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儿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川味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108038104
作者:唐沙波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中国大文豪苏东坡有首咏竹的名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先生的品格是高洁的,像苍松翠竹一样,令人景仰。但将居住环境和饮食习俗互论短长,可以吗?不吃肉而体瘦是因为贫穷;房前不种竹子便显得庸俗?一个物质,一个精神,相较高低,真叫人为难,这两件事儿都要命。如果硬要比一比,以东坡先生那样的学识、人品、道德、文章,当然宁愿受穷瘦身也不愿成为俗人,还是多种竹子吧。《韩诗外传》记载:在五千七百年前的黄帝时代,凤凰飞到黄帝的花园里,啄食竹米。竹子六十年一开花,一结果,然后枯死,靠竹米再生。而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鸟,它“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竹米不食”,说明中国种竹的历史已有六千余年了。西方没有,英语字典里只有竹的单词而没有“笋”的概念。他们认为竹是一种树,竹笋嘛就是竹根。所以老外听说我们吃笋而惊异万分,难道你们中国人真的像熊猫那样去吃竹根吗?中国人回答:不,我们吃的是“竹苗”,而且还能用竹苗做出千百种美味,一桌桌盛宴。清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李渔还将竹苗也就是竹笋推荐为“蔬中第一品”。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对竹有着深厚的情结。晋代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都是一时俊彦,诗书满腹,他们常常徜徉在竹林下、竹溪边,吟诗作赋,笑傲烟霞,抒发性灵。其中的嵇康、阮籍、山涛、刘伶、李白等,都是名垂千古的大名家。

前言

唐沙波印象——记重庆市中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唐沙波    卢郎    在重庆,唐沙波是个文人,也是个名人,用毛新宇的话来说:唐沙波是饮食界的文人,文人中的饮食家。此话不假,唐沙波是重庆电视台《食在中国》栏目的制片人、重庆中华食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重庆饮食文化研究家、美食家、饮食评论家……    饮食文化,是一个广博而浩瀚的领域,既要追溯饮食的起源,又要明了饮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更要知道饮食史上重要的著述及作者。在这方面,唐沙波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了。他熟知中国饮食史,兼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使他在古人晦涩的记述中游刃有余地抓住精髓。在这方面,唐沙波说过一句十分中肯的话:“文人与饮食,渊源十分微妙深沉。不能说文人最好吃,而是文人吃了最爱说,且说得中肯,精妙,隽永。”也就是说,文人更好写作,如林洪的《山家清供》、李渔的《闲情偶寄》、袁枚的《随园食单》,苏轼、陆游的饮食见解等,他们的真知灼见或切身体会,付诸笔端,才有了中国饮食史上文人的饮食烹饪著述,这些都是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珍珠,史海觅珠,也就掌握了打开饮食奥秘的钥匙。    读唐沙波的饮食文章,你会惊异于他知识的广博与剖析之精妙。一篇《味道四川》,将四川的历史渊源及演变,风土人情及气候,饮食发展及文化名人,淋漓尽致地以饮食串联起来,叫人读来拍案叫绝。对川味的特色与烹饪之道,也有独到的见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历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唐沙波的饮食文章,大都写得舒缓从容,朴实却又张弛有度,娓娓叙述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或故事,却能抓住读者心扉,使你欲罢不能非得读下去。为文者,难的是在不波不澜的描写中靠语言和情感的扬抑吸引人,这就是功力。    唐沙波的饮食文化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先是在《重庆日报》,后转到重庆电视台,见证了重庆改革开放以来,饮食领域蓬勃发展的全过程。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现今重庆餐饮界的一些巨头,当初是如何从一两张桌的街头小店发展而来。