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俄罗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倾听俄罗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020040599
作者:冯骥才
页数:22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如果你独自驾车,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奔跑,车里的录音机再放一点音乐,你跑着跑着,就会觉得自己整个身心已然和车外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车窗外永远是无边的未开垦过的原野,无穷的天空,无尽无休、纵横来去的森林,以及无头无尾的河流。一切了无声息,全都静止不动,包括高县在空中的鹰,就像停在天上一动不动;在你疾速前奔时,它们如同画一样贴在你的车窗上。    可是你决不会感到厌倦,因为你恰恰被这一切惊呆了。尽管你去过世界无数的地方,但惟有俄罗斯的大地才会这样的辽阔、浩瀚、原始、雄厚、富饶和充沛。提到富饶,还记得契诃夫那句话吧——“伟大的俄罗斯的土地呵!今天你把一根车杠插进去,明天它就会长出一辆马车来!”    地球饱满有胸膛在俄罗斯!    晚间,在我们下榻的酒店内一间窄小又简陋的餐室里。俄罗斯作家协会设宴招待我们。然而,没有海鲜山珍,美酒佳肴。我的主人是纯粹的民间团体,没有国有资产作为后盾,拿不出那等规格的大餐。长长的铺着玫瑰红色粗线桌布的餐桌上,只有黑面包、罗宋汤、牛油、蔬菜沙拉以及每人两片炸肉;在切成一半一半的煮鸡蛋上放着亮晶晶的、琥珀色的鱼子。饮料只有加气的矿泉水和当地特产的“沙皇牌”的沃特卡。可是主人们动情的话语和诗朗诵使这一切都变得次要。    可能我也喝了几杯沃特卡,现在怎么也分不清记忆中的那些话是谁说的。好像有一位诗人或者编辑说他弟弟参加过在我国东北打击日本人的战役。一位完全被我忘记姓名的女作家说她父亲也在中国服过役,所以她至今能够用汉语从一数到十。记得我还说,我能用俄语从一数到十!我上高中时外语课所学的是俄文,我们全班同学还和莫斯科第一百零四中学一个班的学生通信呢。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俄国小朋友。我那个朋友是个女孩子,好像名叫阿霞。但时间相隔太久太久,至今我能够记住的俄文除去“同志”、“再见”和“很好”,再有就是从一数至十了;当时,我真的用俄语从一数到十,赢得了他们的笑声和掌声。    那个晚餐中,尼古拉耶维奇说的话我记得分外清晰。他说解放战争中,他在办公室墙上的一张中国地图上,天天用铅笔标着“解放中国”的路线。他说得极富情感,他肯定看过我俄文版的作品和介绍,所以他向他的诗人朋友介绍我在文革中非凡与惨痛的遭遇。他说我在那时发誓要记下同时代人的命运而开始冒着生命危险的秘密写作。于是他举起酒杯说:“为文学干杯!”    晃动着无色的沃特卡的酒杯碰得当当响。    我想,为什么懂得我与文学这一生死之交的人不在国内而在俄罗斯呢?    随后,酒意渐浓,谈兴渐高。酒助兴,也生兴。酒还能溶化心中的围栏,而人间所有的诗都是从心中解放出来的。于是主人们纷纷站起身来诵诗。有些诗是他们自己的,也有费特的,还有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的。不论哪首诗——只要从心里冒出来,跟着就从他们抖动的嘴唇中脱口而出。    尼古拉耶维奇说,希望我们的中国朋友也朗诵一首。他当然指的是我。    我忽然想起和一首诗有关的一件事。于是我说,我有位朋友,和我同住在天津,她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她译过大量苏俄文学,比如伊林的作品和柯丘宾斯基的小说。英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球上的五星期》的中文译本,还是她从俄语转译到中国的呢。在“文革”期间,她受到冲击,个人婚姻也很不幸。那时,我去看她,她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谈话中泪流不止。我讲了很多道理也无法帮她解脱出来。忽然,我想到了一首诗,背诵给她。不料这首诗却发生了神奇的效力。她被感动了,泪水也自然地止住。我至今还记得那一瞬她眼里闪出的光亮,就像黎明时带着新的一天希望的清亮亮的晨光。    可爱的阿列克也有不可爱的时候,那就是不准时。每次在约定的时间都不会看到他的出现,而在他出现之后,又一准笑嘻嘻用一个小理由塞给我们。一次他把我们撂在红场至少迟误一个小时。他一出现就激情地对我们打招呼,好像他一直在焦急地寻找我们。我们便说好一起噘起嘴板着脸表示抗议。导演胡淼做得过于认真——女人做事总是这么认真,直叫阿列克不断地用中文大声说:“我爱你!”胡淼才对他露出笑容。当然这笑容也是无可奈何的。是呵,第二天见面时他又晚到半个小时!    在时间概念上,德国人的原则是绝对的准时。他们脑袋好像装满齿轮,决不会差一分一秒,所以德国人的机械工业发达,盛产哲学家。日本人也同样精细与严格,但见面之后鞠躬哈腰一通忙,礼貌用语一大堆,各种“文案”不胜其烦,客观上又耽误掉不少时间。中国人赴约的传统是讲究提前的,所以历史上才有张良约见智叟提前一个晚上的美谈。但后来这种传统被我们糊里糊涂地忘掉了,直到近二十年才又认真起来。我们不认真也不行——因为一切生活都已经“数字化了”。那么俄罗斯人呢?是经济时代粗糙和不负责任的生活养成的这种散漫,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    我发现,我们所有的参观活动,一是准会迟到,二是对方决不会表现出不满,乃至拒绝。