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黑夜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40438098
作者:A.罗杰*埃克奇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书摘夜晚是人类第一件明知无益却又无从回避的事,也是人类最古老、最不易忘怀的恐惧。面对愈加浓重的黑暗和寒冷,我们的史前祖先们一定异常恐惧,更担心某天早晨太阳不再升起。    我们很难想象,有什么能比埃德蒙·伯克在伦敦的乔治风格寝室更远离旧石器时代的氛围。当时的伯克还很年轻,刚从爱尔兰移民来到伦敦。他热衷于研究黑暗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对黑暗的古老恐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连受过教育的伦敦市民也屈服于这种恐惧。在伯克之前,对这一话题进行过清晰阐述的英格兰人是约翰·洛克,他在著名的哲学论文《人类理解论》(1690)中解释了儿童对黑暗的恐惧,洛克认为,这是因为保姆们常给容易受到影响的幼童编织鬼怪故事。伯克对此只持部分肯定的态度,他在《对我们高尚和美丽观点起源的哲学探究》(1757)中坚持认为,黑暗永远“有其独特的可怕之处”。他的结论是:“黑暗给古往今来的所有国家都带来过恐惧,因而,很难想象,这种恐惧仅仅是一些无稽之谈造成的。”总之,对黑暗的恐惧是永恒的。    现在我们已无法确知,这种与生俱来的对黑暗的恐惧,究竟何时开始在人类的心灵中扎根。考虑到最早的祖先一定惧怕过黑暗,很可能,这种最古老的焦虑就始于远古时候,而这正是伯克所述。不过,有些心理学家推测,史前人类可能不是天生害怕黑暗,而是害怕黑暗中出现的具体的危险。只有当夜晚逐渐成为危险的同义词时,早期人类才会对夜晚产生本能的恐惧,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不管这种恐惧具体起源于何处,也不管它是天生的还是逐渐形成的,后人显然继承了对夜间黑暗的厌恶情绪。古代世界里,恶魔充斥在任一方夜空中。希腊神话中,诞生于混沌之中的尼克斯是“征服一切”的司夜女神,在《伊利亚特》中,她甚至能让宙斯颤抖。她孕育出凶险的疾病、冲突、毁灭。在巴比伦,沙漠居民遭受着夜晚出没的女妖莉莉丝的掠夺。而古罗马人则害怕“斯特里克斯”的夜间飞行,这种女巫会将自己变成尖叫的鸟,猎食婴儿的内脏。在耶路撒冷以东荒凉的库姆朗,  “黑暗天使”让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艾赛尼派。村民不寒而栗。同样,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许多早期文明中,黑暗与死亡之间也画上了等号。即使是基督教统治一切的欧洲也不例外。《圣经》中的第23诗篇提到了“死亡阴影之谷”。基督教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将上帝奉为永恒之光的源泉。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用他赐予的光将世界从混沌之中拯救出来。《约翰福音》中说:  “光在黑暗中闪耀,但是黑暗没有战胜光。”《圣经》叙述了一连串邪恶的行径——“黑暗的所为”——在死寂的黑暗中横行霸道,包括客西马尼花园中对耶稣的背叛事件。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到处一片黑暗”。    在那些地域和时间上早已远离古代世界的近代国度之中,夜晚仍然引起人们强烈的恐惧。例如,法国画家高更在塔希提岛上发现,这里的卡纳卡女人从来不在黑暗中睡觉。甚至到了20世纪,美国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仍然畏惧夜间活动的恶魔,太平洋中迈路岛上的土著居民也一样。在非洲文明中,比如尼日利亚的约鲁巴和伊博部落、达荷美和多哥的埃维人认为,鬼怪会在晚上变形为巫师,传播不幸与死亡。有意思的是,在那些相信巫师也会在白昼活动的原始部落中,如丁卡人,巫师们的行为则没有那么令人害怕。    并非所有的社会都如此憎恶夜晚。在强调人类自远古时代即对黑暗产生本能恐惧的同时,我们并不排除另一个事实:在不同文化中,夜晚所带来的恐慌不尽相同。在古希腊的一些膜拜仪式上,被称作“潘契德斯”的宗教节目常常上演一通宵。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曾说,尽管太阳落山会带来生命和肢体上的危险,古罗马人仍会在早期的罗马街头闲逛,公元2世纪初的罗马城,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夜生活。里巴尼乌斯说,安蒂奥奇的居民们借助油灯来“摆脱睡眠的暴政”——正如苏美尔和埃及社会那样,这种早期的人造光源给他们带来了福音,带给他们更大的夜间自由。但是,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并不是最早使用人造光源的,在法国的拉斯库岩洞壁画附近,人们挖掘出了近百座旧石器晚期的灯盏残品。    各种人造光源——灯、火把和蜡烛——在很早的时候就减轻了人们对夜晚的焦虑。柏拉图曾说:“妖魔不喜欢灯的气味。”但是,科技上的创新只是焦虑减轻的部分原因。也许,文化差异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一些民族认为夜间不利于作战,而另一些民族却恰恰相反。欧洲沿海的居民们都知道,北欧海盗们对夜晚情有独钟。也许因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冬天总是饱受黑暗之苦,见不到阳光,北欧人才变得冷酷无情,令人恐惧。数世纪后在北美东部沿海,英国移居者观察到,不同的印第安部落对黑暗的反应也大相径庭。新英格兰的威廉·伍德建议其他移居者不要害怕印第安人夜间偷袭:“他们晚上根本不会离开居住地,因为他们害怕阿巴莫丘(魔鬼),尤其是在他们做坏事的时候。”然而,造访北卡罗来纳的约翰·劳森却报告说,当地一个部落“夜间从来不害怕,也从来不担心什么鬼怪,就如同我们喝牛奶时从不担心会吞下妖魔和怪物一样”。