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冰川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阿拉斯加的冰川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6715451
作者:约翰·缪尔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我们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也是这座山脉的实际高度。在我看来,所有山峰中最高的那座也是向西延伸,逶迤绵亘了大约一百五十至二百英里。除了它那坚固的白茫茫山尖以外,其余的一切看上去都朦朦胧胧的,大概那就是最高峰——伊莱亚斯吧!看完南半部,再回过头来眺望一下被分割出来的另一半——北半部地区,那里没有拥挤的数以万计的山峰,你能看到的只是一片低洼的褐色地区,地形起伏平缓,地面上的高地不多,放眼望去,似乎与绵延起伏的草原相差无几,所说的斯迪汀冰河上游的几条支流所流经的溪谷依旧可见。即使是从画面上看,其最显眼的位置和中间地带,看起来也不过就像是凹陷的峡谷,在整个地貌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突出明显的印迹;而在隆起的最高山脉上,只有一小片地方白茫茫的,但那只是雪而不是冰川。我所伫立的格莱诺拉峰是一座横岭的最高峰,是从北方的一条山脉中延伸过来的。它被残留的冰川刻蚀成圆滚滚、宽宽的不规则形状。这些残存的冰川有的有一两英里长,至今仍在紧张“工作”着。这片美丽的景色令我流连忘返,我几乎不知身处何地,只是呆呆地凝视着远方辽阔的天空。被太阳映照得闪闪发光的阴云越来越明亮,运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它们时而轻轻地、温柔地抚摸着最高的山峰,时而又悬浮在山峰的上空,好似雄鹰在它的巢穴上盘旋。

前言

四十多年前,约翰·缪尔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曾说道:“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山地人,并且彻头彻尾始终都是一个山地人……对文明的向往以及由此而来的高度兴奋,所有鞭策我登攀的近乎疯狂的理念,并没有模糊我冰河般冷静的双眼。我只不过愿意这样度过人生,那就是唤醒人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管已名满天下,但他还是保持着一种谦逊、平易近人的作风。友善,一直伴随着他,即使是在他的山顶小屋里,人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这种人格的魅力,不禁会对他肃然起敬起来。他热情忘我地工作着。他曾经写道:“这些神奇的力量和辉煌的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神圣感,深深感染我并占据了我的整个生命。无论是在清醒时分还是在睡梦之际,我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即使在梦中,我不是在咀嚼着被岁月模糊了的有关冰川记载的文字,寻觅着岩石断裂的方向,就是在拼命移动一块突出耸峙的岩石。”过度紧张和孤寂的研究生活,使热爱他的朋友们为他的健康卜分担心。好友拉尔夫·爱默生就曾建议他去康科德观光疗养,但他没有前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把他从内华达山脉冰河的研究领域里赶走。    在他稍后写的康科德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自我与爱默生阔别,已有十七年了。我们再见却是在斯里皮山谷的一座小山丘上。如今我站在一棵松树下,凝视着他的墓碑。他就曾经攀登过高高的内华达山脉,依我看来,他此时此刻也许正在向我挥手示意,再一次鼓励我继续前进。”这是一段凄楚、哀婉的文字,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恨未能睹君颜”的惆怅之感。后来,约翰·缪尔继他的朋友之后也登上了内华达山脉,他的遗体就埋在阿尔汉伯特山谷,长眠在他亲自种植的茂密的美洲杉林下。阳光灿烂的阿尔汉伯特山谷的美洲杉与斯里皮山谷的青松遥相呼应,缪尔和爱默生这对老朋友就这样永远地相互守望着。    1879年,约翰·缪尔第一次奔赴阿拉斯加州。奇异的冰川以它那特有的自然纯净状态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正是这些活生生的冰川证明了他所说的“冰川运动理论”。从那以后,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他这个“大陆地表实验室”,这一点汹涌奔腾的冰河也会为他作证。1912年,他从非洲回来便开始写作。其中,为使他钟爱的荷锡荷支山谷免于商业带来的破坏,他坚决地与习惯势力抗争,这曾一度打断过他的写作。三十多年来,他忘我地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笔记,但最终让人目不忍睹的是疾病也悄悄地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意外辞世,《漫游阿拉斯加》这本书还差一点点没有完成。为这本书他燃尽了生命中最后一枝蜡烛。    这些事件在本书的第三部分“1890年之旅”中都有所记载。缪尔先生有关他最后旅程的笔记没有找到。例如极光,他把它描述成“是万能的上帝在人问最伟大的显灵之一”,但很可惜他没有把它写完。没有读过他在《北方的灯》一书中关于极光的那些迷人描写的人,无论如何是体悟不到为什么他会以极光作为本书结尾的象征意义,要足他还活着,他肯定会对第二|部分有所交代,可如今这种猜测已足徒劳无益的了。    缪尔先生的作品极具文学感染力,不仅如此,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任何瞒骗和弄虚作假都与他毫不相干。    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地形地貌所应有的意义。超乎常人的意志总足能让他如愿以偿。每当讲起在阿拉斯加的探险经历时,他的双眸便会被一种青春般的激情所点燃,他深深地沉浸在那些带给他丰硕成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    早在他逝世的几个月以前,他就得到了帕森夫人的帮助。对于约翰·缪尔先生的手稿、文字的表达方式以及用铅笔所作的修改和亳新排序的记号,她都了然于心,这使她当然成为为本书付梓出版最后定稿的最佳人选。这是一个集忠诚和才干为一身的艰巨任务。为了能让被整理过的作品展现出缪尔先生流畅的、始终如一一的文学表现风格,蕴有形于无形之中,帕森夫人町谓不遗余力。    对她这种爱的奉献行为,读者肯定会心存感激的。    深知他不喜欢别人在他死后对他说短论长,所以对这位已故朋亭的作品,我诚惶诚恐地作了以上这些赘述。他的两个女儿——瑞汉娜夫人和芬克夫人请我把手稿转送到出版社,她们认为书稿只有出版才能避免她们父亲未公开发表作品的流失。她们同时还希望通过我向一直与约翰·缪尔先生保持亲密友谊的米福林公司致以深深的谢意!    威廉·弗雷德里克·贝德    写于加利福尼亚伯克利    1915年5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只不过愿意度过这样的人生,那就是唤醒人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约翰·缪尔

