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随缘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饮膳随缘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308074445
作者:周惠民 著,高静芬 摄影
页数:211页

章节摘录

插图: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其实,不只是人类有爱美的天性,许多动物一样爱美,孔雀、粉蝶、鸳鸯等也都有装扮自己、取悦异性的行为,倒是这些动物都是雄性搔首弄姿,与人类大不相同。虽然人类爱美,但哲学家一直也没能给“美丽”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罗刹海市”提到海外有一个以美丑为社会地位标准的国家,但此地的美丑观念与中国正好相反,所以见到俊俏的主角出现时,反而害怕地逃走,主角化装成张飞后,才觉得“前媸而今妍”(比以前好看多了)。太平洋岛屿中,也有许多民族的审美观是以“肥胖”为美,我们认为臃肿不堪者,在当地反而成了俊男美女。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中国的审美观也一直在胖瘦之间来回摆荡。到底什么是美,一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中国人说各式美女叫“燕瘦环肥”,这倒是有一定的规矩,审美观是从“瘦”(汉代的赵飞燕)变化到“胖”(唐代的杨玉环),如果这句话要补充,以现代观念而言,可能又要找一位骨感美女。古代人甚少油水,所以孟子提到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肉吃。既然没有油水,大家就都瘦,所以骨感美女较多些。当时人就以骨感为美,较典型的例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据说当时楚王喜欢细腰,后官许多美女为了讨楚王的欢心,经常以绝食为手段,达到瘦身的目的,饿死不少。这种喜欢瘦子的风潮一直延续到汉代。赵飞燕姊妹就成了典型,说赵飞燕是“体轻腰弱”,她妹妹则是“弱骨丰肌”,可以想像得出她们都瘦。这一方面与审美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汉宫的食物采高纤有关。汉代有一位叫“贾佩兰”的小姐,原在皇宫服务,嫁到民间后,她追忆宫中生活时,还念念不忘宫中在节庆时吃的“蓬饵”(蓬蒿做的小饼,类似台湾的鼠曲棵),显示蓬饵是当时的美食;另外,还有一种美食叫“雕胡饭”,是拿“菰米”(茭白笋结的实)煮饭,很多记载中都提到这种食物。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说,这两种美食都是高纤的美容食品。汉代人相当节俭,雕胡饭已经算是至味,一般人只能吃“脱粟饭”(糙米饭)。第一位平民宰相公孙弘身上就发生过一件事,他虽然贵为宰相,可仍十分节俭,不但穿一般的布衣裳,吃的也是脱粟饭,甚至用来招待老朋友,引起老朋友的不满,认为他不是做作,就是有意怠慢,竟然到处造谣,说他:“内厨五鼎,外膳一肴。”(私下吃五鼎大菜,却在人前食一道菜。)按汉代的规定,大夫三鼎,只有诸侯才能五鼎。公孙弘要赶快辟谣,以免朝廷认为他逾制,所以气得说“无逢故人”(老朋友不要也罢)。虽然当时的诸侯按规定是可以吃五鼎,可是《礼记》记载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的规定,仍相当有拘束力,所以《史记》中记载一位平津侯的食物是“一肉、脱粟之饭”(一道肉加糙米饭)。总这么吃一些高纤的食物,你说是不是想不瘦都难?如果还觉得自己太胖、不够美,也还有其他办法,“辟谷”(不吃谷物,每天吃花草过日)是个不错的选择。屈原就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白天喝木兰花上的露水,晚上吃菊花落下来的花瓣)。当然,要提醒各位计划如法炮制的读者,屈原可能就是吃了太多纤体食物,以至于缺乏淀粉,血糖过低,没事看见幻影,说不定他就是因此掉到汨罗江淹死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味道如此捉摸,也找不出一个公式,所以有人要我推荐美食时,我总要三思,再告诉一句英国的老话:“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惠民这本书要从书架落下可能砸不伤人,但知识的分量可是不容小觑。读者能对熟悉的饮食内容感到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的踏实满足;对远古远方或敬而远之的食物,则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趣味。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孙铁刚

内容概要

周惠民,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德国史》、《德国对华政策研究》等书。近年来在大学开设西方饮食文化史的课程。曾任《时报周刊美食志》专栏作家,擅以文化、历史的角度剖析美食。
高静芬,出生于台北市,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喜欢写作、摄影。曾任《时报周刊》副总编辑、《妈妈咪呀》美食杂志总编辑。