——为此,他像洛克一样责怪“我们愚蠢的保姆和仆人”,因为他们“那些关于仙女和巫师的毫无根据的故事,给幼年时的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各种因素形成了过去的文化对黑夜的不同反应,包括儿童幼年时即养成的对黑暗中的危险的畏惧。多年来,夜晚所带来的真正危险,已经凭借自身的实力,改变了人们对黑夜的感受,这种影响常远大于其他环境因素。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对于黑暗的恐惧并未呈现出任何时间上的顺序。多年来,人类肾上腺素的潮汐或涨或落,而不是呈现一条简单的线性演变模式。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对黑暗的恐惧在渐渐淡去,尤其是在出现了电灯和职业警察以及科学理性主义盛行的工业化社会。然而,在工业化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夜晚却积集了来自人类、自然和宇宙间的最恶的东西。在夜里,谋杀与盗窃、可怕的灾难与邪恶的灵魂,到处肆虐横行。P11-13

前言

本书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的黑夜历史。我关注的重点是,天黑后,在面对来自真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的种种危险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有过对犯罪和巫术的深入研究,但夜晚很少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认定,除了犯罪和巫术活动外,在夜间,不会有任何其他重要事情发生。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诗人托马斯·米德顿曾写道:“[夜晚]除了睡觉、吃饭和放屁外,无所事事。”他的这番话也许最能代表这种传统观念。除了某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学者外,历史学家们一直——特别是在近代以前——忽视了白昼到黑暗这一古老的过程。夜晚一直是无关紧要的未知领域,是人类生活被遗忘的另一半,尽管家家户户都在黑暗中度过漫长的时光。让一雅克·卢梭在《爱弥尔》  (1762)中写道:我们的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    其实,近代的夜晚既不是白天生活的闭幕,也不是大自然的一个间歇,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着许多属于它自己的习俗和仪式。在英国和美国,黑暗常常被称为“夜的季节”,这足以说明其特殊性。黑夜与白昼当然有着共同之处,只在某些程度和强度上有所差异。但是,随着饮食、健康、衣着、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改变,许多重大变化都在发生:人际关系、工作节奏和公众道德观念乃至人们对待魔法、性行为、法律和社会等级的态度。因此,本书不仅对夜间活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而且力图再现与白天的现实截然不同的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的文化,再现一位英国诗人所称的“另一个王国”。不仅如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黑暗在提供了日常生计的一个避难所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人们在夜色渐浓的时候表达他们内心的冲动,使他们实现清醒时或睡梦中的各种被压抑的欲望。从本质上说,夜晚是解脱和更新的时候,可以让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无拘无束,可以让日常生活中善与恶的力量自由展示。有句谚语证实道,  “夜晚不知羞耻”。尽管危机四伏,普通百姓还是从落日中汲取到了新的力量。    《黑夜史》共十二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死神的阴影》,主要介绍夜晚的种种危险。人们在身心两方面所面临的威胁到了夜间会变得更大、更强。很可能,在西方历史上,夜晚从未呈现得如此可怖。第二部分《自然的法则》,主要论述官方和大众对夜晚的反应。最初,教会和政府针对夜间活动采取了各种压制措施,如宵禁和巡夜。直到17世纪末,大小城市的夜晚的公共场合才被有限地归还给民众。普通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外,都必须借用魔力、宗教和自然知识来抵御都市和乡间的黑暗。这种由流行习俗和信仰构成的母体为日落后在黑暗中进行的种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第三部分《黑暗的王国》,探讨了人们劳作和娱乐的风俗习惯。不为外人所知的家庭生活削弱了社会约束,为家人、朋友和恋人创造出了亲密的氛围。如果夜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人获得自由的时刻,那么,对于社会最上层和最下层而言,它更具吸引力。随后考察了夜晚在多个方面对贵族和庶民的重要性。天黑后,权力从权势阶层手中转到了弱势群体身上。第四部分《秘密的世界》,分析了就寝的仪式、睡眠的困扰以及由来已久的会使丁业化之前一家人半夜三更醒来的各种睡眠情形。人们会醒来小便、抽烟甚至拜访近邻;还有人在半夜里做爱、祈祷、回忆梦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梦境至关重要,是安慰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本书的尾声《黎明》部分,则分析了18世纪中叶以后黑夜在大小城市中的非神秘化过程。在那时,给个人安全和自由带来深远影响的现代“24小时,7天”社会,就已打下基础。    在这本描写夜间生活的图书里,我研究的主要地区是英伦三岛,但所描述的整个地域覆盖了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地中海的整个西欧,有大量资料来自欧洲大陆各地。