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寒夜客来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108023520
作者:逯耀东
页数:281页页

章节摘录

  食物不经其他媒体,直接放置火中或火上烧或烤,是人类熟食的开始。中国熟食相传始于燧人氏。《周礼》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食,令人无腹疾,而有异于禽兽。”也就是说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之前,先民还停滞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往后开始熟食,由此进入文明。不过,钻木取火是一种人工取火的方法。但人工取火的方法,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的“山顶洞时期”才开始的。前此,用的是取自山林的自然火。而且对自然火的应用,继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有一百几十万年之久。因为在云南元谋人的遗址中,已发现有用火的痕迹。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更保存了许多燔炙的资料。北京人居住洞穴的堆积物计分十三层,其中四、八、九等三层属灰烬层,是燔炙留下的遗迹。灰烬层除了有碳粒和烧过的石头外,还有燔炙遗留下的鹿、鼠和鸟类的骨骸。可以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燔炙进行熟食了。所以,在山顶洞时期以前,燔炙的烹饪方法已进行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吃烧肉的民族。 记得幼时读一篇培根写的烧猪文章。大概是这样的,他说当山林大火熄灭后,中国人在燃烧过的灰烬中,找到了一只烧熟的猪,一尝味道远胜活剥生吞。于是中国人就开始吃烧猪了。虽然这篇文章调侃中国人吃猪肉,但却也道出燔炙之法的由来。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先民们将山林火苗,带回他们居住的洞穴,大家围着火进食或取暖,或者不小心将一块肉跌落在火里,后来又在灰烬里找到这块肉,味道比生肉好吃得多。 P3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杜甫《赠卫八处士》云:“……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主人嘱儿女备酒饭,山村无所供,仅有一味园圃现采的春韭,和一钵刚出锅的小黄米饭。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把肩相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是何夕,这是一种饮食的境界。  宋人杜耒《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开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  ——逮耀东

内容概要

逯耀东,1933年生于江苏丰县,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其研究与教学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传统与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

书籍目录

饮食境界(代序)
烧猪与挂炉鸭子
看来端的是“无肠”
脔切玉玲珑
谁解其中味
陶渊明喝的酒
嵇康过年
中国第一本食谱
袁枚与明清文人食谱
造洋饭书
从城隍庙吃到夫子庙
姑苏城内
银丝细拌蹄(骨旁)
美食家之逝
更上长安
又见西子
黄山顶上吃石鸡
三醉岳阳楼
“霸王别姬”与《金瓶梅》
不是挂羊头
吃南安鸭的方法
饮茶未
知堂论茶
石碇买茶
烤番薯
蚵仔面与臭豆腐
出得门来人半醉
记忆是把尺
吸烟室怀想
湖涂有斋
后记

编辑推荐

  杜甫《赠卫八处士》云:“……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主人嘱儿女备酒饭,山村无所供,仅有一味园圃现采的春韭,和一钵刚出锅的小黄米饭。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把肩相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是何夕,这是一种饮食的境界。  宋人杜耒《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开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  ——逮耀东  作者下江南、上塞北,到各地探访、品尝不同风味的民间饮食,透过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将饮食生活的琐细与社会变迁相衔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单纯介绍美味珍馐及作法,而是对民间俚食抱欣赏赞许态度,体悟百姓的生活情趣。本书收文章30来篇,这些文章依然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兼有旁征博引的历史考察与各地访食的人间情怀,以温婉的文学化笔触娓娓道来。其中有写饮食之妙的美文,有写名菜与历史掌故,有留心身边的饮食变迁,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是作者继《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后,专为大陆读者新选编的一本,作者在后记中称“更辑旧作,兼有新探,勒成一书,经续前编”。书中旁征博引,追索饮食渊源;文思典雅,学养与才情并茂。其笔下的饮食故事多有一份真切而醇厚的历史沧桑感。

