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到月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巴黎到月亮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214038845
作者:[美]亚当·戈普尼克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1995年秋,就在我们搬到巴黎后不久,我和妻子玛莎一天在圣绪尔比斯街上一家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一幅19世纪杜米埃风格的版画,但我现在认为那并不是出自杜米埃本人之手。画上画的是一辆火车正从巴黎的右岸向月亮驶去。这辆由一个蒸汽车头和六节车厢组成的火车正沿着一条非常陡峭的轨道向上行驶着。支撑这条轨道的两根又细又高的柱子似乎矗立在第五区的某个位置上(你可以看到不远处有先贤祠的轮廓),这条轨道径直向上一直到达云端里的那一轮满月。我想那两根柱子应该比看上去的要结实。火车在黄昏时分出发——应该是一次通宵旅行——然后越过地面上的人群,只有几个戴帽子的商人看着这辆月夜快车沿轨道行驶着,颇有兴趣,但并不惊讶。站台上有十三四个人——看起来大都是爸爸妈妈和孩子——每个人都跑来跑去地忙个不停,相互交谈、逗小孩、买下一趟车的车票或是做着巴黎人至今在站台上仍然在做的一些事情。售票窗口的字看起来像是这幅漫画的标题:“一条铁路:从巴黎到月亮。”从某一方面说,这幅漫画是在讽刺当时的股票市场和对铁路公司股票价格的操纵。(说明文字是这样开始的:“工业猖獗发展。”)但至少这幅画的魅力吸引了我们,因为它似乎代表了两种观念,或者是两个传奇故事,让我们想离开纽约,毫不犹豫地来到巴黎。一方面是19世纪对巴黎的旧观念,认为它天生就是一座摩登城市,在这里,未来一定会出现,就像一定会出现在纽约一样。如果一辆火车是驶向月亮的,那么它应该是从北站出发,上面满载着等车等得筋疲力尽的巴黎的孩子们。但这幅画也代表了另一种更加热切的联想,对一些美国人来说,它代表了一条连接地上的城市和天上的国家之间的道路。亨利·詹姆斯写道,美国人“非常容易认为巴黎是一座天堂城市”,尽管我们不是十分同意,但有的人真的认为在那里可以买到去往天堂城市的火车票。(本·富兰克林是这样认为的,除他之外还有格特鲁德·斯坦因和亨利·米勒。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说这种设想显然是不真实的、甚至是幼稚得吓人,但至少不止一个人这么想。王尔德说,所有的好美国人死后都会去巴黎。我们中有些人则设法尽量早点到,以免拥挤。我从8岁开始就想到巴黎去居住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戈普尼克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他选择独特主题的能力,从来没有人能想到,这些主题还能得到如此深刻的挖掘和思考……实际上,他具有洞幽烛微的非凡能力。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回忆录显然足以跻身关于巴黎的最出以杰作之列。  ——〈蒙特利尔报》  该书幽默、睿智,充满感染力,足以令人深思巴黎之所以如此可爱的原因……他关于食物的几篇散文为我拜读过的此类文章中最出色的……难以言喻。  ——〈波士顿环球报》  优雅的文体大家,隐喻的描述的大师。  ——〈论书》  流畅、睿智、令人愉悦的读物,适合所有喜爱巴黎或者梦想旅居国外的读者……戈普尼克的散文达到了写作的最高目标:既给予我们以知识,又愉悦我们的身心。  ——〈图书馆学报》