阿列克也完全不需要道歉和解释,好像他们对这一切早都习惯了。    我想,是不是他们的时空太大?    从空间来说,俄罗斯才真正称得上幅员辽阔。任何两个地方的距离都不会很近。房子大,街长,两个城市之间最少也要跑上一天。所以他们用不着像日本人那样计算空间与距离。从时间上说,白天日照太长,太阳从清晨六点一直照到晚上十点,如果下午三点还没吃午餐,下午的事还没做,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不急,时间很多。    俄罗斯人是时间的富翁,他们就不会一分一秒地精打细算,“准时”的概念又由何而来?    他们冬天太漫长。庄稼不可能一年收两次。每年八九月秋收之后,直到转年春天到来之前,他们至少有半年时间无事可做——在农耕时代他们就这样生活了一千多年。    在寒冷的北方,酒能给予人们身体以热能,也是心灵的一种慰藉。于是那种无色而烈性的沃特卡就浸透了他们的生活。如果有人告诉你哪个人全家酗酒,那并非怪事。醉卧街头的酒徒是他们街头一景。俄罗斯有不少宣传画,是劝戒酗酒的。还记得瓦·格·彼洛夫那幅名画《最后一家酒店》吗?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有时魔鬼的名字就叫沃特卡。酗酒常常使人穷途末路,并成为车祸的第一帮凶。此外,酒还会模糊对时间的界定,助长遗忘,它长久消溶在俄罗斯人的血液里。换句话说,一个血里总含着酒精成分的民族必定是散漫、随意、没准、缺乏规范以及大大咧咧。    可是这个嗜酒的民族,却率真而不善做假。做买卖不会有太多的谎,也就不善于讨价还价。这里惟一的例外是那些在红场卖纪念品的小贩。他们专门向中国游客兜售一种纪念邮票册,每个人都学会几句中国话用来和中国人打交道,还收取人民币。然而他们这种邮票册的要价却总是高出一两倍,直等到我们的同胞把价杀下来一半或一多半,才点头成交。俄罗斯人之间很少这样“砍价”,据说他们这种讨价还价的生意经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购买心理。    再说说俄罗斯的冬天太长太冷太寂寞,为此他们对另外三个季节的感受是:对春天的祈盼,对夏天的激情,对秋天的伤感。因为秋天是对一年花开草绿的终结,所以他们伤感。伤感是对逝去的生活的惋惜与怀念;对美好往事的留恋与追忆。无论是列维坦的绘画、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还是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的文字,都深深又浓郁地浸透着这种情感与气息。伤感是最深切的情感。因而,这个民族是情感化的。他们容易感动,或感受到别人被感动的心。他们便自然成为一个艺术上才华横溢的民族。他们没有缜密的思维,却有随时到来的灵感;他们不喜欢数字的绳索,而热爱诗样的放纵的酒。所以他们缺少大哲学家,但在诗歌、小说、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等方面都有着世界超一流的大师。而且由古至今,代不乏人。这因为一切艺术行为的本质全是感情行为。如果我们站在这一点上,去理解他们的随意、散漫、不规范,便会欣然地接受下来。    在访俄的最后一天,我们在莫斯科一家餐厅宴请几位朋友。其中阿列克是当然的一位。我们要用美酒佳肴,表达对他由衷的谢意。然而,不管我们把开宴的时间怎样的一推而推,他仍旧迟迟未到。我们认准他老毛病又犯了,大家都不高兴。可是待宴席进行一半,他忽然出现,满面笑容。我们以为他又用这种小把戏避开尴尬。他突然将一本厚厚的画册举到我面前,原来是我最需要的一本书——《俄罗斯经典作家的画集》!    自从在圣彼得堡的“普希金之家”,我发现除去普希金,其他如屠格涅夫、莱蒙托夫、茹科夫斯基、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等等全能画一手好画。这真令我惊讶!不仅是我,中国读者几乎没人知道他们全是画家。我希望能得到一些他们绘画作品的照片或相关的书籍,向我的国人好好介绍一下。但是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我跑了许多书店,也没有找到这类的画册与资料。阿列克与我语言不通,但一定和我一样着急。眼瞧着明天我就要走了。所以他刚刚缺席我们的宴请,又跑了许多地方,最后终于在一家古籍书店买到这本老版的画集。所有俄罗斯大作家的画作全在里面!    在他把这本画集放到我手中时,睁大眼看着我,等着我的高兴。他的神气真令我很感动!    我的同伴们都理解他了。胡淼说:“阿列克真的太可爱了。”    阿列克听不懂。    胡淼对他大声说:“阿列克,我爱你。”    阿列克像孩子那样大声笑起来。我们拥抱在一起。    这时,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与民族),一定不只爱他的优点,而是爱他的全部。    ……

前言

