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诗歌词曲 > 随风而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63363384
作者:[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页数:271页

Walking With the Wind

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 晴转阴天阴了,又亮了;风起了,又停了;树叶动了,又静止了。悠忽之间,自然千变万化。人的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是我在这座城市度过的第一个双休日。我来这里到底要干什么?我在这里到底需要什么?这是属于我的城市吗?这是我可以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安置的城市吗?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这座城市光鲜的外壳和外表:宽阔的马路,拥堵的汽车,喧嚣的人群,匆忙的脚步,盘旋的高架,高耸的大楼,绚目的灯光,调情的酒吧,摩登的女郎,天价的楼盘,流油的财富,平庸的生活。可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狰狞的、残酷的、绝望的、媚俗的另一面,善良的人啊,你们看到了吗?食物已经变质,空气已经污染,水质已经变臭,天气已经无常,男子已经发疯,警察已经受伤,车祸已经发生,孩子已经死亡,读者都是美女,文学已成包装。可是除了这些,除去这些,它应该还有一些东西吸引我吧?是展览,讲座,书店,古墓,遗迹,思想,文化,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更遥远的梦想;是我们的暗自约定,是我们的双城记;更重要的,是因为你吧,才使这座城市“隐隐发着宝光”,成为一座在独自等待中的城,梦幻般的城。也正因为你,我的城才会变得有意义,才不至于成为一座空城和死城。我的城,随时为你敞开着,只要你愿意,你就来吧。那天出差回来,我就想啊,一定要去把《随风而行》和《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买来,哪怕是穿越大半个城市,寻遍大半个书店,我都要找到她们,就象寻找我自己的灵魂一样。为什么我会对她们如此着迷,神魂颠倒?从暗恋桃花源寻到读品,从读品寻到读库,从读库寻到阿巴斯,从阿巴斯寻到樱桃的滋味,从樱桃的滋味寻到随风而行,我的寻找竟然有着如此不可思议、妙趣横生的过程。暗恋桃花源是寻找的开端和起点,整个过程就如同这部戏,阴差阳错,读品读库一度让我迷惑,一次无心的误读让我意外发现了另一个阿巴斯,作为诗人的男阿巴斯,而不是摄影师的女阿巴斯,于是记住了随风而行这部书名,于是翻出以前买的他的一张碟,樱桃的滋味,一个人,静静地品尝,思索生与死的意义。随风而行,随风而逝,不是一字之差,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从容淡定,另一个消沉低迷。我问自己,面对不可承受之重之轻的生命,我该如何选择呢?是Walking with the Wind?还是Gone with the Wind?是苦苦的暗恋?还是放轻松的桃花源?那天晚上,我在翻看阿巴斯的诗集时,突然觉得世界上孤独的灵魂是多么的相似啊。阿巴斯在回忆他的童年时说:“我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午饭后别人都在午睡,可是我不困,就出去散步,为了不发出声响,就在阳台上画画。在学校里,我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好画家。从开始上小学一直到六年级,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甚至没向一个同学说过“借你的橡皮头铅笔使使”这样的话,也没向同学问过作业。我只是一个人去上学,又一个人回家”。王小波在写给李银河的信里,也写道他一个人的孤独和悲伤:我遇到过好多让我难过的事情。16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我从蚊帐里钻出来,用钢笔在月光下的一面镜子上写诗,写了趁墨水不干又涂了,然后又写,直到涂得镜子全变蓝了。。。。。。。。那时满肚子的少年豪气全变成辛酸泪了。正如阿巴斯的一首诗:我来了 一个人我喝呀 一个人我笑啊 一个人我哭呃 一个人我去也 一个人今晚,我特别想喝酒,一个人,醉生梦死。

《随风而行》——又一场擦肩而过

我可以主动地去读一本小说,而诗歌,从来只能不期而遇。故事总是有始有终的,来得及跟着作者的笔触去生成情绪。可是诗歌是孤立的,没有铺陈地敞开心房,坦荡地近乎冒险,只等有人恰好手持钥匙。读诗实在是一件考验默契的事,须拥有同一频率。因而我读不懂的时候只能默然退场,真是无可奈何,惟有“等”字可解。等自己的心如云海千般变幻,等显现一种气象与诗心隔空应和。要的就是适逢其会,几年前在图书馆无意间翻到了阿巴斯的《随风而行》,才读几句,脑子瞬间放空,知是碰到好东西了。雪白的书页里空空地这几行字点缀着:“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安静的纯白空间,轻雾氤氲着,隐约地,白色马驹出现了,被看见了,转而又消失了。轻轻地这个故事结束了,意犹未尽,轻描淡写间是有始有终的圆满利落。这转瞬不见的白驹,不就是曾让人千回百转的过往么?那些个人事物,让你展颜又皱眉,在你的心中停了又走。从无到有,从有至无,它是这万物的诞生寂灭。只是几番玩味又觉那白驹隐去过于遽然,因它的出现而生起的欣喜还新鲜热乎,不料大幕倏忽已落,表情僵定不及收回,剩两手悬空不知所措。竟然什么都没发生,一场空欢喜,我怔怔地怀揣一丝惆怅。后来在《终南山》中读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句,我惊叹不已。云雾飘渺间,我又忆起那匹翛然来去的白驹。如果说那白驹意象绝妙,将世间的有无来去形象比拟,那么王摩诘这句则将似有还无、亦真亦幻的微妙义理描摹殆尽。镜花水月一场空,可若无花无月,平白无端地,镜中何来花颜,水中怎生月相。看镜中花,真假在转身之间;赏水中月,虚实在俯仰之间。真幻就这样比邻而居,看那虚空处万象迭生,看那充盈处空寂无涯。许是真假幻象孪生,本体潜来时无知无觉,幻象遁去时独见独知,岂非是真假的时空错位。以为白驹来去匆匆,可当真慧眼独具识得它来去踪迹么?以为故事戛然而止,可或许情节早在开始之前即始,在结束之后方终。念及此,那白驹看似毫无故事的浮现又隐去,此时显得意味无穷。呵!我真是执着于表象啊,害怕空空一场。初时将万般人生归于白驹,结果自己又不堪这空寂。看似那白驹无甚情节让我惆怅,实则我怕自己人生无趣,眼巴巴地生了又死。如今透过这简净的白驹意象,我终于又看见隐遁的大千万象。由有至空,再由空及有,一切终又回到了简单的原点。原本我觉得那白驹回到雾里后,诗境中应有一声叹息作为真正的落幕。现在想来,那声叹息也不过是给自己心情的缓冲和安慰。与诗句相遇的最初惊喜,继而去解读自己;当沉浸在自我剖析中,我与诗意渐行渐远;当我心海渐平,才又得见本真的诗心。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伊朗导演。全本所有的诗都很短,像日本俳句般精简,小巧寂静地点在雪白书页上。这位也是导演的诗人,诗里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戏剧冲突,也有简净空寂的禅意。有这样一种孤独:“至今多年我都似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间”这种悬于四季的意象让我触动,久久无法抽离。稻叶上的刃,有锋利感,凸显个体,看来更显孤寂。在我最孤独时,我觉得自己像是只身一人浮于无限空寂中,大风从四周、从头顶、从脚底呼呼而过,我仍在原地,空荡荡地被一整个时空架空。这个“悬”的意象一语中的,而风避开我这一感受,后来有人道破:“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悬”这个状态,王观的《红芍药》中有相似的一句:“人生似、露垂芳草”。那稻叶的刃,带有锐感,不动声色地对峙着。而垂在芳草上的露珠是莹润的、其乐融融地映衬着。前者是克制自省的,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后者则兀自光华流转,好似意识不到下一秒滚落不见的危机感。相似的状态,只是一个是清醒的精叶刃,一个是浑然的傻露珠。既利且孤独,我为叶刃而共鸣心动;既美且危险,我也为露珠痴迷心痛。有这样一场相遇:“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每念及此总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太惊险了!火车竟与蝴蝶狭路相逢,两者的差距有如天渊,从没想过可以相遇发生点什么。不可思议地,火车停住了,却只为那酣睡的蝴蝶。画面定格在这一瞬:有关于运动与静止,嘶鸣与酣睡,庞大与微小,力量与轻盈,机械与柔软......这场相遇的双方悬殊太大,因而火车这极富戏剧性的停住显得尤为珍贵。在这一刻,没有所谓的差距,它们是平等的,且温柔相待。有这样一场离去:“秋日午后无花果树叶轻轻落下停在自己的影子上”落叶稀松平常,可我记住了这片轻轻落在自己影子上的叶子,感到一种完美的契合、宁静的回归。有这样一处积雪:“墓地覆满了积雪 只在三块碑石上雪正融化三个年轻的亡灵”肃穆中,我仿佛听到了雪化的声响,细碎的,裂开的,来自那碑石上,也来自我的心中。有这样一个时间:“一千三百岁的古寺庙里时钟差七分七点”记得第一次读时不禁一阵恍惚,思绪从一千三百年的古寺庙瞬间抽回,时空转换到差七分七点的现在,迅疾、精准、有力。有这样一种白:“鸽子白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白茫茫天地”阿巴斯对白色情有独钟,他的白色世界是立体的、丰富的。以至于我后来回想他的诗,只觉得一片白茫茫的旷远空寂,有风吹过,于是白色开始层层流动。他将我们脑中关于雪的白去作比,“从乌云里/雪花飘落/雪般的白”,他也在思索,“越想/越不明白/雪为何如此地白”他将静止的突然挑动,将奔跑的突然定格,他总能捕捉到不起眼的一瞬,然后三言两语将之变为神奇。诸如此类的意味深长,诗集中比比皆是,我一口气几乎把整部诗集抄下来。我惊喜又意外,竟然所有的诗都如此亲近可人,丝毫没有文化差异带来的晦涩和疏离。阿巴斯,一如他笔下的白。记载着诗句的那本书摘给了喜宝,等后来我准备入手一本时,却惊讶地发现各大网站早已停售。想着回皖江图书馆把它偷出来吧,随即意识到不过是异想天开,我已告别学生时代。再也碰不到它了。呵!不禁暗暗叫苦:“完了,我将永远念着这本书了。”是以思念与日俱增,聊发此文。——2014.10.22 于苏州

千树万树梨花开

阿巴斯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电影导演,《随风而行》是他的诗集。在论及写诗的动机的时候,阿巴斯说,“电影或者图片摄影并不能捕捉到生命中短暂但重要的瞬间,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一段文字,却可以有效地见证精确、珍贵然而转眼即逝的瞬间,并且极富表现力。这样的瞬间,任何一种照相机都留不住。”比如这本书里边的第一首: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两种不同质感的白,充满缓慢动感的交错隐现,摄影表现不出这种动感,这种不同层次的映衬融合及呼应。这首诗捕捉了非常美丽的一个瞬间。除了画面感,《随风而行》还有很多惊喜。有浪漫瑰丽的想象,例如这首: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在诗中有拟人化的昆虫,能直接看到阿巴斯童真和柔软的内心。如这首:蜘蛛放下活计小歇看日出有些诗歌也隐含了某种紧张不安,这种隐而不发惹人想象的留白带有东方文化的特质,中国读者再也熟悉不过。如这首:稻田里女人颈间钥匙串滑落无声灶房火上壶沸腾有两句话勾勒出来的孤独:沉睡的男人身侧女人醒着指望不上一只爱抚的手此外还有些带着人情味,例如这首: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守守着诺言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有些时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悲悯,寥寥数字就已足够:羽绒枕屠宰千只小鸟梦最赞的是禅意:黑夜长啊白昼长啊生命短呢阿巴斯具备一种超级敏锐的观察力,大量细微平常的生活瞬间进入到他的笔下,散发出诗意,而多少次,我们都曾与这些诗意擦肩而过;阿巴斯的诗歌还有一种凝练精到的笔力,文字精炼到不能再精炼了,而所有的感情,所有的色彩,都呈现得那么恰如其分和妥帖。跟一个朋友谈到阿巴斯,兼及谈到“梨花体”,他说,一个句子用回车斩成几段,怎么可能会是诗呢?是的,把句子斩成几段成不了诗,真正的诗,在文字里面,在阅读的小小停顿之间,你是能看得到它的灵魂的啊。感谢阿巴斯,用诗歌描述画面、情感,以及美。