内容概要

作者1986年开始为《纽约客》杂志撰写杂文,作品先后得过“美国杂志奖”等重要奖项。他全家在巴黎居住5年,期间撰写一系列反映法国文化的作品。

本书被喻为“近年反映法国的最佳作品”。作者美国人亚当·戈普尼克曾举家居住在巴黎5年时间,充分感受法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运用《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的纯熟文笔,对法美文化展开一系列反思和分析。全书从袭由格特鲁德·斯泰因、欧内斯特·海明威等著名美国旅法作家的优良传统,从社会、文化、风俗、历史等多元角度对法国进行审视与阐释。作者游刃于现代美国文明与法国传统思想的缝隙中,寻求差异,发现共性,把日常生活小事抬升到文化比较的高度,全方位揭示法国文化的精髓。该书由一系列韵味深长的短文组成,典型的美国人一家在花都巴黎遭遇的苦与乐跃然纸上,夹杂点点精妙的文化感悟,读者读到会心之处,每每抚卷自乐。匆忙来去的生活中,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和亚当·戈普尼克一起慢下脚步,在巴黎邂逅一场细腻的文人雅趣。

书籍目录

冬季马戏团(一个美国家庭来到了巴黎,迎接他们的是炸弹和罢工,美好的时光里一切都发生了。)巴黎到月亮私产罢工冬季马戏团------圣诞日记1远程错误(移居变成了一种放逐和混乱,而卢森堡公园让人找到了平静。)运动的规则寒冷两家咖啡馆的故事远程错误-----圣诞日记2对巴彭的纸上审讯铁塔上的麻烦从事物中学习(食品、时装,和怪癖给在管理和文明之间的斗争中给他们上了复杂的一课。)时装冲击法国烹饪的危机巴尼在巴黎从物品中学习------圣诞日记3罗基一台描绘世界的机器(在安静、沉思和历史揭开的悲剧中找到了平静。在为一个法国新生儿降临而庆祝的时候,一切情绪都是有意义的。)世界杯,以及之后的事巴尔萨保卫战艾丽斯在巴黎描绘世界的机器----圣诞日记4一把樱桃像国王一样里兹的天使最后一次骑马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戈普尼克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他选择独特主题的能力,从来没有人能想到,这些主题还能得到如此深刻的挖掘和思考……实际上,他具有洞幽烛微的非凡能力。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回忆录显然足以跻身关于巴黎的最出以杰作之列。  ——《蒙特利尔报》  该书幽默、睿智,充满感染力,足以令人深思巴黎之所以如此可爱的原因……他关于食物的几篇散文为我拜读过的此类文章中最出色的……难以言喻。  ——《波士顿环球报》  优雅的文体大家,隐喻的描述的大师。  ——《论书》  流畅、睿智、令人愉悦的读物,适合所有喜爱巴黎或者梦想旅居国外的读者……戈普尼克的散文达到了写作的最高目标:既给予我们以知识,又愉悦我们的身心。  ——《图书馆学报》

作者简介

《巴黎到月亮》被喻为“近年反映法国的最佳作品”。作者美国人亚当·戈普尼克曾举家居住在巴黎5年时间,充分感受法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运用《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的纯熟文笔,对法美文化展开一系列反思和分析。全书从袭由格特鲁德·斯泰因、欧内斯特·海明威等著名美国旅法作家的优良传统,从社会、文化、风俗、历史等多元角度对法国进行审视与阐释。作者游刃于现代美国文明与法国传统思想的缝隙中,寻求差异,发现共性,把日常生活小事抬升到文化比较的高度,全方位揭示法国文化的精髓。该书由一系列韵味深长的短文组成,典型的美国人一家在花都巴黎遭遇的苦与乐跃然纸上,夹杂点点精妙的文化感悟,读者读到会心之处,每每抚卷自乐。匆忙来去的生活中,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和亚当·戈普尼克一起慢下脚步,在巴黎邂逅一场细腻的文人雅趣。