书籍目录

上篇 美味人生  美味人生  中国古代的纤体食物  轻食与节食  把肉拿走  入境随俗,边走边吃  今夕何夕  在哪里吃饭?  进补的艺术  食疗  餐具  什么是美味  鲁鱼帝虎  养颜  乡味  鼎食乐融融  朴实的幸福滋味  年菜中篇 必也正名  恋恋橄榄油  法国国王吃什么?  罗马食谱  地中海与饮食  西方餐具的发展  西方汤食  必也正名  欧洲民宿惊艳  “泰国”  冰淇淋认祖归宗记  亚尔萨斯的寿司  哈吉斯与香肠  怀石料理  三明治速食  意大利面  黑森林蛋糕正名  鞑靼牛肉  韩国饮食有中国古风  中西烧烤  向意大利美食致敬下篇 厨师的行神  乾隆皇帝的饮食  靠海吃海  上海小吃  台湾饮食有古风  江浙菜哪去了?  广东菜  港式海鲜  温泉美食  汤食与水饭  厨师的行神  如何吃肉  话说饺子  大糖盛世  番茄之味  食鱼随笔  有关螃蟹的讨论  古人何以爱吃鸡  从卤肉饭说到八珍  杜十姨与甜不辣

编辑推荐

《饮膳随缘》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饮膳随缘》内容简介:饮食这件事,说来可小可大,可简可繁,要裹腹充饥,“食物”唾手可得,箪食瓢饮,也能活人。周惠民教授留学德国多年,讲起欧洲史事,旁征博引,讲起中西饮食,也是如数家珍。每回和他闲聊,都能听到他融贯中西的学养与宝贵的生活经验,来回穿梭古今中外。看他写饮食的文章,犹如在历史厨房里,用食材进行理化实验,有的惊世奇观只能悠然神往,有的则是嘻笑自嘲,引人会心一笑。看他书里的描写,脑中意象随之飞舞,有茹毛饮血之象,也有钟鸣鼎食之意,好不热闹。
《饮膳随缘》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发挥历史专长,相关史事,信手拈来,也将食材、食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误用以及来龙去脉交待一番,更不忘在字里行间来点儿太史公日的闲趣,不但有史事,还有史识。这《饮膳随缘》要从书架落下可能砸不伤人,但知识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读者能对熟悉的饮食内容感到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的踏实满足;对远古远方或敬而远之的食物,则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趣味。

