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缘缘堂随笔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801703064
作者:丰子恺
页数:157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

内容概要

  丰子恺先生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一九七五年不治而逝,终年七十八岁。  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书籍目录

忆儿时肉腿杨柳我的母亲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佛无灵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胜利还乡记酒令癞六伯塘栖王囡囡清明四轩柱元帅菩萨编后记

作者简介

《缘缘堂随笔》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的摄影图片,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倍感亲切。

图书封面


 缘缘堂随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从游学见闻到饮食起居,甚至任何生活中的琐屑之事,一入缘缘堂先生的眼,都成了艺术的、恬淡的、禅意的、风韵的,哪怕在逃难的途中,也能够苦中作乐,很好的调剂内心的悲苦心酸与所见所体验的美好物事,真可谓难能可贵,境界高远,修为已入佳境!
  •     老乡啊,小学时学习乡土课本时就已闻其大名,也见过其漫画,今见其文字,及其间夹杂的方言用语,倍感亲切,文风柔和如暖风拂面,而对日寇之仇恨又是刻骨铭心,真是个随和而真性情的人。各种回忆中充满了温馨的江南乡土气息,这种所写所感于我既熟悉又疏远,我只在上小学前有过生活在传统民居的经历,之后便一直生活在单元楼里,去乡下做客也是不经常的经历,丰老描述的我的接触只是点到为止,而且遥远。现在每次在家时,饭后散步路过月河的时候,我都会努力去回忆印象中五六岁时候她是怎样的摸样:现在还能记得有一个茶馆的,门口有个大水壶。那会夏天会有拍着木块推着小车沿街叫卖棒冰的老太婆,到门口喊停,递上钱她就从木箱里拿出来;有卖爆米花的外地人,好的时候就一声爆炸,都喜欢围着看;有骑着自行车从酒厂出来卖甜酒酿的商贩,有炒米粉;我有过拿着口服液的瓶子放在路上等路过的自行车压爆,压爆后我就high了;还记得梅雨季节的阴湿,雨水从屋瓦间淌下的滴答,还记得有晒梅;雨天会突然出现肥大的蠕虫,每次出现都特别开心,去拿盐来撒到虫子身上,看他慢慢变小然后死掉;还喜欢玩会蜷缩成团的西瓜虫,化粪池窨井盖附近的虫子长得特别大,现在见了则不太敢碰;经常一群小孩满大街玩逃捉,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不介意。我也有过很蛋疼地在无聊时站在路边骂路过的小孩,结果被人追打的经历,逃回家一般他们就不追了,就是这样找刺激,但有一次还被抓住被迫道歉了事,但也仅一次;当时流行的是变形金刚汽车人和奥特曼,玩魂斗罗和格斗游戏,看阿童木和黑猫警长的连环画,打弹珠拍洋片;我有个温州来的家里开理发店的小伙伴,晚上会两个人学奥特曼里人类特别队出动时的样子一边学警报叫一边冲到那时还有的边三轮里,一个人驾驶一个人坐车斗;经常晚上去街机房里打游戏,从完全不会到及其娴熟,再到自己玩厌自己主动不想再去;好像还跟一个伙伴为了游戏币去偷过一个熟睡乞丐放在身边的装满分币的塑料袋,最后好像投下去也没用就扔掉了,当然我只是从犯,但一直为跟着做这事很内疚;当时还流行过家家,跟一群大我一两岁的小女孩玩,一堆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的塑料小玩具,她们好像那么小的时候就很有母爱了;还有个大我一岁的、每天见面时我们都会学电视里冲过去互相拥抱的小女孩,大人们每次见这场面都哈哈大笑,我们也毫不在意,但自她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没几天我们就再没这么做过了,因为她知道不好意思了。我有棒冰或其他零食吃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坏”的小孩过来,跟我说什么然后突然抢过或者慢慢地把这些吃光,然后我要过一会才会发现,然后哭着跑回家,哎,那会我就是个受啊。为了找伙伴玩却记不得到底是哪一家,就一家一家得推开门去找,那会好像也都不怎么上锁;那会还不知道晚上9点以后和早上7点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那会的男中学生还会自己做收音机和航模,后来我高中时也做过收音机,但好像没收听到节目。那会刚刚有带条形码的商品,大人说这是进口的东西,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有这个;那会还以为商品都是小店老板自己在后面做的。那会经常一个人或者跟一群不太熟的小孩满城乱窜,所以常常会做找不到回家路的噩梦。那会能感受到传统的邻里关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互相间都很熟悉亲切;我有幸在形成记忆和人格的最初几年经历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尾巴。……然后,就没有然后,然后我就上小学了,长久住在单元楼房了,结束放养生涯开始了圈养的生活。那片地方也拆光了,那些伙伴,也都毫无印象了,只记得这些片段了,见面也恐怕多是无话可说了。至于在乡下,记得那会那些乡下亲戚就都很有钱了,建了很大的房子,有园子,还能记得大人背着撒农药的箱子给果园喷水的时候在这“雨”中欢乐狂奔的样子,玩沙子玩到拉肚子,摔倒在鸡淘沙刨出的坑里,在田边拉屎然后狗从身后来吃新鲜大便时被吓哭,清明祭祖还是扫墓的时候由“tata”(外婆的妈妈)牵着手到山上去,顺便去竹林掘嫩笋,在乡下吃到过传统年糕、肉团滚饭、南瓜团子等东西。。。。印象中都是阳光极其明媚、暖和的日子。后来,他们务农的比例越来越少,而且也不是年年去。那些传统的活动和食品现在也都不做了。看了这书,勾起了一堆记忆碎片,略有伤感,那种传统水乡居住格局下的邻里关系和嬉戏形式,乡土元素,对我既熟悉又疏远,有接触但又都不深入;而对于自小便生长于单元楼商品房和现代化城市里、连嘉兴话也不会讲的小孩们,再读这些还能有所感触吗?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从游学见闻到饮食起居,甚至任何生活中的琐屑之事,一入缘缘堂先生的眼,都成了艺术的、恬淡的、禅意的、风韵的,哪怕在逃难的途中,也能够苦中作乐,很好的调剂内心的悲苦心酸与所见所体验的美好物事,真可谓难能可贵,境界高远,修为已入佳境!
      
