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4
ISBN:9787020023271
作者:波德莱尔
页数:494页

书籍目录

恶之花  作者献辞  致读者忧郁与理想 1 祝福 2 信天翁 3 高翔 4 感应 5 我爱回忆那些赤身裸体的时代 6 灯塔 7 患病的诗神 8 为钱而干的诗神 9 坏修士 10 大敌 11 厄运 12 前生 13 旅行的波希米亚人 14 人与海 15 地狱里的唐璜 16 骄傲的惩罚 17 美 18 理想 19 女巨人 20 首饰 21 面具 22 美的赞歌 23 异国的清香 24 头发 25 我爱你,就像喜爱黑夜的苍穹 26 你要把整个世界纳入你的闺阃 27 可是尚未满足 28 她穿上飘动的、珠光色的外衣 29 跳舞的蛇 30 腐尸 31 我从深处求告 32 吸血鬼 33 忘川 34 某夜,我躺在一个犹太丑女身旁 35 死后的悔恨 36 猫 37 决斗 38 阳台 39 魔鬼附身者 40 幻影  Ⅰ 黑暗  Ⅱ 芳香  Ⅲ 画框  Ⅳ 肖像 41 赠你这些诗篇,为了在某个晚上 42 永远如此 43 她的一切 44 今宵你要说什么,可怜的孤独的魂 45 活的火炬 46 给一位太快活的女郎 47 通功 48 告白 49 精神的曙光 50 黄昏的谐调 51 香水瓶 52 毒 53 阴沉的天空 54 猫 55 美丽的船 56 邀游 57 无法挽救的悔恨 58 闲谈 59 秋之歌 60 献给一位圣母 61 午后之歌 62 西西娜 63 献给我的弗朗西斯卡的赞歌 64 献给一位白裔夫人 65 忧伤与漂泊 66 幽灵 67 秋之十四行诗 68 月亮的哀愁 69 猫 70 猫头鹰 71 烟斗 72 音乐 73 墓地 74 幻想的版画 75 快活的死者 76 憎恨的桶 77 破钟 78 忧郁(雨月,整个城市使它感到气恼) 79 忧郁(我有比活了一千年更多的回忆) 80 忧郁(我像是一个多雨之国的王者) 81 忧郁(当天空像盖子般沉重而低垂) 82 固执观念 83 虚无的滋味 84 苦痛之炼金术 85 共感的恐怖 86 自惩者 87 不可补救者 88 时钟巴黎风光 1 风景 2 太阳 3 给一个赤发的女乞丐 4 天鹅 5 七个老头子 6 小老太婆 7 盲人们 8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9 骸骨农民 10 黄昏 11 赌博 12 骷髅舞 13 对虚幻之爱 14 我还没有忘记,在城市的附近 15 你嫉妒过的那个好心的女婢 16 雾和雨 17 巴黎之梦 18 黎明酒 1 酒魂 2 拾垃圾者的酒 3 凶手的酒 4 孤独者的酒 5 情侣的酒恶之花 1 破坏 2 被杀害的女人 3 累斯博斯 4 被诅咒的女人 5 被诅咒的女人 6 两个好姐妹 7 血泉 8 寓意 9 贝雅德丽齐 10 吸血鬼的化身 11 基西拉岛之游 12 爱神和颅骨叛逆 1 圣彼得的否认 2 亚伯和该隐 3 献给撒旦的连祷死亡 1 情侣的死亡 2 穷人们的死亡 3 艺术家们的死亡 4 一天的结束 5 怪人之梦 6 旅行增补诗 1 献给泰奥多尔 德·邦维尔 2 题奥诺雷 杜米埃的肖像 3 和平烟斗 4 异教徒的祈祷 5 盖子 6 意想不到者 7 午夜的反省 8 哀伤的情歌 9 警告者 10 给一位马拉巴尔的姑娘 11 声音 12 赞歌 13 反抗者 14 贝尔特的眼睛 15 喷泉 16 赎身钱 17 遥远的他处 18 浪漫派的落日 19 题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狱中的塔索》 20 深渊 21 伊卡洛斯的悲叹 22 静思 23 巴伦西亚的罗拉 24 被冒犯的月神 25 一本禁书的题词巴黎的忧郁 献给阿尔塞纳 乌塞 1 异邦人 2 老太婆的绝望 3 艺术家的悔罪经 4 爱开玩笑者 5 二重的房间 6 人人背着喀迈拉 7 小丑和维纳斯 8 狗和香水瓶 9 恶劣的装配玻璃者 10 凌晨一点钟 11 野蛮的女人和装模作样的女郎 