图书封面


 寒夜客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吃点什么的时候我总喜欢看点什么,看点什么的时候我又喜欢吃点什么。没办法,我毛病大了,还总改不了。但佐着小食看书,尤其是看关于吃食的书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愉悦,用逯耀东的话来讲就是“真真是妙不可言也”。写食物的文章,可以让人从文字里就闻见香气,甚至超越自我品尝带来的快感的,非逯老莫属。谈吃不一定要鲍参翅肚,烹龙煮凤,食物的真味也可以从家常的炒青菜、烤番薯、臭豆腐和焖肉面中找到。你看他那样深情地描绘着一碗搁浅在童年时光里的大肉面——“那的确是一碗很美的面,褐色的汤中,浮着丝丝银白色的面条,面的四周飘着青白相间的蒜花,面上覆着一大块寸多厚的半肥瘦的焖肉。肉已冻凝,红白相间,层次分明。吃时先将肉翻到面下,让肉在热汤里泡着。等面吃完,肥肉已经化尽融在汤里,和汤喝下,汤腴腴的咸里带甜。然后再舔舔嘴唇,把碗交还,走到廊外,太阳已爬过古老的屋脊,照在街道上颗颗光亮的鹅卵石上。这真是一个美好又暖和的冬天早晨。”昏昏欲睡的秋日午后,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即便当时手中捏着的只是大半个晶莹剔透的红石榴,仿佛也能从中品尝出那碗面的鲜香腴美来。与其将这种感觉简单地理解为语言学教材上干巴巴的“通感”之说,倒不如宁可相信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装在胃里的食物是生活,留在记忆里的食物是文化。在这本书里,明明逯老写的是“食物”,满纸却透着历史、诗词、民俗与典故,读来清淡隽永,像雪夜里红泥炉上烹着的一盏清茶。书名取自宋朝诗人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句,颇具意味:朋友来时,便是佳境,即使厨无余肴、柜无陈酿,铲雪煮茶亦能成为妙事,透着一份真诚与潇洒。这种洒脱无关金钱,却与内心相连——舍外雪压寒枝悄然坠落,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番境界。境在之时,平凡之物才显神奇之处,正如我小时候吃的那些甜酒酿与蒸豆腐,并不算什么至尊美味,于我却是一等一的好东西。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人们的胃口总还是认祖归宗。早在众声开始喧哗之前,逯老就以文学的姿态,为在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急剧衰落的古老饮食文化和在记忆中逐步淡去的故乡,留下一个满怀质朴敬意的记录。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他最真切的不忍之心,其间夹杂对家园身世的追怀,对人心人情的描摹,对世事和自身的反思,令人深味旧时光的缓静与从容,以及城市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尴尬与代价。他是真正热爱食物的人,他懂食物,他会告诉你拙政园附近的仓米巷,不仅有写《浮生六记》的沈三白,还有专做地道苏州早点的老字号“朱鸿兴”;待大闸蟹上市后的虾蟹面,才是美味中的美味;一粥一饭之微,蔬菜鱼虾之馔,都有一定的讲究和情趣。品读逯老的散文好像在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闲话家常,饶有趣味。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烹茶饮酒,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最丰富的韵味,往往体现在最简洁的话语里。我愿做那个轻推柴扉的雪夜归人,与他围炉而坐,化雪而饮,听他谈民间朴素的饮食乐趣,谈从他童年的记忆里散发出的丰饶香气,还有那一抔姑苏泥土的芳香……我想这也是一桩令人沉醉的快乐的事。
  •     看过台湾作者写的书都会有一种感叹。他们的文化底蕴普遍要高于国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文革前中国的文化氛围。我无意评判文革给国内文化造成的伤害。但的确,从书中读者的引经据典,透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浓浓的中国文化一脉传承下来的内容,很难不觉得国内有一种浮躁的味道。或许是我的片面之感吧。