此外,我还引用了早期美国和东欧的资料。本书的时间跨度也很广,从中世纪后期一直到19世纪初,重点在近代(约1500—1750年)。为了进行比较与对比,我偶尔还会提及中世纪和古代社会的古老习俗和信仰。虽然本书所探讨的大多现象仅见于近代,但仍有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对工业化之前的夜间生活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同样,从亨弗利·奥沙里文、埃米尔·居劳明和其他对19世纪乡村生活进行过密切观察的学者那儿,我也有所受益。我非常认同某些历史观,认为在19世纪末交通和商业发展之前,欧美许多乡村的价值和传统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正如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  (1891年)中所写的那样,苔丝和她母亲的世界观“相差了两百年”——“她们在一起时,詹姆士一世时代便和维多利亚时代凑到了一起”。     在近代社会里,无论年代和地域怎样变化,人们的夜间生活都非常相似,而且这种共性常常大于其差异性。虽然夜晚的生活并非铁板一块,毫无变化,但在态度和习俗方面,人们的相同点要更多。正如生活在工业化以前的人都会在天黑后产生恐惧一样,他们也会作出相同的反应。这一认识,除了促使我以主题来组织书稿外,还加深了我对夜晚重要性的认识。这一自然更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常常超越了时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夜间生活上的明显变化(如在求爱或人工照明方面),我都会在书中探讨。不过,夜间生活直到18世纪才明显变化,而且主要发生在城镇中。事实上,在这以前,除了城乡差别外,社会地位和性别所带来的夜间生活差异要大于时间和地域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一包罗万象的课题,我自然会借助各种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私人文件——书信、回忆录、游记和日记。尽管本书涉猎广泛,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的生活展开。尤其是日记,能使我对中层和上层社会的生活进行具体描述。除了少量日记和自传外,涉及到社会下层百姓的资料还有大量的法庭记录,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份描写市井生活的小册子——记录了18世纪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审判情况的《老贝利开庭报告》。至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则来自词语汇编、词典和谚语集。法国一位专事谚语创作的神父写道:“农民的信条已经融人了他的灵魂深处。”为了探究不同阶层的思想,我研究了大量“高雅”和“低俗”的文学,不仅有诗歌、喜剧和长篇小说,而且有民谣、寓言和小本故事书。我在使用这些资料时慎之又慎,一再指出虚构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不同。布道说教文字也非常有用,主要都是传道、宗教小册子和规劝性的手册。同样有意义的,还有18世纪的报刊,医学、法律和哲学论文,以及农业方面的小册子。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还借用了医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出版的一些著作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们所涉及的领域从大众文化到失明症,可谓应有尽有;此外,还有论及夜间生活某些方面的专著(出于对主题统一性的考虑,我没有研究夜晚战争的相关资料)。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我多次论及了夜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包括黑暗是否是造成社会稳定或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希望本书能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研究黑夜历史。     罗杰·埃克奇     弗吉尼亚州罗安诺克市塔糖山     2004年11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我们的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黑夜不知羞耻。爱情和美酒不懂恐惧,入梦之后,各人就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床是人类最好的约会地点,夜晚知道你的一切欲望……     在这本引人关注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复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喧哗与颤栗,做梦与做爱,作乐与作乱。作者认为,人工照明时代的到来,模糊了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人类从此告别了真正的黑夜,进入现代的24/7社会。     本书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的黑夜历史。如果说,以前的历史都是醒着的人类的历史,《黑夜史》则补述了人类生命的另一半历史。

内容概要

美国历史学家,现为维吉尼亚工学院历史系教授.其对英美历史的研究多次获得研究奖金和基金.他对欧洲黑夜史的研究持续了二十年,获得了美国古根海姆基金的支助.

