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40758424
作者:陆伟国
页数:256页

章节摘录

前言说起我的学生时代,说起我的母校,总有几分失落。我上了六年的小学,上海市溧阳路第四小学,没有了。我上了六年的中学,上海市红旗中学,没有了。我上了六年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了。没有的原因,各不相同。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入学的小学生。但我的小学是个弄堂小学,教室散布在几个老式的居民楼里,非常简陋,不具备办学条件。被撤销,是应当的。我的中学,在四平路头道桥,是建国后新建的。教室里是木地板,课桌是苏联式翻盖的,与靠背椅连在一起,用的是很粗壮的木头。尤其是教学楼的后面有个250米跑道的操场,这在上海市区里的中学是很少有的。但就是这个操场,二十多年前,被上级部门看上,要盖家属楼。校长对此提出异议。结果,校长被免,学校被撤,操场还是盖起了家属楼,前面的教学楼成了市体育师范学校(不解的是,没了操场,怎么反倒成了体校)。这是我在90年代从《报刊文摘》上看到的。2011年10月8日,虹口区教育局很认真地给我回复,讲了这个过程。红旗中学是在1986年撤销,该地址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的行知艺术学院。至于人民大学的一度被撤销,则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二十年前,我曾去看过我读过的小学。弄堂依旧,小学已全无踪影。上世纪90年代,我也去看过我的中学。校园还在,却没了“红旗中学”的校牌。那是暑假里,几乎空无一人。教学楼依旧,走廊和楼梯依旧。走到曾经的教室,隔着门上的玻璃往里看,苏式的橙黄色课桌没有了,代之以胶合板的灰色课桌。后面曾经的操场,盖起了楼,过不去了。前面的花坛,却反倒变成了操场。红旗中学是所很普通的学校,要讲排名,恐怕要掉在后面。然而,我依然喜爱不再是我的中学。抚昔思今,感触良多。才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沧海桑田,有点不堪回首了。但我始终无法忘记我的学生时代,它不只是人生旅程的起始,更是我用时光和生命累积的财富。这财富也不只属于我个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轻人一起分享。就说说大学时代吧。笔者那时的大学时代,跟被宠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坎坷艰辛,千言难尽。我的大学上了六年,不是读研,更不是留级,而是五年制,因“文革”又延长了一年。这六年的大学生活,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程。从课堂听讲到社教工作队员,再到首都红卫兵,最后进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它的后续,就有这样多重的角色转换,恐怕人类五千年历史上只有我们这几级的文科生才有如此“幸运”。近二十年来,我自己当老师,每学期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哪个班级,我都要作为专题,配以PPT,讲一下“我的大学时代”。我总要对年青一代讲:“老师真心地羡慕你们,你们赶上了中国几千年、解放几十年以来最美好的时代,你们要珍惜、要努力啊。”当然,毋庸讳言,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完美、十分理想,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跟过去相比,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进步。我觉得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引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包括跟专业教学有关和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事例,进行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本书的写作,也正是这个意思。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所回忆,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所了解,大家都能有所反思。我之所以想回顾我的母校、我的大学年华,另一层意思是: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我创作的一部130万字的长篇小说《革命四十年》会有所帮助(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间中国当代史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跟我在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历,跟母校对我的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大学六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传统教学阶段、社教运动、实践教学阶段、文化大革命,另外再讲一讲在部队农场的生活。……

