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市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农民与市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100039260
作者:潘维
页数:445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评《农民与市场》  来源价值中国网刘洋波  《农民与市场》这本书充分体现了潘维先生的思维特点。潘维先生的思维特点是不迷信主流,不迷信既有成见,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场,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用自己独立的思考来看待世界,分析事物。对于某种社会现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的科学的方法,不搞一刀切,不偏执于一端,而持中庸致和之道。  《农民与市场》这本书的方法论也是很有意思的。潘维先生在这本书中以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为背景,以改革后农村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线索。紧紧抓住市场化这个中心,建立了一个拱形的分析框架。在拱形的一端是亿万被抛入市场的小农,另一端是变化莫测冰冷无情的市场。而乡村的基层政权则成为连接二者的中介。如果乡村基层政权足够强大,农村的集体主义传统依然浓厚,就能够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将市场的风险化解到小农可以承受的程度。小农被组织起来后,就可以有序地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建设,加速农转非,加快农村的发展;可以以乡镇或村队为单位,建立乡镇企业,将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工业领域,剩余的农民经营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进入私营企业,乡镇基层政权充当农民与私营企业主两者的仲裁,既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为私营企业提供服务,抵消其他市场主体和国家税收对私企发展的威胁。反之,如果小农失去了乡镇基层政权的保护,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产,市场化的结果必然造成众多的输家和两极分化的零和格局,政府被迫要在小农和资本家中加选择立场,改革难以为继,社会动荡,国家陷于动乱。  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有赢必有输。问题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输赢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导致了输赢?潘维先生选取了一个输家和四个赢家作为例证,通过对比揭示这样一个不为主流所见的道理: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基层乡镇政权,是否有较强的集体观念,是否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这四个成功的例子中,有些共同的特点,有一个能力很强、威信很高、无私奉献的掌舵人,对生产责任制的抵制,团结坚强的基层政权,高积累平均分配的分配制度,集体主义的精神灌输。我在这里还发现了一点:他们选择都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私营企业模式。  对于主流学者可能提出的反驳,潘维先生也一一回应。不是有“温州模式”吗,不是有“苏南模式”吗,不是有珠江三角洲的成功例子吗?这些地区难道不是私营企业发达的地方吗?这些地区的成功难道不能够证明私营企业的优越性,证明产权理论的先见之明吗?拨开这些主流学者所释洒的迷雾,潘维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只不过是同一主题的变奏曲。在这些地区,基层政权的作用没有变,农民被组织起来的事实没有变。他们的成功并不必然证明产权理论的神圣。相反,他们只不过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乡村基层政权的作用。证明了农民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乡镇政权确实是一个不得不为的中介。接着,潘维先生进一步比较了四种模式,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拥有强大的基层政权并坚持走乡镇企业道路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经济发达,而且能兼顾社会的稳定、腐败的减少和精神文明的提升。  潘维先生的立论是平和的,他并不是想证明乡镇企业是唯一的模式。他也承认一些地方搞私有化具有合理性。恰恰相反,他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农民的自我选择和历史首创性。他严厉地批评那些不顾国情与历史,不问民情与民生,抱着几本西方著作固执一辞的主流学者们。认为他们是“食洋不化”。搞一刀切,他们的理论,只能把中国和中国的广大农民带回1900年,带到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  潘维先生的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他相信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并不必然逊色于西方,相信9亿多组织起来的农民并不逊色于西方,相信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政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严厉的批评了所谓的民主迷信和制度迷信。任何丰功伟绩,任何人间奇迹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什么民主、制度创造出来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坚持城市化的战略,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通过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前国内的主流学者坚持民主迷信,坚持在农村海选村长。他们只看到西方今天的繁华,没有看到西方人民风餐露宿、惨淡经营几百年的历史,没有看到西方烧杀抢掠、血淋淋的发家史,没有看到西方的崛起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端插曲,从整体来看,东方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远远领先于西方的,西方的崛起很大部分是建立在东方的赠与的基础上的。没有看到西方社会众多的令人绝望社会病。他们幻想通过民主改革一夜暴富,一夜实现现代化。孰不见俄罗斯、印度、非洲、拉美国家的惨痛教训。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明,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是合一的。中国的地方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因此当中央政府削弱时,中国必然走向分裂和动荡。中国的乡村基层政权隔开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宗族势力。起到一个社会稳定阀的作用。一方面保证中央政权不至于过分削夺地方,一方面抑制地方宗族势力,保护小农利益,从而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

内容概要

潘维(http://www.douban.com/group/Pan_Wei/),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1996年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主要著作:《社会主义与中国农村市场》、《国际关系理论》、《法治与“民主迷信”》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 论
一 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及产权
二 全书章节介绍
三 资料来源
第二章 市场化与农民
一 国家与社会两分法
二 “市场化”框架里的农村基层政权
三 市场化与市场中介
第三章 农村的社会主义传统
一 公社企业的兴衰
二 社队企业的兴起
三 社会主义传统
四 “河边”的危机
五 小结
第四章 进入市场的农民——输家
一 仁寿事件
二 失败的中介
三 生产责任制、农村干部、乡镇企业及市场化
四 小结
附录:小岗农民访谈录
第五章 进入市场的农民——赢家
第六章 同一主题内的变奏曲
第七章 乡镇企业死了,乡镇企业万岁
第八章 结论
附录:乡镇企业之后的“三农”问题
文献索引

编辑推荐

  《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以市场化为框架,以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衰史为主线索来研究当代农村。作者指出,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基层政权承担了国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为中国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精致的桥梁,扮演了市场中介的角色。

作者简介

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早已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同爆发农民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因果关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的市场化在农村没有引发普遍的农民抗议运动,反而促成了中国特有的“乡村工业”。而且,新兴的乡村工业也没有催生早期欧美式的工人运动。相反,市场化时代的小农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做了重大贡献。为什么?