  序言  时空交错的旅行  那种回过身进入过去时光的奇妙的感觉是作家想象出来的。我国的蒲松龄和美国的霍桑都写过这样的小说。这只是一种想象而非现实。但后来科学家说,如果人的飞行速度超越光速,有可能看到留在光里的昨日的景象。现代科学的想象力愈来愈超过作家的想象。科学家还发明出一个神奇又诱惑的词汇,叫做“时光隧道”。  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人进入过时光隧道。我们依然使用传统的方式——回忆来感受和重温往事。然而,没想到这种超时空的感受竟然出现在我的俄罗斯之行中。  如今从俄罗斯回来已经两个月。我仍旧不能弄清此行所感受的那种奇异、错乱与美妙。历史与现实,已知和未知,自己与对方,全都碎片状地相互无序地交错在一起。我第一次经历这样一种旅行体验:不是不断看到新的,而是常常遇到旧的。很像是重返故乡。这又很好笑!  一个国家的几代人,怎么会受到另一个国家如此深刻的影响?其实这影响最多不过十五年。但那时我们的一切全是“苏式”的。从社会理想、政治制度、行政体制到行为方式,再到语言与词汇。从集体农庄、公有制、书记、集体舞、连衣裙、红红巾、革命万岁到“同志”之称,我们是全盘苏化!那时的全盘苏化比今天的西化厉害得多。因为那时的舶来品只准许前苏联一个。为此,我们的文化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列宾、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依斯特拉赫、乌兰诺娃和邦达尔丘克。我们几乎被他们全方位地覆盖。幸好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是世界一流的。于是,他们的文化精华亮闪闪地弥漫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我们与这个“兄弟般的苏联”,亲密无间过,也势不两立过。跟着又各自走过一条全然不同和充满阵痛的过程并一直走到今天。这一过程长达十年、二十年,那么今天我们进入的将是哪一个俄罗斯?是老俄罗斯、前苏联、还是今天的俄联邦?俄联邦是什么样的?待我走进这个国家,竟然发现它什么都有。广场上有堆满鲜花的普希金雕像,政府大楼上依然保留着前苏联的国徽与党徽,街头上到处可见美国人那种红黄相间的麦当劳快餐店。它古老文化的魅力叫你感到亲切;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刻板而冷漠的作风唤起你旧日的厌恶感;今天的市场化与西方化又使你感慨良多。我的思维从一个时代跳到另一个时代,由一个空间跳到另一个空间。没有任何一种义旅行能带来如此时空的错位感及其复杂的思想情感。  我外出旅行时,总喜欢听一两盘录音带。音乐是生活最好的载体。过后只要把这音乐一放,昔日的情景便会不约自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时空交错的旅行    那种回过身进入过去时光的奇妙的感觉是作家想象出来的。我国的蒲松龄和美国的霍桑都写过这样的小说。这只是一种想象而非现实。但后来科学家说,如果人的飞行速度超越光速,有可能看到留在光里的昨日的景象。现代科学的想象力愈来愈超过作家的想象。科学家还发明出一个神奇又诱惑的词汇,叫做“时光隧道”。    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人进入过时光隧道。我们依然使用传统的方式——回忆来感受和重温往事。然而,没想到这种超时空的感受竟然出现在我的俄罗斯之行中。    如今从俄罗斯回来已经两个月。我仍旧不能弄清此行所感受的那种奇异、错乱与美妙。历史与现实,已知和未知,自己与对方,全都碎片状地相互无序地交错在一起。我第一次经历这样一种旅行体验:不是不断看到新的,而是常常遇到旧的。很像是重返故乡。这又很好笑!    一个国家的几代人,怎么会受到另一个国家如此深刻的影响?其实这影响最多不过十五年。但那时我们的一切全是“苏式”的。从社会理想、政治制度、行政体制到行为方式,再到语言与词汇。从集体农庄、公有制、书记、集体舞、连衣裙、红红巾、革命万岁到“同志”之称,我们是全盘苏化!那时的全盘苏化比今天的西化厉害得多。因为那时的舶来品只准许前苏联一个。为此,我们的文化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列宾、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依斯特拉赫、乌兰诺娃和邦达尔丘克。我们几乎被他们全方位地覆盖。幸好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是世界一流的。于是,他们的文化精华亮闪闪地弥漫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我们与这个“兄弟般的苏联”,亲密无间过,也势不两立过。跟着又各自走过一条全然不同和充满阵痛的过程并一直走到今天。这一过程长达十年、二十年,那么今天我们进入的将是哪一个俄罗斯?是老俄罗斯、前苏联、还是今天的俄联邦?俄联邦是什么样的?待我走进这个国家,竟然发现它什么都有。广场上有堆满鲜花的普希金雕像,政府大楼上依然保留着前苏联的国徽与党徽,街头上到处可见美国人那种红黄相间的麦当劳快餐店。它古老文化的魅力叫你感到亲切;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刻板而冷漠的作风唤起你旧日的厌恶感;今天的市场化与西方化又使你感慨良多。我的思维从一个时代跳到另一个时代,由一个空间跳到另一个空间。没有任何一种义旅行能带来如此时空的错位感及其复杂的思想情感。    我外出旅行时,总喜欢听一两盘录音带。音乐是生活最好的载体。过后只要把这音乐一放,昔日的情景便会不约自来。    ……