图书封面


 饮膳随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听说现在去餐馆,招待问你要喝什么酒,你可不能说“随便”了——因为有一种酒,名字就叫“随便”。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请客吃饭也不是革命,用不着扛着绷着;既然不好随便,不妨随缘。随缘不是随便,那是什么?这本以“随缘”命名的书,里面一篇文章的题目对“随缘”二字做了最好的解释:“入境随俗,边走边吃”。作者周惠民,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早年留学德国,便有了在欧洲见识各地饮食文化的机缘。他说有一回在爱尔兰西部度假,租了一户农家住,有次散步到海边,正巧碰到渔人钓回大鲑鱼,以廉价购得一尾。本想用日本吃鱼的方法,做成刺身,辅以山葵、酱油,再将鱼头炖豆腐、味噌;但后来还是照西法整治:去头去骨,切成鱼排,沾粉煎过,放点香料、香橙做酱一浇,配上红酒一杯——如此岂非“入境随俗,边走边吃”的绝佳诠释?作者的本业是在大学里教欧洲文化史,求学时四处旅游,想必心中有以风景、食物、民风印证学问的盘算。试举一例:“吐司”(toast)一词来自英伦三岛,那里气候湿冷,面包久放,吸了水汽,口感变韧,放到炉中回烤,就恢复香脆,toast就是“回烤”之意,新鲜出炉的不需回烤,就没理由叫做toast了。但我们把一般的面包都称为“吐司”,就是误用。不过,“随缘”更重要的含义,在我看来,在于一种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即是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具有平等的价值,并无高下之分的观点。这条道理不难懂,但这种高下之分却很顽强地植根于许多人心里。海上著名笑话演员周立波有名言曰,“喝咖啡的怎么能和吃大蒜的在一起”,言下之意,身为上海人的他喝惯咖啡,比吃大蒜的郭德纲高级。可见在许多人眼中,吃啥喝啥不是小事,都是文化的体现,喝星巴克的看不起喝雀巢即溶的,喝雀巢即溶的看不起吃大蒜的,吃大蒜的没人可以看不起,只能笑别人“我可是蘸酱吃的,你有吗”。中西饮食文化之间最著名的分歧,莫过于“吃面条能不能发出声音”。作者回忆他与一位来自四川的化学家应德国同学邀请共进晚餐,“当吴先生以石破天惊般地吸吮面条时,所有德国舍友都瞠目结舌,好像他们的祖先马丁路德在大雨中被雷震倒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赞美上帝给中国人这么大的肺活量”,晚餐气氛顿时凝重,吴先生告辞后,德国同学七嘴八舌讨论起他的餐桌礼节。作者久居欧洲,但并不以“吃面不宜有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说这只是一种文化的主观价值,可谓说到了点子上。他后来有一次请外国同学来家里吃中式火锅,事先约法三章,其中便有一条:喝汤宜有声,以示赞美。那情形,大致与阿城在《棋王》里形容的“喝得满屋喉咙响”相似,一屋子洋人稀里哗啦地吃面、砸吧砸吧地喝汤,想来就有点好笑。这条自定规矩也不是没道理的,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到中国人家里做客,这种被西方人视作无礼的举动就摇身一变,成了对主人盛情款待的由衷感激了——这正是对什么是“文化的主观价值”的完美阐释。还有,筷子与刀叉孰高孰低,恐怕我们都会觉察到这个问题的荒谬:本来无高低,何必惹纷争。不过如果把问题换成以手取食与筷子或以手取食与刀叉的对比呢?你是不是认为以手取食至少稍微落后那么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未必。就使用人数而言,当今世界大约有四十二亿人口以手取食,雄踞餐具排行榜第一名(如果手也算餐具的话),第二名才是筷子,十二亿;就历史渊源而言,欧洲贵族用刀叉吃饭,还不到三百年,平民更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才学会,筷子当然古老得多,但又如何比得上用手呢,人一会进食就会用手了;就算要比使用者的身份,中意用手解决的代表人物也有“太阳王”路易十四,跟谁比都不寒碜。因此,作者为吃狗肉辩护也就可以理解了(要声明的是作者自己未必吃狗肉,至少从书中看不出来)。西方人把狗看成宠物、朋友甚至亲人,吃狗肉近乎吃人肉,不可理解。可是作者问德国同学道,“马不是很忠实吗?为何要吃马肉?兔子不是很可爱吗?为何要吃兔肉?”也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说到底,还是作者引用的那句英国老话最贴切:“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不过,话说回来,文化相对论强调“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走到极端就是种族主义了。这么看来,在饮食上或许也有某些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就像作者,他秉持的是“非礼勿食”,即为“不吃蛇,不吃果子狸,不吃燕窝,不喝虎骨酒,俭约为尚”。谁知他在广州赴宴,饭前按我老广的习惯先喝汤,之后才将坛里各色材料捞起,摊在盘子里,以示交代,结果就在这盘子里见到许多鸡脖子一般的小段。那自然就是蛇了。“一时之间,心中五味杂陈,好像持戒多年的老僧破戒吃荤一般,事后虽然并无不适,但从此要对人多一分提防”。这“四不原则”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如何与他那几位广州朋友取得共识?似乎也没有那么容易。看来要在饮食上建立价值认同,难度不比在政治观念上小啊。