  •     这两日读完了逯老的《寒夜客来》,颇多感触。文中讲了许多苏州小吃,及长街里巷,心里一直对苏州有着莫名的喜欢与熟悉,仿佛上一辈子居住过那里。这次借书本,重游的只是故地。说实话,我对“吃”真的欲望不大,能够去名景胜地一走,便胜于世间佳肴无数。不过书中有好篇都涉及了许多我感兴趣的人事物,比如竹林七贤,陶潜,李白,及番薯的由来。在查找作者的简介时刚好看到李浩的一篇书评,写得极好。特摘录在此。闲趣亦是人生真谛——读台湾学者逯耀东《寒夜客来》李浩  前些天,在书店浏览新书架,一本《寒夜客来》跃入眼帘。牛皮纸颜色的封面,颇得明人之风的水墨淡彩写意,竖排的行楷书名,雅致不俗。  这是台湾学者逯耀东在内地出版的第二本谈饮食文化的书,三联书店印行,去年12月第一版。摩挲书封感叹,逯先生不愧为钱穆的弟子,“寒夜客来”选得好。  这个书名来自宋杜耒的七绝。全诗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以诗论,宋自是比不得唐。但宋诗亦多有意境高远者。此篇即是。作者取前四字为书名,好似信手拈来,实为深得其三昧——真是把饮食给文化了。翻动散着墨香的书页,有些佳句也要涌上心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如“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心,被温暖地浸润在汗漫的中国文化美学境界之中。那书,自是放手不下。  这当然是一本谈吃的书。目录里,单那“烧猪与挂炉鸭子”“银丝细面拌蹄膀”“从城隍庙吃到夫子庙”就已教人垂涎三尺。何况,面对世上生旦净末丑,桌上川鲁湘粤淮,看客、食客乃至过客千千万,又有几人说得明白?而逯先生能。聊人生大戏,谙熟唱念坐打;品红绿佳肴,能谈“望闻问切”。君子以重持轻,逯先生是厨子喜欢的那种人。  向来,琴师觅知音,厨师求知味。人家精心烹制了拿手菜,若邂逅我等浑浑噩噩傻吃迷糊睡之辈,除了美以“色、香、味”俱佳外,再无说道。虽是斥了不菲的饭资,想那厨师踱到无人处也要长叹:“这菜,做的瞎可了了!”而逯先生不然。便是一只烤鸭,也品得出来自“明炉”还是“焖炉”。灶里用的枣木抑或桃木。明炉烤鸭润而不腻,焖炉鸭子一咬流油。他还会告诉厨师,汉马王堆大墓,陪葬食品中,就有一竹筐熬鸭子,以及后来各代朝野是咋吃鸭子的,真乃“遍识四方五味之所宜”。言罢,想那厨子定会执其手引为旷世知音。不过,凡事均有两面。为官,为师,为食客,碰上逯先生这类人,高手当然引为同道,若是个手艺等而下的,那可只有乌乎哀哉的份了。  这实是一本谈文化的书。吃是人生一等的大事。在汉语的词典中,“吃得开”、“吃大锅饭”、“吃官司”、“吃苦头”,以“吃”字为头的词条荦荦大者。足见“吃”不仅是文化,且还是“主流文化”呢。有的“文化”几十万年都没有变。人类最早懂得用火,便是“炙”,也就是烧烤食物。今天,有人热衷的“吃串”——吃烤羊肉串等所谓烧烤系列,便是向老祖宗看齐的文化。逯耀东谈饮食,着墨更多于“物外”。在“谁解其中味”“陶渊明喝的酒”“烤番薯”等篇名下,所述早不仅为“文章做法”,笔端凝结的,根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情绪意境与文化叙述。  还说鸭子。书中,逯耀东信笔写到元杂剧的一折——贾员外吃烧鸭子的戏。这贾员外想吃烧鸭又痛惜银子,而铺子里油汪汪的鸭子实在馋人,于是,趁人不备偷偷用手捋了一把,让五个手指粘满了鸭油。回家后,这贾员外舔着四根手指吃了四碗饭,原打算剩下一根手指留待晚饭,不想,午睡时,被闻香知味的一条狗将那手指上的鸭油舔个精光。贾员外一觉醒来懊恼不已,不久,竟一病不起,含恨而逝了。  文人,至味,手指,寒窘,这些元素,使这则可入《笑林广记》的的段子,充满了中国式的幽默与文化风情。读了这一段,今后再吃“全聚德”,贾员外的行状,不仅会助您品味出烤鸭的美处,更会帮您真切地品味出鼎鼐调和的滋味。  稍稍沉思,您会纳闷,一款中国美味的吃与品,一篇渲染中国美味的优美文字的读与品,何以会折射出那么丰富的内容呢?作者用意,正在于此。  这更是一本写人生的书。有句话,叫“饮食男女”。中国人,将从事什么职业叫作“吃什么饭”,这比喻很实质。或可说,吃,便是人生。当人们衣食有着,小康了,文化上的穷讲究便要冒出来。而正是这种讲究,才使我们细微而真切地品味到人生的好处。在逯先生追随美味的文笔中,人生的闲颐之趣显影了。  禅说:“人活着,若不知认识自己,何异行尸走肉?若不能安住身心,快乐自在,这人生又有什么意义?”人生之美,不仅耽于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更在其悠悠的过程。逯先生的《寒夜客来》正仿佛说,人生当有滋有味,明明白白地享受闲趣乃是真谛。  这里且录一段作者书序中的文字:  那年下中州,又去长安。夜市灯火依旧……当炉的伙计喊道:“老师傅棚里坐。”于是进得棚来,在小矮板凳上坐定,唤了碗丸子汤,几串烤羊肉,一盘驴钱肉,一大杯透心凉的冰啤酒,慢慢啜饮起来。突然临座歌声唱起,我抬头看见一个头缠黄巾,身着淡蓝色秧歌装的卖唱者,正在唱“走西口”。那汉子嗓音高亢而凄婉,棚里嘈杂顿时静了下来。探头棚外,一阵风来,浮云掩皓月,月色朦朦。回首棚内,客人渐渐散去,夜已深沉。  你说,这一段文字,是在谈吃呢?还是在谈文化?抑或韵味盎然的乃是人生闲趣意境呢?这样的“饮食文字”,不单作者,即使笔者,也要被那份美感染得不知今夕何夕了。  