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2008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话题2008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108031204
作者:杨早 萨支山编
页数:271页

章节摘录

  月份牌  【11月观察】 不相信,不敢相信  不相信,不敢相信  柑橘销售据说开始回暖,但之前的销售旺季中,因滞销而烂掉的果子,正不知在哪里重归尘土。毒奶引发的心理恐慌,竟然祸及只是遭受传统虫害的某处柑橘,进而波及全然无辜的其他柑橘产地,说明公众不仅不相信生产商、供货商的良知,不相信食品安检制度,连自己的眼睛、常识都不敢再相信——谁知道你们又折腾出什么高科技的妖蛾子!  公众不相信中科院没有介入“蛋白精”的发明,正如他们不相信周正龙能独力制造假虎照:某门户网站的调查中,超过86%的网民认为周正龙是替罪羊。他们甚至不知道事件的吊诡结局是否是有意的策划与安排:主流民意从“攻周”变成了“保周”,追求真实的问责演变成充满同情的拯救,循众要求(没有法理上的说明),周正龙获得了自由,而“正龙拍虎”案必将不了了之,因为热情已然宣泄,责任早经判定,国法人情,都得到了满足,你们还想要什么呢?  留给公众的唯一选择,只能是:不相信,与“不相信”之后的无可选择。  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案,有录像为证,但电视台最早公布的录像经过了剪辑;林嘉祥酒后闹事案,也有录像为证,但酒楼的录像缺失了关键的场面。无人能发表切实的指责,但也无人能作出切实的辩护,余下的空间,全部留给猜疑与想象,留给流言与情绪,最终依然是不相信官方的结论与判词,但真相总在迷离暧昧之中。  有关部门显然没有动力去纠正这种种的“不相信”,虽然公众的负面情绪最终将指向执政者与执法者的形象。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三亚出租车司机“罢运”,工会组织缺位,行业协会形同虚设,无权自行运营的出租车司机们只能以这种突然而极端的形式来表达诉求,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召开对话会,再次彰显其个人魅力。可是,为什么对话会不是在罢运前召开?难道就没有其他渠道来预警与化解行业矛盾?是出租车司机不相信投诉、信访、谈判,还是他们不敢相信?  是,公众当然不是一开始就“不相信”,他们只是被“教育”得不敢相信。在2008年的秋天,他们又被“教育”得不敢相信任何商人,不敢相信牛奶商,不敢相信柑橘小贩,也不敢相信“全球第一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他们的“竞价排名”就是比特化的小广告,也不敢相信揭发百度的中央电视台,他们不过是为了争夺广告份额……消费者在心理上全面溃退,多年积累的信任感,一夕之间化为乌有。越界的商家事后会加倍地承诺与担保,但怎样恢复旧日的信任,恐怕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难题。更糟糕的是,在“不敢相信”之后,公众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因为被“教育”后的思维定式告诉他们:品牌商家都敢于越轨欺瞒,一定是行业潜规则在作怪,因此也没有别的品牌足堪信任——被毁坏的是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上海商学院火灾,四名花季少女丧命,事后上海市教委发出《紧急通知》,坚决收缴“热得快”、电热毯、小电炉等,北京市教委迅速跟进,要求严肃处理使用违禁电器的学生。媒体则就此事大谈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措施,但我的思路是:不说改革开放30年,就从90年代初我读大学说起,从那时到现在,家庭生活变化何等巨大,高校又收费又扩招,变化何等剧烈,为什么学校始终只能提供军营式的宿舍,以及军营式的管理?高校里“社会办后勤”喊了多少年,如今许多大学里还是六个、八个,甚至十个人挤一间房。还在查铺,还在早点名,没有饮水机,没有微波炉,当然更没有自习室和厨房,而学生校外租房,从未取得正当性。前一段四川某大学设学生单间,马上就因出现争议而取消。究竟大学生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深造学习=生活吃苦”的恶性循环,在一个相对舒服的环境中度过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不妨将学校对学生生活要求的压抑,看做一种“不相信”学生的表征:不相信你们有自理能力,不相信你们有自发的学习动力,不相信你们会遵守校规校纪。每一次事故都增加了这种“不相信”,于是管束更加严厉。反过来,学生与学生家长,能对学校表达“不相信”吗?能用脚投票,用选择来影响学校的服务与管理吗?