内容概要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花的勇气》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编辑本段]冯骥才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不会结果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冯骥才 - 民间文化基金会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是人类重要的文明遗产。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精深.   灿烂,不仅凝结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而且昭示着华夏民族的个性与精神。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文化身处濒危,如不紧急抢救和保护,先人创造的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必将急速的瓦解以至消亡。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以当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间机构。基金会旨在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调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于2004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社团管理局正式登记成立(津基证字第004号),注册资金人民币200万元,由发起人冯骥才和台湾著名演员赵文瑄先生捐赠。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为理事会,冯骥才任理事长,赵文瑄先生任副理事长,理事12人,由国内知名的文化学者、民俗专家以及文艺界、新闻界和企业界人士共同组成。基金会的工作机构设秘书长办公室,项目部,联络部和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将通过严密的管理、规范的运做和合法的基金保值和增值措施,积极开展下述各项公益活动,推动和促进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事业的发展。  遵循基金会的设立宗旨,接受国内外的捐赠;  支持和资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项目;  支持和资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民间文化研究项目;  策划和组织旨在弘扬和发展中华民间文化的文化交流项目;  奖励和表彰对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冯骥才是我的一大伟人,我们学习了他的好多文章,《花脸》就是一片很好的教材。[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 《逆光的风景》 《摸书》   《冯骥才散文自选集》 《冯骥才卷》 《感谢生活》   《一百个人的十年》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   《神鞭》 《三寸金莲》 《关于艺术家》   《珍珠鸟》 《雕花烟斗》 《海外趣谈》   《冯骥才小说选》 《乡土小说》   《我是冯骥才》 《秋日的絮语》《挑山工》《俗世奇人》《献你一束花》  《快手刘》 《花脸》《灵魂的巢》  选自《快手刘》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穿过黄布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了。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用毛笔画上去的。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着的大白象。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满口不住说着逗人的笑话。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就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我当时有种奇想,他的手好像是双层的,小球时时藏在夹层里。唉唉,孩提时代的念头,现在不会再有了。   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以致在我们居住那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那些伴随着童年的种种人和事,总要随着童年的消逝而远去。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路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的变"小碗扣球",身旁摆着插满棒糖的小绿木箱。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大孩子了,不再会把他的手想象成双层的,却依然看不出半点破绽,身不由己地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阵子。我敢说,世界上再好的剧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亚,也不能像我这样成百上千次看个不够。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鬈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高中二年级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十年不见,他好像度过了二十年。