内容概要

约翰·缪尔(1838-1914),美国最著名的自然主义者,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人,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荒野先知”等。他把对自然的热爱化作极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满含深隋地描绘自然的美,抒写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文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热爱自然的读者。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卷  1879年之旅第一章  波哥特海湾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第二章  亚历山大群岛和我在阿拉斯加建立的家第三章  兰格尔岛和阿拉斯加的夏天第四章  斯迪汀河第五章  “卡西亚”号之游第六章  卡西亚山道第七章  格莱诺拉峰第八章  探险斯迪汀冰川第九章  独木舟的北方之行第十章  冰河湾的发现第十一章  切尔卡特地区第十二章  返回符兰格尔群岛第十三章  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    第二卷  1880年之旅第十四章  桑姆达姆海湾第十五章  从塔库河到泰勒湾之行第十六章  冰河湾    第三卷  1890年之旅第十七章  冰河湾的宿营地第十八章  缪尔冰川上的雪橇之旅第十九章  极光附录

编辑推荐

《阿拉斯加的冰川》:深情而唯美的叙述,神奇而冒险的旅途,锲而不合的攀登精神,伟大的自然爱护者约翰•缪尔的绝笔之作,净土阿拉斯加为证。

作者简介

《阿拉斯加的冰川》内容简介:这里有湛蓝晶莹像瀑布一样的冰川,积年不化的雪山,泠泠作响的清泉,清澈湍急的小溪里挤满了银光闪闪的大马哈鱼,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漂浮着不计其数、让人既爱又恨的江山,还有天空中闪耀着的七彩极光。更为有趣的是,这里的夏天没有黑夜,午夜十二点在室外也可以照常看书。这样的美景既非天上,也非梦中,而是美国19、20世纪之交的一位旅行家、环保主义者约翰•缪尔在《阿拉斯加的冰川》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是他在北美大陆的阿拉斯加历经十多年冒着生命危险亲眼所看到的真实景色。他笔下的阿拉斯加是一片净土,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林业渔业资源,还有淳朴善良,坚强果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印第安人。《阿拉斯加的冰川》不仅有机会去阿斯加一游的幸福人们提供具体可靠的参考,还为那些闲暇在家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美景。