这也使他结识了不少重庆餐饮界的老板和国内数得上名号的厨界大师,当然也品尝了不少大师亲手烹制的佳肴美味。用他的话来说,最得意的是品尝了川菜中的“满汉全席”。可以想象,上百种川菜中的精品,由特级大师亲手烹制,琳琅满目地摆在面前,未动筷已陶醉了。    正是由于他是重庆餐饮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对于重庆餐饮业,唐沙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凡是涉及重庆餐饮业发展之事,不论亲疏,他都是倾注全力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扶持。他对饮食行业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更有一种超然的远见。前些年他到重庆一远郊地采访,到一家餐厅就餐,他见这家餐厅十分红火,经营者有管理经营谋略,就建议这家企业到重庆发展,老守在这小地方成不了气候。经营者听从了他的建议。现今,这家企业如同一匹高速驰骋的黑马,短短几年已发展了四家超级大店并成为重庆餐饮界执牛耳者。    他的无私,他的学识,使不少餐饮老板,在创立一款菜品,或新开一个店面时,都要请他去品尝,或与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对此,他总是热情相助,丝毫无保留。特别是在重庆提出打造美食之都后,他更是身体力行,积极推动这项工作。食文化研究会专门开会研究这项工作,积极倡导餐饮行业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打造美食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唐沙波最大的心愿,是看到重庆餐饮行业名师峥嵘,名菜荟萃,两江三岸名店林立,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世界名符其实的美食之都。    唐沙波好读书,购书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几乎是隔个三五天,他就要购买一大摞书。可以说凡是饮食文化方面的书,他都有,包括各类饮食史书典籍。在常人眼里,这么多书,未必能够一一看完。但当你对饮食方面的某个典故不明白,或某件事记不清拿不准时,请教于他,他立即就能说出出处,并马上将这方面的书找出来,一一堆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惊叹他超常的记忆和善于读书了。    唐沙波有个心愿,将中国文学史上从先秦到明清,浩瀚的诗词曲赋及野史、掌故、史、志中,整理出有关美食的诗篇妙文,编一套丛书。并将其分类为饮酒、饮食、果蔬、典故、节日节气、饮茶等几个方面。现已经着手这一工作,编至宋诗了。这套丛书如若完成,可说是饮食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必定会受到饮食研究者的欢迎。    唐沙波还有个心愿,在重庆创办饮食烹饪大学,就叫中国食文化大学,研究学习系统中国饮食烹饪史,中国各朝各代饮食变迁及发展,以及全国几大菜系的形成、变迁和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乃至世界饮食发展走向,为重庆、为中国培养更多的饮食烹饪人才。然而这个愿望的实现只好留与有志的来者了。    现在,唐沙波正在积极筹办《食海》杂志。创办一本饮食文化方面的杂志,是唐沙波多年的愿望,也是饮食文化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多次开会研究,并自费出过两期试刊,分送有关行业和部门,广泛征求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意见。可以预见,杂志若创办成功,一定不负众望,成为饮食领域里的一朵瑰丽奇葩。

内容概要

唐沙波,重庆市中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作家。

书籍目录

鹰沙波印象(代序)
一 重庆名片——火锅
火锅源流考
重庆火锅与女人
不解之缘
重庆火锅奇观
二 味道四川
味道四川
好吃不过开水
竹海吃竹
荷花山庄荷花鱼
江鱼美可求
跳水泡菜鸡汤饭
含丸使者--花椒
美馔如花·豆花
和之美者·兄弟姜
三汤与三肉
小吃考
器大成晚吃小道高
三 江湖论菜
江湖论菜
丘二、丘三与丘八
泉水鸡之恋
江湖酸菜鱼
王氏烤鸭
川味棒棒鸡
川味白砍鸡
奇怪的邹怪味
糟糠之妻与糟糠之鱼
白市驿“板鸭
四 食趣杂谈

编辑推荐

《川味儿》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中国的饮食文化,总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有文化,就有饮食,有饮食,就有传奇;文化与饮食,饮食与传奇,成就了这本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的饮食文化著作。