极简主义

阿巴斯的诗,和他的电影镜头、他拍的照片一样,极简,对世间发生的一切,他只是静静地在一边看着,不现身,不评论,不发出任何声音。诗很短,寥寥数语,每一首诗都像一个电影镜头,如在眼前。其实他的诗里出现的元素很有限,孩子、修女、雪地、火车、几朵向日葵,如此而已,却化出千万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安静,但回味悠长。我最喜欢这首:樱花千万朵蜜蜂啊拿不定主意每次读到这里就会不由自主地莞尔一笑顺带提一下作为翻译的李宏宇,是南方周末的文化记者。作为译者,他对这本诗集有大半功劳,很得阿巴斯的神韵。想必看过不少阿巴斯的电影。

配上宫崎骏的画面 久石让的音乐 这些文字是完美的

作为一个导演,表达了想要记录一个画面的愿望,他做到了,无论何时何地,看到那一句一句柔软的话,就会浮想联翩。透过文字,除了看到诗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单纯画面之外,就只剩宁静。不用反映时代,不用表达讽刺,只需要诠释纯粹。

存在之重

第一次邂逅这本书,是在师大图书馆三楼最左边的书架上,白茫茫的大地上,胡杨树和它们的影子……“索桥垂垂擦破水面弄皱了月的光”诗集的每一页,短短的十几个字,大片的留白,却可以让人想得很远很远很远……我不确定这是否能称为诗,诗人却用不能再多的字,在白纸上堆砌着一幅幅安静的画面,闭上眼睛,却能感受到整个世界,或者温暖或者愤怒,或者很单纯的去感知,去体验。一直都觉得,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去感知这个世界,touch,应该是这个词吧,诗人通过这个诗集,带给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很神奇的体验。我想,阿巴斯的存在感应该很强吧,我喜欢这种厚重的存在感,就像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所描写的那样。“风起时轮到哪片叶子飘落呢?"也许,就是从这开始,我的心变得细腻起来了吧……作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的生命,往往会通过更多的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而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与存在,更能懂得尊重这个世界的存在,而不在于怎么去改变,因为,我,仅仅是在观察。撇开诗人所要在他的每一首诗中蕴涵的诗意不谈,我仅仅把它们当成一幅幅宁静的画面,然后完完全全把自己扔进那样的画面里,就这样慢慢的沉下去,这样的感觉很美妙。就像在某一时刻,好象是突然之间学会了看,学会了听,学会了触摸,学会了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去touch,去观察。那一刻,像是重新获得了生命!也是在那个时候,写下了那片小文:"秋的尾巴十一月已近深秋,刚回学校的时候会觉得遗憾至极,宿舍,图书馆后面,物理楼前面,山上,找遍了都没有嗅到一点点的桂花的香味。甚至遗憾的想流眼泪,我错过了师大最后的一个秋……人在最悲伤的时候,身体感官好像都会退化,每天不管去哪,脚步都好慢,也许是没有什么力气了,正是这样慢慢的走着,我渐渐看见了这个世界。你看见了么?夜晚的天空依稀能辨出一些星座,那些好几万年前发出的星光,现在到达我的眼睛里,星星也有好多故事等我去倾听吧?你看见了么?最近的月牙好可爱,抬头看着它,会不会觉得整个天空都在对你微笑?luly,世界好爱你我看见了,早晨的雾气笼罩着梧桐,起着微风,你想带树叶去何方?我看见了,猫儿眯着眼睛晒太阳,狗狗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情人坡上玩耍。我看见了,夕阳下飞过的鸟儿,那片火烧云的尽头,才是你们的家么?如果你也想看见风,那么奔跑起来吧我终于闻见了淡淡桂花的香味,在一片残败荷塘的景象边。这个秋天没有忘记我,让我抓住了你的尾巴你相信吗?这一天,我终于重新看到了这个世界”即使哪天证明这个世界不存在又怎样,至少我们还有诗

随风而行

在图书馆逛的时候,因为这个名字而选择了这本书。因为师兄在伊朗,故对伊朗有种没来由的亲切感。看完这本书,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简洁的语言,朴实无华的意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让你有一片宁静。感觉他的诗的画面是黑白的,故有种沧桑的美,带着厚重,又有着活力。

只有诗人能分出白色的层次

如果让你想一本白色的书,你会想起什么?不是都市女子的伤春文字,更不是异地的小说家的诡异故事因为那些白色都不是真正的白色。在离我们最近的这个冬天,阿巴斯的诗集随风而行,飘然而至。在大量留白的纸张上印着迷一样简短的伊朗文字,像反向下起的雪花。破译开来,他竟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了奇趣和哲思的白色世界。这是导演的眼睛调集到的吗?这是摄影师的眼睛捕捉到的吗?这最终是一个诗人的眼睛感悟到的。白色的世界,微妙的世界,与你在阴霾雾霭中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但又确实是同一个存在的世界。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 这是稍纵即逝的白;鸽子的百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百茫茫天地 这是容为一体的白;雪啊/雪啊/雪啊/一天了/还下/夜了 这是绵长的白 ;墓地/覆满了/积雪 只在三块碑石上/雪正融化/三个 年轻的亡灵 这是走向空灵的白;从乌云里/雪花飘落/雪般的白 这是充满戏剧性的白 ……在阿巴斯的诗集里还有月光,河水,修女,山谷间无名的小花,她们也都是白色的夜、死亡、孤寂、静默,这些也都是白的的吧!他对这个世界保存着纯真的眼神,在瞬间准确的捕捉到了的精妙的意像化作每一首短小的诗句,蕴涵着巨大的复杂的指向。他用那些简短、迅疾、跳跃但目光细致的诗句把人最细微的感官全都调动起来他诗里的白色,清洗了我们眼睛和脑袋的污染物使我们再次安静聆听、用心观看、凝神思考这个原本很有诗意的世界。所以阿巴斯也是一个能调度自然里最微小场景的导演也是一个能掌握自然里最微小秘密的摄影师。德黑兰的山坡上飘起了雪花,阿巴斯看啊看,就看穿了世界。在阿巴斯的诗里,白色可以是纯净,可以是透明,可以是繁华,也可以是包容。真正的白色应该是一种哲学,只有诗人能够分辨它。

e

The Wind Will Carry Us本是一部电影情节一不明了,但还是能品读出一点滋味来。

某些已经陌生的感情,并没有被忘却。

我喜欢黑白照片,迷恋其中由黑至白的过渡。黑投向白的怀中,白拥着黑。犹如,黑夜到达白昼经历的无数幻灭。黑融入白,并没有消失,会生长,发芽,最后扎根。一直衷情于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的摄影及影像作品,终于忍不住买下了他的这本诗集。诗集的每页基本上只有十余字,却有着大量的留白,沉静随性,让人回味无穷。阿巴斯的诗极为简短,平均五秒就可以读完一首的日本俳句式短诗。这些短小的诗,却极具画面感,几乎就是一幅幅唯美的静态画。而每幅画面,都只是运动中某一瞬间的状态。此刻的静止是相对的,下一秒就会被完全打破。凝固之美和运动之美交融着,同时充斥着纸面。一种无法言说的宁静慵懒,又极具趣味,充满着智慧,可以让人看到结结实实的生命。诗中的人物,都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修女,孕妇,顽童,工人。诗中的景物,也都是常见的花草风水。层层堆积的雪,独自开放的花,被风吹落的叶,纷飞的蝴蝶,延伸向远方的铁轨。诗中的世界,笼罩在一片白色中。那些静态的,却依然包含着动态的场景,还原着或许已经渐渐淡忘的质朴世界。 “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阿巴斯对于白色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信仰。他的白,饱满而灵动,就像是流动的风。如此纯白唯美的世界底下,流淌的却是淡淡的忧伤。无论人还是物,都是自然之景,都受到束缚,带着些许无奈,被单调、枯燥以及孤独缠绕。极简风格下的感性细腻,敏感独特的气质,是能真正打动人心的。那些隐去诗人本人、隐去无谓感慨,只留真实生活的短句,表达着诗人对生活的看法和对普通人的关注。 “海一片漆黑/岸也漆黑/我该等太阳/还是月亮”不关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关心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我们。我有时会想,敏感的人是不是活得更艰难一点呢?“我仍不能自持/虽然/再没有哭泣的余地” 阿巴斯的诗,在简单中收集了太多熟悉的景象等着人去洞察,收集了太多熟悉的情绪等着人去收拾。人常常无奈,最普通的,往往最容易被遗忘。在阿巴斯的诗里,却发现某些已经感到陌生的感情,其实从来没有被忘却过。

摄影是用景象描绘出的诗作

书中的每首诗都很短小,更有人评价这是一本浪费纸张的书。每页纸上短短几行诗,剩下的就是大片的空白。“蒲公英远道而来将就落在池塘不起半点涟漪”这样的诗,让人脑海中出现一幅图画,准确的说是一幅照片。“村童哟勇猛无俱瞄准草人头”这幅照片,让人忍俊不禁,阿巴斯在看这群小孩子们时脸上是否也同读诗的人一样浮现着微笑?“沉睡的男人身侧女人醒着指望不上一只爱抚的手”摄影者,用图片描绘诗的语言,用诗描摹心灵的图片。“樱花千万朵蜜蜂啊拿不定主意”蜜蜂面对千万朵樱花的焦虑,可以勾勒出美的图画;我们面对生活的焦虑,如何才能描绘出尽量精彩的人生呢?面对着书中大块的留白,我确定那是留给读者的。作者用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一幅幅剪影,用诗的语言传达出一幅幅图片、照片。留白出是留给照片的。“随风而行”,让我明白摄影是用景象描绘出的诗作。喜欢摄影的朋友,不妨一读......