图书封面


 巴黎到月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很喜欢读后半部分,作者的儿子与那个巴黎小女孩朦朦胧胧的天真情愫。两人可能是在游泳池相识的,谈得很投机,一言一语都是大人缺失的世界,然后这个作者也很投入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赴约。其他关于巴黎的描述,没什么出色的地方。
  •     今天去图书馆,随意借了本《巴黎到月亮》,本书作者是一位曾在巴黎生活过五年的美国人,他从1986年就为《纽约客》写评论。译者简介也比较牛:某某,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毕业,又拿了英国华威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主要译作有xx,xx等等。。。 才刚刚看第一页,就觉得不妥。翻译得不太流畅。第一页某句:“一方面是19世纪对巴黎的旧观念,认为它天生就是一座摩登城市,在这里,未来一定会出现,就像一定会出现在纽约一样。”在Amazon上看到原版,此句为:“one was the old nineteenth-century vision of Pairs as the naturally modern place,the place where the future was going to happen as surely as it would happen in NewYork."其实作者说的“future”是指上文提到的工业高速发展,可以乘坐列车到月亮上去。结合原版的上下文,此句应包含这层意思。但我看完整“段”话,愣是没看出有层意思。此句没翻译好,上下文就不通顺了。 上网搜搜,看到篇文章,我要被笑死了!(网址:http://2006.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4503031/Uwujz/A234058.html) 《巴黎到月亮》翻译损害有多少 一位朋友评价亚当·戈普尼克的《巴黎到月亮》(晓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说它是“一本被翻译损害了60%以上的文采但仍风韵犹存的书”。对于翻译书的所谓文采,我其实早就不指望了,甚至还常怕读到有文采的,因为担心这“文采”是译者洒上去的香水,而不是原著本身的芬芳。至于《巴黎到月亮》一书被翻译损害的百分比,我是不大会算的;撇开“文采”不论,假若你读上几页,就发现十几处翻译错误。而且错得离谱,那你认为原著被损害的程度是擦破皮的轻伤呢,还是不治的重症?  为说明问题,我选了书中的《寒冷》一篇为例,该篇长度为七页,我从每页挑出一处翻译错误来分析。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列举并非穷尽式的,因为要是那样做,本文的篇幅恐怕要把报纸的一个整版都覆盖了才行。   第一例:“在寒冷中,一系列的社会剧上演了,其中包括……两个外国人的来访并带来了判决的消息。”(第55页)此处的“两个外国人”,一个指的是商人比尔·盖茨,另一个指的是思想家哈贝马斯,想想看,他们怎么会带来“判决的消息”呢?原文对应的是messages of deliverance一词,直译为“解救的讯息”,本是一个宗教上的说法,跟福音的意思差不多。另外两个例子与此类似:social security是“社会安全”,却给翻译成了“社会保险”(第58页);social contract是“社会契约”,却给翻译成了“社会接触”(第61页),显然是把contract(契约)看做contact(接触)了。   第四例:“他只是‘退隐’,用委婉语说,听起来像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缩小是一种公平的交易。”(第56页)如果谁搞得懂这是什么意思,我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原文是:He is merely being“sequestered,” which,as euphemismsgo,seem afair trade for the Anglo-Saxon downsizing.该句很难直译,我把意思一说,大家也就明白了,它是讲:他只不过是“被隔离了”,这一委婉的说法,跟英语里所谓“被精简了”可说是铢两悉称呢。   句中downsizing是“精简裁员”的意思,译者居然望文生义弄出来一个“缩小”。至于看不出fairtrade在此并非“互惠贸易”的本义,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五例:“像60年代的老人”(第57页)。这一处实在够荒唐的,原文是like six-year-olds,连刚学英语的中学生都看得出,意思是,像六岁的孩子。   第六例:“她的书以古代天主教看待高利贷、买卖圣职的眼光表达了对根本性选择问题上的旧式法国浪漫的纯粹歧视,其他的则解释成了一种古怪的晚宴虚无主义。”