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烙印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36059306
作者:林贤治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父亲在他后来写的回忆文章里写到他走进秦城监狱的情景:“越野车往西郊运行。经过公路,进入森林密集的监狱区,那一带气势雄伟。监狱有森严的、寂静的、荒凉的广场和铁门的森严。铁门巨大的在寂静中的响声,我是记得的。我想:几十年的作家的道路,却进了监狱。”  父亲跟胡风的交往和忘年之谊始于1939年。那时候他16岁,经胡风介绍在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当小先生。《“要塞”退出以后》是父亲第一次以路翎的名字写出并发表的小说,在此前人们没看到过这个名字,熟悉他的人只知道一个叫徐嗣兴的乡村小学的小先生。从《“要塞”退出以后》作家路翎出世了。这篇很少被人提及的小说发表在胡风主办的刊物《七月》1940年第五集第三期。  这个时候父亲住在重庆北碚后峰岩,他经常到附近的天府矿区了解:亡人的生活,然后把他看到的情景写成各种类型的小说,那些小说当时和以后都不被重视。唯一认真阅读并关注父亲写作的是当时已经享有很高文学声誉的胡风。胡风几乎对父亲写出的每一篇文字悉心阅读,不惜给以热忱的鼓励和褒奖。在胡风的鼓励和帮助下,乡村小学的小先生徐嗣兴成为作家路翎。  胡风主编的文学杂志《七月》热忱的接纳了父亲。因为他们彼此的理解和欣赏父亲和胡风成为忘年之谊的挚友。据说,在那个时候父亲经常到胡风家里去,借书,谈文学,胡风鼓励他多写矿工的生活。胡风掌门把《七月》营造成一个具有鲜明的“普罗”个性和理论倾向的杂志。《七月》带有很强烈的同人色彩,集聚了一批志向相投的人,父亲的加入使他成为日后为这本杂志作出贡献的主要作家之一。这个时期父亲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子》。次年,《财主的儿子》写成,父亲带给胡风。1941年5月,胡风赴香港,准备将《财主的儿子》介绍在香港发表,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财主的儿子》在战火中丢失。  1944年,父亲22岁,他到重庆黄桷镇文昌中学兼课,教初中国文。2月底完成三卷本《财主的儿女们》,80万字,由胡风帮助出版,胡风评价《财主的儿女们》时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文艺评论家鲁芋称《财主的儿女们》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  《财主的儿女们》的出版奠定了父亲在文坛的地位,也坚固了他和胡风的友谊。1947年路翎创作出第一个话剧剧本《云雀》,6月12日,胡风乘快车从上海出发到南京看《云雀》的演出,演出反响强烈。1949年,父亲27岁,经胡风推荐,到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任创作组组长。1950年再经胡风推荐,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2年12月父亲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在朝鲜前线,先后到三十九军、西海岸指挥所,体验生活。1953年7月从朝鲜归来,陆续写出散文《板门店前线散记》、《洼地上的战役》和长篇小说《朝鲜的战争与和平》。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据说周恩来在会议筹备期间对胡乔木和张光年说,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像路翎应当提到领导岗位上来。于是父亲在第二次文代会期间被选为理事。在父亲去朝鲜期间,胡风从上海搬到北京,他的房子在地安门内的太平街,是一座独立的小院子。父亲从朝鲜回来就成为胡风家里的常客。  1954年1月胡风在《文艺报》发表《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30N言《意见书》)。同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批判胡风的文章,涉及父亲。5月全国重要报刊开始批评路翎反映志愿军生活的小说。父亲被迫停笔。  1955年6月19日,父亲被逮捕。  胡风于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逮捕,被判处重刑,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每上诉一次,便被加刑一次,直至文革开始,胡风的刑期已变成无期徒刑。  包括胡风的论敌在内,都没有想到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论战会导出共和国文坛的第一大冤狱,并且直接引发了肃反运动。  我看到有资料说,在全国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共触及2100余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一年以后,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有78人,其中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到1958年5月,给予撤销职务、劳动教育、下放劳动等处理的61人。P11-12

