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千年一叹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506318891
作者:余秋雨
页数:520页

余大师表现不错,给与表扬。

凭良心说,是本挺有趣的旅行杂记。因为对希腊,埃及,印度等等这些文明发祥地,除了知道有残破的庙宇和遗留的谜团以外,对其现状基本无知。它们都距离我们太遥远,时间上的,地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所以勾引不起太多的兴趣。    通过余的眼睛,我们走马观花了一番。也就仅此而已。他的主题是寻找文明的遗迹,探讨文明的兴衰。与“全球通史”搭在一起读,相得益彰。 再凭良心说,他最后对文明盛衰的分析,我觉得还是满到位的。    但是我不喜欢他对印度特别是对恒河情景的描述,充满居高临下的蔑视。    再再凭良心说,余是个才子。 但是,因为文人是通过文字传达其思想,所以我特别看重人品。扭扭捏捏的人品,没法对他说:I 服了U。    最后,余在这4万公里的“千禧之旅”中,没有生病,没有当逃兵,从一而终,非常勇敢而坚强,这点,值得佩服,给与表扬,望保持。

只有改善而没有转变

这是一部旅游日记,也是一份历史资料.没有很奢华的词句,只记录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是因为喜欢余秋雨而去看这本书,而是很想知道,在一队外媒人马游历这些国家是怎么一番情景。想知道,在千禧之年,现代人带着现在通讯工具,寻求人类古文明是怎样一番情景。想知道,在这位老先生眼中,人们古文明带给我们的又是些什么,而我们又是如何珍惜历史沧桑的。。。这本书就本旧书,千禧之年的日记,而现在再去翻阅,书中的字里行间与现实,我只能说:只有改善而没有转变。但,相信大家都明白,在这些历史沉淀的地方想在短短几年有所改变是不可能的,或许,如今的些许改善已经能让我们欣慰。   最后,给自己留个愿望,有那么一天,在那些古文明中能够留下自己的脚印。

记得当时看书的感触。不管他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至少他让我感动过。

“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记得看到这句话时,我眼泪夺眶而出,觉得心里各种委屈和感动。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希罗多德对于历史事件的态度是:“我有记录的责任,却没有相信的义务。”这便是一种希腊式的高贵。就像许多财富争夺只是账面概念,许多领土争夺也只是地图概念。纸上的东西,最容易让人热血沸腾。“我们没有哭腔,我们不哭”

只关乎文字

很多人骂他,还有更多人喜欢他。我甚至不明确自己对他的态度,曾经奉之为神,最后却发现也是凡人一枚。且不管人怎样,中国自古书生皆非迂即酸,我总觉得,他那些拽文是有资本的,因为明白的多,所以才可以拽那么多。只可惜……不讨世人好。初中开始看他的文章,从他的文字中,学到了很多,《千年一叹》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爱上了尼泊尔,一发不可收拾,心心念念的想去那个地方,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去看看的!或许,这也算这本书的一件功德吧。