      
  •     喜欢丰子恺的感觉·· 护生画集 都想看··
  •     漫画好评,想学这种画风。关于江南的文字看的太多,有些乏味,这本没看出新意。
  •     江南水乡果然有意境
  •     读毕淑敏不如读丰子恺,心里真甜蜜。
  •     还行
  •     我也想吃枇杷了。
  •     壬辰年寒食于故乡。
  •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编辑土鳖)
  •     缘缘堂,读着就觉得意趣横生。
  •     #2012274#
  •     太棒了。图文并茂。
  •     书品相很好 插图也很漂亮 在读中。。。 这部书叫丰子恺散文选更恰当,里面有几篇72年写的散文,没有“祖国江山一片红”的效忠,作者淡淡地描写着儿时的故乡与人,让我们看不出来他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也许才是那个时代隐藏在民间的这文学
  •     佛心
  •     子恺先生的书就是有一种寂寞如雪又抚慰人心的感觉。疗愈佳品。
  •     缘缘堂随笔
  •     明天就去图书馆再找一本丰子恺
  •     目前读过的这一系列中,丰子恺最是我的菜。
  •     讲战争年代的缘缘堂建好到烧毁,以及石门湾的一些事情,还是值得一看,还没有去过乌镇和西塘,看看都觉得好想去了
  •     于文章放纵大情感,战火年代的在家居士。读至忆儿时三事,春蚕,秋蟹,垂钓,开怀大笑。
  •     都说丰子恺先生作品隽永疏明,语淡意深,自然率真,个中蕴涵他对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傲骨正气。我想在其代表作中确实如此,并且可以在加入条理清晰,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思想我可以轻易看出行文的顺序和思想的由浅入深,在忆儿时中的三件事,每一件事的描述都是那么自然又由远而近,寥寥小事却看得出先生对生活,对家人用情之深。再有描述缘缘堂的景观,从春如夏至秋及冬,每个季节细致入微,可见身为画家的他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这样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加上真情实意便是一篇好文章了,对于我来讲是值得学习的。 然而这本书亦有缺陷,或者说这些散文只是在表达先生的喜怒哀乐这种比较平凡琐碎的心情,对于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于人生的强烈感悟,对于社会的激烈批判是缺失的。
  •     活动囤货
  •     我若是个江南女子
  •     丰富的生活阅历成就优质散文,关于抗战中的缘缘堂的几篇为佳。
  •     那个时代,大师辈出~
  •     很喜欢那种富于雅趣的生活,很喜欢那种淡泊闲适的意境。
  •     特舒服 觉得现在的日子白过了心也跑得太快了
  •     内容不多,但颇有新意,况插图已为历史。子恺在七二年还可写些随笔,很是惊讶;内多有民俗,然至今百年未到,皆已不见,不觉痛心,而其原因则是值得深思的,不惟战争吧。那是的童年是美的,到而今?
  •     这个版本好烂……
  •     看到封面图片好亲切!初中就是这一版!好喜欢他,文章和漫画里都是爱。
  •     书的纸质非常好,看起来就让人有一种『啊,买到好东西的感觉』。读起来略有不便,选择的插图则是非常之棒。值得阅读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老乡啊,小学时乡土课本就已闻其大名、见其漫画,今见其文字,及其间夹杂的方言,更感亲切柔和,如暖风拂面,而对日寇之仇恨又是刻骨铭心,实在是个随和而真性情的人。文字间充满了温馨的江南乡土气息,所写所感于我既熟悉又疏远,只能说上小学前和去乡下亲戚短暂做客时有过接触,只能感慨自己不是生在乡下,在水乡古居居住经历也太短。而对于自小便生长于单元楼商品房里、连嘉兴话也不会讲的小孩们,再读这些还能伤感怀旧否?
  •     配的画很美。还记得吃螃蟹的那些故事,读起来好有味道。
  •     读完对于江南水乡更是向往!文淡然情深,情柔软细腻。
  •     从观看体验上来看,真的有点无聊QwQ
  •     喜欢的散文都是一类,不要太悠远的意境,要简单、直率、淳朴,这本从画到文都极对口味。《忆儿时》那篇读完真是笑出声,行文有趣,结句又总是写自己的矛盾,太好玩了,虽然这样说似乎对不住当时已食素的先生真心表出的忏悔……接下来以儿子的口吻写下的日记也有趣,我做孩子时也一定常常觉得大人太奇怪,不过现在都忘记了啊
  •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夏目漱石
  •     从蔡澜的推荐书目那找来的,兼具诗趣、理趣,从文字中可以透见一个平和、素净、蔼然的老先生的面貌。值得一再品读。
  •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一书我购于2004年,当时读完后印象不是很深刻。因为年龄小难以体会这看似轻松的每篇散文背后的深度与力度。
      时隔八年再次翻阅,发现纸张已泛黄,颇有历尽沧桑之感。
      我对这本书还是很有感情的。书虽薄,内容却不少。譬如说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的话,不仅其文学的价值可以说是永恒的,而且对研究民国百姓生活,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回一口气读完,发现本书篇目的编排很有意思,给我感觉像是在读小说一般过瘾。因其在感情内容上具备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素。比如说,《翦网》一篇就摆出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为全书基本内容奠定基调。接着《渐》、《自然》、《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东京某晚的事》、《忆儿时》等,每篇的感情都非常流畅清新,正如其题目一样,似乎故事在渐渐发展。到了《阿难》一篇,作者悼念死去的孩子,感情饱满深切,语言激动热烈,与之前的文章形成了强烈反差,可是又有前两篇《忆儿时》与《华瞻的日记》在内容上做铺垫,致使读来不觉突兀。此刻,“小说”进入了高潮。之后的《晨梦》、《艺术三昧》、《缘》、《大账簿》、《秋》都是“高潮”过后作者对人生对宇宙的冷静思考,属于结尾和尾声阶段了,让人读罢感慨颇多。(附录《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同样算名篇,不过我暂时不把它放在整篇“小说”结构中。)
      另外,从这本书中我体会最深的,还包括作者对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尊重(文中很多思想都很有佛理),以及对自己孩子的热爱(更确切的说是对天真童心的向往)。
      
