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读城记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7532804
作者:余秋雨
页数:234页

和知名作家一起阅读城市

和知名作家一起阅读城市这句话是写在书的边边上的,买到的时候并没有看见这句话,买这本书最初的起源是看到作者是余秋雨,因为一直对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喜欢,没想到原是名家的杂集,同时一起看的还有易中天的读城记。先不对比这两本书的好坏,单纯的说这本书。其实在评论城市的时候,谁都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往往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无非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优点或者缺点,这样总会得罪不少的人,但是看名家写出来的文章,读者到底就不会太过于苛刻。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评论城市的时候到底该选择哪种方式,一种是如同此书一样只是泛泛谈起自己对城市的印象,虽然不会很深入,但是起码不会给人一种厌烦的感觉,另一种就是如同易中天的读城记,城虽已读,但更多的是对他文章的不屑和不满。本书的文章皆是出自大家之手,写的自然都是不错的,内容各有不同,从历史到现今,从古城到新兴都市,从国外的名城到国内的小镇,都有所涉猎,从名家的笔触下,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背景,以及当时城市的大体面貌。有些文章看过之后,还会时时刻刻记起内容,有些文章,因为这些城市并不在我们的身边,往往读过之后,徒有羡慕的神色,不过过后很可能很快忘记。不想评述书的内容如何,因为在读城这样的话题下,很难有完全令所有人满意的作品,这本书还需要我们细细的咀嚼。不要看作者是余秋雨,实际上他的文章大抵只有那么两三篇罢了。

读《读城记》

    百无聊赖,到了桦甸竟然也没有我想要驻足的地方,在广场转了个弯子去白雪书屋买了一本《读城记》,白雪书屋在我初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多年过去了,还能坚持下来在这个地方顽强的生存下去,看来生命力还是挺强悍的,看了几个挂在门口的荣誉牌匾,确实让人感觉不简单。《读城记》的封面很朴素,开始我以为是易老师的《读城记》,“余秋雨”的三个字到是格外的显眼,仔细的看了一下还有两个小字“等著”,粗略的翻了翻,还有郁达夫、周作人、林海音、朱自清、丰子恺等等,这些人在中国现代史的文学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一笔,无论哪一个都不能说比余秋雨差,为什么封面上那么显目的写上“余秋雨”的三个字?想必也是为了适应了当下的眼球效应吧!《读城记》这本书编辑的主题很新颖,至少我个人还从来没有见过此类一些关于回忆城市的一些随笔集子,不光回忆的国内的城市,还包括中国人在外国的一些关于城市的随笔,如徐志摩的《巴黎的麟爪》、朱自清的《巴黎》,我还会想起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关于东京的一段论述也很精彩,大概是题目的问题,如果改成《东京梦》,想必可以入了编辑的法眼,因为在《读城记》这本集子里,并不是光写城市,也有写人物的,比如梁晓声的《北京人物速写之一》,鲁彦的《故乡的杨梅》“杨梅”就多过对于城市的素描。《城南旧事》应该是关于“怀旧故乡”的名篇,如果没有这篇文章里的若干,我可能要私下大骂编辑刊走了法眼,这里确实有林海音的文章,不过遗憾的就是没有相关的图片作为陪衬。林徽因的那篇《我们的首都》,更需要图片来做陪衬的,她写北海,写天坛,写故宫,写颐和园,与其说是随笔,不如说是一篇说明文,如果不是老北京,看这篇文章多半有点眼晕。里面有几篇丰子恺的文章,丰子恺的随笔集子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看过,可能当面看的也是走马观花,草草的从图书馆借来,恶看的几天之后又草草的送回,以至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读城记》的几篇丰老的文章写的蛮有意思,我原以为他这样有点俗家弟子的味道的人,应该写的东西很枯燥,不过《扬州梦》写的很有意思,最后做了那一场梦,其实我看并非事实,“我姓扬名州,号广陵,字邗江,别号江都,是本地人氏。”这样拟人写法很能吸引读者。还有一段大概是读《扬州慢》一时兴起,带着学生去寻访二十四桥,这个心境只有文人骚客才能有,和余秋雨访“阳关雪”的心境一样,不过丰老有意思在问了许多人,很怕不是“二十四桥”,文采虽然稍逊,但是更有生活的味道。这本书也有露印,让我疑心是否是盗版,白雪书屋在桦甸也是品牌的书店,按理说应该不会,但是确实有几处错印,林徽因的那篇,某个建筑的一些详细的年代,偏偏变成一八某某的,仿佛在拷问读者的历史知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大多数都已经在“读城”的范畴里,不过这里仅仅选用了两篇《上海人》和《五城记》,余老师的文章历史感太浓了,文化味太厚了,总是少了一些生活的味道,相对比白先勇的《上海童年》我就挺喜欢,就是感觉篇幅太短了,还没有看够就结束了,里面还引用了周璇的两周歌,那首伴着上海一同成长的“夜上海”。王安忆的《品味上海》,觉得文章对不起题目,有点摆谱的样子,也可能是这里仅仅是选取了其中二节,不过其中二节,应该换一个题目能好点,第二节的题目叫“上海的繁华”,写的让我感觉有些差强人意,对比《长恨歌》来看让我大失所望,如果《长恨歌》里的城市背景就是这个上海,我更愿意去小说里读。我每读一篇文章,喜欢看看后面有没有年代的落款,倘若是日本鬼子正在侵华,还能有这份闲心是品味城市,我心底总觉得有些看不起这个作者,不过转念有一想,也并非一定要在文字里一味表现那份热血,也可能偶尔在闲暇之余来感慨一下路过的都市,郁达夫不也在其中吗?郁达夫先生不就是在鲁迅支先生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吗?他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最后下落不明的死在苏门答腊,我总不能将他也要恶狠狠的憎恨一下吧!这本书并不能囊括所有优秀的关于“老北京”、“老南京”、“老上海”等等回忆的文章,只能解一杯清凉之水,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还需要个人的收集。《读城记》,读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同样也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巴金的《桂林受难日》和茅盾的《北京旧话》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描写。09.6.8

我喜欢《市井人物》

这是一本需要安静阅读的书,可惜现在能够坐下来安静阅读的书太少了,美景美文在匆匆翻阅时都变成了哀怨的夫人,用繁华的词刺激本来就浮躁的心。或许是用快速阅读法的缘故,那些个名家的散文竟然都有着同样湿嗒嗒的味道,似乎是被阴郁的笼罩着,浓的即使是春日的美景也泛着淡淡的霉味儿。纵然是北平的大气、上海的繁华,都是有着那点抛不开的不和顺。这似乎和现代文青写散文弥漫着压抑和伤痛有些小小的类似吧,似乎中国的散文、诗歌总是带着伤的,李白和苏轼够洒脱了,也还是要狂了、醉了。说多了,对于一本快速看完的书,不该妄自评判。不过,这书里也确实有个我唯一有滋有味阅读的小说,是的,小说。冯骥才的《市井人物》,喜欢那种爽快明亮的语言,干净利落,个个人物在简短的情节中鲜明起来,在中学中似乎听说过他的名字,鉴于少年是对教材的逆反,对这个人物从来也没有关注过,今天发现他的有趣,或许也可以弥补一下自己的损失,乐事一件,好了,准备找些他的作品看看了,祝福我我不会失望。


 读城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