忧于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种族

刚刚读的这本《千年一叹》。《千年一叹》提供给我们的是对于那些古老文明的直接肉眼观察——也许仅仅是走车观花的观察。这样的观察也许不如统计数字的客观和全面,但就其揭露一个文明,一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而言,有时也可以更为入木三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余秋雨先生的眼光还是挺深邃的。  我们早就知道,那些和中国同辈,或者比中国更古老的文明,都混得不好。但到底不好到什么程度,说实话,我们都不太知道。我们中国人关心和了解得多一些的,都是这几百年的热闹,即西方现代文明。余秋雨先生替我们去看了,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他告诉我们的故事非常生动,我认为编是编不出来的。  只剩下麻木等死了  我从余秋雨先生的故事中看到的最清楚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那些古老文明都濒死了,它们绝无康复的希望,现在仅仅是躺在床上等死而已,留给后代儿孙的只是一个卑贱、凄惨、麻木(这倒不是一件坏事,麻木了就不痛苦了,既然没救了,麻木就比痛苦好)如虫豸般的生活。让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几段精彩的记述和评论。  “密密麻麻的人群的基本构成情况大概是: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让人感到拥挤的,首先是这六成闲站着的人,哪里出了点小事就往哪里涌,使人口的重量因运动而夯得更加密实;其次是摆摊的人,完全不讲秩序,就像一个书架倒地,猛一看增加了十倍的书。”  “不管哪种文明,等到黑压压的人赤着脚、光着身子奔涌过来,什么都不是了。”  但最可怕的还不是人多和赤贫,最可怕的是你完全看不到任何改变现状的意愿,看不到任何协同的有序,人们甚至不再抱怨了,不再骂街了,人们就把闲站着等死当作生活的必然。仅就这一点说,我们中国确实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的文明从高度辉煌跌到了近现代的惨状,但我们中国人还在奋斗,还在力图改变现状,至少还在骂,还在抱怨。余秋雨先生说:“对于贫困我并不孤陋寡闻,中国西北和西南最贫困的地区我也曾一再深入。但那种贫困,至少有辛勤的身影、奋斗的意图、管理的痕迹、救助的信号,但这一切在这里很难发现。因此,惊人的并不是贫困本身。”  我认为印度是没希望的。中国有些人很看好印度(如果是想鞭策中国自己,那意愿是好的),也有人说印度有两亿中产阶级等等。我不太相信印度有两亿中产阶级这种说法,如果真有,那恰恰说明情况更糟:你有两亿中产阶级,还解决不了身边的这些如此无法忍受的问题,那可真是病入膏肓了。当然,印度是个核大国,折腾起来还是够别人喝一壶的,但也仅此而已。印度还有个不错的软件业。可这救得了印度吗?软件业能救几个印度人?会写软件、英语好,移民到美国?这么多年移了还不到一百万,能移走五千万吗?不,这些都救不了印度。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也救不了印度。这也是个躺在床上等死的文明,什么也救不了它了。除了极少数几个人,自己能在西方国家当个有钱的贱民。其他那些古老文明也是大致如此。  可别以为我是在这里幸灾乐祸、沾沾自喜,不,恰恰相反,我是从印度文明和其他古老文明的濒死状况看到中国文明如果走到这一步的可怕。我们中国今天还没有到这一步,但这一步只是很小的一步,如果我们的文明不能迈出向前的一大步,那是很容易退后这一小步的。而只要退后这一小步,那就是一个绝不可逆的、万劫不复的地狱。那时,我们就只能祈求上苍赶紧让我们麻木了。在我们的文明还没有落入深渊之前,赶紧迈出向前的一大步吧!  独裁者的罪恶和美英的凶残  另外我想说说的是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伊拉克的状况。伊拉克的统治者显然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统治者,这一点余秋雨先生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感受得到。在我看来这一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既不愿战,也不能战,又何不早降,免得本国生灵涂炭。可它偏不,就在那里耗着,自己却还在那里花天酒地。而它的人民居然也就允许它这么耗着,既不愤怒,也不抱怨,真是人贱不若草木啊!  另一方面,美国和英国的残酷令人发指。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惩罚”的都是那些无辜的妇女和孩子吗?有能耐你们用巡航导弹把独裁者一弹毙了,为何把这么多无辜的妇女和孩子活活困死,却动不到独裁者的一根毫毛?人道在哪?良知在哪?怜悯在哪?从这里我更认识到了一个民族绝不能指望另一个民族的人道、良知和怜悯,只有自己救自己。只可惜我们的许多知识分子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指望“文明的”西方人的人道、良知和怜悯。  关于文明的论述只能是为关于现实的思想做包装  《千年一叹》对于实况的记述十分有价值,但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兴衰的一些评论我却认为不具备太多的价值。按余秋雨先生说,其他古老文明都无一例外的衰落了,而中华文明还没有败亡,其原因在于其他文明往往搞军事远征,杀的昏天黑地,中华文明则是和平自守。但这里有个太明显、太让人挥之不去的反例,那就是西方的近现代文明。西方的近现代文明可没有少军事远征,它远征得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文明都厉害得多,到头来是把其他文明消灭了,把人家种族都灭绝了,并没有看到余秋雨先生说的那种“两败俱伤”,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我想,像文明这么大的东西,实际上是什么都有,很难下一个论断的。你要找尚武不利、崇文有利的例子,有的是;但别忘了,别人要找尚武有利、崇文不利的例子也有的是。中国文人总是找到尚武不利、崇文有利的例子,无非是他们自己不喜尚武,并非尚武真的一定会断送一个文明。再举一例,余秋雨先生讲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认为原因在于佛教是一种智者的文明,难见容于周围的群氓,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出于余秋雨先生这样一个中国文人的自身处境、自身情感的结论。我记得曾读过一本英国人写的《印度佛教史》,那个英国人认为佛教在印度的败亡恰恰是在于它太缺乏尚武精神,因而在伊斯兰的武力面前,无法以它的教义组织起反抗,而印度教在这一点上比佛教强,因此印度人抛弃了佛教,而印度教却在印度生存了下来。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是80年代的“三百年殖民地论”。据说中国要是当它个三百年殖民地就好了,就富了,就发达了,就自由了,就文明了。论者确实也能找到不少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大学生们,小知识分子们,一个个激动得咩咩乱叫,恨不能当场把时钟拨回去,去请三百年前的西洋人来中国殖民。然而,他们就没想想印第安人被灭了种的例子,也没想想余秋雨先生这一路所见所闻的例子。  所以,我认为,所谓文明的教训,往往是论者先定观点的产物。自己先把结论定了,然后找些历史上的例子去证明。由于文明往往有极为广阔的实践和空间尺度,对于任何先定的结论,这种例子都是永远找得到的。扯远古文明的教训,无非是为自己对于现实的观点做包装而已。对于远古文明的总结往往是扯淡,比较实在的是对于现状的描述和理解,这是我在80年代“文化热”以来,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我对于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这么看。当然,中国人非常喜欢总结“历史的教训”,审美趣味也是喜欢沉醉于远古,借古喻今是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手段,人们(包括我自己)不会弃置不用的,只是我们看别人用时,千万别被他们的“博大精深”蒙住。  我们这个民族,或者说全世界的人,实际上恐怕是没有时间去扯远古文明的教训了,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已处在难以预测的巨变的前夜。这是我看下面一本书所感受到的。  整个人类文明已接近“奇点”  ——读《Mind, Machines and the Multiverse》  我是从美国的《大西洋月刊》上知道这本《Mind, Machines and the Multiverse》的。介绍说这是一本极好的书,它阐述了计算机技术与思维,乃至宇宙观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我便托苏珊,一个英国女记者,替我去买这本书。她是趁着暑期休假替我从美国买回来的(网上购书并没有吹嘘的那么方便,所以还得人去)。  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来说,这本书不是很容易懂的。苏珊说她是全然看不懂,故此对于我能看懂这本书表示钦佩。我在年轻时倒是学过一些算法、波函数什么的,但已改行了近20年,现在就要凭那点底子来啃这本书。所幸的是,大致还能看懂。  这本书相当透彻地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最新进展,从最前沿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到量子算法,到实现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方式,到已进行过的各种各样有关实验,都做了详尽介绍。这使我对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具有无比威力的量子计算机有了相对完整的了解。但这本书使我收获更大的,是它引导我去网上看“Singularity”,即“奇点”理论。  “奇点”理论  “奇点”是什么意思呢?它本来是一个数学名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文明的进步正在呈加速发展的趋势,速度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一个点,过了这个点,一切都将以现在不可预测、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发展了,这个点就是“奇点”。这个“奇点”,据一些人说,已经不会太远了,大致也就是距离现在三、四十年的样子。  “奇点”的根据是什么?主要的根据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人类的智能。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会同意,他们认为,机器的智慧永远超不过人类。但我想,只要是对“复杂”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对遗传算法的理论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对于机器的智慧可以超过人类的可能性不会完全否定。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有一本容易读懂的书,丹尼尔·希利斯的《通灵芯片》(是《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的一本),可以参考(还有其他一些书,这方面的书翻译过来的越来越多了,这还真是一个好现象)。丹尼尔·希利斯在书中还举了一个很实在的例子:用模拟进化做出来的排序算法,比人做出来的要快,同时人对于它却无法理解。问题只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有功能足够强大的计算机来“培养”人工智能。  而相关技术就在眼前了:计算机网络,量子计算机,纳米技术,DNA计算机,遗传工程,等等。只要在一个点上突破了,马上会引发全线突破。即使退一万步说,后面的那些全突破不了,仅计算机网络一项,便足以在不久的将来“突现”超过人类的智慧。于是又有人提议,与其搞AI(人工智能),让机器把人类制了,不如搞IA(Intelligence   Amplification,智能放大),用纳米技术、遗传工程什么的,把人类自己搞得更聪明。不管是哪种情况,总之,人类文明正处于转折关头,一过了这个关头,人类社会的一切都会大大改变。过去几千年的科技进步,在超级智能之下,也许只要一、两天就能完成,人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巨变。于是现在西方又出了“extropy”(据他们自己说与entropy,熵,没什么关系,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运动。那些“extropian”们,准备保养好身体,等它个四、五十年,到时用新技术(如纳米技术)替换掉自己的血肉之躯,到更高的“层次”上去长生不老、成佛成仙了。  中国面临的科技差距拉大的危机  上面说的这些像科幻?也许吧,但不完全是科幻。就算达不到那个程度,最近二十年科技在加速发展这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而这种加速的科技发展很可能一下子把在科技方面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一下子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过去几百年中西方人利用科技优势对于其他种族的奴役和灭绝,和这次相比,恐怕也是小巫见大巫了。就拿量子计算机来说,做出能替代掉现在的传统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恐怕还要有些年,但量子加密技术和量子解密算法,却是近在眼前了。仅仅就这一项技术,即可将力量的差距拉得极大极大。试想一下,你的秘密别人全知道,而别人的秘密你却一点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吧。仅此一点,就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前景。  如果上述那些美好的场景不能完全实现,对于科技落后的民族只能更糟。“extropian”们的想法是,他们是准备“上层次”了,根本不屑来和“stay-behind”(跟不上趟的)来争资源了,这个地球就留给你们吧,我们是要飞升了,如果我们有兴趣,也许还会像现在人类照顾宠物一样的照顾你们一下。据他们之中的有些人说,人类之所以始终找不到地外智慧,就是因为地外的超级智慧不屑于搭理人类,人家已经“上了层次”,还搭理你干吗?如果真是那样,倒也好,我们就“stay behind”了,慢慢享受着他们留给我们的地球了。问题是如果他们一下子还上不了一个“层次”,只能上半个“层次”,还是要跟“stay-behind”争这个地球的资源怎么办?那时,“stay-behind”恐怕就真遭殃了。  可我们中国人好像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发展完全没有感觉。表面上也在讲科技的重要性,但吹牛多而并不做多少实事。如IT业吹嘘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只比美国落后几个月”,其实这是完全混淆了买东西和造东西的区别:一个文盲也可以抱一台电视机回家,你能说他和造电视机的工程师掌握了同样的技术么?如替美国做了1%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就说中国的生物技术如何如何,你先说说有多少现在正在使用的抗菌素是中国搞出来的吧。  最为可笑的是吹嘘所谓的“知识英雄”。一些媒体人士把知识经济等同于互联网经济,把互联网经济又等同于网站经济,把网站经济又等同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站经济,于是一些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网站的C什么O被吹成了“知识英雄”,于是举国上下的崇拜,举国上下的欢腾,以为中国已经迈入了先进科技的行列。这恐怕是我们又一次被引上了类似于大跃进“小土群”的邪道,只不过这次领军的不再是不识几个大字的生产队长,而是美国回来的MBA。危险啊,中国!  有些人不是不懂这个差距之大,但也高枕无忧,他们抱定了信仰美国,认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就是全人类的科技进步,故此他们不着急。然而,就算美国对于中国没有任何恶意,就算美国完全没有遏制中国的打算,就算美国是中国的盟国,我们自己一点不争气,全靠别人帮你,能行么?就算是好朋友,能这么靠在别人身上么?  我绝不是贬低中国科技人员这些年来的辛勤劳动,但我们中国的科技确实是很危险地落在了别人后面,而且看不到出路。主流经济学家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产业化”、“走市场”,但我看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这条路多半走不通,中国的产业界既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这个眼光。回到“两弹一星”式的搞法去?理想主义时代已过。怎么办?大家多想想办法吧!可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想。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那些思想界“大师”们,那么崇拜西方文明,却对于西方文明的最主要部分,科学,一贯忽视,甚至厌恶,他们总是说这只是“器物”,并不重要。“大师”们,把你们的超人智慧多用在科学上一些吧!我不是说你们应该去编写程序,或是去穿刺细胞膜,术业有专攻,这些用不着你们去做,但是,多想想科学与文明的关系,多想想科学与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关系,多想想我们中国怎么才能把科学搞上去。  每每想到这些事,我眼前就浮现出余秋雨先生所目击的那种濒死文明的恐怖。但我们毕竟还没有濒死,我们还是有救的。

这一叹,穿山越水

高一时读的这本书,那时只是很惊奇于那些横铸于时间与空间的文明。也就是那时起,对文明这个词,开始有了一种神圣的向往。渐渐的阅读多了,走的地方也多了,回头重读一遍,不知不觉中对文明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现在喜欢走到那些有着文明的城市,有着历史的遗址,有着记载的风景里,切身去听那些古老的物质穿越岁月的叹息......穿山越水的去寻求,总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让我跟着他们的口气叹息,这些古老却依旧存在的传承

……

不知道怎么说好,书是大一时买的,当然也是那时看的,现在印象不是很深。当时是先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和评论,都说很不错。当时也是很喜欢这个名字:千年一叹。没看内容就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当时在书店看到这书时被那张画着路线的图吸引了……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一口气把它读完,可能我真的还是更喜欢带有中国文化气味的文章吧——对那一带了解不是那么多,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吧。不过,还是很喜欢作者的语言。看完那书还是很长见识的。

喜欢这样的文化,读过后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思考

千年...不愧是横跨几千年,我悲叹耶鲁沙冷的表述,欣赏印度佛学的评价。印度:佛教从一 开始就反对印度教有关梵天造物说法和偶像祭祀活动,也不赞成等级深严、割裂人性的种姓制度,而是集中智慧思考人们如何通过熄灭欲望、无我无执、博爱众生而进入宁静解脱的“浬槃”境界,成为摆脱人生苦厄的觉悟者。这显然要比多神崇拜的印度教成熟得多也明澈的多,不过人类文明的悲剧就在这里。你想说服大众,而大众却更愿意崇拜那些无法说明的原始神幻;你想洗涤精神皈依上的不洁无明,人们却特别敬畏破坏之神湿婆;你想建立一种姓氏种族上的平等,人们却早已习惯了种姓制度的千年遗传和既得利益。呵呵!万事万物本是好的,只是我们人为的丑化了吧!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叹尽人世间万种沧桑叹悬崖峭壁间的千年古刹叹茫茫赤壁上百般凄凉从慵懒的希腊到亘古的埃及从佛光普照的印度到战火交加的两伊战场从千百年前人类的劳动结晶到无情炮火下的儿女情长那两伊边境延绵的警戒线那恒河河岸一座座火葬场生命在此饱受璀璨而人们的心中永远存在希望