随风而行,随风而逝

前两天在傍晚开始读,读到天黑,读到夜深,似乎可以感受到黑暗夜色的变化,成都这几天的天气和空气都很好,但这只是暂时的。诗都很短,编排也很随意,自然有许多重复的意象和类似的主题出现,雾,云,雪,风,蜘蛛,蝴蝶,月,树叶,樱桃树,开花的樱桃树(樱花),狗儿,修女,盲人,母亲,孕妇,男人,学童,铁轨,窗口……读诗的过程中,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如同镜头的反复,那些意象,逐渐熟悉,疏忽出现,总有惊喜,悲伤,情趣,黑,白,茫茫,渐次出现。阿巴斯的诗没有什么形式可言,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吧,看译者的后记所言,似乎只是用最最简单的词汇表达出阿巴斯诗中的意味,越简单越纯粹。我们大多数应该都看不懂短诗旁边的波斯语原文,那些弯曲好看的文字里面,会冒出什么样的音节来呢?上个周末看了阿巴斯的电影《随风而逝》,英文名字是The Wind Will Carry Us,也有译为“风儿带着我们飘”的,彭坦在专辑《少年故事》里有那么一首歌,但那完全是另一种情调(尽管我一直放着作为背景音乐)。电影还是阿巴斯一贯的长镜头和淡化叙事,将一个故事拍得犹如纪录片,并且也似乎没头没尾。不对,是有一个事件的起因和结局的,但摄像机一直处在旁观甚至偷窥的角度上,不再是代表观众的上帝视角,带着疑问看完了整部电影,工程师进入村子,走出村子,我们始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出于什么目的,只是记录和目睹了一场似乎一直期待着的死亡,带来了悲伤。如释重负。死亡面前,一切都不重要。许多段落,也有这本诗集中的味道,甚至可以将一些短诗作为电影的注脚。比如这首——静静候诊室/五个大肚婆/明天周末。《随风而逝》里工程师住的农家的女主人,前一天还挺着个大肚子,工程师和她絮叨着家常,她说她有九个孩子,四男五女。某个早晨,工程师起来,问女主人,我昨天和你的姐妹谈话呢?女主人说,我没有姐妹啊,你谈话的就是我。工程师的声音里有点错愕的惊喜,可是我谈话的大着肚子呢。女主人说,就是我啊,我的孩子在这儿呢。工程师问,你现在有几个孩子呢。女主人说,十个,五男五女,说着抱着婴儿进屋去喂奶了。瞧,生命如此惊喜而自然,犹如阿巴斯的诗——分娩的女人/醒来/身边五个闺女和她们睡着的爹。这个惊喜里面也有对女性艰辛的尊敬以及对男人略微无奈的嘲讽。——沉睡的男人身侧/女人醒着/指望不上一只爱抚的手。男人是如此麻木,清醒和承受的往往是女人。——熟睡男人的床上/孕妇/饮泣。阿巴斯在电影里也表现了男女之间的争吵,《随风而逝》中有咖啡馆的颇富哲学意味的女店主和丈夫争吵的场景,并且争吵的主题是有几个工作,女人认为做家务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而男人则认为,这是天职,哪里是什么工作呢。这样的争吵里面当然有阿巴斯对个体的怜悯,但争吵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本身也是美的。美的东西并不一定快乐,有时候,是一种悲伤,但值得记录和玩味。这是生活常态里的美,因为有人的精神在里头。生活艰难,可贵的是生活中的坚强。——一条面包/要分给/五个饿着的男孩/女人又临盆。五个男孩和五个闺女,我怀疑阿巴斯电影里头的农家女主人的故事,一直在诗里延续,而画面中从未出现过的男人,在诗里,总是沉睡不醒。阿巴斯崇尚自由,并且这种自由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去求得的。比如他对农村的描述——村子上空/雷声滚滚/打断了/狗儿嚷嚷。以及——风啊/打开/老门扇/再关上/砰砰/十次。他观察的是细节,以及自然发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里的韵味常常为大多数人所忽视。在关于《随风而逝》的电影访谈里,阿巴斯这样描述他拍摄的村子:“在去西亚赫•达莱赫村拍摄《随风而逝》之前,我受到以前拍过片的其它村庄的影响。可是在到达莱赫村之后,我发现它跟别的村庄不一样。在那里,村民们改变了我的这部影片的总体构思和已经形成的主题思想。很明显,我曾经试图将我的观点强加给事物,后来发现应该适应现实。”他能够感觉到村子里的人不喜欢摄制组,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的摄影指导(并将这个他讨厌的摄影指导的赖床的“事迹”拍到了电影里头,《随风而逝》的主角即电影里面唯一出现的工程师与他的同伴们格格不入,他总是催促着同事们快快起床,可是却招来同事们的责怪以及将之一个人丢在村子里弃之不顾,这个矛盾而迷茫,又惊异于村子的美丽的工程师身上自然有导演阿巴斯的影子。),他也内疚于自己对村子造成了一些伤害。只有这样的阿巴斯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越想/越不明白/为何一无所获者手上尽是老茧。阿巴斯很爱诗,他的电影中也出现诗,谈话的间隙,甚至在推进本已非常淡化的剧情上至关重要。他的电影中出现了两个伊朗诗人的诗,欧玛尔•海亚姆和福路•法尔克赫扎德。而从诗人那里得到的,是关于死亡的箴言,阿巴斯在访谈中谈到这样的体验——“我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看到过生与死的矛盾。也是在那个时刻,我感到自己很好地抓住了欧玛尔•海亚姆的哲学思想和诗歌的灵魂……它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要想懂得生命,必须接近死亡,亲眼目睹死亡。……我……不是为了观看死亡,而是为了发现生命。”出现在《随风而逝》中的女诗人福路•法尔克赫扎德的诗是她最优秀的诗篇之一,题目是《随风而逝》,这部影片的片名就来自这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早晚有一天,风儿将把我们带走,就像一片枯叶……”在电影里面工程师对黑暗的地下室中挤羊奶的姑娘念出福路•法尔克赫扎德的诗,因为这代表了某种女性意识的解放,而女诗人本身,也是伊朗女权运动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前不久读伊朗裔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的自传《我所缄默的事》,福路•法尔克赫扎德正是她最崇拜的也对其影响最深的女诗人,在书中她不断提到女诗人的诗集《再生》,在纳菲西看来,法尔克赫扎德总在诗歌中大胆抒发对于爱人的性欲和忠诚,她将个人的“罪”转变为对权威的蔑视和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女诗人本身也是一个电影作者,曾经拍摄关于麻风病人的纪录片《黑暗的家》。尽管阿巴斯一再强调他的电影无关政治,但从这些隐含的电影元素中看,阿巴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在伊朗,人们谴责我是为外国电影节拍片的,认为我是错误的。我是为人类拍电影的,我的影片没有精确的地理界限,它是关于整个人类的。电影没有护照,就像树木一样。”所有专制的国家都会谴责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的作品是为外国电影节而拍摄的。阿巴斯说:“电影是为了记录事物的。当人们没有记录下某件事物时,人们就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他的诗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阿巴斯的诗,都与生命相关,生命的另一个主题,是死亡。——“越想/越不明白/雪为何那么白。/越想/越不明白/为何/那么惧怕死亡。……墓地/覆满了/积雪/只在三块碑石上/雪正融化/三个年轻的亡灵。……片刻而已/一生却尽/我自涕零。……黑夜/长啊/白昼/长啊/生命/短呢。”许多对生命的感慨,许多对这种感慨的记录,这种感慨本身,似乎并没有答案,也许阿巴斯会说,因为我并没有问题。在一篇文章中我读到这些有关阿巴斯作品的评论:诗作和照片中的诗意也一以贯之地呈现在阿巴斯的电影作品中。阿巴斯电影中的“路”作为一种特殊的场景和意象贯穿其电影创作的始终,电影中的人物,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始终处在路途之中,在往复之中传达意旨,参悟生死。“来”“去”构成的往复在阿巴斯的诗歌中有很清晰的显现。“飞起再落下/落下又飞走/蚂蚱的方向/只有它自己知道” ,在这首诗中,阿巴斯把“飞起”“落下”的往复运动看做个体对意义的寻找。在阿巴斯的电影中,主体的往复运动中的“来”“去”被赋予了更深的意涵。阿巴斯将“来”“去”放在生命的范畴进行讨论, “来” “去”的路途对应着“生”“死”的考量。作为诗人的阿巴斯,在伊朗遭遇地震后创作了诗句:“地震/连蚂蚁的谷仓/都毁于一旦” 。这次地震可以看做是阿巴斯电影创作的一次转向,他在“往复的路程”之中又勘探到了生、死的意蕴。我看到的阿巴斯的作品还不够多,只能流水账一般写一点关于阿巴斯电影以及这本诗集的感受,杂乱堆积成篇,以为一章纪念。电影,伊朗,波斯,伊斯兰,这些词组本身,构成了阿巴斯吸引人的“异国情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去体味一些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习惯所完全不同的对生命和美的态度,看电影,以及读诗,可能意义正在于此。风儿带着我们飘,答案也在风中飘。2016年7月21日

诗里定格画面

有的觉得这本书很可笑但是里面的文字在干净的纸面上却透出了很温暖的力量像是 坐在阳光下面听我亲爱的朋友歌唱于是我跟着她轻轻哼起来坐在大树下面猫咪依赖在脚边世界一片宁静

可以停会 读会诗了

说他美的人挺多的。当然不是因为这个我才说他美。读的时候世界很安静。爱读所有能让世界安静的声音。鸟鸣山更幽 有这音响效果的鸟鸣,我都尽力选藏在自己的房子和印象里。无论其他人的想法,在我,一直认为诗是个独特的字眼,与浪漫有关。无论其他人的做法,还是在我,一直喜欢着写字,而当写的字偶尔也被朋友看到并小心翼翼问我:写的是诗?无论其他人的反应,在我,我一阵汗下。呵呵,是的,我比较不经吓。阿巴斯的诗,很有诗的质地。并非把句子排成体裁的格式。前两天看了个画展,可惜了很多画框和画纸。没有画意的画比不过我家糊墙的纸。所以我推荐这本诗。就好像当初朋友看我喝咖啡会推荐某地的豆。另外 阿巴斯的这个名字在我翻书之前是没有记忆的。无所谓他是谁。因为我推荐的是一双清澈而狡狤的眼睛。透过他继续看世界的清明和谐趣。欧欧。。。欧。。。

