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40442613
作者:埃里克·韦纳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站 荷兰  幸福是一组数据  人类总是靠观察他人的欢愉行为来获得自己在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是天性使然。也正因如此,色情业和咖啡馆得以长盛不衰——美国人热衷于前者,欧洲人则善于经营后者。但食物和咖啡却与此无关。我曾听说特拉维夫市有一家咖啡馆不供应食物和饮料,服务生给顾客端上空盘子空杯子,却为子虚乌有的食物收费。  咖啡馆如同戏院,顾客置身其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我在鹿特丹的繁华地带找到一间上好的咖啡馆,离我的酒店只隔一个街区。这间店很宽敞,却又不乏温馨;消费不低,装潢却略显陈旧。那木质地板虽雅致,却似乎有些年头没有上过光了。这是那种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慢慢啜饮一杯啤酒的地方——我猜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做的。  咖啡馆里人手一支烟,我也点上一支小雪茄,加入其中。这地方有一种魔力,让你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是金贵。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我开始仔细观察起许多微小的细节。我注意到一个坐在吧台高脚凳上的女人,她双脚垂下来,搭在旁边的扶栏上,形成一个小小的拱桥,随着人来人往或举或放。  我点了一支特拉比斯特啤酒。酒入口是暖的。我一般不爱喝温热的啤酒,但这支却很讨我喜欢。咖啡馆里到处是荷兰人开怀的咯咯笑声,让我不由得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突然,我茅塞顿开,原来荷兰话听上去就像倒过来说的英语——后者我可听得多了:数字化时代尚未到来之时,我常在一台电视机大小的开盘式录音机上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编辑卡带,而倒放磁带是雷打不动的惯例。此刻,我坐在这咖啡馆里,抽着小雪茄,喝着温热的特拉比斯特啤酒,突发奇想:若是把荷兰话录下来,也倒退播放,会不会正是纯正的英语?  现在你能下结论了:我就是个闲人,一个有着大把空闲时间的闲人。这也是欧洲咖啡馆的精髓所在:毫无节制地坦然挥霍时间。难怪世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大多来自欧洲。他们泡在咖啡馆里,思想如脱缰野马般飞速驰骋。偶尔灵光一现,某个全新的哲学学派——例如存在主义——便应运而生。但我这次来欧洲却不是为了创立什么新哲学学派,至少,并不完全如此。我的目的是找寻——找寻幸福,法语中有词形容日“la chasse au bonheur”,即猎取幸福。  我精心挑选了一位采访对象:荷兰教授吕特·费恩霍芬,研究幸福的鼻祖。费恩霍芬教授主持着一项叫做“世界幸福数据库”的研究。这并不是玩笑,什么能够带来幸福,什么不能带来幸福,费恩霍芬都无一遗漏地从人类现有的知识库中找出,并全部收录在这个幸福数据库中。而我最关心的问题——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也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如果幸福地图真的存在于世,费恩霍芬便一定能把它找出来。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咖啡馆,回酒店吃晚餐。  酒店的餐厅小而温暖——荷兰人总能把屋子侍弄得暖暖和和。我点了份芦笋汤,味道不错。服务生在撤走盘子的时候对我说:“现在你可以来一些inter—course”。  “什么?”  “intercourse。你可以来一些intercourse。”  我不由得想,哇,荷兰人真是相当开放啊。但我很快便反应过来,他说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想说的是“间隔菜”。  “好的,”我于是释然,“请上。”  之后,我便享用到了我的intercourse。我坐在范·瓦尔苏姆酒店的餐厅里,不慌不忙,不缓不急,吃得很是尽兴。小啜几口啤酒,眼神迷离,只等服务生端来烤三文鱼——这道菜一上,就意味着我的intercourse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我乘地铁前往圣地:世界幸福数据库。平时我怎么也不会把“幸福”和“数据库”联系到一起,但这次不同了。世界幸福数据库是我朝圣的必经之路,是通向梵蒂冈、麦加、耶路撒冷和拉萨等圣地的密钥。只需轻点鼠标,不费吹灰之力,便能了解幸福的秘密。这些秘密并非得自腐旧的故纸堆,却是源自现代科学;承载它们的不是羊皮卷,而是电脑硬盘;记载的文字也不是亚拉姆语,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二进制码。  出了地铁,再穿过几个街区,便是我的目的地。可一看到心目中的圣地,我却有如被迎头泼下一瓢凉水。这所拥有世界幸福数据库的高等学府,怎么看上去更像是郊区的商务别墅,哪里像存储人类幸福知识的幸福中心?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我开始自我反思。我在期待什么?奥兹国的巫师?威利·旺卡,还是上蹿下跳高声唱着“我得到了,我得到了,幸福的秘诀”的奥柏·伦柏?不,当然不是这些。可这个地方如此死气沉沉,的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若多一些灵动的快乐,少一些死板的数据,那该多好。  我穿过一条毫不起眼的长廊,敲响了一扇毫不起眼的办公室门。一个带着荷兰口音的男声让我进去。就是他了——幸福博士费恩霍芬。费恩霍芬教授刚逾天命之年,蓄着一把灰白胡须,双眼明亮,透出奕奕神采。他一袭黑衣黑裤,干净利落,并不显得怪异,反倒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快我便找到了原因:教授酷似荷兰版的罗宾·威廉姆斯——同样精力旺盛,同样爱像顽童一样咧嘴大笑。他噌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伸出一只手,并递过名片,上书:“费恩霍芬,幸福学教授”。  