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敢问路在何方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39957883
作者:杨洁
页数:35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九龙驹悲歌 在取经路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是西海龙王三太子的化身,是唐僧的第四个徒弟:白马。 从《除妖乌鸡国》、《偷吃人参果》、《祸起观音院》,到《三打白骨精》,我们都没有一匹自己的白马。原想养马很麻烦,不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找马,但是这给我们增加了很大困难:例如在海南岛拍摄时,找不到白马,剧务好不容易才借到一匹很漂亮的棕色大马。美工师用大白把它浑身涂满,看上去还能凑合。但这马被刷上颜色后,猛然乱蹦乱跳起来,挣开了束缚,一直跳到水田里去!这下可糟啦,它身上的颜料一沾水,就都掉了色,成了一匹花马!而且它提高了警惕,人们休想再靠近它,根本不可能给它补颜色!我们只好给他们师徒拍个远景,走个过场算了! 更可笑的是在湖南张家界。打前站的李诚儒报告说,那里根本没有马,更别说白马了!我叫他继续找。可是我们到了张家界,已经开始拍摄了,白马还没有找到。我给了外号“王铁嘴儿”的副导演王小颖一个任务:不管在哪里,三天内找到白马!王小颖想尽办法,急得嘴里起了燎泡,可是连湖南的周边都没有!后来他在火车上听说湖北与湖南交界处有白马,于是他就奔了湖北。 三天内,王小颖在电话里告诉我: “这里有一匹白马,可以借给我们,但主人要跟来,要多少多少钱。” 我说:“什么条件也不要讲!拉回来就是!” 白马果然按时来了。大家一看,傻眼了!这马又矮又瘦,皮包骨头,还总是低垂着头,似乎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哪里有一点儿白龙马的气势! 我问它的主人:“它怎么这么瘦?不是有病吧?” 他说:“是赶路赶的!” 不管怎样,总算有了马,而且是白的,这就不错了!但是一到拍戏,又有问题了。汪粤一上马,脚就踩到了地上,这小马歪歪咧咧地直要倒!我说:“算了,别骑了,就拉着吧!” 所以在《三打白骨精》这集戏里,唐僧就没有骑过马。我们拍摄时也尽量避开全景,免得人和马比例失调。唐僧师徒上山的戏,我准备只上一次黄狮寨,让师徒四人化上妆,一路拍着走。烟雾师在山顶放烟雾,以造成妖怪出没的效果。 上山时还算好,尽量少拍带马的镜头。拍戏时就让猪八戒拉着,不拍时,马的主人一路使劲拽着它,帮它使点劲。下山可惨啦!它的腿一个劲地抖,下山的山路狭窄拐弯处,它就拐不过来!我们的人拉着它的尾巴,它的主人拽着笼头,旁边还有人护着,怕它掉下去! 不管怎么样,这集总算凑合过去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买一匹白龙马! 《三打白骨精》拍完后,1983年的6、7、8三个月,我们在北京摄影棚内拍摄凌霄宝殿,蟠桃园,南天门等内景戏。9月份,我们到内蒙锡林浩特去拍孙悟空天河放马的戏。 使我高兴的是,这里有许多好马!里面有两匹白马,一匹最漂亮,高高大大,很有精神,一根杂毛也没有。但它的性子很烈,一般人都调教不了它。另外一匹白马是骑兵团团长的。它个子稍微小一点,样子一样漂亮,只稍稍有几根杂毛,可是脾气温顺多了。它驮着“唐僧”在马场过了好几天,我们的戏也拍完了,他们也处熟了。 临走前,我向马场的负责人问起可不可以把这匹马借给或者卖给我们?他们表示:按道理,军马是不能卖的,除非除了军籍!但如果我们为了拍摄需要,他们可以向领导汇报。我对他们说:马是一定要的,我会再和他们联系,请他们等我的消息。 回京以后,我向制片部门提出要买白马的事,没想到两个制片主任大为反对。他们提出增加一匹马会增加几十万开支——到处要用车皮,还要有专门养马的人工,会增加多少麻烦等许多理由。我则坚决要买下这匹白马。难道以前因为找不到白马而产生的麻烦还少吗?更别说白马总是变样,已经直接影响了艺术质量;再说根本不会有那么大的开销。争来争去,弄得面红耳赤,急头白脸,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就直接向领导打了必须买白马的报告。领导很快批准了我的申请。 我立刻和马场的同志联系,问问是否可以把那匹白马卖给我们,谁知他们已经把这匹马除了军籍,只等我们的消息了。只要给八百元钱就能给我们送来!没有几天,这“第四个徒弟”就到我们剧组来报到了! 这“第四个徒弟”没有辜负众望,它四岁就来到剧组,跟着我们转战南北,跋山涉水,一共相处了五年! 有两个人专门伺候它的生活,长途时坐火车,它和道具服装在一起,共用一个车皮,这两个养马师傅和它一起坐在那闷罐车里。因为是慢车,他们有时要在闷罐车里坐上十几天!短途时是用卡车运送。 养马的师傅非常尽力,不论白天夜晚,马的饲料都不会短缺。不多久,它就被养得皮毛光滑,更加漂亮精神,真有个白龙马的样儿! 白龙马的前身——龙宫三太子应该是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王伯昭扮演。他要在龙宫与龙女开打,还要在武夷山与悟空对打,必须会些武功。王伯昭不会武功。我问他,武打部分的戏是用替身还是愿意亲自上?他希望自己能学些武术,不愿意用替身。我有点怀疑:这不是一时片刻的功夫,只有几天的时间就得拍!他能学成啥样?也许还得备着替身。但王伯昭不怕苦。林志谦一招一式地教给他,他连摔带打地用心学。到了该拍他的戏时,他果然摸爬滚打的还真不错!我对志谦说:“这是两个人的功劳!教的学的都好!” 三太子变成了白马,王伯昭以后又在1985年1月军艺礼堂拍了《扫塔辨奇冤》里的龙宫夺宝、闹洞房等内景戏,之后就离开了剧组。后来那年的4月,我们在昆明的昙花寺拍摄白龙马救唐僧时需要三太子本人的形象,可是找不到他。他的单位没有人,那时也没有手机。怎么办?我想了个招儿:让白马来试试。让猪八戒逗弄白龙马,声音大一点,我们把录像机对着白马,录下它所有的动作和反应,然后配上画外音,试看效果如何?我们本来准备拍它一个晚上,看看能不能得到合适的镜头。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想,我们这匹可爱的白马,居然和马德华对着演成了这段戏,它点头,抬头,咬住猪八戒的衣服,看起来天衣无缝! 这匹白马非常通人性。每当想起它来,我就像想起一位朋友。它不是一匹马,而是一个人!它是那样勤恳忠实,从不偷懒,永不背叛。它不能说话,但却可以用它的目光表达感情。它在拍摄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几次险情。这几次险情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那是在苏州的一天,剧组出发前,白马每次都要上卡车。它必须踏上一块斜搭在卡车上的木板才能上车。这次,它不知是踏空了还是踩滑了,一下就摔倒了!身体卡在了房屋前面的水沟里,身上还驮着笨重的马鞍。它倒在那里,四蹄挣扎着努力想站起来,但马鞍卡在水沟里,使它站不起来,人们也拉不动它。大家忙乱着去拿东西来弄它起来时,它无助地倒在那里。我心疼地蹲在它面前,安慰它:“你疼吗?你怎么不小心些?别着急,我们就来拉你起来的!” 这时,我居然看到它的眼睛里流出了泪珠!真的,一大颗泪珠!天啊,它就像听懂了我的话,伤心得流泪了。当时,我也要几乎哭了。因为我感觉到它心里有那么多话却说不出来,这种无法表达的痛苦不是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 好在大家立刻拿来了工具,七手八脚地把它扶着拉着弄了起来,然后拉着它在院子里走动走动,看它有没有受伤。活动了一会儿以后,它就行动自如了。我一直担心地看着,直到它小心翼翼地走过那个加宽了的木板,上了卡车。我望着它,不知道它那惊魂未定的心是不是安定了下来。 还有一次,是1987年的6月,我们在九寨沟拍摄《错堕盘丝洞》。我们拍完了瀑布下面的戏,准备拍摄师徒四人在瀑布上面行走的镜头。人们拉着它和师徒四人从另外一条路上往瀑布上面走。当时我和摄像师、场记等人在山下等待,只听见远处一阵嘈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切都是他们后来告诉我的: 就在上坡的时候,在非常湿滑的石头上,它又滑倒了,躺倒在乱石沟的缝里,山沟里淌着急流的水,冲击着它。