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不到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我等不到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20079995
作者:余秋雨
页数:293页页

章节摘录

七 那天下雨从爸爸、妈妈结婚到我出生,这段时间,天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爸爸、妈妈结婚后的四个月,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再过三个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这些大事,在上海闹得天翻地覆,但乡下却不知道。没有报纸,没有公路,没有学校,无从知道外面的消息。四乡村民都过着最原始的日子,种稻,养蚕,捕鱼,自给自足,又总是不足。真正统治这些村落的,是土匪和恶霸。祖母回乡后面对这种情况,立即明白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到吴山庙去念佛。这位在上海叱咤风云的社会活动家,丧失了所有的社会资源,便在佛堂里为一个个死去的亲人超度。这天佛堂里一起念佛的有七八个中老年妇女。闭着眼睛的祖母突然听到有轻轻的脚步声在自己跟前停下了,连忙睁开眼睛,只见这所小庙的住持醒禅和尚站在面前。祖母赶紧站起身来,醒禅和尚便目光炯炯地说:“刚才金仙寺的大和尚派徒弟来通报,日本人已经在昨天宣布无条件投降!”

内容概要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书籍目录

作者说明
第一部
一 历史
二 还是历史
三 还债
四 墓碑
五 朱家小姐
六 乡下
七 那天下雨
八 叔叔二十岁
第二部
一 无产地主
二 妈妈下楼了
三 夜晚
四 姨妈和表哥
五 上海的事
六 饥荒
第三部
一 大民主
二 同一个省
三 那个冬天
四 裸体
五 稍稍打开的窗
六 老人和老屋
第四部
一 楼梯
二 齐华
三 祖母无名
四 在位和退位
五 历险和逃跑
六 继续逃跑
七 守护
八 我等不到了
九 这样结束

编辑推荐

《我等不到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六年前,余秋雨出版了《借我一生》。他的许多亲友读后不断向他指出书中需要补充与更正之处,还有读者批评说书中叙述他自己与妻子近十多年来经历的部分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于是,余秋雨重新整理了新增的资料,直面他的家族与他本人经历的现代传奇,创作了这部记忆文学。
这是一部不用史诗的样子写出的真正的史诗。最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最悲壮的集体挣扎,直到今天。今天,风光无限,又风雪弥漫。
要领悟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死亡美学,请读这本书。
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作品
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不玩耍象征的象征,是最大的象征,这是从海明威开始的现代作家的至高目标。《我等不到了》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作品。一个文明古国的近代坎坷,一种文化人格的寂寞悲剧,很难写得比它更好了。
推荐年轻的读者都能读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们,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这是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写到了当今很多人都知道、都看到的一些事情。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些事情的逻辑关系一清理,竟然是那么震撼人心。
第一部
一 历史
二 还是历史
三 还债
四 墓碑
五 朱家小姐
六 乡下
七 那天下雨
八 叔叔二 十岁
第二部
一 无产地主
二 妈妈下楼了
三 夜晚
四 姨妈和表哥
五 上海的事
六 饥荒
第三部
一 大民主
二 同一 个省
三 那个冬天
四 裸体
五 稍稍打开的窗
六 老人和老屋
第四部
一 楼梯
二 齐华
三 祖母无名
四 在位和退位
五 历险和逃跑
六 继续逃跑
七 守护
八 我等不到了
九 这样结束

图书封面


 我等不到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9条)

  •     没看这本书的话这书名有点凹心,当把整本书看完以后:噢!原来是那种会沉沉的深思浪滚翻飞席卷岭上过的文化之一种忧虑!大气拍魂的自觉到不知不觉一种深气幽幽的忧虑,文明傲骨的忧虑!期盼后辈的文化理想的那种忧虑!书中情节慢袭香熏那时代过了很远了,然而读来又觉亲近如额上飞云飘过触手能感深温量度,不可忧之喏?哎呀,那犀利笔尖如歌剧般掀幕雷宵,沁入心避,清正史命!书中文气有如月色照碧水波光粼粼,禾草青翠欲滴,那书洞探径宠读,那老人无语暗助,那时节的只米汤喝,那寒冷的冲骨单衣,那现实的人文粗枝,那间油油的百货门阿姨的温热真情(这里好真情打动任何人虽然全书至字不多可眼泪直流),这不是谁对谁错的埋怨那时的现实,现实就是不可埋怨没什么也是活活化石的狂雷急电灼剑穿睄,那女生喏?女生的命脉轻如秋烟了?那小叔的曲艺飘云如一道红楼卧梦青丝拂去?!艺术之美与理想之美兼并在这里写照有敬仰可寻,书中老奶奶那份钢丝金线般的缕缕束情翁惜理爱,让波涛族情繁壤千顷!书是很多的,每个时代不同阶段不同人物的学说才情都大大不同,这本应当很爱读。不过书名有点凹凸感这是真实感受,让内里震撼事悉站不到这书面上来,但无剥书中闪光闪亮的思想品格和高贵灵魂,那一熠的灵魂才是主流的丝丝色彩在书中尽展着华美高歌前行!
  •     看完再写,不过余姓的源缘还是挺一脉远传!我还今才知道了多些再多些!不过这和:余秋雨之歌-------还是满文学性的复新时尚,阔然有了一姿态式的文明传盛喏,认不认都不重要哦,这就是必然性的新生力量!不是某某配匹不配匹,是新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力量向世界文明传播中华文人的必然。书看不看都没关联,关联的是写这些歌这首歌的人是中国人中的一个人!
  •     跌宕起伏的不止是人生,也可以是一段历史的旅程。从一个家族的荣辱可窥见一个民族的兴衰。读余秋雨的著作会给人一种启迪心灵的感觉,尽管有人不怎么喜欢他,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一直支持你,老余。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22日, 21:00 老公出差,儿子睡了,一个人在客厅,开着台灯,又静静地捧起《我等不到了》,和余老一起,回到了那个年代,和那一代人重逢,听他们讲述那样一个故事……