流水账

看了电子版的,感觉一般般,跟文化苦旅天壤之别,总感觉是为了完成任务,游记、采访还是什么,真的找不到属于哪类题材的,

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采访

一个车队按着既定的时间,路线,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采访。首先想想此地缘何出名,有何镇山之宝,山大王是谁,接着就运量情绪,拿捏几个备问的问题,直至抵达。身边是N名名主持人,妖娆妩媚,分散注意力:),还有众摄影师,记者,大家各忙各的,唯独先生两手空空,只需要运量出的那点情绪对着千古遗迹发点感慨。旅行,是个发现的过程。很难去想像没有孤独或者宁静的思考,一个人能够真正的置身于景;没有一丁点儿的漫游成分,一个人会有很多会心的发现。独自走在雅典的老巷子里,你也许会因为一颗沧桑的小石头或者昏昏欲睡的窗台而感动,这种从脚步下突如其来的震颤,豁然的从生僻一角为你打开一扇纵贯今古的空间,或许才是一个行者真正想要的把。去那些既定的视角,把教科书上的经典跟眼前的嵌套起来,流水账,丫点意思摸有。这正如没有一个混迹尘中的诗人能够把诗句变得空灵,脱俗,诗人唯有选择孤独,行者也必须选择孤独。用漫游的方式走完先生走过的所有宝地,以一般书生的能耐,估计是没戏滴。所以,妥协把,还是把先生的宽幅历史画卷看完,至少先生的视野,比我等凡人高了太多。。。

散落的文化

读这本书时,总觉得它能让人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于是,我时而悲叹,时而感慨,时而欣慰,时而难过得泪眼模糊。读完此书后,很是佩服余秋雨及他的伙伴,涉足这么多地方,有很多都是枪林弹雨的危险地带,背负着重要使命,忍受着艰苦的生活条件,慢慢探索,观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他们的足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尔。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每天一篇日记集成一本书——《千年一叹》。他们此行经过的文明遗迹,既然是遗迹,便自然不是现代的焕然一新的杰作。而是历史遗留的痕迹。读的时候,我能想象,面对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的遗迹时会是怎样的感觉和心情。被浓浓的文化气息笼罩着,内心平静,但同时,也像倾听着历史的叹息和诉说,让人的心微微地痛。希腊的巴特家神庙让我印象深刻。它是希腊的历史见证,从罗马帝国时代,到土耳其占领时期,再到后来,被英国霸占,正如作者所说,巴特农,“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希腊为争回巴特农的努力让我感动,那个文化部长的话也让我动容:“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是的,文明就应该如此维护,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但是却并不是每个国家都重视文明的呵护和保留,那些宝贵的东西被战争,官僚迂腐,贫穷所吞噬,我感到余秋雨的沉重及焦虑,自己也跟着深思起来,叹息一个国家很可能就会毁于某种恶性循环中,贪婪引起战争,战争引起饥饿和贫穷,贫穷又让人脆弱,人一脆弱,不是随波逐流便是任人宰割了,而那些领导者,不知改善和挽救,反而迂腐潦倒,于是贫穷更贫穷,教育本是良药,但无法普及实施,人的物质生活都满足不了,更何况精神生活?例如伊拉克,伊朗,还有穷得令人心寒的印度,(印度那令人作呕的恒河晨浴,我今生都不想去见识。)当然,余秋雨先生在惋惜文明衰落的同时,也欣慰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及一直以来的自重和自卫。他在再版说明中说:“我自己更珍视的考察成果,是从对比中获得了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认知。”没错,古代中国的保守和闭关阻止了它前进的脚步,但却因此安守本分,没有对外侵略,而是很好地发明了一连串的制度,对历史事件,文明创造都有记录并保存。先秦诸子的伟大奉献,儒家文明的可贵,令我刮目相看。正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现在的年轻人,否定和嘲笑祖先,称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但是,中华文明却施了太多太多的恩惠给我们,我们应该珍惜才是,中华文明的弱点和弊病的确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疑惑,同西方的文明制度相比,我们中国有很多不如人家,而中国的国民素质也有时令人失望。有时会怀疑,这些弊病到底会怎样毁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我们应该庆幸,我们中华五千年如此博大精深的文明传统留给我们多大的财富。同时,我为战争和贫穷带来的可怕灾难而感到痛心,我们在和平的保护下,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多么幸福!这本书留给我很多深思,当我看到最后,余秋雨先生他们回到祖国时,也激动万分,他在心中喊: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像功德圆满,取经回来的唐僧:我回来了,祖国!

这本书我收藏了两个版本,对于这种跨越历史把文明串联在一起的旅行我很是羡慕,每个文明的产生地都会让我心痛又心动,余先生是我母亲非常喜欢的作者,他的每本书家里都有收藏,虽然对于他的文笔和叙述方法不大喜欢,但是这本书是本值得推荐的好书,闲暇时间看看,能学到不少东西~

文化胸襟冲击我的胸襟

看千年一叹,暂时忘却了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算是大脑的一次回归和调节。同时,增加文学,见闻。拓宽了人的胸襟,看到文化的广博胸襟,哪里还有会自满个人的胸襟,差的远。只有自谦了。喜欢他的书。还在看他的书。

千年一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老师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文明,在生命诞生的长河里,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隐喻与微妙的关系。这次游走十个国家,所到之处满目苍痍。几千年来,作为历经无数浩劫的世人,是先辈留下智慧的结晶。在今天应该投入到更伟大的保护和创造中去,人类的智慧不应只停留在昨天。二千五百年前,希腊哲人在大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我在1999年早该学习更多的东西。

出走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学,很厉害的文字功力,很渊博的文化知识,当时我能感受的只有这么多。直到后来工作的原因我去过一些书中的地方。才重又回忆起余秋雨。重又捧起千年一叹。我大略知道了流浪的意义,其实不断地出行不过是为了让灵魂最终有所依傍,竟也是为了最终的回归。有趣的是在我最最艰难的岁月,我专注的在读两个人,一个是三毛一个就是余秋雨。两个不一个时代的人给了我一样的慰藉。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吧。

关于恒河的一点幻想

我不能说自己已经爱上余秋雨先生,但他的思想已经一点点地在融入我,在读书的某个瞬间,一下子领悟了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决定……开始正题。余秋雨先生对于恒河的小题是“我拒绝说它美丽”,这和我初中第一次听说恒河对它的幻想是如此相投。那时我就在想象,一条河,无论它有多大,每天有无数人在那里喝水、洗澡,那条河必定会很脏,一直都觉得,有人在的地方都很脏……印度人对他那种近乎疯狂的信仰使得他的本色完全失去,我想在印度人眼里那条河依然很美,这就是信仰的厉害之处。说到信仰,想起那个比玄奘还厉害的大师法显,一个为了佛教信仰独自穿越塔克尔沙漠、帕米尔高原、印度河并且回国时已经七十九岁高龄的老人,九十七岁在当时应该算是超高龄,这种超脱世俗的壮举源于一个叫信仰的东西,暂且不说他的内心世界,光是他的年龄就是一个奇迹,他每次都告诉自己不能停下来,更不能停下生命的气息,至少我是这样假设的。每每想起他,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矮小的素身老头在马不停蹄地赶路,画面是一片留白,只见一件被风吹起的素衣……我喜欢把伟人的外表都想象得很渺小,给人一种平凡人也能创造奇迹的感觉。我想,比起印度那些所谓的信徒在恒河整天洗澡喝水或者在旁边躺着等死要有意义得多。后来又觉得,在恒河边游离的人大部分应该属于那种对现实失望的人,他们的信仰不过是把自己对现实的理想转化为一种不可触摸但又有点可能的幻想。信仰是个神奇的东西,有些人可以从中激励自己,有些人则把他虚化。看完了《千年一叹》,有一种很强烈的爱国情绪。或许看多了世界另一个角落的灾难与悲哀,再看看我们自己,顿时觉得不过如此,不如大家重振旗鼓努力起来,更多的是思想层面。以前艳说过一句话:“再艰难的事情,只要你好好去处理,都会有一个好结果。”这句话在我困难的时期一直激励着我,当然不能算是信仰,最多算信念。恒河负载了那么多人的信仰,不知会不会有一天枯竭,假设它枯竭了,那会有多少人濒临崩溃?笑。

还是值得一读

本书确实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个历史上曾经显赫的地方,与《行者无疆》的欧洲之旅不同,我觉得此书更有深度些(我是个浅薄的人。哈哈),从这本书里,我了解更多的异域历史,个人认为这本书算是一部比较有内涵的游记。。

不错的入门读物

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作为一本关于文化的入门读物可看性强,涉及面广且不深,有种读起来放不下的感觉。对于像我这种的文盲,看过这书之后,起码对各个古文明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而且产生了一些兴趣,应该说这书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这书也有一点问题,就是偶尔,余秋雨会在书中流露出一股酸气,感叹一下这个,感叹一下那个,而在书的最后作者想试着做一些分析,结果分析能力实在令人汗颜。其实就写点感性的东西就好了,文笔不错,发挥特长就行了,纯文人一做分析推理往往就让我看不下去了。不过瑕不掩瑜吧,建议看看

henhaok

I thank you to help Abercrombie and Fitchmaking people more aware of possible issues.

这是本杂文吗?

