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花间一壶酒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807161202
作者:李零
页数:355页

章节摘录

  我从酒色财气研究人,丝毫不是降低人的标准。人有很多生物本能,研究本能,才能沿见人性,我一直这么看。  动物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的导陋。在动物面前,我们无地自容。  中国历史一向受两股力拉扯,生拉硬扯,方向相反,好像拔河的绳子。一股力是西方的馈赠,叫“强国梦”;一股力是自己的本钱,穷山生恶水,恶水生刁民,刁民生酷吏,“拉拉扯扯,就进了高粱地”,不知怎么说,我叫“人民大爷”。身板极差、酒劲极大。  ——花间一壶酒  在《汉奸发生学》一文中,我想指出的是,由“吴三桂变节”所体现的历史悲剧并不在于中国太少投缳赴水之人,而是在于一个国家对待自己的国民连寇雠都不如,你将用什么去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  ——大音希声,善言不辩  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我们不能说,为了国际就该牺牲中国,为了理科就该牺牲文科,为了效率就该牺牲安全,为了锅里就该牺牲碗里,为了没柴烧,就连门坎都给剁了。  ——学校不是养鸡场

前言

  我一直在逃,从专业学术的腹地逃向边缘,从边缘逃向它外面的世界。杂文就像荒漠中的绿洲,是我的栖息地。本集收入的文章是我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我的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我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大意是讲我对我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鲁迅诗里说的“每日见中华”的“中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什么历史印象和价值判断。因为六十岁还没到(差四年),好像秋虫还没有看到万木凋零的冬天、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很多印象还非常模糊,很多判断还很不准确,我的知识千疮百孔,我的记忆颠三倒四,不能不借助于古人叫玄思冥想,其实不过是拍脑瓜的办法。因为思绪是用断片连缀,漫无边际,时有跳跃,若有所思,若有所失,取譬设喻,近乎朦胧体(诸子书就是这种文体,《老》、《庄》更是),所以我叫“大梦初醒”。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中国古代兵书,是我多年迷恋的对象。我曾许愿,要写一本《兵不厌诈》,但一直找不到感觉。近来,因为读《剑桥战争史》,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西方极乐世界,这五百年的历史,如果不从它的赫赫武功下手,是难以明其究竟的,包括他们的学术,他们的心理,乃至一切。更何况,战争是最大的国际主义,不仅是“国之大事”,也是“球之大事”,硬道理里面的硬道理,管着所有的软道理。历史很新也很旧,“全世界人民害了怕,帝国主义拍手笑”。观战,已经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打开电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血淋淋,天天如此,所以我叫“生怕客谈榆塞事”。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入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这组文章是以谈学校为主,也涉及出版和学术界。我说的事,在全国一盘棋的各种大事中,并不一定最重要,但却离我最近,不可能像上面说的观战,完全置身度外,比起其他方面,我也更有发言权。现在的校园也好,出版界、学术界也好,它们都是滴水见太阳的社会缩影。“被改革遗忘的角落”早已不存在。如今的学校,校长多是公关小姐交际花,负责接轨,内政主要是申请经费,招标立项,分钱分利收租子,盖大楼,吹大牛,争当世界第一流。钱倒是有了,大家都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但钱是怎么使鬼,鬼是怎么推磨,磨又磨出了什么米和面,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大家会像今天看几十年前的笑话:所有人一齐干坏事,坏事就是好事;坏事只有坏到头,才会变成好事——就像个无人管理的厕所,不到屎淤尿溢,无法下脚的地步,就没有打扫的理由。我也相信,有一天,大家会找到出气泄愤的对象,痛批一切后,“大家都是好东西”,就像“文革”结束后,我们看到的那样。这是所有明白人的逻辑。这个逻辑令我耻为知识分子,然而又无可逃遁。惟一藏身的地方,就是我的书斋。躲进小楼,读点爱读的书,是我的最大愿望。所以我叫“且教儿诵花间集”。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我是借酒色财气,发掘人性奥秘,属于化俗为雅。“酒”是“毒”的符号,“色”是“黄”的诱因,“财”和“赌”有不解之缘,“气”也是借暴力来宣泄。这些都是夫子不语,学者罕言,正入君子心惊肉跳,粗鄙小人熟视无睹,然而出乎人情,入乎天理,其实是永恒的话题。