  •     完全不知所云的一本书,像是作者随手乱写的日记,再配上大量乱七八糟的图片,让我想起小时候每次暑假作业,老师让写日记,我就写:今天的天气很好,我吃了饺子。目录如下:美味人生美味人生中国古代的纤体食物轻食与节食把肉拿走入境随俗,边走边吃今夕何夕在哪里吃饭?进补的艺术食疗餐具什么是美味鲁鱼帝虎养颜乡味鼎食乐融融朴实的幸福滋味年菜中篇 必也正名恋恋橄榄油法国国王吃什么?罗马食谱地中海与饮食西方餐具的发展西方汤食必也正名欧洲民宿惊艳“泰国”冰淇淋认祖归宗记 亚尔萨斯的寿司哈吉斯与香肠 怀石料理三明治速食 意大利面 黑森林蛋糕正名鞑靼牛肉韩国饮食有中国古风 中西烧烤向意大利美食致敬 厨师的行神乾隆皇帝的饮食 靠海吃海 上海小吃 台湾饮食有古风 江浙菜哪去了? 广东菜港式海鲜温泉美食 汤食与水饭厨师的行神 如何吃肉 话说饺子大糖盛世 番茄之味食鱼随笔有关螃蟹的讨论 古人何以爱吃鸡 从卤肉饭说到八珍杜十姨与甜不辣
  •     清人俞曲园有一副著名的集句联:“万事随缘皆有味;一生知我不多人。”饮膳一道,亦复如是。你可以走遍四海、吃遍八方,还吃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但什么是你心中的真味,唯有自己才最明白。周惠民教授在大学开设西方饮食文化史课程,自然是饕餮界的一位行家;然而在《饮膳随缘》这本写吃的书中,他言之谆谆的却是:“怎样算好吃?怎样算美味?岂有定理。” 而这本书的微言大义,也正是他谦称的“还有点提倡‘真味’的意思”。作者一路“吃”来、一路写来,汇成此书,留给我的印象,却像是一部双线结构的小说:一条线是作者的饮膳之缘。作者在“吃”之上的阅历不可谓不丰,他“入境随俗,边走边吃”地走过和吃过许多国家,有时是特意去寻觅美食、有时是与它们不期而遇。他有许多有趣的经历,并不炫耀奢华,而胜在平淡朴实:比如在米兰买了条橄榄油面包,想当次日的早餐,却忍不住一路掰食殆尽,“弄得满手油”;泰国侨领的铺张款待,他则“一餐饭下来,真是食不知味”。随缘而吃的同时,作者也不忘寻流探源:他为“黑森林蛋糕”正名、追究“鞑靼牛肉”的来历,他好奇路易十四和乾隆皇帝的菜单与古罗马的食谱,也关心西方餐具的发展和大陆各省小吃在台湾的汇聚调和,…… 凡此种种,他追溯的乃是饮膳中的“古风”,因为他担心在“文明进化”的同时饮食文化“好像有些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所以“必也正名”,方能臻于“饮龢食德”。另一条线是作者顽固的乡愁。他自承“虽生于台北,家父却来自内地,我也从小习惯北方口味”。因此他“从小不喜欢水产”,却中意北方的肉食、面食,声称“有面有汤,夫复何求?”他负笈德国时,曾在中秋夜小火慢炖牛肉加意大利面权充牛肉面,以疗乡思;也曾“择一黄道吉日”自中餐馆借得紫铜火锅摆宴涮起羊肉招待洋人,以扬“国威”;最夸张的便是凭着记忆试做风鸡,“一只只挂在窗台风干”,吓得洋人室友以为他在“杀鸡下蛊”,其实只是“洋年华过”备点年菜,以迎耶诞。这样做,均是为了体念“饭菜中的乡愁”、为了这乡愁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乡愁”是每个人各自的乡愁,那么“古风”就是人类共同的乡愁。在品鉴美食、追慕古风的同时,作者不忘频频回头顾盼自己的乡愁。家乡味的“风鸡肴肉”,便是他手中不时亮出的利器,被用来与各国风味相颉颃,貌似还不落下风。“古风”与“乡愁”持其两端,无怪乎作者身为美食家,却不肯率尔为“美味”定义,而是要告诫人们,“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他看来,“一个人吃啥,在幼年以前就已经成形了;以后的味觉发展,半属踵事增华”―这么说,还真有点儿“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禅味了。京剧中,一台折子戏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称为“压轴戏”, 上的通常是头牌名角之“最佳阵容”。同样地,本书倒数第二篇的《从卤肉饭说到八珍》,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压轴之作。此篇把闽南最寻常的卤肉饭考证为周代八珍之一的“淳熬”,令它顿时贵为“中国最老的一道名菜”;作者还说:“想想,还是到市场边的小摊子上,吃一碗周代八珍之首的卤肉饭,对得起天地良心,自然环保,更对得起自己的荷包,味道其实也不差”-如此吃来,既得了古风,又慰了乡愁,真是“饮膳随缘”的绝佳体现啊。而作者所提倡的“真味”,不也尽在其中了吗?“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忘言,那就“食不言”呗。(注:本文所引书中篇目、字句恕不一一说明出处。)*已刊于2010.6.12《新京报》**相关活动:http://www.douban.com/event/12032780/(已结束)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有意思,不过总比《苦竹杂记》差点