图书封面


 阿拉斯加的冰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山地人,并且彻头彻尾始终都是一个山地人。我只不过愿意这样度过人生,那就是唤醒人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离阿拉斯加这个全世界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摆脱俗世的束缚,那就是约翰缪尔了,这个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     读完约翰·缪尔《阿拉斯加的冰川》,索性就记几笔自己曾经与冰川的相遇。那一天我在川藏的路上跟队友走散了,我特别失落,原因是我准备去看然乌湖源头的来古冰川,而他们则要继续赶路,结果第二天听说去来古冰川的路上塌方,根本就没法进去,于是我就只能独自一人向帕隆藏布江下游的波密县出发。一个人在路上是孤独的,右侧云雾缭绕的高山,左侧翻滚咆哮的江水都让我心不在焉,心想,我与冰川就这样错过了,以前在国家地理杂志上面多次见到圣洁复杂的世界,现在距离是那样的接近,却又突然变得那么遥远。又因为我出发得比较晚,要赶到波密县至少也是天黑以后的事情了。后来出峡谷经过一口子,上面写着米堆冰川,要80的门票费,尽管对我来说有点贵,但毕竟吸引力太大,当时又是傍晚,我索性想去看看冰川。从村庄到冰川要穿过一大片白杨林,各种玛尼堆散落其间,只有一条若无的小路,而我扛着单车,心想扛着单车在冰川上拍照一定会酷到没朋友。但后来才发现这是作死的节奏。尽管巨大的雪山山体就在头顶高悬,在繁茂的树枝间若隐若现,但若是想见到真正的冰川,则至少走了三四公里。这哪是冰川啊,简直就是一个建筑垃圾的堆积场地,高低不平的各种石头,砂砾,枯树,无法称得上半点美感,这就是冰川在我眼前第一次出现的感觉。在这片垃圾场中间有一个浑浊的水坑,水色灰黄冷静,没有半点涟漪,边上有一出口,一条小河就这样躺着流进了下面的白杨林。其实小水坑就是冰川堰塞湖,走近看还蛮大的,整个山谷,全部被这种砂石场占据,没有任何植物,没有任何一丝生机,唯一能听到的就是雪山上的冰川远处传来的内部嘎吱的声响,我走在那个湖畔,才发现那些土堆和石头全是冰川运送来的,并在冰川湖的尽头发现了一堵墙壁,那就是冰川的尾巴,上面糊了一层泥沙,但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是不断融化。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比《国家地理》还神奇,整片砂石厂的下面,居然是一个巨大的冰面,想象都不够用。继续往上游走,就走到了砂石场的中间。各种巨大的石头随意摆放着,夹杂着各种砾石和泥土,里面又有各种漏斗形的坑,直径足有上十米,如果一不小心滑落其中,被滚下来的石头压住,那就谁也找不到了,因为这种融化的冰川是一天一个样的。最可怕的是裂缝,隐藏的特别好,尽管不是下雪的冬天,但依旧十分危险,被砂石掩盖着,扔个石子下去,要磕磕碰碰半天才能听到落地声,稍不小心陷入其中,整个人就会卡住或者滑入无底的裂缝中,上下不得,活活饿死、冻死,想想就十分可怕了。砂石场继续往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冰川了,在这样夏日的午后,可以听见淙淙流水声,但你永远也不知道水在哪儿,因为冰基本是透明的,水也是透明的,不过若是仔细观察冰川,则可以观测到那是一种摄人心魄的淡淡的幽蓝,这种蓝色也许就是力量之源吧,只有如此幽隐的美丽才能吸引人,才能让人无法忘怀。踏上雪白的冰盖,上面有各种小溪,对,就是冰上面融化的水变成了小溪,有的越流越深,就变成了一条缝,这种小缝不计其数,也很危险。不过有一点,人走在上面一点也不滑,能蹦能跳,打个赤膊也不觉得冷,在这么洁净的世界,真想脱个赤条条在冰上面打两个滚。夕阳西下,面对巍峨的雪山,就我一个人漫步在雪白的世界,如此孤独,却又如此享受,看着山顶云气的聚合,听着山体深处传来一阵阵声响。立马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找一个大的石头,正襟危坐,轻轻地闭上眼睛,却又是纳万物于胸,化身形于宇宙,飘飘乎欲仙矣。冰川的魅力让约翰缪尔痴狂,阿拉斯加东南部海湾的冰川自是壮观,中国的高山冰川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于我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孤独而华丽的冒险呢。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翻译美感会丢至少一半
  •     最近购入的都是这个风格的书籍,很喜欢。
  •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没有看完。。。= = 那华丽丽的辞藻啊。。TAT
  •     轻经典阅读,挺好的,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阅读
  •     书还可以,栽培上图就更好了
  •     It's very lucky for me to get this book.It's a little pity the book is kind of dirty. unhappy.T-T
  •     约翰缪尔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山地人,并且彻头彻尾始终都是一个山地人。社会的文明与狂热以及一直困扰我的健康状况,这些都没能模糊我冷静的眼眸。 我只不过愿意这样度过人生,那就是唤醒人們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要是能配图就好了
  •     内容很好,但书皮手感不好
  •     约翰·缪尔一个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他不同于那些为了长久利用与统治自然,而提倡让自然休养生息的自然保护者。约翰·缪尔用文字呼吁人们热爱自然那不以人类意志而转移的美,反对人类比其他自然物种高贵的思想,并始终认为正是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提供了人类精神的源泉。约翰·缪尔用毕生精力宣传这些思想,感染了更多毫无功利目的、真正热爱自然之美的人。
  •     看出了《与朱元思书》的感觉,虽然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景色。翻译很细致流畅,鲜艳,明快,活力,敬畏和宁静。
  •     这本书夏天看起来很凉快。豆瓣啊,是胡淼译的,不是胡森!
  •     讲真,写的很好,但我看一会儿就会想睡。根本没有读完。
  •     读缪尔的书,可以教会你如何欣赏大自然的美,重新发现大自然的美。他笔下的阿拉斯加或者优山美地充满神奇和唯美 他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更是感动我
  •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山地人,并且彻头彻尾始终都是一个山地人。我只不过愿意这样度过人生,那就是唤醒人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离阿拉斯加这个全世界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摆脱俗世的束缚,那就是约翰缪尔了,这个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