比如上面说的战争,就是属于“气”(这部分不再谈“气”)。我从酒色财气研究人,丝毫不是降低人的标准。人有很多生物本能,研究本能,才能洞见人性,我一直这么看。人是学动物,学完动物,不但骂动物,还拿动物骂人。骂人本身就很动物。我还真的认为,应该另外写本书,就叫《畜生人类学》,专从人对动物的驯化,反观人对人的驯化,进而讨论人这个物种。本书的《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就是尝试。动物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的丑陋。在动物面前,我们都无地自容。最后,我想找几位古人来谈心,谈谈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我的感想。一位是司马迁,离我远一点,选择苟活;一位是王国维,离我近一点,选择自杀。他们俩都是我很敬佩的大学问家,但也都是时代洪流下的倒霉蛋。司马迁,上得罪领导,下得罪群众,割球骟蛋,包羞忍耻,写成他的名山之作,伟大的《史记》。王国维,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而动,被政治“去势”,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观堂集林》。读他们的书,想见其为人,我说,“避世”对学术有重要意义——读书人搞政治,一害国家,二害自己。此外,我还提到洪业先生,讲了一个他给鬼子上课的故事。读他的故事,我很感动,所以又讲给别人听。现在,写杂文的人很多。有些是学者写,有些是文人写,有些是学者兼文人写。文章之道,端在于兼。比如在文化圈,最好是满嘴自由主义、唯美主义(即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那个主义)、人文关怀和知识分子良心。在单位,则溜沟子拍马,虚名实利,一样不能少。助纣为虐,行若由夷,与时俯仰,清浊二道兼之,谁都夸你好,还一点不吃亏。有人以为,文人有文笔没学问,不行,中看还是人家学者的杂文。我看不一定。学者倒会庖丁解牛,解完的牛,谁也不爱看。特别是在“行”宇方面,打着灯笼,找个干净人,都寥若晨星。今之伟大多大伪,单位、舆论捧为大师者往往是“大屎”,老是忘乎所以,大放厥词,咳唾珠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像什么都有资格讲话。其实,学者多是知识残废,离开家门一步就找不着北,即使论学,也多是一隅之见,不加改造,根本无法与读者见面。我理解,跟公众讲话,必定要超出专业讲外行话,就和普通人说话一样,业余玩票就是业余玩票,既不必自卑,也不必自大,自己得想明白了。我从来都没想过,用杂文为学问造势,或用学问为杂文造势,好像全能冠军。相反,我一直想把两者分开,各是一副面孔。学术就是学术,旁征博引,细密考证,让人以为是白胡子老头;杂文就是杂文,什么好玩写什么,说话一定要直抒胸臆,直白,痛快,粗俗一点,浅薄一点,出点硬伤,闹点笑话,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写杂文,最初是用笔名,改名换姓,是想分身为二,千万别叫行里的人给认出来,说我不务正业,自甘堕落。但我给《读书》投稿,我是说当年,编辑不同意,只好用真名。十几年下来,已经彻底暴露,就索性暴露下去了。我给《读书》写文章,其实比较晚。1992年第一次投稿前,我并不买着看,不是老作者,也不是老读者。这个杂志上的文章,不见得都好。不过,我有偏好,就是有两样文章不爱看。第一是卖弄理论,洋味十足,句子很长,曲里拐弯,疙疙瘩瘩的文章。第二是过于小布,过于文人,过于书卷气,抖学问,掉书袋,自作多情,自我感动,酸文假醋的文章。相反,我比较喜欢的是那种明白如话也痛快淋漓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哪个杂志都不多。我想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读书》这个名字起得好。读书就是读书,谁读读什么读到什么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读也认真读。我觉得,“读书人”比“学者”或“知识分子”更受听。真正的读书,普通人的读书,都是兴之所至,爱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看,雅的俗的都不拒,根本不像学者,读书等于查档案。也绝不像时下的书评家,专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或把狗屎说成花(前者国外多,后者国内多)。我觉得,我是作者,这不过是落笔成文后的一种临时身份。在此之前,我也就是个普通读者,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用普通读者的眼光看,用普通读者的心情写,没有评判资格,也不负指导之责,自娱自乐,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书法,钟王之前,鼎彝简帛上的字,漂亮,但写字的入是谁,谁也不知道,反正不是书法家。书法家出,则书法之道亡,好像沈从文讲过这个道理。余嘉锡先生说,诸子即后世之文集。但后世之文集重在辞章,所收多是诗文类的文学作品。其实,更准确地说,后世之笔记语录,拉杂写来的丛谈琐语,才是诸子的本来面目。我以为,杂文随感者,上承诸子私乘,下启稗官野史,其实很伟大。但它伟大就伟大在随心所欲,恣肆汪洋而不拘一格,想到什么说什么,人为拔高,就把它毁了。杂文的特点是杂,杂有什么不好?诸子直白,不像辞赋,花团锦簇,让人眼晕心烦,我喜欢。