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花间一壶酒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807161202
作者:李零
页数:355页

李零太有才了!

开始,是看了他一个讲座的记录,不知道这个李零何许人也,只觉得里面很多话“先得我心”,看事情有史学家的明彻(后来发觉确实是学历史出身的)。之后再一搜索,原来是写丧家狗那个李零,之前听说过这个书,还以为作者是个哗众取宠的人,也没当一回事。现在我想大概是错了。于是再找他的书看,于是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一气读完了,于是在这里推荐给尚未读它的人:这真真是一本好书!你喜欢罗素的风格王小波的风格吗?如果是,那你一定会喜欢读这本书。

李零VS李敖

《南方周末》2006年度图书评选对此书的评论 (陈克艰)李零先生近年来闲笔为文的结集,早些年还有一本《放虎归山》。李零先生学问好,文章好,他的存在,对李敖自我吹擂的“白话文第一”、“学问最大”,构成了坚强的否证。李敖好骂,李敖之骂,骂人者多,骂世者少;李零也骂,李零的骂,锋芒微露,尤有力度,“大师是大屎”,“伟大多大伪”,真大师和真伟大是不必芒刺在背的。李零说“我一直在逃”,“从专业学术的腹地逃向边缘,从边缘逃向它外面的世界”;李敖也说“脱离学术界”,“不甘于做学者”,但他进入的是中心的大舞台,要求的是观众“从演员的标准看我如何在台上表演”。李敖煽情,李零浃心;李敖悦耳,李零醒脑;李敖有翻版,李零不可学;李敖须人喝彩,李零与你神交。李零的专业是中国的古史,文献、考古,样样精博;而《读〈剑桥战争史〉》显示的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识。李零写酒色财气,也处处表见思想和学问;《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天下脏话是一家》,没有生活写不出,没有思想和学问也写不出。李零的文字,浑然天成,自然流溢,大雅大俗,融为一体。李零其实没有逃,他在,在得那么真实,在得那么从容。  

孤寂者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刚刚开始读,忍不住想写两句。月下独酌以前是读过的,或许太年少,或许那时还不懂孤寂是什么。或者那时向往的就是举杯邀明月。突然发现人注定是要从热闹走向孤寂的,正如一句狗屁不是的话所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做学问也大抵如此。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战争或与战争

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这个是很好的话题,引人思考,发展。必须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现在的战争。。。太有意义了。看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花点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发现我越来越爱看老男人的书——以前喜欢女人,现在喜欢男人了。老男人李零写了一本书,叫《花间一壶酒》,封皮上挺醒目地印着: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

癫僧?还不够癫!

李零老师潜意识里想做一个癫僧的角色,不过相比陈丹青,他不够彻底,也理性很多。《花间一壶酒》看的很晚,先买了《丧家狗》,后来在一特价书店看到了《花间一壶酒》,整本书已经非常破旧了,但还是买了下来,便宜嘛!看完之后感觉挺解气的,但也只是解气,同陈丹青一样,李零老师还是提出问题居多,但破而不立的时候也多吧!总之还是大力推荐,阅读快感还是很强的,这本书!

非常最是邯郸梦

我们这一代人,对吴三桂具体而微的印象怕是首先来自金庸的《鹿鼎记》。那是小说家的笔法,部分真实、大多荒诞。而李零这本书收了一篇《一念之差》,是关于吴三桂的历史资料摘录。文章篇幅不长,研究的是吴三桂怎么变成了“吴三桂”,值得一读。其实有一篇“前传”《汉奸发生学》,原载于《读书》一九九五年十月号。那一篇写得极精彩,可惜没有收录在这本书中。回顾这个明末清初的大人物的一生,前面那个没有加引号的吴三桂是敢带家丁二十人闯皇太极(当时还是王子)率领的清兵四万人重围拼死救父的二十岁俊杰(事后,皇太极曾说:“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是明末镇守辽东、率领明朝的最后一支战斗力量的勇将;是清朝割据一方的平西王;是顺治皇帝最小的妹妹的家翁;是倾国美人陈圆圆的丈夫。可是人生风云流转,转着转着他变成了戴帽子的吴三桂:他奉崇祯的命令领辽东四万驻军入卫京师。结果部队才到河北丰润,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杀进京城,崇祯皇帝于景山自缢。他这次的救驾就得了史书上的九个字: “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这是骂吴三桂救驾走得太慢。崇祯死后,吴三桂领军退守山海关。他不肯向李自成投降,结果留在京城的父母家人全被杀死。老父亲的首级还被斩下来,挂在城头。爱姬陈圆圆也被闯王手下刘宗敏强占。他剃头降清,消灭了李自成的部队报君父之仇、夺妻之恨。可是他为了让子孙世守云南,又入缅甸追捕桂王,将明朝最后一点余脉绞杀在弓弦之下。他不肯接受朝廷削藩,终于拥兵自立。先是打“反清复明”的旗号,后来干脆扯破脸面自己立了一个周朝,当了几天皇帝。最后穷途末路、暴死异乡。城破之后他的骨灰被挖出来,传各省以之示众。他的族人、部属或死或流放边塞,都是凄凉下场。不管历史标准怎么变,反正他坐实了不忠不孝的千古骂名。“实指望封侯也那万里班超,到如今,生逼作叛国黃巾,作了背主黄巢。”这是昆曲《夜奔》里头的一句唱词。林冲从官到匪,落草梁山。雪夜逃命时只好唱“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如果给吴三桂写一出戏,可以让他在人生的最后,在衡阳城里念一句:“回首望前尘,身不由己,莫言忠和孝”。吴三桂的这一生有六个半皇帝给他做背景:崇祯、李自成、皇太极、多尔衮(算半个,清成宗)、顺治、永历和康熙。一辈子倾侧反复,大起大落,合了广东人的一句妙语:有多少风流就有多少折堕。写吴三桂的清人笔记小品有一些,比如李零引用的《平吴录》《吴逆始末录》等等,但都不如吴梅村的《圆圆曲》有名,比如“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都是这首诗里面的句子。金庸极妙,借着韦小宝安排陈圆圆在小说里面给韦小宝唱了一回《圆圆曲》。这首长诗固然是名篇,可是浪漫色彩太重。还是下面这首诗好:“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李零根据《平吴录》中的记载认为这首诗是谢四新所作,而且写在吴三桂进攻湖广之际。也有说法认为这是张茂稷的诗,题目是《读史偶感》。可惜我手上资料不足,无法考证。但《平吴录》中关于这首诗的前后是非写得详细,故暂将这首诗归在谢四新的名下。不管作者是谁,这一首是大大方方、骂人不吐脏字、损吴损到骨头的优秀作品。如果吴三桂读了,恐怕是可以吐出一碗血来。《平吴录》上就写吴三桂看了这首诗,怒骂谢四新是福薄小人。如果是站在吴三桂的角度,他这样骂谢四新并不过分,因为谢四新将死得凄惨的吴三桂家人也拉扯进来,确实不厚道。可是这一首诗将吴三桂这一生所有的挣扎和矛盾都概括了,几乎可以作为吴三桂的墓志铭。李零说吴三桂这一生选择套着选择,荣辱只在一念之差。这个话说得很朴素。我们看他这一生,矛盾太多。现实逼着他,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的尽头。每一次的转折都可以举出种种原因,说他是为势所迫。他如果可以开口喊冤,他可能要怪乱贼李闯、怪鸟尽弓藏的康熙、怪迂腐酸臭的天下文人、甚至怪太过美丽的陈圆圆。如果他懂得自责,便该骂自己贪心,那么的左右为难、身不由己,只因为荣华富贵、忠孝节义、红艳知己、英雄气概,他一个都舍不得,哪一个都放不下。结果统统失去,成全了他这破败仓惶的结局。镜花水月,一梦黄粱。只是他一个人,怎么补偿那么多枉死的性命?