    23:45 看完了最后一页,恋恋不舍合上书本,任眼泪肆无忌惮流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好久没这样哭过了,上一次,是看余华的《活着》。

    记得读书时,看过余老的散文,文笔隽秀,清新脱俗;后又拜读《文化苦旅》,开篇描写的是甘肃敦煌,篇幅不长,却将大漠的孤寂与沧桑,展现无遗,回忆起年少时的甘肃之行,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喜欢余秋雨,从那时开始。

    而刚看完的《我等不到了》,写作手法和以前都不同,这本被余老称为“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的作品,从“余”姓的起源开始说起,从祖辈、父辈到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大背景中,小人物的命运。祖母,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这位无名的伟大女性,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仍旧选择坚强得活着,用一个女人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叔叔,年少时意气风发,特立独行,有想法,有意气,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子。余颐贤,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一个来回游走于白天与黑夜的人,一个亦正亦邪的人……还有吴阿姨、徐扶明、齐副营、姜沙、笃公和疯女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温馨得互相扶持又残忍得互相伤害,就像书中写到的“所有的灾难,可能都是源于爱”。我觉得作者在安灵堂与祖父辈的对话是全书的精华,通过一问一答,不仅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呼唤出了人性的光辉,发人深省。这样的对话,看一二遍是远远不够的,在夜深人静的午夜,让人唏嘘不已。对于余老本人,从前只是欣赏他的文笔,仰慕他的才情,看完这本书,我又对他多了一份敬佩之情。在如今这样一个浮华的社会,像他这样真正有德有才有情的文人大家,究竟有几个?看到他之前和现在所受到的非议,我很难过。那些肆意诽谤的人难道不用负任何责任?任其发展,公理何在?人们总说,历史会证明一切。可是,往往真相大白天下的时候,对于已经受到伤害的人,已经太迟了。但愿这样的迟到,不要发生在余老身上。
  •     一直喜欢余秋雨的书,真实、客观、公正~~~~
  •     最后的自辩感觉是累赘 不过若是映射核心文革那一段就是赞了
  •     世人都想教育别人,而文人以不回应为风尚。这下,世人急了,攻击甚了。冷眼观望,毕竟历史一再一再地重演,闷声赚钱最靠谱。
  •     陷入大时代后的部分,就不想看了。。。。评论里有说是编的,看了一下余大师是戏剧学院出身,有文学创作的成分也很正常吧。
  •     前三分之一极好,中间部分很好,后面为自己辩白的篇幅太……长……了……在墓园对话的那章又把急转直下的全书水准往上拉抬了一下……和最近的事情联系起来真是要多讽刺有多讽刺
  •     真实,写的好感人~
  •     不是太喜欢。
  •     余秋雨的家族史 文间风雪弥漫 需要静思方懂其味
  •     老师家的小史
  •     不错哦
  •     我的惨不忍睹的高中。
  •     文人家的故事,很有味道
  •       余秋雨老师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从曾祖父、曾外祖父由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写起,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光影中沉浮。
      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它告诉读者,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
      当然岁月的流逝,有些东西已不在,但有时也很无奈,毕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整个大的环境,有时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人么总得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安慰与释放自我~~~
  •     读到最后感触好深
  •     余秋雨是有妄想症吗
  •     余秋雨是大家,大家的风范和胸襟令人敬重!其实书名已经表达了那份伤感,读来每每热泪盈眶,被沉重的历史感、无奈感浸染。能够自由读书,自由表达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那些依靠毁谤名家为自己赚取名利的伪斗士,到头来即使沦为灰烬一捧,肮脏的灵魂依然为人所唾弃!愿我们的文字世界能够更清澈明朗!愿我们的社会和法律更好地保护这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精神家园的大师!
  •     不怕,大爱无言,大善无帮,何惧孤寂,何惧毁谤。 若真是无忧无惧就好。
  •     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是一部不用史诗的样子写出的真正的史诗。最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最悲壮的集体挣扎,直到今天。要领悟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死亡美学,请读这本书。她是: 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作品 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     还行。
  •     这么有名的一个文人,名利双收的文人,说自己:灾难是我的宿命。听者的第一感觉:矫情,典型的文人的矫情,典型的余秋雨式的腔调的矫情。