低垂的生 苍白的死 ——从主体间性看阿巴斯的主体性获得

书封是阿巴斯的摄影,雪中遗世独立的枯树轻轻的摇动形成画面的前景,蜿蜒成背景的是瘦削孤伶的树的躯干,随风而行的路线不过是从一棵树从到另一棵树,从一片雪到另一片雪罢了。而这下了一天的雪,这从日出浮动到落日余光,这里的诗行最终凑齐了自然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人的点的联络,而在“穿越”“追随”的片刻之后,“一生却尽,我自飘零”。阿巴斯完成了对世界微观的观察的同时,也完成了与自我的对话。这自我的对白却充满了犹疑与孤独,“什么我都不信”,“一个人”喝、笑、哭,一个人来去。这孤独又造成他成为世界的冷静、智慧、幽默的旁观者,多视点的互动、简洁分明的配色、敏锐的动态捕捉,这是他小诗的趣味。阿巴斯为我们至少呈现出世俗与自然两个截然不同的界面,却又通过彼此的相互映射,构成了超自然的对视,这种对视是平行的目光。我能从这目光中揣测的是主体之间的和谐与平等,“我主仁慈/海龟没看见/小鸟飞得轻”,或许真的是我主仁慈,海龟、小鸟的自顾行为并未引发任何灾难。陆地、大海、天空,自然的世界里,他们秉行着并行不悖的生存原则。在这原则背后,生命的样态该是怎样的呢?阿巴斯说:“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鸽子白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白茫茫天地”,西川在序言中说这是“素以为素兮”,我想是一句极好的注解。一出一入,浑然一物,动物与自然的姿态便是这般。所谓常态便是“老龟活了/三百年/不知有天”,既是困宥此境坐井观井,又是世外桃源不闻人间。需要纠结么,阿巴斯似乎又给出了答案。飞起落下,蚂蚱的方向只有它自己知道;樱花千万朵,蜜蜂啊拿不定主意;蜘蛛知道太阳还未出来已经上班去;春日正午工蜂缓了速度;蜘蛛放下活计看日出。需要知道有天么,在自行的轨迹之下,“连个魂儿也不曾看他”。蚂蚱、蜜蜂、蜘蛛、老龟这是动物们的自个儿乐呵,自然景物怎样形成主体间的互动呢?“暗夜/彗星/刺中池塘心/似热铁入水”,“索桥垂垂/擦破水面/弄皱了/月的光”,“一颗雨滴/滚落黄杨叶/掉进泥汤”,“雨初歇/月光洒上/湿漉漉黄杨 ”,水面、月光、雨滴,还有风的吟动,它们构成了景物与景物之间交流的媒介,它们通过反射、接触完成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这交流是激烈而轻灵的,是碎裂而和谐的。它们自上而下,打破了天与地的界限,混沌了空间的感知,在阿巴斯的诗里,它们融为一体而自生逸趣。最终,在雪一片一片覆盖的世界里,泉眼/涌在远山深处/无人取水饮/只鸟亦不见,杳杳出尘的孤洁,又是隐士的独语。相比较阿巴斯诗中的自然温暖和谐与飘逸绝尘,诗中的世俗世界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低垂状态,在生活的细节里生是一件非常冷漠的事情。世俗的生就如同自然的飘雪,出行一趟的脚印转瞬便被覆盖了。“熟睡男人的床上/孕妇/饮泣”“分娩的女人/醒来/身边五个闺女和她们睡着的爹”,小女孩则是乖乖地抱着娃娃,急刷刷冲洗用过的碗碟,小男孩走上旧铁轨笨笨地模仿火车声,正画画爸爸睡着了。家庭中男性的失语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一是对于女性的漠视,一是对于孩子的忽略。生而难养,在母牛怀胎的时候,一条面包要分给五个饿着的男孩,而女人又临盆。阿巴斯的诗又如同他的镜头,客观而冷峻的定格一帧帧真实的画面。男性的沉睡就是罪恶之源么,“农人/回到地里/春播/不瞅草人半眼,矿井里的工人/没一个看见/头一场雪,煤矿坍塌/飞起成百白蝴蝶,雪色茫茫/冒出矿井的工人/刺痛了眼睛”,劳作的忙碌、工作的危险,构成家庭之外的男性的全部。在世俗规定的每个角色中,主体间早已无法形成平等的对话,而在阿巴斯的诗行中,孕妇、农夫、工人、小女孩、孩童,他们的生活序列早已被安排好,似乎在这些条理分明的生命迹象中,已经潜在的形成了对话。他们既然都能按照自身的生活线条蜿蜒下去,而且与其他人相安无事,那么约定俗成的规则至少是在大家认可的范畴之内。然而,是否真的能熟视无睹呢?“雪地里/千个孩童赤裸/隆冬的梦魇”,雪融化年轻的亡灵,营房里的士兵还在做叛乱的梦。所有的平静都是真实,而女人指望着爱抚的手,生病的孩子渴望窗外的雪人,这些隐隐的怯动和渴望也是真实。沉睡、玻璃窗阻隔了交流的深入,个人被迫割裂成孤立的个体。所有的个体又都以低垂的姿态进行着重复的生命延续,“今天看她的人/是否/还是千年前那些?”。顽石成堆中的孤零零的乌龟闲荡的说:“不知有天”。世俗生活与自然规律如同“跛足农夫和驮着棉包鼓鼓受伤的牲口倒是协调的脚步”,阿巴斯的在人与自然的交汇地带提供了另外一种对话的视角,在相似性和对比性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形成了新的和解。自然与人如何以和谐的目光形成平等的对话,“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蝴蝶在铁轨上栖息,火车并没有呼啸而过,嘶鸣声的停止,仿佛模糊了时间。火车的嘶鸣、蝴蝶的酣睡在“停止”那一刻达到了一致的默契。“孩子啼哭/小鸟和唱”,月亮破空而出,“新生儿啼哭”,原来它们连节奏都如此一致。“小娃娃伸着小脏手/四周散落/几百颗新鲜的胡桃”,大自然的馈赠有着慷慨的颜色,在数量和颜色上的对比,通过孩子的视角,自然成为具有诱惑力的神秘力量。“果子斑斓/黑衣送葬人沉寂无声”,“黑衣的送葬人队伍里/孩子/无忌地盯着柿果”,在死亡和自然的对中,死亡的沉寂被稀释,沉重的心情如同被雪覆盖的墓碑,一切显得顺其自然。孩童的目光,永远朝向自然的生动。在成人的世界里,蜘蛛得意的手艺,会被老管家的笤帚全部毁掉。孩童和自然一样,会照射出成人世界的秩序与威严,而他们所造出来的秩序与威严,却是围困自身的网。老修女对小修女谆谆教诲,月光照见小修女熟睡的苍白脸庞。工蜂尚且知道溜号围在蜂后身旁,分娩的女人却独自舔伤。白昼黑夜漫长,生命却短呢。在自然时间的流逝里,生是如此艰难的事情,自然的和谐在告诉我们。人类在这样的情形下对自然发起了攻击,“羽绒枕/屠宰千百只小鸟梦”,红苹果在空中翻转千次落入顽童的掌心。自然的诱惑成为人类索取的借口,蜘蛛的网不得不结在丝绸窗帘上形成新的伪装。连孩童的天真都似乎不可靠了。生的努力让自然与人类形成了新的对话方式,孩童用耳朵贴近铁轨,模仿火车的声音,蜡烛烟炱熏黑了斑斓的蝴蝶翅膀。世俗的烟火早已熏染了自然的风光,而新生的孩童与现代文明的接轨却预示了不可推测的未来。那“停止”的时光是否只是一瞬,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主体间的和谐共生平等的模式似乎只停留在阿巴斯的诗中,视点丰富、对比鲜明的诗行形成了多声部的默默展示,而现实情状却变得更加的复杂和难以捉摸。我能看到的最终不过是诗人的客观呈现,而在他笔下所以的所有事物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时候,我却不免疑惑,当诗人自己摆设出客观镜头的时候,是否就预设了事物先行的轨迹。于是看似主体间的对话的多样,最终也不过是阿巴斯自身主体性的获得。我最终看到了阿巴斯像一位田园诗人又像一位隐士在喃喃自语超然世外,又像生活的记录仪,客观冷漠而真实。我正在此,我都似稻叶的刃悬在四季间。阿巴斯在证明此在的我才是真实我,是自然的我,是在时间的流逝下解剖生命的我。阿巴斯的诗中,事物很真实,其实也很模糊。白驹隐雾,白鸽藏云,我们会以为雾中白驹云中白鸽为一物么,真相的隐遁,却不能妨碍我们去追寻真实,正如我们自身存在一般,我们却不能放弃寻找自己,就像雪一样的白一般。阿巴斯是在主体间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存在,他通过细节的观察从而感知了整个世界,却发现自身飘零的孤独,而这种观察的方式让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他变成了白驹隐于雾中,然而他却不能忘记这世间种种,因为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他与世界再次形成了主体间的平等对话。面对阿巴斯的诗行,他的解读已经足够明了,而我种种赘言,滞涩之思,都是画蛇之嫌。低垂的生命在重复之中完成苍白的死亡,已经无需获取更多的意义。阿巴斯的诗行不提供意义,只提醒我们对这世界缺乏观察,缺少了解,便缺失那随风而逝的心境与宽容。

WALKING

我本来对拍摄大自然和风景并没有兴趣,我更喜欢身在户外;凝视四周,独自过一段时间,但是我常会看见非比寻常的东西.此时的风景那么美丽,不舍得独自观赏.我用一台照相机记录下这样的一些时刻.当作某种纪念品,和没有机会体验这些的朋友们分享.我也说不清,"道路"这个主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可以说:是从我开始摄影的时候,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就是"道路"我只知道,有一天我发现,过去**年来零散拍摄的照片里,竟已有了**张道路.车辙.曲径我想这些照片的根源要回溯到童年时代,我对路的迷恋从那时候就开始了**电影里,也总是下意识的出现很多大道或小径的镜头一个很确定的事情就是这些道路承载着从过往而来的记忆它们象征人类未经记载的寻觅,对生命的寻觅也许是感伤的,也许只为一口食粮,道路上就画下杂乱的线条无需解释,为什么"道路"是诗人和作家非常喜爱的主题,在古典波斯文学当中,在当代诗歌和日本俳句中,路的形象总是出现.所索赫拉Sohrab这样的现代诗人来说,道路是"流离,风尘,歌声,游历和动荡"或者"月光在小路上并不是要沿路而行"或者"我跋涉在不知所终的路上"或者"每条道路都不乏过客左右奔突却行进迟缓""犹豫的站在岔路口我只认得归途""这路上无人与我同行,无人迎面相遇一个秋天的薄夕""我知道,有一天定会经过这条路到昨天我才知道,那就是今天"他一直心怀莫大的悲哀这令他躲避别人的陪伴,把自己关在屋里只因曾有送葬者对他说哪张美丽的脸庞,最后不是葬于尘土?强烈的忧伤降临打碎了他的宁静有人问他:"什么让你如此痛苦?"他说了缘由,告诉他们,对这世界他的心早已冰冷"有什么东西抓住了我.我不知道怎么摆脱书本也好,教义也好我都找不到解答."他们说家不能貔虎他他必须离家上路保持缄默,留心路途"道路自会生长出你心中千个问题的答案."他动身找寻道路道路绵延,没有尽头蜿蜒而不知所终一页尘土上交错的路线就像孩子在纸上画着玩儿人如同蚂蚁,寻觅着每天的食粮探索着旅行的路途和旅行本身最后,他凝视道路,看清了人的故事;一生中人只有一条路,从终点到起点沿着它,人总会不停的寻觅意义无限的存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时是无穷的曲折迂回有时不知所终有时是条直线通往花园,通往树阴,通往岩石中的清泉道路显示一个人寻找给养的旅程道路图解那些无法安宁的灵魂身体就是包裹灵魂的皮囊,载着它从一处到另一处不注意自己皮囊的人永远也到不了他旅途的尽头但是人类的旅途永远在继续我们的路就如同我们自己,有时磔砾,有时平坦,有时曲折,有时笔直我们走过的路就像地球上面的划痕在内心我们有其他的道路悲伤的路,快乐的路爱的路,思想的路逃避的路有时候从仇恨中冒出来的路摧毁我们的路,无望的路没有重点的路,如同停滞的河流道路坦白了人从何处逃离他又将去往那里道路是生命,道路是人再小的路也留过存在的纸页有时没有定数,有时却是胜利.至爱的主赐给我们雨水,从淡淡的温顺的云端虽从那浓厚,灼热,灼热,召示那死神的云阿门