大家都慌了手脚,急着想把它从水沟里拉出来,但是这次可不像上次,乱石沟比较深,水流又急,真怕把它呛着,但是水沟旁边的地方很狭窄,大家挤在那里,不管费多大的劲也拉不出来,两个养马的人也束手无策。围观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能帮上忙的。 这时,有一位游客过来了,他推开了我们的人:“让我来!赶快先把它身上的马鞍卸下来!” 我们的养马人赶紧卸下马鞍,这位游人叫大家让马休息一会儿,让大家听他的口令,一起使劲。几十秒钟后,他拉着马的缰绳,一声呼喝,一蹬缰绳,大家一同使劲,我们可怜的白龙马就势从水沟里站起来了! 那位游客,是一位藏族同胞,是一位专业的养马人!难怪他了解马的习性和需要,他和马的关系和比我们大家都要亲密,他和马默契到不用语言就能沟通。 白马站起来了。师徒四人和它又上了路,到我指定的瀑布上面拍完了师徒们行走的那个镜头。他们回来后,我听说了详细情况,感到自己太残忍了!在它经历了那样痛苦的事件后,还要它若无其事地继续拍摄!如果是人类,他起码会要求休息片刻,可是它是一匹马!它不能够诉说痛苦,不能提出要求! 第三次,是7月份,我们从九寨沟回来在灌县的二王庙拍摄蜈蚣精的戏。 进庙时,为了方便,我们从庙的后门进去,走向事先选定的景点。白马走在我们中间。二王庙是依山而建,从后门的许多台阶一路往下。台阶旁边是一溜排水的水沟,水沟旁是个水泥的斜坡,白马就驮着“行李”在斜坡上走。大家新到一个地方都挺兴奋,一路上嘻嘻哈哈地聊着天。 没想到,险情突然发生了!路旁有一棵歪脖子树,倾斜地伸向路中央。我们的白马本来完全可以过去,但是它的身上的行李包撞在树上,马就一下子腾空掉进了旁边的排水沟里,走在它旁边的徐霆雷被马撞了一个跟头,小徐身体轻便,就势窜到了旁边,落到了沟里。这排水沟很宽,长年是湿的,还长着青苔,很滑,地势又很陡,所以白马虽然是站在沟里,却站不住,一直往下滑。这水沟是直通的,没有边,水可以一直流到下面去。这次的危险是最大的!如果拉不住它,它就会掉到下面去! 这时大家都奋不顾身了:项汉一个箭步跃到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顶在马前面。但他的力量远远不够,他和马一起向下滑。徐霆雷则在马的旁边,拼命地抱住马腿。其他许多人都扑上来,有的揪住马尾巴,有的拖住马鞍,从各个角度想拉住我们的白马,但他们还是跟着白马一起下滑!眼看快到水沟边,就要马毁人亡!但是就在将要达到边缘的那一刻,因为水沟的坡度稍微缓了一些,加上大家的努力,这番生死拼搏终于停止在水沟的最边缘。 可怜的白马,可爱的小伙子们!虽然我记不住当时所有参加抢救的人,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让我感动不已! 匆匆五年过去,我们的戏拍完了。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我也得和亲爱的白龙马告别了。 它在我没有能力顾及到它的时候离开了剧组,不知被人弄到哪里去了。后来,我听说它和我们剧组所有的布景道具一起,被弄到无锡去了。还听说它被人当做一景,在无锡搞了个卖点,立了个“《西游记》的白龙马”的牌子,游客出××钱就可以和它一起照相,出××钱就可以骑着它照相,出多少钱就可以溜一圈……我听了这个消息真是太吃惊了:它居然被当做卖钱的工具了!它可是《西游记》的功臣哪!它辛辛苦苦五年多,风里雨里,爬山越岭,出生入死好几次,这不应该是它的下场。但是我自己都深陷于痛苦之中,无力自拔,哪有权力有能力去为它鸣不平呢?从它的遭遇,我深深感受到人类的冷酷。 多年以后,我记得是1995年,为了拍摄《司马迁》,我们到无锡基地去采景,我特地打听这匹亲爱的老马的下落。基地负责人说:“它还在!它如今享受退休干部待遇:住单间,吃小灶。” 于是我立刻去找它,看看它到底如何“享受退休干部待遇”的。 我们走到基地边上半山坡一条靠墙的小路,发现路边贴墙的地方有一间像洞穴一样的小“屋”,其实只是一个山坡上挖出来的洞窟,很阴暗,很狭小。靠近门口还算有点光亮,那里有一匹孤独的瘦马,独自无精打采地嚼着马槽里的稻草。这么远就能闻到屋里满是马粪味。它很脏,几乎看不出它原来的白色,这就是我们的白龙马?我不禁沿着小路走到它跟前,从近处打量它。它回过头来,望着我。我震惊地认出来了,它就是我们当年一同共过患难的白龙马,但是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精气神。 我轻声地问它:“你还认得我吗?老朋友?” 它一动不动地望着我,眼里没有表情。 我又问它:“这些年,你过得好吗?你怎么这样瘦了?他们给你吃得饱吗?” 它仍然在专注地听着,一动也不动。我不知道它脑子里有没有想起当年的日月? “我们来看你了,你还记得《西游记》吗?记得吗?你想我们吗?” 这时,可能别人以为我神经病了,一个劲地催我:“它听不懂!快走吧!” 我们离开了,我一直回头望着它,它也一直望着我,我觉得它认出我来了。我站住了,因为再走一步,就会走出它的视线。这时我大为惊异:它叹了一口气,有些怅然地回过头去了。 我吃惊地对王崇秋说:“它叹气了!它认出我们了!” 他不信。我却相信,它那一声叹息里包含了多少悲苦!我从心底感受到了:这就是它无言的回应。 我向基地的领导提出我的希望:“把我们的白马照顾得好些,它是有功的。《西游记》有它的血汗!”他们答应了,但是又附加了一句:“现在够好的啦,马活不了多久,也该差不多了!”这句话使我寒心,有这样的想法,能好好地照应它吗? 1996年,我在无锡唐宫拍摄《西施》,又去找寻它的踪迹。但这次比较难,已经没有人去关心什么“白龙马”了,好多人不知道它在那里。后来才打听到,它和马群一起,养在马厩里。于是我们几个人又到马厩去找它。但是到处都找不到,那里都是棕色红色的高头大马,就是没有白色的马。问到马厩管理员,才知道它就在马群里。 我们终于发现了它!可是令我大吃一惊:它矮小,瘦弱得不成样子!它就在马群里,却被遮挡得看不见。这就是我们的白龙马?真令人不敢相信。它怎么变成这样了?现在是马群开饭的时候,在这些高头大马中间,可怜的它根本挤不到马槽前。那些年轻力壮的马,一个个凶神恶煞地把它挤到一边。它只能畏缩地躲开,免得被它们踩到。 我们在马圈外观察了好一会儿。我心痛地看到,它竟然连一口吃食也无法得到。它又老又无力,不被踩死也会饿死,真是一幅悲惨的情景!我预感到,像这样下去,它的日子不会太久了,也许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它。我让管理员把它牵出来,让它和我们一起照个相,留下一个影像,就算个最后的纪念吧! 在这个心酸的时刻,我对它说:“你还认得我吗?我们都老啦!”但是我感受不到我的白龙马的任何反应,它已经衰老得对外界的一切都木然而无动于衷。它只是低垂着头,仿佛连抬起头看我们一眼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不是和人的风烛残年一样吗?如果没有人来关心它、爱护它,它的生命也许瞬间就会消亡了。我心痛难忍,当时若不是有别人在身旁,我真会为它痛哭一场! 我气愤地问管理员:“你们知不知道它就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能不能给它改善一下现在的生活条件?难道没有注意到别的年轻的马欺负它,它根本吃不到东西吗?为什么不把它分开,单独给点吃的呢?” 他满口答应,把它牵到另外一间屋里去了。他大概心里奇怪我们这几个人怎么这么关心它吧。 我们离开了。不知道我们走后,那可怜的“白龙马”是否能够吃到一口食物? 第二年,我听说我的“白龙马”死了,它就埋葬在基地里,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我无语! 我想起当年在内蒙古草原拍摄马群时,那可爱的白马是多么英姿挺拔,它和朋友们一起在草原上尽情驰骋,抖着长长的鬃毛,迎风长嘶。那时的它多么年轻,多么快乐。是我把它从朋友那里夺了过来,使它过上剧组的生活,让它和我们一起,辛辛苦苦,走南闯北,当上了“白龙马”。但这对它有什么用呢?这并不是它自己的选择。它再也没有了朋友,是那样孤独。等到它被人们利用完了以后,就被冷酷地抛弃。现在,它因为衰老而被排挤,被疏忽,被看成了累赘,于是默默地死去。它的心情又有谁去关心,谁能理解呢?其实,人和马一样!到了没用的时候,谁还会关心你的生死呢?人尚且如此,何谈一匹羸弱不堪、不能讲话的老马呢!