当然,品味优雅闲趣的意境,除了一定的文化修养,还离不开起码的“小康”。“寒夜客来茶当酒”,前提是橱中有酒,专事以茶;“风雪夜归人”,叩的虽为柴门,但不是“白屋贫”才对路子。贫贱日子百事哀,哪还有什么闲趣可品呢?只可叹,举首四顾,历来,不论富窘,整日里埋头为稻粱谋,不知“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味者,芸芸众矣。  逯耀东先生为人们写下了这般耐读的文字,不幸却于今年二月在台湾以七五之龄仙逝。在怀念他时,也让我们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三联出版的书总是好看的。书中旁征博引,追索饮食渊源;作者文思典雅,学养才情并茂,笔下的饮食故事多有一份真切而醇厚的历史沧桑感。
  •     文字诙谐幽默,古色古香,饮食文化跃然纸上。
  •     逯耀东先生是台湾历史学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丰县。写有多部散文体专谈饮食文化的书,《寒夜客来》是他专为大陆读者新选编的一本。书中旁征博引,追索饮食渊源;文思典雅,学养与才情并茂。其笔下的饮食故事多有一份真切而醇厚的历史沧桑感。作者在大学讲授中国饮食文化。本书收文章30来篇,这些文章依然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兼有旁征博引的历史考察与各地访食的人间情怀,以温婉的文学化笔触娓娓道来。其中有写饮食之妙的美文,有写名菜与历史掌故,有留心身边的饮食变迁,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浙中请谗,无过张岱。杜甫《赠卫八处士》云:“……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主人嘱儿女备酒饭,山村无所供,仅有一味园圃现采的春韭,和一钵刚出锅的小黄米饭。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把肩相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是何夕,这是一种饮食的境界。
    宋人杜耒《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开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
    ——逮耀东
      作者下江南、上塞北,到各地探访、品尝不同风味的民间饮食,透过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将饮食生活的琐细与社会变迁相衔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单纯介绍美味珍馐及作法,而是对民间俚食抱欣赏赞许态度,体悟百姓的生活情趣。本书收文章30来篇,这些文章依然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兼有旁征博引的历史考察与各地访食的人间情怀,以温婉的文学化笔触娓娓道来。其中有写饮食之妙的美文,有写名菜与历史掌故,有留心身边的饮食变迁,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
  •     闲来读读
  •     对于一个漂泊在异乡的好吃鬼来说 这本书实在是太珍贵 回味江南 总是那一碗大肉面让我吞口水 自己做了八百回也没有回忆中的味道……
  •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史
  •     寒夜皓月当空,徜徉美食的海洋,岂不快哉!
  •     精致也好,粗疏也好。反正你们搞历史的吃的是考据、史料与情怀。
  •     书还不错;看这书有点回到读书那会儿的感觉~
  •     大部分是獭祭。稍有生活气息的部分,作者的面目矫情可憎。
  •     并难美成情味真,惟少一服见识存。
  •     开头几篇古代饮食文化写得蛮惊艳,后面城市寻忆稍逊,赏鉴美食与城市新旧风貌两者分离疏远,读起来形神散乱。
  •     下次去蘇州一定要去點名的那幾個地方一個個吃過去……
  •     冬天看有关饮食的书是一种折磨。
      幼时常看《红楼梦》。每个寒假在家,如再无其他书可看,便会端出《红楼梦》。事先要去厨房弄些辣椒与姜片泡酱油里面,放在床头,然后钻到被子里开看。
      年纪小,看不太懂男女之事,所以并不看那些晦涩的章节,专看有关描写吃喝聚会的热闹景况。特别喜欢琢磨红楼里吃的那些撩人的名词:糟鹅掌,腌胭脂鹅脯,茄鲞,玫瑰露,茯苓粉,鹌鹑腿。。。。。每每想的饥肠辘辘大闹革命之时,便用辣椒或生姜安抚一下暴涨的食欲,虽味道差距巨大,但自讨家境清贫,无丫环、厨子、老妈子在左右,也只能如此这般了。
      