且凭杯酒长精神

之前读张鸣的书,才知道了有李零这么个人,也就对他的书有了点兴趣。《兵以诈立》《丧家狗》之类的有点专业,所以就先挑了一本看上去不那么“专业”的杂文集《花间一壶酒》作为认识作者的门径。 本书收录的是李零的杂文随感,篇幅长短不一,主题各异。比起学术著作,读起来更加轻松随意。李零在书里基本用浅显的话讲大道理。除了“大梦初醒”里有几篇术语较多,较玄乎,其他都称得上通俗易懂。而且既是随笔,行文更可无拘无束,老爷子那种北方人独有的痞劲儿时常冒出来乐你一下,看似插科打诨的文字,仔细读来却又有那么一股犀利与锋芒在其中。闲来无事时读一段,绝不会无聊。 当然,如果只是会损人,那只能叫文痞;如果只会逗人乐,那只能算丑角。李零的文字,犀利归犀利,可里面没有太多自命清高,没有太多“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过剩。他的犀利,透着看破表象的智慧,纵观古今的博识,和一份洒脱不羁的豁达。在他笔下,那些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虚伪、矫饰、罪恶、荒唐,那些被人们披上美丽外衣的虚假,纷纷现形。任你是堂皇的偶像,道貌岸然的圣人、崇高的主义、神圣的普世价值,都回归了“器”的本质。李零学贯古今中外,所以既不非古厚今,也不厚古非今;既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可以说李零是看得清的人。正因为看得清,才能针砭时弊,道他人之不能道,不敢道;正因为看得透,才能百无禁忌,酒色财气无一不当话题。 更可贵的是,李零虽然以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却没有陷入犬儒主义或是虚无主义,没有像某些人一样“怀疑一切”。虽然看多了历史的分分合合,看多了虚伪狡诈,但他依旧不失对人类良心的乐观与人性关怀的肯定。就如同谈到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所说“我们永远站在罗宾汉一边”,如谈及改革不忘为小人物张目,其间种种,令人钦佩。而作为体制中人,能够对体制本身提出批评和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也是不易。 作者笑称自己“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清醒”,其实酒不醉人,喝不喝都清醒。不过,借着作者这杯酒,我等读者也大可一起清醒一把,是谓“且凭杯酒长精神”。

性情之人,非性情之文字

看上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花间一壶酒——一下子击中我心中的理想。这诗句以前也读过,但是在那么一刹那间就觉得久违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变老了,能够感受得到这句话里面的内容了。我一向孤陋寡闻,不看读书这种对我来说费脑的书,也不知道李零的大名,就这本书看来,我还是很喜欢他的,原因有下:1)内容颇杂,既有政治大道理又有生活小细节2)感觉到作者乃性情之人,笔下却是非性情之文字,这点是我一直喜欢的。或者不能说文字非性情,而是将情隐于字后,看着舒舒服服3)作者学考古出身,此书收录却并非艰涩难懂之内容文字,反而妙趣横生,让人受益颇多,见识大增

真实的文人

刚买了这本书,还没有读完,跳过了战争的部分(女人好像大都对战争不感兴趣),文字功底很深,评论的真实犀利,没有那些伪学者的矫揉造作,对大学内各种体制的评价和建议应该是为很多在学院圈内苦苦挣扎的普通学人喊出了心里话,总之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只是涉及的范围还是太窄,似乎又意犹未尽!

文笔稍欠

之前在读书上看到李零的几篇文章,讨论恐怖主义什么的,觉得很好。所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没什么犹豫就买下了。读书上的几篇文章也收录其中。全书看完,总体感觉是一般。文章的水平良莠不齐。可能有些杂感写来随意,文字也欠雕琢。学养一流,文笔二流。

很学者……

这本书看了挺长时间,也学我水平不够,能力有限吧,觉得开篇部分还是写得不错的,可是后面吗……说实话,我觉得有点俗。作者嬉笑怒骂,不拘一格,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吧……

月下独酌

一篇杂文《花间一壶酒》~~~李太白邀月邀影,却偏偏无人共饮。譬如狂人日记。~~~李零欲学太白。~~~有趣有趣。但却不欲学太白揽月沉江。~~~这花间一壶酒,心里面却是越饮越寒的呐。