模样接近了老汉。单是身旁摆着的那只木箱,就带些凄然的样子。它破损不堪,黑糊糊,黏腻腻,看不出一点先前那悦目的绿色。横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来给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边的棒糖东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呢,饱满的曲线没了,衣服下处处凸出尖尖的骨形来;脸盘仿佛小了一圈,眸子无光,更没有当初左顾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这双手尤其使我动心——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于是,当年一切神秘的气氛和绝世的本领都从这双手上消失了。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个小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在这喊声里,他慌张,手就愈不灵,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儿都在哪里了。无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里,没错!决没在碗底下!"有个光脑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纯,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   "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一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做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而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会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   "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   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   "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选自《俗世奇人》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笼子里有一团干草,那是小鸟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就是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皮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

书籍目录

时空交错的旅行(序言)文学在乞讨吗?诗人照耀着我们列宁在哪里?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在俄罗斯,谁更接近大自然的灵魂?绿色的手杖文学大师们的另一支笔普希金为什么决斗?看望老柴从圣彼得堡到杨柳青金子做的桥深秋花开应未迟小跋

编辑推荐

《倾听俄罗斯》:他们彻底扔掉了"前苏联"吗?他们也在激烈地"反传统"吗?他们正被美国人"美国化"吗?让《倾听俄罗斯》告诉你!

作者简介

敏锐的思想、文学的笔调、艺术的气息和独特的发现,四合一,构成这本《倾听俄罗斯》!在书中,冯骥才告诉我们:小小的奥廖尔城有一座作家博物馆;“列宁同志”正在阿尔巴特街上走来走去;“新俄罗斯人”的乡村别墅与白桦木屋的蒸汽浴;圣彼得堡珍藏着大批1897年的中国木版画;普希金的决斗实际上是他期待已久的死亡契机;柴可夫斯基故居并没有被德国人炸毁;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界在世界一流;希什金用刻画的手法展示俄罗斯大自然的形象;萨弗拉索夫用描述的方式感受俄罗斯大自然迷人的情感;列维坦则用挖掘的手段触到了俄罗斯大自然深刻的灵魂;还有――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马雅可夫斯基全是画家……
俄罗斯民族是情感化的,他们没有缜密的思维,却有随时到来的灵感,他们不喜欢数字的绳索,而热爱诗样的放纵的酒,所以他们在诗歌、小说、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都有着世界超一流的大师――这是冯骥才对俄罗斯的解密。

图书封面