  •     如果把它与《快活馋》放在一起,颇若文人墨客搭配绿林好汉,各具特色。再次感慨国学在宝岛,行文引据,自然不做作,读起来大开眼界,又胃口大开心旷神怡,拍案叫绝。实在是值得收藏
  •     作者会德语,加分
  •     饮食与文化巧妙的结合
  •     近几年大陆引进了颇多台湾书,种类繁多,噱头也足,其中不乏热卖畅销的作者,比如舒国治,蒋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周惠民算是新人。翻书前多有疑虑,试想留洋背景的台湾教授,能把被汪曾祺、梁实秋等说通说顺了的吃货文化琢磨到何种地步?谁料开卷有惊喜,文字跳脱不说,内容也博杂不腻,殊为难得。
  •     因为有留学经历,所以周惠民于美食上也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尤其擅长横向比较的路子。
  •     老公喜欢看的书。。。。。。。。
  •     史事和食事,中西都有,关于吃的八卦轶闻
  •     作者在亚欧都呆过,讲起来有历史上的也有现实生活中的,挺好。
  •     没有味道的饮食志
  •     风雅
  •     作为一个吃货,尝试美食是舌尖蓓蕾上的物质享受,读各地饮食由来则能让人知其所以然。吐司是法国人将前一天吃剩的面包不忍丢弃,放烤箱加热当早餐迫不得已之举,不想到了海外竟被引为时髦;台湾美食则是1949年后大陆侨胞出于思乡之情,将各省份菜系搬到台湾后的改良,不想当下竟出口转内销,在大陆流行起来。作者旅居海外多年,醉心于欧洲、日本、韩国等国美食的同时,也对饮食传统作了有趣的说明,真乃口中吞美味,腹内藏乾坤。
  •     说话有古人风度 可爱
  •     为啥我觉得这书很水
  •     周惠民教授的大作,最初于报纸上读之,甚喜,遂买来正藏!
  •     远低于预期
  •     饮食历史,中西方文化,随意但是不刻板
  •     幽默诙谐的小品文,有日常饮食见闻,有饮食感受,欣赏美食也需随缘,读来轻松惬意,是本不错的书哦!
  •     还行~不过总有种奇怪的别扭感
  •     总体还行,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些外语用词,作者这方面的优势体现无疑。
  •     我拿到了签名本!
  •     搭讪惠民教授前查了一堆他的学历、论文,正苦恼中却发现他还写过这本,真是顿感亲切啊~~结果时间紧,扫了几篇书评第二天就去斗胆见真人。搭讪成功后第一件事便是奔图书馆找此书,结果回家的地铁上一路看一路笑……
  •     印刷制作很精致的一本小书。原来日本人曾经想解密清朝故宫遗留下的美容秘方,可惜没成功。
  •     虽说是讲吃喝,也讲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果然是有文化底蕴的教授,水准自然不一般。
  •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在于吃了好吃的东西。
  •     春节旅行的飞机上读完这本书,意义蛮大的
  •     美食随笔 当然涵盖不单美食一块 也有文化和生活。作者真心是随缘 一意自在乐呵的态度面对 加之身处异域 长年累月观照 通过流畅的描述和堪用的常识点缀 读起来也让人舒畅 不时还有些小惊喜。当然 作者是一个不懂得海鲜之美的吃货 哈哈 可惜了。
  •     近年来饮食随笔读了不少(三四十种总有),民国食家所写不谈,今人所著,写中华饮食则难免遗老之态,写外国美食又难免“月亮是外国的圆”之讥,更有个别人简直堪称奴颜婢膝。此书作者对中外(主要是西欧)饮食文化、掌故颇为了解,亦无上述问题,尤为难得是对台湾饮食并不无限拔高,有一说一。
  •     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
  •     很有趣
  •     可以慢慢看,慢慢品味的书
  •     吃,快事。
  •     作者博学多识,旁征博引而不掉书袋。文笔有古风,难怪新闻史老师总称赞台湾人的文笔是直接继承梁启超的,比大陆好。
  •     感乎在于一心,哪里有万年不易的标准。美食亦如此。
  •     没有啥特色的“世界美食”~
  •     非常好的饮食和文化带有哲理的书籍
  •     作者缺少一点勇敢的尝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