    于是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本书,这大约就是余秋雨的自传。看完之后,也许感觉不是矫情,也许还是感觉就是矫情。但至少能有更为丰富的观感。同时,余秋雨的文字有独特的味道,喜欢的,不喜欢的,都会承认这独特。

    我不得不做出很不得体的列举,胡兰成、张爱玲、徐志摩,这一类的文人;梅兰芳、孟小冬、阮玲玉、张国荣,这一类的伶人;胡雪岩、杜月笙,这一类的场面人;李香君、柳如是、苏小小,这一类的女人。灾难,或许真的会是他们的宿命。光鲜、华采、精彩至极的背后,阴柔细致的特质,让灿烂和绝望总是相伴相生。

    余秋雨的内心,不知道是不是也在这路子中。或许还会有冯小刚。显然这和长相无关,呵呵。

    而书中令我最憧憬的部分,也是之前在其他书中看到过的那段:山中藏书陋室,风雨孤夜,冷馒头咸菜,与世隔绝。
  •     借我一生,再来一本。
  •     虽说是作者自家的回忆录,却映射了从抗战到如今的中国历史,尤其描述文化大革命那部分尤为精彩。爷爷是个知识分子,当年也遭受过同样的待遇,从谈话打压囚禁,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到后来的平反,经历了大部分人所经历的一切,读了这本书,更能体会爷爷当年所蒙受的委屈。推荐。
  •     万万不能看评论系列 是我错了
  •     一本余秋雨自传式的书籍,尤其是写到文革的篇章尤为精彩,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     我是一个95后,在老师的推荐下,买了余秋雨先生的《我等不到了》。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自己像是经历了一个时代,让我第一次发现中国的政治的残酷,也让我感觉生活的不易。希望余老师能写出越来越多的好书,祝余老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     简版自传
  •     书是正版的,发货很快,价格也很合理
    《我等不到了》是本好书,看了很感动,支持余秋雨!!!相信清者自清
  •       “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
      
      《我等不到了》出版的时候,余秋雨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近十多年来,他几乎成了中国当代最富争议的文人,一方面他的作品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一方面有关他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对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及文史差错的探讨,曾经喧嚣一时;对他历史问题和个人行为的追索与批判,如今愈演愈烈,大有形成一门专业学科之势。
      
      七年前,余秋雨写了《借我一生》。他把这部书称为“记忆文学”。书中不仅记述了他大半生的经历,还讲了许多他从长辈、亲友那里得来的故事。这些记忆,并不只是关于他个人的,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所以,“记忆文学”不仅是回忆录,还带有了家族史、民族史的性质。但在《借我一生》中,他九十年代后的一些重要经历写得较为模糊,全书在结构上也有些松散。
      
      《我等不到了》不是《借我一生》的补充或续篇,而是余秋雨对记忆的重新梳理,对人生的进一步深度思考。他将个人经历融入家族记忆与民族记忆之中,既有催人泪下的真情流露,也有对社会发展的理性关注,呈现出一片高远的境界。全书起承转合,选取了几个重点人物贯穿始终,在结构上更胜《借我一生》一筹。相比余秋雨之前发表的文化散文,《我等不到了》在语言上更显平淡,但依然保持着诗性的内核,寥寥几笔,便能渲染出几近悲怆的氛围。此外,余秋雨还常常通过反讽的方式展现人和时代的荒唐,体现出他骨子里幽默的一面。
      
      余秋雨把《我等不到了》称之为“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因为这部书稿是他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在这个广泛采用电脑写作而提笔忘字的年代,余秋雨还坚持着相对繁复的手工书写,这是他作为老学人的坚守。虽然这种坚守,不一定能发挥什么号召力量。
      
      灾难中的家国记忆
      
      在《我等不到了》里,不断出现一个关键词:灾难。
      
      余秋雨从自己姓氏的源头开始追溯,发现“余”姓一族在历史上一直多灾多难。他小小的一家人,放在家族史的坐标上,不过只是一个点而已。但就是这个点,细细剖析开来,却深藏着二十世纪我们国家、民族所遭遇的苦难。
      
      在余秋雨的记忆里,他的祖父吸食鸦片,外公沉溺赌博,几近败光了家产。祖父去世,留下欠条无数,余氏一家,看似山穷水尽,但家族中有一个非凡的女性,撑起了血脉延续的大旗,这就是她的祖母。灾难接踵而来,抗战期间,祖母七个儿女死了四个;内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心爱的小女儿也因难产而去;到了文革,余秋雨的叔叔因为宣传“同性恋小说”《红楼梦》被游街示众,三次割脉含恨弃世。她唯一剩下的孩子,余秋雨的父亲余志敬,也被打倒、被关押。从上海到乡下,再从乡下到上海,居所几经搬迁,祖母经历了人生的浮华与落寞,世事洞明,终于等到了云开雾散的日子。在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也有一个伟大的女性乌苏拉·伊瓜朗。她同余秋雨记忆里的祖母一样,看似平凡,但能吃苦,寿命长,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她们依然心存希望,带着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勇敢地活下去。这样的女性,是全世界伟大母亲共同的塑像。
      
