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血色黄昏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500420385
作者:老鬼
页数:614页

章节摘录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盟军分区的大院,找到了赵司令员的家。  那小鬼头儿很热情地打开了门,把我们带到他父亲的面前。  “啊,你们都是北京来的红卫兵,欢迎欢迎。”  我们坐下后,由雷厦开讲:“赵司令员,我们从心眼儿里喜欢内蒙古大草原,真心地想来这儿插队落户,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但盟安办却以没经费为理由,拒绝接收我们。现在我们身上的钱很少,坚持不了几天,就要没饭吃了。希望您能批示有关单位接收我们。这是我们写的血书。”  4张血迹斑斑的纸,给了赵司令员个冲击。他有些感动地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我反对你们这样干。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内蒙古草原,精神可嘉,我们当然要支持,完全支持!” 他马上掏出钢笔,在我们的一份血书上批示:“请盟安办予以安置。”  赵司令员是个老八路,很和气,没架子,面貌端正,跟他的小鬼头儿子一样,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印象。  经过千辛万苦,我们终于成功。盟安办把我们分配到两乌旗巴颜盂和牧场。P6  半夜,我身上盖的羊皮滚掉了,一下子给冻醒,只好当“团长”。蒙古包顶上有个通气透光的大圆窟窿,透过它能看见大上的星星。外而实在太冷,不敢伸出手把羊皮盖上,只好硬钻到雷厦的被窝里。  涌进一股冷气,雷厦叫唤起来:“哎哟,哎哟,你这脚跟冰块一样。”我俩屁股对屁股,裹紧了被子,继续睡觉,可怎么也睡不着。透过一缝隙,望着蒙古包顶上的窟窿,想起了白天到达东河与牧民见面的情景,气氛冷清,根本没人欢迎。只有两个黢黑的蒙古牧民骑着马,呆漠地望着我们,脸上连点笑容也没有。他们用蒙语叽叽咕咕一阵后,纵马扬长而去,跟报上说的完全不一样。  我迷迷糊糊地回着来到草原那一刹那的感受。  早晨,蒙占包里酷冷似刀,谁也不敢起来。直到上午11点多钟,老牧主贡哥勒从外面带了一把枯草,放进炉子里,又在枯草四周摆了儿块干牛粪,为我们点着炉子,包里有了热气,大家才战战兢兢地从被窝罩钻出来,趁热穿衣服。  贡哥勒来到外而,在严寒中为我们杀牛。他把牛的两条前腿攫到犄角后面,根本不绑,就在牛的胸膛上割个小口,把一只瘦瘦的胳膊伸进牛胸腔里掏心,掐断一动脉管,牛马上就死,比汉族杀牛要科学得多,省事得多。之后,他开始用把破电工刀剥皮剔肉……他的得勒背后也缝着一白布条,提醒人们他是个牧主。

媒体关注与评论

  8年的内蒙古草原生活,憋了一肚子话要说,于是提笔把这一切写了出来。  在那动乱的年代,凡是有知青的地方都会有许多悲怆感人的故事。本书只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之一粟。它算不上小说,比起那些纤丽典雅的文学艺术品,它只能算是荒效野外的一块石头。  不论风吹雪打,日晒雨淋,也不论世人如何评说,这块沾着泥污的石头将静静地躺在中国北方的大地。

内容概要

老鬼,1947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4岁时来到北京父母身边;
小学— 华北小学、育才小学;
初中— 北京师大一附中;
高中— 北京47中;
1968年冬,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插队;
1976年冬,离开草原去大同矿山机械厂当工人;
1977年底,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毕业后曾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任编辑,后调到《法制日报》;
1990年,应美国布朗大学之邀,在该校英语系写作中心做访问学者;
1995年12月回国。
主要著作:
《血色黄昏》
《血与铁》
《母亲杨沫》
《放“下河东”》(待出版)
《河北的彭德怀—胡开明》(待出版)
《不屈的老囚徒》翻译作品(待出版)等

书籍目录

一 抵达内蒙
二 冷峻的草原
三 抄家
四 分裂
五 英古斯的风波
六 兵团接管
七 八比零
八 为发枪奔走
九 驯烈马
十 血的较量
十一 加紧防御
十二 同情
十三 开门整党
十四 决定写信
十五 爱整人的指导员
十六 猝然一击
十七 老沈目的达到了
十八 血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你讲述了文革时期,以一个北京知青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展现了知青在内蒙古草原的激情生活,他们狂热地劳动,草原却被一片片沙化。主人公林胡因给也因为给指导员提意见被不端打成反革命,挣扎着度过了那段岁月……本书还原了一个时代,还原了一段历史。