潘维以市场化为框架,以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衰史为主线索来研究当代农村。他指出,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基层政权承担了国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为中国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精致的桥梁,扮演了市场中介的角色。在基层政权的带领下,亿万农村人以小型农村集体为单位,扶老携幼闯荡工业市场,保障了自身的安全,赢得了全世界市场对手的尊重,换取了本地社区的文明与进步,乃至全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一个地区的基层政权能否扮演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决定这个地区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命运。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同命运则决定中国社会的现状。潘维指出,基层政权能否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取决于继承回归家庭耕作之前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于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也在于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中国农村问题,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主流思路,视基层政权为农民贫困的原因,号召通过“转制”、“海选”、“费改税”来削弱基层政权。另一个是此书表达的思路,即视基层政权为农村社会的脊梁,认为农民、农村社区、农村基层政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号召信任、加强、和改善基层政权。
潘维警告说,抽掉了基层政权这根脊梁,农民就会重新沦落成一盘散沙,变成亿万条蠕虫,积累贫困;农村社会就会退化,甚至变成不安定因素的沃土。继承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传统,在基层政权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农民是千万条龙,是中国现代化列车的发动机。

图书封面


 农民与市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农民与市场》论证农村基层政权在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过程的市场中介作用,进行了很多实地调研,引用资料甚为丰富,论证细致、观点鲜明地反对“浅薄的国内经济学家”、反对乡镇企业的强制私有化、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者对中国农村的理解远比某些蹲在大学里看书读论文从不进行调研的经济学家扎实。作于90年代,2003年进行了修订,但是部分观点、材料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作者观察到,在中国几乎所有地区,当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得越早、越彻底,则乡镇企业发展越弱、地方收入越少、农民越贫穷、社会越动荡。相反,如果当地农业社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较晚,保留了相当多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传统,凝聚力较强,则当地乡镇企业往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较高的居民收入、福利水平,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当地村委、乡政府的财政能力,农民负担较少,基础设施更完善。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集体主义的、当地乡政府、村集体高度控制的乡镇企业有效地避免了大量小农在市场风险下大量破产,造成大量的“输家”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并迫使政府取消改革政策。从这个方面看,“反市场”的乡镇企业反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注定是输家,农产品的价格是长期下降的,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份额持续下降,农民需要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扩大人地比例,即抽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非农行业。其方式也只有:1、 农民进入现有城市工作。这种方式在户籍制度长期改不动的情况下并不靠谱,可能激起城市居民的长期、坚定地反对,拉高城市失业率,造成大量的输家,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插播:中国政府的决策充满着内部竞争,多数改革措施都是部分官员顶着巨大的上下级压力推行的,一旦造成了大量“输家”,政策会迅速失去支持而无法进行,一项在学术上非常靠谱的政策会因为初期的阵痛迅速夭折,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朱总理在推动市场化的过程中有多大的压力、需要怎样的坚持)2、 通过乡镇企业达成农村城市化,其实就是建立新的城市。作者认为乡镇企业的建立离不开乡镇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控制。本书通过四川、安徽、江苏、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多个案例讨论乡镇政府、村集体掌握的资源、组织能力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有意思的案例是仁寿事件(一场农民抗收费暴动,政府收费的原因是修建213国道,此国道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和小岗村调查(小岗村是中国普遍宣传的第一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村子,陈窗和曾德芳与2000年前往调查,发现当地仍处于深度贫困,完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集体财产基本被分光导致地方政权机构掌握的资源大幅减少,没有组织建立乡镇企业的能力,当地的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均非常差,水库还是大跃进时期修建的。