作者时而娓娓述说,讲述一个又一个的饮食传奇;时而恬然淡墨,描绘一幅又一幅的美食文化风情画。纵横捭阖的笔墨,亦庄亦谐的描写,使作品充满了灵性与弹性,具有画面感。重庆的市井风俗跃然纸上,饮食百味淋漓尽致地展现。

图书封面


 川味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为一个重庆人,在外地游走的时候,表示经常面临以下对话:“你是哪儿人?”“我是重庆人。”“哦,四川人啊。”“不,我不是四川人,我是重庆人。重庆直辖了,不属于四川了。”对方不说话,但我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气氛顿时陷入尴尬。。。后来这样模式化的对话多了为了避免自己尴尬,我把对话变成这样:“你是哪儿人?”“我是四川人。”“四川哪儿的?”“重庆。”“你们重庆不是直辖了嘛,不属于四川了。”“嗯,是这样的。”这样的对话好处是掌握了主动权,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让他慢慢尴尬去。我举以上例子想说的是,我们重庆人真的很傻很天真。是的,重庆人性格里天生就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野但是又天真善良没心机的因子,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天真的以为别人是真不懂,不厌其烦的去纠错、去争辩,自以为在为家乡长脸做科普工作。其实他们是没搞明白,别人是在找事呢。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其实大可不必咄咄逼人,那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让人反感。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还击才是王道。可惜,至今为止大部分重庆人还没明白这个道理。以至于把重庆比作台湾的论调流传于民间:说是都数典忘祖。“重庆人”这个身份也似乎名不正言不顺,不尴不尬。重庆人可不可以写川菜?当然可以。只要你对川菜有研究,哪怕你是外地人、外国人你都有资格写。更何况重庆是堂堂川菜三大流派发源地之一。上河帮(川西成都乐山)、下河帮(川东重庆)、小河帮(川南自贡,也叫盐帮)是川菜的三大流派,而在实际生活中,重庆菜为代表的下河帮川菜影响力更甚,可以这么说,市面上流行的川菜大部分都是发源于重庆的下河帮川菜。一般人谈论成都和重庆口味的差别,为了强调突出差别,很多人都会说:“成都更麻,重庆更辣”。我觉得是不对的。在我看来,重庆更麻更辣,重油重盐,大量运用泡椒等重口味调味品,讲究第一口的味觉冲击,口味强烈刺激到一种近乎变态的地步。而成都口味更含蓄更经典更绵长,更多的是“香辣”,麻辣程度适中,在菜里通常有鱼香、荔枝等口味的回甘,回味悠长。一个很显著的区别是:同样的菜,在成都,芝麻会大量运用在菜里,在重庆,芝麻的运用量近乎为0.口味的差别也就跟两地人的性格差异是很相似的:川西坝子物产富饶,成都平原有都江堰的千年滋养,水旱从人,生活休闲安逸,富饶了千年。也养成成都人不温不火不紧不慢贪图安逸享乐的性格。成都府在农业社会一直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来说是一种官府社会、市民社会,文明开化程度较高。而重庆大不一样,川东地区都是大江大河,高山隔阻,自然环境险恶,人民生活困苦,重庆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长江嘉陵江的水运,都是南来北往的贩夫走卒,纤夫背夫,码头之地,袍哥横行,三教九流汇聚于此,匪气重。加之重庆气候炎热恶劣,造成了重庆人性格火爆、浮躁、脾气大、性子急,又耿直又单纯,缺乏头脑和大智慧。两地人性格的差异也表现在菜式上,成都的川菜主要以传统经典菜式为主。回锅肉、麻婆豆腐,该用什么料就是什么料,材料、比例都马虎不得,味道也讲究精益求精。而重庆菜就大相径庭了,还是以回锅肉为例,在成都配菜一定是经典的蒜苗;在重庆,就连餐馆老板都说不清会给你放什么,不管是蒜苗还是青椒,莴笋还是胡萝卜,老板随手一抓,有什么给你放什么。在成都,就是把菜谱上的传统川菜做得精益求精;而重庆人最擅长的就是发明,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食材和调料一组合,往一锅油里一煮,新菜品就出来了。可以这么说,重庆人发明菜,成都人琢磨菜。重庆人图新鲜,成都人把它做精。我个人其实是更偏爱成都口味的,受不了重庆的死麻死辣,以至于身边很多人都会嘲笑我:你是不是重庆人哦。再说回这本书,那天在西西弗书店三联专架看到这本书,抽出来看,简单古朴的装帧设计,让人顿生好感。翻了翻内容,总觉得不对劲,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虽然引经据典往文化上靠,但总觉得来得不自然,而且通篇都是关于重庆的内容,感觉视野特别狭窄。