前言

  六七年前,我曾问过中山大学历史系一位青年教师:什么叫“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瞠乎不知所答。从那时候起,我便起意要做一部关于这类子女的书,通过这本书,让人们记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并藉此被遗忘的族群,了解一个已然逝去或正在逝去的时代。  从1949年起,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积累了一批又一批阶级敌人和阶级异己分子。这些人各有名目,后来不知是哪一位天才发明了“黑五类”一词,简明易记,又富含阶级感情色彩,于是,人们也就乐于使用。至1979年,宣告“阶级”不复存在,这时,“黑五类”已经繁衍了好几代人了。我未曾见过有关全国黑五类子女的统计数字,但推算起来是庞大惊人的。然而,作为一个耦合群体,他们并没有任何组织上的联系,三十年间一直处在一种自我封闭、互相隔离的状态,只今看来,其实是一个“记忆共同体”而已。惟有记忆存在,共同体才有可能存在,虽然是虚幻的存在;但当记忆丧失,整个群体就将长此消亡。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不可能为沉默的人们作证。说,还是不说?于是成了问题。  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我注意到,无论是纳粹的子女,还是犹太人中的幸存者,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努力说出事实真相,一种则始终保持沉默。其实,这两种态度在“黑五类”子女中同样存在。不同的民族历史当然不可一概而论,不过,那种近乎“生而有罪”的困境。对于不同国度的青少年来说倒是颇为相似的……  经过大半年时间,星散于全国各地的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作者,断断续续地,总算把他们的声音汇聚到这里了。欣慰之余,顿然生出一种焦虑——对此。世上可有愿意倾听的人?    ——编者序

内容概要

林贤治,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政治事件与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治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主编《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蔓陀罗译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纪散文丛编》等丛书丛刊多种。选编《绝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

书籍目录

不该忘却的往事
血痕与旧迹
我的“低种姓”生活见闻
阴影下
往事
致邵燕祥的信
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
另类
狂暴的美好年代
异类
三代人
从“灰类”到“黑类”
心中的鬼
艰难时世
冷暖存亡
青春提前结束
笔记簿,二姐和老照片
泣血的岁月
父亲的原罪,我们苦难的种子
我们的阴影
逃避热情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与我们失之交臂
我回避,我忘记
守望艰难
一个四川女人在新疆的心路历程
“出身”和“成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旧词典

编辑推荐

  历史不可能为沉默的人们作证。说,还是不说?于是成了问题。  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我注意到,无论是纳粹的子女,还是犹太人中的幸存者,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努力说出事实真相,一种则始终保持沉默。其实,这两种态度在“黑五类”子女中同样存在。不同的民族历史当然不可一概而论,不过,那种近乎“生而有罪”的困境。对于不同国度的青少年来说倒是颇为相似的……  经过大半年时间,星散于全国各地的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作者,断断续续地,总算把他们的声音汇聚到这里了。欣慰之余,顿然生出一种焦虑——对此。世上可有愿意倾听的人?  ——编者序