多数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不满,认为比不上集体耕作时期。当地宣传使用的博物馆收藏着著名的按着18个手印的协议书复制件,原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其实据老村长严宏昌称,均为假的,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叫王影东的记者要来拍电视,严宏昌无奈之下顺手写了几个。)以家庭为背景的小农抗风险能力很低,在市场风险的冲击下会迅速破产(小农为减少风险辛勤工作增产,这进一步降低了需求弹性很差的农产品价格,恶化了自身处境),而乡镇企业的建立则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政权。据作者研究,中国成功的乡镇企业均为集体所有,即村子以剩余的大队财产和向农民集资作为初始资金建立工厂(农民免费付出劳动进行工厂建设,同时上交集资,只有富于集体主义的村子能够实现)村委往往承担管理者的角色,乡政府则给予大量的支持,这种企业的优势在于:1、 团结一致,社会主义传统造成农民有普遍的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乡镇企业也会对农民进行形形色色的思想灌输。而当时的多数私人企业则缺乏科学管理来提高效率,反而不如用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农民。2、 刚开始就可以取得比私人企业要大的资产规模,原因是集资和低分配、高积累,两者在缺乏社会主义基础的私人企业几乎无法做到。3、 天然的政府支持,当地政府用尽种种手段获得80年代来之不易的生产资料和种种许可证,取得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之后继续逃税。而私人企业被当地政府敲竹杠的事件则层出不穷。4、 取得土地是免费的,劳动力的价格极其低廉,有时候大家甚至在做一项共同事业,根本没有工资。5、 政府担保,集体企业拥有比私人企业更好的信誉,在政府担保之下易于取得银行贷款并对商品进行赊购,很多企业甚至不同私人企业做生意,集体企业就会好得多。6、 相对当时僵化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极端重视科技、工作纪律和管理严格得近乎不人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生意灵活(贿赂)、定价和转换行业亦十分灵活。以上原因导致了乡镇企业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充当了“市场中介”的作用,用关系、政策、信息、管理甚至暴力把农民们成功地组织起来推向了市场经济。1994年中央开始强制推行“产权清晰化”,作者对此深恶痛绝,认为扼杀了乡镇企业。与自下而上的乡镇企业不同,“产权清晰化”是中央政府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强行自上而下推广的,其原因在于:1、 亏损、负债严重2、 产权模糊,激励不相容,管理层假公济私,基层政权大肆干预,乡镇企业成为基层政权的提款机。3、 灰色市场,即乡镇企业的成功是在特定时期(私人部门尚未大发展,国有企业经营一团糟)产生的,当真正的高效率市场来临,乡镇企业就会失败。作者对以上论点进行了逐条批驳,但是其批驳并不像此前的论述有说服力,作者成功地证明了一个特定时期基层政权直接运营的乡镇企业的合理性,但是其反对改制的论点充满各种逻辑错误,直如骂街。只能认为作者缺乏制度经济学的功底,同时对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感情深厚。我对于集体所有制的成功的观点是,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头十五年,市场非常落后,在实行双轨制、生产资料难以获得,外汇管制严厉难以进口机械设备、政府对经济大量干预导致没有“关系”难以做成生意、社会诚信缺失、金融系统非常落后融资困难、法制缺失、没有质量控制体系假货泛滥的情况下,基层政权的中介作用大大提升了乡镇企业的经营能力、获得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实比当时赢弱的私人企业更加能够适应市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企业所面对的是一个糟糕的、不完全的市场,如果因为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能更好地适应那种“市场”就去继续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而不是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率的市场经济的话,就如同因为黑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治安糟糕的城市就去大力发展黑社会,而不是努力发展城市治安。一项经济改革是否应被实施的根据是“能否长期地改善相关的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其重点在于长期,短视的我们会迅速地坠入各种各样的囚徒困境不能自拔。集体所有乡镇企业适应市场但是在长期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政府关系、肆无忌惮的贿赂、压低工资、暴力抗债等去破坏市场经济,而不是增强它;如同黑社会更加适应治安糟糕的城市,在长期也会使城市治安更加糟糕。两者在特定时期都是对人民有利的,在混乱的年代前者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福利,后者提供了安全保护,但是他们仍然注定要被抛弃,在发达市场中只能走在社会边缘。虽然不能同意此书所有观点,但是其内容对于蹲教室学经典理论数量技术的经济系学生非常重要,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复杂和多样。强烈推荐。
  •     潘老师的博士论文,时间比较早,1994年左右的。总体上看,很发人深省,论证也很有利,最后会发现也有很多观点和材料有牵强附会之嫌,而且2004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但其坚持自己独特观点的精神很值得学习,而且也确实是有价值的观点——关注乡村政权的积极作用,这样的研究现在也是不少的,基层社会中的基层政权有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应可也可以发挥更为积极和正面的作为。另外是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制中的问题的最早关注。2004年,郎咸平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提出“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而著名学者秦晖在90年代末《三农中国》一书中用实证材料,证明乡镇企业改制中的集体资产流失。潘老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啊。