      二十世纪,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灾难,战争的、政治的、自然的、人文的,接连不断。余秋雨说,灾难是我的宿命(书53页、262页)。少年时代遭遇大饥荒;青年时期经历文革,家人受难,自己被迫放弃学业,下乡劳作;人到中年,当了上戏院长,受到不少赞誉;离职远行,写作文化散文名扬海内外,却又遭遇盗版集团、“倒余斗士”和媒体的围追堵截;到了晚年,他终于感叹,好像等不到了(书266页),等不到大批判结束,等不到传媒和民众不再盲目助威的那一天了。
      
      余秋雨和他家人的苦难,在中国现当代灾难史上,有无数的家庭或多或少都遭遇过,也许有的家庭的经历还更苦、更悲。但这些苦难,很少有人像余秋雨这样系统地去梳理,去反思。他把过去和现在的灾难联系起来,重点谈到了群体性的互攻互斗。他这样评价中国人的“整人事业”:“很多民众只要从攻击者嘴里听到别人可能有政治上、道德上、名誉上的瑕疵,就会非常兴奋地轻易相信,还会立即把攻击者看成是政治上的斗士,道德上的楷模,大家都激情追随,投入声讨。”(书265页)这个论断,对文革时期的大批判、当今网络上的集体围攻,都很适用。
      
      自信与无奈
      
      如果不是有“倒余斗士”十几年如一日的“战斗”,余秋雨或许就不会写这本书了。即便要写,肯定和现在这部大相径庭。面对各种指责和批判,余秋雨很少同人正面交锋。但在《我等不到了》里,他就自己文革时的言行、老屋事件、“诈捐门”、徐家汇商城入股事件等“热门话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版本。孰是孰非,读者还需自己去判断。
      
      幸而,余秋雨的辩白在书中分量不重,而且写得非常巧妙,没有破坏文章结构。毕竟,现代人很忙,大多数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并不只关心余秋雨和他的反对者如何斗争,更多的是要品味、感知文章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和智慧,看他在历经苦难之后如何总结自己的一生。
      
      情感丰富是秋雨散文的一大特征,而这本书同样写得十分有情。在第四部份,通过与几位亡者的神灵对话,余秋雨重点分析了他辞职以后遭遇大批判的深层次原因,此外还罗列了一些格言式的人生感悟,既是对卑鄙者的批判,也是对高尚者的歌咏。
      
      书里没有出现他总结一生的段落,但通过书中的描述,我看到的余秋雨,现在既自信又无奈。他自信,自信自己在文革期间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自信自己是“当代世界唯一亲自贴地考察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遗址的学者和作家”(书237页),自信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然而,他又无奈于脱离体制后各个阵营对他的不理解、不接纳,无奈于传媒和“倒余斗士”对他的长期纠缠,无奈于经济大潮中传统文化结构的土崩瓦解。如果当年,他没有选择辞职,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矛盾。假如真是这样,当代散文又要少一道风景了。
      