前言

前言1982年的春节,电视系列片《西游记》开始动工。那时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拼搏的年代,是奋斗的年代,是奉献的年代。拍摄《西游记》系列片,用去了六年的时间。这六年,我和全剧组的同志们一起,跋山涉水,茹苦含辛,往返于祖国的北国南疆,其中甘苦不胜枚举。《西游记》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几年中,大家通力合作,甘苦与共,六易寒暑,饱尝艰辛。正是: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那由单机拍摄完成的上万个丰富多彩的画面;那费尽心机的土洋结合的特技镜头;那挖空心思精心塑造的乳胶造型;那千姿百态的君王臣宰的艺术形象;那苦心设计的瑰丽多彩的服饰、五光十色的烟雾、变化莫测的灯光。还有那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若真若幻的瑶池仙境、流光溢彩的东海龙宫、气势恢弘的大雷音寺——你能想象它们是用廉价的三合板和“米波罗”搭建成的吗?所有这些,在当时根本不具备任何特技手段且资金不足的限制下,几乎是不可能被完成的!《西游记》自从1982年开始拍摄以来,就年年与电视观众见面,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它无数次地播出,创下了电视剧播出率、收视率之最。甚至有人曾经劝我为此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对我们辛苦工作的认可和赞誉,是所有参加过《西游记》拍摄的人们的共同成绩!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前进。现在的事物变化太大,大得我都觉得跟不上它了。电视特技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电视剧的资金投入,成千万上亿元!现在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了——金钱至上,名利第一。引导人们积极性的是金钱。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些“傻帽”。除去几位主演得到了他们辛苦付出后的回报以外,其他人虽辛勤劳动,却默默无闻。我无法忘记那个时代:那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荣的时代,也是个开创的时代!是值得称道、令人怀念的。所以,现在我愿意把拍摄《西游记》的艰苦经历写下来,告诉人们,曾经有那样一些人是这样工作的。虽然只是挂一漏万、点点滴滴的记忆,却是对那个时代的纪念!假如能够引起今人的一点感动或反思,便达到了我的目的。

后记

甲子缘不久前,也就是2012年的9月28日,我得到吕中送我的票,去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新戏《甲子园》。以前我非常熟悉首都剧场,但已经许久没有来过了。整个演出中,我专注地欣赏着舞台上那几位老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仔细地理解故事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尤其在剧末,心中止不住升起一份凄凉之感。我对北京人艺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感情。还在1953年,我被调到北京养病时,就溜出医院去看了《龙须沟》,从此爱上了人艺的戏。以后,《雷雨》、《日出》、《北京人》、《虎符》、《悭吝人》、《伊索》……剧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程疯子”、“周朴园”、“雅克大师傅”、“阿巴公”、“伊索”……“茶馆”更是看了许多次,几十年了,印象依然深刻。我沉迷于舞台上那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生活。1958年,我到了电视台,为有机会更多接近北京人艺而兴奋。那年,我兴致勃勃地争取转播人艺当年上演的新戏《蔡文姬》,但被剧院领导欧阳山尊拒绝了。因为电视台成立不久,技术尚未过关,摄像机器经常坏,无法保证播出质量(这是我们当时的具体情况)。我很懊丧,但不死心,通过台领导向周总理打了报告,人艺才允许电视台转播(这对我们的技术提高也是一个促进)。但时隔不久,我被分工到戏曲组,戏剧和我从此无缘,更甭说人艺的戏了!1982年,领导让我拍摄电视剧《西游记》,从此开始了我的电视剧生涯。我立刻拾起当初的“人艺梦”——如果说拍摄电视剧是我的第一个梦,那么和那我所喜爱、崇敬的演员们合作就是我的第二个梦!这个梦陆续实现了:1982年到1999年,十七年中,因为条件限制,我只拍摄了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大大小小百多集戏,它们使我实现了第二个梦——和人艺的演员合作。与人艺的演员合作,是件幸福的事。我不揣冒昧,请了那些我思慕已久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的中青年人艺演员来扮演剧中的角色。就如郑榕、吕齐、蓝天野、黄宗洛、董行佶、林连昆、周正这样老一辈艺术家,和中年的著名演员吕中、吴桂苓、韩善续、徐秀玲、金昭、谭宗尧、阎怀礼、李世龙、米铁增、孙凤琴,还有当年优秀的青年演员:濮存昕、郑天伟、杨立新、李洪涛、梁冠华、兰法庆……都曾在我的戏里担任过角色。每当想起那些愉快的经历,就好像还在眼前一样。那时我拍的戏有不少只有几集,属于短剧,今天看来简直不值一提,报酬也极低。但他们不讲条件,不讲价钱,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这就是人艺的戏之所以部部是精品的原因吧。那些老艺术家更使我敬佩,他们的戏德、艺德都达到我没有想到的高度。和他们的合作,使我受益非浅。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榜样!《甲子园》中,这些老艺术家都已八十开外了!他们依然精神充沛地活跃在他们热爱的舞台上,挥洒着才华,展现着丰采!我望着他们的身影,不无伤感地想着:“他们为什么要老去呢”!我忽然产生了一个贪婪的念头:要给自己留下一点他们的纪念,不只是记忆,而是更多!我对人艺的感情,从1953年算起,也快到六十年了!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向这几位老艺术家索要墨宝,放在书的前面,作为一份永久的纪念,也算是个“甲子缘”吧!

内容概要

杨洁:
四川营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阳,中国电视剧第一代导演,中国第一代女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导演。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荣誉会员。
曾多次获“飞天奖”“金鹰奖”“星光杯奖”及其他奖项。1988年,以249万张选票获得“新时期十佳电视剧导演”之首;2005年,第一届电视剧风云盛典获得“终身成就将”;2010年1月,获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主要执导作品:
1982年至1987年电视剧《西游记》
1993年电视剧《朱元璋》
1994年电视剧《武夷仙凡界》
1995年电视剧《司马迁》
1996年电视剧《西施》
1998年至1999年电视剧《西游记》续集

“关于这部《西游记》,关于这段拍摄的历史,虽然多年来一直有报道,但我所听到看到的还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太多不相干甚至颠倒是非的八卦甚嚣尘上,虽然无伤大雅,但我觉得,在我终老之前,有必要讲出一切,以告慰所有在这部戏里面辛苦付出的演职人员,也期望能够还原一段更真实的历史。我脾气很直,有一说一,这也许很吃亏,但是面对历史,我只能讲真话!感激观众朋友们多年来对这部戏的厚爱与挂念,这本书更送给你们!”
——杨洁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从选景到选角
一 天降重任002
二 路在何方011
三 始于足下017
四 风雪黄山020
五 拜谒九华山030
六 惊艳张家界040
七 意外收获051
八 三个徒弟和三个师父062
九 绿叶扶红花085
第二章 拍摄中的那些事儿
一 开拍之前122
二 牛刀初试130
三 道观生活146
四 洞中日月159
五 天河牧马171
六 茅草屋之战175
八 玄奘走过的路192
十 我们的团队204
十一 趣事、乐事218
十二 险事、异事224
第三章大幕落下以后
一 是祸?是福?244
二 山雨欲来249
三 险遭腰斩253
四 观众的回馈262
五 音乐的风波267
六 特技的玄虚275
七 如何比较298
八 “齐天乐”晚会310
九 龙驹悲歌325
十 大幕落下以后339
后记 甲子缘349

编辑推荐

《敢问路在何方》编辑推荐:25集电视剧拍摄6年,剧组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一部《西游记》链接一个时代的伤痕和荣耀,这不是娱乐曝光,这是一个艺术家的铮铮风骨和励志人生。多家出版机构争抢版权,百余家主流媒体一致公认的“年度最期待好书”!30年间重播2000多次,老版《西游记》已成为无法逾越的经典。它串联着几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影像历史。总导演杨洁83岁高龄首次著书最权威真实地披露不为人知的拍摄内幕,还原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致敬所有的工作人员和《西游记》剧迷。全新披露200多幅珍贵剧照及工作照。

作者简介

30年间重播2000多次  老版《西游记》已成为无法逾越的经典
它串联着几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 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影像历史
总导演杨洁83岁高龄首次著书 最权威真实地披露不为人知的拍摄内幕
还原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致敬所有的工作人员和《西游记》剧迷
全新披露200多幅珍贵剧照及工作照
86版《西游记》最权威解读!
时值1986版《西游记》开拍30周年之际,杨洁导演首次著书公开当年拍摄细节。当年激情澎湃的她,立志要把名著《西游记》改编成雅俗共赏的电视剧,因此肩挑重任,与主创人员一起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在选角、选景、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数都数不清的难事、趣事、神奇事,让人吃惊、担心、大笑、感动!这不仅仅是一本拍摄手记,更是杨洁导演等一代艺术家的铿锵人生,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读来感人励志,振奋人心!