不能,因为高等教育也是一个行业,学生们是绝对的弱势,弱势的反抗,只能是个人的违规。火灾这种小概率事件,绝不会让“热得快”就此消失在中国的校园,就像没有天桥与地道,只靠拦堵罚,永远不能阻止有人翻越马路中心的护栏。  说点儿事不关“己”的,你相信国台办“陈云林访台很成功”的说法吗?“江陈会”,只要不带族群党派偏见,任谁都该说是好事。但目睹的表象难以让人乐观。将责任完全推给民进党的操弄,当然省心省力;然而反躬自省的话,食品安检控制不力而贻人的口实,以及两岸政经交往中长久存在的理解认同问题,并不是六项经济协议便可消解。如果没有更切实有效的改进,没有更体贴入微的培护,释放再多的善意,描画再美的愿景,也未必能赢得对岸社会的“相信”。  错位的想象  ——奥运:西方媒体报道VS中国民众心态  杨早 黄永 陈梦飞  已经有多篇文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描述为中国的“成年礼”,一出邀请地球村其他村民观礼的盛大仪式。这一定位,决定了北京奥运会比任何一届奥运会或其他盛会更能凸显“看/被看”的意义——正如那首响彻大街小巷的群众歌曲唱的,中国打开了大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因为一桩绝对正面的事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被人观察的同时,门里的公众也在观察,来访的客人会向门外传递怎样一个“中国形象”。  中国政府表现出了利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推进对境外媒体开放的明确愿望。尽管《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并没有能消除境外记者在中国采访的所有障碍,并且还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话题2007》中曾有相关论述,如没有政府部门出面负责,很多采访对象由于担心承担责任而拒绝采访)。但不可否认《新规定》为境外媒体来华取得记者签证、在中国境内自由地旅行和采访、设备通关等很多方面带来了便利。而且这一规定在奥运会后也得以延续。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的一至两年中,媒体不断报道北京市民、警察、出租车司机苦学苦练英语的新闻(一位警察甚至因为能用十余国语言问好而成为行业明星),志愿者的严格选拔与培训自然不在话下,主要公交线路都更换了双语站牌,报纸上热烈地讨论“四喜丸子”、“东坡肉”应该如何译成英文……这些迹象都表明,中国社会热切地期望通过这次盛会,能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快地成为国际公认的“先进国家”,不仅仅是基于经济实力,更在于规范、礼仪、习俗等等“软实力”,也能“5国际接轨”。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待客之道,这种“宾主融融”理应比中国能否夺得金牌第一更为重要:一个好主人可不起单单利用主场优势出风头,让客人吃好、喝好,宾至如归,众口交赞,才是光耀门楣的大团圆收场。  从上到下“追求完满”的心态,在奥运期间的一系列事件中展露无遗。一方面,中国民众为这种完满故出了巨大的牺牲,如建筑等行业的全面停工,如周边五省市的工业停产,如北京长达两个月的单双号限行,甚至奥运期间不得泾易动用血库血浆,对于这些非常举措,无论是否利益相关,公众者115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容忍(奥运会后北京继续限行私车的政策则遭遇强烈的争议),这些牺牲符合“忍嘴待客”的古礼;另一方面,公众心态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主人尽可自求完善,效果如何,却有待客人评价。代表国际主流社会意见的西方媒体于是反过来成为中国民众关注的焦点,他们说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应该怎么说,成为奥运赛场外的热议话题。  我们试图从两边的立场同时进入考察这一话题:西方媒体(及其象征的“西方公众”)如何想象与报道奥运与中国,中国民众如何观察与想象西方媒体与西方社会,西方媒体又如何面对与反思中国民众的想象。双方相互的想象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错位,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无法要求一次奥运会能够调整所有错位,它甚至可能加深某些误会,然而,奥运让错位的想象得能呈现、碰撞,较之隔膜与猜忌,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泄密也是“国际惯例”  2008年7月29日晚8点,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十天的时间,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的SBS在晚间新闻中播报了一段长达2分9秒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场面,涉及了开幕式演出、入场仪式和主火炬点燃等内容。