      经常有人讲,当代中国没有文化大师。近些年,学术界屡屡爆出抄袭丑闻,学者不断向政治、商业靠拢,群众对学者、专家的信任已不复存在。即便是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学者,稍有差错,就要被媒体、网民穷追猛打。上个世纪80年代学界百家争鸣的盛况,再难复现。也许,文化大师,我们是真的等不到了。
  •     一口气读完了《借我一生》和《我等不到了》,感触颇多。余秋雨是一位真君子!
  •     文笔一如既往地好,道理也仍然深刻,跟借我一生题材比较重复,但是内容没什么重复,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虽然余先生已经尽量用平静的口气,可是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无奈和悲愤,冷静的句子里是残忍的事实,真是无可奈何。书名就能看出来了。
    上面有人说总是反复写自己那点事,可是,如果你遇到那么那么多不公平,受到过那么那么多侮辱,被泼过那么多脏水,你的心态又能有多平和呢?余先生已经很克制了,没有对骂,也没有控诉,只是陈述事实。那些小人逼得那么一个大学问家根本没法继续自己的文化探索的事业,连祖屋都不得不拆了,以免落人口实。太过分些了吧!
    去年什么捐款事件弄得余先生又是满头包,结果仍旧是诬陷,三座图书馆早已盖起来,书早已齐备,可澄清事实的文章少之又少,媒体只顾炒作,不顾道义。
    劝这些宵小们歇歇吧,求你们了,你们的上蹿下跳使得中国少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作品。成天跟在人家后面咬,有意思吗?你们自己做了多少有价值的研究,出了多少成果,写了多少作品呢?什么都没有,只有无休无止的谩骂,侮辱,陷害……可笑的是,你们还靠着人家的名气谋生,太没良心了吧。
    就冲余秋雨8几年就当了正局级,高校校长,前途无量的时候,却能毅然辞职专心研究自己要做的文化事业,就很了不起了。有多少人能做到?一个个还不是争着往上爬?到现在我也没听说哪个局级以上的官员舍得主动辞职的。人家在位的时候没一个骂的,人家没权没势了就一窝蜂地攻击,都是什么人啊。
    希望余先生顶住压力,继续出一些好作品,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支持你!
  •     为什么下架呢,不让评价么?非常虚伪啊,也很辛苦了。
  •     人到老年说的话大家好像更容易听得进去。很难想象我们没当回事的流言蜚语对目睹了祖辈父辈在劣根人性和疯狂政治中一一逝去的读书人是怎样的伤害和惊吓。是一个独立的学者,有清高,有不平,有笨拙,却是因为抗争和质疑而有意义的人格。
  •     余姓,一个注定漂泊一生的氏族……
  •     源于一直对余秋雨的文化观很认同,也一直看他的作品。对于这本书,刚看到书名时有几分疑惑,也勾起了要拿来一观的兴趣,看完之后,心头的一团雾才豁然消逝。我的定位是,这本书可以算是余秋雨的生活至今为止的一部自传体。也借助这样一种形式来解开了社会对他的很多不理解。如果你是热爱文化的人,不妨一览。
  •     文革时候风景真的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     之所以要评论,不是因为太多的理由,而是因为我想告诉余老师,至少我还没有误解你,也没有误读你的文字,谢谢你,因为:一、你的书与你的人格改变了我的人生;二、你的勇气改变了我对人类的看法。你的书,还有一本《戏剧理论史稿》没看完,因为那个是我自己打印出来装订的,很厚,感觉有点压力,还放在箱底,抱歉。其他的,我都看了,我还是想说,谢谢你!因为对你的书的感觉很难用词语来形容,真的。你的文字,我摩挲过多遍,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理由用太多的词汇去描述它,那就学你的吧:我沉默!
    现在,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杨长勋先生的关于你的那些故事的那本书,什么时候发表,你觉得还不应该发表,但我觉得可以了,可能我有点自私,我急于想从你那里继续获得勇气与能量。没有了新书,有一点点失落,但是不代表我就此停止,因为我还会回去一遍又一遍地温习你的书,依旧是没有理由。
    我还要说一点:我不会去看关于那些攻击你的一个字,过去没有,现在不会,以后更不可能。我想,这个表现就是我对你文字最好的解读,不知道你认为是不是呢?
  •     一直非常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书籍,虽然已经看过《借我一生》,但还是买了这本《我等不到了》。
    看完此书,我没有太愤怒,因为余秋雨老师的大气已经压住了所有的怒火。
    我想,能够让人用大胸怀去看小历史的人,也只有秋雨老师能够做到。
  •     喜欢余老师写的《借我一生》,看过《我等不到了》。感觉是对前一部作品的补充和续写。写的很不错,文笔很细腻。余老师也通过这本书,澄清了很多被人误解的真相。支持您
  •     更喜欢读余先生其他几本作品,不过这本回忆录中也有一些章节引人思考,不清楚的史实和经历就不多评判了。对抹黑余先生的原因不太了解也不理解,一位作家的优秀作品可能比所谓人品批判有价值得多。
  •     写的很实在,用让人动心,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家族的故事的。
  •     深厚的文字功底,真实的内容,低调睿智而不漏锋芒的自我保卫。自从大学喜欢上大师的作品,时隔三年,再次拿起这本,两天的休息时间用心翻阅,有了这样一种对比。别人的书,可以让我再翻完最后一页,依然沉浸在故事的回味之中,而余老师的书,总是让人意味深长的感动和深深的自我检阅~~
  •     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从古典,到荒诞,从平静,到高潮,应有尽有。
  •     一直是余秋雨老师的粉丝,看过《借我一生》之后,又一部描写余秋雨家族史的书。很棒,值得推荐
  •     余秋雨探寻家族秘密 看完书之后又看了一遍客从何处来 虽然题材都差不多 但是余秋雨的这本书很有让我读下去的感觉