前言

说起我的学生时代,说起我的母校,总有几分失落。    我上了六年的小学,上海市溧阳路第四小学,没有了。    我上了六年的中学,上海市红旗中学,没有了。    我上了六年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了。    没有的原因,各不相同。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入学的小学生。但我的小学是个弄堂小学,教室散布在几个老式的居民楼里,非常简陋,不具备办学条件。被撤销,是应当的。    我的中学,在四平路头道桥,是建国后新建的。教室里是木地板,课桌是苏联式翻盖的,与靠背椅连在一起,用的是很粗壮的木头。尤其是教学楼的后面有个250米跑道的操场,这在上海市区里的中学是很少有的。但就是这个操场,二十多年前,被上级部门看上,要盖家属楼。校长对此提出异议。结果,校长被免,学校被撤,操场还是盖起了家属楼,前面的教学楼成了市体育师范学校(不解的是,没了操场,怎么反倒成了体校)。这是我在90年代从《报刊文摘》上看到的。2011年10月8日,虹口区教育局很认真地给我回复,讲了这个过程。红旗中学是在1986年撤销,该地址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的行知艺术学院。    至于人民大学的一度被撤销,则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    二十年前,我曾去看过我读过的小学。弄堂依旧,小学已全无踪影。    上世纪90年代,我也去看过我的中学。校园还在,却没了“红旗中学”的校牌。那是暑假里,几乎空无一人。教学楼依旧,走廊和楼梯依旧。走到曾经的教室,隔着门上的玻璃往里看,苏式的橙黄色课桌没有了,代之以胶合板的灰色课桌。后面曾经的操场,盖起了楼,过不去了。前面的花坛,却反倒变成了操场。红旗中学是所很普通的学校,要讲排名,恐怕要掉在后面。然而,我依然喜爱不再是我的中学。    抚昔思今,感触良多。才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沧海桑田,有点不堪回首了。    但我始终无法忘记我的学生时代,它不只是人生旅程的起始,更是我用时光和生命累积的财富。这财富也不只属于我个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轻人一起分享。    就说说大学时代吧。笔者那时的大学时代,跟被宠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坎坷艰辛,千言难尽。我的大学上了六年,不是读研,更不是留级,而是五年制,因“文革”又延长了一年。这六年的大学生活,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程。从课堂听讲到社教工作队员,再到首都红卫兵,最后进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它的后续,就有这样多重的角色转换,恐怕人类五千年历史上只有我们这几级的文科生才有如此“幸运”。    近二十年来,我自己当老师,每学期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哪个班级,我都要作为专题,配以:PPT,讲一下“我的大学时代”。我总要对年青一代讲:“老师真心地羡慕你们,你们赶上了中国几千年、解放几十年以来最美好的时代,你们要珍惜、要努力啊。”当然,毋庸讳言,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完美、十分理想,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跟过去相比,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进步。    我觉得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引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包括跟专业教学有关和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事例,进行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本书的写作,也正是这个意思。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所回忆,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所了解,大家都能有所反思。    我之所以想回顾我的母校、我的大学年华,另一层意思是: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我创作的一部130万字的长篇小说《革命四十年》会有所帮助(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间中国当代史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跟我在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历,跟母校对我的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大学六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传统教学阶段、社教运动、实践教学阶段、文化大革命,另外再讲一讲在部队农场的生活。

后记

我所以写这篇回忆录,是从写长篇小说《革命四十年》想起来的。那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间中国当代史的作品,跟我在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历,跟母校对我的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让读者加深对那部小说的理解,我就想到了要写这篇反映那个时代真实状况的回忆录。当初,第一次在网上发表时,才一万多字。这一写,却勾起了自己更多的回忆,再加上网友们的热议,于是又不断地补充、修改和调整,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本书的写作,没有去做专门的走访、调查,只是靠个人自己的记忆和手头有限的资料,肯定会有一定的局限。在此,真诚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尤其是具体事例、引用材料如有不准确之处,务请指出。特别盼望人大的师长、校友和同龄人的指正。    在本文中采用了较多的引文,引用正式出版物中的观点和材料,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所以这样做,一是个人的职业习惯,我写有专著、发表过百余篇专业论文,知道这些规矩;二是使文章更加严谨规范;三是更有说服力,有足够的支持;四是,当前理论界、知识界的思想解放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但在社会上的更大范围里对此了解不够,本文想以此做些介绍和推广。    我感谢所有我阅读过的文章的作者,不论本书引用了与否,上面的参考书目只是列了一小部分。他们带给我的不只是珍贵的资料,而是更加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探索的勇气,使我从中得到了启迪和力量。他们的论著,也是我写作的动力、方向和榜样。    本书最终能与广大读者见面,讲了一些过去不能讲的话,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表明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进步。所以,我常对学生讲,我们正处在中国几千年来、解放后几十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由衷之言。当然,我们也盼望社会能继续向前进步。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很多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帮助。尤其是得到了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我的恩师、当年的政治辅导员、中国人民大学倪加勋教授,我的校友兼战友(部队农场时也在一个班)、知名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不但认真地阅读了原文,还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我的一些老同学,孔宪龙、许昭忠、孙珊等,也帮助提供了很有用的线索,指正了一些具体细节。    本书第五章第五节“逃过一劫”的部分内容参考了我的系友李恒山的博文,特表示谢意。张庆明老同学还寄来了当时的照片。部分老校友的网上博客(如李恒山、侯作亚等),也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和启示。在此,我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母校校史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中国人民大学纪事》为本书提供了基本的时间框架,校史研究室的老师也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帮助。本书在出版前曾在网上部分连载,反应热烈,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云南网友、报纸收藏家汤克文先生,还从他仅有的两张“人大三红报”中给了我一份。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同时,本书最终能够出版,漓江出版社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此,我谨向漓江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阎海文先生致以由衷的感谢。    也欢迎读者对本书继续提出宝贵意见。笔者的邮箱是:luweigu01900@sina.com.    今年,2012年,是我从上海红旗中学毕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五十周年,谨以本文献给我亲爱的母校。    陆伟国    2012年3月    写于南京  大行宫无阳的阳台