一名美女主持在旁神采飞扬地对画面进行解说,大致内容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内容超乎想象,规模庞大,令人吃惊”。  这段画面的播出毫无意外地引发了巨大反响。7月30日16点,这段视频传到中国的网站上后,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已经有五十余万次的浏览量,数万名中国网民留言,强烈谴责了SBS电视台的泄密行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08,是历史感涌流泛滥的一年。它还没有走完一半,我们已经知道,这一年已经载入历史,并将与那些长久影响人类记忆的重大年份并肩而立。  ——杨早  让一个在奥运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与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来谈论2008年,可想而知,其感想会是多么的不同。这是多么的残酷。所以我只能缄默并祝福默默生活着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萨支  山面对2008年如此众多的历史时刻,人们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样,悲喜交加,经历着这个时代的极限体验。现实像一个容器可以吸纳立场不同的论述,同时,也如同万花筒般可以摇转出符合各自想象的绚烂风景,因此,任何描述与指认,都充满了种种诱惑与陷阱。  ——张慧瑜  事实上,2008年还远远未曾过去,我说的是心理意义上或作为时代标志的2008年,她不仅仅是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与总结,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如此多的事物,无论是光荣还是耻辱,无论是美好还是悲伤……混乱又闪烁的现实,一股脑涌入我们的心灵。序幕才刚刚拉起。  ——陈均

书籍目录

2008:五种情绪
情绪之一:哀恸——情绪之二:愤怒——情绪之三:骄傲——情绪之四:惶惑——情绪之五:反讽
月份牌
【1月观察】 伦理的游移
【2月观察】 “民意”的吊诡
【3月观察】 理解的错位
【4月观察】 喧哗与偏离
【5月观察】 震灾中的“众声喧哗”
【6月观察】 “公民”与网民
【7月观察】 由悲入喜的过渡
【8月观察】 以“能”回敬“恶”
【9月观察】 从愤怒中出离
【10月观察】 震惊,然后惶恐
【11月观察】 不相信,不敢相信
专题
错位的想象
——奥运:西方媒体报道VS中国民众心态
泄密也是“国际惯例”——假唱有什么问题——刘翔退赛之谜——是什么让我们焦虑——“整体想象”的遮蔽——讨论
抵货运动一百○三年——“抵制家乐福”的反思
暗藏危机的开端——爱国声中的难题——运动中的暴力——抵制运动的可能性——讨论
“台湾意识”与重塑“敌人”——马英九胜选后的民众情绪与台海关系
国民党背水一战——马英九大胜——慢慢转向“台湾意识”——执政之后危机重重——绿营的焦虑与混乱——结语一讨论
大灾之后必有妖言——“5·12”汶川地震之后的灵异谣言分析
灾难谣言是灾后恐慌的表现——特别挑选的灵异载体——离奇的灵异解析——简捷的厌胜法门——娱乐功能决定灵异谣言自生自灭
——讨论
“谁的”爱,奉献给“谁”——抗震救灾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述
又见“爱的奉献”——底层的分享与认同——“80后”的自律与正名——中产阶级价值观成为主流——讨论
一个中学教师的自由苦旅——“范跑跑事件”引发的伦理争议
如何面对人性中的幽暗时刻——真小人还是伪君子——“自由主义”的先跑事件——教师职业伦理与道德责任——“假如我们都是范跑跑”——讨论
“文化长城”OR“借体还魂”?——“京剧进课堂”之争议
为什么是京剧——京剧怎么进的课堂——样板戏:“易学易懂”还是“借体还魂”——外行能教好京剧吗——讨论
扎不住的篱笆——“艳照门”的法律模糊与教育困局
一夜轰开狂欢门——看,还是不看——我们现在怎样做大人?——艳照究竟冒犯了谁——讨论
经得起糟蹋的,才是真经典——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抵制重拍四大名著——名著重拍的商业逻辑——古典指向现实的穴位——制造话题,并抖掉话题——讨论
自我展示的焦虑——2008,电影里的中国
《功夫熊猫》:符号中国——《赤壁》:困境中国——《文雀》:暧昧中国——尾声:天朝上邦——讨论

作者简介