对于这本书的感觉,分不清属于什么类的文体。一会把像游记一样把我带入神奇风景,一会又仿佛在告诉我一些人生。这可能是余老师高深的文笔功底在作祟吧。

悠悠千年。

好像还真的没看过什么余秋雨的书,但大名早听的很多了。能写出优秀小说的人有很多很多。能把书中感悟带进生活里的人也不少。而敢把生活带进书里揉碎了掺杂在一起相辅相成的,我觉得才是大家。如果你可愿意为什么而接受生命安全的挑战,那一定是真心热爱着它。整本书看的挺过瘾的。还有由衷的佩服。为某一个地方,车行600里。抱着喜悦的心情去旅行也耐不住途中的疲惫,更何况是为了探究,是为了目睹,也是为了思考。书里涉及很多宗教的主线。我不太了解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联。虽然我没有信仰的宗教,但是看完这本书,似乎觉得古文明与宗教竟是分不开的。甚至任何文明里,都有一个或多个宗教在与它共繁华或落败。吞噬其他或被其他吞噬。宗教似乎不单单是某些个群体的信仰,它是不是有点文明的产物的意思?从前觉得宗教与文明是相悖离的。虽然现代科学主张无神论。但宗教作为一种神话了的信仰千百年来都寄生于人类的生活中。那它就必须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原因。而不能仅用迷信两字盖以并论。除开我不了解的宗教。书里还讲到了很多各国之间的关系局势、古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以及现状。看到中国文明一直得以延续,由衷自豪了一下这个国家的与众不同和坚强。随后又跟着作者思考了一些它为什么得以延续没有消失的原因和背后值得担忧的方面。同意作者的一个观点,中国也被外国侵略过,满目苍夷。建筑也被无情的破坏殆尽过。但是并没有一次曾撼动过它文化的根基。反而那些侵略我们的国家多多少少受到了这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大概真的是因为我们始终有着上千年的文化累积,还有统一的文字让从古至今的大部分典籍都可以被解读被认识而没有过多的断层。一种主统的语言能够上千年而不改根本,只是做繁简的变动。是一个文化形成和保证的最重要依托。还有从科举制度到今日的升学制度。我们的劣势是过于陈旧,不善创新。我们背了很多古诗古词,了解了许多古时候的意境和观点。传承的东西我们今日都在学。也许在这方面,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给了温故,而知新我们往往比不过年轻的国家。但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文化文明一直在以一种极缓慢的形式发展着。得以改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好像一颗大树延伸出众多的枝叶。根基,始终是一个方向。这个话题太大,没法加以评论究竟这样是不是正确的。但是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往往总有毁灭的一天。不论是天灾、人祸、战争还是什么。而它最终能留下给后人的,只剩文明。

本身就是个电视节目的副产品+旅行指南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流水账,是凤凰卫视和余秋雨关于凤凰的这个大型年度活动的一个副产品。在此愤愤不平的人就不要啰嗦了,这些内容都是于老师一天一天写出来的,赶路艰辛就不说了,在中亚还经常遇到威胁生命的事情。如果你看过千禧之旅的电视节目,再看看这本书,可能会更加有意思,这本书把这次活动的艰辛和不为电视观众所知的秘密一捧抖出来。这也是让凤凰一下次跃入中国大陆民众视野的一次全曝光。理论上说他还是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作为一本游记,可以当做旅游指南来看。当然这让很多本来不知道余秋雨的人一下子成了他的粉丝。一直觉得于老师就只有那本山居笔记比较后,至于后来的另一次和凤凰合作从欧亚大陆桥的旅行写出来的文化苦旅实在是难以下咽...........

仓促的千禧之旅

千年一叹写得太仓促了,就算余老再有才,也不能到一个地方,就马上写出文章,这样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日记。但是这种密密麻麻的脚步伴随的一格一格的文字,虽无沉淀,却也真实。读到真处,也会潸然泪下。千年一叹的行程很是吸引我,中东,西亚那片神秘却备受关注的一方水土,究竟养活了一方怎样的人,这一方聪慧又倔强的民族,创造了怎样神奇的一方文化?点点滴滴,在千年一叹中影射了出来,或许这辈子无法到达那里亲自观摩,就在文学作品中慢慢欣赏吧。

长长的一叹

大二的时候读的这本书,那段时间还忙着备考CET。可还是怀揣着不安分的心理读完了。千年一叹,可真是长长的一叹啊。老余的旅行方面的书写的都不错,很实的感觉。这本书所讲述的是一场千年之旅,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最后到尼泊尔。只言片语却把每个地方的特点都有真实的说出来,并没有象旅游类书籍那样只是一味的吹捧。读完这本厚书,发现经历了场特殊的文化之旅。

一叹五年

高中时候的尘土还浮在破旧的封面上 昨天突然看到千年一叹 和 行者无疆 在我的写字台下边 已静静躺了五年 叹息五年的过往 我曾经是自己虚幻的世界的国王 表演哀冷孤独的沉默剧。。。再读一遍吧

追寻文化的旅途

从黄沙卷天的埃及到纯净美丽的喜马拉雅山脚下,秋雨(一直不知要以何来称呼这个我很喜欢的文字的作者)经过了漫漫的旅途走遍了世界的几大文明,感受文明辉煌的昨天,衰落的今天,思考文明逝去的根源,探索几大文明的今天。早已听说过这部很多人推荐的巨著《千年一叹》,看过后有两种感觉。一是,此书没有以往看秋雨的其他文章给我触动心灵的感动;二是,此书的真实,振聋发聩。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不太平的地区之一,几十年之间,战火不断,冲突不断。以往接触到的不是地理上的名词就是新闻上的图片,并不知道这片地区上的真正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看完这部书以后,真实的看到了各种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发展到今天各自走上的不同的道路。感慨于埃及的原始,以色列的先进,伊拉克的衰败,伊朗的崛起,印度的矛盾……文明的源头竟然今天都衰败成这样!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原因。文化形成时的差别铸就了他们的没落~好战,崇武,狂热的宗教极端主义,不断的武力远征,使文明就在远征和内耗中走向了尽头。即使在今天,看到一些国家的国民依然遗留着远古的特性,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狂热,激荡着当今的世界。贫穷、混乱、极端是他们的代名词。看了这几大文明,自然不自觉的就与我国依然存在至今的中华文明相比。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能过经过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我们的古老文明能够在新的时代有一次跟上世界的步伐,向着世界前列前进?秋雨在最后的总结是我们的文化中的中庸与不好远征的农耕民族心理,与我们文化形成的地理、早期学说、制度都有关系。再加上书中之前说的统一的文字和几千年来稳定的延续,都可以说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仍然存在的原因。而正确道路的选择,勤勤恳恳的国民性可能就是我们还在继续前进着的原因之一吧。在此不作更深不一步的讨论,留给文化大家们吧。总之,秋雨先生这部书还是值得推荐的。因为在那么颠簸的环境中,在没有任何资料可查的情况下,况且危险几乎时时都在身边,再加上离开故土的种种不适。写出这么精彩的游记散文真不愧是“大家”。佩服他的文化底蕴、勇气和坚持。但是有一点不能苟同秋雨先生,就是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展开来说就是在一些其他民族特殊的做法上,秋雨先生在书中的贬低。慵懒固然不好,但是文化的遗留没有办法;肮脏的恒河水,古老的下葬方法,由于国情而不得不存在的贫困,在我看来是无法避免的,纵然从我们的眼中看很“恶心”,但那是人家的文化,我们只能看到现象去理解,而没有资格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去批判;至于印度的神牛挡住道路而使交通堵塞等问题来讨论中印两国牛的不同,同样也是文化和崇尚的差异,无需评判。不过也许秋雨也是为古老文明的衰落而痛心吧!觉得那么高尚的文明怎能走上这样的道路?!无法说清啊……追寻文化的旅途,最后在美丽的国境边结束了这本叫《千年一叹》的书。在千禧之年叹息这些古老的千年古国们。顺着秋雨的笔,我们看到了各大文明的现在。推荐大家还是看看吧~喜欢秋雨先生的旅途游记是因为喜爱旅游,疯狂的喜爱畅游于自然和文化之间的感觉。喜欢历史的陈旧感,也喜欢陶醉与自然。看了秋雨的很多书,使我了解到很多。今年来关于他的评判很多,没怎么关注过。因为我更关注的是他的文字,而不是他以何身份做了什么不符合身份的事,更不是他的人有什么问题。我喜爱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也确实教育了我,这就够了。我为什么非要去喜欢秋雨先生这个人呢?

这只是一个小的惊讶

千年一叹内容很普通,只不过一些当代的青年,因为生活在狭窄的城市或者小村庄,平时满目都是眼前的现代物质和情感,无暇寂寞而去探询这个世界地图上存在的陌生区域的人以及人创造的物,以致于余先生只写了冰山不到一角的世界人事物,文章用感慨和惊叹的文字,多少会给大家一些感触,但是有几个人能明白千年一叹这个标题的含义呢?

一家之言——雨之秋也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讨论艺术作品的本质时候说过,任何成功的艺术家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力求真实地观察反映世界的创造阶段和老成持重、定型后极少变革的成熟阶段,后者比之前者技巧相当纯熟完备——特别是体现艺术家本人风格的(往往还是艺术家本人独创的)技巧,只是作品中那份旺盛生命力悄悄地消失了。《山居笔记》、《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文化大散文”的那种博大、悠远、略带忧郁却又暗含力度的文风已深入读者之心——《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风依旧,雨已秋也矣。

兴衰

实习的日子里看完了这本书。看得很激动,公司的空调开得很大,激动的热和环境的冷,让我汗毛都竖了起来。书荒很久了,不想再去看言情小说,总觉得心灵需要净化一下。这是一本好书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就来看一下。真的不错!人总是很懒,以前总觉得看过书就过去了。现在觉得,哪怕是逼也要逼自己写一些东西。总要有所收获吧。作者在十多年前写的文章or日记,读起来让人很有代入感。希腊、埃及、伊朗、巴基斯坦……除了希腊让我感觉是蓝色的,其他都给我一种雾蒙蒙、黄褐色的感觉。这些个世界,除了给人战火纷飞的感觉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驱策着人往里面探索。的确,文化是神秘的,贯穿始终的宗教也是令人敬畏的。我很好奇,是怎样的力量,使得文化、宗教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能够诞生?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几千年兴盛的古国变得如此贫穷落后?喔,这本书里给了我们解释,因为文化是保守的。我总在想,是什么使得人会对以前的事物感到向往?估计是神秘吧。人人都有好奇心,人都对未知的东西保持着向往与探究。我倒不是对文明的兴衰感到失落,毕竟事物的存在与消亡总有其原因。存在即合理,那么消亡也是合理的,只是感叹,人实在是伟大,但又渺小。既然只是世界上微毫的存在,又何必不断打着各种各样的名号搞出战争呢?就是为的利益和私心吗?既然宗教那么好,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活的那么痛苦?战争仍在不断发生呢?