阿巴斯的信

亲爱的中国读者: 我知道在你们的国家,大多数人知道我是个电影导演和图片摄影师,这和在我的国家一样。可是我得承认,我想到这些诗样的写作,比想到别的艺术行为要早得多。 电影或者图片摄影并不总能捕捉到生命中短暂但重要的瞬间,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一段文字,却可以有效地见证精确、珍贵然而转眼即逝的瞬间,并且极富表现力。 这样的瞬间,任何一种照相机都留不住。 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 回到雾里 显然,这种观察留给我们的画面,只是一匹白马驹消失在纯白的背景上。别的方式无法再现这个景象。 中国的读者,受传统中国与日本文学熏陶,应该不难感受这些诗样的写作。译成中文甚至有几分回归本源的意思。想到中国书法的美与魅力,读这本书也能带来视觉的愉悦吧。但愿……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诗欲静而神不止

最近在几年前的读库上读到阿巴斯的专访,戴着墨镜的他让我想起墨镜王,果然是艺术片导演,当即想笑。之前,只看过他一部电影《樱桃的滋味》,情节忘记大半(也没情节可言),风沙里行走的男人,静和动的交替进行,以不同参照物得出不一样的运动状态,这种带着悖论和禅意的画面很玩味。影评里那些深刻的分析让我汗颜,看来我也不过外貌协会。第二天就去图书馆找这本他的诗集,放在一堆中东诗歌集里,边上有泰戈尔、纪伯伦等。粗略翻了下,装帧漂亮,大面积的留白,若我有双妙手,倒可以就他的诗画上一笔,成为一本不错的绘本。以上都是前话,就像书里絮絮叨叨的前言一样,都可以忽略,而他的诗,才是重点。先说我最爱的一首:-------------------旭日跃出东边天际我的爱意啊仿佛退去一些--------------------我几乎是一下被这样的句子击倒,书上的字一个个站起来组成立体,浮现出一个长夜与清晨交接的天空。启明星下有人这么念着,我的爱意啊,仿佛退去一些。要是我在爱,我在提醒自己,新的一天来临,爱会退去,我要用今天的爱以补充缺失的。要是我失恋,我在给自己加油,每一天都是新的练习,我的爱意会被渐渐消磨,直到平息。这样放飞思绪的句子,我不用花一点脑细胞就能记下,比如最爱的海子的诗句,《给你》中的最后一句:------------------------冬天的人像神祗一样走来因为我在冬天爱上了你 ------------------------除却这首震撼到心坎的小诗,其他的,白的黑的,雪花明月,酷似日本俳句,带来的意境也相仿。寥寥几字勾勒出的动,像在湖面上投掷石块形成的涟漪,擦身而过,不会多给一分,只能自己一遍遍咀嚼,回味那个瞬间。------------ 她长大长大她盈满她变小变小今夜无月-------------暗夜彗星刺中池塘心似热铁入水咝咝--------------矿井里的工人没一个看见头一个冬雪煤矿坍塌飞起成百白蝴蝶雪色茫茫冒出矿井的工人刺痛了眼睛------------------诗中大量的关于雪和白的意象,我想起一张白色封面的专辑,Balmorhea的同名专辑,很适合当背景乐。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61829/?i=0

记录两句

这本书找了好多年,貌似只出过一版,之后就没有再印了。没想到这次竟然在北京的一家书店里买到,脏兮兮的最后两本。阿巴斯的电影不敢轻易去看,之前觉得他的诗集或许会比电影能更好的理解,可惜我无福了。一直不怎么看国外的诗集,原因就是语言翻译问题,我们永远感受不到那些伟大诗句里蕴含的别国的深层文化。就如古中国的诗词翻成外语,根本不能想象。还是那句话,语言是凿不破的巴别塔。

安静

人是天生追随赞扬美的,任何伟大的艺术品或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留住这些,时间,自由,光,感受,..等等而这本书也留住了瞬间。看这本书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安静才能看得进去的书,给你思想的宁静,宁静的哲学道理,给你智慧与思考的乐趣。而《随风而行》是在喧嚣中读能给人一个安静的心境空间。给你感受的宁静,更贴近大自然和真理。梭罗找寻了一辈子,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可最后只得到了思想的美丽。《随风而行》的诗,开头是流动的,流动。最后一句结束后,是静止,绝对的寂静,像一张照片的定格对,有点像摄影师捕捉镜头。流动,流动……咔嚓。静止。却又有点不同,摄影是影像的捕捉,人是感情的捕捉,而《随风而行》却巧妙的站在了他们的中间,得到了人与大自然的真正贴近。

我仍不能自持,虽然,再没有哭泣的余地

很多年前,翻过阿巴斯的的这本诗集。幼年时看过的《小鞋子》一直记得那执拗地要得到第二名的小孩。后来看《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比日剧更清新。《如沐爱河》呢,节奏把握好,情绪就出来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原来,他不只是导演,还写诗,风格明显。我把诗集里摘抄的小诗和怀易分享:——“蜘蛛/放下活计/小歇/看日出”——像动画片的结尾。——“流浪狗/对过路瞎子/摇尾巴”——好可怜啊,根本无济于事嘛——“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好美啊,这马,可能是独角兽出现又消失的不是马驹,是飞机——“我主慈悲/海龟看不见/小鸟飞的轻”——这个,到底算不算慈悲,还不好说一直喜欢短诗,记得住,便于在合适的情景里反复回味琢磨,中国有《诗经》,日本人爱写短徘,网上时常有三行情诗大赛。我试着自己写了首:“为何你又出现在我梦中/思念固然美丽/不若等待水仙花开”假装我有单相思的对象,拿给怀易看。怀易说:恩,不错。不过我还是喜欢那首狗摇尾巴的。他在哪儿?干什么呢?我已忘掉的那个人啊

一个人 仍需前行

画面基调黑白,强调重复刻画白色。相同的敏感,悲观色彩浓,心思细密,对世上的隐秘抱强烈的好奇,期待,羡慕,我的语言太过贫瘠,总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心头的闪念。“春日和暖蝴蝶无聊绕自个儿转圈”蝴蝶是自己,绕自己转圈,世界那么大,孤独愈显深刻。对独个体的特别关注,孤独已深入骨里,关注弱者,微小事物。孤芳自赏,孤独敏感的心总会为自己编织浪漫的场景,只有自己明白的景象。生活的微小细节尽成诗句,寥寥数笔,尽显作者对生活的感恩和体贴。又一次看见了孤独,渴望温暖,渴望关注,在关注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有个人也同样关注自己。在幻想的同时总免不了已记忆深刻的现实情景,打破美好的幻境。“我来了 一个人我喝呀 一个人我笑呀 一个人我哭呢 一个人我去也 一个人”就在不经意间,书已结束,而我仍需前行,随风前行。

绝对好书

浪漫主义的简单细节引入无尽思考。。。。。。。。。。。。。。。。。。。。。。。。。。。。。。。。。。。。。。。。。。。。。。。。。。。。。。。。。。。。。。。。。。。。。。。。。。。。。。。。。。。。。。。。。。。。。。。。。。。。。。。。。。。。。。。。。。。。。。。。。。。。。。。。。。。。。。。。。。。。。。。。。。。。。。。。。。。。。。。。。。。。。。。。。。。。。。

书-----匆匆瞥过

闲敲棋子落灯花我还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 伊朗德黑兰,诗人,导演,摄影师策划,一石文化;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是一贯的风格,泛黄的旧书皮透出岁月划过的痕迹但这次的封皮是带书套的,书套折页,毛边,自然的彻底独自旅行时,总希冀能有一部相机,留驻瞬间阿巴斯告诉我,短暂而重要的瞬间,文字的表现力度其实更大乌镇的红灯笼,南京的绿草地,亦动亦静,或近或远,我会试图用文字表达出来应该在文字里发呆应该享受等待的生活梨花派概是模仿他的风格罢

孤独的等待

没有特地去看他的展览就这么撞见了一幅幅走走停停的看一个人一棵树一匹马然后我心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的都是我喜欢的东西黑白的一条路一个倒影莫名其妙我站在他的作品前有哭的冲动那种孤独的感觉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但是并不寂寞因为有天空有大地有面前的路身边的树飞过的鸟……我就像那棵树一直在那等着有人过来又走开

……

看过一集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里面有讲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好书,但是这是一本波斯文和中文的对照本,翻译者的原文,却是来自于英文版。不过我看完之后只有两个感觉:第一,这是伊朗版的梨花体;第二:骗钱的,因为看起来厚厚的一本书,字少得可怜。

捕捉顿悟的阿巴斯

为了消磨大四清闲的时光,独自跑到图书馆看了这本诗集,眼中输入的是文字,脑子里浮现的却是一张张生动具体的画面,于是不禁感慨阿巴斯卓绝的观察力和细致的文笔,从来就没有低估过文字的力量,于他而言,文字体现了一种滋味,对生活独自品尝的滋味。生活中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竟然都成为了他笔下唯美的诗篇。碧空,樱花似雨,染上,春日夕照,正是此时此刻我所处的城市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诗句又增添了我对江南的不舍,对毕业离别的抗拒。可转念一想,倒不如学着书名那样,随风而行,安之若素吧。

哪里有红花呀哪里有绿草

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鸽子白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白茫茫大地白首妇人望一树樱花: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新出鸡雏沐浴头一场春雨春风不识字却翻作业本孩子趴在小手上睡得香……飞起再落下落下又飞走蚂蚱的方向只有它自己知道樱花千万朵蜜蜂啊拿不定主意手在颤抖弓拉得满满该放箭了冲着鸟儿么……?羽绒枕屠宰千只小鸟梦我主仁慈海龟没看见小鸟飞得轻蜘蛛放下活计小歇看日出春日正午工蜂缓了速度她长大长大她盈满它变小变小今夜无月静静候诊室五个大肚婆明天周末秋日午后无花果树叶轻轻落下停在自己的影子上风刮断了大树一百从小苗上只摘走树叶两张风啊打开老门窗再关上砰砰十次老村翁上了山路小伙儿远远呼喊一条面包要分给五个饿着的男孩女人又临盆日落苍鹰打转围住死马头第五个多云天向日葵们低头耳语蜘蛛满意地打量它的手艺在樱与桑之间从乌云里雪花飘落雪般的白蒲公英远道而来将就落在池塘不起半点涟漪雪地里黑色鸦群茫然对视流浪的狗儿借了春雨洗得欢碧空樱花似雨染上春日夕照一群樱桃树就一棵,孤零零半朵花不开稻草人在田中间淋得湿漉漉一百个苹果十个有虫每条虫分十个黑衣的送葬队伍里孩子无忌地盯着柿果冬季来临田地闲清草人孤零零孩子放学走上旧铁轨笨笨地模仿火车声扳道工的昏暗灯下孩子正画画爸爸睡着了发烧的孩子望出窗户渴望地盯着雪人小姑娘怪怪地抱着娃娃妈妈呢,呃……一千三百岁古寺庙里时钟差七分七点盲人腕上的表停了越想越不明白雪为何那么白越想越不明白为何蜘蛛的作品里有如此的秩序与威严越想越不明白母亲对孩子爱的理由越想越不明白狗儿凭什么如此忠诚越想越不明白为何一无所获者手上尽是老茧越想越不明白为何那么惧怕死亡我的双耳能否再听到雪融时节近处的河桀骜的潮声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持守着诺言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孩子啼哭小鸟和唱直到妈妈回来云似棉絮百般娇宠新月一弯圆月一轮自东升起我的爱意也似盈满些许丑女人手中镜子碎裂百束光涌出夜的死寂旭日跃出东边天际我的爱意啊仿佛退去一丝三叶草嫩芽在叶褶藏起那么多晨露无人觉察小小泉眼涌出的涓涓细流是朝大海去呢破汽水瓶接满春天的雨皓月朗朗乌云偏要上前寒暄熟透的麦秆彼此依偎是怕风还是镰久渴的鸦置喙于尘土云还在路上新月如钩借冬的风暴作翅膀在天穹疾行入夜小鱼摆尾跃出渔夫罗网落上岸明月目中疑惑今天看她的人是否还是千年前那些?置身神殿我有思绪万千步出其外我心空空如也孩子和奶奶做游戏奶奶哟总是输什么我都不信就像夜有尽头日有尽头也不信他在哪儿?干什么呢?我已忘掉的那个人啊我来了 一个人我喝呀 一个人我笑啊 一个人我哭呃 一个人我去也 一个人非东非西非北非南我正在此我喊向深谷那端等回声至今多年我都似稻叶的刃悬在四季间片刻而已一生却尽我自涕零路人一百只一位驻足我的摊前