12 群众 13 寡妇 14 年老的街头卖艺者 15 蛋糕 16 时计 17 头发中的半球 18 邀游 19 穷孩子的玩具 20 仙女们的礼物 21 诱惑或爱神、财神、荣誉女神 22 黄昏 23 孤独 24 计划 25 美丽的多罗泰 26 穷人们的眼睛 27 悲壮的死 28 假币 29 慷慨的赌徒 30 绳子 31 天资 32 酒神杖 33 陶醉吧 34 已经! 35 窗户 36 作画的欲望 37 月亮的恩声 38 哪一个是真的 39 纯种马 40 镜子 41 海港 42 情妇的画像 43 殷勤有礼的射手 44 浓汤和云 45 靶场和坟墓 46 光轮的丢失 47 手术刀小姐 48 在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49 把穷人击倒吧 50 善良的狗跋诗

作者简介

《巴黎的忧郁》所描绘的当然是巴黎的风光,但不是灯红酒绿的巴黎,而是巴黎的另一面,满怀忧郁的诗人眼中的巴黎。诗中有许多梦想的、幻觉的描写,但都是扎根在现实之中的,到处洋溢着嘲讽、讥刺、厌恶、绝望、咏叹的旋律。令人注意的是,诗人的眼光总是面向着底层的社会,显示出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也可以说,流露出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把穷人击倒吧》那一篇,诗人已经意识到:光靠怜悯、同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激起穷人们起来反抗,诗人说他自己的精灵是“行动的精灵”、“斗争的精灵”,这种斗争哲学,无疑是有煽动性的,简直令人感到是在号召穷人起来革命,这也就无怪乎当时的杂志拒绝刊载这首诗了。    《巴黎的忧郁》是波德莱尔晚年的杰作,它为法国散文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这部散文诗在波德莱尔生前并没有出版。直到诗人去世后第二年,即一八六九年六月,才被收入全集第四卷问世。

图书封面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学史的作家如恒河沙数,大多数被历史长河淘尽,一部分因写下煌煌巨著而彪炳史册,而以薄薄一部作品流芳千古的寥寥无几。波德莱尔就是难得的一位。他以唯一的一部诗集《恶之花》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恶之花》初版于1857年,再版于1861年。初版时收诗100首外加题辞一首,再版时删去六首禁诗,增补三十五首,分为六组:《忧郁与理想》《巴黎的风光》《酒》《叛逆》和《死亡》。这些诗并非按照写作年代编排,而是按照诗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躁动史巧妙地构成结构谨严、有序、浑然的统一体。一、浪漫夕照。波德莱尔开始创作之时,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已经落潮。他没有亲眼目睹浪漫主义的辉煌日出,但也感受过日上中天的灼热。他是在浪漫主义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波德莱尔把夏多布里昂当作自己的导师,对勒内和拉马丁的诗深有体悟,对雨果那些浪漫主义杰作怀有崇敬和向往之情,更是深受圣勃夫和戈蒂耶的影响。此外,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士他最喜欢的诗人,美国的爱伦•坡更是他精神上的兄弟。1862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的十四行诗《浪漫派的夕阳》集中表达了他对浪漫主义的无限怀念。《恶之花》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保留了许多浪漫主义主题和题材。