 倾听俄罗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切始于屠格涅夫。她相信,这就是缘分。 小学五六年级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小短文,讲的是一个猎人和两只麻雀的故事,作者是位俄罗斯作家,而且不是惟一一位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俄罗斯作家。但是,最先进入她视线的却是他的中短篇小说选,一本老旧的繁体字印刷的书。她不在乎译者是大名鼎鼎的巴金和萧珊,小学生无视权威,就是莫名地,一定要读那本繁体字的让她伤神的书。这一读,便从此再难释手。 “我爱上俄罗斯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恰恰是从屠格涅夫开始的。”这话不是她说的,但是当她看到这句话时不由得因恐惧而抽泣,那是一种心灵被偷窥的恐惧。不过,不只文学,是整个俄罗斯都在不远的北方向她发出神秘的召唤。于是,几近癫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抬头寻找,以确信非凡的普希金降临在我万能的书架中;果然,我找到了他。《热爱生命》,我并非荣幸与列宁读同一本书,只是抬头希望并确实看到了杰克·伦敦的影子。不是书架的神奇,是的,我自豪拥有它,了解它,但我流泪是为在倾听着俄罗斯。“走在”奥廖夫,我便知道那是屠格涅夫的足迹。 “神交已久,仍然无知,我心中有数。 “对中国的爱是天生的,我丝毫不会因为为俄罗斯流泪而觉得惭愧;相反,我无比骄傲。这不是勉强来的感情,巨大的幸福包围着我,是她的苦难与重生,我在心里为她助产——我只想到这个词。她的困难我体会得到,我愿意帮助。如果是勉强而来,那么换个试试,歌德的国家也可令人神往,但是勉强无幸福,无法发自内心,无法半路改嫁——也只有这个词。我爱俄罗斯。 “真想享受一下彼得堡灿烂温馨的白夜! “一男一女一男一女一男,五个俄罗斯年轻人手拉手在林间走着,太美妙了。(我喜欢单数,因为不对称;俄罗斯人喜欢单数,如同中国人喜欢双数。)这叫友情。 “德国人严谨,哲学;俄罗斯人流着带酒精的血液,诗人,散漫。我不懂哲学。 “我亲爱的屠格涅夫还是个画家!”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与民族),一定不只是爱他的优点,而是爱他的全部。”这话也不是她说的,这是句世俗的话,但,是真话。所以你才会看到以上的癫狂。 她流泪,因为爱;她陶醉,因为爱;她心痛,因为爱。 神交俄罗斯,她愿亲历这份爱。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130.entry
  •     所有的作家,契科夫,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所有的作家都画得那么好。做文化真的要多一些认真,少一些炒作。
  •     早对俄罗斯怀着特别的感情,这种向往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强势姿态,也不是娱乐界的喧闹挑逗。看了此书,通过一个文人的眼和笔来描述这个国家特有的文艺气息,更让我震撼。文字传达的东西正是与我心灵契合的。我所向往的朴素的生活方式,乡间的白桦的木制别墅,广袤的土地,寂静的白夜,太长太艰难的冬季,墓地的花朵。要是撇开乡愁,多想要一块土地,在那样的地方安静地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游记性质,值得看一下
  •     俄罗斯!
  •     喜欢这样的游记散文。这些老一辈的作家写作让我看到了用情和认真。
  •     快读完了,慢慢对一直印象极佳的俄罗斯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些能画能写的才是真正大师啊!不过还是觉得吐配少了,有的文字中提到的想看图都木有啦
  •     与书有缘,与你更有缘。因此,要为了梦想更加努力。。。
  •     后悔当初在大学时没有好好学习俄语。书的前半部分写的很有意思,特别是诗人们聚会那里,俄罗斯真是一个艺术家的国度。
  •     美哉!
  •     虽然作者不通俄语 但整本书流露出的对文化的敏锐把握还是很值得欣赏的
  •     普希金和列宁两篇最好。
  •     其实有些段落挺感动的直接看哭了。毛子真是一个坦诚的民族啊
  •     实质系俄罗斯名人介绍
  •     插图 内容 还好 但是信息量不大 营养并非常丰富
  •     前半本4星,后半本2星,取平均数
  •     冯骥才在俄罗斯的见闻和怀古,挺精彩的。
  •     音乐般优美的文字
  •     整本书平淡寡味。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吧可能
  •     有味道。有感觉。
  •     “地球饱满的胸膛在俄罗斯!”
  •     “诗人死了,光荣的俘虏!他倒下了,是为流言中伤;胸膛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他垂下了高傲的头颅。”
  •     领会俄罗斯的博大和阴郁。
  •     优美入骨的冯氏文笔好赞!
  •     从没去过俄罗斯,也从不知到那儿有如此多的故事。现在我才真正领会到了俄罗斯的风采,有一游莫斯科的冲动。也许,我们从没有用心去体味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和一个国家的精神、灵魂~~~~
  •     冯老的经典之作,俄罗斯的文学之旅。
  •     如果这本书最后没有出现一张冯骥才的照片打破我对他的美好印象的话,我会多给一颗星……当然是……开玩笑。
  •     我他吗明明添加过,都添加到哪去了草。
  •     一个艺术上才华横溢的民族!随意,“散漫”,率性,由古至今的各领域超一流大师代不乏人。 同时,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为何愈发热衷冯骥才的文字。除了一种良心,还有从契诃夫处传承来的悲悯的轻灵的精微的博爱的胸襟情怀与美感。小人物处寻找人的性灵,寻常风景中探自然深在的灵魂。
  •     大概是代沟的原因吧,70后的我不熟悉俄国和原苏联文学,书中提到的很多名著和作家对我来说只是听过名字而已,没有很深的感情。本想当游记看的,浪费了!