很多时候是旅游,而非旅行

《千年一叹》这本书,多的是风土人情,黄沙漫天还是战火连天我们都是有些感触。但是似乎缺少一些值得记住的东西,缺少所谓的亮点。一本书通读下来,感动是有的。一旦合上,居然什么都可以这样灰飞烟灭。可以当旅游杂志看。

恒河那一段,印象深刻

我也记得,恒河的那一段那么强烈的对比,虽然这是在可以想象的意料之中,但当这对比不带一点掩饰的挑明在人们眼前,让你直视时,是那么的震撼

高考作文指导书

高中时代为装深刻,特意叫老妈买来余教授所有的书来看。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作为课间休息的文学时间拜读。看了半年,看着看着,就对余先生的文章腻了。但是那个装深刻的文风被我流利的运用到高考作文中记得开篇起就写了一堆气势磅礴,不知所云的排比句拿了个55分自以为还不错的分数。(作文满分60分)因此真心建议高三学生买来读读,对八股文考试有好处。

文明的苍茫

高中读书的时候办了一张读书卡,今天去注销,钱不可以退但可以换两本书。一眼扫到余大叔的《千年一叹》毫不犹豫地取了下来。听说大叔因为买了徐家汇大量股票,身价已经暴涨了。回来就拿着慢慢读着,仿佛自己也跟着吉普跑了希腊,巴基斯坦,印度,两河流域……余大叔这一叹,叹得可是古老文明的衰落,曾经的辉煌终究敌不过岁月的腐蚀,希腊现在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的资金援助还不够百姓的福利,时局也开始动荡。伊拉克,巴基斯坦素来是恐怖主义的基地,曾经两河流域的文明只能在记忆中发散他的光彩了。文明的辉煌必须依赖国家的昌盛,如果中国没有崛起,那么灿烂了千年的文化恐怕也只能让后人一身叹息了吧。更不要说现在办得如火如荼的汉语桥,孔子学院了。辉煌的终究只是过去,留与的也只是记忆。

旅行,其实是一个发现.

关于旅游笔记的书目前在书市随手拈来,我没有理由的挑了余秋雨的这本书来读,关于他的书,称赞有之,挨骂有之,对于余秋雨的印象也仅仅是在一届青歌赛的点评中,他说: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叫法国,一个叫英国......还未来的及解释这句名言的出处,他哽咽着从衣兜掏出手帕逝去眼角旁溢出的泪水.全场给了他激烈的掌声.不管是真情流露还是矫情作秀,那一届的青歌赛,我记住了余秋雨用手帕擦眼泪的那一幕......这些天,吃完饭,我就拿起这本书在看,昨天看到耶路撒冷的哭墙,宗教信徒那扇永远不倒的墙,犹太信教徒颠沛流离,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土,因此哭墙成了他们心中的神圣之地,脑海中立刻涌现了许多的画面,余秋雨说,中国,不哭.因为我们一直拥有富饶的土地,没有理由去哭泣...我呆坐在沙发里,拿着书,最终没有让眼泪掉下来......哭墙,只因为这两个字,这个命名,就已经让心里的墙随之坍塌了~~我还会继续读他的旅游笔记.有些旅人,因为周游世界而备感自豪,恨不得所到之处都刻上"到此一游";而有些旅人世界因他而自豪,因为他让我们发现了世界.旅行,其实是一个发现.

无论走到哪里,总有适合你的风景

无论走到哪儿,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景一步一步向着未知出发,是每位旅行者的心愿,也是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财富,包括自己,早已喜欢上未知的诸多惊喜,好坏参半吧,就像生活是个无法预计的时间瓶,我们都在瓶中,追求最大的快乐与自由十分感慨此书的部分原因,因为开书阅字,即可感受重重的旅行气息,什么气息?作者横穿那步步为营之地,带着重重的黄土味儿,以及作者拜读上天创造的一座座“塑像”后由衷的感叹,我们也跟着感慨,也许我们不会去那里我喜欢在路上,该说很多与我年龄相仿的都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认为是新奇与自由,无拘无束与惊喜,以及延伸自我味道的最大化。这本书我推荐,作者去过的地方,也许与你所愿不尽相同或是不同,但旅行的味道,到了哪里都不会改变,不随时间、空间、地点而变质

读过了,想过了,写过了。余秋雨的文章有一种让人心灵一颤的感觉。他的文笔清秀高雅。读书的时候,像是有淡淡的清香从面前拂过。有一种洗涤心灵的感觉,使人轻松无比。最喜欢他的那首诗--千年走一回!千年的风光,千年的泪!千年值得回忆千年的追随!!!

值得一看

从地中海到中东,到南亚,这一条线路,值得一看。1946年出生,各方面经历都可算早熟的一个男人,在1999年,43岁的时候经历的一场游历,值得一看。余秋雨的文字和思想,已经足够争议,喜欢或不喜欢的,值得一看。人文旅行,思辨游记,值得一看。

让书带你去旅行——《千年一叹》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就一口气写下了读后感。世界很大,人很小;景观很多,人就一个;历史很长久,而你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面对这样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书无疑成为你去旅行最好的向导,不用花费很多钱,也不会让你身体疲乏;只要安安静静的环境,不安静也可以,只要心安静就行。当然这里的书不是旅游书,而是关于历史、关于文明、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最近疯狂迷恋余秋雨作家的书。看《借我一生》,你会悲伤于人的生命之脆弱,人的良心之泯灭,但更多的是感叹于祖母的坚韧、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以及做出改变一生命运选择的绝然,还有的就是面对苦难时身心承受能力——这不是一个可以学到的东西。读余秋雨,就不能不读《千年一叹》。只要稍知识界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向往亚欧大陆西端的那些国家,不仅仅是风土民情,还有那厚厚的浓郁的历史气息,地中海北岸演绎的浪漫故事。但是地中海东岸和南岸就不是那么浪漫了,那里充满着血腥与暴力,充满着衰落的文明。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一路走来是枪口、是铁丝网、市哨卡,除了沙漠,一般民众很难见到。你闻到战争的气息了吗?犹太人依旧在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奋战着,巴勒斯坦人也加入这一行列,那些难民们也成了政客们争夺地盘的牺牲品。两河,童年童话的产生地,曾幻想着灰姑娘与王子在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里相遇、相知、相爱;曾幻想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除暴安良;曾幻想与中华文明齐龄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历史!现实很残酷,战争县摧毁了它的一切属于高层文化,然后又剥夺了一个民族中最勇敢的、最健康的生命,结果总是留下一大堆失去文化的猥琐的躯体,去承受种种荒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片产生最早的以《汉莫拉比法典》为标志的法律文明的地方,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恒河永远的失去了泰姬陵般的圣洁与美丽。佛教已经成为空头文字。人口爆炸数量已及中国,虽然说中国人的素质还有有待提高的地方,但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但在印度,这种状况更糟糕: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人傻站着;似乎印度的人更喜欢闲荡在已经很拥挤的大街上。如果你是自驾车去印度旅游,一定要四轮驱动,外壳坚硬,因为印度人太“友好”了,为了帮你检验车的性能,他们会自觉地往你车上撞,还把它当作一次正常的消遣!(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如果你去恒河的主意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拜托之前务必不要吃东西。如果联合国硬要给每个国家、每条大河的卫生状况打分的话,恒河早已是脏乱差的典型中的典型了!回国了,就把心收回吧!从踏上亚洲土地开始,一路上悬到嗓子眼的心现在终于可以放到肚子里了。

老师也是旅行者

余老师也是个旅行者,关注的是文化,文字是沧桑的,内心的伤感的,读了有种很悲伤的滋味!!余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之前或之后都会阅读当地的各种史书,从而将该地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联系起来!!当初老师来海南时就查阅了各种文献记载,道出了海南是个母性发达的地区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

是文明的一次回望

我是余老师的忠实读者,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对他的文章感到一种文化上的满足,使我越发为我是中国人,为我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感到无比的激动,我自豪。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回归!

关于心灵的震撼

这是我看过的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书。以日记平淡而真实的叙述,;令我收获颇丰。或许是最近的诈捐门,让我越发觉得余先生的难能可贵,一个优秀而又出名的人,是很容易遭人嫉妒的。本书就如简介中,跨越了世界的原始文明。不仅仅是介绍了原始文明对比了中华文明,更给我沉重的思绪。当代的青少年,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心灵震撼。

厚重的文明

好久之前读的这本书,书中的细节已经有所淡忘了。关于文明和历史的思考,我很喜欢。记得有一篇关于边缘文化的文章,觉得写的挺深刻的,也比较同意作者的思考。真想和作者一样,去感受下其它的文化,能够面对着那么多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遗迹,感受历史沧桑。

个人觉得买这本书亏了

说实话,买了这本书才叫后悔,文字平淡得像滩死水,坚持着看完,本来很深刻的东西却让我觉得有些迷离了。仔细瞧瞧还有错别字(估计是出版商的问题)。同样是写这段旅行,我觉得鲁豫那些写的更有味道。反正余大爷,这几年净玩儿曝光度了,凡是能看到的都是苦啊,叹呀的。

这事在千年之交时,作者游历古代文明古国的经历,书中详尽的描写了这些古代文明先进的社会现状,并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从中可以了解的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并完善自己世界观的认识,很值得一读。