再一看作者介绍,原来是重庆饮食协会的会长,还是重庆电视台《食在中国》的节目制片人,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尴尬再度袭来……重庆这些年一直走在与四川“脱与不脱”的尴尬纠缠中,其实这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论调和方向,但相当多人总想独立出来,致力于把重庆菜作为全国第九大单独的菜系“渝菜”来推广。我个人是非常不认同且认为得不偿失的。首先,“渝菜”并不能作为独立菜系得到全国广大人民的认同,在他们心目中重庆还是和四川是一样的。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最开头讲的那段对话的由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认同”。其次,重庆创立“渝菜”这块招牌就等于摒弃了“川菜”这块金字招牌,主动把自己从川菜队伍中开除出去,这是非常愚蠢的。重庆要强调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就打“渝派川菜”和“江湖菜”的招牌就好了。“江湖菜”是重庆菜的最大特色,无论味道、选材、做法,都透着一股子浓浓的江湖气息:粗犷、豪放、野性十足。扛“渝派川菜”或者“江湖菜”的大旗,重庆才当之无愧。显然,作者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一派人,但又名不正,言不顺。看看这本书,视野狭隘,就像大多数重庆人或四川人一样,只关心自己头上的一片天,深度不够,缺乏沉淀和底蕴,叫《川味儿》实在是愧对书名。
  •     因为生在四川,自然成为四川人。因为是四川人,而我又常常不喜吃辣,多爱拉面等面食,常受了同乡人“你是不是四川人!”的奚落。瞎子周云蓬说:“自由就是脑子里没有障碍。”我以为我的胃中也没有障碍是件可以沾沾自喜,向人炫耀的事情。因为时时宣称自己是某个地方的人往往就像瞎了一样是个缺陷,它阻碍你的脑袋,当然,还有味觉。我幼稚浪漫的相信世界主义,当然不容许自己的胃里生长着地方主义。可是“川味儿”依然固执存在,那等于小学门口一毛一串的麻辣烫土豆片,从竹签上取下、对折夹起一旁盘子里的甜辣椒面送入口里;回锅肉白水煮熟后切成片尚未回锅前,偷抓一片沾了酱油吃;老家土灶里未燃尽的柴灰下捂熟的红薯;河边挑担叫卖的豆花、凉面;豇豆干饭和煮豇豆干饭时多余的米汤;自家带了面粉鸡蛋白糖付加工费于流动手艺人制作的蛋卷,尤其是略微烤焦、热气还没散尽的那种… …这样的味觉记忆太过私密,当然不能贴上“川菜”的标签,却是我真真切切的“川味儿”。买这本名叫《川味儿》的书是因为它质朴的封面,也因为是三联书店出版,更因为一时涌起了味觉记忆,隐隐对这本书有难以言说的些许期待。买回来却是越读越反感。首先是书的气味不对,一副前朝遗老气,写物必捧之上天,写人必简单归类,目的是写出“奇”,类似遗老臭气可参见冯骥才所写《俗世奇人》。四字词语成句劈头盖脸。“巴蜀气候,十雨五风,温润郁湿,浓翠如云,通年长春”,这样的句子如果还有古风,可以称做“文采”。“重庆火锅挣下了如下的夸语:雄秀西南,辐射全国,饮誉海外。”这样的句子分明是地方政府的旅游宣传辞令。借用古体,秉承革命年代“高大全”的审美,创造了一种源于古文,成于“体制内”的变味中文,说来奇怪,读着总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联想。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拔高再拔高。“火锅,是重庆人的杰作,重庆人的荣誉,重庆人的生命。”为了拔高火锅,把重庆人都写成了头脑简单的地方主义者和傻逼吃货。养生。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吹嘘食材的价值,这种货在电视里常见,人们为什么不多问哪怕一个为什么,专家们肯定当场石化。这书中这样的东西不少,不再列举,看到厌恶感激增。可笑的局限。“姜和花椒都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人种姜、吃姜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但不知什么原因却让一个外来物种——辣椒抢了风头… …。”没想到狭隘民族主义在川菜上还有应用。赞物必扯上世界,文中“风靡全国”、“饮誉海外”这样的词汇与县政府“走向世界”的口号,电视上弄几个外国人穿唐装、唱戏异曲同工,说得好听是渴望文化认同,其实是将文化作为集体的虚荣,将文化剥离了个体,仍旧是遗留的集体主义思路。最初接触到“吃货”一词,它是以可爱的模样出现的,带着日常琐碎的简单美好。可是再看《川味儿》,才发现体制内的吃货真是可怕,简直有美食家的狰狞。吃是个人的体验,哪里能堪体制和集体的大任。如何成为一个可爱的吃货?想想也要拔高一回,居然还要扯上启蒙运动。陈寅恪之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诸吃货共勉。2011-12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美食的诱惑,川味儿
  •     不错,美食游记!