作者简介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代消失。三十年问,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迁升、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璋碍重重,历尽坎坷。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他们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专书。《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共和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除了历史学,对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烙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看了大半本了,感受如题。文字真是奇妙的东西,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灵敏感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笔会带给读者完全不同的感受。估计最憋得慌的是心灵很敏感,笔头很笨拙。这类东东,还是最喜欢章诒和的文字,不管她是不是所谓“政治怨妇”,杨显惠也不错,但他的东西显然是小说家言了,而且夹边沟比孤儿院写得明显要好。
  •     除了再次看到人性的现实面,我们还应当思考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用制度避免个人崇拜、小团体崇拜,时刻保持警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法制社会等等。毛犯得错误不在于他个人,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变成毛。不能把批判的焦点集中于毛,而应集中于当时的制度和领导集体,以及我们国家长久以来形成的奴性文化氛围。
  •     之所以把此书推荐给书友,不是因为此书收入了我的一篇文章,而是因为见证了此书的出版的周折。有一时期,此书制作好的电子版在我手里,也出了清样,但最终还是没能经手出版,原因不说了,其实不用说大家也知道的。前些天收到从广州邮寄来的样书时,很是惊喜,毕竟能够面世了,只有能面世,就值得庆幸。感谢林先生的努力。“黑五类”已成了历史的名词了,记忆真是可怕,遗忘的力量太大了,总是要给今天再留下一点昨天的记忆。这也是感谢林先生的理由。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     连着《暴风雨的记忆》两本书一起看的,总觉得集体的对巨大苦难的回忆,几乎所有笔者的角度都是去诉苦,怨念,在有耐心的人也会干的枯燥和厌倦。
  •     文章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人的经历相似,但是国内关于黑五类子女的书较少,还是买来收藏了
  •     好东西才分享
  •     这个又长又丑的伤疤一直留在中国身上,代表中国的人不愿回头哪怕是舔一舔伤口,心虚的遮遮掩掩,等待着所有留有伤疤的人都离开了地面,神不知鬼不觉的让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     林贤治的书 思想性很强
  •     还可以,不过现在来看,有些落后了。
  •     语言朴实
  •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运动及阶级斗争乃至高潮文革,俨然成为太多人的噩梦。“青春年华”被无情夺取,“人格尊严”被随意践踏。“身份”取代“人性”,成为一种遮蔽人性及展露人性的工具。这种民族劣根性在如今依稀可见,只是不再明目张胆“装混蛋”罢了。本书集体的回忆自然还缺少红卫兵等当时“红五类”专政优越派的回忆,同时2004年完稿的书到2010年才出版也算一种遗憾。20120103@1620
  •     初看了一些篇目,深被文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而使我更珍惜当世的生活并鼓起思考、反思、批判晚们的日常生活的勇气。
  •     有的口述还挺不错,有的简直……
  •     同事推荐的书
  •     在文革的非人岁月,非人曾受的折磨,是非人的!黑五类
  •     “黑五类”子女阴暗压抑的成长史。
  •     "我把一切都献了出来,你莫斯科却轰我出去、驱逐我。你是什么东西,竟在我面前如此傲慢?……如果说我不再爱你,那也是你不爱我在先。"
  •     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     世上可有愿意倾听的人?
  •     作为“地、富、反、坏、右”后代的后代,我从书中读到很多父辈的经历,从前对家族历史不解之处渐渐明朗起来。例如父辈为何不可上大学;祖父是读过中学的,但我在家中从未见过一本文学的书,有的只是医书......大概苦难总是类似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那样癫狂的年代,谁能幸免?
    读这本书是不会感觉快乐的,若为消遣,可绕道。不过,尽管书中多言苦难,却也能见真情,特别是很多人都写到,在受到歧视时,也会有良知者愿意对之一视同仁的,甚至更多的关爱,这大概是书中不多见的一点欣慰吧。
    这算是口述历史吧,没有官版“正史”,更显得这是难能可贵的,非常感谢林贤治先生!据说书的编撰颇为不易,出版则更难,看序言,2004年已成书,2010年才出版,个中曲折,耐人寻味。
    最后抗议当当的不专业,竟把此书归类于“小说”,这就算不是历史、报告文学,那也得是散文啊!
  •     才看完的。编书的林贤治大爱啊~借书的建秋姐姐大爱啊~给人触动最大的果然还是日常生活,是平凡的世界。想起读《像自由一样美丽》时的感受,只是如今的悲哀更深远绵长,为历史,为现实,为我身处的这个国家。
  •     历史不可能为沉默的人们作证。说,还是不说?于是成了问题。
  •     还没有看完 挺好的这本书
  •     便宜,实用,好用,耐用
  •     在毛岁月,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除了带着帽子的“黑五类”(后来到底发展到几类,没人统计得清楚)以外,最悲惨的要数他们的子女了。如同贱民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出身成为一具沉重的枷锁,让一代人从幼年一直背负到中年,心灵的创伤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催人泪下,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历史书。值得一读。
  •     类似的民间口述历史项目还可以有很多很多……
  •     一口气读了一半。喜欢读口述史,读来真实,刺激。有很多细节,很有意思。
  •     帮朋友买的,听他说还不错吧
  •     2010。除了再次看到人性的现实面,我们还应当思考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用制度避免个人崇拜、小团体崇拜,时刻保持警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法制社会等等。毛犯得错误不在于他个人,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变成毛。不能把批判的焦点集中于毛,而应集中于当时的制度和领导集体,以及我们国家长久以来形成的奴性文化氛围。
  •     我有时会想到,为什么全国没有多少位文革参与者、所谓的当权派出来反省,除了大环境没有这个趋势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那个时候的社会生存途径只有这一种,别无他法。对那些苦苦挣扎者,生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忘的环境中,你真能指摘他们嘛?道德不能律人,你只能保证的只有自己。