  •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发现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跟以后的成就有莫大的关系。也许就是这些从老老一辈开始的经历才成就了现在的余秋雨,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老老一辈的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中国。中国从古至今也许看起来变化了很多,但实质上中国还是那个中国,所有人的思维都还和原来一样。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就是道出了最重要的不变,原话我不太记得了,大致就是:群众这个词看起来很大,真的很大,但是实际上很小,因为一个人也是群众,当这个群众提出一个事,周围的群众开始附和,就变成了民情、民声,却没有人去验证这件事,然后所有人的人都不敢违背民声。
  •     一直想买这本书。大致翻了一下还不错,但是我等不到了书的背面却有一道油笔画的线条这让人心里不是个味希望当当以后发货的时候检查细致些,至于当当的服务还是好的
  •     比《借我一生》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家族的变迁、个人的人生经历。
  •     虚伪的辩白。前面还好,后面的洗白实在看不下去。
  •     看了十年余秋雨,他终于放下知识分子的光环和伪装,真真实实的矫情了一把。
  •     对余秋雨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初中时读的《文化苦旅》,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唯一料想不到的是近年来文学界的政治斗争还是这么可怕。
  •     大概要高考的我会喜欢这类书..平时看看没啥意思
  •     这本书是之前在图书馆看过才买的,为了珍藏。可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一次哭一次。文化大革命毁了一批人,也造就了一批人,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与人性,与自己,顽强的抗争。而余秋雨老师就是在这些苦难中站起来的一朵奇葩。我庆幸自己年纪还小,没有听到对他的各种中伤和诋毁。庆幸在现在读到他的书。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让我觉得自己现在拥有最好的生活,而对于之后的生活,则需要现在如何的努力。他让我深思。
  •     余秋雨的书对我来说属于必买项。这本书与借我一生有交集之处,但是并无重复,相当喜欢。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一本能影响人们的好书。
  •     透过一个家族走过的路,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跌宕变迁。他娓娓道来,我慢慢听着。
  •     挺不错的,余秋雨的文章有蕴味,有深情
  •     一贯的文风细腻,如果那个年代的人会很有感触吧!但是文字不老,我也回到了那个时代
  •     记忆最深是 最可笑的笑话 总是振振有词 最无耻的诬陷 总是彬彬有礼
  •     老夸自己,不好
  •     一个真实的余秋雨,面对着一个混沌的世界,而且这种混沌还将继续。。。。。多了点无奈,多了点修为,多了点精进。人生本来就是如此。余老师保重。
  •     终于把这本书慢慢看完了!百感交集:益生哥的梦---石头将军?!曹老师的手帕和红薯
    ,奶奶的那时文明文化阔大和远大的目光我都能触摸到那颗滚烫的心,挺拔如钢铁又儒
    雅如金丝线缕缕闪着光芒!演员---艺术家---好妻子---:马兰!美若天仙,只要看一眼她
    的舞台演出就是在这个人世间,修练完美的赏心慧眼识才气的高人!这个人才真的浪费
    ,是谁的无奈?这里拿我来比好么?我不够高喏1.51演什么也是自己的错!而马兰标准
    极至的美人,演的好好的演员,难道钱赚够了放到舞台都放不完了?放不完的话还可以
    建很多图书艺术馆,这样子微博博客的今天就少了很多穷到没一片酸草代瓦的山区图片
    ,那图片出来叫苦看了也心痛,多好的艺术人才就白白过了大半辈,余秋雨老师等什么
    ?!那种等待的灵魂!唉呀,确实敬仰的揪心,为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慢慢来吧!
    会慢慢有很多魂摄缓过知觉的下下代有舒心的出现!
  •     浮夸,做作,不可一世,不过读到最后的时候好像没有那么厌恶了…
  •     我等不到了,一个令人惆怅的书名,还没有读下去。不过这个版本看起来质量还可以,虽然收到的时候,觉得书有点旧。重要是内容,拜读余秋雨老师的佳作啦~
  •     读完了,觉得比《借我一生》更生活,更真实。有些我们想像不到的东西。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由书中可见一般
  •     一次购买了十来本书,可还是选择了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作为首选,一直是余秋雨的读者,喜欢他行文的洒脱,知识的渊博,尽管各种有利和不利与他的各种评论充斥网络甚至媒体,但我还是喜欢他的书,喜欢他渊博的知识,厚重的底蕴,他的作品本人全部追踪购买、收藏,反复阅读,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至于其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还是交由读者自己去评判吧。
  •     其实是第一次看余老师的书,因为在网上多多少少看到过关于他的负面报道,再加上在央视不断看到余老师的滔滔不绝,总觉得也许也是种炒作。但因为是老乡,所以还是想看看余老师等不到的究竟是什么,买回来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这本书,看完之后真的很为我有这样的一个同乡人而感到自豪。我虽然不是文化人,也不熟谙文化界的那些事儿,但从余老师的文字中,我想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职业的影子,对于中国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多的不正常现象,余老师还是进行了抨击,至少我这么认为,余老师说出了很多所谓的名人不敢说的话,看到了很多我们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大爱无疆,真的希望这种大爱能够孕育更多大智!只可惜,余老师说他等不到了,不知道我们是否能等到这样的一天