图书封面


 敢问路在何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大概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或乡村长大的孩子,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一,每年一到暑假,总有那么几个下午,端坐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一部叫做《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尽管这部剧已经重播了无数遍,但仍然看得乐此不疲;;二,看到三打白骨精那集,唐僧逼走孙悟空的时候,忍不住流了眼泪;三,给电视台写过信,希望能把这部剧放完;四、直到今天,还能叫得出这部剧里若干主演的名字。《西游记》或许就是这样的一部属于八零后共同记忆的剧,它伴随了一代人的整个童年时光。30年后,当许多人的孩子都已经长到当年我们的年纪的时候,导演杨洁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尽管对这部剧本身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然而书里写到的许多故事和细节,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十分新鲜。有些早就听说、但始终未经证实的八卦,在这部书里得到了确认。例如,主角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唐僧的扮演者有三个?那些拍戏的场景都在哪儿?有些故事原本就可以想像,导演写出来,更觉当年剧组的不易,例如,在当时还少有人知道威亚的时候,剧中的人物是怎么飞起来的;为了拍一个夕阳下的剪影,剧组冒了多大的危险;一场干冰中的戏,差点把现场的工作人员憋死等等。还有些新的细节令人感慨:例如,当年中央台拍电视剧去外地看个景,都有省市领导迎来送往;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为了念大学,放弃了演完这部剧的机会;佛道二界都对《西游记》持否定态度……种种这些,真性情的导演都诉诸笔端,读完之后颇有五味杂陈的感慨。长大之后,有机会从事和导演近似的行当,成了一名电视民工。去年某天,在台里的机房剪片,正好有同事在旁边剪辑供重播的《西游记》的带子(真的还在重播!大概没有哪部剧的重播次数能超过这部了吧),忍不住开玩笑说,还在重播啊。同事答道,可不,你看看当年那画质,那特技……啧啧……撇了一眼监视器里即使经过修复仍然显得十分惨淡的画面,和今天看来是如此幼稚的特技画面,当时突然很想知道,我们的下一代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能不能理解,他们的父辈当年为何会为这部剧而如痴如醉。看完《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之后,我想,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时,他们仍然是会理解的。一部影视剧,特技画面自然有它的吸引力,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透过所有的画面和声音所传递出的诚意:对原著作品的忠实、对选角和选景的严格、对创作意图表达的坚持、对在简陋的技术手段下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对回报和酬劳的不计较……基于这些要素的合力,才构建了整部剧对时代的超越。读《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既有共鸣,又有感叹,不过最多的还是对整个创作团队的钦佩。也许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他们这些做法显得傻气十足,可是,或许今天的我们正是缺乏这样的傻劲,才很难创作出超越时代的经典。书里还提到一件事:《西游记》这部为广大观众追捧的电视剧,居然在拍过十一集后就险遭腰斩。原因……想也想得到,领导不认同。一个为理想而拼命的创作团队因此受到的刁难和承受的压力,30年后,也终于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几年前,有机会去采访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先生。问及为什么这部当年同样脍炙人口的作品,仅仅拍了五集,得到的回答颇为令人感慨。像我这样的当年的小朋友大概从来不会想到,这部曾经让我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当年在内部受到的批评有多么激烈,有些批评听起来简直令人无语。不过,如同经历过不同年代的众多老先生一样,戴老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都过去了。相形之下,《西游记》还算是幸运的。若干年后,仍有机会把未竟的故事续完,仍能请到多半的原班人马。只是看来看去,已是感觉不到当年的味道。就连蒋大为伯伯再度献声的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也不复当年的高亢与清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里,再也听不到曾经如此打动人心的豪迈与悲凉了。人生有时大概就是如此残酷吧。一旦错过某一个时刻,原有的路径就再也无法延续。今天的电视制作人有时会讨论,为什么再也无法创作出如当年“西游”、“红楼”般的经典,回答当然是朝着许多方向去了。读过《敢问路在何方》这部书,你会发现,其实保守、算计、嫉妒、谣言与莫名奇妙的长官意志,是每个时代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难得的是,即便如此,当年的那班创作者们仍然保持着对作品本身的执着理想。我们固然无法复制当年的这些经典所产生的创作土壤,但今时今日的我们,大概更难复制的,是只属于那个八零年代的、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许多人中间飞扬着的理想主义情怀。
  •     作为一个标准的电视迷,当初买下这本杨洁导演所著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的三十年西游路》,更多的是想要一探当年的台前幕后,了解种种花絮故事。然而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也像跟随着作者的笔墨,沿书中的路线西天万里遥得取了一回真经。掩上书卷,一颗充满了感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师徒四人长途跋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在它背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看不到的是,拍摄者也同样克服了重重困难,道道险阻才为观众奉献出一部广受欢迎的好剧。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用实在的语言,直言不讳的语风为读者记述了《西游记》剧组从筹备到完成的过程,这其中有不少令人动容的人与事。扮演太上老君的老艺术家戏份不多,但每次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放了干冰的“天宫”里气温非常低,地面湿滑,而他却一场戏没有拍完前绝不离开现场。扮演金池长老的老先生每天化妆需要四个小时,为了不让大家等,他便自觉每晚直接带妆休息,节省大家的时间。剧组的一位场工,为了不耽误剧组拍摄,在释放干冰的现场坚持到因缺氧而昏倒,所幸被及时抢救,再晚一些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书中,类似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健康与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投入到工作当中,他们都把自己排在了最后一位,这些老前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品格,不能不令人心生敬畏!因为在外拍戏的关系,杨导无法照顾自己的小女儿,有一点更不得不提的是,剧组唯一的摄像师正是杨导的丈夫。 孩子小还不会做饭,父母亲人都不在身边,孩子甚至只能凑合着吃几口同学的饭。作为一个母亲,她在书中写道:“孩子太惨了,成了个小要饭的!太可怜了!太无助了!”此处,她一连用了几个感叹号来表达当时的感受。这几句话,虽是无声的文字,却是一个母亲来自心底的情感迸发,其中饱含的力量依然能使人深切的体会到她的锥心刺骨之痛。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西游记》的拍摄工作,她仍然没有放弃。无奈之下,杨导将女儿带到剧组,成为了一名化妆师。有理由相信,这只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在长达几年的拍摄过程,不断的辗转中,每一位剧组成员都远离家乡与亲人。《西游记》成功的背后,绝不仅是一个个人的付出,还有许许多多个家庭的默默支持、理解与奉献。杨洁导演在《西游记》开拍时说的一句话给我震撼极大:“你们不要希望用别人的光来照亮自己,要发出自己的光芒去照亮别人。”这句话放在今天,仍不过时。思想上的依赖,行动上的依赖,缺少的是一份自身的付出。不禁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竭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并用余力帮助他人,带动他人,而不是一味依靠别人、寻求庇护、借他人之光,我想,我们的生活也定会为之增色。目光追随着一页页作者的亲身经历,一位女先生,带领一个庞大的团队,伸手不见五指的风雪夜,被不负责任的司机拉着满山跑,只为了能选到满意的景;空旷荒废的吓人房屋,也成为了路途中的临时借住地;当时的技术条件简陋,为了呈现变化多端的镜头角度,大家想法设法把日常可见的高梯、板子、自行车统统变成了摄像师的辅助工具;为了一个在电视上看起来更漂亮的画面,演员和摄影师不惜冒着掉下瀑布悬崖的危险……遭受过种种质疑和指责,因为资金问题还曾被要求停拍,但导演杨洁顶住了各方的压力,花费六年时间拍摄一部电视剧,单不论成果如何,已叫人佩服不已,更不用说之后的成功有目共睹。联想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或厂房,一张键盘、一个按钮,许多内容都简化为动动手指,可有时人们反而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对比书中提到的许多班底演员、无名英雄,每人每集只有三四十块钱,多的也不过五六十元,可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增加报酬的要求, 有时饭桌上增加两瓶啤酒,就足够大家欢呼雀跃,透着无限的乐观与豁达。当今时代缺少的,也许正是一份全心全意的奉献。《西游记》中先后更换了三位唐僧的扮演者,导演在书中也详细披露了个中缘由。前两位演员一位更重视电影,一位更重视学历,他们都为此放弃了拍摄,直到第三位演员才坚持到底将“真经取了回来”。本是剧中最坚定最虔诚的角色遭遇三次人员变动,三位“唐僧”,三种不同的道路选择,是不是也不禁让人反思呢? 我想,无论做什么,信用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言出则必行。也许面前有名的诱惑,有利的诱惑,但在内心应始终有自己的一份坚守和责任 ,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出的承诺就应当翻开书,在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无法忘记那个时代,那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荣的时代,也是个开创的时代!是值得称道、令人怀念的。” 80年代过去了,可是,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又有什么是办不到的呢?苦乐年华,有待体味,人生高峰,更待攀爬,路,就在我们脚下……
  •     六小龄童是他爹六龄童举贤不避亲使了一点手段塞给导演杨洁的,他高度近视,拍打戏时棒子经常不慎抡到对手。杨洁导演事后说,当时我要知道他是高度近视,也许就不会让他进剧组了。六小龄童自小比较受宠,生活不会自理,进入剧组后吃了不少苦,才成为今日世界知名的齐天大圣美猴王。饰演唐僧的演员换了三个。第一个演员是汪粤,他演了《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之后离开剧组去演电影;第二个演员徐少华原本是来演小白龙,后接过汪粤的衣钵演起了唐僧,他演了《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计收猪八戒》《坎途逢三难》《智激美猴王》《大战红孩儿》《夺宝莲花洞》《斗法降三圣》,在演完《趣经女儿国》后,徐少华也违背诺言离开剧组去上了大学。第三个唐僧是迟重瑞,是杨洁导演在楼梯上偶遇后敲定的,最后从一而终一直演唐僧。饰演如来佛主的朱龙广还是电影《地道战》里的高全宝;饰演太上老君的郑榕是北京人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演过《茶馆》里的常四爷;饰演二郎神的林志谦是福建歌舞团的演员,武功特别好,是著名武术家万籁声的关门弟子,后来担任《西游记》的武术设计。从小到大,谁没有看过十遍八遍《西游记》?这些八卦像是突然听闻的一些故人故事,如此熟悉,又如此新奇,瞬间激活了脑中积压已久的记忆,那些烙在脑海深处的画面变得立体鲜活起来,熟悉的片头曲甚至开始在脑门自动播放起来,孙猴子在前奏音乐里翻滚腾升……这部书里,作者杨洁好坦诚,回忆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拍摄幕后花絮,非外人所能想象的种种艰辛,排除万难的种种努力。记得当年一遍遍看《西游记》片头片尾字幕时,对导演栏的“楊潔”一直抱有遐想:究竟是何等人物能拍出这么好看的《西游记》。看了书才知道,原来也是凡人,只不过比普通人多了迎难而上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毅力,还有耿直的脾气。杨洁导演写这本书时秉承“只能讲真话”的信念,使这本书有很多真实可信的幕后轶事,值得细细品味。