  •     那个时代一定会烙印在当事者的心里,只要他是健全的!但未经历者会感受到吗?会被烙印吗?或许作者编选此书,有此考量吧!
  •     这是一本反思过去的书,书还不错,挺好的,小文章,大思想。可读性强!
  •     经历过那一代的人,很艰难,我会不能体会。如果想了解的话,还是可以看看这本书的。
  •     负能量十足
  •     触目惊心
  •     我父亲当年就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生坎坷……
  •     出身,阶级,成分,烙印!
    一代或几代人背上了这个枷锁,周围缺乏人性,只有混乱、暴力。时过境迁,读当事人回忆,对我国历史之再现,对制度之思考,对人性之拷问,值得一读。
  •     有点点累了,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读这样的书了,自觉已经非常了解那段历史。当然还是会继续收入。
  •     读完有人间地狱之感,不仅是精神上的地狱,也是人群的地狱。不知何时起,身边的凡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个个都变成了青面獠牙的魔鬼,少有善类。
  •     历史的殉道者不会被忘记,时代的牺牲品只会变成一撮尘土。
  •     “人们可以相互原谅以往,但历史从未宽恕过任何罪恶。”
  •     文笔一般,不过特别朴实的感觉
    看看这书,想想那个年代,不可谓不黑暗,令人战栗,看看《夹边沟计事》《活着》,对照现在,虽然还是不令人完全满意,您也得由衷的叹口气,您应该满意咯
    那个年代还有所谓的人吗?
    人是怎么熬出来的?
    熬过来的还是人吗?
    看看我父母,啊……完全没有答案嘞
  •     很真实,类似口述史。
  •     老人家喜欢看那段时间的历史,这是他点名要的书,估计不错
  •     内容很真实。向记录并出版这些的作者致敬。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不能漠视当时的评审标准、价值坐标,也要设身处地,尽量地把他们还原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量、要理解当事人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茫然无措,或非常压力下的身不由己,持论不必太峻急。对于领袖毛的功与过,我不知道这样解不解释的通。而对于当时参与到斗争的小人物,也许不妨假设,如果我在同样境遇下,能否做得更好?如果自己做不到,就最好不要苛责别人。也不知道这样说合不合理。涉及到人的品性与良知,似乎联系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所论及到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就能有一个很透彻的解释;而涉及到制度所滋生出的一些荒诞现实,奥威尔的《1984》已经给出了一个很恐怖的语言,更恐怖的是它就真真切切的成为了现实,过去无法抹去,只能企盼这种苦难不再。
    为了这种苦难不再,不断有人在反省并且行动。文革之后,现在之前,在22年前的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风波似乎可以看作是一部分人在接受到主旋律之外的一些思想之后所迸发出的呐喊,毋庸置疑其中一些声音确实显得不那么成熟,值得肯定的是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宁愿做一个不幸的人,也不要做一头幸福的猪”。而到了现在,相对于以前的部分时期,环境可以说是比较的宽松,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实际上本来就是应该被赋予的,并不需要由此与赞叹“盛世和谐”,这是权力不是恩赐。有一些人敢于冒出主旋律之外的“杂音”,比如艾先生、刘先生,他们现在正在被修理,无论上面给出的解释是怎样,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他们并不从属于任何利益集团,他们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本身就是很值得肯定的一件事。不过仍然有一些人不明白,他们不爱杂音只爱红歌,举个例子,林少华先生在前天发了一条微博“开始流行唱‘红歌’。红歌也好儿歌也好,唱什么歌是公民的自由,悉听尊便。但作为“文革”亲历者,我不赞同唱或被唱文革红歌。一听见那种歌,我就想起不堪的黑色十年,想起被敲掉的无数石窑佛像的脑袋,想起被掘开的孔子墓,更不要说被迫害致死的那么多高贵的无辜的生灵……”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言论,不正常的是,下面跟着就有人开始说“林少华是什么人我不知道,没听说过,但知道他绝对是和腐败分子、暴富分子等一路人。”我很好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连林少华都没听说过,这人哪里又来的那么大的热情拼命的给人贴标签。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了那个时代的“出身”、“成分”论。更不正常的是,就这样一条很普通的微博,还是被新浪“义正词严”的给和谐了。这样想来,大可以理解为什么前些时候有人在闹着“抵制日货”的同时,也有许多人站出来在高呼“抵制蠢货”。
    就单从文学上来看,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一个国家一种制度更是如此。如果一间屋子的屋顶漏雨,我们不应该就想着这屋顶会塌,而是应该想着怎么去补救。但是如果已经千疮百孔,那另当别论。Vancl除了一件体恤的胸前图案很有意思,它引的是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的一本书名,如此写道:Q:这个世界会好吗?A: 。
    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会怎样抒写。
  •     有些东西需要被记住
  •     惨!惨绝人寰!
  •     以林贤治先生序言中的一句话作评,“历史不可能为沉默的人们作证。”
  •     我没经历过,但我可以想象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烙印
  •     没想到,我还能在网上买到这本书。也许是出版、文化官员们的疏忽,也许是出版政策和环境真的宽松了。反正这在不久前还是肯定不能出版的,现在既然出版了,我们就暂时认为是出版产业的进步吧。也许80后90后对这些作品不会太感兴趣,这些作品不过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些呻吟的声音。但我们还是在这些作品里听到、见到了某些情绪和不满,甚至有仇恨的影子。但我要说,没办法,历史已经这样写成了,我们没有时光隧道让我们再重新来过。所以,向前看才更会有光明。一次次地揭开好了的伤疤,痛苦的只能是自己。而且这样的痛苦如果广泛传播,13亿人都同情你们,结果又会怎样?难道真让我们还口诛笔伐那个年代吗?或者还有更深的目的。算了吧,古今中外,冤假错永远都会出现,执政者的失误随时都可能出现,所以历史才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如果承认我们只是百姓,那百姓的终极追求就是安居乐业。如果你是官宦,如果你的理想是当国家一把手,那么,你就想想,你和毛泽东同志到底有多大差距。当然,比朱元璋、李世民、成吉思汗也行啊。否则,有的时候别人让你闭嘴的时候你也只能闭嘴。如不然,脑袋就不能供养了,还说什么呢,对吧!
  •     坦诚地说,这本书看得人很郁闷……
  •     很多大文豪的子女,文字能力平平。。。看起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并没有受到教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