      这个冬天,觅了本《寒夜客来》,顺手翻了翻,结果欲罢不能,便又开始折磨自己。
      才看到乾隆皇帝的吊炉鸭子,便又犯了肠胃闹革命的老毛病。翻冰箱,捣雪柜,叹并无什么可食之物,至于年幼时喜欢的那种辣椒与姜,也因材料差距,看不上眼了。只有搬出剩在茶几上的蓝罐奇曲,管它是否好吃,先塞满了胃再说,否则太过折磨。
      
      快意于作者也是一位红迷,也喜欢陆文夫,立即有知己之感。作者也与我一般迷于对红楼中食物想象。差别在于,我的幻想止于手中所见之文字,限于知识境界,不能触类,更不能旁通,类似下棋着之能算一二步。而作者的推测却能引经据典,旁引博证,令人信服地推断出红楼食品的真实样式,言之有据,观之有味,棋胜一筹。
      
      无论是市井小吃还是宫廷贡品,在作者看来,凡吃,应讲求意境配合。
      酒者境在仙,茶者境在禅,南菜意在婉约,北菜旨在豪放,所有这些,并不是作者的臆断,都是有历史渊源的。看罢此书,也算看了小半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叹,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一场文化革命中几乎摧毁怠尽。一碗简单的面条,也做不出应有的细致味道。
      
      善吃面包夹牛肉的新一代,已经丢失了一份与自家渊远历史交融的珍贵体验。新拜金主义的横行,人们只满足于胡吃乱饱,新鲜猎奇,囫囵吞枣的饮食之路。却不懂得,如不能怀着一份对饮食文化的认知与共鸣,就算啖龙品凤,也是其味索然。无意境者,正如做爱缺少爱情一般原始与野蛮,虽非不可,绝非最佳。意境在时,就算自家的粗茶淡饭,也有透着一份自在与随意,真诚与潇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朋友来时,便是佳境,无酒相待,煮茶也是美妙,此事与金钱无关。境在之时,平凡之物才显神奇之处,正如我幼时吃的那些辣椒与姜,并不算什么美味,于我却是一等一的东西。
      