《花间一壶酒》读后

人和人之间相互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经历、职业、阶层、趣味相同或者相近,只是增加相互了解的可能,却不是充分条件,就像关在同一栏里的猪,再多的相似又能怎么样?我不相信猪和猪之间,有相互理解的智慧。理解的前提是有独立的思考,群氓对教主的理解,越自以为深刻就越可悲。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举例却不太方便,我们权且回想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荒唐的时候,算做证明吧。当然,理解的另一个条件,是要有大致相当的知识储备,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去解哥德巴赫猜想,上下求索的精神可嘉,结果难免令人啼笑皆非。在中国,作为一个读者有时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些人并不承认其他人有独立思考的必要,他们拿着似是而非的大路道理,像调配猪饲料一样喂给读者。另一方面,专拿大词吓唬人,让读者望而却步的书也并不少见。因此,今天逛书店要么是进了饲料公司,要么是进了鬼影阵,高深莫测的名词术语像厉鬼呵斥一样把人吓跑,想找一本面目温和又不愚弄自己的书,实在是不容易。《花间一壶酒》是李零教授的随笔集,应该算是一本比较友好的书。首先,它不是那么专业,不需要查字典就大概能读下来,虽然不免也掉点书袋,总的来说还比较有趣。第二,它不把读者当猪,不拿甜品讨好或者侮辱读者。比如,《孙子》兵法咱们都挺当回事,有过多少著名外国公司拿《孙子》兵法当教材的说法,还有海湾战争《孙子》兵法助了几臂之力的消息,种种优胜纪略,让我们也跟着臭美起来,看来中国人的智慧老外还是不敢小觑的。但是李零说,根本不是那一回事,中国式的小机灵,老外并没往心里去,他们崇尚的是武力和技术,咱们那点战术,打扫战场用用还差不多。《花间一壶酒》的有趣,还在于作者对很多问题,有痛快淋漓的批评。比如,对于盲目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学校不是养鸡场”就出自李零之口,他说“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只看到数目字的学者,听到这样的批评不知道会不会脸红。李零也并非大言欺世之辈,《笨蛋总比坏蛋强》里面,他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说,趁着没出名,多读点书,批评别人要怀有敬意,都是不漂亮的老实话,远比许多不老实的漂亮话有用。而在《花间一壶酒》中,李零对中国、西方和中国现代化三角关系的阐棕,虽然说的是中国不要在现代化的焦虑中把自己给丢了的理,并不新鲜,但比喻挺新鲜也挺形象。书中对很多问题的关注,也都基于脑子要长在自己脖子上的公理——有人说,公理必将战胜强权,这句话不错,不过这话是将来时,还有点虚拟语气的味道,所以今天能读到一本建立在公理上的书,还是值得大惊小怪的。美中不足的是,《花间一壶酒》的文字不够简洁,唠叨和重复的地方不少,有些文章名字有趣但内容空疏,有点凑字数的嫌疑。不过,这并不是问题,如果读书如交友,交一个真诚但脸上有点麻子的朋友,总比交一个漂亮的骗子或傻子强。

批评别人要怀有敬

《花间一壶酒》,大多是这样的杂文和随感。李零带同你一起去反思,去寻找那本质的东西。如同该书的副标题“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酒这物事,当你活到某个岁数,你就发现,它不是用来醉人,而是用来灌顶。《花间一壶酒》的有趣,还在于作者对很多问题,有痛快淋漓的批评。比如,对于盲目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学校不是养鸡场”就出自李零之口,他说“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只看到数目字的学者,听到这样的批评不知道会不会脸红。李零也并非大言欺世之辈,《笨蛋总比坏蛋强》里面,他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说,趁着没出名,多读点书,批评别人要怀有敬意,都是不漂亮的老实话,远比许多不老实的漂亮话有用。而在《花间一壶酒》中,李零对中国、西方和中国现代化三角关系的阐棕,虽然说的是中国不要在现代化的焦虑中把自己给丢了的理,并不新鲜,但比喻挺新鲜也挺形象。不过《花间一壶酒》的文字不够简洁,唠叨和重复的地方不少,这也是李零的风格。