  •     在一个阴沉的早晨,读完了我等不到了,非常复杂的心情。中国文人,向你致敬。借我一生后,这本书是个补充。
  •     看完《借我一生》有感动,对作者描述的生活情节、人间冷暖、现实跌宕;有愤怒,对无知的人们种种心底恶劣的本性行使的作为所造成的伤害,也许将蔓延的后世很久很久;有震撼,余先生的文化内涵,在笔触间向我们展示了浩浩中华广阔而深远充满魅力的空间,引领后代慢慢探询,深入研究;更看到自身的无知渺小,身为青年一代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放任在大选择的小选择,委曲求全的惨淡过一生,不如浩浩荡荡发挥潜能向理想向挑战向现实进发。
    这是余先生对《借我一生》一书部分事件的修正和补充,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可以,希望人们都能够理性的看待事情发展的真实面貌,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脆弱、敏感、伟大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们。
  •     比较煽情,晚自修的时候翻着翻着就看上了。文字的魅力....
  •     这本书《我等不到了》与《借我一生》都是自传书,所阐述的内容基本相同。虽然《借我一生》字数比较多,但是《借我一生》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较隐晦,而《我等不到了》对《借我一生》某些比较隐晦的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同时《我等不到了》也有一些《借我一生》所没有的内容。值得一看。故觉得这两本值得都读一读。
  •     推荐年轻的读者都能读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们,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这是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写到了当今很多人都知道、都看到的一些事情。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些事情的逻辑关系一清理,竟然是那么震撼人心。
    这是继创作《借我一生》7年后,余秋雨的又一部力作。
  •     一部震撼人心的家族史!我愿意相信余秋雨所说的话,文如其人,面如其人,好人就是好人,坏人装的好人总有蛛丝马迹留下,而好人则坦荡荡
  •     我读过秋雨先生两本书 一本是文化苦旅 一本就是此书 我不知道为什么前排评论竟如此恶毒 我想我不是什么文人 做不到大家那样的忍气吞声 这本书就是秋雨先生的人生历程缩影 前排那个说是瞎编的你丫的真的恶心到我了 竟然还有无耻的三个赞 我就认他有文人风骨 而且是当代最完善的!
  •     秋雨先生,不会用电脑?写作一定比较艰苦,写这本书,我看了一下,秋雨先生是在写他的回忆录?殚精竭虑,也许可能从此封笔?至少不会写这类书了。
    我以为秋雨先生是一个高尚的人,没有昧着良心,他本可以做官的,但他辞去了,就如朱子,其实他和朱子一样祖籍都是江西婺源人,婺源在解放前是属徽州府的,还有天佑和泽民。。。。。
  •     有点类似“借我一生”,或者说是对“借我一生”的再一次体验。内容很丰富,但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秋雨老师了,从一个方向你可能看到的是牢骚或者愤世,但更多的是记忆碎片的整理,是对逝去岁月的悼念,也是更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人一些启迪与思考!
  •     以前差点看哭,现在看到评论有点懵
  •     不懂文革的年轻人多看看吧!惨痛的历史!学校的历史书看不到的真实历史!
  •     如果是真就真的好心酸。人言可畏。
  •     作为余秋雨的忠实读者可能还是更爱行者无疆和文化苦旅一类的书吧,但是感觉我等不到了
  •     好书,一口气读完。本人不是文化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其实我对余秋雨老师的认识只是看了他的书和青歌赛,对他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可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居然对余秋雨老师颇有微词,令我不满和不解,稍有良知和头脑的人看了余秋雨老师的书都可以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能写出那么多好书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思想品德有问题的人。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就见不得别人出名,见不得别人有成就,对此我自己的解释是嫉妒。但看了余秋雨老师的《我等不到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诽谤和攻击余秋雨老师,真是让我愤怒之极!我只想说一句:对余秋雨老师诽谤、攻击、哪怕是颇有微词的所有人实在是让人觉得恶心和不屑一顾,在我的眼里,他们连余秋雨老师的一个脚趾都不如,他们就如同一堆粪土。尽管余秋雨老师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有我这么一个人,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会一辈子支持余秋雨老师,敬佩余秋雨老师。
  •     虽然这余秋雨先生这本书像有些评论说的那样,不如以前那么精彩了,但它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余秋雨先生,不是《千年一叹》也不是《行者无缰》里的给人憧憬的毛者。让我对他有了另一番认识,另一番尊重。

