念的,是来自大地深处的模糊的回忆(recollections),是变形进程中的表达,是迂回地潜藏在于清晰的意义下的植物生长的难流动性(a thick fluidity,凝滞性)。每个人不都相信他理解这些以意义完满的散文写就的描述么?每个人不都认为,它们属于文学清晰、属人的一面么?然而,它们并不属于世界,它们是世界的阴暗面(underside,底部);它们证实不了形式,却证明了形式的缺乏,只对不能参透这些描述的个人来说,这些描述才是清晰的,它们与多多那树——另一棵树——神谕的言辞(这样的言辞是隐晦的,但只隐蔽着一种意义)截然相反:只因为隐藏了自身意义的缺乏,这些描述才是清晰的。确实,蓬热始于世界以实现(其目标),历史已完成,自然几乎已早就人类之后的一个假设性的时刻,这时言语已经发展到与事物相遇的水平,事物也学会言说。蓬热抓着了这个动人的时刻,这时,依然缄默的物质存在在世界的边缘与言语相遇,而我们熟知的言语,正是对物质存在的谋杀。在暗哑深处,他听到了一种古老语言(an antediluvian language)的撞击,他辨认出概念清晰的言语中元素的深刻劳作。这样,他也就成为作为逐渐上升到言语的事物与逐渐下降到大地的言语之间的中介的意志,他表达的不是在日子之前的物质存在,而是日子之后的物质存在:世界末日的世界(世界的终结的世界)。”(摘自莫里斯·布朗肖:《文学与死亡的权利》,王立秋试译)

蓬热的观看之道

寻常生活里卑微的物品的形状、色泽和存在方式被温柔的笔触逐一解构,绽放出迷人的光晕,变得亲切可爱。这种经典蓬热式的写作从微小处探讨文学和社会的宏大意义,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理学家们“格物致知”,只不过前者把玩意味更浓,也缺少纵深感,我一度疑惑他对世界的存在秉持放弃的态度,不然他不会在对事物对进行激光式扫描后总以叹息结尾。(如在《木条箱》中“关于它的命运,不管怎样,合适的做法是不要谈论太久。”)后来,当我读到卡尔维诺评蓬热时说他具有分寸感和谨慎感,才醍醐灌顶——“无限从不进入他的诗中,或者毋宁说,当无限遇到它自己的边界,才进入他的诗中,而只有在这个时候无限才开始存在。”他对事物的描写是一种摸寻,却不是一种洞穿,与浪漫主义者对无尽狂热的热爱和追求相反,他的谨慎和压抑往往给如此“人格化”的文本的结尾装上了灵敏的刹车,探险至此戛然而止,镜头迅速拉远,换上疏离、淡然的目光。蓬热用怜爱的笔墨勾勒琐物,却轻蔑又厌烦地刻画了现代文明内的人们。一股沉重浓厚的迟滞味充斥着人类世界,人的精神被机器反复调试最终形如僵尸,像苍蝇一样争先恐后地生怕错过这场集体的死亡。“苦难在天穹深处伸手转动咖啡磨,”现代的奴隶被剥去尊严和思想,碾成粉末,变成比空气和虚无更无足轻重的存在。而在全能的视角下,人们成为被观察和评判的客体,我想这正是采取事物立场的绝妙之处。


 采取事物的立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