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维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当代思维哲学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010040325
作者:梁作民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一、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即思维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思维主体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思维主体必须有选择、有目的地以外部世界作为思维对象,思维活动必须以解决问题为主旨,没有盲目、漫无目的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思维主体的目的性越强也就意味着其主体性越强,相应地,也就意味着其能动性越强。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曾有过明确论述: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对策、战略、战术,……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是人之所区别与物的特点。同时,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并不仅仅指目的性,其思维选择性、思维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都是其能动性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思维主体的创造性即创新思维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思维主体的实践性  维主体不仅仅只是思维的主体,而且同时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作为惟一能将思维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既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思维活动的最高体现。主体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离开实践,思维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活动就会变成毫无根据、毫无意义的空想。实践是思维主体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根本途径,脱离实践,维主体就会失去产生的根基和生长的源泉,成为游离于客观世界之外的虚幻物。值得说明的是,在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将概念引入认识论领域,明确提出认识主体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实践,为我们正确把握思维主体与实践活动的关系确立了根本原则,因此,坚持思维主体的实践性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哲学的关键。  一、发现问题——物质变精神  毛泽东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种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是对物质变精神的十分精辟的论述。由此可见,物质变精神,并怖说是客观事物本身直接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而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即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把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转化为感觉和思想,形成认识。实践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条件。因此,物质变精神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在实际过程中这个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是我们改造世界、处理问题的前提,而所谓发现问题,就是从客观事物出发,把客观事物的情况、问题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于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的过程。  二、解决问题——精神变物质  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只有把认识、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付诸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强调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的能动精神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客观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这只是第一步;更为根本的是在对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而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把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付诸实践,使客观世界按我们的意志、愿望发生变化。对于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的过程。  思维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提出如何应用规律的蓝图、模式、手段和方法。它既要回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的问题,又要回答改造世界“怎么做”的问题;既要解决物质变精神的问题,又要解决精神变物质的问题。这就是思维过程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是认识过程中认识和实践矛盾在思维中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表明认识到实践是越来越趋向于、接近于以至最后达到把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用于实际行动,实现思维运动的根本目的。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者都对自己的事业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源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思维创新者深入探索心理的动力。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正是思维创新与创新想象进发的时候,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对在一般人看来是平淡无奇的事物产生了好奇感,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导致重大发明创造,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高级神级活动生理学。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幼年时就对生物特别感兴趣,总是千方百计去满足自己这种求知欲,为此,他有时爬到树上看鸟儿怎样孵小鸟,有时从河里钓来鱼仔细观察,有时采取昆虫标本来认真研究,最终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总之,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从而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对思维创新具有真正的促进作用。  第二,目标朝确的动机是思维创新的内在动力。  所谓动机是指推动或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主观原因,是引起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主观愿望。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机体内部感到某种东西不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需要,一旦有了需要,有机体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它。只要外界存在满足这种需要的事物,人的活动动机就有可能出现。  西方现代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活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需要;(4)尊严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许多企业家对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就是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韩国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起家,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工作对他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生存的需要,因为他已拥有了一个常人所能拥有的一切,但是,他仍然有巨大的动机进行不懈的努力,因为他还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各类客观事物,新的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熟悉的方向和途径进行思考,而不去另辟新路。这种熟悉的方向和途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也就是说,思维定势是一种纯粹形式化的东西,是空洞无物的模型;只有当被思考的对象填充进来以后,只有当实际的思维过程发生以后,才会显示出思维定势的存在,显示出不同定势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就无所谓思维的定势。第二是它具有无比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定势的建立,另一方面是旧定势的消亡。一般来说,某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它就可以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以及实践行为,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甚至顽固性。由此可见,思维定势是思维创新的障碍机制,要创新,首先要突破思维定势。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使得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伦理秩序思维的倾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它的伦理性,这种思维倾向是建立在以人的伦理秩序为主体轴心的儒学之上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注重社会的人格,而不注重个体的人格,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必然会深深打上这种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多侧重于向内探求,认为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因此,十分重视“修身”,由此出发到达“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伦理原则是第一位的。但是,这种内倾性,并不突出独立个体的地位,相反,群体是包摄个体的,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价值标准是伦常秩序。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成了思维的中心内容,这是农业宗法社会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  伦常秩序的思维倾向压抑了人的自主意识,它使人们崇拜地位和权力,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分守已,知足忍让,抑制本能,节制欲望,害怕竞争,追求和谐,反对新奇的传统思维习惯。  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和儒家正统思想,使得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求同排异的思维倾向。求同排异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之一。这是由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正统思想决定的。大一统的社会结构要求整个社会在组织机构和信仰观念方面同步化。建立在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这种庞大的国家机构,尤其需要信仰和观念的同步化。中国思想界在很长时间里,主张大统思想,排斥和压抑各种异己思想。中国历史上对异端思想的残酷镇压,压抑了自由思想的发展,摧残了自由探讨的精神。汉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各种学说,都宣布为非法,其结果使思维方式日益刻板和单一,中国自儒学占统治地位后,片面强调统一,而排斥多样性发展,把孔子的“礼”、汉儒的“道”、宋明的“理”,加以绝对化,当做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把新思想的萌芽斥之为“离经叛道”。这种以愚昧、盲从、迷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必然要遏制思维的自由创造。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最近几年,围绕思维年展开的各种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为适应高层次干部教育,特别是干部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我们写作了本书,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思维进行一番系统性的探索。  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委领导下,本书由哲学教研究部组织撰写,具体分工如下:梁作民担任全书主编,设计全书提纲并撰写第一章,陈平撰写第二章,周安伯撰写第三章并担任主审,章凝撰写第四章并担任副主编,邱飒爽撰写第五章并担任副主编,隋月娟撰写第六章,蔡永芳撰写第七章。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中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谨向他们表示谢意!由于撰稿时间紧迫以及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各位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2003年7月1日,南京