精彩短评 (总计85条)

  •     86版《西游记》可谓是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多少人会说是看着86版《西游记》长大的。现今是寒暑假期的标志,电视台播放意味着假期到来,因此遭无数人调侃。它的拍摄手法不如今日这么多样,画面不似现在这么高清,特技没今日这么普及精美,场面没现在那么震撼,也无现在一部电视剧动辄几千万几亿投资,但无论播放多少遍,百看不厌。那是因大家演技到位齐心合力热爱演艺事业不畏艰苦.......为喜爱的名著《西游记》共同努力创造成就今日经典。本书作者杨洁也是本电视剧的导演,通过亲身经历讲述86版《西游记》如何诞生,台前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惊险“花絮”。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一个老艺术家形象毅然而生,不止一位老艺术剧中每位演员的演技精湛到位,都有不小来头--各大剧团台柱,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因他们台下用功剧中不俗表现我们百看不厌。选演员可谓下足一番功夫不似如今什么“潜规则”什么人都可以演戏,导演选人是一定适合角色才会选用。上世界80年代初电视剧被视为“高等”艺术,不是谁都能拍,最主要没什么经验可借鉴,更何况要拍一部名著呢?在思想不开放的那个年代排出雅俗共赏的电视剧是要承担多大的压力。杨洁导演因热爱顶着压力困难接了,从选景选演员......亲力亲为。虽每次看《西游记》都会被剧中风景吸引,真不晓得场景都是真实的。以是在某影视基地拍摄,那时还未所谓影视基地,导演带领剧组同仁在交通不便情况下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的,且都是如今的名胜风景区。但那个年代未经开发原生态更加美丽,未经开发的那山那景道路是何等惊险,艰苦条件也是可想而之,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去了而且拍的很唯美。也不得不说造型和美轮美奂的仙境,孙悟空猪八戒的造型现在都那么深入人心,而如今的这些造型反而让我们看着那么雷人;还有剧中各种妖魔鬼怪的造型堪称经典。你能想到剧中金碧辉煌的凌霄宝殿,若真若幻的瑶池仙境,东海龙宫,气势磅礴的大雷音寺等都是用廉价的三合板和“米波罗”搭建成的吗?道具师在资金不足和无特技收到的情况下完成了,带着崇敬的心情致敬剧组道具师及其为道具付出的艺术家们。摄影师的过关技术想为他喝彩,用一部单机拍摄完成高难度多部摄像机的工作,画面丰富多彩,角度不同,还有费尽心机的土洋结合的特技镜头哪个拿到现在都不落伍。书中独家剧照展现拍摄的不易。因资金短缺领导不理解外界“流言蜚语”干扰下,西游记剧组工作者们用6年时间,在工资少的可怜拍摄条件环境差的情况下,顶着种种困难艰难拍完25集创世佳作。杨洁导演用平和心态讲述“非人”待遇,很是气愤为止不平,又为解决某件事会心。为拍西游记大家都付出那么多,讲到自己年幼女儿无人照顾生病.....是含着眼泪看完的;也有趣事本人看得又乐不可支。书中大量罕见剧照在我们再次领略西游记魅力。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看完了这本书,一本书不足以囊括《西游记》6年艰辛拍摄的取经路,看到大家对这不电视剧的热爱奉献,用脚踏实给我们带来了久经不衰的著作。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一步一脚印编织梦想。
  •     向真正的经典致敬
  •     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经典的创造更是需要历尽磨难。
  •     感动。
  •     那个时代,那个人,那样的作品,……
  •     全程心里自带背景音乐
  •     就是致敬!
  •     想想现在的电视剧,要啥有啥,却又要啥没啥。
  •     语言纯朴 感情真挚 杨洁个人魅力很强 敢想敢做 包括她直言自己对鬼魂灵魂的看法 也丝毫没觉得是迷信 有种我说我的你信你的豪气;六小龄童被抖各种黑历史 “开后门”进剧组 宠上天的家中宝 进组地下恋爱 土匪来了爬上树 章老师实力段子担当
  •     中国,杨洁
  •     对拔高唐僧形象的解释很有说服力,改编的典范。向整个团队致敬!
  •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西游记固然有很多不足,但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当时的特效技术,艰苦的拍摄条件,及其有限的经费,能拍出如此经典的电视剧简直不可思议,向制作西游记幕前幕后的老艺术家们致敬!
  •     时值1986版《西游记》开拍30周年之际,杨洁导演首次著书公开当年拍摄细节。当年激情澎湃的她,立志要把名著《西游记》改编成雅俗共赏的电视剧,因此肩挑重任,与主创人员一起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在选角、选景、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数都数不清的难事、趣事、神奇事,让人吃惊、担心、大笑、感动!这不仅仅是一本拍摄手记,更是杨洁导演等一代艺术家的铿锵人生,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读来感人,激人励志,振奋人心!
  •     用词还是很老的,一看就知道出自老一辈的手笔。不过里面讲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     很多故事
  •     虽然还没看多少,但感觉应该没错
  •     拍摄之旅艰苦如西行故事。老一辈艺术家的赤诚与韧性可敬可佩。
  •     难忘经典,30年前的真相
    说起西游记让我想起小的时候的一件事,那次为了看《西游记》悄悄跑到有电视的同学家里看,结果爸妈一时找不到我,吓得以为人被拐走弄丢了,急得不得了,后来找到了,狠狠揍了我一顿。《西游记》这部伴随成长的经典电视剧曾让人那么着迷,那么喜爱。《敢问路在何方》是《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女士30年后回顾当年拍摄的点滴幕后故事,让我们这些喜爱《西游记》的粉丝们了解到那些斗志昂扬而不能不说的故事,更让人为这些前辈们为这部电视剧辛苦的付出和执着的坚持。向他们致敬!
      
      如今高龄的杨洁导演文字浑然一如当年的真性情,敢爱敢恨。西游记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六年经费只有600W,只有一台老式摄影机,全部实景拍摄,86版的西游,物质条件不发达的社会现状,但各种神话场景,无论瑶池仙境还是妖怪洞府,皆用心雕琢,无一相似。在当年电视剧拍摄手法不成熟,特技不知为何物之时,仍尝试各种方法手段学习努力从各个角度各个方位表现,时隔这么多年,结构布局面面无一不经久耐看。剧情角色精雕细琢,大胆用人,演员精挑细选,不管出身,一切以适合角色气质为先。记得当年看《西游记》时,还为西游记里唐僧是不是换人,在哪里换了与人争论并仔细观察对比。书中,杨洁详细说明三个唐僧来去的情况。原来如此。
      
      也没想到这部经典电视剧当年也曾面临流产的局面。拍摄中,经费短少,又因为是第一次拍神话剧,没经验,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前例,没经费,领导没信心担心没市场,要暂停拍摄,杨洁导演挑担和领导吵架争取;坚持起用敢问路在何方的主题曲;被质疑西游风格,据理力争。。。杨洁导演如同护犊的母亲,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拍板承担责任,坚持到底。相信也正是这种坚持与争取,才让这部片最终有了完美的呈现。虽然如同唐僧取经最后仍差几页经文一样,遗憾的还是有几集被取消拍摄。
      