野史胆大,不像正史,话到嘴边留半句,遮遮掩掩,我也喜欢。这些好搁一块儿,就是杂文。我喜欢杂文,不过是因为它短小精悍,主题不限,格式随便,适于表达即兴的想法,生活中的一眨眼,思想中的一闪念,攒多了,粗作分类,随便剪辑一下,来点蒙太奇,好像旧式文人,拿小诗当日记,确实有其他文体不及的地方,自己也可留个纪念。在这本小书之前,我已出过一本杂文集,叫《放虎归山》,八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当时,我说,我很想摆脱学术工作,坐下来读点闲书,唠点闲话,写点闲文——因为学术太累,专业分工铺天盖地,“老吏抱案死”的知识分子圈,令人憋气——那种感觉,就像麋鹿久羁苑囿,顿起长林丰草之思。可是,直到现在,我还赖在这个圈里不肯走,退休的年龄又没到,有朋友总是来问,你的话还算数不算数。我说,算数。从这本小书里,你不难发现,我确实是在走向业余,而且是怀着浓厚兴趣和极大的敬意。          李 零   2005年1月24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我是“老改犯”。  总算写完了,也最后改完了,附缀数语,以志感想。  语云: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此语明清小说习见,不过是个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千万别白活,枉来世上走一遭的意思。如阮小七上山前,羡慕梁山好汉打家劫舍(那时的大当家还是王伦),跟吴教授说心里话,“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得他们过一日也好。”(《水浒传》第十五回);卖油郎独占花魁前,自己也跟自己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醒世恒言》第三卷)。  这样的话,唐代已经流行。湖南出土的瓷器,长沙窑,上面就有(见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图版224)。  庄子有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朝菌,旧注有两说。一说是生于粪尿之中,长于阴湿之地,类似狗尿苔的大菌,全部生命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一见太阳就死。一说是朝螃,则是一种朝生暮死之虫,也活不了几天。蟪蛄,是一种蝉,我查过书,西人叫“短命蝉”(short—live cicada,Platypleura),此虫餐风饮露,整天趴树上,吱拉吱拉,叫上一夏天,秋天过了就完蛋。人比它们活得长,但也是可怜虫。  2002年,妈妈走了。  2003年,爸爸走了,而且是在杨利伟返回地球的那一刻。  还有我的老师,昨天凌晨,1点55分,也离开了我们。  周围的叔叔阿姨,老的老,死的死,也是生命的参照。  我们自己也成了叔叔阿姨,当爷爷的资格都有了。  我最佩服运动员。  小时候,看足球,我很羡慕这些叔叔。如今,球是踢不动了,坐在电视机旁的我,常会忘却时空,还是羡慕这些叔叔,其实全是小孩子。  运动,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  只有看见他们,才会忘记衰老。  人生有人生的坎限,历史有历史的周期。  地球和人类的历史都是以万年为计,文明只有几千年。  “文革”期间,我在北大看大字报,见过一首诗,不知何人所作:  万年太久争朝夕,朝夕有时抵万年。  子胥过关须发白,白了须发未过关。  中华文明史,夏、商、西周是春天,东周、秦、汉是夏天,魏、晋、隋、唐是秋天,宋、元、明、清是冬天,每二三百年,就要改朝换代。一个朝代,也就半月十天,顶多不过一个月。  和历史相比,我们太渺小。  森林憋久了会着火,地球憋久了会地震,山崩海啸,五百米高的排天大浪,说不定哪天打过来。  电视在报道世纪性灾难,科学的回顾如是说。  2004年,圣诞快乐,20多万条生命,已被大浪卷走。  发展并不一定都好,生日总是越过越少。  田余庆教授说,他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见其新著《拓跋史探》)。  这种感觉,我也有。  这是一个世无英雄、哲人萎顿的时代。  谨以此书献给我心中的美好世界。  2005年1月30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从酒色财气研究人,丝毫不是降低人的标准。人有很多生物本能,研究本能,才能沿见人性,我一直这么看。  动物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的导陋。在动物面前,我们无地自容。  中国历史一向受两股力拉扯,生拉硬扯,方向相反,好像拔河的绳子。一股力是西方的馈赠,叫“强国梦”;一股力是自己的本钱,穷山生恶水,恶水生刁民,刁民生酷吏,“拉拉扯扯,就进了高粱地”,不知怎么说,我叫“人民大爷”。身板极差、酒劲极大。  ——花间一壶酒  在《汉奸发生学》一文中,我想指出的是,由“吴三桂变节”所体现的历史悲剧并不在于中国太少投缳赴水之人,而是在于一个国家对待自己的国民连寇雠都不如,你将用什么去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  ——大音希声,善言不辩  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我们不能说,为了国际就该牺牲中国,为了理科就该牺牲文科,为了效率就该牺牲安全,为了锅里就该牺牲碗里,为了没柴烧,就连门坎都给剁了。  ——学校不是养鸡场