(第59页)所谓“她的书”,指的是维维亚娜·弗雷斯特尔的《经济恐怖》,前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译本。当然,从这句译文里你得不到关于该书的任何信息,因为译出来的句子早已面目全非。原文是:Her book is a pure expression of the old French romance of a radical alterna tive,with the ancient Cath-olicp rejudicesagainstusury,simony,and the rest translated into a curious kind of dinner party nihilism.篇幅有限,只能把正确的意思说一说,比较的工作就交由读者来完成:其著作表达的纯粹是一种老式的法国浪漫,它主张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在该书中,古代天主教对放高利贷、买卖圣职等行为的种种偏见,被改头换面,变成一种在餐会聊天时可得一见的挑剔的虚无主义态度。   第七例:“这种‘处于不道德的欲望之中’的景象甚至打动了很多有同情心的旁观者。”(第60页)一个法文习语又让译者栽了个大跟头。原文是:This struck even many sympathetic watchers as being inmauvaisgout.最后这个被译作“不道德的欲望”的法文习语,意思其实是“品位低劣、无趣”。整句是说:即使是那些本来抱有同情心的观者,也觉得这么搞未免太没品位、太无趣了。   实际上,对翻译工作,我何尝不是一个抱有同情心的观者?不过,连我自己也觉得,总跟这样的译文打交道,未免太没品位、太无趣了。 望着这本书的扉页写着:“汉译精品”,无语了。明天就还给图书馆。学英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读这些辛苦制造出来的垃圾,保护已经被污染了的眼睛,要读,直接读原版。
  •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一本探讨文化差异的书,展现当代美国文化与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不适。作者的文笔风趣幽默。相当不错,值得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我从不知道文章可以写的这么散漫而令人愉快
  •     文笔很好。抱歉我只是无法喜欢你眼中的那个城市。
  •     文化的冲突如此之大,让我不得不鄙视这个美国记者,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对待他们文化的发祥地
  •     在法国写法国,其实还是在写纽约
  •     到后面就是翻啊翻
  •     这些人的生存理念跟咱上一代完全不挂钩 啊 难怪有**二代之说
  •     特别喜欢书名和足球那段。
  •     说实话,写的很可爱……
  •     可惜除了文笔风趣幽默外,什么也不记得了
  •     翻译的不好,原文应该更有意思
  •     这些文字感觉就像午夜巴黎的男主角写的,事实上我已经当作就是他写的了
  •     生活,步行,忧郁地低下头然后再抬起来
  •     看到做运动的那一节真心笑了
  •     OMG,是我一时太冲动,买了太多本他的书吖。。自己太浮躁还是他太浮躁了?~
  •     一部关于这部书本身的书评质量如此之高并且贴切于书之神髓的散文集,以至于我在想这些个书评是不是作者自己写的,利用自己关系加诸于后的。
  •     唯美的书名,有趣跳tone的言论
  •     看了看和原文的对比,吓了一大跳。
  •     Adam GOPNIK /翻译的还是别扭
  •     陈嘻嘻推荐之二
  •     万恶的翻译
  •     被翻译糟蹋得面目全非……
  •     挑剔地看,笑着说; 深刻地看,轻松地说
  •     谢老板推荐,内容观点不错,据说翻译毁了不少文笔但好歹还留点不动声色的俏皮。其实是硬着头皮读完的,最近对散文和小说都没耐心了。
  •     “Paris, je t'aime."
  •     1711
  •     真心觉得只能是还好
  •     是翻译的缘故吗?这本书读得真是磕磕绊绊,有很多长句子影响了顺畅地读下去,而且作者的幽默也着实冷了点,得在拼命琢磨五分钟后才能缓慢地笑出来。娜斯推荐的好读的随笔啊,而且写的是巴黎巴黎巴黎!真的窝火,是我读得不专心还是翻译距离我太远呢?希望能听到其他人解惑:(
  •     可能我好久不看散文了,确实非常非常的好...
  •     求收藏,在二手市场见到了速速收了给我(新书,不要)
  •     这果然是一本被翻译损害了60%以上的文采但仍风韵犹存的书。琐碎生活看巴黎,喜欢巴黎的人可以一看。
  •     如果一列火车是驶向月亮的,那么它应该从巴黎北站出发。
  •     读的是英文版。他是位好父亲。
  •     译得真是。。。草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