2008年是历史感涌流泛滥的一年,有太多的事件值得书写,最好的与最坏的,最善的与最恶的,翘首以盼的与不可相遇的……奥运、抵制家乐福、台湾大选、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艳照门、金融风暴……这些,在本书中你都会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2008,带给我们哀恸、愤怒、骄傲、惶惑、反讽五种情绪的2008,留下了1217位学者们个性化的思考。精彩评说,彰显个性色彩和学者气质,深刻反思,体现人文关怀和道义担当。

图书封面


 话题2008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话题2008》是“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第四册。我钟情这些书,是因为其中有相对独立而个性化的思考,阅读的过程中,有印证的温暖,也有启发的快感。正如刘倩所说,“读者与文本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个人的关系”,我与《话题2008》亦如是。我的印证的温暖、启发的快感,只是缘于自身的生活与阅读经历,换另一个人,自是不同。我知道自己得举例说明了。对于前者,下面几句话可证——“如果没有港台区域文化的独立生长,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形态恐怕已不复存在。”(朱大可)“不可否认的是,陈晓旭的出家、死亡与名着重拍、红楼选秀的巧合,既加快了87版电视剧经典化的过程,也刺激、加重了对筹拍中的新版的抵触情绪。”(刘倩)“大家正对着一个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的小官僚,进行集体施虐,以此寻求狂欢效果。合理合法的辱骂一位公众官僚,正成为一种娱乐方式。”(施爱东)“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别人的问题’,只有将别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感同身受。”(杨早)至于启发,也有不少。颜浩在评论“艳照门”时说:“在如此重大的事件发生后,‘参与’和‘在场’最为关键。这就像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是何主题并不要紧,‘在现场’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这或许是许多事件中民众的真实想法,其他诸如为了“知情权的不被侵犯”、“公共信息的共享权利”,不说是学者的瞎掰,也是一厢情愿的过度诠释。观看未删版《色,戒》,传阅艳照,灾后传播妖言,乃至2007年进入股市,皆有此意。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许多事儿是不必认真寻求意义的,当然,这也是娱乐时代的无奈和可悲之处。应灏在讨论“抵制家乐福”事件时,认为“抵制是一种态度”,并不同意抵制没有产生经济或政治效果的说法,另外,他提及新时代年轻人“信仰的破灭”,展示了一个新鲜的思路,值得留意。王达敏认为,“《红楼梦》在韩国的接受情况不太乐观”,韩国读者更喜欢明代“四大奇书”,“这与《红楼梦》传播到朝鲜的时间较晚有关,另一方面,满清入主中原后,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各国不愿意承认清朝统治的正统性,所以对接受、传播清朝的文化产品存在一定的障碍。”挑些刺儿。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是2008年10月公布的,却列身“9月观察”(P35),不确;P50最后一段,根据上下文判断,《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大揭秘》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时间,应为2000年(9月12日),而非2004年;P53引文里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应为《歌唱祖国》;P257引文中,吴宇森言及“知道北京拿到奥运会主办权”的时间是2000年,应为2001年(7月13日)。
  •     这是《话题》系列的第四本,从2005年起,《话题》的编者和作者都在进行一种尝试:想在流逝的时间中,留下一些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要把“把个性化的思考留给历史”。2008年本身的特殊性使得这本集结了年度敏感话题的书显得比以往更加沉重,从年初的冰雪到年中的地震,从奥运的高潮到经济危机的谷底,从纷纷扰扰的“艳照门”到众声喧哗的影视剧改编……这一年的话题分外地多,也分外地难以选择,甚至是难于言说。《话题2008》的作者们选取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并努力将现实和历史进行勾连,想为这个时代的某些事件梳理出来龙去脉。也许这些个性化的思考会和你不谋而合;也许他们的书写会提醒你从另一方向去看待那些刚刚过去的人事和历史。这是一个“显眼”的年份,这一年衍生出的无穷话题,也许会在将来反复被人言说,而《话题2008》将留下身处这段历史之中的我们最初的声音。