内容概要

李零,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从小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插队7年。1975年底回到北京。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烺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系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零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简帛文献和学术源流,《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方术研究,海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兵法等多个方面。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书籍目录

自序
大梦初醒
花间一壶酒
硬道理和软道理
生怕客谈榆塞事
读《剑桥战争史》
中国历史上的恐怖主义
战争启示录
避暑山庄和甘泉宫
从“五族共和”想起的
一念之差
且教儿诵花间集
说校园政治
书不是白菜
学校不是养鸡场
知耻近乎勇
马年说伯乐
大音希声,善言不辩
笨蛋总比坏蛋强
酒色财气见人性
卜、赌同源
药毒一家
读《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
倒转纲常
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
禹步探原
天不生蔡伦
天下脏话是一家
和古人谈心
史学中的文学力量
别让书生搞政治
得给鬼子上一课
后记

作者简介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图书封面


 花间一壶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条)

  •     开始,是看了他一个讲座的记录,不知道这个李零何许人也,只觉得里面很多话“先得我心”,看事情有史学家的明彻(后来发觉确实是学历史出身的)。之后再一搜索,原来是写丧家狗那个李零,之前听说过这个书,还以为作者是个哗众取宠的人,也没当一回事。现在我想大概是错了。于是再找他的书看,于是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一气读完了,于是在这里推荐给尚未读它的人:这真真是一本好书!你喜欢罗素的风格王小波的风格吗?如果是,那你一定会喜欢读这本书。
  •     《南方周末》2006年度图书评选对此书的评论 (陈克艰)李零先生近年来闲笔为文的结集,早些年还有一本《放虎归山》。李零先生学问好,文章好,他的存在,对李敖自我吹擂的“白话文第一”、“学问最大”,构成了坚强的否证。李敖好骂,李敖之骂,骂人者多,骂世者少;李零也骂,李零的骂,锋芒微露,尤有力度,“大师是大屎”,“伟大多大伪”,真大师和真伟大是不必芒刺在背的。李零说“我一直在逃”,“从专业学术的腹地逃向边缘,从边缘逃向它外面的世界”;李敖也说“脱离学术界”,“不甘于做学者”,但他进入的是中心的大舞台,要求的是观众“从演员的标准看我如何在台上表演”。李敖煽情,李零浃心;李敖悦耳,李零醒脑;李敖有翻版,李零不可学;李敖须人喝彩,李零与你神交。李零的专业是中国的古史,文献、考古,样样精博;而《读〈剑桥战争史〉》显示的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识。李零写酒色财气,也处处表见思想和学问;《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天下脏话是一家》,没有生活写不出,没有思想和学问也写不出。李零的文字,浑然天成,自然流溢,大雅大俗,融为一体。李零其实没有逃,他在,在得那么真实,在得那么从容。  
  •     这本书刚刚开始读,忍不住想写两句。月下独酌以前是读过的,或许太年少,或许那时还不懂孤寂是什么。或者那时向往的就是举杯邀明月。突然发现人注定是要从热闹走向孤寂的,正如一句狗屁不是的话所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做学问也大抵如此。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五六篇感同身受的文章足以。