孤独,忧郁,对世间流逝的喟叹,被压抑的人性及其反抗,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对大自然和异国情调的向往,等等。《信天翁》从主题到风格都纯然是一首浪漫主义诗篇:常常,为了消遣,航船上的船员捕捉那些信天翁,这种巨大的海禽,它们,这些懒洋洋的航海旅伴,跟在飘过苦海的航船后面飞行。海员刚把它们放在甲板上面,这些笨拙而羞怯的碧空之王,就把又大又白的翅膀,多么可怜,像双桨一样垂在它们身旁。这插翅的旅客,多么怯懦呆滞!本来那样美丽,却显得丑陋滑稽!一个海员用烟斗戏弄它的大嘴,另一个跛着脚,模范会飞的跛子!云霄里的王者,诗人也跟你相同,你出没于暴风雨中,嘲笑弓手;一被放逐到地上,陷于嘲骂中,巨人似的翅膀反倒妨碍行走。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不被社会理解认可的诗人的悲惨命运,与许多慨叹诗人命运的浪漫派诗歌如出一辙。诗集中许多诗都抒写诗人这种不被诗人接受的孤独和苦痛,如《祝福》和《天鹅》等。于是诗人渴望飞翔,脱离肉体,没入超现实的理想世界:“他能在清晨,让思想驰骋碧天,/仿佛云雀一样,作自由的飞行,/他能凌驾生活之上,不难听清/百花的及沉默的万物的语言”(《高翔》)!这正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精神超越。而《圣彼得的否认》《亚伯和该隐》和《献给撒旦的连祷》明显是浪漫主义式的反抗;《前生》《异域的芳香》《头发》和《遨游》等也充满浪漫主义式的远行逃逸和异国情调;《我爱回忆那些赤身裸体的的时代》和《我还没有忘记,在城市的附近》则充满浪漫主义的怀旧与感伤。特别是后者,纯然是一首浪漫恬美的田园牧歌:我还没有忘记,在城市的附近,我们的白房子,虽小却很安静;波莫娜石膏像,古老的维纳斯,赤身裸体,躲在细弱的树丛里;辉煌而壮丽的太阳,到得晚来,在折射着它光束的玻璃窗外,像好奇的空中圆睁着的大眼,注视我们长久而无语的晚餐,在素朴的台布和哔叽窗帘上反照这它蜡烛似的美丽的光。恬淡,素雅,洋溢着无限的柔情和不尽的眷恋;不粉饰,去雕琢,一片天籁,这正是浪漫派孜孜以求却往往失之过火的境界。总之,《恶之花》中浪漫主义色彩随处可见,它是在浪漫主义的夕阳中绽放的。只不过波德莱尔在浪漫主义的躯体中注入了象征主义的血液,使浪漫主义在主题、风格和情调上有了新的质素,正如福楼拜对波德莱尔所言:“您找到了市浪漫主义恢复青春的方法。”二、现代先驱。恢复了青春的浪漫主义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浪漫主义了,波德莱尔赋予它极强的现代性。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美学观。波德莱尔认为美和善是分开的,诗人的使命不是追求善而是追求美,所以他的诗中毫不避讳恶,诗集中充斥着酗酒、吸毒、赌博、卖淫乃至杀人等恶行的描写。而且他还以丑为美,要从“恶”中发掘出艺术之“美”,化腐朽为神奇,自称这部诗集为“病态的花”。这一美学原则后来被现代主义文学普遍遵循。其次波尔莱尔提出应和论,成为后来象征主义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那首《感应》被尊为“象征主义的宪章”: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相互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的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像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诗中的自然是有机的生命体,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并以种种方式显示各自的存在。