书籍目录

前言
黄昏
I 死神的阴影
夜晚的恐惧:天与地
来自人的危险:抢掠、暴力与纵火
Ⅱ 自然的法则
执政者的脆弱:教会与政府
家就是人的城堡:家中的设防
可见的黑暗:在夜间导航
Ⅲ 黑暗的王国
黑暗中的劳作:干活
共同的女恩人:社交、性生活与独处
夜猫子:王公贵族
夜晚的主人:庶民
Ⅳ 秘密的世界
卧室的礼仪
解开缠绕的袖口:骚乱
失去的睡眠:节奏与启示
黎明

编辑推荐

我们的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黑夜不知羞耻。爱情和美酒不懂恐惧,入梦之后,各人就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床是人类最好的约会地点,夜晚知道你的一切欲望……    在这本引人关注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复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喧哗与颤栗,做梦与做爱,作乐与作乱。作者认为,人工照明时代的到来,模糊了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人类从此告别了真正的黑夜,进入现代的24/7社会。    《黑夜史》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的黑夜历史。如果说,以前的历史都是醒着的人类的历史,《黑夜史》则补述了人类生命的另一半历史。

作者简介

这本书刚一出版,即引起了美国学界和媒介的关注.被亚马逊网站图书编辑评为2005十佳历史图书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复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喧哗与骚动,恐惧与颤栗,做梦与做爱,作乐与作乱.作者认为,人工照明时代的到来,模糊了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人类从此告别了真正的黑夜,进入一个现代的24/7社会.
如果说,以前的历史都是醒着的人类的历史,<黑夜史>则补述了人类生命的另一半历史.
图书文字与图片即将在http://heiyeshi.tianya.cn/上登出,欢迎抢先阅读.图书将在十月出版上市.

图书封面


 黑夜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2007-1-14 3:24:00 文章出处:林之云的博客(http://blog.e23.cn/user1/5530/archives/2007/74139.shtml#106024)已经是很深的夜了,在这样的时刻,读有关夜的一本书,难免思绪飞动,担心它们四处散去,再回到黑夜里.便忍不住要记下来.那么,这一篇博客可以算是"黑博",或者"夜博"吧.1,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也就有了白天和黑夜.2,让夜晚告诉我们真实的自我,让白昼告诉我们理想中的自我.-----托马斯特里昂.1692年.3,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过去常说的"夜幕降临"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因为,夜晚的确是升起来的,而黎明才是降临的.是太阳带走和带来光明,而夜晚的黑暗又的的确确是从大地开始,凌晨的黑暗是从天空开始消失的.常识,有时候是多么可怕.因为从来没有人去怀疑它.或者不敢去怀疑.4,夜晚不是任何人的朋友.-------英格兰格言.5,有人说:如果没有夜晚,没有人会真正理解白天的意义.上帝赐予我们夜晚,却让我们变成白昼的儿女.6,有人说:黑夜使眼睛失去功能,却让耳朵更为灵敏;黑夜妨碍了视觉的活动,却给予听觉加倍的补偿.7,夜晚是一切生灵共同的女恩人;正是她统治的时候,最大的幸福才传遍了人间.------梅西耶(法国剧作家).8,黑夜使人更容易倾诉衷肠.因为在视觉功能被削弱时,听觉,触觉和嗅觉这些能激起各种情感的感官,变得更为重要.9,法国的年轻恋人说:在那风雨交加的冬夜,我的心中却是一片蓝天.这使我想起了一两句诗,是写上海的:苏州河的夜晚呵/你是爱情的黎明.10,有人说:黑夜施与穷人和权贵同样的快乐.是不是可以像简爱那样说:夜晚面前,人人平等.而我们平时经常这样来说法律.实际上,在睡眠面前,也是这样.11,一位作家说:一个穷人,夜晚在街上行走的时候身子挺得很直,昂首阔步,仿佛要用头上的帽子把天上的星星撞下来似的.