  •     囫囵吞枣般读了一遍,前面的“月份牌”等罗列没看,只读了后面的专题部分。书应该是几位知识青年对08年热点的回顾和分析。各选角度,有一定深度,文章的质量大多上乘。但有些话题虽然找到了问题,却开错了药方,如“京剧进课堂”之争和“艳照门”等。也有一些话题讲得有些闪烁其词,不知所云,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个人感觉此书之亮点是话题有比较新颖的切入点,如关于地震的大灾后谣言传播和充满意识形态式和绑架式的慈善捐款;关于奥运的探讨中国大国意识的虚妄期待和由于制度历史习惯等原因导致的东西方价值观的显性或隐性的冲突等等,这些明显和主流不同的解读方式正是我需要的。遗憾的是,有些很好很重要的专题并未列入,如华南虎,瓮安事件,毒奶粉,年末的金融海啸等等,无论从新闻的轰动性还是从影响民众生活的重要性来讲,都至少不应低于对《功夫熊猫》的讨论,这些专题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2008将与那些长久影响人类记忆的年份并肩而立,如果说《话题2007》出一本的话,《话题2008》出版上下集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有的分析 观点很新
  •     看过《话题2006》,感觉不错,于是追着看这本书。还不错~
  •     看问题的角度值得思道
  •     杨早的第一篇——2008五种情绪很赞``
  •     2008,留作纪念。
  •     图书馆。备考公务员开眼界之用。
  •     2009年,话题主线依然不变,中国的历史还真是容易轮回啊
  •     杨早的《2008五种情绪》真的很赞
  •     狂生之书
  •     一年一本书, 也就这么过去了
  •     那一年于我们这代人来讲很特殊,看盘点也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     感觉用不着出书
  •     张慧瑜师兄啊…… 因为有他所以很牛的一本
  •     高中的时候读过!
  •     在一个偶然的沙龙上听到@杨早 的演讲,非常认同他演讲的主题,即当一件事情发生,它就是一个‘新闻’,每个人针对这件‘新闻’都有自己主观上的观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件事变成了‘历史’,随着了解信息的多样式,对这个事件会有多个认识。因此对于他的认同性,我想读《话题》系列,而2008年如同他开篇写到的那样,是历史感涌流泛滥的一年,这一年发生过太多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当然现在已经变为历史,雪灾、地震;火炬被抢、抵制家乐福;饭跑跑、王十块,太多太多的历史在这本书上被客观的描述出来,其中还有作者们对于该事件和文章的讨论记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这些‘历史事件’
  •     2015年读之,还有许多想象仍然存在,许多事情仍旧没有结局,挺讽刺的
  •     这一年不寻常,但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波涟漪。
  •     一部让我们将2008收藏并深思的书。
  •     一系列的大一大二读物~哈哈,从这里窥探文学博士们的观察焦点,政治倾向和遣词造句~
  •     1217俱乐部
  •        这是《话题》系列的第四本,从2005年起,《话题》的编者和作者都在进行一种尝试:想在流逝的时间中,留下一些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要把“把个性化的思考留给历史”。2008年本身的特殊性使得这本集结了年度敏感话题的书显得比以往更加沉重,从年初的冰雪到年中的地震,从奥运的高潮到经济危机的谷底,从纷纷扰扰的“艳照门”到众声喧哗的影视剧改编……这一年的话题分外地多,也分外地难以选择,甚至是难于言说。《话题2008》的作者们选取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并努力将现实和历史进行勾连,想为这个时代的某些事件梳理出来龙去脉。也许这些个性化的思考会和你不谋而合;也许他们的书写会提醒你从另一方向去看待那些刚刚过去的人事和历史。这是一个“显眼”的年份,这一年衍生出的无穷话题,也许会在将来反复被人言说,而《话题2008》将留下身处这段历史之中的我们最初的声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