    看到第206页,还不知道书是如何收尾。
  •     都是余秋雨的个人家族的历史 很受益 不过后来的文章就有点矫情 买了这本书就不用买《借我一生》了
  •     这本书的书名可能误导了读者,等不到什么了?其实不必介意书名,书的内容与书名没什么关系。这是余秋雨家族的回忆录,可以说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书的前几页有些不好读,但别急,越来越好看,越来越耐看。尤其是涉及文革期间各色人的表现,对人性的分析和揭露、对中华民族优秀和劣根的分析,对历史的反思,让我在读完后掩卷思索、还想再看。当然,也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传闻的真相。
  •     对于风言风语 虽然他在书中说他是不在乎的 然而不在乎又何来这样一本洗白录呢 说起来我看文字的时候其实很少去关注作者其人 不知道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 所以以前韩寒代笔炒的火热的时候我就对这种话题不太理解 跑题了 这本书不对我的口味 余秋雨的话还是《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我看得喜欢
  •     最先是看秋雨老师的《行者无疆》,被他那放诞不羁的文风深深吸引。在这影响下又续读了《文化苦旅》,沉重的忧伤萦绕胸怀。之后就听周围不少的人都在传播他的负面消息,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在网络上或是报刊、杂志上亲眼见证过,但很清楚这种传播影响了秋雨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以至于之后6年时间没有碰过秋雨老师写的书了,当然不看书也与自己的懒惰和不求知有关联。在得知秋雨老师出书《我等不到了》的消息,最初接触《行者无疆》的萌动再次复燃,迫不及待的买回来慢慢品读。自己这种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狭隘胸襟,与秋雨老师忍辱负重的使命感相比,自惭形移。读秋雨老师的这本书,就好像是在和他进行心灵的谈话,像朋友一样互诉衷肠。不能说读懂了多少,以一句话结束这种感悟就是:理解他人、照亮自己!
  •     同样是一口气读完,余家的家族史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只是余先生后半篇着重写了他的冤屈,其实旁观者的角色,有多大的成就就得担待多大的委屈,曲中则直,他的功绩历史终究会给一个说法。
  •     作者的独白 充满哀怨和悲悯 看完并没什么太多的感受 没有不舍 没有醒悟 没有波澜 甚至想问:所以呢?
  •     不辱其专业。
  •     喜欢余秋雨的文字,他的书几乎都买齐了,隔段时间就会拿出其中一本来看看其中的某一段。不管外界对他如何评论,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个人认为至少作为一个读者,我是非常尊重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的。
  •     我读过的余秋雨最差的几本书。
  •     余先生是座伟岸的山,其人格让我感到无比景仰,尤其看《借我一生》,能够不断的感受余先生之强大。这是远景。
    《我等不到了》,无疑是余先生的近景特写,就好似我来到一座大山的脚下来仔细看山的景色。余先生无疑是强大的,他的作品总是给我一种温煦暖心的感觉,又犹如老朋友促膝夜谈,总有幽幽厚味耐人品咂...
  •     余老师的个人经历真是精彩,尤其“隐居山中图书馆”,真有种仙风道骨的风采
  •     以前我读过余秋雨老师的多本散文书籍,非常喜欢。最近读了秋雨老师的《问学》后,对中国文化史、文化人格演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又特意找来他的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看完后突然感悟到秋雨老师用心良苦,这两本自传一样的小说绝非仅仅是记忆余家的家谱,述说余家所有人物、故事,他记叙的重心是以那段扭曲的历史为背景的,秋雨老师的意图应当是呼吁对这段中国史载文献中一直刻意回避、淡化的历史进行彻底的公平评判,他通过文学将他的评价认识有所传播,以警示可怕的淡忘。试想,经历文革历史的老一代大多过世,活着的是否仍还活在心有余悸中?中年人则大多忘却掉了,因为生存压力无暇顾及去对历史教训进行反思(或者说不允许);而现在的青少年他们还知道这段历史吗?现在的文学市场鲜有文革伤痕文学作品,秋雨老师借自己讲历史禁区,让人敬佩。比较真实反映文革历史的伤痕文学作品还有戴厚英的《诗人之死》、《人啊人》值得一看,也是记叙文革时的上海文化、政治界的,在此特推荐给书友们。
  •     看过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本来还想同样是自传,一生都已经讲了,我等不到了还能讲什么?好奇之中买了看了,果然里面很多内容在借我一生中有提及,但本书一开始就提到了灾难是余姓人的宿命,全书似乎都是在描述从小到大这个家族的苦难,从小时候的困苦到青年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到中年之后被一些媒体,写手的围剿诬蔑,本书最后更多的像是在对自己的澄清和辩解。
    但看后仍然十分的受益,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文化人责任心和勇气。
    秋雨老师,向您致敬!
  •     带着对文化人的仰慕之心读了这本书,可是,也没有了当年读《文化苦旅》的那份钦佩。余秋雨存在于诗里,他并不适合世俗。。
  •     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散文,这本书是在讲述余氏家族的事。如果想要了解余秋雨,便值得一看。
  •     毕竟是大师,写得很好!一直很喜欢余先生的作品,他的书我几乎都看过,但是这几年都没有出书。以前也隐陷约约听到过一些传闻,但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哎,谣言的力量真的是可以毁掉一个人!但我相信,象余先生这样的大师,应该是不会被谣言打倒的。我相信有一天我还是会看到他的文字的。象他这样的文人,不写书,是不是太可惜了?
  •     外界对他的种种质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真的不清楚孰是孰非了。
  •     相交书本身而言,四星确实是给多的。不过,本着不猜测,不妄论,对每一种身份,性格,行为都尊重的出发点,余秋雨先生为自己解释,以及叙述夫妻成就的方面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前边围绕着祖父母,父母还有自己那个年代的故事还不错。就是不知真假。
  •     从星期三开始读,今天结束。挺喜欢余沉静淳朴的风格。
  •     很好的一本书。当看到坚强的祖母听到小儿子平冤昭雪时,“她此刻的眼神,涌动着一个年幼女孩被夺走了手中珍宝的无限委屈。”我不禁流泪了。书中所说有的我是闻所未闻。很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