花间这壶洒 醇酽惹人醉

不知李零先生说话是不是也像他的书面语言——嘎嘣溜脆,语速超快,笑料频仍,信息量大到爆?语速由思维的速度决定(当然也不一定,话不经大脑的人不在少数;“茶壶里煮汤团,有货倒不出”的也不在少数。我是以正常论),加之语言的灵动、犀利和出其不备,常让我将李零先生想像成青年才俊。虽然扉页有照片,背面有简介。60岁(写《花间一壶酒》时,56岁),饱满的年龄,饱满的学问。《花间一壶酒》是李零先生的杂文集。果真“杂”。书分五组,第一组,“引子”,里面东西多了去了。那23条杂感,难道不是些大大小小的颠覆?嘻笑调侃之间,在我看来,藏着拽象拖犀之勇。其中不少“杂感”其实颇值精耕细作一番。23感之最末一感:“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而在《后记》中,有这样的列单:“2002年,妈妈走了。2003年,爸爸走了……还有我的老师……周围的叔叔阿姨……”“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是!杨绛先生说“人生实苦”。我读书好划线,《花间一壶酒》多了二、三十个笑脸,极简的那种,画在书页留白处,记忆那些阅读时的畅笑。第二组,关于战争。是我最惊讶和最喜欢的一部分。喜欢到一边读,一边就向好几个朋友热烈推荐此书。原因有几:1、返本还原。很多东西我们习惯自欺欺人、妄自尊大,有的呢,是以讹传讹,却总是挑自己舒服的来。久而久之,真相的轮廓模糊不清,内容可能因着宏大或琐屑的原因日益扑朔迷离。李零先生以他频密的语言,清醒的头脑,稀奇的角度来介引,阐释。让人看到真相,醍醐灌顶。2、不要以为自省和自降温度的李零就是“唯美主义(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那个主义)”。相反,他对于西方强国的狂妄,视侵略性为优点,死不认错,强国即国际等“帝国主义通病”,以及战争是非暧昧不明的分析与批判。是问题的另一面的返本还原。3、透视古今、杂糅东西方。我们以为“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专利灾难,李零先生却以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刺客,比刺杀更需要头脑的诸种劫持事件,淡《中男历史上的恐怖主义》。如果把个中史料详尽展开,各个、件件都惊心动魄。李零先生的目的不为展览,是想探因——恐怖主义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恐怖就是战争的继续。”最应该对恐怖主义承担责任的是“那些‘制造魔鬼,成就英雄’的政治家”。恐怖主义的温床是不对称战争,根源在大国。而战争往往又是经由民主产生的。李零先生竟然还以杰克·鲍尔为例,让我十分惊喜——我以为美剧受众的年龄上限再上也上不过45岁。呵呵。4、条分缕析。对吴三桂的多难(音nán)——“选择套着选择,每一步选择都受制于上一步选择。”十几年前在《汉奸发生学》里,李零先生分析“汉奸是怎样叫大家给逼出来的”之“时势造汉奸”。今之《一念之差》,则条分缕析吴三桂一生的“多难”(音同上),非常有意思。很多事都如此,呈现给世人或说世人所见的只是果,因呢?看不见或不去看。当然,所有果都能追溯到因,但相同的因未必会产生同样的果。用医药术语说叫“个体差异”。不过,众声喧哗或者千夫所指时,能有一些冷静和思考,别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了“因”之沧海的一鳞、一粟,而这“因”偏又导致了我们所抨击的那些“果”,就很好。如李零先生所说,“生怕客谈榆塞事”,可战争天天都在发生。“在这个是非混乱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反对战争,保护环境和挽救历史文化遗产,更能作为我们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呢?”第三组是以学校为主的话题。每个人都与学校有长短不等的交集,对这个圈子有深浅不一的认知,教育于每个家庭都是头等大事。对这个李零先生“更有发言权”的领域,我们真希望它好,希望它是一方净土,希望“这一滴水珠”所沐之阳光没有杂质。可是,“目前的高校,有许多弊政亟等革除”,“问题山积”,书成了白菜,学校成了养鸡场……李零先生急气交加,问:“知耻近乎勇,总可以做到吧。”难!诲尔谆谆:“大家在今后的求学道路上,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守规矩。”但愿听者别藐藐。第四组是“夫子不语,学者罕言,正人君子心惊肉跳”的酒色财气。是最能体现此书“杂”的一组。最无趣和最有趣的都在这(视个人兴趣而定,有兴趣就有趣,没兴趣就无趣),眼界则是肯定可以开的。和那个研究明清色情小说的美国教授马克梦一样,李零先生对“怪学问”的兴趣真浓。《男人骂女人和夸女人》中,罗列的那些骂与夸,如果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出来,很有些哭笑不得;《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里,知青时代李零的养狗经历,完全就是制造恐怖狗的范本,忒恐怖。老先生却一直“余香留齿,回味无穷”,我注了“恋恐”两字。玩笑;对禹步的探原(大禹治水),厕所、厕纸、脏话的研究,有趣,好笑好玩;谈孩子的教育时,“一刻不时闲”五个字让我既惊且喜。为什么呢?这句话在家里从小听到大,老人烦孩子多动,必然嗔责一声:“一刻不时闲”。我怎么就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是“一刻不使闲”呢?一刻不使自己闲着。哈哈哈……“不时”,对!第五组和古人谈心。苛活的司马迁,自杀的王国维,给鬼子上课的洪业。沉重,感动。李零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做官干政,不是“担当”,是“恶习”。做学问,需“避世”,“读书人搞政治,一害国家,二害自己。”最后,再做如下摘录:全球只有一个道理,即过去叫“资本主义”,现在取其广义,叫“发展”的大道理,或曰“硬道理”。P8发展创造稀缺。稀缺的存在,是瓜分的困境。P18中国的破,很容易看破。美国的阔,要慢慢琢磨。P21公平是挤牙膏,挤一点出一点,不挤不出。P24知足长乐的“乐”,是比着穷人来的。P29中国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尚权而轻力,贵谋而贱技。P117计谋无好坏,全看对方是否中计,中计就是好计。P124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反而把道儿全堵死了。P177学校早就不是净土,哪有桃源可避秦。P189一个只讲速度而没有车闸的汽车,是非常危险的。P194对主流学术,要预流或入流,但又不能随波逐流。P221隐匿比剽窃还不道德。P223赌博是一种金钱搬运术。P231纲常是典型的男性话语。P258名妓是名士的名犬。P260受虐变施虐,是一场“翻身的悲剧”。P284在咱们中国,小人的土壤特别深厚。P285雅言,古语是根;俗语,脏话是本。P323好了,打住。(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还算心胸开阔的中国人

少见。知道自己离世界文明差多远。。。前几页有句话,是全书最精彩的,儒家文化自顾不暇,怎么推广到全世界去?说得太好了。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到了一无是处的地步,何必勉强自己去维护?看看自己,除了爱吃中国菜以外,基本没什么中国的东西是我们原来的了,皮鞋,牙刷,汽车,西装,比基尼,晚霜。。。写得不错,后面略有罗嗦。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嬉笑怒骂了三百五十一页。李零在第三百五十二页来了个突兀的转折。“人生一世,草生一秋”阮小七上梁山之前说过这个,卖油郎独占花魁之前也说过这个,唐代出土的瓷器上也有这个。言下之意,不能白活。钻研真理也好,及时行乐也好,抖机灵也罢,逃不过这个终极。多久算长?多久算短呢?放在宇宙里,那些种种情绪,算个QIU呢?因此,认真刻苦,一丝不苟,是寻求意义的一种,或者行乐一下,又或者临阵脱逃、自我解嘲……也不能逃开人生意义的困惑。读书写东西,如同在小花园儿里的徘徊,古今中外,人物故事,都是一朵朵值得精心凝视的花朵。观看之余,与二三友讨论一番,指点那几株花草的典故、联系,或悲或喜,或愤懑或开怀……也暂且忘记了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是花看完了,仿佛书读完了或话说完了,虚无感油然而生。借艾柯的说法:玫瑰消散,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玫瑰之名(大意)亲人的亡故,生离死别,比所有故事加起来都真实一百倍。说了那么多,说得兴起,遇到一桩亲人亡故。立马哑火。无语。词穷。“2002年,妈妈走了。2003年,爸爸走了,而且是在杨利伟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还有我的老师,昨天凌晨,1点55分,也离开了我们。”李零写的很平淡,在写“爸爸走了”还要搭上杨利伟幽上一默。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啊!前三百五十一页的豪迈、机灵、勇猛……哪儿去了呢?严肃、崇高的种种学术,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唠闲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见到枕头旁边趴着一只蚊子,肢体完整,却寿终正寝了。非也飞不动,爬也爬不了。想想夏天那会儿他们的嚣张气焰啊!不过这只蚊子还好,死了还是全尸,死前还可以在沉思中。人呢?我不敢笑话草木,也不敢笑话蚊子。