      我看书并没有什么研究作者的习惯。但看着看着,不由得崇拜起来,想探究什么人有如此渊博的知识能流畅地往返于古今雅俗之间。原来作者叫逯耀东,是台湾的历史学教授。难怪!难怪!书中提到,中国人于大火森林发现烧猪知道烧猪好吃,从此大脑发达,异于野兽;我于一冬日看了《寒夜客来》获知更多美味,从此可观食物背后之历史,啖天下风味之精髓。
  •     一个生活家,在美食一道必然也颇有几分情趣,悠然一饱自笑愚,愿为口腹劳形躯,却不知我何时方能有此心境啊
  •     以自己儿时的记忆做引子,然后引出美食的原始出处,各大诗词评论,既学习了古诗词,又饱了口福,实在是我喜欢的写法。比起现在的各种小清新美食杂志,只是一味地回顾自己儿时吃了什么要好看太多太多...逯耀东,历史学家写美食果然很剽悍
  •     很多饮食文化渊源
  •     吃货必备
  •     全书贯穿的就是犹如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兴致。就是以这种兴致,作者贯穿古今,研究各地美食的前世今生,让人感受到家长里短中的历史感、人性温暖。作者在开篇就以《饮食境界》为引子讨论饮食所需要的境界。在我看来,真正能品味饮食的人,也必定是心有闲趣懂得生活的人。在这种人看来生活是很美妙的,而朋友造访,互相品茗,加上点心一碟,那简直就是美妙生活中的华章了。有人或许会说这种闲趣太过消磨人的锐心,但是我认为并不确然。这种饮食闲趣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传承的淡定,只要能正确利用,那是鼓舞人心的。至于内容方面,书中天南地北各种美食都有涉及,但是却特别偏爱红楼美食,里面有多篇涉及红楼美食的研究。或许在《红楼梦》中美食更能一种高雅的代表吧!
  •     挺美味的哈哈
  •     非常好的一本书,在写饮食的里头算是头上几名了
  •     书的名字真美啊,关于吃的散文,有些文章实在读之无味,剩下的多多少少可以了解一些饮食文化的知识:比如台湾各种小吃跟内地的渊源,永和大王居然是山东的!!还有就是苏州的面。上海游记那,哈哈哈哈,作者也是黑得漂亮。
  •     生活的粗糙正是人文精神式微的体现
  •     看完只有羡慕啊,看这种书要走走吃吃地方够味。叹作者家底深厚,也感他几番奔波,数度尝试,追根究底,旁征博引,煞是执着。算不负这书名。
  •     逯耀东教授学识渊博,文笔典雅,才情并茂,令人敬仰!
  •     都是关于中国民间小吃和饮食文化的~~~看得口水直流……
  •     这是一本台湾学者关于饮食文化的文集,其中既有作者关于美食的历史、做法、味道的介绍,又有与饮食相伴的城市、人情世故的变迁,更有对历史、人生的感慨。这本书很好的告诉了我们怎样的文章才是好的饮食文化散文。
  •     作者当年在上海苏州食店对饭菜的感觉与本人一致,大约是80年代的事情吧,恍惚中,好似回到故地,我付了款排队取回那份饭食,又饿有急,四顾张望,看哪个角落还有空座,也许就和老先生夫妇俩挤坐同张饭桌了还不知道呢.....
  •     子曰:食色,性也。这色是什么有待商榷,但食是不争议的。逯耀东先生是台湾历史系教授兼美食家,他自己怕也非常得意这样的选择。入书斋则翻阅五千年看人家都吃了啥,进食厮就大快朵颐,绝不浪费一个吃的好机会。若是实在吃不到了,也要指挥别人吃了再告知感受,靠耳朵来美食一番。这样的日子我看比神仙也了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个人吃好东西可不如来个知己吃得开心,逯先生常慨叹文化界中知味者太少,所以这寒夜客来的愉悦实在珍贵。既然是文人吃,就不同于市井,得吃出文化来。这个菜是红楼的,那个菜是西厢的。这个菜是苏东坡的,那个酒是陶渊明的。酒是怎么喝,茶该怎么饮,令又如何行。味道如何调得到,物料怎样选得精。这个菜式如何渊源变迁,哪家老字号最好;那个小吃是怎样风味,非去何处才得真味。你跟随逯先生,绝对不会亏了嘴,更不会亏了故事。吃饭也不都开心,有时候也吃的百感交集。逯先生这本散文集里除了讲述历史中的食,也有不少篇章是他自己旅行中的食。他旅行主要是为了吃,还非吃出名堂。其中他来大陆几次的吃,就如我所说的百感交集吧。人生百年,沧海桑田,他49年逃离大陆,如今回来,物是食非,每吃每感触,虽然写吃,却写出了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时代况味;且因其自台湾回来,视角独特,常一语中的,让我们这些身在其中却恍然不觉的人也总感触良多。读此书如吃一顿美食,各样味道都有,花色品种齐全。我不多说了,免得让您吃不痛快。
  •     一个台湾老先生的随笔,折射出旧时朴素的美食魅力。一是对旧时美食的追寻,二是对旧时美食的纪念。
    特别是老先生对对旧时苏州面馆的情感与现代饭店的无奈,还有描写他自己的吃相,让读者忍俊不已。
    在他的笔下,许多质朴简答而又是美味的食物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且那么诱人,读者的胃口让作者吊的足足的。当然也随着作者老先生的无奈二也跟着遗憾。
    这就是人生,当你对某些事情真正感悟到什么时,她已经似有非有了…………
  •     与《吃主儿》不同,《寒夜客来》更多地散发出一种文人气息,不是回忆有趣的童年,而是介绍具体某种饮食文化的渊源和古代文学有关的内容,文人骚客写下的关于饮食的诗词文章,读来更加回味隽永。
  •     能吃到以前的东西真是一件有福分的事情 而以后还可以去寻找而不是在记忆里苦苦挣扎 更是一件福分的事情 虽然好的东西已经消失了一些 寻找的心情依旧不变
  •     年代久远,后半部分脱离谈饮食本意,前几章引用太多,掉书袋严重。
  •     睡前看会馋死……
  •     对饮食有了另外一种感悟
  •     在读
  •     文人说饮食,别有味道,只是可惜,作者回大陆游览是正是各行各业衰败之际,很多小吃做的都走样了。书写的很不错