中国不再有几个像样的作家

卷携着微微细湿,火车停靠在苏州。竟不曾鸣笛。想怕惊醒了千年古镇的午休。或者怕惊扰了在小桥流水中构思的文人。走出站台,滚滚人流。喧闹漫天。开始失落,喧闹的现实的浮华摧毁了最后的坚守,城市是一个喧闹的寂寞。不再有小桥流水人家点缀在古道西风中。也不再有人等待月上柳梢头时人约黄昏后。钢筋混凝土修饰后的利益与物欲激不起情绪。一路的失落与沉默。那个属于文人的苏州早已流失。其实早已料到那份淡泊的典雅的奢侈。既然来了就不会退出。穿行在一个个的交叉口.向左走,向右走。不从有目的地。当黄昏如约而至时,我正在接近山塘。最后一瞥阳光没入地平线,想起几米的一副画。“我们调整好姿势,等待着寂寞到来”。当黑夜掩盖入最后一片浮华。当星光点起运河上的灯火。窸窸窣窣的什么声音传来,我心跳开始不由的加速。好像什么就要来,她正在一步步的蹑手蹑脚的接近。她还没有走,只是在白天时含羞掩纱,不易察觉。当月上桂枝时,苏曲袭来,我开始迷醉。你来的太突然搅乱了我的心跳。踩着崎岖不平的石板街,浸渍在被灯笼搅拌的昏红且掺杂了苏曲的空气中,姑苏!!!我轻轻的和着调子,缓缓地找个台阶坐下来。悄悄地窥视着她。紧张的呼吸者怕吵醒了醉了的自己,又怕惊扰了她的脚步。中国的任何一个文明。都需要安静。但很快袭来人得喧哗声,从梦中醒来。再次被熏染,再次迷醉。终于在更吵得人声中我彻底苏醒。你只给我短短的几分钟就含羞的溜走。无奈!叹息!在喧闹的人流中有几人懂你。有几人为你迷醉。有几人悄悄地窥视你怕惊扰你。苏州注定寂寞千年前的苏州已不再。经济包围文化时你就开始流失。你再也不会有一个地方让文人们停靠。你再不会腾出一个角落摆下一张书桌我竟然只能从史书中才能找到原来我们的祖先可以因一事羞拔剑自缢。我竟然只能从史书上才能找到我们的国家以前竟然如此的儒雅,知礼,尚德,推义。我竟然只能从史书上才能找到我们的祖先可以以乐会友。谁晓你美。高山常在,流水无期,知音难觅。把酒与谁?谁与泼茶?赌书与谁.........是时候走了。再见苏州。只是不要再失落至少有我

还是文明!

一本行走在中东的笔记,追寻着古代文明,虽然我们很难站到那样的历史时代去理解那些文明,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些文明的残片中寻找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灿烂。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的象征,我们很难想像古代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我们仅仅知道当旧的文明被淘汰时,自然会有新的文明来替代,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自然界的法则,是自然界的平衡。我们需要用心去阅读《千年一叹》,我们会发现里面有许多我们未曾理解的智慧,它带着我们去感受古代文明的伟大,那样的透彻,那样的真切,在现代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是否会再去探寻古代文明的魅力,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

寻找失落的文明

当你的足迹踏遍四大文明古国,你会有什么感受。遗址,宫殿,墓葬?也许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给我空前的震撼力,文学,地理,历史的交融,渗透进你的灵魂。

历史的思考

别把这本书当做游记看,只是随着他的脚步走,用心去感觉他沿途捡拾起的零零碎碎,点点滴滴;什么古迹,什么烽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切背后,他把时间的标记除掉了,让你在短短的几百天里,看到人类几千年的沧桑。

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我是涅磐的凤凰在飞翔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读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面对历史的种种,竟有些措手不及。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越是痛苦的回忆越不易遗忘,因为只有痛苦,才能把衰败的过程延缓。如今看着在纳夫里亚海边悠闲的希腊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被奴役时的痛苦,忽然发现,原来干净的痛苦也会沉淀,沉淀出一种悠闲。悠闲是对痛苦的补偿,痛苦是对悠闲的衬垫......夜深人静时,随余秋雨一起探访远古文明的遗迹,读得轻松,读得凝重......

还原真实的伊拉克

因为伊拉克近年来战事不断,国内就有好些人以去过那里来标榜自己。我有一朋友因商务原因在那段时间就经常出入巴格达,我才不至于被余姓同志和唐姓同志欺骗。建议那位朋友也写几本书:重返巴格达、再重返巴格达、再再重返巴格达···当然确实有很危险的时期,但绝不是两位大勇士标榜自己的时候!

不必叹息

16岁时送给好朋友的礼物。扫了几眼,从此被吸引。和纯粹的历史书或者是地理杂志比,文字感还是要引人入胜得多的。

走过才会更加刻骨铭心——读《千年一叹》有感

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流连过久。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死滞留人性,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会诱发争夺,任何争夺都包含着损毁。——《千年一叹》余秋雨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前几年看过他的《文化苦旅》,回忆了他自己那些年为了追寻文化的角度走遍了中国各处文化之处,这些地方或已经荒凉不堪、无人问津,或修饰过度、人声鼎沸,按照实际都不应该残留着非常多古人留下来的痕迹,然而,在余秋雨眼里,那沙漠之中的月亮湾是多么的美丽,如黑夜中的一轮皎月,冰清玉洁,惹人怜爱……这一本书,潜移默化了我的对中国大西北荒凉的土地的热情,每每提到旅行,我眼中便浮现除了那敦煌、那阳关,多想马上飞过去看一看,看看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以怎么样的形式多么美妙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啊,多想让自己的灵魂以飘渺的样子去与那深沉的思想做个碰撞,再也抑制不住自己那颗不安定的心了……这几年,恰逢公益支教等机会,有幸去了中国西北的一些地方,依然是荒凉的西北,但在我眼里却因为余秋雨的描写多了一份亲切,让自己慢慢在江浙一带城市中已经逝去的灵魂多多少少有了点苏醒……12年的暑假,偶然在书店邂逅了余秋雨的另一本散文记《千年一叹》,在书店驻足良久,翻看几页后毅然买下……书中实际上描述了一群凤凰卫视的媒体人在千禧之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走遍中东、亚洲几个国家的故事,其交通的通达性决定了荒凉程度,大多数的地方都太荒凉了。这些国家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优雅的雅典和神秘的印度,处于战争之中或者之初、之后的以色列、伊拉克、波斯、约旦、伊朗感觉满目苍夷,虽然荒凉之中带着悲壮,但是这种悲壮太厚重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只是想快快逃离。而雅典就不同了,就如同传统概念上的雅典一样,优雅、自由、象征美好。余秋雨的说法是希腊未必给人安全,却永远给人安全感,原因是它年岁太大,经历太多,接受在灾难的心理弹性超过灾难本身,这是多么让人妒忌的品格啊,就像一个阅经世事的老者徜徉在宁静安详的江南小镇……在这里,会有一种力量去监督你思考、思考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要往哪里去?而描述印度的文字中,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天底下有两种人,一种怯弱,一种逞强。怯弱者成天扮成可怜相,只想博取别人的同情,他们有时会也会夸张敌情,却又不敢说谁威胁了他们,这样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危机感;逞强者恰恰相反,决不是自己受到了什么威胁,只把自己打扮成无敌英豪,一次次向着更强大的对手对阵,恨不得立即就决一雌雄。而“恒河晨浴”在余秋雨的描述中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肮脏与丑陋,这样的印度让人顿生厌恶,与印象中的“恒河晨浴”相差甚远。记得曾经在《读者》中看到一个老妇在恒河中晨浴的美妙,圣洁中带着对灵魂的洗礼,让我神往良久,恒河究竟如此,只能让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了……身体和灵魂啊,总有一个在路上吧。

一本还没读完的书...

想想买了起码超过5年了,但始终没能坚持看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是老余的文字太深奥还是内容难以吸引我...

为文明而发的叹息

书中不难看出作者一路上对古老的中东文明发自内心的景仰之情,而同时作者也看到拥有这些古老文明的国家却因宗教,国家利益的冲突而饱受战火摧残,人民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作者也因此由衷发出感叹。

很不错的书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因为那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余秋雨写的和看的,可以把你带到很远的地方,让你思想了解你从没想过的东西,我记得,我朋友送这本书的时候还是高中,但到现在,依然觉得回味无穷,值得收藏~!

距离

从小就对散文不屑一顾,但是对秋雨散文也是熟悉的,虽然接触他的作品很晚,但是我却被这迟来的机遇震撼了,他的风格与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的高中时代。千年一叹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部游记、一次空前的采访报道,他更是一部绝佳的人类文明发现实录,一次反映当前中东格局的冒险事迹。它督促每个读者去反思,反思现在的社会现状,反思战争的价值,个人很喜欢,觉得值得一看。

感觉像是跟着老师一起去旅行~~

很惭愧的是,我当初读的第一版居然是盗版,是在新华书店楼下的小书屋买的,当时还不知道书也能盗版成那样精美,只知道老板有给打折~~~对于学生的我,还是比较便宜的。可是回家读了几页,居然发现有错别字~~~大悟。原来买了盗版~~~从此痛恨很喜欢老师的文字,还有那些同行的女主播。书中有让人深思的,书中有让人开怀大笑的,还有让人陶醉的词……目前为止,读这本书已经四次了~~当然已经改成正版的了。。呵。好书哟~~

感觉很像《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一个写中国,一个写外国。。。但作者的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千年一叹》站在了更高的地方,看着,述说着中华文化的得以延续,其他古文明的衰落和消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余秋雨老师在世纪之交受凤凰卫视之邀,随车队辗转了数十个国家,脚步遍及欧洲、中东、亚洲,书的内容也是由余秋雨老师每天在奔波劳累之后仍坚持写下的每天的日记组成:真实可感。真实可感,一是余秋雨老师此行的目的是探访途径各国的千年文化传统及相应的考究活动。很多学者只是在书本或是各种经验交流中发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感受,而余秋雨老师此行,是真真切切的到达了学者们口中的文化所在地,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识功底,对各国的文化沿袭与发展做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每天赶着这一天的尾巴写下来,没有经过多余的加工,这样的文章才会更有说服力;真实可感,二是整个车队在行驶路上的经历的:有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不吃饭不休息的时候;有一次次在入境检查时遭到检查员的刁难;有为躲避可能的危险深夜行军的体验;有在国外对那里食物难以下咽对中国菜十分渴盼的体会………我对古典文化了解的不多,所以对余秋雨老师主要的文化方面的文章不怎么感兴趣。但像我这样的读者也依然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历险记来读也是不错的哦。