  •     额
  •     内容不好,个人色彩太浓!
  •     这本书让我对俄国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     去俄国之前读过。
  •     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大家就是不一样,可以把如此专业的知识平和地表达出来,真不简单!让我对这些充满兴趣,先准备研究下老柴!
  •     我竟然有俄罗斯情节 太奇怪了
  •     从来没有觉得俄罗斯的作家们如此可爱,他们是艺术的大师
  •     前面几章还好,介绍了俄罗斯的一些风土人情,后面的内容就全是对俄国的艺术名家的介绍和评价了。我一直希望能买一本带文学性的苏俄游记,也连续在卓越网上买了三本类似的书,读后总觉得不太过瘾。
  •     好久没有如此轻松无压力地读书了,诗歌,美术,音乐,以及睿智坚强的俄罗斯民族,会让人向往起那空旷辽阔,宁静冷冽的西伯利亚平原。即便不会去那里,但心灵已被书中的文字和图片洗刷得清澈无比!
  •     看了很多遍,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俄国文化与人文内涵
  •     大冯是个可爱的老头。。。普希金是个被束缚的灵魂。
  •     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书本的味道,难得!
  •     还不错,开始被感动得泣涕涟涟,后来发现作者还是不满足于特真实的描述,其中有不少创作手段可见,读者看着很愉快的,但是那种跟作者的对话感少了一些。跟作者的对话感,可读《一个英国瘾君子的自白》
  •     完全是膜拜之旅,看多了有些疲倦
  •     最喜欢看作家写的游记了。
  •     我们不是那一代人,我们没有印记,因此我们也没有感动。
  •     馮驥才。
  •     随便看看还可以吧,最不喜欢的是作者的照片总出现,影响书的美观。很讨厌!很多照片挺美的,突然出现个作者的照片,大煞风景!
  •     最爱圣彼得堡的白夜,后悔没有早点读俄罗斯文学
  •     这本几乎是打了对折 但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书 包装比较仔细~
  •     对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有种特殊的爱哇,哇哇哇~~
  •     最爱的一本大冯。重新看。 2-20-2017 愈发觉得,诗,文,只有正在读的,作者写下时所用的文字版本 ,才是真正完整的版本。
  •     不喜欢大冯的欧洲城市系列,大概是应承了人家要介绍其国的风土人情,不好推诿。写的并无太多情感,也并不让人心生向往。
  •     俄罗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的是社会与政治;不变的是历史的精神与文化的情怀……这个国度,只能用心去体会去倾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爱死这个国家了。总有一天自己要去。
  •     作者很了解俄罗斯文化,而且对俄罗斯文化充满感情,很多章节用画家的视角写作,读来过瘾。
  •     没事读读还是可以的,写得很仔细的游记。但是不适合研究性、获取知识型的读者
  •     书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展现了文学巨匠的绘画才能章节。
  •     缓缓进入,倾听俄罗斯!书很好!
  •     如果说行前准备像是挖矿,冯老师这本绝对属于富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建筑手稿,托尔斯泰的庄园映像,新圣母修道院里那些艺术家的墓葬...少了一般指南的功利性,完全是艺术心灵的需要。
  •     靠。。。。图书馆这本书被我弄丢了。。。。。。。
  •     好书 真的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276】知道冯骥才应该是课外阅读的《珍珠鸟》,大学时候读《一百个人的十年》,太震撼了。之后读过《神鞭》,还看过电影。再后来看他奔走在保护民间艺术的泥泞道路上,更感钦佩。
  •     一本介绍俄罗斯的人文,俄罗斯人对诗歌和绘画的态度的游记。个人非常喜欢。
  •     翻看过了,纸张比较厚实,很喜欢。
  •     因为买过此系列的书所以再买这本看看
  •     游记部分较少,对于作家的画作介绍稍微有点多。
  •     图书馆新址?
  •     普希金的故事告诉咱们,红颜祸水啊!
  •     冯骥才的文学和他的绘画一样,流露着艺术的美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