一阵多讯息的风

错过了上海的阿巴斯艺术展,而终于在季风遇到了阿巴斯的诗集,当即收下。 《随风而行》收阿巴斯诗作221篇。阿巴斯对数字的情有独钟,恰似王家卫对精确计量的迷恋。而221,写成阿拉伯数字其姿态也极为优雅温文,好像在列队行礼,乃是对一位影像艺术家的另一种记念。 电影中的阿巴斯擅用长镜头。看惯了广告与MV快切跳跃式的人们,常常对长镜头不耐烦,以为有故作深沉的成分。其实别有用心的长镜头总能提供一种犹如站在世界外缘观照的角度。我想,钟爱长镜头的人应该对“永恒”有一种执着的偏爱罢。 写诗的阿巴斯,即使面对稍纵即逝的意象,也能从中攫取永恒的韵味。如同一滴树脂与昆虫的相遇,成就了美丽又残酷的永恒。 诗集内文版面采用双语对照形式,我完全不懂波斯语,然而那些长长短短好像在流动弹跳一样的字母,光是看看就有种宿命般的音乐感。 译者说阿巴斯的诗有俳句之风,想是缘于其短小的篇幅与简淡的笔风。以寥寥数语再现片断场景而又饶有诗趣,同样令人心折。正像富有感染力的短片决不逊色于叙事长片一样。 阿巴斯又钟爱对比。独到的想象力与丰富的感受力,使他的诗作深具画面感与戏剧性。宇宙总俳场,万物皆过客,然而总有些独具永恒意味的东西,让我们停下来,陷入沉思与追问。其实,对诗歌作太多技术上的评价与总结毕竟多余。对格律、风格乃至写作背景的研究是诗歌史的事。读诗,更多时候是种私人经验。 我便喜欢诗集只是这样素净,一页一首短诗,留下的是“雪般的白”,像步出神殿后的心灵一样的空,而不要过多的解说与旁征博引来干扰,变成视听的杂烩,反而冲淡诗文本身的赤诚。 “Il Postino”中那位可爱的邮差这样对聂鲁达说:“诗不属于写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当语言变得无力,感觉逐渐迟钝的时候,读点诗吧。文字将用它锐利的小指甲,在灰暗低沉的天空摁出一枚新月。世界重新清晰立体,你也许依然孤独,但学会了吟咏心曲。月光下,诗人的影子瘦长,宛如沉忧静思的全世界的恋人。 抄诗一首,应景 “她长大长大 她盈满 她变小变小 今夜 无月”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140.html

导演阿巴斯的诗集《随风而行》

此书堪称完美。“鸽子白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白茫茫天地”。墨分五色,那么白呢?封衣素色,阿巴斯的摄影,树,一棵,两棵,一排。封衣脱卸,一片素色。短小的诗,画着波斯文,文字之外,素色。阿巴斯的诗歌,酷似俳句,又不是,西川说:这些诗不是截取了自然与生活的诗意,而是截取了滋味。我喜欢的一些:(节约行距,不分行了)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雪啊/雪啊/雪啊/一天了/还下/夜了墓地/覆满了/积雪 只在三块碑石上/雪正融化/三个年轻的亡灵春风不识字/却翻作业本/孩子趴在小手上/睡得香……手在颤抖/弓拉得满满/该放箭了/冲着鸟儿么……?蜘蛛/放下活计/小歇/看日出秋日午后/无花果树叶/轻轻落下/停在/自己的影子上风刮断了/大树一百/从小苗上/只摘走/树叶两张稻田里/女人颈间/钥匙串/滑落无声/灶房火上壶沸腾奶牛呀/一步一晃悠/恰如身后农夫/两桶奶在手一百个苹果/十个有虫/每条虫/分十个流浪狗/对过路瞎子/摇尾巴越想/越不明白/狗儿凭什么如此忠诚 越想/越不明白/为何一无所获者手上尽是老茧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非东/非西/非北/非南/我正在此

充满镜头感、画面感的诗

阿巴斯的诗没有太多沉重的内涵,也没有太多形式的迷宫,一如他的摄影,单纯明晰得直击你的内心,瞬间可一览无余但心早已融入净化其中。每首诗都是阿巴斯想象中的镜头、画面,那镜头是以想象为眼睛,心为底片的,得此忘言啊!

《随风而行》

前年一个励志要当导演的朋友送的一本书~书的封套非常简约,编辑的也很简洁~有心情,有时间,我总是从书架抽出来读读~然后默然...发发呆~呵呵~我一直都有个愿望~希望每晚都能给爱的人,朗诵一首诗歌,或者是经典的美文~然后,俩人一起默然...发呆~再相互望上一眼,会心一笑……

真希望时间就这么凝固

你可以说这不是诗,这简单的几个字,不就是把一两句有诗意的句子拆成诗的节奏嘛!阿巴斯写的一首诗字数总共不过十几个字,还填不满一口气的长度呢!但一旦读上几行,我就立刻被吸引了,这些字比你能想到的世界还要丰富, 倘若与同样短小的五言绝句相比,它多了一份平凡和平易近人。此时我不禁赞叹起阿巴斯的创作力量。你也可以说这是一本费纸的诗集,泛着米黄的纸上分别印着伊朗原文和译文,周围空出好大一片。如果寥寥三四行的字不是印在中间,或许可以当成一个本子使。不过这样的设计倒是不时能从对页中读出微妙的关系。「 我主仁慈海龟没看见小鸟飞得轻 」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场景,所有的意境不在纸上,而在读者心上。很是佩服阿巴斯的洞察和表达。在平凡的诗意中,凝固瞬间的悸动。「花朵和苇草遍地马儿将蹄踏上一朵无名花」无论身处喧嚣、混乱,翻开这样的诗集,心也随着沉静下来。真希望时间就这么静止下去!

无须多言

先读了他的诗集才看他的电影。何必要去分析他的诗呢?在分析中只是在把整体打碎,往往趋向误读。诗是高尚纯粹的圣物。诗不需要解析,它只在某刻触动你,而你会心一笑既是结束,然后没入自己的血肉,生出自己的骨花。至少他在这样做。

原来那个孤独的老头儿有点孩子气

我记得几个月前阿巴斯的照片来过上海,不巧的是我去的那天刚好在撤展,只好可怜兮兮地对着门口的巨幅海报想象紧闭的磨砂玻璃窗里头的样子。海报里那张放大到无边无际的雪景和天地中央的一颗小树就随同那种遗憾不甘的心情一起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后来在图书馆里又碰到它的时候,居然有了一种的奇妙的混杂感情。不过这次照片只是插页,重点是诗。我把诗集拿在手里,先翻照片,几乎所有照片的视角都是相似的,在广阔的背景里有一个小小的人、一间屋子、一条狗或者一颗树。这让我有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是一个有点自闭的孤独老人,却没想到他作为诗人的视角与他作为摄影师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当然也有一致的地方,比如对白色和无限远景的偏好以及在一个瞬间里对极端的并置,“鸽子白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白茫茫天地”,这简直可以直接拿来题在他的照片上。但在另一些同样有强烈张力感的瞬间里,他的眼光却能让人觉得温馨。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这个场景真是妙不可言,诗没有用拟人,可原本冰冷的火车居然活了,为着不惊扰到蝴蝶的午觉停住了自己的脚步,还带着点儿对自己的火冒脾气感到歉意的样子。如果这首是场面有点儿惊险,又突然被调皮所化解了的话,还有一首颜色的对比则更显出人性的宽厚,白首妇人望一树樱花: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又有些,却在柔软的意象里暗藏杀机,让你明白过来时,突然被吓一跳,哎呀,怎么那么残忍羽绒枕屠宰千只小鸟梦诗集里逗人发笑的就更多了:风儿轻盈从稻草人头上偷走帽子才是春的头一天呐春日和暖蝴蝶无聊绕自个儿转圈樱花千万朵蜜蜂啊拿不定主意春雨啊急刷刷冲洗用过的碗碟小姑娘在她的花裙把小手擦干孩子放学走上旧铁轨苯苯地模仿火车声虫子钻出咬过的苹果去找下一个夏日当午草人哟毛帽子底下淌汗蜘蛛放下活计小歇看日出旭日金光撒上蜘蛛新网好威风的斗篷秋日午后无花果树叶轻轻落下停在自己的影子上野大黄和山茱萸谈性正浓一边享用秋天暖暖的日光浴秋日阳光照进窗户挂毯上边花正好蜜蜂一头撞玻璃扳道工的昏黄灯下孩子正画画爸爸睡着了她长大长大她盈满她变小变小今夜无月发烧的孩子望着窗户渴望地盯着雪人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持守着诺言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这一趟《随风而行》的阅读,好像是被阿巴斯指引着放慢脚步擦亮眼睛,在平凡的世界里,重新发现被自己的粗心错过了的点滴生命奇迹。等到行程结束,那些在现实的计较里积累起来的复杂情绪都被一一熨平了,只剩下一个简单透明的视角,那是阿巴斯的诗人视角,在提醒我,喂,醒一醒,读书前烧的那壶水响了,大肚婆正在炉子上,卜嘟卜嘟,冒着热气。

原来是他!