是不是可以说:夜晚,是穷人的天堂.12,我们一半的日子在地球的阴影中度过,死亡的兄弟又夺去了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托马斯布朗.(英国医学家,作家)13,作家刘毅然有个中篇小说,叫<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多>.于澄庆也唱过:我的夜晚比白天多.还有人唱过:白天不懂夜的黑.14,很多大事情是在夜里发生的.还有很多小事情也发生在夜里,比如偷盗,纵火.15,夜晚和爱情的关系尤为密切,完全可以再写成一本书.或很多本.16,夜晚和战争的关系也也非常独特无论中国还是外国.17,夜晚是睡眠的天堂,或者兄弟.睡眠是夜里做的最多的事情,而梦几乎就是睡眠的影子.18,顾城还说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19,月光和星星是夜晚美好的事物,可是我们现在却越来越不需要它们了.20,很多伟大的诗篇都产生于夜间,尤其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太多关于月亮的歌咏.21,夜晚还是故事和童话的温床."月奶奶,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就是我最初的文学和文化棵.后来,我也是更多的在夜里一个个告别了我的那些陆续老去的亲人的.22,是爱迪生改变了夜晚.从此,夜晚的意义遭到了削弱.白天进入了夜晚的腹地.23,失眠,是在夜晚看着白天的情景,躺着想着站着的事情;想告别清醒做不到,想进入黑夜却不能.24,夜间的交流使熟悉消解了陌生,下半夜的对话则可能将友情转化成爱情.要么只有一次,或者贯穿一生.25,毛泽东有句话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能不能说:白天伟大,夜晚光荣.因为,对于生命来说,生就是白昼,死就是永远的黑暗.26,有诗人说:每一次睡眠,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老百姓说:今天晚上脱了鞋,明天早晨还不一定能不能穿上.
  •     最近几年,各种新奇的历史层出不穷,可见是在新的历史观流行之际,所出现的一种现象。由英雄和集体作为角度来叙述,逐渐转变为从平民角度来叙述历史。《黑夜史》不仅使用诸如日记,报纸等当时的文献从平民角度叙述历史,更是写作了人类历史的另一半,看似不起眼的黑夜。人类历史的进程,总是由无数因素构成的,白天虽说是重要的时段,但是夜间的经历往往可以影响到白天,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主要叙述的地区是在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上,从远古时期,分析了人类从什么时候意识到黑夜的存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等等。后来写到中世纪,直至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为叙述的重点,文艺复兴和印刷术,思想解放,较多文献留了下来。叙述大多来自私人日记和当时出版的图书和杂志,例如有名的《旁观者》。大量的文献留存也是这一时期重点叙述的缘故。书里写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从完全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当时欧洲大陆的生活习俗,从日常生活着手,夜间的出行,郊外到城市,街道到家里都有详尽的叙述。你会对某些习惯和现象感觉匪夷所思,会感觉几百年前的人和现代人中间所经历的变化之巨大尤为感慨。比如说,每户都在夜晚将粪便和垃圾朝窗外扔去,有时候有人不幸路过鲜有中招的。一般有点素质的会大叫一声,以提醒过路人,到后来,反倒是过路人要边走边喊有人路过,才会避免,天上掉下粪便来。