作者简介

本书为你讲述了文革时期,以一个北京知青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展现了知青在内蒙古草原的激情生活,他们狂热地劳动,草原却被一片片沙化。主人公林胡因给也因为给指导员提意见被不端打成反革命,挣扎着度过了那段岁月……本书还原了一个时代,还原了一段历史。

图书封面


 血色黄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坦白的说,书里的主人公那种尚武精神我很不赞同,本来用言语和态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真的要用武力来解决吗?他的这种性格促成了他的遭遇。至于他对父母的态度,怎么说呢?他四岁才来到父母身边,我觉得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联系。他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当然长大了会表现出来,我觉得这是做父母的没尽到责任。当然,年轻人一腔热血,做事不考虑后果,个人英雄主义,这在当时极左的环境下也是很普遍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红卫兵没有一点好的印象,他们打砸抢,他们押着人去挨批斗,(为什么一开始是政府团结的对象到了那个时候却成了批斗对象?这是不是极左?)《兄弟》里的父亲不就是被他们活活打死的吗?难道出身不好,外出接回家的妻子至于死吗?在他们眼里,这些人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人民的敌人,是专政的对象,把他们消灭是理所当然的,是为国家和人民除害。但是,看了这本书,我也才了解到,原来上山下乡的,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的,也是这一部分人。由此联想,他们做的,错难道真的在他们吗?其实他们和那些批斗对象一样,都是那个历史问题的牺牲品。所以,我们国家现在才要发展经济,才要从各种运动中解脱出来,才要让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是何等的幸运!有一个想法,象主人公这种性格的人,在别的国家可能根本没有人非议。但是在中国这个儒家思想大行的国度,要做以拳头立足的人是太不实际的了。
  •     “有这么一个大厂子,里面有数以亿计的职工。从前只有一个扩音喇叭,握在厂长手里。隔三差五,厂长举着喇叭说这说那,大家在边上交头接耳,使劲儿点头或者暗自不以为然。但是特别响亮的,始终只有那么一个声音。后来过了些年,这大厂看到别的单位都先进和谐了,心里难免痒痒,就采购了一大批话筒。有一天开大会的时候,每个人手里都发了一个。然后把这么多话筒都串在一个叫互联网的时髦玩意儿上面。又是扯线又是插电,一番忙活儿过后,厂长说,好啦好啦,现在大家都可以随便说点儿什么了。数以亿计的职工举着话筒面面相觑。这……这啥玩意儿啊……说啥呀?咋说呀?……有些人试探着轻轻拍了拍话筒;有些人开始对着话筒吹气,呼呼呼——哇靠,真的能响!慢慢地大家胆子就大了,开始对着话筒说话。一开始还比较谨慎,夸厂长帅、说厂子福利好,后来渐渐发现,只要没旁人特别盯着,混杂在一大群人里面,说什么都不怕被单独揪出来。于是就有小声的抱怨出来了,有胆大的开始骂了,有忠心耿耿的继续夸。还有捣乱的唱歌的,有自言自语的,有得意地笑的,有想到伤心事大哭的,也有些还没想好说什么,对着话筒清清嗓子,又清清嗓子,接着喉咙一阵儿乱响、吐出一口浓痰。很快各种乱七八糟的声音,就嗡嗡嗡响成一片。谁都顾不得别人能不能听见了,也不管是吐痰还是放屁,自己先喷个痛快就好。于是这个插满话筒、叫互联网的时髦玩意,成了一个比嗓门的东西。当数以亿计的话筒发出的啸叫纠结缠绕,大家都不大乐意了,互相嫌别人声音太大,或者嫌别人说的自己不爱听——这不,有些人在那儿自顾自地说着,另一些人听着不顺耳,就纠结一帮人围成一圈声讨起来了。开始还有理有据地批评,后来蹭出了火儿,就干脆开始破口大骂。从生殖器到对方的女性直系亲属,再到挖掘对方童年阴影陈年往事曾经犯过的生活错误,无所不尽其能。其中就有那么些个倒霉蛋,做了一些错事被人抓住了把柄,连张嘴反驳的底气都不足。愤怒的同志们一哄而上,死死揪住他的小辫子,举着话筒痛骂。里面有那么几个眼尖的,忽然认出被许多双脚踩着的倒霉蛋,是XX车间的技术工D。这个发现让愤怒的大伙儿一阵惊喜,‘原来这傻叉是从这儿来的’。有一些正直的同志得知这一发现,干脆连话筒都懒得用了,抄起一条长凳就直奔XX车间职工宿舍。踹门砸玻璃,扇老人揍孩子,把倒霉蛋全家老小好好收拾了一顿。完了还特得意地跟旁边的人说:‘我这人就是太正义了,天生的,天生的。’