揣着明白装糊涂

最近,重读经典的书籍很是流行。像我这样总是慢半拍读书之人,往往跟不上节拍。于丹的《论语》和《庄子》心得等,也在书架上搁着,却几乎没有认真读完过。并非自恃甚高不屑展读,而是觉得对 “我注六经”之类的文字,大可不必奉为圭臬般的信仰。千人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早就懂的。何况,世事变迁,此一时彼一时,谁的话能够被当作自己无贰的标准? 这两天,随手翻翻李零的《花间一壶酒》。最新的《丧家狗》似乎引起不少争议,尚未看过,不便发言。但以往《读书》、《万象》上但凡见到李零的名字,还是有些印象的。辽宁教育版的《放虎归山》,也在藏书之列,只是留在父母家中的书柜了,不曾带出。喜欢这个书名,有一股读书人的生猛劲儿在里面。 极同意作者的说法,“读书人”三个字比什么“知识分子”、“学者”、“文人”之类的称谓更觉恰切。人为地拔高了自己的身份,潜意识里就会生出许多非分之念,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生活中,读书除了明目涤心之外,并无半点实际的作用。读书一旦被涂上了功利的色彩,那么,离读书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远了。当然,现世中,通过读书往往又能够带来实际的功效,再往上,就看各自的一念之差了。 书的副题为“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有点意思。不过,因为其中部分篇章谈得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诸如制度、主义、法术之类,匆匆浏览,知道个大概足矣。觉得有趣的是,明明知道自己所言不虚,却又无济于事,偏还要嘟囔一番,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小声地呼吁一下”,这就显出有趣来了。 大智若愚的通俗说法恐怕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怕只怕,越明白,越糊涂不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烦恼、郁闷和愤怒。而且,什么都看明白了,是不是就不再有犯错的机会了呢? 所以啊,怀揣的这份“明白”也不能是实打实的,太满了,就剩不下多少空间让自个儿装糊涂了。 不算正经八百的读书笔记,只是偶然想到的。

当一个国家,自己作践自己的国民,连倭寇都不如,你还怎么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

当一个国家,自己作践自己的国民,连倭寇都不如,你还怎么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是时,官与寇,满与汉,势若水火,两害相权取其轻,什么是更轻?中国的百姓别无选择,又必须选择:附官则寇杀之,投寇则官杀之,降满则汉杀之,保明则满杀之。现实的合理性是如此残酷,人们的选择是如此对立:每种选择都是为了活命,每种选择都是无所逃死。我最恨这种选择,不是观点不鲜明,不是立场不坚决。

畅快

我是个孤陋寡闻的,之前没听过李零的大名。读《花间》,如三月天喝烧刀子,初入喉,备感辛辣,微微汗出;待出得门来,小风儿一吹,方觉畅快。学术界有这样的学者,北大有这样的教授,幸甚。

有趣,痛快

第一次读李零,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学者——渊博、有趣、实话实说、不卖弄,是个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身上有烟酒气而无酸臭气,是个可爱而值得敬重的半大老头。先一口气读了序,痛快!原来学者可以这样说话,像网络语言一样直白,但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再往后读,文章范围很广,能看出作者有考古学的深厚功底,但涉猎广泛。他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他研究的很多领域都是别人不屑于研究的犄角旮旯,比如脏话,比如蔡伦之前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哈哈,有趣有趣。读李零绝不枯燥,绝对长知识,第一次知道马子的含义(顺便惊讶于古代的尿壶虎子如此精美绝伦!如果不是李零指点,我绝想不到它的用途),第一次知道左派右派的出处,还有中国古人是怎么上厕所的……总之,一个有趣的人,一本有趣的书!

李零和他的《花间一壶酒》

注意到李零是因为99年7月他在《读书》上面发表的“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研究。这篇文章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和历史的差异,文中的很多观点我当时比较赞同,至于具体怎么说的,现在印象不深了,也没空再读。李零这个人主要整考古,拒绝承认自己是历史学者,现在市面上面找得到的书主要是《中国方术考》和《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前面那本书在很多三联专柜都可以看到,让我胆战心惊的是后面那本我是在成都弘文书店两性类话题的一堆书中看到的,看来纵使是搞严肃学术的人,也可以在大众娱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 )。这两本书太专业,我辈只能望而却步。弘文书店还买到了他的《花间一壶酒》,去年就想买,现在终于找到了。李零虽然研究考古,其实“三心两意”,喜欢以古论今、忧国忧民、借题发挥、借题“发飙”。号称要“走向业余”,其实估计是看不惯的东西太多了,牢骚太多了,想骂的人太多了,站在圈外骂比较方便也比较安全。他的文章可读性很强,嘻笑怒骂搞笑调侃样样都来,比起《读书》上面大部分的作者拼命摆出一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样子好,比较适合我等真正的业余人士品读。去年在《读书》上面发表的“中国历史上的恐怖主义”,深入浅出古往今来,写得挺好的。对于我来说,唯一麻烦的是这个人经常借题发挥得不亦乐乎,唠唠叨叨罗罗嗦嗦一大堆,搞得我晕头转向,很多大段子不多读一遍还真是看不明白。搞文科的人不像搞理工科,他们的使命一部分固然是学术学术再学术,专业专业再专业,可是他们更多的使命应该是启迪大众引导大众倾听大众,如果国家出钱雇这些人搞出来的东西只在自己圈子里面流传,圈子外面的人读不到也读不懂,自己的作品只能留在大学和图书馆而不能流入人心,偶尔弄来看看没把自己吓坏也把旁边的人吓到,那还有什么意义什么价值呢?所以呢,对我来说李零开了个好头!