      相比今天,不能相信当年6年才花了600W。也因为资金,所有的钱全都花在刀刃上,从不乱花一分钱。在走遍全国的场景时,和各地景点打着商量,能借用借的,能用联欢会的形式拉上交情的就用联欢会,实在不行,只能付租场费。至于道具场景搬运等等这些事,全都是剧组大伙一起上,任你是主角还是龙套,谁有空有事没事就要客串一下群众演员。书中说起许多辛酸事,比如,好不容易借到一次航拍的机会,大妖小怪在山头一齐跑,可惜拍照条件差,什么都没有拍到。。。。。相信也正是这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严格要求与无私奉献的老一辈艺术家的追求,才让我们有了这部太多说不完故事的经典电视剧。回首往事,感受酸甜苦辣,感受激情与创造,而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正以一种卓绝的姿态启发着我们后人。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此外,书中收录了许多当年的剧照,看着那些“明星”当年模样,也特别的亲切。难得的好书。
  •     很多事别让别人告诉你是否可能,自己去试,自己去做,86版《西游记》的拍摄就告诉你了,只要你想,只要肯干,路就在脚下。
  •     书的前面有10页左右的铜版纸印刷的插页,都是西游记的剧照以及拍摄期间的工作照,不是很清晰,看起来很有年代感,正文采用胶版纸黑白印刷,纸质还不错,里面有大量图片,正文的文字印刷很清晰,但是图片就显得比较模糊,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许多西游记拍摄的幕后故事。
  •     杨导真性情!
  •     一丝寂凉
  •     看完想再看一遍 西游记!
  •     非常佩服杨洁导演,觉得杨洁导演就像现实中的玄奘法师一样不畏艰难,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剧组的演职员也非常不容易,团结一心,才成就了经典的《西游记》,这是以后任何一部翻拍的《西游记》都无法超越的经典,百看不厌,也很谢谢支持导演的中央台的领导,没有慧眼识珠支持杨洁导演的领导,也看不到这部经典,支持杨导
  •     趁着失眠,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向老一辈兢兢业业的电视工作者致敬 ,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拍出了如此经典的电视剧!
  •     这本书我是怀着感动和不平看完的,合上书就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86版的西游记已然是经典,但是我没想到过经典的创造过程是这么艰难,让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这本由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女士记录下来的点滴西游路,为了纪念西游记开拍30周年,我想更是为了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西游旅程。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对于这部全中国人民老少皆宜经典剧仍会只停留在唐僧师徒三人西天取经途中历险遇到各路妖魔鬼怪的层面上,我不知道原来86版说的是西游记集中放映的时间,而不是开拍时间,而她的开拍时间是在82年,整整6年时间!6年时间用来拍摄一部电视剧!这对于现在许多的快餐影视剧几个月就能出好几十集来讲,6年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金钱,可是就是在那个全民奋斗激昂的八十年代,经典的西游记诞生了。       其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拍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譬如经费上的困难导致西游记差点儿就中途流产,何来今日的经典86版西游记!譬如那首大气感人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甚至一度被上面批评太软太缓不适合名著电视剧,如若不是杨洁女士的据理力争想来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杨洁在写这篇文的时候,带着三十年的回忆,带着读者一点点步着当年西游记拍摄之路回溯,我们从中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演员们的兢兢业业和真正的为艺术为了这部名叫西游记的电视剧的奋斗历程,她们求的不是金钱名利扬名海外,她们求的就是拍好一部可以让全国人民都喜爱的电视剧,现在的回忆是为了纪念那个时代、纪念那些老艺术家。杨洁女士是个说话很直的人,并且敢作敢当不畏权势,从书中所揭露的众多真相直指上层领导、央视就能看出来,而这些真相直到今天能够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是对当年西游记剧组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员们的致敬和告慰。       开篇我们能同当年的杨洁女士一样感受到重任在肩,和一开始的斗志昂扬激情澎湃的想要去拍好这部西游记的迫切心情,当年同时开拍的还有红楼梦,可是同为四大名著的拍摄待遇却一个天一个地。杨洁女士带领整个西游记剧组跋山涉水,西游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旅游城市的缩影,我想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去过的地方都不会有西游记剧组走过的地方多。只不过接下来的过程并不如杨洁最开始设想的那么顺利,无论是拍摄条件的艰苦还是技术上的难题都一一出现,我们很难想象在当年那种技术条件下,要拍出荧屏上那些腾云驾雾、光怪陆离的景象要克服多少困难,但是最后剧组还是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在那个时代拍电视剧是为了人民而拍,而在这个时代,拍任何影视剧都是为了金钱名利而拍,时代的差距和脱节就是现今利欲断层的展现。其中一个有意思的是,我看了那么多遍的西游记,竟然一直不知道原来唐僧这个角色前后是换了三个演员,其中最著名一直走到西天取到经书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迟重瑞先生,在他之前的两位分别是汪粤和徐少华。书中杨洁就对这三位演员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她给迟重瑞先生的评价是最高的,而她的敢说敢话的直言作风也让她对前两位演员中途放弃西游记颇有微词。“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想必大家都还记得那匹白龙马,只是肯定不知道这批白马在拍摄过程中曾经遇险险些无法继续拍摄,在95年的时候杨洁还去看了这位老朋友,它被作为西游记拍摄一景来赚钱,享受退休干部待遇,可是已经远没有当年白龙马的神骏了。       这么多年过去,就像白龙马一样,当年参与到西游记拍摄中的人都已老去或者故去,由杨洁女士执笔记录下这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远在镜头之外的那些真想,让一批一批的86版西游记忠实的影迷们也体会到当年的辛酸荣辱。向老一辈艺术家们致敬,向那个逝去的经典时代致敬。
  •     敢问路在何方(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首部个人回忆录 讲述30年漫漫西游路 一部《西游记》链接一个时代的伤痕和荣耀)
  •     电子
  •     用生命成就的经典,那个艺术最美好纯粹的时代。
  •     热泪盈眶!!!
  •     这书看的是信息量,不是文学性。从里面可以看到什么叫呕心沥血,不论什么人,污名化这样一个群体都是别有用心。
  •     小时候最爱看的电视剧,长大后和侄子一起看的电视剧,读了此书后,才知道儿时的欢乐凝聚着背后多少人的辛勤汗水与巨大热情。
  •     我怀着对这部电视剧的无限热爱买了这本书,质量真的很不错,可以肯定是正版无误。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后面所拍的《西游记》都不如这部好,在当时的条件下,所使用的机器应该是最简陋的,拍摄条件也是最差的,为什么就只有这一部戏可以让我和身边所有的人都百看不厌。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了,是两个字“认真”。杨洁导演是当事人,她的讲述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清楚这部戏拍摄的艰辛的。我直到现在还是被深深地感动到了,很少有人能在一片质疑声中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少有一个导演能够对一部戏做到如此认真负责。看选景到选角色,到拍摄时各种艰辛,以及多少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这个中的辛酸,也许在文字之外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看到那些老艺术家对这部戏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深感敬佩。看完了,我深深的觉得,不要害怕困难,那些都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英雄的征途上充满着磨难,世上的康庄大道是给庸者准备的。
  •     经典,像电视剧一样引人入胜
  •     杨洁的文笔不是很好,但胜在经历丰富,带有那个时代特殊的时代烙印。结合知乎上评价六小龄童的回答,当年很多事历历眼前(当然我们应该明白不能一家之言,杨洁说的可能也有偏颇或者别的行为,不过总算是当年的一些事情被以这种方式记录下来了。)
  •     《敢问路在何方》永恒的艺术成就 我首先要对导演杨洁说:亲,太感谢你了。你知道《西游记》我看了多少遍么?我每一次看都是喜欢的。我家的小朋友现在更爱看了,我仍然陪他一起看。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你,也许你拍了六年,经历了重重辛苦,但是这永恒的艺术成就,这经典的演译,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在那个年代,老版《西游记》是精美绝伦的剧集,但是放在今天技术发达经济发达的今天,老版《西游记》仍然是精美绝伦、无法超越的。我总是看到老版《西游记》和《红楼梦》而震憾啊,觉得那一代老艺术家们是拿全部心血来拍出这好看的电视剧,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为艺术追求**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学习。 我们只是看到了《西游记》屏幕上的光鲜美好,不曾知晓它背后的重重辛苦啊。差不多六年的时间才拍成,跑偏全国各地去选景,把一个“游”做到了极致。杨洁导演四处选景,找妖洞,几乎把神州大地所有的奇山奇洞都翻了个遍。每找到一处,都高兴万分,然后请求各方打理这个洞和路面,调动一切力量来协同作战。为了拍雷音寺,进入一处大寺庙,因为过去人们伤害过寺庙,而被寺里的人绝力反对,甚至不允许进去。破四旧的时候人们真的打砸过寺庙,伤了那里的感情,杨洁导演不得不万分肯求。 我们看到《西游记》里的很多人都是来自北京人艺,那里是老艺术家们的代名词,来自北京人艺,就来自很高的艺术高度了。他们对艺术的崇敬和献身精神,在现在估计很少人能够做得到。现在的人们把钱放在第一位的,而老艺术家们根本不考虑钱的事。杨洁说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得到应得的好处,除了几个主演获得了与辛苦相符的收获外,大多数人是做了赔本的生意。 选角也是完全开放式的。那时候的人们真纯粹,没有现在人们的名利杂念多,所以一切都还是以戏为第一位,人为第二位。只要你符合,无论你寂寂无名,还是你已然是大艺术家,大家完全平等。师徒四人的角色选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四个人必须把好关。三个徒弟一直把西天取经坚持到了最后,而原本最应该坚持到底的唐僧却换了三人,颇令人费解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曲折啊。杨洁导演去找孙悟空,专门去见了六龄童,他说手下有几十个弟子,都演过猴子,然后指着旁边的人说“这是我儿子”,杨洁导演的心思一直在那几十个弟子上,不看看他们是很难做决定的,所以压根儿就没看六龄童旁边的人。看到周恩来总理怀里的七龄童,立马双眼放光问“这个人是谁?”,可是六龄童说也是他儿子但死于白血病,然后再次指着六小龄童说“这是我儿子,他也会演”。杨洁导演于是让六小龄童演练一下,还不错,但跟六龄童比差远了。于是让六龄童好好教他,等消息进京。如此重要的角色,差点错过啊。因为那时候杨洁觉得六小龄童有点太高,而且没有精神劲儿。如果错过六小龄童,我们将错过孙悟空,该是多么可惜啊。幸好,我们没有错过他。而他为了这个角色,背后的付出是巨大的,他自己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说老版《西游记》有遗憾的话,作为观众的我,还真的有一个小遗憾:那就是唐僧的扮演者换了三个。但是我看剧的时候没有看出来三个人演的,我一直以为是两个人演的,第一个唐僧和第三个唐僧差不多,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而我最最最喜欢的是第二个唐僧,他简单就是唐僧的化身,那张圆脸和安静的五官,帅得让人不敢呼吸,又非常佛缘化的一张脸啊。如果他一直演到底,我会觉得看得更爽。我还是觉得第二个唐僧是比较接近我心目中的唐僧形象,其实岂止是接近啊,他就是我认定的唐僧。虽然其他两位唐僧演得很好,但是第二个唐僧仍然是我的最爱。 感谢杨洁,感谢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感谢所有剧组人员,感谢那六年所有默默付出的人们,感谢《西游记》,感谢《敢问路在何方》,祝福您们!