……”咳……这个蹩脚的寓言,我写不下去了。就像你看到的,我本打算探讨话语权的下放、自由意志的双刃,打算说一说互联网这个东西、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改变和影响,但是后来,我还是忍不住影射了一些现象,忍不住把寓言变成了素描。毕竟是个粗人啊,我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最要命的是,我已经失去了冷静从容的客观立场。本来还企图装装高深、装世外高人般轻挥鹅毛扇呐,后来就忍不住兜起扇子去拍一些东西。我已经坐不住了,屁眼里烟熏火燎。那么好吧,我就有一说二。我惯用的套路,还是先回忆。我读《血色黄昏》是在大学,在图书馆,从早晨到下午,从《血与铁》到《血色黄昏》。两本书一气看完。我合上书的时候,外面也是个血色黄昏。我望着天空好大一片残阳,脑子里好大一片晕眩。我得动用这个词儿:恍如隔世。我觉得这两本书都说不上文字有多么好,结构也乱得可以。但是书里的一些东西把我砸晕了。有好长一阵儿我陷在纠结中:这到底是一本自传还是一本小说?但无论它是什么,让我晕眩的都是同一个原因:我觉得书里面的世界、里面的人性,太陌生了。陌生而遥远。有一种说不出的沉甸甸的东西压了我好几天,让我看每一个人的时候都疑心重重。我开始对人这个东西充满了下意识的恐惧。就像那些狼人片僵尸片吸血鬼片,我怀疑这世界每一个人的身体下面都藏着可怕的暴戾。即使那些看起来友善和气的人,不知道在什么特定的时刻,它们就会目露凶光,獠牙暴长,把你撕碎吃掉。我开始怀疑人性这玩意儿,开始怀疑友善和气的真实,怀疑人心的材质和血液的温度。你不能怪我太多疑。那十年里发生的血腥残忍,足以粉碎任何人对真善美的信心。我总觉得,已经过去的历史,无论怎样言说,可以Replay,却无法感受。那些残忍和血腥你看得到,但你永远都在局外。所以我只能这样想,那样的一个十年,我把它想象成一场恐怖电影,一部漫长的暴力血腥的B级片。我可不可以这么说?一种红色病毒传染了几亿人口,让人们狂躁、发疯、青筋暴跳、眼睛里涨满血丝。让父不父,妻不妻,友不友。让兄弟反目、母子相残,互相撕咬头破血流。群尸走上街头,广场塞满走肉,大太阳底下吸血鬼横行。几亿人疯了,没疯的也都装疯了。就像B级片里常见的镜头,僵尸们成群结队地暴走,要想脖子上不被咬一口,就只有目光呆滞地混入尸群,装成另一具活死人。就像所有出色的恐怖片都能给我整晚的噩梦,那样真实的《血色黄昏》,阴影笼罩了我很久。但不管怎样,它毕竟是个故事。我这样安慰自己:那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人的变异,人性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这种自慰在越来越多的生活阅历里,终于被逐渐推翻。尤其是出现了互联网,出现了互联网上越来越庞大的暴民队伍,出现恐怖的人肉搜索。其实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怀个恶意的犯罪,而是从善意出发的恶行。37年前红卫兵目光炽热走上街头,裹杂着荷尔蒙和暴戾天性的,不只是不受约束的自由的蛊惑,也有崇高的理想和自以为神圣的道德感。整齐划一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因为它有可能指向危险的地方。37年前的鲜血已经给了我们教训,却又那么轻易的就被忘记。借着正义之名和道德力量,37年后红卫兵们死灰复燃,还魂为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团。从最早猫扑诞生的概念,到天涯上虐猫事件的发威,再到地震后的die豹事件,人肉搜索已经成长为规模浩大的毁灭机器。约两个月前发生的die豹(下面简称DP)事件,我后知后觉。当我开始关注和思考,事情已经结束,但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声音仍然持续了很久。在这些声音中,大部分的意见是:“当事人活该,纯属咎由自取。”当然也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这里面发出了不和谐音,但是往往被群起而攻之。其实我觉得“绝大多数”和“一小撮”,都没有必要相互说服,因为他们的视线并没有落在同一个地方。“绝大多数”急急忙忙做出的,是道德判断和罪有应得的结论,而“一小撮”想说的是:这个“罪”,我们是否有权利来定。问题不是:“DP是否无罪”——问题是:“DP应该由谁来定罪”。很简单的问题,却被正义的狂热和维护道德的冲动淹没了。我总爱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小偷在摸腰包的时候被逮个现行,他是不是就活该可以被群众揍死?