看完书前的序,知道他拍得《樱桃的滋味》,知道他了,那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书前配得照片让我似曾相识,至此恍然大悟。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简单——只有黑白色,拿到手里感到很厚重,有些分量,书页的白色让我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手上的汗渍弄脏它;每页的汉语小诗配以波斯文的原文,简直就是一张张图画,让人好生喜欢。书封皮上的关于诗人小传般得介绍很有意思,正如他的诗给我的感觉一样,每首诗仿佛都能带给你清晰的影像,有些是你似曾相识的,有些是你突然有了感觉的,频频带给我很舒服的感觉,让人不禁莞尔一笑。诗里面有诗人对大自然美的敏锐的发现,也有对伊朗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犹如我国,伊朗重男轻女的传统给我很深的印象),更有很多哲人般得追问。这本书也可以作为那些中小学生的诗歌启蒙读物,毕竟里面没有很隐晦的隐喻什么的,它仿佛还可以激起每个人写诗的冲动,诗并非我们想想的那么难,只要你有发现。

写诗的阿巴斯

在阿巴斯之前,我对伊朗电影的全部理解仅仅来自马吉德·马吉迪的《小鞋子》。2001年,我看了又一部伊朗电影,英文名叫《The Wind Will Carry Us》,中文翻译名是《随风而逝》。从这之后,我才知道阿巴斯这个人。再后来一点,我发现原来这个人才是伊朗当代电影宗师班的人物。像马吉德·马吉迪以及贾法·潘纳希不过是他的学生辈导演。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戈达尔曾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恐怕是对阿巴斯电影成就的最高评价了。令我有些意外的是,阿巴斯不光是一个用电影写诗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诗歌写作者的身份也远比作为导演的阿巴斯更早些。最近读了一本阿巴斯的诗集《随风而行》,和他的电影一个名字。估计是译者的原因,没有用“逝”而选择了“行”。或许随风而行比随风而逝显得更中性一点,没有太多感伤的成分在其中。这本诗集收录了阿巴斯用波斯文所写的诗歌221首。这些诗歌大都非常之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前言和序的时间远远比读这些诗本身花的时间要多。从这些短小的诗歌当中,可以深深感受到阿巴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敏感内心。很多片段式的诗,比如“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或者“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这样的文字让人读过后都能瞬时产生一种画面感。写诗或者拍电影的动机无非是源自一种表达内心的冲动。对于阿巴斯而言,重要的首先是观察,其次才是记录。用笔或者用摄影机对他来说可能区别并不是很大。正如西川在诗集正文前写到“这些诗不是截取了自然与生活的诗意,而是截取了滋味”。我想这句话能非常准确地概括阿巴斯的诗歌。其实,随风而行并不见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或许阿巴斯还没有到达他一直寻找的归宿。随风而行,意味着没有根么。

欣赏萤光的美

(一)知道如厕时捧书阅读是一个陋习,简短几秒几分钟随意拿起一本翻到哪页。为了控制蓄意延长时间,我开始只放了一本诗集在抽马的水箱上。有人说,在晨光微明,读一首泰戈尔的小诗吧,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喜欢读一些小诗,黄昏,睡前,如厕,起床,如同我中意碎花棉布的美丽小花纹。你回想一天,整一天思绪的河流,承载着什么样的漂浮物?白色文档,密密麻麻黑色的一堆堆数据,难吃的中餐,我不知道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明年我会去那里?那个他过的好么?钞票,愤怒,迷惘,感情,回忆与未来如同灰尘碎屑充斥着每一天奔腾的河流。偶然飘落在河面的一朵小花,这就是诗。什么是诗意生活?诗歌中的美丽像是忽然一闪而逝的光芒,并不耀眼就像是夏日夜空下微暖萤光。永远不要试图解释诗歌,你只是用你的思维去肢解它而已,那些文字注定是未能预料划过天际的流星轨迹。你永远不会知道,忽然闪现的光是缘于何种原因。它不是可以翻查的历史,可以注解的商品简历,它或者并不属于写者短暂漫长平静或是疯狂的一生。萤火虫不会计算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一秒点亮灯火,只能说,在那一秒,它恰好掌灯,如此而已。阿巴斯是一个导演,愿意把15分钟留给了一段跟随波浪起伏的朽木。他是一个摄影者,在黑白世界里,路啊,树啊,雪啊,人啊,都是孤独的,清洁的。他小时学画画,午后大家都睡了,为了不发出声响,他在阳台画画。小学六年他没有与同学说过一句话。独处的人,把眼光放在了别处。有人问我对未来另一半的期许。当我手指月儿说,好美,他不会因此感到诧异。欣赏自然的美,我们需要做特别的努力吗?不,我们不需要,我们本能地就会欣赏它,只是未曾留意它。(二)我选了几首我喜欢的小诗,你们呼吸微笑随意。(1)破汽水瓶接满春天的雨(2)皓月朗朗乌云偏要上前寒暄(4)一百个苹果十个有虫每条虫分十个(5)流浪狗对过路瞎子摇尾巴(6)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7)蛇啊横穿马路全然不看两边(8)蜘蛛放下活计小歇看日出(9)那一刻大桥拦住月光撒向银色河流(10)月光呦不管不顾照耀萤火虫萤火虫全无所求闪亮无月黑夜(11)我来了 一个人我喝呀 一个人我笑啊 一个人我哭呃 一个人我去也 一个人(12)越想越不明白雪为何那么白越想越不明白为何蜘蛛的作品里有如此的秩序与威严越想越不明白母亲对孩子爱的理由越想越不明白狗儿凭什么如此忠诚越想越不明白为何一无所获者手上尽是老茧越想越不明白为何真理那么苦越想越不明白银河为何那么远越想越不明白为何那么惧怕死亡(三)这些小诗,我开始尊重蜘蛛的创造,欣赏它们在风口枝头留下的作品。更加喜欢云,风,树叶之间的游戏。阳台上的空瓶存储了一夜的月光。我会给独守空屋的老狗做晚餐。读阿巴斯小诗之前,他的电影摄影我一无所知,大雪之夜一个人狂奔旋转蹦跳欢笑之时,唯一显现的是他的一首小诗。在一个周六出游的下午,我读完了整一本诗,翻译的微小生硬之感,没有抵得住澎湃的诗意:模仿来自读后。1月儿啊为什么一车的人儿听着一个女人的电话呢?  亲爱的再也不会在车上给你电话了2尘埃啊你喜欢的是我的眼睛还是泪珠儿?3风儿,横七竖八的吹全然不顾我满头的卷发周六出游的中午呦它还不休息么?4我咬光了一个青苹果苹果啃光了一嘴红唇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思想先于身体枯萎。那么如何在你的身体内开出朵朵小花呢?我说,读诗吧,读那些美丽,美好的小诗吧。

评论随风而行

随风而行,飘呀飘呀,飘得真快,一眨眼就看完了。写的还真性感,短小精悍,意蕴无穷,令人心情舒畅,感觉就像随风而行,飘呀飘呀,飘得真快,一眨眼就睡醒了。人生啊人生,真是棒极了……

那些瞬间感动我的诗行

刚翻开书的时候,还是有点惊讶。怎么可以这样!太……不过耐心看下去,还是觉得值得。诗人阿巴斯:摘自西川为这本书写的序阿巴斯似乎应该是一个口袋里揣着笔记本的人,他会随时记下他的所思所想;如果不是这样,那他就是一个能够把瞬间发现变成一种持久的发现状态的人。他似乎只写短诗,短得像日本俳句。我想在阿巴斯诗歌与日本俳句之间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日本俳句是诗人在悟性的参与下,从时间中的自然与生活里截取诗意,而阿巴斯通过它顿悟般的捕捉,赋予生活以诗意或反诗意。也许“诗意”不是一个准确的词,应该叫“滋味”。它们不从大处入手,而是逼视具体的事物本身,并使具体的事物焕发出让我们觉得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阿巴斯为他的诗歌罩染上了一层厚厚的关怀,并从这种关怀进入了生存的奥秘。他的世界,基本上除了劳作的人们就是自然。在他的世界中他隐去了自己,可能正是如此,这世界才为阿巴斯所占据。在瞬间打动我的那些诗行:一、小小一片积雪——漫长冬日给早春的留念……二、黄的紫罗兰紫的紫罗兰开作一片又彼此分明三、白首妇人望一树樱花: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四、春日和暖蝴蝶无聊绕自个儿转圈五、春风不识字却翻作业本孩子趴在小手上睡得香……六、飞起再落下落下又飞走蚂蚱的方向只有它自己知道七、樱花千万朵蜜蜂啊拿不定主意八、泉眼涌在远山深处无人取水饮只鸟亦不见九、暗夜彗星刺中池塘心似热铁入水咝咝十、野大黄和山茱萸谈兴正浓一边享用秋天暖暖的日光浴十一、秋日午后无花果树叶轻轻落下停在自己的影子上十二、风起时轮到哪片叶子飘落呢十三、小小无名花寂寂绽放大山裂缝中十四、索桥垂垂擦破水面弄皱了月的光十五、旱季正午风儿扯一小片云作两半西一半东一半十六、旭日金光洒上蜘蛛新网好威风的斗篷十七、雪地里黑色鸦群茫然对视十八、鸽子飞行在火山之巅谱出它第一曲长歌十九、碧空樱花似雨染上春日夕照二十、老狗看守着一堆废轮胎不取分文二十一、两本百页簿子一支削好铅笔一个书包装满教诲孩子刚上路二十二、煤矿坍塌飞起成百白蝴蝶二十三、越想越不明白为何蜘蛛的作品里有如此的秩序与威严二十四、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持守着诺言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二十五、火车嘶鸣着停住蝴蝶在铁轨上酣睡二十六、暴雨夜孤灯明情人的期许落空二十七、樱桃树嫩芽从坚硬叶鞘里大声报到二十八、凌霄花的小碗满满地盛了春雨二十九、无人觉察小小泉眼涌出的涓涓细流是朝向大海去呢三十、花朵和苇草遍地马儿将蹄踏上一朵无名花三十一、皓月朗朗乌云偏要上前寒暄三十二、独对寒秋初度夜空无月心底默声流淌清歌千曲三十三、久渴的鸦置喙于土上云还在路上三十四、新月如钩借冬的风暴作翅膀在天穹疾行三十五、明月目中疑惑今天看她的人是否还是千年前那些?三十六、我仍不能自持虽然再没有哭泣的余地三十七、至今多年我都似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间

思想留白

阿巴斯在呼吸中抓住了空气与空气间的缝隙,里面放着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在透明包装下,是我们期待的感动、惊喜和灵感。作为一著名导演的阿巴斯总是在描述跳动着的画面,并且这种画面很难通过镜头展示。例如:我主仁慈/海龟没看见/小鸟飞得轻,如果将这首转化成影像会是怎样?海龟和小鸟处于两个不同的画面中,定格在不同的背景下却还包含着动态。海龟没看见,是它眨眼了,还是根本就闭着眼的?我主仁慈改怎么体现?对我而言,是抬头看见一片蓝天。阿巴斯是如何确定自己的作品一定是诗歌的呢?从规则上看,它没有自由诗的外貌,也不像日本俳句,更多是随口记录的短板。如果说这些短小的句子组合是诗歌的话,就在于其语言中透漏出来的想象力和味道。当然,阿巴斯并没有把自己的诗歌局限在意象的跳跃中,他还有一些类似“烦恼风”的自问,如:越想/越不明白/雪为何那么白。但不管是意象的跳动还是自问式句子,阿巴斯都很好地掌握了留白的能力。不能说每一首,但是很多时候都能给读者空出延绵不断的空旷地带去扩散思想,而不是将读者头脑的画面死锁在诗人给的意象之中,这样的作品,当代实在太少了。