  •     杨导的西游人生,感人至深。但似乎比网传版少了点
  •     一代影视经典,再也无法重现。 续拍的只能是续貂之作。虽说囿于当时的条件和政治,使得第一部有这样那样的遗憾,然而依然是经典之作。杨洁自己对续拍都是有保留意见的。书中也没有多少笔墨书写。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到的奇异经历,一是清西陵遇“鬼”,另一个是杨洁自己濒死体验。
  •     杨洁导演辛勤力作
  •     卖相佳,内容不错,值得信赖
  •     由于六小龄童未能上春晚,也是在偶然的时间发现这本书,决定深入了解一下那段时光。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导演简洁而细腻的笔法,一下就把我带入到那个年代那段岁月,期间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
  •     杨洁导演很牛,做导演很辛苦,而且必须有魄力!
  •     对西游记的感情,没有道理。杨洁导演的文字朴实无华,记录了一段朴实无华却又光芒万丈的岁月。每一个镜头后面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苦和所有人对于艺术的坚持与奉献,所以86版西游记才能有如此厚重的质感。六年时间,行走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些时间与空间,也赋予了西游记不可替代的精致与美感。
  •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是历史上第一次实景拍摄。如何将中国AAAAA级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场景连结?如何在80年代重构“祖国”认同?我称之为“实景的政治学”。具体请参见我的博士论文了。
  •     书里有笑有泪有情有义,一部西游拍摄史。杨洁导演是位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性情中人!没有杨洁导演的付出就没有这部经典电视剧,在此向杨洁导演致敬!
  •     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有些悲酸地看完了杨洁导演的30年西游路。在那个物资贫瘠,技术落后的年代,摄制组耗尽了全部心血铸就了无数观众的西游梦。六年磨一剑,方能三十年不朽。再看这部陪伴了我三十年的电视剧时,心里五味杂陈。感谢经典。致敬经典。在这个满眼山寨快餐文化利益熏心的污浊年代,我甘心守拙,做最纯净的自己。
  •     真不知道这电视剧居然拍了四年…官方各种不支持…而且只用了一台摄像机!奇迹啊!
  •     那个时代的人真有毅力,因为经济效益不是首要考虑的,所以就有就算观众喜欢,领导也可以不顾一切叫停。里面各种领导意见现在看来真是可笑,幸好杨导很坚持己见。现在很多可以搭棚用特技的东西,当时很多是实景土法特技,但却更有真实感。
  •     属于八十年的理想主义和对艺术的追求。
  •     2017.1.1
  •     86版西游记不可超越
  •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拍摄西游记的种种艰难困苦,不容易啊!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两集《西游记》,好开心,想着怎么不多放几集咯,怎知里面这么多的故事。是亚马逊进场商家处买的,快递较及时,价格与某宝上比较优惠很多,推荐购买!
  •     这本书杨洁导演讲述了拍摄西游记的心路历程,很好,很喜欢这个电视剧,也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也有一些剧照,挺珍贵的。
  •     除了一些精彩的幕后故事,里面还隐约吐槽了wen ge、景区商业化和若干不靠谱的人。西游剧组就是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杨洁导演的坚持真是太可贵了,她并不是抱着随便拍拍、完成任务就行了的想法来的。
  •     说起《西游记》,不自觉的会想起以前的岁月,也许经过时光的润色,在记忆里那个年代已经贴上幸福的标记,儿时的我没有学习的压力,没有生存的压力,只是欢快的生活着,生命里最幸福的事就是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而那个年代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就是我幸福的源泉之一! 三十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援,有的只是导演和大家的一腔热情,可以用时间来慢慢磨出一件完美的作品,虽然现代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做出更逼真的科技效果,但是却无法做出当年那么让人心动并且信以为真的场景来,这一切是艺术家的心血累积而成的,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年代,累积了多年的艺术创作的热情在那个时候一起喷发出来,所以才能呈献给我们观众这样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这本书是导演杨洁的回忆录,书里的文字比较口语化,也没有过多的矫饰,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好象就是在听一个亲近的朋友在聊天一样,虽然琐碎但是却让人爱听,现在很多人写回忆录都找作者或者枪手来润饰,读起来会有小说的感觉,跌宕起伏却失却了原汁原味,而这本书里的各个小故事是杨导演心里的纪念,就这样娓娓道来,充满了个人的感情,显得更真实更生活化!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因为资金不够还硬生生的砍掉了几集《西游记》的故事,真是让人觉得可惜,本来儿时的记忆里还可以有多几段的快乐,却被资金不足生生的砍掉了,可见要完成一件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天时、地利、...人和太重要了! 这本电视剧的回忆录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演选景选角的回忆,一直以为选景是游山玩水的我这次真的明白了选景的困难性,不仅要选适合电视剧内容的场景,还要考虑到拍摄的问题,弄不好还要有生命危险,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呀!相对于选景、选角色的故事比较有看头,原来每个演员是这样挑选出来的呀---看完会有这样的感想,原来现实与故事里的人物是两码事情呀!第二部分是讲拍摄电视剧里发生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青芝山”里有一段杨导写的一段话,非常口语话、一点也没有修饰---“别墅只有两件卧室,女同志住里间,男同志住外间,其他人搭地铺。”可见这本书是至情至性的杨导自己写的,并不是通过小说家润色或者编撰的,喜欢这样的传记,有历史真正的味道。第三部分讲大幕落下以后,颇有些伤感,但也充满了纪念! 对于喜欢86版《西游记》的我们,这本充满回忆的书正好契合了开始爱上回忆的70后80后,回忆在书里更加的美好和郁郁葱葱! 阅读更多 ›
  •     我是西游迷,连我家2岁的小朋友也喜欢看:喜欢猴子和猪猪,他们一出场她就大叫:猴吉、猪猪……其实书里的照片可以更清晰一些,要跟的上时代啊。
  •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30年漫漫西游路,一部《西游记》给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6年辛苦的拍摄,留给人们的是经典的巨著,相信每一位看了此书的读者都会记住拍这部电视剧的每一位艺术家,他们当年的辛苦给人们带来的是快乐!
  •     杨洁导演的解读,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自由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人所欠缺的,正是我们要找回的信仰与精神!!
  •     边看边回忆西游记的画面,当年剧组的那股认真和质朴劲所以才有这样的经典。白龙马那一段最催泪,是说马也在说人吧?至于灵魂离体的灵异事件,某次做梦梦到类似的,感觉非常真实,或许是存在的?
  •     说起《西游记》,不自觉的会想起以前的岁月,也许经过时光的润色,在记忆里那个年代已经贴上幸福的标记,儿时的我没有学习的压力,没有生存的压力,只是欢快的生活着,生命里最幸福的事就是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而那个年代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就是我幸福的源泉之一! 三十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援,有的只是导演和大家的一腔热情,可以用时间来慢慢磨出一件完美的作品,虽然现代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做出更逼真的科技效果,但是却无法做出当年那么让人心动并且信以为真的场景来,这一切是艺术家的心血累积而成的,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年代,累积了多年的艺术创作的热情在那个时候一起喷发出来,所以才能呈献给我们观众这样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这本书是导演杨洁的回忆录,书里的文字比较口语化,也没有过多的矫饰,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好象就是在听一个亲近的朋友在聊天一样,虽然琐碎但是却让人爱听,现在很多人写回忆录都找作者或者枪手来润饰,读起来会有小说的感觉,跌宕起伏却失却了原汁原味,而这本书里的各个小故事是杨导演心里的纪念,就这样娓娓道来,充满了个人的感情,显得更真实更生活化!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因为资金不够还硬生生的砍掉了几集《西游记》的故事,真是让人觉得可惜,本来儿时的记忆里还可以有多几段的快乐,却被资金不足生生的砍掉了,可见要完成一件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天时、地利、人和太重要了! 这本电视剧的回忆录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演选景选角的回忆,一直以为选景是游山玩水的我这次真的明白了选景的困难性,不仅要选适合电视剧内容的场景,还要考虑到拍摄的问题,弄不好还要有生命危险,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呀!相对于选景、选角色的故事比较有看头,原来每个演员是这样挑选出来的呀---看完会有这样的感想,原来现实与故事里的人物是两码事情呀!第二部分是讲拍摄电视剧里发生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青芝山”里有一段杨导写的一段话,非常口语话、一点也没有修饰---“别墅只有两件卧室,女同志住里间,男同志住外间,其他人搭地铺。”可见这本书是至情至性的杨导自己写的,并不是通过小说家润色或者编撰的,喜欢这样的传记,有历史真正的味道。第三部分讲大幕落下以后,颇有些伤感,但也充满了纪念! 对于喜欢86版《西游记》的我们,这本充满回忆的书正好契合了开始爱上回忆的70后80后,回忆在书里更加的美好和郁郁葱葱!