内容概要

  陆伟国,1945年生,上海市人,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与中等、高等学校。曾讲授过二十门以上的课程,出版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八个,获得过省部级优秀教学奖、优秀社科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负责过一份财经类核心期刊。现为某高校退休教授。

书籍目录

一、传统教学阶段
 1.录取通知
 2.北京印象
 3.人大校园
 4.俭朴生活
 5.同学之间
 6.课外活动
 7.世界风云
 8.课堂教学
 9.回顾反右
 10.“清理反动学生”
二、社教运动
 1.远赴湖南
 2.以社会为课堂
 3.前后“十条”
 4.“二十三条”
 5.运动后遗症
 6.中国的农民问题
三、实践教学阶段
 1.大跃进时就有教改了
 2.总统府
 3.工人阶级
 4.教改感受
 5.教学之外
 6.山雨欲来
四、文化大革命
 1.狂潮骤起
 2.“二月兵变”
 3.红卫兵
 4.大串联
 5.两派对立
 6.“打倒帝修反”
 7.逝者血泪
 8.血腥武斗
 9.“文革”感受
五、黯然离校
 1.离校之前
 2.工宣队
 3.毕业分配
 4.走出校门
 5.逃过一劫
六、部队农场
 1.“五七道路”
 2.劳动与军训
 3.艰苦生活
 4.坦克二师
 5.湖西平原
 6.“肃托”事件
 7.沉重压力
七、结束语
 1.回望母校
 2.难以忘怀
 3.记忆难泯
 4.以史为鉴
 5.历史教训
 6.厘清思想
 7.直面得失
 8.面向未来
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1970)》编辑推荐:“文革”亲历者详细描写60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录。著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62级本科生,特殊的身份和历史机缘。以往出版的“文革”回忆录,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饱受摧残的“文革”受害者的血泪史,二是非毫无悔意的“文革”施暴者的狡辩书。《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1970)》可视为第三种“文革”回忆录,也即一个处于漩涡边缘的、未丧失人性和理性的人大62级大学生的“文革”现场实录及其沉痛反思录。作者运用了回顾与反思、微观与宏观、叙事与政论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在较深面上还原历史,反思当下。

作者简介

《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1970)》记述了作者1962—1967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时代,以及其后的农场生活,全方位展现了那个“书上没有,老师不讲”那一特殊时期的大学生涯。文章采用了回顾与反思、微观与宏观、叙事与政论相结合的方法,涉及当时与当下中国社会诸多深层次问题,会给同龄人及年轻人较大的感触和启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折腾”和“不走回头路”的深刻含义。
《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1970)》既非饱受摧残的“文革”受害者的血泪史,亦非毫无悔意的“文革”施暴者的狡辩书,而是一个处于漩涡边缘的、未丧失人性和理性的中国人民大学62级普通大学生的“文革”现场实录。

图书封面


 风霜雨雪忆年华1962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