  •      中国的饮食与文化,总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有文化,就有饮食,有饮食。就有传奇;文化与饮食。饮食与传奇,成就了这本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的饮食文化著作。
      作者时而娓娓述说,讲述一个又一个的饮食传奇;时而恬然淡墨,描绘一幅又一幅的美食文化风情画。纵横捭阖的笔墨,亦庄亦谐的描写,使作品充满了灵性与弹性,具有画面感。重庆的市井风俗跃然纸上,饮食百味淋漓尽致地展现。
  •     废话比较多,几乎全是摘抄,对食物的理解力很淡,大概是同系列里面最弱的一本书。
  •     三联的这套书,其他几部还未完全看完,但是就目前已看过的来看,比老饕漫笔、吃主儿、京味儿差的不止一个档次,就内容上来说,作者十分想把文化、历史与美食相关,但是却始终有掉书袋之嫌,比起其他几本书来说,实在是差强人意。川菜虽好,然则一味吹捧又言之无物,且有铜臭味,这种文字本该文人雅士著写,偏偏糟蹋在某某会长之手
  •     一流的装帧,四流的文字
  •     作者显然对川菜典故很熟悉。但是文章令人有距离感,不像读唐鲁孙,沈嘉碌的谈吃来得亲切。
  •     md,看完饿惨了!
  •     吓我一跳,这书评价怎么这么低呢,我读着还行啊,好吧,这是我第一本美食文化书,封面的感觉我很喜欢。 我总是对什么都很有兴趣╮(╯▽╰)╭
  •     应该叫重庆味儿。。。
  •     以重庆为主,着重挖掘菜背后的故事
  •     唉,真不能对比,唐之后看崔且看的满眼伤心,再看彼唐,简直没法过了
  •     吃还是要带点人气才欢乐。
  •     从饮食 看文化
  •     假装有文化,恶心!!!恶心啊!!!!!
  •     作者太达于要去写文,刻意的东西太多,写文章还是要别人都看入味就好。不要抖词汇量,抖古文诗词。但作为了了解川菜的始末,还是个入手要看的好读本。
  •     唐先生的这一著作,全面收集了重庆有名的江湖菜以及调料的用法,但是,过于强调过程,在重庆传统文化的积淀方面略有不足,既要包含菜谱,又要脱离于菜谱,彰显其内在的精气神,揭示重庆的悠久历史。
  •     之前看《京味儿》觉得不错,又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所以买了,看完只想说,作者你不踏踏实实写美食就算了,还通篇掉书袋衬托你的才高八斗,逗我呢。
  •     爱吃川味菜才买的,想了解川菜的文化。
  •     12.12.19 书本内容没有不好,只是偏学术,读来趣味性不强。美食类的书籍,如果一味强调出处,引证论据,容易让人觉得乏善可陈,连带书中的美食也会变得索然乏味。
  •     还可以,比起吃主儿还差点儿
  •     文章寫的太官,大多沒有味道。加之不是自小兒愛吃的味道,讀來很難牽連于情感與回憶。
  •     因去蓉城,第二故乡,知根知底,才知其味,故购此书。然其行文,搬弄辞藻,强求文气,强掉书袋,浮夸喧躁,难以下咽。
  •     作者貌似比较偏题,虽川渝菜色有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所区别,而既然定名为川味儿,就应该至少将川作为一个主要,而不是像本书这样;其次觉得作者的引用对于书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些自我炫耀;再次作者所用语言总让人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相比其他类似主题的书籍少了几分亲近感。
  •     川菜指南
  •     身为四川人,好好了解下~~!!!!