内容概要

  梁作民,现任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四个省级学会的常务理事以及若干机构的培训顾问。近年主要研究领域是思维哲学和创新方法。

书籍目录

总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思维及其性质 一、
思维的含义 二、
思维的特点 三、
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
思维哲学的内容与价值 一、
思维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
思维哲学的相关学科 三、
研究学习思维的哲学的意义 第二章
思维主体及其结构 第一节
思维主体的含义和性质 一、
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二、
思维主体的实践性 三、
思维主体的社会性 第二节
思维认本的生理基础 一、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二、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
社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四、
思维的生理性运动 第三节
思维主体的社会结构 一、
实践与思维主体 二、
社会交往与思维主体 三、
思维与现实 第四节
思维主体的生成 一、
思维主体的认知动力 二、
遗传与发育 三、
知识与经验 第三章
思维对象及其性质 第一节
思维对象的属性 一、
何为思维对象 二、
进入思维范围的条件 三、
思维对象的多种属性 第二节
思维对象的层次 一、
区分思维对象层次的客观依据 二、
思维对象的表象与本质 三、
思维对象本质的层次性 第三节
思维对象的变动以 一、
思级对象变动的根源 二、
思维对象变动国的形式 三、
思维对象变动的方向 四、
思维对象变动国对于思维结果的影响 第四章
思维过程分析 第五章
思维类型和思维方法 第六章
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 第七章
思维创新与思维训练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吸收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把思维作为一个整体从哲学的角度加以把握,形成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以自己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显示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为树立党校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形象,确保党校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我们认真人学习和汲取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同时又济意体现党样的特点,一方面坚持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已毕业硕士生中多数考入重点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干部研究生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较好评价。为适应高层次干部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教研人员经过潜心研究,生产了不少较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我们从中有目的的选择了一挑理论系统性、学术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均较强的成果,编辑出版了《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教育文库》。

图书封面


 当代思维哲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此书很不错的,我买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