      
  •      从游学见闻到饮食起居,甚至任何生活中的琐屑之事,一入缘缘堂先生的眼,都成了艺术的、恬淡的、禅意的、风韵的,哪怕在逃难的途中,也能够苦中作乐,很好的调剂内心的悲苦心酸与所见所体验的美好物事,真可谓难能可贵,境界高远,修为已入佳境!
  •     淡淡的文字忆故乡童年
  •     三联的排版一直特别好,这本随笔特别的用心,很薄很耐读,非常喜欢!
  •     老派的文人,逃难前最后一次回去居然是取了两篮子书的。
  •     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光静止,心态平和,温暖中流淌着淡淡禅意,在这个时代不多了
  •     1927年初秋,丰子恺的恩师弘一法师来到上海,住在他家里。丰子恺就要求恩师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就取名为“缘缘堂”。
  •     书的插图和印刷都非常符合文章的气质。丰子恺晚年散文相较于早年,更有味道。
  •     插图美 后半本好看 前半本略矫情 个人不喜欢 估计是没人家信佛人的境界
  •     喜爱丰子恺和那个年代的作家,他们有着特别的纯真和犀利,是年代的使然给予了丰子恺随和却又不屈的写作风格, 喜爱他的散文和他轻快俏皮的小插画,好像是春天里的一味清新的雨水,带着让人欢愉的味道。
  •     买书时被这古朴的质感吸引了 想象着里面江南水乡里的风土人情 由作者娓娓道来 读了发现 原来这可不仅仅是亿儿时 忆年少 里面有一个心痛的故事 作者心头的挚爱 缘缘堂被日本人 炸毁了 作者辗转逃难 竟逃到了广西 当缘缘堂不远处刚开始爆炸时 子恺先生称“玻璃也在怒吼” 当一家人在外地流连 路途上车马劳顿 子恺先生却讲“逃难路上总会偶遇亲戚 他们总会关心好奇 他们一路的状况 逢人便讲 讲的次数多了 竟总结了一套最合适的表述方式” 真好笑啊 这是多大的胸怀呢 逃难路上 他们竟硬过出了趣味 …
  •     有一些老头子老太婆,只看抗战前,建国前的作品就好了,比如丰子恺,比如冰心
  •     书稍微单薄了点 但水乡童年总是美
  •     20岁收到的生日礼物之一~~闲书闲书~有闲然心态的人读最合适了
  •     大师的漫画画得真入人心
  •     装帧的太漂亮了,回家重翻,还看到夹在里面的安迪给我做的书签,感慨时光。文字极漂亮,依然有所收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