作家和学者的区别

作家和学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想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简单的说(我个人认为),作家主要是创作,学者主要是研究各个方面的东西,只要你有兴趣的东西你都可以去研究,研究到一定水平了,你就是个学者了。学者这个词,在古汉语里面的意思大体为“学习的人”,在现代汉语里面的意思为“什么都懂的人”。当然了,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精通,那是不太可能的,但被称之为学者的人,他基本上要满足“懂很多东西、知识渊博”这个特点。李零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不过他的杂文集《花间一壶酒》,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想写点轻松的东西,写点业余的东西。至于文笔如何,我就不细谈了。里面的文章个人最喜欢的是那篇《天下脏话是一家》。读了之后感觉李零先生虽然学识渊博,但总觉得他的文章少了点什么。细细想来,也许这就是一个学者和一个作家的区别了吧。比如李零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按照学术的模式去写的,也就是说有清晰的思路,对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分别列出很多条进行讨论。但却失去了作家的那种单纯靠文字之美吸引读者的功力。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这正好比一辆轿车,李零先生造出的轿车可能发动机比别的轿车优越许多,但是在外形来看,却不如别人的轿车更能吸引眼球。作家更侧重的是对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感受(我说的是更侧重,没有说对很多问题的探讨),而学者往往更侧重的是对问题的思考(我也并没有说学者就绝对不写自己的感受)。后者往往对一个问题要旁征博引,深入探讨,得出结论。

真人真学问

北大中文系有个教授,李零,读过他的几本书,其中一本《花间一壶酒》读了两遍,边读边感叹,真人真学问。这个年代,知识爆炸,信息漫天。看不完的新闻,闹不清的八卦。从这样的新闻,八卦中抬起头,心里觉得更空更无聊,常常比低头下去的时候更甚。但是读李零的书,扎扎实实,稳稳当当,话不多,道理不浅,要见地有见地,要学问有学问。燥热喧嚣里浮起来的自己,读了这样的文字,好像又稳稳当当回到了地面。想了下为什么,大概文化就像一颗大树,枝繁叶茂的,那些新闻,八卦是叶子和花,吊在这些上面,摇摇摆摆,心烦气躁,总有种要掉下来的感觉。而李零的书,带着我走进了树干,进入了树根,所以越看越安稳,越看越踏实。李零是学考古的,业余写点杂文。他自己说是从工作的沙漠里逃到绿洲,喘口气的意思。他的文风如何,听听他烦什么样的文章大概可以揣摩一半:“第一是卖弄理论,洋味十足,句子很长,曲里拐弯,疙疙瘩瘩”,“第二,过于小资,过于文人,过于书卷气,抖学问,掉书袋,自作多情,自我感动”,结果他的文章就自然成了明白如话,痛快淋漓。真人,就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不矫情,不矫饰,我手写我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一千二百多年来,不知道多少人读过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大概只有李零把“月亮:西方现代化;酒徒:中国;影子:中国的现代化”像代入方程式一般代进了这首诗里。西洋的现代化照在中国这个酒徒上,酒徒身后的影子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影子永远不能成为月亮,没有月亮也就没有影子,月亮照过来中国这个满腹冤屈的酒徒又不能不喝。喝了之后就舞来舞去,身下的影子永远是凌乱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大概将来永远会如此。诗是李白的,读的是李零,他要说的是目下中国这个酒徒。这个世界,这个世道,这个社会里的百姓是什么处境?李零说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尚书》说“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当一个国家自己作践自己的国民,你还怎么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他不是说现在,是说明末清初。一群强人举着各种口号,各种旗帜杀来杀去,中国民人,死亡过半,四川几乎蘼有孑遗。最后外族入主,谁对谁不对?“我最恨这种选择,不是观点不鲜明,不是立场不坚定”如今的当权者,是否懂百姓的心事呢。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了许多年,从这本书的不经意间,我知道了左派右派是来源于法国议会的排列。人人当传家宝似的《三十六计》是1941年发现的手抄本。先进,后进是被日本人用反了的,我们现在以讹传讹用到了今天。中国人的吸烟不是中国式,是清末才传来的美州货。马子即尿壶,是避李唐先人李虎讳才吧虎子念成了马子。出恭,是源于明清的科举考场的一块牌子,“出恭,入敬”。蔡伦之前的中国人,大都棍儿刮来着。。。太多太多。学问是什么呢?大概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还可以推测一点向何处去的知识吧。李教授有颗好奇的心,自由的心,幽默的心,所以读他的文章你的好奇,自由,幽默,深刻都能得到不少的满足。

李零的书一定要看

易中天说李零是当今中国唯一的大师,他是考古文学考据的,基本功不是一般的厉害。写道德经也是依据多种版本写的,各版本的不同,也都出来了,不是一般的专业。我买了他的《丧家狗》但全买,全世界的书太多了,哪买的起,想必李教授一定能原谅。

丁纯评《花间一壶酒》

这本书说的都是人话,没有一句鬼话,他似乎是以“鬼话”的方式来说人话,让人看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内心里佩服。读李零发在杂志上的文章,好比战场前方传来的捷报,怀抱着窃喜、欢喜、忍俊不禁的喜;而看到结集出版的书,就像一块肉放到锅里煮,烂也烂在锅里了,哪还有读书选择的余地。所以,他的新作《花间一壶酒》是一锅香气四溢的肉汤大杂烩。

一个中老年人的性情

这可能是过去一年中我看过的最好的学术性随笔本来对所谓的战争史不感兴趣但看李零写的战争问题却时不时醍醐灌顶他其实不是在写战争

人间自有正义

封面的这句话“越活跃糊涂,越喝越明白”。好似一位友人也是这样的。李零教授的还真是位杂家,研究的是吴三桂怎么变成了“吴三桂”,值得一读。有独立的思考,群氓对教主的理解,越自以为深刻就越可悲。 学术界有这样的学者,北大有这样的教授,幸甚。