值得读的一本书

很多年前读过的书了,总的了解了文明发展的脉络,事物总在否定之否定中,结果变得最初的文明衰落了,如想要流传下来,就是肯定自己的文化,大力发扬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否定。

走于文明

写日记的人多了,本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告诉你它是余秋雨写的,就有些不一般了。想窥私余先生隐秘的人恐怕要大大的失望,这些日记与私人无关,只关乎文明。上个世纪末,凤凰卫视组织了一场气魄恢弘的远足,要在世纪之交,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一一拜访。人类文明的历史终究从何算起,怕是不会有定论,我们已知的文明只是小小的一角,还有更多的传承已经迷失在时间的荒漠。也许下一场考古的大发现,就会将现有的认知统统都击个粉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三星堆遗址重见天日前,世人都把李白诗里开国茫然的蚕丛及鱼凫当成神话传说臆造出来的人物,但是四川出土的精美青铜面具昭示这个古老的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国的文化构成了东方哲学主要源头,而西方哲学则来源于希腊,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就是以希腊作为出发地,沿途拜访,最后从尼泊尔回到中国,这样一个循环除了路途上的合理外,不知道是否还有另外的深意,以西中的哲学渊源为起点和终点,是否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回眸?发达的西方文化,从希腊走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巨人般的人物,至今仍然是西方哲思精神基本准则的缔造者,还有那体育盛事的奥林匹克,奥林匹亚山上希腊众神说不完的故事,都太过辉煌,太过耀眼,在余秋雨看来,文明过于绚烂,必然要引起野蛮的眼红,将其砸的粉碎才肯罢休,希腊是这样,埃及是这样,巴比伦是这样,波斯是这样,印度是这样,更不必说苦难希伯来文明,它们都被征服和奴役,被一双粗糙丑陋的大手扼住了咽喉,有的就这么彻底咽气。埃及的文字它的后人早已不能识别,比起来,我们中国还真是幸运,再怎么乱怎么苦,文字总是能流淌下去,又有大量的史料文字做血管,血脉就这么不断的延续到了今天。把文明比成巨人,几千年前,中国这个巨人旁屹立的邻居死的死,散的散,巨人希腊解体,以另一种象形潜藏在西方。剩下的巨人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都魂飞魄散,在地上地下留下零零星星的尸骨。孤独四望,都是些年轻的后起之秀,古老厚重的脚步,将迈向何方?要说看得最心疼的还是恒河那一路,佛教的发源地居然没有它的容身之地,我以为印度应该是遍地寺庙的佛国,谁知却是种姓的奴婢。释迦摩尼,你留下的雨露,滋润了世界上千亿的信徒,却无法将生你养你赤地千里的故土渡出苦海,恒河边那种对生命的漠视,那种把文明盲目的曲解,实在是对文明的最大讽刺。文明没有不朽的,既然这样,文明史就是很多不同地域时间的文明的接力,它们究竟是相互承接还是相互摧毁,或者压根就是不同的过程,有的开始,有的毁灭,再开始,再毁灭,最终看去它们是曲线的上升还是下降?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物质文明,会不会是一种倒退?破坏自然,破坏道德,最后一朝醒来,我们会不会又在追悔中把现在抛弃的东西,以千万倍的代价,耗费心血地,一一寻回?如果有轮回,一万年后,我会不会是一个野人?

精神的旅行

很早就想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去看不同的风景,去听不同的语言,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去体验独特的风俗....这都让我憧憬已久。可是毕竟资金有限,就算有时间也去不了。因此有时就会有些莫名的失落,可能是因为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一遇到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一口气看下去了,之后就了解到,原来还有精神上的旅行。《千年一叹》里面记载了余秋雨在千禧之际的在中东的很多地区的游历,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描述和记载了当地的文化古迹,给人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看着他的书就好像在跟他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和思考。思考那曾是文化繁盛的地方如今却衰落的原因,再回过头来思考中国的文化命运。让我体验了一次精神的旅行。而后不禁想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话。

千年一叹

耶路撒冷三个宗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方式在这里吐纳着无数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层层神圣的悲情叠加给这座城市。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与民族问题紧紧相连而历尽艰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结果,原始的悲剧意识中又加入了历史的悲剧体验,谁都有千言万语却谁都又欲哭无声。这种宗教的悲剧感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于争斗。因此,耶路撒冷的路途也有多种方向,在淤积着无数次毁城血泪的街道上,每天存在着相知、相融、相悦的无限可能。

旅行的时候,你会记日记吗?

旅行的时候,你会记日记吗?很久以前,家里还能收到凤凰卫视的时候,知道凤凰卫视,在千禧年里,搞了这样一个大型的活动,叫“凤凰千禧之旅”。由余秋雨同志带着一大拨子凤凰卫视的美女主持,从中国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中东、中南亚等一系列国家,探访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兴衰。每天凤凰卫视都会有段直播的小片断,余老师和主持人们来一个每日一课,汇报一下这一天的行动~~那时候,毕竟还小啊,玩儿还玩儿不过来呢,哪管得了你这种文明他那种文明啊~~逛书店的时候,也就是跟风,败了一本余先生的《千年一叹》,光从名字就能看出历史的厚重感吧~~回来随手翻了一下,不得不说,余老师实在太文艺、太文学青年,厚重的历史压着我细小的脊梁,实在透不过气儿~~这本书总的来说,没大看懂,所以也就一直摆一直摆,一直摆到了今天~~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凤凰卫视一行人探访古代文明的过程,还探讨了它们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余老师太文学或者说太文艺,关于文化方面的东西先抛开不说吧,因为实在要说,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想学历史,还是买本书看看比较靠谱~~我就说,如果叫我长途旅行中,每天坚持写个日记,就是件实在不太容易的事情~~他们去的地方,说是文明古国,现在看来都是欠发达地区。物资匮乏不说,像中东这种地方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啊~~还能在忙累了一天之后,提笔不光是记录这一日的行程,而是由看到的文化现象展开来深度剖析,真非一般人能干的了的~~即使很多人说余老师太娇情,我还是得替他鼓鼓掌~~去年看广播节目主持人王丹去马代的照片时,我就很奇怪,她好像一直都在写日记写游记,怎么同样是去马代,我除了用相机拍拍眼前看到的景致,就再无文字性的记录。要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心情真不错啊,这种话太空,连写都不要写~~那其它的呢?如果没有场景,哪能写出这么多清丽的文字?说到底,还是很佩服那些以文字记录行程的强人们啊~~09-04-17

身体力行的大作

中国人知识分子,喜欢坐尔论道。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只是游山逛水似的。《千年一叹》中的余秋雨,坐着汽车冒着生死,从希腊开始,穿越阿富汗,走中耶中撒冷,亲临伊拉克,住进伊朗,坐在印度的恒河反思,在泥泊尔的雪国中写作……尤其是余秋雨以亲历也见闻,对古文化明思考,对民主印度的反省,对伊拉克与伊朗这些专制政权的文化解析……可谓是大家与大视野……

回头再看竟大半不记得

不知道为何看完之后总有一种感觉,余先生在游历大半个地球,穿越数个古老文明之后写出的貌似日记的文章,竟然令人有些失望。历史书式的日记(或者你们认为散文),千篇一律的感叹,完全不知所谓的歌颂,略微有些虚假的哭哭啼啼,总的来说,真的是有些名不副实了

记得当时年纪小,十分崇拜余老师

不能过分批评余老师,毕竟当我年纪小的时候,不少的文化常识历史知识都来自于余老师的书。可回头看看,多看一眼都想吐。

千年一叹让我感叹

说出来不怕人笑话,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余先生的书。之所以让我读起来有如行马天空也许与我薄弱的世界历史有关,但是无论怎么说,站在积累了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迹前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来阐述人类上千年的灿烂文化毕竟还是大气的,那么,这本书也是值得读的,甚至是几遍的读,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历史是过时的。

...

