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调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高西沟调查

出版社:太白文艺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6804285
作者:冷梦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书摘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一个叫“奥斯维辛”的地方,它是波兰的一个小镇。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在原先焚尸炉高高烟囱的周围,巨大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洁白的冰雪世界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和各国政要面色肃穆苍凉,仿佛在为几百万逝去的亡灵追问着一些永恒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今天的人类还无法做出回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浸满了泪水。我在想,集中营或许对我们非常遥远,但人类只要有记忆,记忆中就会永铸下一些抹不去的场景:那些刻骨铭心的欢愉,或者,苦难……    苦难记忆,是人类最深刻的记忆。    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大学生私自印制了一些饭票,这件事让校方发现了,因为她总是能吃比别人多的杂面窝窝头,在别人挨饿的时候,她没有挨饿。校方找她谈话,一次,两次。让她写检查,一次,两次。后来一天,年轻姑娘从高高的教学楼上纵身跳了下去,用青春的躯体亲吻了灰冷的水泥地面。饥饿结束了,与饥饿同时结束的还有十八九岁的花样年华。    这是中国的1961。    也在这一年,一座城市在饥饿。    在古城西安,离市中心钟楼不远的地方有条街巷,叫广济街,这是一条回汉杂居的街巷。每天清晨,街道居委会主任,人称“积极妈妈”的老太太拐着双伶仃小脚从街头走到巷尾,用喑哑的嗓子喊着:萝卜来了!快去称萝卜!    萝卜是些糠心萝卜。但萝卜这时在这座城市里已经是救人命的关键食品,能吃上供给市民的萝卜,那是需要有特殊的关系。回汉杂居的现实,让这条街巷的萝卜大都“分配”给了有优先权的少数民族回民。在连萝卜都吃不上的日子里,一个饥饿的小女孩躺在床上,母亲用浮肿的手抚摸着她黄瘦的小脸。她老家的大伯大娘都已经饿死了,小女孩也奄奄待毙。饥饿在这座大城市里迅速蔓延。母亲对她说,要想活命,得把她送人,送给楼上一家人家。小女孩铅一样重浊的泪水滚落在母亲浮肿的手上,她用微如游丝的小嗓子说,她就是饿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许多年以后,长大的小女孩成了位作家,那时,她托人到了老家,给坟头上只有一棵枸桃树的饿死的一对孤寡老人祭奠了几杯薄酒……    这个小女孩,其实就是当年的我。    2     也是在这一年,1961年。    从省城西安出发的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到了离西安一千多里之遥的陕北一个小村庄:榆林地区米脂县高西沟。带队的是一个瘦瘦高高、长着长方形国字脸的老干部,他就是前国务院副秘书长、时任陕西省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的常黎夫。这支由常黎夫和时任陕西省委办公厅主任杜鲁公带队的工作组到高西沟来的使命,是要在这个当时还叫做“高庙山公社高西沟大队”的村子调研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简称“六十条”。我们不去说“六十条”所形成的后来统治了中国几十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功过是非,单说常黎夫等一行人到了高西沟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刚刚离开大城市西安满街菜色、颜面浮肿的人群,常秘书长在高西沟见到的却似乎是另外一番景象。村口欢迎他的村民不说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但至少身板结实,健健康康,精精神神。大姑娘小媳妇、老汉老婆,包括满地跑的孩子没有一个看上去面黄肌瘦和一副饥饿所造成的赢弱样子。乡亲们显得欢天喜地。那是只有“丰衣足食”才能带给人们的不需伪装的幸福与欢乐的模样,只有肚子里有着足够的食物才能有的喜庆模样。虽然没有十足陕北风情的唢呐和秧歌,工作组一行十几人还是被欢乐的村民热情洋溢地迎进了他们村,住进了高西沟大队队部几孔不错的窑洞里。    次日清晨,山谷间岚气氤氲,在和煦的春风里,工作组成员像撩开新娘娇羞的面纱一样,在缥缥缈缈的淡色青晕里第一次瞥见了这个小山村的真容。谷子高粱、大豆小豆,农作物苗儿青青,茁茁壮壮层层叠翠地铺展在他们目力所及的沟沟壑壑。近看,株株行距纹丝不乱,不像是人撒种种在地里,倒像是巧媳妇一针一线描画在绣匾上。好庄稼!没有谁会怀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高西沟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3     而且,和他们看到的赤目千里、顶着光秃秃黄盖帽儿的黄土高原其他村庄不一样,高西沟山上有树,坡上有草,还稀罕地有着绿汪汪的葡萄藤,开着粉嘟嘟小花儿的苹果树。羊群白云飘落山间一般在唱着信天游的拦羊汉高亢的歌声里满坡撒欢,间或有驴子“咴咴”的叫声,有老牛“哞哞”的低沉的吼声……    高西沟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真实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工作组成员会以为是谁编出来的童话世界。    常秘书长是带着药罐子下乡的,随身带的一个护士每天为他在窑洞里煎几服苦涩的汤药。同时,他还属于“肉蛋干部”,每天可以吃上一枚专门配给给他的鸡蛋。除了中药和鸡蛋,常黎夫在物质享受方面和其他工作组成员没有什么两样,大家一锅里吃饭,一炕上睡觉。关于这一段工作组住在高西沟前后40多天的生活情景,有两个关键性的人物我不得不说。    第一个人物是高祖玉。当年高西沟大队的大队长,也是高西沟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这年高祖玉32岁,个儿不高,不像陕北那些壮实的后生有着一副粗糙的黧黑面庞和粗眉大眼,刚过而立之年的高祖玉显得眉清目秀,并且一望可知是个精明强干和聪明过人的村干部。也许因为自信,高祖玉举手投足间有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气和倔气。这是一个在这个方圆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够让人不折不扣、坚决地贯彻他的意志,一言九鼎的人物。许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一个耄耋老人的高祖玉坐在他家的窑洞里,满脸笑容地给我“话说当年”——    1961年春,常黎夫率省委工作组调研“六十条”贯彻执行情况,实际调查阶级分化。调查内容包括粮食产量、一般平均亩产、坡地和坝地平均亩产、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情况。调查组由西北局农工部长、陕西省农工部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等组成。当时规定,上边来人由所在村队供给每人每天半斤洋芋(自己掏钱买),队里统一起灶,派人做饭。调查组在高西沟住下后没几天,发现村上群众比他们吃得好。这个村的群众居然能吃上窝窝头!省上干部很惊讶,就跟我商量:能不能卖给他们每人每天一斤洋芋。我让村民把细糠、黄豆、谷子磨点给省上干部蒸了些杂粮窝头,一人吃上两个。后来,就干脆用了个大布袋,把粮食、洋芋装来,窝窝头、洋芋随便吃。到了秋收,调查组又来村上验收。高西沟春天报的所有计划和各项指标都出色完成并且超标。西北局农工部长、省农工部长极其兴奋,回去后把高西沟的情况给《陕西日报》一说,很快《陕西日报》来了,接着,《人民日报》也来了。    ——这大约就是高祖玉讲给我听的“高西沟发现记”。    P3-8