公鸡下的蛋

读李零的文章纯属巧合。听易中天先生讲诸子百家,谈到李零,百度一下,书店一淘,偶得《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完不错,豆瓣一下,发现电子版的《花间一壶酒》,读完其书自序,兴致盎然,一鼓作气,面朝屏幕两个晚上,搞定。《花间一壶酒》是李零先生的一本近年杂文和随感集,于2005年出版。我到现在才读这本书,确实也“迟钝”了一些。话说我看的书一向不是什么时髦的书,经常不屑什么畅销书排行榜,蛮牛脾气,想改也难。先说题目,为什么叫“公鸡下的蛋”呢?这个要从作者说起。李零是搞考古出身的,师从张政烺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简帛文 献与学术源流、中国方术、中国古代文明史、海外汉学、古代兵法乱七八糟的东西等。不过近年来,李零先生比较火,火的原因不是因为考古,而是他的几本“不务正业”的书:《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兵以诈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前面两本是杂文集,后面两本是讲义)。易中天本学中文,却因讲历史出名,自称公鸡,以此观之,李零也是一只公鸡,《花间一壶酒》这本杂文集便是这只公鸡下的蛋。我读文章,重看思想,文采其次。不过,李零先生的思想独到之处,让人为之一新;而李零先生的文字浅白如话,快人直语,让人为之一亲。引经据典,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经久历练所致,非胸藏万卷,绝不能为之;又似江鱼回游,从容而潇洒,很有一代大家之风范。文采之斐然,大家读后便知,我这里只谈我所读到的一点思想和一点自己的看法。李零在《读<剑桥战争史>》一文中,谈到西方和中国对待战争的认识以及战争方式的不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我认同李零先生“中国重内部兼并,不重外部扩张,而西方重侵略与扩张”的说法,或许这并不是李零先生的学说,但他至少是认同这个看法的,我也是认同的。当然这篇文章也给我们一些读西方作品的启示:思辨的看远比崇拜的看收获到的东西多。翻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史,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无不是一部血泪史、掠夺史、扩张史。而中国的这种“重安内胜于攘外”的传统,对近代中国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传统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浩劫。而这个传统不能说与中国儒家文化无关。中国历代讲究的是“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只取经,不传教,佛教不光没能打败儒家文化,反而被儒家文化同化,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内涵,不过,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其“柔弱”的一面。“以柔克刚”虽是一种大智慧,但要时刻注意走“中庸之道”的人极容易跨入“乡愿”的陷阱,产生宋襄公同志“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纵观晚清民国屈辱史,以慈祥为首的“宋襄公”们,难道不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吗?《中国历史上的恐怖主义》和《战争启示录》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两篇。当然把古代六大刺客(即曹沫、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轲)划归为恐怖主义者的先驱,这个值得商榷,但前文却给我了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当今的恐怖主义,即从历史的角度去试图探寻到恐怖主义的本质。只有看清了这个本质,才能对当今的时事有自己的判断和把握。后文的《战争启示录》就是对认识战争的小结了。“计谋本身无好坏,全看对方是否中计,中计就是好计”这是李零先生的说法,这让我想到一组词:“多谋”与“善断”。读兵书,读管理学方面的书,能使我们“多谋”,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善断”,其实有时“善断”远比“多谋”重要。袁绍就是一个多谋的人,可惜这个人也多疑,不善断,而是寡断,曹操根本没有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也根本就没有把他考虑在“英雄”范围内。曹操最喜欢的是郭嘉式的人物,郭嘉不光多谋,而且善断,使之实施,这才是要点所在。以前比较关心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愤青”过,不过可能是对现实心灰意冷,所以当看到李零先生的《学校不是养鸡场》这种洋洋洒洒的文章,都没有多大兴致。不过李零先生确实说了一个大实话,批量生产的结果必然是鸡蛋价格下降,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到处贱卖,是因为我们都是养鸡场出来的饲料鸡,土鸡也有,少之又少。文集中还有很多文章也十分精彩,比如《花间一壶酒》、《天下脏话是一家》、《司马迁:史学中文学的力量》、《王国维:别让书生搞政治》等,有我认同的,也有我不认同的。比如说李白醉酒是“通脱”的无奈,苦闷的哲学。在我看来李白是自讨苦吃,“活该”!“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李白啊,李白,谁叫你这么想做官呢?写到最后,又想起书封面的一段经典的文字: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说白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说《老子》这本书说穿了就是一个“装”字,“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假,无不为才是真”。不知道李零先生的“装”是“无为”,还是“无不为”呢?哈哈。。。一笑!

晋北人的胡气与匪气

祖籍山西,生于北京,插队到了内蒙,无可避免的沾染了晋北人习气。敢说,也敢做。要知道,在山西境内,晋北人很不好惹,脾气倔,没文化,尤其是新近崛起的朔州人,简直天王老子都不怕。原本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看了李零的书,恍然大悟。TMD现在这个时代,没qiu什么正经人正经事,都jiba装bi!不好意思,刚看完《天下脏话是一家》,被传染了。书真的不错,能让人在笑声中思索。