它们互为象征,组成一座象征森林,不时向人类发出模糊难解、唯有诗人才能心神领会的信息。在自然这个统一体中,人的各种感官之间也形成相互应和的关系,气味、颜色和声音可以相互沟通,气味可以诉诸于声音,声音可以诉诸于颜色,颜色可以诉诸于气味。这即是中国文学所说的“通感”。这种以通感为基质的应和论是波德莱尔全部诗歌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诗人的地位和使命发生巨大转变。在浪漫派看来,诗人是引导人类走向进步和光明的精神导师;而在波尔莱尔这里,诗人最崇高的事业却是化腐朽而传奇,把隐藏在感官世界内后、事物内部的应和关系揭露出来。因此诗人不应满足于摹写自然,单纯地、表面地描绘现象;也不应沉迷于表现自我,肤浅地、直露地宣泄情感。三、古典余韵。上面我们简单分析了《恶之花》的浪漫色彩和现代性,再来看看诗歌形式的古典性,即结构和格律的谨严。波德莱尔不屑于浪漫派滔滔不绝的抒情长诗,极喜爱格律极严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占据了诗集的半壁江山。他就像我国“新月派”主张的那样“戴着镣铐舞蹈”,而且成为“舞”林高手。他取得这样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他在诗艺上的苦心经营。他是个“苦吟”诗人,总是与词语进行艰苦卓绝的搏斗:“我独自去练习我奇异的剑术,/向四面八方嗅寻偶然的韵律,/绊在字眼上,像绊在石子路上,/有时碰上了长久梦想的诗行”(《太阳》)。波德莱尔还非常喜爱一种每节的第五行和第一行重复的诗体,如《阳台》《通功》《无法挽救的悔恨》和《忧伤与漂泊》。这种诗体每一节的首尾重复,构成一个封闭的圆,节与节又连成一串冰糖葫芦,读起来香甜可口。我不会法文,无法阅读原著,读的是钱春绮和郭宏安的译本。这两个译本都比较严格地按照法文原诗翻译,在诗歌格式和韵律上都力求形似。所以只读中文译诗就能领略法文原诗的风采。如《遨游》一诗共有六节,每节结构相同,音节形式都是“五七五七五七五七/七七”,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格律谨严,与全诗的情调浑然一体,极富音乐性。此外,《黄昏的谐调》也是格律上、形式上、音乐上都无懈可击的佳作。匆匆观赏完这朵《恶之花》,我们发现它绝不是纯色的花,而是散发着七彩光,绚丽多姿。正如郭宏安在《论〈恶之花〉》中所言:“就其格律的谨严、结构的明晰来说,波德莱尔是个古典主义的追随者;就其对题材的选择、想象力的强调来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继承者;就其意境的创造、表达手法的综合来说,他又是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因此,波德莱尔曾被扣上古典派、浪漫派、象征派、颓废派等诸多流派的帽子,也被许多后起的诗歌流派追认为祖先。“既然波德莱尔哪一派都是,那么严格来说,他就哪一派都不是;既然哪一顶帽子都不完全合适,那么索性让他光着头更来得舒服。波德莱尔是一位不能用某一格派别加以界定的作家。”我非常赞同郭宏安这一观点。不管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如何评判,这朵独一无二的《恶之花》都永恒地绽放在诗的花园中,向喜爱它的人散发奇异的芳香。
  •     如果你没有看过外国文学,一篇也没有看过,那好,你去看恶之花,那就会爱国,爱社会,爱自己,懂得什么要耻辱和邪恶,什么叫思想什么叫怨恨;如果你读过的其中一本外国诗集叫恶之花,那好,它会使你这辈子燃烧,扭曲,就像书里描写的数千个淫棍那样;如果你的最后一本外国诗集是恶之花,那么最近你的人生一定极端丰富和精彩,也一定充满痛苦,充满理性的欢愉;如果你的最爱是恶之花——就像狂爱如我一样的话,你的人生就毁了,毁在了激情和誓言之下。