如果看这篇文字的人,你的答案是“是”,那么你可以立即关闭这个页面,或者直接下拉到底部去回复“LZ是SB”。如果你的答案为否,那么我就这么说,没错DP活该,罪有应得,但是审判和惩罚,都轮不到你。无论你是怀着正义感的好公民,还是互联网上某个角落的精神领袖,都轮不到你。有理智的人都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审判定罪,是国家机器的职能,普通公民无权代劳。即使再罪大恶极的人,也有其最基本的人权。但是红卫兵不这么认为。一个畸形的时代,无限放大了热血青年的权力。如果说最初的高举红宝书是自发性的清洁运动,那么打砸抢就是在大人放纵下恶童的恣意妄为。鲜红的血从人的身上流出来,从有血有肉的人身上流出来,从一样有妻儿老小、有善良卑鄙的“人”身上流出来,从法国革命的断头台上流出来,流到苏联的白色恐怖,流到中国的十年文革。“以正义之名屠戮”,也就是最安全的释放暴力,当群众们目光雪亮整齐划一,不容于眼皮的砂子就被踢出了人类社会。就像红卫兵的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人肉搜索也经历同样的过程。这里有一段记录,来自事件过程的整理者:“2008-05-16 21:29:28 青儿 - 制服诱惑小娘子 我决定,要帖到天涯去. 2008-05-16 21:33:56 李金花儿 (成都) 我正有此意,那就拜托楼上的了。人肉一把。把Y揪出来 2008-05-16 21:36:45 Saireny|去看范晓萱 您也去吧~!人多力量大……”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十年,人肉搜索从自发无意识,已经演变为可怕的自觉组织。在“正义”的冠名权下,暴力公然横行。“人”不被当作“人”,被剥夺了人的基本权利。阶级划分重整旗鼓,思想肃清运动卷土再来。37年前的场景重现,地点由批斗大会转移到了网络论坛。我们可以看到,文革十年,人性倾轧扭曲,真正恐怖的不是这扭曲的过程,而是这扭曲被视为正常,公然的暴力和对人权的磨灭被视为理所应当。作为37年后的还魂之体,人肉搜索的恐怖,也不在于被人肉的过程,在于人肉的方式被拍手称好、被怂恿纵容、被传染成集体性的暴力发作。当眼红牙利的群尸暴走,不正常的倒反而是那些没被传染上病毒的人。 就像纳粹、红卫兵、脏毒和人肉炸弹,恐怖分子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恐怖分子,而把自己当作真理和信仰的维护者,残害了同类却自以为拯救了社会。而最大的恐怖,总在身边看不清的地方。在豆瓣里攻击DP的一些马甲的主ID,有一些曾经是DP的朋友,他们也许在此前交流读书、电影和音乐,对等而相互尊重地交谈。但这些微薄的人情,是那么脆弱。当事件发生,他们换个马甲就过来整她。像那些目光炽热的红卫兵,他们觉得自己手里握着真理和正义,就有理由进行残忍伤害。我常常想,文革十年过去之后,当人性回到正轨,那些六亲不认、大义灭亲的红卫兵们,又怎样尴尬地面对自己曾经的亲朋?人性永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不可捉摸。海因莱因在《严厉的月亮》中,构造出一个月球监狱的幻想。在这个无法逃脱的巨大监狱,被放逐的极度重犯们拥有行动自由。我们很容易想象到暴力相残、疯狗互咬的血腥场面。但相反的是,这些重犯、杀人凶手和暴戾的人,彼此之间礼貌和气。海因莱因的解释是:“低重力环境是培养文明礼貌的好地方”。因为不安分的人总会“在某次‘意外’中送命”,只有循规蹈矩的人才能活下来。毫无约束,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约束。毁灭人与被人毁灭的“自由权利”对等。这是一种微妙的相互制约和平衡。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对自己的暴戾进行自我控制。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任何随心所欲都有其代价。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互联网上不受约束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虐猫女和DP没有意识到,人肉虐猫女和DP的人也没有意识到。前者后来终于意识到了,但已经付出了代价。后者仍然没有意识到,并且对他们未来可能会付出的代价毫无觉察。他们仍然沉浸在自由的喜悦中得意洋洋,恣意享受“自由的权利”,完全忘记了馅饼不可能白吃,忘记代价永远都会站在天平另一端、冷笑着对望“自由”。他们忘记了,今天自己在人肉搜索大军中可能是一员悍将,明天也许就会成为人肉搜索团指向的新对象。下一次的“以正义之名屠戮”,又会指向谁?