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读城记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7532804
作者:余秋雨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北平的四季  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处入了远离的一角,向这方向的云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同样地只是它的好处。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先说人的分子罢,在当时的北京,――民国十一二年前后――上自军财阀政客名优起,中经学者名人,文士美女教育家,下而至于负贩拉车铺小摊的人,都可以谈谈,都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就是由荐头店荐来的老妈子,除上炕者是当然以外,也总是衣冠楚楚,看起来不觉得会令人讨嫌。  其次说到北京物质的供给哩,又是山珍海错,洋广杂货,以及萝卜白菜等本地产品,无一不备,无一不好的地方。所以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出走,出前门便觉胸舒,过芦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已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已,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以的,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节季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澈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得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得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象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象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象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蹶过去。  北京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象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媒体关注与评论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  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余秋雨《上海人》  旧的北京永远是历史上的北京,它是皇亲国戚、达官大贾、地主、买办的北京;现在的北京,是人民的北京,将永远是人民的。  ——茅盾《北京话旧》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小村庄,小村七三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

内容概要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书籍目录

北平的四季-郁达夫
北游漫笔-叶灵风
北京话旧-茅盾
北京人速写之一-梁晓声
北平漫笔-林海音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
五月的北平-张恨水
北平的地台戏-孙犁
故都的秋-郁达夫
我们的首都-林徽因
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上海人-余秋雨
上海童年-白先勇
旧上海-丰子恺
品味上海-王安忆
南京-朱自清
五城记-余秋雨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故乡的杨梅-鲁彦
说扬州-朱自清
扬州梦-丰子恺
秋光里的西湖-庐隐
杭州写生-丰子恺
被女性化的苏州人-陆文夫
在武汉过夏天-方方
闲话南京的作家-叶兆言
水乡怀旧-周作人
青岛素描-王统照
青岛的树-苏雪林
济南的冬天-老舍
重庆行记
重庆的个性
架在重庆双肩上的精神品牌
巴黎的鳞爪
巴黎
柏林
保定旧事
留别日本
罗马
滂卑故城
威尼斯
赞西安
温州的踪迹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昆明的雨
花城
日本的衣食住
市井人物
桂林的受难
德瑞司登
丽江的荒
访蒙古古都遗迹

作者简介

《读城记》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象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图书封面