  •     “对于善于观察的人而言,夜幕不是降临,而是渐渐升起。黑影首先从山谷出现,慢慢爬上山坡”……罗杰·埃克奇用一个散文的开头博得了喜欢夜晚的读者的好感。我们先从史料堆里爬出来,好好想象一下这个开头吧。对夜晚没有特殊感情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一手的句子,对夜晚没有特殊感情的人也肯定没法写好黑夜的历史。本书正文部分分为四章:In the shaodow of death,Laws of nature,Benighted realms,Private worlds。从内容上来看,其实是分为了三个角度:黑夜带来的整体氛围,人们对黑夜来临的应对,人们在黑夜时干些什么(这方面又细分为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两方面)。虽然作者尽力将讨论分成较鲜明的层次,但各章讨论内容仍多有重叠,实际读起来结构并不是非常清楚。但作者有一个很巧妙的创意,正文前的“楔子”部分作者为其取名为Shutting-in(黄昏),结尾时又添加了一章补充,讨论了1750年后的状况,这部分取名为Cock-crow(黎明)。从黄昏开始阅读,到黎明阅读结束,读完这部黑夜史,犹如秉烛度过一夜。《黑夜史》的一大特色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每个章节的开头,作者都会引用一段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或者谚语开宗明义,比如一节开始时作者引用道:“永远不要在夜晚跟陌生人打招呼,或许他就是魔鬼。”或者“感谢上帝的垂怜,我们能够在天黑前平安地待在家里。”这些引用都为本书添加了些许异域风情。这种“异域”指的不是其他国度,而是指另一个时空。而本书文学特色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黑夜史所涉及的特殊文献资料。由于常规的史料一般仅涉及白天的历史,作者只能在文学作品和私人日记等资料中寻找黑夜的东鳞西爪。这一特征也让作者对黑夜的描述表现出不均匀性。比如在讨论各种动物的脂肪做蜡烛的优劣时,作者写道:“羊油烧了一段时间后,光的质量会越来越差,而且需要人时刻照应,以避免浪费蜡油。如果不每隔十五分钟剪一次烛芯,下垂的棉质烛芯会沿着蜡烛的一边形成熔化的‘烛泪’。”这样的描述已经超越了一般历史的细致程度,但也有很多细节,作者只能无奈的一笔带过,或者为了论证某一个观点不得不把来自不同国家的相隔百年的事例相提并论。此外,如果看不同的章节,很容易对同一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印象。例如关于巡夜人的描写,在第一章他们是串通强盗,将迷路者引向歧途,玩忽职守胡乱抓人的流氓,而到了另一章,巡夜人不过是任人嘲讽的低级动物,街头暴力的牺牲品了。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一个叫作塞缪尔·佩皮斯的17世纪中产阶级(文学家,行政长官)的日记内容大面积的出现,使他简直成了一部科普纪录片的解说,另有一些人物的日记和作品也被多次引用。作为一部时间跨度超过250年,地域包括了欧洲多个国家的文化史,这种文献引用方式显然是无奈的。作者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在前言中,罗杰·埃克奇给自己的研究的历史范围定位在约1500年-1750年,同时以一些史学家的观点为写作前提,认为“19世纪末交通和商业发展之前,欧美许多乡村的价值和传统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而“除了城乡差别外,社会地位和性别所带来的夜间生活的差异要大于时间和地域的影响”。由此看出,作者绕过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他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近乎于静态的夜生活的画面。而即便是如此,这幅画面已经相当丰富多彩了。巧得很,刚刚读过一本《脏话文化史》,虽然和《黑夜史》分属完全不同的领域,但都涉及到“床友”一词。在《黑夜史》中,床友指的是在外住宿时由于空间有限而同睡一床的临时搭档,而在《脏话文化史》所讨论的现代,床友则基本指代性伙伴了。而《黑夜史》中提到的五朔节的情节则是《金枝》中非常详尽的讨论的部分。虽然被资料限制作者对很多问题没能展开,但他尽可能全面的视角还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知识接口。在这本《黑夜史》所探讨的年代里,黑夜给人们(包括统治阶级)带来的更多的是危险与不便,甚至在某些方面为历史带来了缺憾(数学家威廉·奥特雷的吝啬的妻子不允许他晚餐后点蜡烛,使很多数学理论无法问世!),而统治阶级则似乎有意延缓着人工照明时代的来临(他们更愿意让百姓们乖乖藏在家里并尽可能的保持愚昧)。然而作者最想表达的应该还是感谢夜晚为生活重压下的人们带来的暂时的解放。“黑夜放松了白天的缰绳。尽管黑夜王国险恶丛生,但在工业化以前的世界里,只有它给予了这么多人这么多自由。”作为一个极其热爱黑夜的人,读完这部《黑夜史》,我既欣慰又伤感。至少终于有人专门为黑夜写一部历史了,虽然它显得还是单薄。可是,在罗杰·埃克奇之后,其他人如何去充实黑夜史呢?