  •     美食之书,本应写的极美,可是尽管引用了很多诗句,文字仍然不美。就像一盘菜用了好的原料仍然不香,没有点石成金的妙手真的会暴殄天物。哎。
  •     要了解川菜请更多关注饮食菩萨车辐老先生的《川菜杂谈》。本书其实更加贴切的书名应该是《渝味儿》。因为书中介绍的饮食小吃基本上是以重庆的地方特色为主,从火锅、水煮系列、江湖菜等等,都是从重庆发展起来的。当然四川的地域比重庆来得更加宽泛。本书短小的文章许多重庆饮食掌故只能浅尝则止,应景文字不少。
  •     标题是川味儿,但是作者是重庆人,大半本都写重庆去了,虽说川渝是一家,但是川菜不止只有重庆啊
  •     简单,整本书干净素洁,好。
  •     很好的书,品香品文化,最近买了好多相似题材的书,慢慢欣赏。
  •     这体制内的老吃货
  •     川味儿讲的全是重庆人。。。
  •     文笔奇差,软广告奇多。对川菜既无系统的了解,写乐山的两篇《棒棒鸡》、《白砍鸡》也很是一般,未得要领。
  •     和一起买的《京味儿》相比,我更喜欢《京味儿》,这个写作风格不太喜欢
  •     味至濃時即家鄉。
  •     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受益匪浅。
  •     正在读,细品味.
  •     一只喜欢川菜,看看也过瘾
  •     开题太高,从火锅的历史讲起,可惜我这么肤浅只想听听好玩的和实在的,吃从来不扩大到文化
  •     貌似华丽 却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     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感觉
  •     作者文化底蕴十足
  •     之前读过京味儿,这本不容错过!期待三联出版更多关于饮食文化的好书!
  •     地地道道的重庆美食文化的传播者!但是此书有点广告的嫌疑,有点后悔买了!内容不多,很快就能读完!
  •     生活味十足,真实。
  •     喜欢吃川菜,更喜欢川妹子。
  •     还不错,买了不少美食文化书,这本还可以,比其他的要欠点。也许是本身是四川人熟悉的缘故,没有新奇感。
  •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不好看的食评书,或者说我自己买的最不好看的书(是不是之一还要仔细想一想)。买这本书的时候没仔细看内容,但是想着三联出的总不会太离谱。。。没想到,现如今就没有靠谱的事了!
  •     参考书,可以按书索食。
  •     语言暴力,装逼圣经。有人举重若轻,这位举轻若重,对菜品的评价基本看不出个人感觉,像是在写宣传词。四字词可以用,但不能连篇累牍、配头盖脸的用。这也是三联出的美食书?
  •     花椒
  •     好书好书,看过之后唇齿留香
  •     和川菜有关 和四川有关 刚开始看 应该不错 自身吃货的开端
  •     专门研究吃食的人,写的专门针对吃食的文章大集合。多了点技术腔,少了点烟火气。没有烟火气的美食文章,有“美”有“食”无“美食”
  •     和京味儿同为一套书怎么质量差这么多
  •     之前读京味儿 感觉到的是食事中透出的质朴民风 但是这本川味的选材和文笔却是有点弱 不过可以作为觅食食谱也是不错
  •     川味儿?渝味儿?总之是广告文的味儿。
  •     在香港旧书摊上淘的第一本书,看完之后想回四川。
  •     写的很有意思,很想去成都住一段时间
  •     不同境界的美食书
  •     老子将来也要把四川盆地吃垮!!!!!吃成四川缸地!!!!!!!