 读城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和知名作家一起阅读城市这句话是写在书的边边上的,买到的时候并没有看见这句话,买这本书最初的起源是看到作者是余秋雨,因为一直对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喜欢,没想到原是名家的杂集,同时一起看的还有易中天的读城记。先不对比这两本书的好坏,单纯的说这本书。其实在评论城市的时候,谁都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往往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无非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优点或者缺点,这样总会得罪不少的人,但是看名家写出来的文章,读者到底就不会太过于苛刻。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评论城市的时候到底该选择哪种方式,一种是如同此书一样只是泛泛谈起自己对城市的印象,虽然不会很深入,但是起码不会给人一种厌烦的感觉,另一种就是如同易中天的读城记,城虽已读,但更多的是对他文章的不屑和不满。本书的文章皆是出自大家之手,写的自然都是不错的,内容各有不同,从历史到现今,从古城到新兴都市,从国外的名城到国内的小镇,都有所涉猎,从名家的笔触下,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背景,以及当时城市的大体面貌。有些文章看过之后,还会时时刻刻记起内容,有些文章,因为这些城市并不在我们的身边,往往读过之后,徒有羡慕的神色,不过过后很可能很快忘记。不想评述书的内容如何,因为在读城这样的话题下,很难有完全令所有人满意的作品,这本书还需要我们细细的咀嚼。不要看作者是余秋雨,实际上他的文章大抵只有那么两三篇罢了。
  •         百无聊赖,到了桦甸竟然也没有我想要驻足的地方,在广场转了个弯子去白雪书屋买了一本《读城记》,白雪书屋在我初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多年过去了,还能坚持下来在这个地方顽强的生存下去,看来生命力还是挺强悍的,看了几个挂在门口的荣誉牌匾,确实让人感觉不简单。《读城记》的封面很朴素,开始我以为是易老师的《读城记》,“余秋雨”的三个字到是格外的显眼,仔细的看了一下还有两个小字“等著”,粗略的翻了翻,还有郁达夫、周作人、林海音、朱自清、丰子恺等等,这些人在中国现代史的文学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一笔,无论哪一个都不能说比余秋雨差,为什么封面上那么显目的写上“余秋雨”的三个字?想必也是为了适应了当下的眼球效应吧!《读城记》这本书编辑的主题很新颖,至少我个人还从来没有见过此类一些关于回忆城市的一些随笔集子,不光回忆的国内的城市,还包括中国人在外国的一些关于城市的随笔,如徐志摩的《巴黎的麟爪》、朱自清的《巴黎》,我还会想起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关于东京的一段论述也很精彩,大概是题目的问题,如果改成《东京梦》,想必可以入了编辑的法眼,因为在《读城记》这本集子里,并不是光写城市,也有写人物的,比如梁晓声的《北京人物速写之一》,鲁彦的《故乡的杨梅》“杨梅”就多过对于城市的素描。《城南旧事》应该是关于“怀旧故乡”的名篇,如果没有这篇文章里的若干,我可能要私下大骂编辑刊走了法眼,这里确实有林海音的文章,不过遗憾的就是没有相关的图片作为陪衬。林徽因的那篇《我们的首都》,更需要图片来做陪衬的,她写北海,写天坛,写故宫,写颐和园,与其说是随笔,不如说是一篇说明文,如果不是老北京,看这篇文章多半有点眼晕。里面有几篇丰子恺的文章,丰子恺的随笔集子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看过,可能当面看的也是走马观花,草草的从图书馆借来,恶看的几天之后又草草的送回,以至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读城记》的几篇丰老的文章写的蛮有意思,我原以为他这样有点俗家弟子的味道的人,应该写的东西很枯燥,不过《扬州梦》写的很有意思,最后做了那一场梦,其实我看并非事实,“我姓扬名州,号广陵,字邗江,别号江都,是本地人氏。”这样拟人写法很能吸引读者。还有一段大概是读《扬州慢》一时兴起,带着学生去寻访二十四桥,这个心境只有文人骚客才能有,和余秋雨访“阳关雪”的心境一样,不过丰老有意思在问了许多人,很怕不是“二十四桥”,文采虽然稍逊,但是更有生活的味道。这本书也有露印,让我疑心是否是盗版,白雪书屋在桦甸也是品牌的书店,按理说应该不会,但是确实有几处错印,林徽因的那篇,某个建筑的一些详细的年代,偏偏变成一八某某的,仿佛在拷问读者的历史知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大多数都已经在“读城”的范畴里,不过这里仅仅选用了两篇《上海人》和《五城记》,余老师的文章历史感太浓了,文化味太厚了,总是少了一些生活的味道,相对比白先勇的《上海童年》我就挺喜欢,就是感觉篇幅太短了,还没有看够就结束了,里面还引用了周璇的两周歌,那首伴着上海一同成长的“夜上海”。王安忆的《品味上海》,觉得文章对不起题目,有点摆谱的样子,也可能是这里仅仅是选取了其中二节,不过其中二节,应该换一个题目能好点,第二节的题目叫“上海的繁华”,写的让我感觉有些差强人意,对比《长恨歌》来看让我大失所望,如果《长恨歌》里的城市背景就是这个上海,我更愿意去小说里读。我每读一篇文章,喜欢看看后面有没有年代的落款,倘若是日本鬼子正在侵华,还能有这份闲心是品味城市,我心底总觉得有些看不起这个作者,不过转念有一想,也并非一定要在文字里一味表现那份热血,也可能偶尔在闲暇之余来感慨一下路过的都市,郁达夫不也在其中吗?郁达夫先生不就是在鲁迅支先生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吗?他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最后下落不明的死在苏门答腊,我总不能将他也要恶狠狠的憎恨一下吧!这本书并不能囊括所有优秀的关于“老北京”、“老南京”、“老上海”等等回忆的文章,只能解一杯清凉之水,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还需要个人的收集。《读城记》,读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同样也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巴金的《桂林受难日》和茅盾的《北京旧话》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描写。09.6.8
  •     这是一本需要安静阅读的书,可惜现在能够坐下来安静阅读的书太少了,美景美文在匆匆翻阅时都变成了哀怨的夫人,用繁华的词刺激本来就浮躁的心。或许是用快速阅读法的缘故,那些个名家的散文竟然都有着同样湿嗒嗒的味道,似乎是被阴郁的笼罩着,浓的即使是春日的美景也泛着淡淡的霉味儿。纵然是北平的大气、上海的繁华,都是有着那点抛不开的不和顺。这似乎和现代文青写散文弥漫着压抑和伤痛有些小小的类似吧,似乎中国的散文、诗歌总是带着伤的,李白和苏轼够洒脱了,也还是要狂了、醉了。说多了,对于一本快速看完的书,不该妄自评判。不过,这书里也确实有个我唯一有滋有味阅读的小说,是的,小说。冯骥才的《市井人物》,喜欢那种爽快明亮的语言,干净利落,个个人物在简短的情节中鲜明起来,在中学中似乎听说过他的名字,鉴于少年是对教材的逆反,对这个人物从来也没有关注过,今天发现他的有趣,或许也可以弥补一下自己的损失,乐事一件,好了,准备找些他的作品看看了,祝福我我不会失望。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給那篇老舍的 濟南的冬天
  •     只挑着看了几篇,这本书不是余秋雨一人写的,那么多作家前辈,独独把余秋雨的名字放在封面上,有些欠妥,但想想无非是书商的营销手段罢了,选的挺杂,没太多头绪。这书编的走马观花,姑且走马观花的看好了
  •     许多文章感觉不好
  •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     很有意思的书……可是明明是名家作品集为什么封面上只写着 余秋雨 呢? 书是很好看,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     在评论城市的时候 谁都会面临任何一种困境
  •     挺好的散文集
  •     只能找寻这些城市恩遗痕了
  •     没看完,非余秋雨所著
  •     每个城市都有他曾经辉煌过的历史。那些被人遗忘了的,或是一直流颂下来的。都是一段回忆。
  •     大家合集,解暑良药
  •     文章水平参差。
  •     需要有耐性慢慢读。不是余秋雨一个人的,是集子。。。
  •     老一代人对世界的感悟
  •     也是忘了内容
  •     牵强附会的文章合辑,但是部分经典值得重温。并非刻意对比,只是民国时期文人书写城市普遍比较全面、客观且真实,而当代作家较多的是抓住一个点大肆讴歌,这里面显然有着创作立场的问题。我十分喜爱郁达夫和林海音笔下那富有人情味、毫不矫饰的带着一丝残破气息的北平。
  •     喜欢里面的小说
  •     无语的是余秋雨大名印在封首,于是几乎略过此书,后来才发现是合集,文章排得有点乱,所以印象分不高。说来说去,江南水乡一定是要放在文章里读,放在诗里赏的,见过文字的旖旎,也就觉得景致都俗了,都不配了。文笔上最爱郁达夫,茅盾太严肃,朱自清太肉麻,徐志摩更不消说,郁不咸不淡,神韵正好。
  •     闲暇打发时间
  •     还是不喜欢余秋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