  •     中国人讲究吃,外国人其实也一样.不然不会有意大利美食法国美食.但能象中国饮食这样博大精深的国家,世界**不多.其实不是一本写吃的书,跟原来看过的不同.这本书更值得一看一藏.
  •     可以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一步了解,并且参入了较大的人文气氛!
  •     清新有考据,不少掌故
  •     作者谈到的很多地方、美食、人文,自己也都生活过、尝过、经历过,可是作者能观察到这么多有趣的细节,展开那么多有意思的思考和学习,却是当时当地的自己无法体味的。
    喜欢三联这类人文小品,喜欢作者这种性情中人。
    看完这本书,日后到哪里旅游、出差可以让自己多一种思考、观赏事务的新角度:吃!
  •     写的还不错,只是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写于七八十年代左右的,所以现在看来与现实有些差距。
  •     一直喜欢饮食文化散记之类的文章。尤其是在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之后,又陆续买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书籍。但是大多不过尔尔。无法望曾祺先生之项背。不管是老饕漫笔还是吃主儿,或者缺乏诗意,或者失于刻意。
    逯耀东先生的寒夜客来和肚大能容,是我今年读书的一大收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作者所掌握的丰富的史料与深厚的古文素养,使其文章别有风味,让人读起来满口生津。
  •     一直喜欢三联的书,这本也不例外,虽然纸张较薄,但还是很不错,摸着比较舒服。还有内容真是好,真是的中国饮食文化的阐发,很棒,很受用~
  •     很好的一本,适合对历史以及古代名著感兴趣的银。。。唯独不适合我呀。
  •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饮食类书籍了,很好,看了几遍了。
  •     写的很有意思,学到很多吃的知识。作者对地方小吃很了解,很有研究。闲空的时间看一看很有趣。
  •     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不错,值得看一下
  •     美啊,“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两句,真好!
  •     知古辣磕肥,一袋能顶两袋撒。
  •     收获不少。但还是看不来抒情……语文考试的痛……
  •     美食可治愈,可杀人--若你留了一根手指的烤鸭油却被狗舔了去的话
  •     能够把非常枯燥的内容,用浅显易懂的言语表达出来,非大家无法实现;本书作者是研究饮食文化史的大方之家,历史学功底深厚,对于浩瀚历史中的小史——饮食文化史游刃有余,观点独特并论事有理有据,能说到学问的痒痒处,受教了!
  •     文字清新隽永,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诉说着美食的历史与传承。尤其表现出来的是对传统的遗失,纷乱的现代变化所带来的感伤更能一起我们的共鸣。商业大潮推动这饮食在日新月异,新奇古怪的菜品,“阿堵物”的享受思潮都根少稍, 值得我们去静心思考与寻觅。
  •     作者可真是传说中真正做到街头吃到街尾的吃货啊!可以同时吃两碗面,包子吃了一个又一个,我看着都撑啊!
  •     朱彝尊曾将食客归纳为三类,一为餔餟之人,二为滋味之人,三为养生之人。逯先生则谦卑地自创馋人派。馋是贪食,禅是知味,二者合一,乃高手的脾性,出招不留痕。
  •     可爱,爱吃爱研究,文字间透出的馋
  •     终于找到这本书的书名了
  •     广大吃货必读,教你如何将吃写出情怀写出文化。
  •     饮食不是菜谱,也可以写成散文。
  •     有位老师对逯先生非常推崇,认为其有潘江陆海之才。以前读从平城到洛阳还没有感觉出来,这次读寒夜客来有点体会出来了。逯耀东先生对于文字的感觉和把握相当精到,精彩的文字随处可见,能把中国饮食文化讲的有趣味,还要有内涵而不流俗真是不容易,此著真的做到了。
  •     唐鲁孙跟逯耀东算是台湾饮食文化界在朝在野的翘楚了。大陆这边拉人来比的话,王敦煌较逯差可比拟,赵珩比唐那可就逊了一筹了。
  •     两本美食散记,有不同的风格,一同看时别有滋味,美食散记也能给人极佳的阅读感受,对美食的品鉴中蕴含了两位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值得一看,
  •     饮食文化的一本好书,饮食也只有在不愁饱暖的时候才能体会,进一步懂得食材以及烹制的方法。书画有绢纸可见,丝乐有谱可记,味蕾上记忆是只有体会过才明白
  •     正在看这本书,说实话对于我这种爱吃,也爱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来说,是很喜欢看这类书的
  •     中国人的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吃,就是饮食,饮食就是文化本身。本书把普通的食物娓娓道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名人趣事,信手拈来,宛如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可以慢慢的品读,感悟人生的美好。
  •     只看了几页就被优美的文字和那种意境吸引了。一个能将吃写得如此的富有文化的韵味的人该是一个怎样热爱生活的人。
  •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喜欢读饮食类的文化散文,不仅是可想象饕餮之美味,更喜欢文字间溢出的那种文化气息,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     文字有温度,感人而有趣