内容概要

冷梦,女,本名李淑珍。1982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文学剧本、美学论文论著共计四百余万字。主要作品《百战将星·肖永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黄河大移民》(《中国作家》)、《天国葬礼》(上、下两部,群众出版社)、《特别谍案》(群众出版社)、《沧海风流》(四川文艺出版社)、《陕西四才女·冷梦》(陕西旅游出版社)。作品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图书奖,西安首届女作家奖,陕西省第五届文学奖及美学理论研究论文、论著奖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陕西高级专家协会成员。

书籍目录

上部  谜一样的村庄第一章活着并且要记住:一个中国人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年头3第二章高西沟浮出水面:人民日报记者发现新大陆  11第三章中国的1958:激情燃烧的岁月  18第四章挑战大寨模式:高西沟模式“三三制”43中部  贫穷中的富裕第五章“红旗”浸透的血泪:只要你听了我的歌57第六章彷徨中的坚持:你的名字叫“坚韧”  107下部  合不上的大书第七章陕军作家和高西沟:一个被遗忘的村庄  155第八章特别的榆林特别的书记:重新发现的价值189第九章中国新农村启示录:高西沟2000~2005年223第十章高西沟典籍与释义:大寨·大邱庄·华西村及其他276尾声但愿从此记住299后记感恩农民冷梦305

编辑推荐

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人们在谋求经济利益时,正在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造成的灾难,还得靠人类自己来解决。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村庄。面对它,你必须沉思或者反思。也许太迟,也许正是时候!    本书是一篇报告文学,一篇关于一个村庄,一个环境问题的报告文学。

作者简介

  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人们在谋求经济利益时,正在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造成的灾难,还得靠人类自己来解决。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村庄。面对它,你必须沉思或者反思。也许太迟,也许正是时候!  本书是一篇报告文学,一篇关于一个村庄,一个环境问题的报告文学。

图书封面


 高西沟调查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