  •     波德莱尔这句诗带有一种恶意的快感,这是《圣彼得的否认》的最后一句,出现在诗集《恶之花》的第五部分“叛逆”中。耶酥被围,圣彼得举剑刺伤其中一,耶酥告诫他,收回他的剑,持剑的,必死在剑下。耶酥被捕后,圣彼得三次不承认耶酥。波德莱尔显然对耶酥这第一位“新教”改革者、一位曾经的反叛者失望了,在铁锤敲击铁钉的声音中,他甚至听到天上歹毒的笑声,他唯有借圣彼得的剑发出他的诅咒。齐泽克提到拉康对知识分子所做的风趣划分,一种是头脑简单、满怀热情的傻瓜,一种是老谋深算、毫无节制的恶棍。此时的波德莱尔似乎属于第一种,但考虑到波德莱尔充分认识了这是“一个行动与梦想不一致的人世”,“叛逆”之后的第六部分也确实不是“美丽新世界”而是“死亡”,就像齐泽克笑话里的吉普赛乐师一样,他唱起了命运的最后悲歌,那么,或许可以想象波德莱尔是一个傻瓜和无赖的奇特混合体:“死亡”在“叛逆”之后并不意味着波德莱尔经历了抗争-失败-绝望的线性人生,毋宁说,傻瓜的热情正是以无赖的冷漠为底色。这样的混合体将反叛视为一种特殊嗜好,他从中获得双重快感,既来自对反叛对象的剥夺又来自主体坚硬外壳承载起的苦难。本雅明曾将波德莱尔的嗜好与马克思笔下的职业革命家联系起来,这种嗜好被描画成职业性的——此处的职业应在分工意义上被理解,而不是志业。加缪的杰作《反叛者》对这种职业性嗜好作出历史性的总结,他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反叛”。在他的追溯中,反叛的起源指向普罗米修斯。可这位粗糙的提坦巨神并不适合作为人类反叛者的代表,他毕竟是一位神,是命运女神的同谋。渺小的人类只有在渺小的前提下进行的反叛才能在黑格尔所说的主奴结构中占据功能性的位置。七雄之一,登上忒拜城墙渺视宙斯的卡帕纽斯或许算一个,但他太短命了,立刻就被独目巨人的精湛技艺夺去性命。于是,加缪在另一条古代传统里找到了该隐,亚当的长子,圣经中第一位谋杀者来作为我们时代反叛者的真正先祖。上帝取用了该隐的弟弟亚伯的祭物,鄙弃该隐的,该隐不服,杀死亚伯,被上帝诅咒,永远流浪。波德莱尔同样为他写下赞歌,即《叛逆》第二首《亚伯和该隐》。该隐的荣耀不容忽视,但作为趣味性的有益补充,或许可将反叛的谱系稍稍向上延伸,并且这真正的第一个人类反叛者可能具有特别的含义,因为这是一位女性,女性与男性的对立总被人们看作一切二元对立的原型。 这位女性叫莉莉斯(Lilith)。根据古老的犹太教传说,莉莉斯是上帝用泥土造出的第二个人,亚当的第一个伴侣,也是第一个反叛神的人。她不愿意躺在亚当的下面,逃出伊甸园,与撒旦结合,作了一切魔鬼的主母。撒旦获得了波德莱尔的第三首赞歌,《献给撒旦的连祷》。但和普罗米修斯类似,他曾经是上帝座下的天使。所以,算起来,人类反叛者的历史可以从莉莉斯开始书写。长久以来我对莉莉斯的故事兴味盎然。几年前钟情于先锋话剧时,我将伯吉斯的名著《发条橙》改编成一出反串版话剧:剧中所有的角色都由女生扮演。在招募演员的教室里,我宣讲了一番“莉莉斯主义”,纠集起一帮中文系女生与我合作。亚历克斯与莉莉斯的联系在于,他也是一个反叛者,一个用社会机器塑造出的方式反过来对抗社会的小恶魔。众所周知,是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让这部小说名声大噪。跟电影相比,小说结尾保留了人道主义温情的残余物,吉伯斯将矛盾的解决诉诸爱的法宝,这样的表现太过造作。《发条橙》显然不是青春综合症式的叙事,怎么可能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蚀刻出的年岁感、时间感的意义上理解亚历克斯的醒悟?他需要醒悟吗?结局类似一个基督教式隐喻,一切基督教式的隐喻都指向一个抽象的终极稳定结构。伯吉斯希望在爱的面纱下让亚历克斯的生活平静安稳下来,对于这样的生活而言,变易和复归将无法忍受。库布里克不然,他不愿意被这些隐喻煽动的美丽幻象诱惑,他足够肆无忌惮,这种肆无忌惮使他的所有电影保持着一贯的水准和力量。