也许会是你。也许就是我。我不是一个道德的卫道士。我也不认识DP。我只是互联网上浩瀚ID中不起眼的一个灰点,像你和他一样平常,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改变世界,在汹涌的群众面前永远都是形只影单的弱者。我知道人肉搜索的自发性是不可抹灭的,就像妄图用防沉迷系统拴住青少年,用G-FW净化空间,任何对人肉搜索的人工干预都将是可笑的。所以我从不幻想人肉搜索一夕之间灰飞烟灭。天不救人,唯有自救。能帮助我的只能是我自己,能帮助你的也只能是你自己。我所了解的全部,来自于豆瓣里一个名为“帮助她 就是帮助我们自己”的小组。实际上帮助她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真的需要帮助自己。如果暴戾和毁灭的天性,在缺乏约束的互联网上始终不能够被自我克制,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意想不到的一天,在铺天盖地而来的人肉大军中,成为鲜血淋漓的祭品。但是我们还有帮助自己的机会。互联网十年,十年而已,“低重力环境”对月球暴民的洗礼和唤醒,可能会用了更久的时间。所以我们还来得及。我用了两个月的思考,纠结出一堆文字。当我终于说完我想说的话,DP事件已经淡出人群的视线。互联网每天都有更新奇的事情在发生,都有新的焦点驱动着人们的脚步向那里汇聚。这样一篇裹脚布,到过时的今天才艰难的生产出来,注定它是一样无用之用。就像再多的文革回忆录都洗不干净十年的血迹,这样一堆文字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毫无补救。但如果我们仍然对发生过的事情无动于衷,对快意下的隐患丝毫无视,如果我们仍不愿帮助自己,那么,我们只有一个挨一个地被毁灭,或者说自毁。资料来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301035/帮助她 也是帮助我们自己 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diebao/
  •     首先说下这本小说是微博上的吐槽鬼还是和菜头推荐说想了解下文革时候的事情就看下这本吧。所以我是感觉这本书的真实性较高。最有感觉的毫无疑问是主角,一个自利的人,一个正常的人生活在文革时期,就算他做的事情当时看来如何不合理,但其实是完全合理的,一切都是自利行为而已。知青们被耍了很久,主要是因为某党不想让知识分子危害到他们的政权,不想被自下而上地改革而已,所以说很悲剧,因此很庆幸我能活在现在的社会,虽然知足,但仍会追求更自由平等的社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同样是知青的题材,比血色浪漫残酷了不止一点点,或许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不能深刻的体会。
  •     印象最深的一刻,我看书时正在喝酒,吃红烧肉。作者写到在东北连吃了好几天被冻的像铁片一样的饼,他很庆幸,因为还有的吃。幸运的活在了这个时代,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吗?
  •     历史总是震撼,文风跟人一样糙
  •     除了真实性 对主人公反感 《活着》甩它100倍
  •     就像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真实得吓人。
  •     这么好的知青小说,为何读过的人这么少?
  •     语言粗犷朴实,情节荡气回肠,内涵深刻,不愧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才能写下的血色篇章。
  •     言语粗糙直白简单,真实。
  •     能调动读者强烈情绪,恨不得把书中的一些人物扇几个嘴巴子,大骂一声:一群SB!但细细一想:如果我也打人了骂人了,我和他们何异?老鬼把这些写出来需要勇气。抄家时,林胡不住提醒自己:“对敌人仁慈就是对人民残忍;对敌人就是要恩将仇报。”人性就在敌我划分中泯灭。文革将众多复员小兵送上了社会上层的舞台,但一旦小人得志最容易犯浑。牛被宰杀钱眼泪汪汪,而复员兵王连富“见要杀的牛总流眼泪,用刀子生生把牛的眼珠给挖了出来。”这样有着铁石心肠的人,却是当时环境下的战斗英雄、积极分子、劳动模范,现在我们发现了,原来他们不是人,他们是一群被政治异化了的禽兽。一个不正常的年代,具有高度的警醒作用。老鬼对于韦小立的单相思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粗糙野蛮的时代,爱情是为数不多能够让人保持人性的美好事物。