事实上,黑夜本身也正在逐渐成为历史,这一点作者本人也一定有同感。当《黑夜史》即将结束的时候,罗杰·埃克奇完全放弃了历史研究者的身份,他对工业化后的文明对黑夜的侵略颇多微辞:“人类没有使夜晚变得更易于接近,而是日益面临着失去黑夜的危险。千百年来令我们敬畏和困惑的天空已经被户外的灯光所掩盖。只有在偏远的地区,人们才能看到银河的壮丽。整个整个的星座从视线中消失了,剩下的是空洞洞的苍穹。”“夜空残存的美丽——黑暗和光明的交迭更替,白天的景观和声音之外的暂停——所有这一切都将被日益明亮的灯光破坏。生态系统以及它们自身的夜生活模式都将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害。黑夜在减少,隐私、亲密交往和内省的机会也将变得越来越少。如果那个明亮的白天到来,我们将失去人身上一个重要的部分——一个永恒而珍贵的部分。在黑夜的深处,应该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值得每一个疲惫的人去期待。”……每一个喜欢夜晚的人,谁能不为之动容?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买回来未及读完,随身带着出差,被朋友见到读了几页就从我这里借去了。但是我没看完的时候很想再读一读,于是这本书就这样在朋友和我之间来回传递,谁有空谁看。
    好像欧洲从古典时代之后在蒙蔽中经历了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与启蒙,期间人抗争自然环境颇显力不从心,大面积的野蛮人森林、寥落的小城镇、泥泞的道路、野兽或魔鬼的传说,还有,那漫长的黑夜,是各类禁忌而不是理性统治大地。人们的活动范围如此之小,以至于描述整个夜晚就只有围炉夜话,各种对应内心的黑暗与试探的边界,各种文化的、传统的渊源莫不是来自现在看来荒诞的猜测。
    就像电影狼族盟约或者断头谷中描述的那种环境,谁敢在夜里去林地的边缘?
    当然这不是一本恐怖氛围浓厚的书,它更是从人们在黑夜中的生活描述来介绍历史,这个角度如同是对那个时代的比喻,详细的介绍和大量的例子使内容很充实。就像“屠猫记”这本书从一个故事、一堆陈年旧册、童话等方面来介绍法国的历史,黑夜史也是叙事兼论史。
    即使你从未涉猎,读这本书很可能勾起你对这类书籍的兴趣,这是它非凡之处。
  •     怎么没耐心细读呢...
  •     这是一本…… 很神奇的书
  •     夜幕下的真实渐渐被人工照明时代模糊了。。。
  •     茶余饭后咯,没办法耐着性子按顺序看。
  •     这开头两页就有个翻译错误啊233 但内容还是很有趣的。
  •     黑暗世界,自有法则!
  •     什么都有人研究。
  •     这么有意思的主题却写成鸡肋
  •     一个现代人,不会羡慕工业革命之前人的生活条件。中世纪的黑夜中有诸多危险,除了愚昧散布的恐惧之外,那些更加现实的威胁来自于疾病、不足的照明、糟糕的道路和卫生设施和猖獗的犯罪活动。 不过现代人多少都幻想过“以前”的睡眠,那些头脑简单、辛苦劳作的人爬上床就呼呼大睡,早上起床时神情气爽。但是这种对田园生活的怀旧也只是乌托邦的幻想。即使一个中世纪的人能够摆脱对黑夜里各种威胁的恐惧,无视糟糕的睡眠环境,不考虑在生存线上勉强挣扎的压力,他的睡眠质量也可能是糟糕的。除了失眠,噪声和病痛都可能轻易带走一觉好梦。只有劳累才是睡眠的最好朋友。
  •     想起了我们那个时候
  •     黑夜到底发生了神马,偶一直很好奇
  •     算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八卦还原吧~逻辑结构很美国……
  •     只能说..书名是它最大的成功
  •     大学时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
  •     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表达的主题也很有意思。只是有两个缺陷,一是关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内容太少,二是引用史料没有注解。算是白璧微瑕吧
  •     不太好玩,没有名字吸引人,想象下没有灯的年月,现代人清醒着的生命是古代人三倍不止吧,是不是对身体使用过度了呢,不管烦恼多寡厚薄,痛苦还是一样的吧。
  •     堆砌了太多历史资料中的描述,过于啰嗦和冗长,快速浏览着看还是不错的。
  •     夜晚保全了白昼。白天积累的压抑到夜晚才释放出来。