齐泽克的说法是,库布里克没有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保持距离的人性化姿态恰恰是意识形态在表层符号中发挥功效。他的目的很简单,把真实赤裸裸地传达出来,无论是《发条橙》中的社会暴力还是《全金属外壳》中的军事训诫,都不是异态而是常态,常态是非稳定的动荡不安。莉莉斯第一个打破了伊甸园的稳定态:亚当享有在伊甸园中居住的永福的自由,前提是他必须服从耶和华的命令,不准吃智慧树和生命树上的果实——他在成为主人之前必须成为上帝的奴隶;莉莉斯由上帝造了陪伴亚当,亚当按理要做她的主子。可惜她的出逃并未将这个稳定的奴役结构彻底摧毁,夏娃被造了出来,从肋骨而生的人,天生就低于泥土捏出的亚当。不过中世纪的解经学者赋予莉莉斯更崇高的地位,尽管那不是他们的本意。在他们的解释里,莉莉斯的名字与希伯来文中“蛇”的阴性形式相近,莉莉斯其实是伊甸园中诱骗夏娃的蛇妖,米开朗基罗所画的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上,那条蛇就有着女子的上身、蛇的躯干。可以说,因为莉莉斯,人最终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然而吃了智慧果的人,拥有了与神一样的自由意志和辨别善恶的能力,拥有了选择不服从的权力。但基督教教义将人的被逐一劳永逸地标示为堕落和原罪,不服从自然成为罪恶的象征。2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以“因其荒谬故其可信”的神学主张为人熟知的德尔图良提出了原罪的说法,生活在4世纪的奥古斯丁继承了它。我们不知道奥古斯丁年青时的放浪形骸到底多大程度上了影响了他的神学立场,但他为基督教立下的典范确实让人感觉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将淫欲看作首要的和典型的罪恶,因为蛇首先诱惑的是夏娃,亚当一定是为了保持夏娃的女性魅力和所能获得的快感,才接过夏娃递给他的果子。在他看来,人被上帝创造时已被赋予自由意志,但人滥用他的自由意志偷吃禁果,因而丧失了向善的能力,只剩下犯罪的倾向,唯有依靠上帝的恩典人类才能得救。尽管与奥古斯丁同时代的另一位神学家佩纠拉坚决反对原罪说,坚持人类意志的绝对自由,但奥古斯丁最终成为正统,佩纠拉则被判为异端。究竟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让奥古斯丁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基督教,这个问题如果无法期待历史学提供详尽的实情,就只能寄希望于依照逻辑对神学观念进行重构。有必要在这方面做一些粗浅的初步尝试。堕落、原罪、禁欲成为基督教的核心教条,人的放逐和不服从变得一文不值,对于堕落的人类来说,等待末日审判,恢复原初的稳定结构获得最高价值。齐泽克对“堕落”主题的分析,道出了其中的狡诈之处:堕落并不意味着人们丧失什么东西,恰恰是人们被判定为堕落的时候,人们的过去被赋予某种他们从来不曾拥有的东西,同时剥夺了人们赋予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以价值的权力。如果现在有什么价值,它仅仅作为缺失状态等待未来的填充。 那么,我们多少可以这样来理解奥古斯丁正统地位的确立。奥古斯丁的神学主张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约》中与保罗相关的章节的影响。与早期使徒仅仅将耶酥看作犹太教的一位先知和弥赛亚相比,保罗将耶酥由人子抬至神子的尊位,道成肉身的观念逐渐形成,保罗声称这是他从基督那里得到的独一无二的启示和新的福音。三部对观福音书之外的《约翰福音》与保罗的想法最接近。