忘了具体是那本书带我进入敦煌莫高窟凄凉的身世 见识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风雨飘摇中的无可奈何 当融入五千年的文明兴衰中 个人得失早已无足轻重

为了写作而写作

为了写作而写作,有些流水帐的感觉,既不象日记,又不象散文,把每天布置的写作任务硬要与历史联系到一起,可想而知余先生“恶补”的结果了。

追寻古文明的痕迹

" 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余秋雨考访历史文明古国,足迹踏过希腊、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寻觅文明的遗迹,找寻遗失在历史长河文化的影子,比较中国文明延续的渊源。古希腊文化璀璨,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人们记住迈锡尼不是因为他的曾今历史,而是因为荷马史诗,手无寸铁的文人却在历史长河闪光;希腊人崇拜健壮,喜欢运动,奥林匹亚是历史运动会的先河,那时人们会裸体运动会;希腊人有名的闲散,喝咖啡、钓鱼、闲聊是最大的爱好(腐败啊,所以债务危机)。埃及的金字塔是人来的人文遗产,在至少四千七百年前,什么样的科技程度、什么样的人力财力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古埃及也应该留下可让后来人解析的灿烂文化,可惜罗马占领埃及后,将古籍终止。埃及的五千年历史,可以划分三个阶段,起初三千年是法老时代,中心在孟菲斯;然后一千年是希腊罗马时代,中心在亚历山大大港;最后一千年是阿拉伯时代,中心在开罗。卢克索尼罗河西侧传说是神灵和亡灵居住的地方,而哈特谢普索特女王祭祀就坐落于此。太阳神庙是埃及每位法老上任过来朝拜的地方。耶路撒冷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是耶稣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是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所以,耶鲁沙冷历来都是是非之地。在途径耶路撒冷的路上,死海的美不可言喻,朦胧中的梦境。约旦佩拉特在公元前一世纪,作为交通枢纽的驿站繁华至胜,精美绝伦,而后渐渐衰落,以至于今隐秘世间,不被世人铭记,却在孤寂中辉煌,逃离了文明的视线,与清风明月为伴。约旦国王侯赛因在一个小国中,采用柔性外交政策,将一个小国在大国政治中有一席之地,保障了约旦的独立与和平。希腊文明受古埃及影响,而古埃及文明又深深的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牵挂在一起,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两河位置,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从小学课本中,底格里斯河就是人类起源之地。伊拉克位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属于浮在油海上的岛屿,而这么富裕的国家却由于禁运人民过着凄惨的生活。国际社会的制裁并未让独裁者得到相应的处罚,最底层的民众却为之买单。一千零一夜来自于伊拉克,全书起点,国王每日娶一位新娘,并在第二日早上杀掉。一位聪明仁慈的少女,为了解救人民,主动嫁给国王,并每晚讲一半故事吊国王胃口,持续了一千零一夜,最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伊朗拥有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居鲁士和大流士,以极其开明的政策和勇敢的远征,创造了波斯文明,拜火教盛行一时,版图一度达到伏尔加河流域和印度河河谷,时间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后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但其极其宽容的保留当地文化,后又萨珊王朝,然后被阿拉伯打败,伊朗进入伊斯兰时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都已发展的蔚为壮观,技术和文化都辉煌一时,然而现在的巴基斯坦没有了祖先们的追求和勤劳,看不到希望。古代远行一般有四种人,商人、军人、诗人、僧人,僧人因为心中的信仰,义无反顾,追求其精神世界的推崇。相比玄奘,僧人法显先两百年过来访问印度河流域,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尔米斯高原,一度到达斯里兰卡。当时佛教出于大乘时期,等待玄奘考察之后,犍陀罗佛教已处于密教时代了。在印度,一行人经过新德里,脏乱差;泰姬陵,童话般的世界,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沙杰汗为了爱妻举国之力建造传世之作;圣雄甘地怀柔政策最终得到各方理解,却依然死于极端人士之手;菩提伽耶,释迦摩尼顿悟之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恒河,印度人的信仰,在恒河下沐浴、死去。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享受绿树葱葱、雪山溪流、阳光鲜花、古朴村落的纯自然风光。作者以尼泊尔作为此行的终点,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总结一路上思绪,鉴别同中国的异同。中国文化得以保存,由于地理位置封闭、文化容量巨大、统一的文字体系、中庸之道、科举考试,让古国文明不至于陨落。"

时空是奇幻的

一本穿越千里,跨越千年的书。可惜老余没有这样大的能力驾驭。也许是因为书稿都是在路上匆匆的写成的笔记。让人不免觉的老余是个导游。我也匆匆的读过,平白沾上了千里风尘。看完后两手空空,心也空空。让我遨游在时空的奇幻中却不是因为老余的千年一叹。为了一声叹息的轻松不如去喝杯茶晒晒太阳,看看庭前的花草。叹息沉重的让人睁不开眼,让人再也不愿意翻动那本故着轻松的笔记.

文化启蒙教材

记得是02年,余秋雨的这本书刚刚出版,大年初三,我便跑到新华书店,小心翼翼的端出来这本书,当时甚是喜欢,时值初三,却可是把这本书看到了烂页,如痴如醉的程度,回想起来实在惭愧,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状态了。

一个行者的文字

初中的时候一个哥哥哥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散文,看的第一本就是千年一叹,震撼很大吧。最喜欢的应该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合上书本,就是能看见那个从容的时代,步履坚定,可以看见不同变换的那个站在避暑山庄门前的背影···

不及《文化苦旅》

余秋雨还是余秋雨就是换了一波人,换了一个地关键的是换了一个身份:商人此时的余秋雨看起来不像原来那样的诚实的文人而是有更多的商人味道书厚得像在累字赚钱!不过对于有考试需求的学生仍然可读。

以史为鉴

文明最大的悲哀不是无法传续,而是彻底失去解读能力,沦为仅供瞻仰而不能参悟的丰碑。中国文明最伟大的地方,不仅在于她漫长的历史,更在于她的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解读秦汉的文字,熟悉的好像阅读一封来自远方挚友的信件。”余秋雨先生说的真好!如美国这样没有历史的国家,因为没有传统的包袱,自然可以轻装出发,后发先至;然而我依然相信,五千年文明史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包袱更是无价的财富,只有以史为鉴,方能厚积薄发。

假大空

假大空也不是不好,起码气势磅礴,但总是假大空就没劲了,文人有点傲气和霸气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散发着上海优越感的色迷迷老男人不知是谁给他的自信和厚颜?

这一叹,早已陈酿千年···

当他决定迈出那第一步,世界为之震撼,历史为之一叹。那些沉睡已久的历史,就等着那一刻的开启,他是一位勇敢的骑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旅者,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挑战尘封的历史,游遍世界各地,笔下道出了千年的一叹。这一叹,早已陈酿千年,只等谁来开启···

你无权批判。

对于余秋雨,我一直很矛盾,我惊叹于他优美灵动的文采和独到新颖的文思,我喜欢他的悲天悯人,喜欢他的怀古伤今,喜欢他的忧国忧民,喜欢他苍凉的笔锋,喜欢他沉痛的叹息与低吟。但我却厌恶他对于不喜欢不了解的国度的居高临下和恣意批判。事情源自于《千年一叹》。我看了他在印度的游记,他笔下的印度,完全是个环境脏乱、民风庸俗的国度。他不喜欢印度人爱看热闹的小市民做法,不喜欢印度人口的众多,不喜欢被印度人视为“圣河”、“印度的母亲”的恒河,且毫不留情的以六个字作为恒河之行的题目——“我拒绝说它美”。余秋雨先生,我想,作为一个文人,你应该懂得对别国起码的尊重,恒河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就等同于黄河与长江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试问,倘若一个外国作家大肆嘲讽我们的母亲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会是什么感受?况且,你真的了解印度文明吗?真的了解恒河吗?你是否知道,恒河的水是可以自净的,尽管它看起来秽浊不堪,但迄今为止它还没有让任何人感染病菌以致得病死亡。我觉得,这也是恒河神圣的地方之一,它包罗万象,它洗去人们的尘俗,它吸纳了别人的污浊,却依然圣洁无比。至于人口多,这是别国的政策问题,你无权发言,更不能用来和中国相较,自欺欺人的说:“呵,我国人口还算少的啦。”现实和想象总有差距,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可以用更柔和的笔调委婉地指出,全然不必说得这么毅然决然,不留一丝情面,一副“青歌赛”评委的嘴脸。我想问问你,旅游的目的是是什么?答案我不确切,但我可以肯定,绝不是为了批判,为了在别国找自信。去一个你不喜欢的国家旅游,这有意思吗,达到旅行的目的了吗?印度是一个神秘古老的国度,很多东西你不了解,就不要妄加评论。尊重,是做人的原则。

千年一叹 摘录

1、可口可乐打败了奥运精神(希腊)2、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3、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4、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5、后人读得懂就读,读不懂就独处一隅,等待着更遥远的后人6、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7、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8、不被热情或愤怒所扭曲,才是大文明的气象。9、贫困因为失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才真正变得不幸10、在异国他乡营造他乡11、小国家的大政治家(约旦 侯赛因国王)12、孩子总是让人心动。13、伊斯法罕,世界之半。14、旅馆对窗是棕黄色的山脉,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到伊斯兰堡后伪装得病,到这山上去休息,其实是悄悄去了中国,开始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15、佛教集中智慧思考人们如何通过熄灭欲望、无我无执、博爱众生而进入宁静解脱的“涅槃”境界,成为彻底摆脱人生苦厄的觉悟者。16、想来两方都是要作国家形象的近距离对比,只要对方做了什么,另一方一定追赶,直到打个平手才安定。(印巴)17、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8、未被有效管理的贫困社会必然喷涌出来的巨大混乱和恐怖19、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恒河文明20、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这座国门很气派。21、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历史给我们带来的

读完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一起走过了这些路,北非,中东,南亚,可能这些地方自己无论是旅游还是工作什么的都不会作为选择的。文明,湮灭,冲突,战乱,集权统治,真的太多悲伤的字眼出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当作者到许多地方时,都会出现小孩或一些乞丐敲打车窗要钱的描写,那种许多人一拥而上乞讨的画面真的只在电视上看到。失学的儿童儿童在街上游荡,破旧的医院挤满了瘦弱的人, 而墙上却仍挂着当权者政治宣传的画报。小孩和妇女被当作引起人们怜悯的武器。确实,人民的痛苦对一些统治者确实无足轻重,而更可悲的是,人们已经习惯贫穷,压迫,他们没有气力更没有”心力“,原以为这些贫穷只会在非洲成片出现,可战乱带给人们的又岂止是这样。人类已如此脆弱,面对自然的灾害已无力,却还要来承受来自同类的伤害。人类真的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文中提到文明造的孽,文明的冲突产生了仇恨,而仇恨是一切痛苦和冲突的根源,巴以冲突,巴印冲突,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可是,我想,无论是什么宗教,既然能够被人们接受,能够流传到现在,那基本的教条必定有爱,善良等正义的情感。宗教信仰必定不能把人变的残忍。或许,放不下的只是一些当权者,毕竟,记性太好,很是碍事。在历史恩怨面前,要有一笑而过的大气和聪明,而不能把他们变成仇恨的种子。因为,历史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它提供的经验。


 千年一叹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