费恩霍芬教授的办公室和普通教授的办公室没什么两样,书本和文件到处堆着,虽不凌乱,却也算不上整洁。我留意到,办公室里并没有贴什么笑脸图标。教授给我沏了一杯绿茶,然后缄口不言,等我发问。  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作为一名记者,我进行过成百上千次采访,采访对象不乏国王、总统、总理级别的大人物。然而这一回,坐在这里,面对着这位和蔼可亲,酷似罗宾·威廉姆斯的荷兰教授,我竟开不了口。在我脑中,那个迫切渴望获得宁静的自我却在大喊:“费恩霍芬教授,你运算过那么多数据,你一辈子都在研究幸福,快告诉我,快告诉我幸福的公式!”  可我把到嘴的话咽了回去,多年积累下来的职业习惯告诉我,要和采访对象保持距离,要将个人情感置之度外。此时的我就像是个下班的警察,即使同家人去餐馆吃晚饭,还仍不忘环顾四周,搜寻可疑分子。  我平息了自己激动的灵魂,定了定神,耍了一个记者和想摆脱约会尴尬场面的女人惯用的小花招。我说:“费恩霍芬教授,谈谈你自己吧。你是如何开始研究幸福的?”  教授向后一靠,乐于回答这个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时,费恩霍芬刚刚成年。他的大学同学个个吸食大麻,穿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大谈理想社会。费恩霍芬本人也吸食大麻,但从不把切·格瓦拉穿在身上。在他看来,东欧并非十全十美,更算不上是“理想社会”。为什么要以制度来评判一个社会呢?他想,为何不能将社会成员的幸福度作为评判标准?少年费恩霍芬的偶像不是切·格瓦拉,而是十九世纪一名不善交际的英国律师,叫做杰里米·边沁。边沁是英国功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坚信社会的目的是达到“最多数群体最大幸福”。如果有卖印有边沁头像的T恤,费恩霍芬一定乐得买一件穿穿。  费恩霍芬教授研究的领域是社会学。在当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非常狭窄,仅为病态型社会和功能失调型社会。心理学作为其孪生学说,研究的则是病态型心理。年轻气盛的费恩霍芬却反其道行之,研究起健康心理与幸福社会。一天,费恩霍芬怀着忐忑但坚定的心情敲开了导师家大门,礼貌地询问是否可以对幸福进行研究。他的导师,一位一板一眼、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却让他赶紧打消这个念头,闭上嘴,从此不要再提。诚然,将幸福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实在有碍学术的严肃性。  虽被导师责骂,费恩霍芬离开时,心中却兴奋异常。他摩拳擦掌,准备要干一番事业。而这位年轻的荷兰毕业生当时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全世界正孕育着一次学术突破,在社会学家们的努力下,一门新兴学科即将问世,也即是如今的幸福学。时值今日,费恩霍芬已经跻身于这一领域的最前沿阵地。幸福学研究者们每年出炉成百上千篇研究论文,开展幸福学研究会,还创办了幸福学期刊(由费恩霍芬主编)。加利福尼亚的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甚至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硕博点——积极心理学即是幸福学的别称。  然而,费恩霍芬的一些同事却沿袭了他导师当初的观点,认为研究幸福学实在愚不可及,纯粹是误入歧途。但他们却无法对费恩霍芬的光芒视而不见: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已是尽人皆知,为期刊和学朱界广泛引用——这足以证明费恩霍芬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诚然,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由来已久。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就曾致力于此。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伊壁鸠鲁等哲人也曾为研究这些永恒的问题而挥洒汗水: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愉悦和幸福是否有区别?何时才能发明出室内卫生间?  再后来,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研究有了追随者:一群来自遥远的北方、肤色苍白的男人。这些人总是花大量时间泡在咖啡馆里,思索生活中那些令人纠结的困惑。他们之中有康德、叔本华、米尔、尼采,以及之后的拉里·戴维。对于幸福,这些人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还有宗教。宗教自古以来便以指引人们走向幸福和极乐为最终目的。一切宗教都引导其追随者通过各种方式——恭顺,默想,祈祷,或是犹太教和天主教所倡导的负罪感,来追求现世或是来世的幸福。

前言

  行囊已经打好,食物和必需品都已备齐,冒险即将开始。一个夏日的傍晚,我硬拉上一脸不情愿的德鲁,一同踏上了探索新世界的征途,并盼望能在沿途寻到一些幸福。我坚信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  启程不久,德鲁就坐立不安,求我立即掉转头回家。但我却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好奇,执意前行。前面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是危险,还是奇遇?我必须知道答案。今天我更加坚信,当初要不是巴尔的摩的镇警做出那个有欠考虑的决定,把两个走在主干道上的五岁幼童遣送回家,我也许早已到达心中向往的所在。  喜欢旅游的人,有的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有的却是天性使然。每次想起五岁那年和德鲁那次出师未捷的远行,我心中总是郁结着一股忿忿之情。这股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消散,但待我进人大学之后又死灰复燃,且改头换面,来势更加汹汹。