  •     我也不会写专业书评,只能从“农民”、“乡镇企业”、“基层政权”等几个关键词出发做点转述。请不吝指正。1.“农民”:在这本书中,农民既是乡镇企业中被组织起来的生产者或者生产集体,也可以说成是在市场竞争中因为有无集体组织形式的存在而获得截然不同两种命运的集合。农民是极富创造力的群体,只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组织形式,他们“就是龙”,就可以冲破一切设置在自己面前的壁垒,在市场博弈中取得成功。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看不见的手”并不比“看得见的手”对农民更仁慈,更有利。2.“乡镇企业":也可以说成是集体经济(至少从这一概念去理解更易懂)。这一经济单位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不清晰“,“产权不清晰”意味着产权没有明晰到个人头上,也即除非是落实到个人头上否则不算是明晰的产权。但是集体经济凭借着与乡村基层政权的密切关系还是在改制之前大力发展着。3.“基层政权”:是政府与乡村和农民的中介,更是乡镇企业的“合伙人”或者庇护者。有力的,严密的基层政权可以获取村民的信任,带领一方某发展,而软弱的,松散的基层政权则可能导致农村基层的乱象,甚至暴力冲突,例如四川仁寿事件。从这一点上看,这本书很符合“不是经济学……而是政治学”的著作,如作者本身的定位一般。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挺好
  •     了解中国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好书,有案例,有理论,有分析。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复杂,绝不是仅靠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就能解决的。健全完善,思想解放的基层组织,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有力保障。潘老师的大作,倾力推荐!
  •     叫做“潘维”的,不只一个;但是,这个潘维,与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副部长的那个潘维,好像不是同一个人;与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帅哥也没有干系!在阅读完本书之后,确认了这一点;在读过潘君的另一部大作之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     基层政权的作用。集体与市场。农村城市化。联想秦晖。
  •     还是有些散,不过这是鸡蛋里的骨头啦
  •     老四中的红卫兵又回来了
  •     本书是作者在美国读博士时的学位论文。作者自费调查了多个省市的多个农村,仔细研究后发现中国三农问题可能的解决方式。数据详尽,分析合理,很值得一读。
  •     : F32/3121
  •     中国研究必读书目。
  •     近两年来在基层工作,深知市场与农民的关系,基层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影响,潘维教授的《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为我解开了诸多的疑惑,组织农民走向市场是基层政权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是党的十七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给基层政权再一次与乡镇企业接触破解了政策的难题。我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没办法避开发展乡镇企业这条道路,同样,基层政权只有组织群众发展乡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国的农村才能走上富裕。这就是潘维教授这本书留给我的思考。
  •     如果这本书的某些段落能够更加平和一点,少一些以排比形式出现的反问句,少一些感叹号和流于情绪化的所谓对”某些学者“的批评,我会给五星的。因为研究方法规范,调查深入,而且的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     左派的文章就是感性多于理性,仿佛看完了一篇很长的帖子。可能是一篇较早述作论文的缘故,尽管声明是政治社会学,但是政治经济学色彩过浓,社会学则过淡。书中的核心观点还是有启发。
  •     嘿嘿,无意冒犯潘老师哈,我私下里怀疑潘老师是不是在效仿他的老师陈翰笙,就像当年陈翰笙的“三座大山”成了共产党的官方理论推行至今,潘老师是不是有心将“城市包围农村”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推广开来最终成为国家的又一条纲。。。。。不管怎样,相对于只有结果没有事实的一些线性逻辑,而且出于对弱者的保护(当然保护弱者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但光有好的理念不见得在真正的实施中就能做到),我还是愿意读此书的。我是欣赏独立思考的人的。
  •     八万个迷你利维坦(´・ω・`)
  •     看完了问题比答案还多。倒是对“政治常识”的的追求与昭示从这里就开始了。
  •     乡镇企业的生命史
  •     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很难,实践证明了重要性
  •     潘老师的博士论文,时间比较早,1994年左右的。总体上看,很发人深省,论证也很有利,最后会发现也有很多观点和材料有牵强附会之嫌,而且2004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但其坚持自己独特观点的精神很值得学习,而且也确实是有价值的观点——关注乡村政权的积极作用。
  •     观点基本上同意但不细腻不属于学院派的在大词上做文章不知道会走向哪里
  •     观点不能完全同意但是很有帮助,中国的农民问题比教室里的经济系学生教授想象的要复杂。
  •     潘老师少作,有些过时了
  •     当人们都在人云亦云前三十年集体化导致崩溃边缘而对集体弃如敝履的时候,作者敢于求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良知,有真知灼见,对今天农村的发展道路很有启发!