《约翰福音》中,耶酥在十字架上说的最后的话,不是《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记载的:“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而是:“事情完成了!”这是道成肉身观念最清晰的一处表征,这句话隐含着,一切都是上帝的逻格斯的预定,一切都是神的正义的体现。马丁•斯科赛斯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曾在这句话上大作文章,他的革命之处在于将犹大的背叛描述为受到耶酥的指使。耶酥请求犹大到犹太教祭司那出卖他,就像他进耶路撒冷城之前,命令两位门徒去对面村庄牵来拴在葡萄树下的一匹母驴和一只驴驹,因为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临终前预言救世主将骑着毛驴进圣城,他要实现先知的预言。既然耶酥特意命令门徒牵来两匹并不在眼前的驴子,为什么不能设想他在前一天晚上特意把那两匹驴子拴在那里?耶酥对犹大的指使与此有异曲同工的妙趣。整个人类的堕落不也是这样被预定?只有人类堕落了,基督的降临和再临才成为必要,上帝以此体现他的公正和大能。神子受难,拯救人类,这是一切安排中的至高安排。不是人类的堕落需要基督的救赎,而是基督的救赎要求人类的堕落,堕落在作出堕落的判断的那一瞬间诞生了。在以最强音宣告了基督教神义论之死亡的尼采看来,堕落不过是由一到二的生成和变易,是力与力的较量。在一而二、二而一的永恒对立的复归中,反叛者获得他的形而上学功能和地位。反叛者不是热情的单纯革命者,革命的目的仍旧是一个由幻象引导的稳定态,最终不过酿造另一个以正义为名义的骗局。至于将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的,则是更拙劣且自欺的江湖骗术。反叛者始终相信必须将对立的力释放出来,作为钟爱二元论的异教徒,他们崇尚角力的快感。在力的对立中,差异性被解放出来,因为一方并不是对另一方的绝对否定,反倒通过与另一方的斗争肯定了对方与自己的差异,甚至他们自身就处于不断否定不断差异化的过程中,成为不断更新的否定力量,圣彼得手中的剑。剑的要义即,要么仗剑而生,要么被剑刺死。所以,他们一开始就不相信神凌驾一切的公正,不承认上帝至高无上的一神尊位。德勒兹在他那本终将不朽的著作《尼采与哲学》中说得漂亮:“众神死了,但他们是听到一位神宣称自己为惟一的神时大笑而死的。”[法]波德莱尔著:《恶之花•巴黎的犹豫》,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24.1元。[斯洛文尼亚]齐泽克著:《幻想的瘟疫》,胡雨谭、叶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20元。[美]冯象著:《创世纪:传说与译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29元。[美]穆尔著:《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2月,14.5元。【读品·杨不风】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见语文摘抄18。
  •     翻译差到离谱
  •     相当便宜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级文学名著,而且是精装版的。近半的折扣。《恶之花》《巴黎的忧郁》这两部作品都是法国波德莱尔写的。挺好的。很值得看。
  •     准确,但拖沓
  •     I565.24/1:3 A1174701 石牌 石牌中文文史借阅室
  •     这一套书很难得啊!
  •     看到最后才有点感觉,可是也像漏水的水龙头,最后也不知何故枯竭了,干尽了…不过瘾。波德莱尔是魔鬼的近亲,邪气,恶毒,但不乏同情心,他对老者和孤儿还是关注同情的。
  •     这沉着的英雄,躬身倚着剑柄,什么都不屑一顾,只对浪迹凝眸!