  •     犹记得当时借给我看这本书的男生
  •     内容是丰富,调侃的语气太装了
  •     大俗大雅
  •     还要再读
  •     酒色财气完爆琴棋书画小清新,老爷子文字痛快,爽爽哒~
  •     心里明镜似的,指哪儿打哪儿都准星。
  •     李零的文章比较乱,或依他自己的说法是比较随意
  •     补记
  •     质量参差不齐
  •     有点意思。
  •     没太看懂/观点、看法不太一样
  •     最喜欢战争的逐步升级和降级的那段,一般是先礼后兵,克劳塞维茨认为最大限度使用暴力为理想态的形式,太酷了,打赢了打爽了,咱们再谈解决机制吗
  •     李零的文字既可以让人长知识又能读出自己的见解
  •     刚看完李零老师就当院士了!!
  •     对于文体的另一项偏见。
  •     开头几篇相当出彩,后面几个就逐步丢分,最终扣一星
  •     标题我还以为是文人小品。。。然而还是要带脑子看的。。。【心累
  •     首尾几篇最爱。中间略显枯燥。可能和读书时间也有关系。
  •     好文字好痛快,学习不少!
  •     有点深,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就没法看懂。
  •     大約六七年前在早已關門的在國權路上的一家名字都忘了的書店買到,當時讀了不覺得有多好,只覺得好多廢話。現在讀來,卻發現『廢話』都是有意的啊!頗為後悔大一的時候有一次採訪李大師的機會沒去……
  •     随便翻了几页就被迷住了啊囧
  •     我可以说,读不下去吗?
  •     关于学术的部分很不错 尤其是把大学比作养鸡场 真是形象
  •     李零就是叼
  •     以生动通俗的文笔,叙述丰富有趣的文化知识,每篇读来,都使人有所得益
  •     还不错
  •     喜欢~笔记都做了好几页。内容包含人文、史地、战争、政治等雅的方面,也包括厕所、厕纸、脏话、畜生等俗的方面。其中对于校园政治和学术大师几篇觉得非常好。他归纳校园政治三大弊端:筑长城工程、乱评职称、一般教师待遇低。需要改革,但是要考虑到不要老拿前提来说事儿。这个改革是为了什么比不上真正做到了什么。提到某些学校提倡用英文上课,当时我就想拍桌点赞。H大就是这样只注重外部设施不重软资源,重理科轻文科,想要建设一流大学,画虎不成反类犬。对于前段时间提出的要用英文教学这个事情,用文中观点来说,每个做讲座的人到一个国家都是用当地语言演讲。自己的语言都没学通,另我们有自己的东西干嘛去学别人的语言。为什么现在没有大师,因为境界不够大。书不是白菜不能成捆论斤的买卖。喜欢杂文~小文章中包含大思想~
  •     毛左气息扑面而来
  •     好辛辣的文风,有点受不住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李零老师是个讲道理的好手
  •     就算是有意思,我也实在受不了这等文人臭气
  •     不太喜欢,可能是没读懂?
  •     杂文。老男人的好书。
  •     随遍翻翻
  •     特别不客观,胜在好读、好看。不是老头儿他的粉,就不用看了,不大有意思。感觉中国老知识分子的思想性和逻辑都不咋地,还特别傲。
  •     12.28-1.5
  •     2015重读此书,当日竟未登记在册,此次补上。高手一出手,就值有没有。从这本书开始追李零的书。
  •     这是一个世无英雄,哲人萎顿的时代。大禹是不是阳痿这一段写的很有趣哈哈。
  •     一半,弃之。没意思。我只是被题目吸引了一会儿。
  •     很久之前读过
  •     文人的吐槽而已
  •     花间一壶酒
  •     高中、、
  •     你看,当教授的好处是,你的醉话都能成书卖钱。
  •     看了一半,实在是没法看下去了
  •     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说白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     作为杂文集,留下的东西不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