  •     看了老版西游记的拍摄过程,才知道经典的铸就是多么艰苦卓绝
  •     有老版情结必读,可以一燃。
  •     很真实感人的书
  •     感谢一切造就了时代的经典,谢谢你们丰富了我们的童年。
  •     敢问路在何方
  •     文笔一般但慢慢的都是回忆
  •     原来那么不容易————
  •     以前没有感觉西游记有多好看,但看完书才回想起,自己曾经也着迷地问"路在何方",也曾对耳根子软的唐僧不屑一顾,更曾随着师徒四人(还有那匹帅气却未能善终的白马)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看过导演的书,忆起了自己曾经的美好童年,更对这部电视剧、以及将电视剧带给我们的老艺术家们肃然起敬!
  •     用于怀旧
  •     西游记的台前幕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以前只知道《西游记》电视剧拍得妙趣横生,但真不知道电视剧背后那么多心酸。尤其看到白龙马那里,忍不住眼泪哗哗的。杨洁导演为人处世的方式可能有些欠妥,但她是个伟大的女性、伟大的女导演,这点毋庸置疑。向那个伟大的团队致敬!
  •     三十年前拍片的艰辛,周末两天读完
  •       幼年时的我曾幻想过自己就是孙悟空,能同他一样拥有那神通广大的72般变化,叱诧风云,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讨厌过唐僧的懦弱和不知好歹;鄙视过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和贪小便宜……曾经西游记在我眼中或许只不过是一部每到寒暑假必看的电视剧之外,再无其他。经典和酒一样,在人的心中是需要时间的酝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长,86版西游记无疑已深深烙进我们这一代人的骨血之中。再回首,它的每个场景,每个装饰,甚至每个演员都是何等的真切。    当看到书名《敢问路在何方》时,耳边会不由自主的回荡起蒋大为老师那饱满、洪亮歌声。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    86版西游记中的86,我和多数人一样只知道86指其播出的年份,殊不知其创作时间始于何时。但这仅限于未读杨导此书之前。拿到书后首先印入眼帘的“《西游记》开拍30周年之际”这无疑又给了我内心一个沉重的感慨,三十年光阴荏苒,半个甲子轮回,此情此景我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翻开书封一张张珍贵的剧照和工作照浮现在我的眼前,小时候我们知道或是幻想过我们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位的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犹如走马灯般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杨导的文字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86版西游记诞生的全过程,古言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时代,这个契机之下,天降大任于杨导,从1982年到1988年整整6年的时代,最终她用她的毅力和精神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就了一部我们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相信这种经典还会向后延续。80年代,改革初起的中国,电视水平技术和资金都相当匮乏的年代,86版西游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磨砺出来的,在荧屏之上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荧屏背后杨导及整个剧组团队也同样经历着九九八十一难。就为选外景,杨导及其工作人员以一“游”字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他们用自己双脚丈量了祖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还要克服大自然给他们的重重威胁,只为求真求切,整个创作中有自然的、有人为的种种因素……30年后的我们难以想象这份荣耀背后到底有几多艰辛几多愁,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杨导的星点记忆文字中,了解星点的幕后故事,仅此星点中就满满的装着艰辛、委屈、信念,相信更多是坚持的信念。    就像书的内容推荐中写道的一样,一部西游记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80年代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杨导以及所有台前幕后为这部电视剧奋斗过的工作人员,谢谢他们用他们有限的青春与无限的梦想燃烧着整部西游记,乃至我们80后、90后整代人的童年记忆。   阅读更多 ›
  •     好看。白龙马那篇把我给看哭了
  •     成功背后的艰辛与无奈
  •     为了一种情怀!
  •     想要多了解西游记内幕其实是轶事的读者可以看
  •     看过西游记,对86版西游记有情怀的人,这本书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很经典的一本回忆录,期间写明了杨洁导演的重重困难,已经远远超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无论是在选址还是演员选择,杨洁都给出了当时的选择,以及重要角色的分配,奈何形势比较严峻,多人在拍摄过程中不辞而别,尤其是唐僧的扮演者!剧组经费的紧张也让杨洁导演头疼不已,期间耽搁多次,最后的解决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美的花卷!现在,86版西游记历经30多年,依旧是人们心中最正宗的西游记!
  •       幼年时的我曾幻想过自己就是孙悟空,能同他一样拥有那神通广大的72般变化,叱诧风云,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讨厌过唐僧的懦弱和不知好歹;鄙视过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和贪小便宜……曾经西游记在我眼中或许只不过是一部每到寒暑假必看的电视剧之外,再无其他。经典和酒一样,在人的心中是需要时间的酝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长,86版西游记无疑已深深烙进我们这一代人的骨血之中。再回首,它的每个场景,每个装饰,甚至每个演员都是何等的真切。      当看到书名《敢问路在何方》时,耳边会不由自主的回荡起蒋大为老师那饱满、洪亮歌声。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      86版西游记中的86,我和多数人一样只知道86指其播出的年份,殊不知其创作时间始于何时。但这仅限于未读杨导此书之前。拿到书后首先印入眼帘的“《西游记》开拍30周年之际”这无疑又给了我内心一个沉重的感慨,三十年光阴荏苒,半个甲子轮回,此情此景我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翻开书封一张张珍贵的剧照和工作照浮现在我的眼前,小时候我们知道或是幻想过我们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位的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犹如走马灯般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杨导的文字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86版西游记诞生的全过程,古言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时代,这个契机之下,天降大任于杨导,从1982年到1988年整整6年的时代,最终她用她的毅力和精神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就了一部我们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相信这种经典还会向后延续。80年代,改革初起的中国,电视水平技术和资金都相当匮乏的年代,86版西游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磨砺出来的,在荧屏之上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荧屏背后杨导及整个剧组团队也同样经历着九九八十一难。就为选外景,杨导及其工作人员以一“游”字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他们用自己双脚丈量了祖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还要克服大自然给他们的重重威胁,只为求真求切,整个创作中有自然的、有人为的种种因素……30年后的我们难以想象这份荣耀背后到底有几多艰辛几多愁,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杨导的星点记忆文字中,了解星点的幕后故事,仅此星点中就满满的装着艰辛、委屈、信念,相信更多是坚持的信念。      就像书的内容推荐中写道的一样,一部西游记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80年代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杨导以及所有台前幕后为这部电视剧奋斗过的工作人员,谢谢他们用他们有限的青春与无限的梦想燃烧着整部西游记,乃至我们80后、90后整代人的童年记忆。
  •     喜欢和老《西游记》有关的东西,从小就知道了杨洁导演。这本书,披露了很多《西游记》幕后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是一本回忆录,又似一本人生感悟。我想,一些事情如果作者不写出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大概永远不会想到、知道。许多从事文字的人,怕得罪人,不敢讲真话,粉饰太平、皆大欢喜,有时候掩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令读者看不到最真实的东西,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出的是一种直率、坦诚、不怕得罪人;其对话、事件描述拿到生活里都感觉特别真实,犹如我们曾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一般。美猴王是怎样选的?哪个唐僧最任劳任怨?央视领导们当年对待西游记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白龙马最后是安享晚年还是凄凉度过余生?读过杨洁导演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原来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和我们在现实里经历过的、看过的没有太多不同。非常强烈推荐杨洁导演这本书,永远尊重说实话的作者!文字所留下的,真实很重要!
  •     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初央视的领导这么为难摄制组。
  •     因为家里人太爱看西游记了~~所以就买本做延展阅读吧。诚意之作,也很多屏幕外的趣谈趣事。
  •     路在脚下
  •     首先震惊于杨洁的敢说,其次震惊于30年过去了,现在体制内的办事效率还是如同当初一样!
  •     本以为西游记的拍摄应该是被给予大力支持的,没想到看了这本书后发现事实根本不是如此,过程到是有像九九八十一难,感谢杨洁她的坚持,她的拍摄,带给我们一部如此精彩的电视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