评论:和本书无关

李零的文章其实看过不少了,这位先生也算得是《读书》的常客,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常常把他和另外几个人搞混了,比如李学勤,和他一般也是治考古的;还有李皖,虽然是个乐评人,但是姓名也只有两个字。放在十多年前,这样的错误是不会犯的,因为那时考试语文,有所谓文学常识云云,所占比重颇不小,不是背诗接词,而是拎出某位先生,叫你说出他的大号小号外号别号,且世居何地家谱传承,总之越刁钻越要牢记。老师出题就走这样的下三路,后来我们得了乖,某先生的名篇反倒撂一边不去背它,专背这种旮旯里的所谓常识,滚瓜烂熟,张嘴韩昌黎,闭口柳河东,考试分数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到后来才知道上了大当。而且也不用考试了。所以看书读文章,哪怕是拍案击节,也不曾仔细去瞧作者的大号了。某只鸡蛋味道挺好,我管它是哪只母鸡生的呢。话是这么说,但是当你常常吃到这种熟悉的鸡蛋,慢慢还是会对生产它们的那只母鸡好奇的。对于李零的认知,就是这个过程。岔开一下,先说说小资。小资号称是对平庸生活的反动和时尚的理解,我就听说某位同学精研茶道,好像笑傲江湖里的绿竹翁、祖千秋之于美酒,不特如数家珍,饮具也各相匹配,至于品尝之法,更如红楼里的妙玉,牛饮之辈,出了她的门,她后脚就去提水冲地板,仿佛污浊了她的贞操。据我们老大冬虫同学说,这种小资,是真有品格,便是喉咙干得冒烟,见了那一碗递上来的树叶水,也说它不是好茶,不饮。伪小资则不然,他们没有信仰,不过附膺风雅,一到紧急关头,就现出真面目。之所以说小资,是说所谓小资,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偏执的爱好,这种爱好,在真小资那,形式就是内涵;在伪小资那,形式胜过内涵。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对于考古学的喜好,也称得上小资。而且是伪小资。我喜欢看些考古学的东东,但是没有深入的愿望,什么都想看一点,哪个方面都不愿意看得太深。李零是一个考古学家,而且东一榔头西一棍子,深入浅出,很对了我这样伪小资的胃口。而且他的东东非主流。比如马王堆的房中术,或者中国的方术,多少带点神秘的意味,不是那种堂而皇之的考古。伪小资都喜欢冷门的东西,因为冷门,知道的人就不多,这样就有冒充专业的资本。不过这样还不足以对李零佩服无地。其实李零那些偏僻的考古,对伪小资而言,也不过是风烟过眼,看了就忘了。由伪小资而成真粉丝,还是他那些大胆而掷地有声的杂文,他的杂文,别具一种风格,就是把考古学的一些东西引进杂文里来。这是一种本事,杂文读起来要酣畅淋漓,而考古文章总是有些拗口,他居然就把这两者水乳交融了。很不容易。以前读周作人的文章,大段引古人的东西,略加点拨,古人的东西就好像全是为了他的文章特别写的,这是真正的高手。李零的文章还没有这样化大象如无形,但是也算得是拎出木乃伊的马甲长矛,披在自个儿身上,气势全出来了。《花间一壶酒》,大多是这样的杂文和随感。具体评说某篇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大凡风格,不亲身体会,无从谈起。如同该书的副标题“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酒这物事,当你活到某个岁数,你就发现,它不是用来醉人,而是用来灌顶。还值得一提的是,李零上一本随笔集《放虎归山》,淘得可真值。那是在长沙万卷书市,全四辑书趣文丛都三折发卖,书的定价本来就低,我的会员卡还可以折后再折,三十多本书,算下来也就一百元,几乎和买废纸差不多了。而那一套书,其实很不错的。好书的命运,多半如此,也唯其如此,我经常可以用极低廉的价格淘到很想要的书。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但愿这本书,不是那样的命运。无论如何,这还算得上一本不错的书。

老男人的书

我发现我越来越爱看老男人的书——以前喜欢女人,现在喜欢男人了。老男人李零写了一本书,叫《花间一壶酒》,封皮上挺醒目地印着: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说白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女人的精明,多体现在计较上,算楼下菜场里的两毛钱、算卫生间里的一截纸、算男人的懒、算狐狸精的骚……铢锱必较地算计到最后,也就迷糊在得失里了,女人对太多东西不舍,于是也就有太多东西,得不到。女人的皱纹,多半是算计出来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聪明女人是懂得韬光养晦的,知道的时候要学会说不知道,明白的时候,要学会说不明白……怎么样都要算,不如多算一步。这样女人会快乐一点儿,男人也会快乐一点儿。
——有老男人这样教育我。我看了身边的女人以后,觉得,教育得是。
只是装傻这活计,不是那么简单,有人学了半辈子,还没学会;还有人压根儿就没打算要去学。
算计是女人的困局,其情形约等于画地为牢。
师太亦舒是个很会写字的女人,并且聪明,看上去颇有些非凡的。我并不了解她的生活,因为她一直在写小说,写大量的小说……她在她的小说里算计了一辈子。最爱看她笔下的女人说话,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每一个句号,都是囫囫囵囵的刺痛……连甜言蜜语都斩钉截铁,绝不拖泥带水。年纪一直在涨,这份强势竟也与日俱增;找了师太的照片来看,只见一个慈祥的老太太仰在沙发上歪头看你,一脸知性,浑身笑容。这老太太身上没有刺儿,可是话里有,带了点儿轻微的毒辣。老女人是深算的,至于原因,我说不上来,我如今连个小女人都不算……打个比方好了——女人是姜,越老越辣,如果长了芽儿,就有毒了。
不同于老女人的毒,老男人,容易犯浑;浑,一是为了配合女人的算计,二是为了自个儿的解放。玫瑰战争怎么能打一辈子么?累都累死了。
而这样的浑,也被另一些人表达为哏。
四五十岁的哏人,不少。比如陈凯歌。传说某日黄昏,老陈着一袭黑衣遛狗,那一张严峻滴脸,就像是浮在树林子的深处,此时,自家的公狗忽然扑到另一只公狗的背上,老陈深深吸了一口烟,悠然而决绝地吞吐道:盲目啊,人家也是公的。
据说,当年冯小刚拍《手机》,原本很想找陈凯歌演费老——就是那个“审美疲劳”的老男人——我以为再合适不过了。老男人不是不算,只是不再露了而已。慧黠抑或奸猾,都当酒喝了,耍酒疯儿的时候,对影成三人。你说这算不算圆滑。
老男人的浑都写在老男人的书里了。老男人李零生于1948,书前的彩页里,有凸起的啤酒肚;翻开书闻了闻,哏,遂决定买回家去,慢慢研究。
我有点儿知道我为什么要买这个老男人的书了。多半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了。我就快开始算计了。

尤喜两篇

花间一壶酒,那比喻很好玩啊,都不必看下去,只是想想就要苦笑了。天不生蔡伦一篇写及厕事,果然提到了谷崎的阴翳礼赞中的唯美描述,风格大不相同。接着的脏话研究也有趣。

小记一笔

P5 李白的诗,和陶渊明的诗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讨厌做官,醉心于酒,精神像,词句也像。——胡说,明明是李白死乞白赖求官不成,才泡酒缸里的。P11发展、效率、剥削、压迫、强权、侵略是硬道理,温饱、闲暇、自由、平等、公正、和平是软道理。软道理打不过硬道理,硬道理管着软道理。——咋说得那么对呀!P22 贫穷渴望富裕,富裕仰赖贫穷,人流、物流,财源滚滚,从穷流到富,从富流到穷,前提就是不平等。——既然不平等,那就不要抱怨什么,忍了!P179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德国谚语)——至理名言?现在人还不饥饿,但大家好像都忙着赚钱,有人在享受精神大餐,以及那无尽的快感吗?还是不饿,所以,人们都会隐忍很多酸涩,而宁愿维护那些痛苦而维持,也不愿为快乐踏出一步。P181 书不是白菜,不一定要成堆论捆地卖。——现在的问题是卖不动啊!


 花间一壶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