  •     断断续续看着。城市已经最大程度消弭了黑夜的原始属性,不用惧怕潜伏的野兽袭击,不再相信有百鬼夜行,不用提着脆弱的纸灯笼在黑夜里摸索,黑夜对于我们是一块灯火熠熠笙歌不歇的华美帘幕。可夜半时分还是人情感链条上最容易一击即溃的一环。失眠的人都知道,整个世界都退到幕后去了,如果不及时逃到睡眠里去,那只能剩下你和自己喃喃私语,左右互搏,捉对厮杀。即便霓虹照彻整座城市,黑夜依旧是失眠人的修罗场。
  •     插图不错清晰,选图有点色,值得一读,当当7.9折,物有所值应该是
  •     极为丰富的史料可以再现欧洲的中世纪面貌有点感慨:欧洲中世纪的生活和文明水平远不如中国啊
  •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庸常,很不一样的一段历史小细节
  •     当时间的另一半来临,为什么我们没有起身欢迎?没有想象的好看
  •     做别人没做过的选题才能成功。角度新颖,材料翔实。
  •     黑夜是趣味吗?吧。
  •     就只是单纯列举的感觉
  •     Funny book,如果专有名词、人名和引语能加上原文对参就更好了。没什么学术参考价值,但作为闲聊谈资想必是极好的。
  •     值得看,但这些新翻译的书都有通病,就是语言过于机械。如果是早年的名家翻译就好了!
  •     蛮好看的,觉得叙述繁杂的人是没看进去?
  •     有
  •     这本书非常有趣 2012.3
  •     世界文明史,路灯照明论文的直接灵感来源
  •     有意思= =
  •     工业社会前的夜晚,很有意思,从宗教、政治、民俗、历史的角度来讲的,很不错。
  •     感兴趣需要耐性
  •     大二.一本在图书馆无意拾起的书,却愈读愈沉.
  •     还算有些趣味
  •     “着火啦!”
  •     只叙不论,仿佛欠缺一点什么。
  •     以为是讲中世纪的结果是讲文艺复兴的,纸张我非常喜欢~
  •     我很好奇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
  •     封面、纸张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过书的封面和扉页都有些灰还是什么的 有些脏总体还说还过得去字迹也很清晰
  •     中世纪人们在黑夜中的世界是真实与幻想共存的二重世界,这个世界既危险又神秘,单调又充满惊喜。而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幻想世界的消失。当黑夜在现代文明的面前越来越短,我们失去的或许不仅仅是上帝、撒旦、女巫、精灵,或许还有内心的安宁和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
  •     被吓到了,原来欧洲过去的社会这么恐怖、肮脏、令人恶心!《黑夜史》真是一本好书!
  •     装帧有点雷,内容很不错。尤其是封底的一段话。“夜晚知晓你的一切欲望……”
  •     在思路方面,大有启发。
  •     看人类曾经如何控制没有光的另一半时间。
  •     有意思~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长了不少见识,可惜黑夜已经死去。
  •     中世纪的夜生活,研究得很细致也比较有趣
  •     有趣儿
  •     “俊客派”历史,比较好玩儿
  •     有关中世纪夜晚的历史,有意思的一本书。
  •     睡前读物,每晚来上一两章,很符合书中气氛。
  •     不错,读起来很散文
  •     翻译得…挺糟糕的……而且去掉了很多重要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不太成体系,大部分都是description而不是narration。但和大多数文化史研究所有的优点一样,都很适合…用来帮助开脑洞………………
  •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还没看完,还不错吧。
  •     你都记得么那些曾经困扰了漫漫童年的那些幻想么?一个人害怕的黑夜,我一直在寻觅的.直到<<黑暗史>>.才豁然明白. 我不是一个人.
  •     在图书馆偶然找到的,睡前读物。里面引述了大量当时人的日记。读过了解到了许多欧洲的关于黑夜,关于睡眠等的事。学术性不强,但是非常有趣,翻过即可。
  •     开篇最佳
  •     扫过一遍,材料太多太松散了点嘛。(不过英国人醉酒那部分挺有趣)
  •     这么有意思的题材,写得这么没有意思,也真的够有才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