  •     在看冯唐的杂文,突然想起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一本这样的书。
  •     其实书本身写得没什么技术含量,文笔比较拙劣,但是绝对真情实感。
  •     文字其实很一般,还是那段历史震撼人~
  •     沉重,时代缩影,一个人蛮好的
  •     一个时代
  •     很真实,很震撼!
  •     前段是流水式记述,随着实事发展,事情变得越来越诡异和疯狂,人类变得越来越卑劣和残酷,一场运动毁了千万知青青春毁了生命毁了人性。军团的黑暗和无耻今天还在继续,其专政的特性和做为专政党的武器特征决定了对于人的摧残,对国家的侵害一直在继续。后段单相思的描述和诀别的描写让人泪水不断
  •     苍凉、人性、一段哀凉的岁月,一个人的史诗
  •     历史鉴证
  •     写得相当好,我看的是1984年版的,铁铲上烙饼!!!
  •     真实的不是小说是历史
  •     致敬一下。
  •     y
  •     了解知青生活的一面镜子
  •     一块鲜血淋漓的石头
  •     还是震撼。在资讯高度流通的现在,如果再来一次文革,会是怎样的疯狂与绝望,当中国人的无意识再次被点燃,我们会希望自己的人生不如是一张白纸,吃人的社会
  •     不喜欢。崇尚暴力,无视规则,横冲直撞,充满了恶狠狠的口气。不过看完了会觉得杨沫怎么是这样。
  •     韦小立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面的田晓霞,主人公魂牵梦萦的姑娘,可都没能终成眷属。劳作的艰辛并没能使他们对爱情麻木,向上,向上,野蛮生长!
  •     中学生级别的文字水平。但文字背后的真实经历令人动容。
  •     那个坑爹的年代
  •     看到不忍读
  •     觉得自己一样在作恶
  •     非常特别的一部小说,文字平淡简朴却相当有感染力,随着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娓娓道来,带人逐渐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作者的真实生活和内心。看完之后,爱上了老鬼……
  •     感觉非常真实。但是不喜欢这个作者,呵呵。很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性格就是命运啊。
  •     一个时代的印记 作者一丝不挂的展露在读者面前 经典
  •     憋屈
  •     想起了我那可憐的爹和娘
  •     中国当代文学中少有的血性之作。
  •     高中时读的,现在重读,仍是非常难得的作品。除了这个题材作品稀缺意义上的难得,老鬼坦诚不伪饰的风格也令人赞叹。Howard Goldblatt (葛浩文)将它译成英文后也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看到有读后感评价startlingly vivid, strangely objective,确实如此。
  •     很惊讶天朝竟然没有和谐这本书,而且还再版了几次,很早就知道这本著名的纪实小说,可直到今天才认真读完。书中没有优美文字和华丽的辞藻,老鬼用粗犷直接的语言记录了历史,我父母也曾经都是知青,看完后更加了解了他们的过去,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     比较真实
  •     能让没有经历过的人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感受
  •     血色还没有黄昏
  •     行文粗粝但不乏真情实感,还原了那一个特殊的年代,揭露了一下被当局掩蔽的东西
  •     最好的一本知青小说。说是小说,其实写的基本是作者自身的经历。没有对那个年代矫情的怀念与赞美,有的只是最真实的记录——那些惨烈的青春,那些被扭曲、被耽误、被改变的人生。特别是那些为救草原大火而牺牲的知青,令人心痛。物换星移,不知道谁还记得你们?谁,又能够为你们的青春负责?
  •     太血腥太残酷了。
  •     伤痕文学
  •     很为里面那些有着强烈信仰的女孩们默哀,青春就是操蛋!!
  •     一部个人史,更多看到的是一颗青年懵懂心对外在的痛的直观的感触
  •     文笔一般,思绪混乱。但自我揭露很犀利,没什么隐瞒的,赤裸裸,这种记录比《芙蓉镇》《陆犯焉识》之流的所谓“艺术创作”可贵多了。
  •     挺有意思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