无限可能的文字魔法◎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随风而行」

  我很少读诗。诗的高密度性、跳跃性、空间性等等特点,总是让我逃避。我想,大概因为我是个懒人,而且又不愿意接受一连串挑战失败的缘故吧。但是,在伊朗一个名叫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的人,出版了一本诗集《随风而行》,却彻底征服了不热爱读诗的我。提起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热爱电影的人应该很熟悉他的名字,他就是拍了《樱桃的滋味》等名片的大导演。但是,除了是个成功的电影导演之外,他还是个摄影师,诗人。第一次拿到阿巴斯的这本诗集,你一定会很吃惊。每首诗都很短,让人不由想起形容《思旧赋》的话语:明明才开了头,却又煞了尾。他的诗像日本的俳句,却又在某个层次不一样。我无意从形式上加以比较,我关注的,是诗的文字。那简直是一场文字魔法?喜爱看魔术的人都会发现,魔术的开始总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举动,诸如让你检查绳子是不是真的,箱子是不是空的之类。然后,魔术师巧手一挥,哧溜一下,一些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读阿巴斯的诗,让我不由想起那些神奇事情发生的瞬间。他用的词句,都是最简单的,句子也不华丽,但是,当寥寥几个字组合到一起,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爆发了。来读读这些奇妙的诗吧——  「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  在白色的雾里,跑出一匹白色的马。两种白,微妙地出现了差距,但是又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我们时常看到用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来对比描写,但是,没想到相似的事物也可以拿来对比,而且还能让人印象如此深刻,很厉害吧。更奇妙的是,读完之后,我们却无法知道,我们到底是要这两种白对立,还是要它们统一?这么一说,反到有些像哲学命题了。  再随手翻一页——  「白首妇人望一树樱花: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  抬眼望去满树盛放的花蕾,低头却看到垂暮的躯壳。能在生命之火渐渐熄灭的时候看到盎然的生命力,应该悲,还是喜?樱花易谢,生命也易谢,但是在尾声看繁华,如果只话凄凉,又未免太矫情,可是心中的哀伤,却又是抹也抹不掉,擦也擦不去。如此简单的场景,又蕴含了多少人世感悟的快乐与哀伤啊。  我是如此地喜爱这本诗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文字的魔法。在那些简单短小的段落里,朴实的文字竟然可以构筑出一个如此大的空间,引发阅读者思考的无限可能。正是这一本书,也让我明白,原来文字除了用华丽堆砌来吸引眼光外,内里的能量更应该被我们关注。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出打动人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高手。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老师曾这样对我说过。

随风而行,生生长流:一个导演成了20世纪最激进的伊朗诗人

我喜爱的导演很多,但可以属于“最爱”级别的却也真的寥寥,黑泽明是其中之一,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其中之一,接着就是阿巴斯,最近两年可能会再加上阿莫多瓦。确切地说,我热爱很多伊朗的导演,喜欢他们拍的很多影片。事实上,伊朗是让我最怀有迷思的国家。作为电影导演而为世界影迷所熟知的阿巴斯,其实还是一位诗人。大概两年前,我在网上看到阿巴斯的这本中译本诗集——《随风而行》,首先产生的当然是疑惑,接着就是惊讶。在整个电影史上似乎从来就不缺乏全能冠军式的导演,已经逝去的就不必多说,仍在世的导演中: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导具优,同时还操刀影片配音;北野武已经是日本大师级的导演了,却同时还是主持人和画家,办过画展……而阿巴斯,作为伊朗最优秀的导演的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作为诗人,他被称为是:“他那一代,或者那个世纪中最激进的伊朗诗人。”(也许从没有人曾想过电影导演或是摇滚歌手有一天会像文学家那样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我们必须承认,在有这样一帮全能冠军式的电影和音乐工作者的时代,这真的不是没有可能。Bob Dylan就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当然,因为他的诗集和写作的歌词。)这本诗集由221首“超”短诗构成。说是“超”短诗是因为阿巴斯的诗作很多时候甚至比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绝句还要短小,像是“日本俳句”,却又具有比日本拍剧更强烈的跳跃感和加速度。这本诗集虽然有200多少首诗,但因为都是短诗,所以阅读量并不大,但我现在还不想谈阿巴斯诗歌方面的问题。在诗歌上,我信任闻一多所说的:情感强烈时不宜作诗,要待时间过去,情绪平静稳定才作诗(大意如此)。同样的,我也认为在刚刚阅读完一首诗或一部诗集,情绪正激烈或亢奋时,同样不宜论诗。所以,我今天先不说这本诗集内容方面的任何问题,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本诗集的书封上,编者所整理的关于阿巴斯的一些言论和生平: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童年1940年6月22日,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生于伊朗德黑兰。也许从做画家的父亲那里遗传了对视觉艺术的敏感和天分,阿巴斯童年开始学习美术,却一直在和孤独战斗。我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午饭后别人都在午睡,可是我不困,就出去散步,为了不发出声响,就在阳台上画画。在学校里,我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好画家。从开始上小学一直到六年级,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甚至没向一个同学说过‘借你的橡皮头铅笔使使’这样的话,也没向同学问过作业。我只是一个人去上学,又一个人回家。然而,我却记得,就在那个我上了六年学却没有与人说过话的学校,一天,念祈祷语的那个孩子没来上学,大家就说,让另一个同学来念祈祷,我上去了。这非常令人吃惊,因为这之前没有人听到过我的声音。教育第一次参加高考报名美术专业失败后,阿巴斯在18岁离家独立谋生,因为获得一项美术奖而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学习绘画。由于不按学校规定修课而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拖了13年在1968年毕业,取得艺术专业学士学位。我终于明白了我天生就不是一个画家。我绝对不是画家,我绘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治疗自己,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绘画。进美术学院之前,我在盘子和其他物品上画过骆驼、奶牛、豹子以及风景之类的东西。我的一些亲戚将这些画保存起来,为了以后能卖个好价钱,他们现在见到我时还偶尔问我这些画的价钱有没有涨。职业在大学期间,阿巴斯晚上工作白天上学。我开始从事广告工作,起初是搞平面广告设计,同时为好几家公司干活,比如设计书籍的封面,画广告画等等。一天,我来到塔布里电影公司,那时这家公司也有一个广告片制作部。他们建议我到这里当导演,要求我为一种热水器写一个广告片脚本。当天夜里,我就为这种热水器写了一首诗。三天后,让我惊喜的是电视上播放了这则广告,里面用了我的诗歌。这是我从事广告片创作的开端,后来我又为其他广告片写过创意,并逐渐过渡到亲自导演广告片。从1960年到1969年,我拍过150多部广告……我喜欢广告片。拍广告片收到很多限制,但这种限制是有益的,拍摄别人定做的影片迫使我们思考。在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里能说什么呢?必须简化场面、浓缩信息、紧扣主题,让所有人一看就懂,促使他们购买产品。拍广告片的经历和美术设计的实践教会了我拍电影。一个美术设计方案,不论是出现在书本上,在栏目里,还是在画框中,都得让读者或观众一看就产生兴趣。不过,我记得那时人们说我拍的广告片确实很好,但不是为了促销商品而拍的,正是这个原因我才没有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从前压根儿就没想过成为电影工作者,现在我有很多职业,它们没有任何一个能使我全部满足。我是一个到处流浪的懒汉,我去不同地方,去做各种事情。我通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花很多时间做木工。有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比看着一块木头更让我满足,在平静中工作给我内心的安宁。思想我记得小时候把自己写的故事给大人看,通常他们都非常谨慎地说挺好,而且补充一句:‘可是太悲观了,实际情况没这么糟。’我立马就断定他们缺乏独立性,他们屈从于权利,拒绝承认苦难的社会现实。但是今天,当年轻人让我读他们的剧本时,我谨慎地说:‘年轻人,伯格曼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正是这一线光明使他的作品真是可信。你应该试着……’从他们的目光里我很快就明白了他们对我的看法。我认为生活和经验带给我们的结论是:尽管我们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几年来,尽管处境艰难,但是我的精神状态很好,这种状态以某种方式反映在我的工作中。PS:关于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是这样说的:限制是我们东方人生活和文化中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和对立中发展和变化的。我并不是说这些限制是应该的,我是说,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并非电影才是这样,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但正是有了限制,才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性,激发我们创立新的风格。

细雪无声。

细雪无声。暗夜 彗星刺中池塘心似热铁入水咝咝动与静、寂与声,在融入其中时,有如融入大自然,投身并迷失其深邃之中,仿佛漫游于广袤无际的苍穹。体会言词背后诗人沉静的敏感、缜密的思维和精致的想象,心被轻轻拨弄起片片涟漪。读诗人阿巴斯,会想到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古塘静无波 青蛙弹跃入水中响一声 扑通惊叹他们对景物鹰一般疾而准的律动捕捉,也许这也正是电影人的阿巴斯对长镜头偏爱有加,且给人的永恒感的本质所在吧。再:入夜小鱼摆尾跃出渔夫的罗网落上岸生命的万般可能,万种风情,在满是意象跳跃的言词间转换,如千年琥珀,凝神静气间便成了时间的王者。如老庄的禅意,将自我内在的感觉移情于自然之境,在浩淼星辰间捕捉流星的瞬间陨落。冥想中的禅定,素净。简洁旨在留白,为生命无穷的预数留白,为跋涉不知所终的旅程留白,为犹豫的岔路口留白,为昨天的我们不在今日出现留白。简单即恒久。译者李宏宇有语:阿巴斯的电影从来也不会让人想到“速度感”这个词,他似乎把速度感全不倾倒在自己的短诗里了。于是在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用眼睛行走的旅者,把沿途的风景全部制作成心灵的胶片,等待读者细细感光、分解。在其自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凝视着魔幻光线下浓云的天空、密实的树木枝干,会非常难受。不能与另一个人一同欣赏绮丽的风景、感受那种愉悦是一种折磨。这就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我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时刻变成永恒。”于是借助影像文字,镌刻生命的无数表情。由“象的天机”追寻“意的天机”……于意象的神秘道场,领会闲寂的美 风雅的美 清泽的美。细雪无声的美,犹如蜻蜓点水,美得不惊不乍。诗人的阿巴斯、哲人的阿巴斯、影人的阿巴斯,怀人生无常,于偏僻之地旅行。十分钟年华老去?十分钟生命变数。只是一星缟素,一匹绢缎。来了 一个人笑啊 一个人哭呃 一个人去也 一个人……

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就是一个诗人

开宗明义:这本书读着非常舒服,惬意。先说印刷,精美简约。大片的留白,虽然对不住树木,但绝对是一种阅读的需要。你可以画画配一配诗人的短诗,或者写感想,评论,绝对够抒发生发。诗人的诗独特,因为观察的细微,所以作品有张力。用徐显明的话是“小而美”。何止呢,还小而有力。在童真之外,观察者并不过多插入,只是纪录,对比,没有铺陈,没有华丽。依然打动了我们。已然足够。

爱死这样的画面

如果说这是一本诗集,不如说是一本分镜头剧本它给你的不是语言上的感动或者思考,而是直接超越了语言的,直达视觉系统上的画面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来的是我们曾经见过,曾经感动,或者已经遗忘,现在又记起的画面,每一幅画都是非静止的,但又是独立的这是一本记忆我们记忆片段的集,听着音乐,静静的看下去,你会惊讶于原来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忘却了如此多的感动,孤单的生活突然变得丰富了,正如现在窗外的阳光一样美丽。这不是一本小资的文字,而是在越过了生命中无数的岁月后,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回忆。PS 虽然的确有点浪费纸张,不过广西师范大学的书一向如此,贵的要死,可惜就是那么好,不得不掏空钱包,抱回新宠。


 随风而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