  •     信息量蛮大的,总体可以。
  •     很喜欢啊。包装也很好、第一次购物很满意
  •     看完了只想着有一天也可以把川味美食一一品尝。。
  •     挺好看的书,很喜欢
  •     还没看呢,看后再评价吧
  •     老公是四川人。
  •     我没读,只是觉得很好玩~~三联的书什么时候评分这么低过。哈哈!
  •     晚上看书,非常自虐.到处找吃的.
    建议吃饱了再看.
  •     川味儿,四川地区关于味道的故事,不错。
  •     买这本书,是因为先前读了《京味儿》一书。京味儿虽全篇充斥着北京大老爷们皇城根儿下的骄傲,对吃食的描述委实不错。可这本川味儿是在太另人失望了。处处从大着笔,开篇讲火锅的起源变有小半本书,又不是考古书。吃是一件美好的小事,府南河边的豆花儿,学校门口的麻辣烫,宜宾燃面,龙抄手赖汤圆......不需要多么华贵的外衣。勉强二星。
  •     好矫情的文字
  •     可能是自己不太适应作者的文风吧,不过,还是蛮好看的。这本书的封面纸质很不错的,有点糙糙的感觉,有点儿意思。
  •     本来很期待
  •     有几篇难道不是软文??花椒、仔姜、开水白菜、三汤三肉,这些记下了,以后拿去教育以为川菜就是一个“辣”字的人。最后写猪肉那几篇有点意思,洗猪头那段很难忘(然而并不想吃
  •     去过成都、重庆,喜欢那里的闲适生活,和无尽的美食。看书是为了回味?
  •     这是一本写得满热闹的书,作者处处不乏溢美之词,但我还是更喜欢那本儿<京味儿>,更实在,还实用。
  •     叙述口吻不忍直视,太YY!不过装帧倒是我喜欢的那一卦。
  •     喜欢川菜,书页很精美。文章很好
  •     买了很多美食方面的书,这本不算是最好的,看看也可以。
  •     读了《京味儿》后看到这本《川味儿》,于是买下,有点后悔,不是我喜欢的那类,送人。
  •     书的质量实在太好 十分喜欢 内容也不错 一个字 喜欢!
  •     薄薄一本坐书店看完的。没京味儿好看,可能没共鸣吧。。
  •     一杯茶、一本好书,过好节
  •     作者太裝比,估計可能是個老幹部之類的,寫個花椒都泥馬引經據典,傻叉
  •     不太喜欢这种文风。有点泛泛而谈~ 2星半!为什么不能打半个星星!
  •     前半部用典甚多,且对川菜吹捧过多,略有阅读美食书籍的不适。不过后半部还算是稍有弥补。
  •     书的内容可圈可点。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吃主儿》
  •     看封面感觉内容应该不错〜读了几页序就嗅到一股特local特场面的味道〜懒得看了〜
  •     没有京味儿好,比较浅显,不厚重,写的太随意了
  •     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     川味到底有多少种味道,是麻辣,是清水,是咸甜,绝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就可以概括的;川菜它是复合的味道,是“滋味杂陈”;久违了,人人喜欢的川味。
  •     一直喜欢这类的书,川菜方面的买了好几本了,写得还不错,吃货必备。
  •     内容太少,不够过瘾,有几篇也有软文嫌疑。在口味这件事上,我大陕西就是大四川的后宫啊,虽然从小在各种酸辣香辣麻辣环境中长大,但我还是投奔麻辣鲜香的对立面清淡原味去了。偶尔吃顿川菜,还是不错的。
  •     买了京味儿,所以也买川味儿,不过不是很喜欢他的文笔,看过王世襄、唐鲁孙、汪曾祺等等的就明白我为啥这么说了
  •     只能说非常非常一般,跟之前看的美食类的书有点差距。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欣赏不了。
  •     川菜被如此抽风之文笔唐突,何其不幸哉!
  •     考据癖就喜欢作者写火锅和川菜也引经据典,可惜盆地人民多数真的没有那么热爱饮食文化。这个平均分有亏。
  •     首图,唯重庆论。
  •     趣味性不大,没有同套书《京味儿》里那种感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