  •     同事是个文化人,哈哈,这书版本较早,书页有有点泛黄了,硬皮的.不过我决定收藏挺好,哈哈瞎评论,我随便翻了翻,实在是理解不上去,同事倒是爱不释手~~~外国的诗.别的都挺好,我只能这么说了.因为我实在看不懂^_^
  •     我看过的那个版本找不到了,钱春绮的翻译比郭的好
  •     他的诗正如自己所描述的,有种暴风雨后斜射的辉煌
  •     我可能只读过三本散文/散文诗...之一
  •     钱春绮翻译的,不知道怎么样,恶之花,喜欢这名字
  •     需要反复咀嚼
  •     好不容易看一本诗集。
  •     无聊这种现代病,不好评论
  •     愉快是美的最庸俗的饰物,而忧郁才可以说是它的最光辉的伴侣。——波德莱尔
  •     对,我看过就是这个版本。翻译的真的是很好。。 温柔的会感动到你要哭,颓废的能颓废到你能似乎能闻见一抹糜烂的臭味。。 不知道,我的书,你还在吗,, 我不知道要去哪里寻你
  •     书很新喜欢
  •     翻译不是太好~ 诗人说;人都应该有两块田,一块种着艺术,一块种着爱情。
  •     还是看不懂,但是波德莱尔的很多首诗传达给我一种耽于情欲的感觉。
  •     一时发狂的喜爱,把它手抄下来,后来希言帮我完成后半部分。之所以让他帮忙,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怎么样。
  •     虽然不是很懂象征诗,不过,还是很喜欢波德莱尔的诗,他站在社会对立的一面,歌颂丑的,善的,社会弱小者
  •     恶之花,就所要表达的思想,对当代读者而言,也过于普及了。
  •     象征派诗歌果然十分象征啊。
  •     历经一个半月的时光终于把它读完了。总体而言,《恶之花》部分让人看到的是罪恶与情欲的生动刻画,而《巴黎的忧郁》则更多体现的是美轮美奂的漂泊生涯以及短小精悍的城市寓言。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而带有新感觉派色彩的体验,也在诗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19世纪中叶欧洲诗坛最美的收获。百年以后,依然昭彰着宛在昨日般的“新的颤栗”(雨果)。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开拓者,波德莱尔是眉头微蹙的,是放浪买醉的,是为千夫所指的。他是在粉饰后掘出地狱的剑士,是飞升天际战胜上帝的该隐,是高举折翼拥抱白云的伊卡尔。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他的武器,是象征,是暗示,是通感,是恶美,甚至是颓废和神秘。他用诗歌瞥见了坟墓后面的光辉。他是一个“窃火者”(兰波)。他是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的意识中根植着两个世界的二元论。他视现实世界为理念世界的反映,故理念世界为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则是其对象化的产物,是本体世界的表象。理念世界过于抽象而难于表达,必须在表象世界寻找相应的意象相对应,本体世界于是获得了可表现与表达的可能。表象世界是不存在真善美的,美只存在于本体世界当中,“自然不过是罪恶的老师”。但这种隔阂并不是完全和绝对的,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丑”是对理念世界中“美”的扭曲的表现,而非反美的存在。所以真正的美得以在(现实的)丑中显示出来。诗人的责任,不仅在于正视现实的“丑”,更在于在废墟上建立一个美的“天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和增强诗歌语言表现力的同时,更赋予诗人以形而上的责任。他关注的是现实虚掩下的理念世界,是所谓的“自我”。这是一种艺术与人生的求索。嬉笑怒骂,无非都是诗人通过象征的利刃杀出的一条血路。而瘦削苍白的诗人,也就此成为了“太阳”。
  •     第二次读,喜欢的更加喜欢,粗略的终于细致些。忧郁那几首的意象在头脑中特别清晰,还有HH化用“我的兄弟”时立刻忍不住喊这不是CB的致读者嘛!诗这种东西果然还是放在手边来回翻翻,口中念念,等到某刻心有所感啊
  •     每个波德莱尔上辈子都是粉碎性折翼的天使
  •     憎睡者投入温柔的忘川,阴郁的冷淡结成不朽的厌倦。【在主体与客体间来回震荡的感觉真醉人→_→
  •     诋毁波德莱尔的诗?你写写试试啊。。。
  •     并不会法语,各种翻译的版本真是千差万别 《腐尸》适合单曲循环模式
  •     人民文学老版本,整体感觉朴素,翻译质量好,价格也合理。希望多一些这样的书
  •     诗歌很少读,但这次一看恶之花就被吸引了,对于现代性的体验刻画和独特。
  •     偶有喜欢的诗句,脑子里跳出李小红
  •     很好很便宜。建议文学功底深一点的人看这书,否则没太大的意思,不过真的很划算!
  •     想象力疯了。图书馆98人文“活水”行动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百所高校纪念=。=
  •     讥讽 厌恶 绝望 思考。。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     《巴黎之梦》。
  •     钱春绮翻译得真好
  •     记得很清楚 小学毕业那年的读物 后来去巴黎上学这也是鸩毒之一吧
  •     就算巴黎是故腐朽糜烂的城市,我,还是想去。
  •     唉唉,我就最喜欢西方文学里面这种阴暗的调调~
  •     现在读了一半,自我感觉: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