  •     老派人写的,作者博学广论,文笔舒畅,带着淡淡的回忆,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朋友也赞不错。如果你去过书中描绘的地方,一定非常有认同感和熟悉感。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更是浩如烟海,百家争鸣.吃不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品味,吃出雅致,吃出典故来.正如书中引的那句:寒夜客来茶当酒,不正是一种意境,一种格调吗?一本精致的散文集能够带领我们遨游于吃的艺术中,于点滴间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人物风情,值得在闲暇之余一品,提升个人修养.
  •     絮絮叨叨的,总体的意思就是过去的东西怎么怎么好吃,现在的东西怎么怎么难吃,大陆的东西怎么怎么难吃。一股止不住的暮气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     早些年读的,在此做个标记
  •     有利于了解我们的饮食文化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作者对于各地美食娓娓到来,加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回忆与感悟,读之不忍释卷
  •     一星给题目“寒夜客来 茶当酒”,一星给陆文夫。
  •     把文化揉进饮食里,味道不错
  •     《红楼梦》、《随园食单》和《陶庵梦忆》是文人写美食札记三宝,随便沾上一星半点都能延长字数并且将字同一般的灶头伙夫区分开来。如果嫌这俗气,那就再加上《金瓶梅》作为香艳调味与宇宙无敌至宝之“童年家乡味”吧!
  •     好吃的美食,我是喜欢的
  •     作者将中华饮食文化娓娓道来
  •     我读的不是饮食,是文化
    很喜欢这本书
  •     读这本书还是轻松有趣的,对中国的一些饮食文化能了解一二。
  •     从阅读中可以获得不少饮食知识,写得比较有趣味。
    不足之处中引用过多,有掉书袋之嫌。而且部分引用品位不高,如“绍酒三烧要满壶,挂炉烤鸭与烧猪”、“宴客设宴设饭庄,熏猪烧鸭各争尝”;
    自夸门庭:父亲是“七品县令”,往来朋友是某地“父母官”,像阿Q的“老子当年阔过”。
    时刻不忘攻击大陆的政治制度,这就说明作者的档次高不到哪里去。
  •     我最爱的书
  •     其实这种类型的书有很多。不过我稀饭的还是这一本。虽然是旧式文人的饮食散记,但今天读来仍然会羡慕作者的闲适和恬淡。
  •     寒夜客来茶当酒,这种书很能降燥
  •     台湾那老几位写吃,梁实秋是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唐鲁孙是回忆完钟鸣鼎食再愤慨几句北定中原(大陆版会删节)。逯先生呢,好文章,但还是有点衣冠南渡、回望江北,回来吃两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也算是老台湾一代调子了。
  •     不喜傲娇的情绪
  •     作者经历丰富、叙述旁征博引,大家之作,真材实料,比时下那些欺世盗名的“大师”牛多了。
  •     作者实在太会写又太会吃。唯一的缺憾就是有点浪费了啦。
  •     很不错的一本书,身居闹市,心存恬静,说的就是作者这样的心境吧,读者虽心有戚戚,却难能做到,只能聊读拿以自慰。
  •     适合冬天看,心与胃俱暖
  •     《寒夜客来》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书,这样的饮食文化散文能看到的已经不多了,写得如此可读的也越来越少了。我以前买过一本,读了好多遍,后来借给一个同事,弄丢了,心里老不舒服了。这次买书,见当当上有,就顺便给自己买了一本,逮耀东的书和汪曾祺的散文一样,是我会经常放在书柜最显眼位置和枕下的书之一。因为真的很喜欢这样的书。
  •     前半部是介绍以前的朝代的饮食介绍.后半部是说现在的都已经变了.不好吃又没情趣...看着就怀旧啊.以前的吃食...天堂.啊.
  •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从更客观的角度描绘出的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图。。。让人很想走出去看看山山水水,尝尝百味人生~
  •     作者风趣幽默的写了好多关于他与各种食物的故事……后半部分谈的,因个人知识有限,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     极力推荐。我预感到这将会是今年灿教授杯非学术类吃货类闲书大赛特等奖的重要参赛作品。希望其他作者多多努力。
  •     寒夜客来茶当酒,出得门来人半醉。很“文”的一本写吃的书,老先生边吃边怀旧,几十碗的大肉面和虾仁,从早点吃到正餐,从饸饹吃到甲鱼,真是好胃口。也有细数自己与友人的烟酒茶逸事,以及地瓜和台湾牛肉面的溯源。然而浅薄如我,最爱看的还是从头吃到尾的那几篇。
  •     逯先生的饮食是有境界的:“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形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
  •     看着第一章,作者徜徉在烤鸭的味觉和历史间时,它的乐趣远远超越了吃的本身,更在于吃的境界,吃的形态。他那孤独的人文气质无所不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