  •     内容还不错 ,比较认同
  •     论点退得有点窄,不过确实有意思
  •     对潘有意见的人,你不可忽视他看问题的逻辑
  •     在我看到的关于农村研究的书籍中,这本算是比较深入的了。
  •     论述严谨度欠缺,但可以看出作者很真诚。呵呵
  •     基层政权与乡村企业
  •     小弱才疏学浅,结论不敢苟同。但的确开阔眼界,小弱以前没看过农村研究的书,高中历史里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也走下了神坛。
  •     对于这样反主流的著作,首先赞一个!然后再说内容和视角,可以说内容很丰富,视角非常独特,进一步让我对费正清、迈斯纳、金冲击还有一大批大佬们对中国建国后历史叙述的有了肯定!真的是比较客观,除了调查范围稍带不够外。
  •     观点不能认同。
  •     作者左得可以wei。看完这本书总算让我知道闭门造车写论文的后果,就是思维超脱实际很大一部分,半边现实半边想象。的确,中国农民问题是根本问题;农村需要工业化;传统的人际关系是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但是,这本书除了提出这些不同视角的观点以外,没有任何建树。作者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后的一章非常像宣传口号,开题时候夸下的海口,没有在前面所有的文字中体现。像是面面俱到,但是不经追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有各地的问题,不是一个巨大的题目下稀薄的文章能够解决的。BTW, 看完以后才把潘维对上号。。。博士读成这样,不如不读。
  •     潘教授观点新颖,文字犀利而痛快,读起来很是爽
  •     说组织起来的农村比散落的农户更易于对抗市场化的冲击,感觉还是有可能的;但农村的组织化究竟多大程度归因于社会主义改造、多大程度归因于农村的传统组织结构(社会主义改造似乎把它破坏了不少),还可以进一步推敲吧。另外终章对乡镇企业垮台的分析,有点阴谋论了;从分税制改革角度切入的分析,感觉要有道理得多。
  •     时刻警醒,做不得“书斋学者”,即使身处其中也不必然能看到全貌。
  •     多次购买,价格合理,质量不错。
  •     (1)全当是复习老管的课了~~(2)原来大寨核桃露还有这样的故事·····(3)神一般的书,很好奇2000年以后得经济是咋个上去的·······
  •     呃。首先限定一个政治社会学的框架,然后,拼命地在经济学视界里批判所谓食洋不化的制度经济学。问题意识和田野调查可嘉,四星给得有些勉强,是给我内心中的“药食之辩”与演化。本书的预设简单。
  •     乡村政权是否作为是农民进入市场后能否有所斩获的原因,作者并没有分析为什么有的乡村政权就有作为,有的则没有,简单地归结为历史原因或领导因素。更忽略了当时引导全国改革的中央政策因素。02年的文章显示:潘老师已经基本不做研究了,像样的参考文献都没有,口号化的东西倒很多。
  •     给世界讲另一个故事,一个很多人不愿意去听,但是也许更加真实的故事
  •     so much thumos
  •     潘维老师10多年前的书了,一年前上他的课的时候这本书没有读,不过他上课基本上都讲过了,现在想想他的政治学框架发生了变化,但是经济学框架却还是十多年前的(手动微笑)
  •     观点有理有据,材料十分丰富,立场鲜明,长期关注农村市场化的成果。对主流经济学界的观点提出了有力反驳,也留下了大量可供讨论和争议的空间。很有早年社会学家的情怀风范,结果一查作者资料,师从陈翰笙先生,就理解了……
  •     不怎么样,材料不扎实,结论也经不起推敲,现在看已经过时,当然即使是当时看也不怎么样。
  •     当然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