我迫不及待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最好是不用自己花钱,全由别人付账。可怎么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我没有生钱的手艺,正义感也不是很强,甚至脾气还有点阴郁。想来想去,我最后决定,做一名新闻记者。  于是我成为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一名驻外记者,去了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国度。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经历于我大有裨益。我不知不觉遵循了写作的第一定律:把自己的所闻所见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我拿着笔记本,挎着录音机,满世界转悠,记录下那些陷入绝望之中的可怜人的故事。我发现,苦难深重的国度,悲惨不幸的人民,往往能带来好的故事。他们的遭遇紧紧地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引人嗟叹。  但有时,这些故事也会让人心情低落。  我不禁暗自忖度,何不打破惯例,不再寻访那些民不聊生的多事之地,而是花上一年时间环游世界,探寻世人未曾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拥有若干公认的幸福要素的国度,如金钱、乐趣、信仰、家庭以及巧克力。地球之上,每天都有无数“假如”得到验证。假如生活在一个富得流油,不用交税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把失败视为一种选择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民主发达到每年投票七次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不让你做白日梦的国家,你会幸福吗?  我此次旅行的目的,便是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一被认为是头脑发昏的尝试,其结果尽在你手中握着的这本书里。  我生于一九六三年,同一年诞生的还有笑脸图案——来自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的美术设计师哈维·鲍尔于一九六三年发明了如今誉满全球的黄色咧嘴笑脸。起初鲍尔只想设计一个图案为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们打气,却不曾料想,打那以后,笑脸图案一跃成为没心没肺的典型美国式快乐的象征。  可是,鲍尔的神奇笑脸却从不曾博我开怀一笑。我从来就不是个乐天派,打小如此。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小熊维尼》中的小驴屹耳。  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这样悲观的人并不少见。幸福,于这一时,于这一世,都只为神仙和寥寥几个幸运儿独享。如今,人们开始以为幸福已是唾手可得,到头来却发现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因此,我和芸芸众生一样,都为一种特殊的现代病——“因为不幸福而不幸福”所折磨。这个词出自历史学家达林·麦克马洪之口,听着滑稽,却绝非玩笑。  也正因此,我与众人一样,努力与这一疾病抗争。励志类书籍我读一本爱一本,家里书架上的书已是堆积如山,摇摇欲坠,如同一座与“个人存在焦虑”奋战到底的纪念碑。这些书时刻提醒着我,幸福就在你的内心深处,若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只是挖掘的深度不够而已。  .  这些励志书中的道理无不言之凿凿,仿佛个个不证自明。其实真相只有一个:这些所谓道理都是一派胡言。幸福并非深藏心内,却是来自心外,而这内外之间的分界线也并不如所想的那么清晰。  已故英国哲人艾伦·沃茨在一场主题为东方哲学的精彩演讲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当我画出一个圆,大多数人会说这只是个圈,还有人会说是盘子或是皮球,极少数人认为这是个洞。人们往往倾向于从内部属性,而不是外部环境来对事物下定义。但实际上,内外缺一不可——若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  换言之,我们身处何处,决定了我们是谁。  说到“何处”,不仅是指身处的环境,同时还涵盖了文化的大环境。文化是一片海,我们畅游其中。这片海无边无垠,浸淫万物,以至我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其实,走出来,置身其外,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说着说着,便不自觉将地理和幸福相提并论了。我们常说寻找幸福,寻找满足,就好像幸福和满足实际存在于这个世界,从地图上就能够找到一样。只要拿对地图,掌握正确的导航技术,便可到达。好比在加勒比岛游玩的人,脑中若是闪过“我在这里过得很幸福”的想法,就一定能理解我的意思。  而帘幕之后躲着的,就是那让人心向往之,却又若即若离的小愿望,叫做天堂。它时不时冒出来,挑逗我们蠢蠢欲动的心。柏拉图凭空想象出“万福之岛”大西洲。岛上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繁锦如鲜花,温暖似加勒比海的海浪。而十八世纪之后,人们开始相信,伊甸园这一《圣经》里描绘的天堂其实真实存在着。它就坐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交汇处——在地图上便能找到——即是今天的伊拉克。多么讽刺。  为寻找幸福胜境,欧洲的探险者们做好了充分准备,甚至还学习了亚拉姆语一耶稣的语言。而我,当踏上寻找天堂的征途时,说的却不是亚拉姆语,而是另一门晦涩的语言——“幸福语”——这是新兴的幸福学说的传道者们口中的现代祷词。我不断温习诸如“积极情感效应”和“快乐适应性”之类的术语,随身携带的不是《圣经》,而是几本孤星旅行指南,以及一个坚定的信念:“人的目的地永远不会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新的视角。”正如亨利·米勒所言。  就这样,在迈阿密一个迷蒙的雾天里(在一些人眼里,大雾天就仿若天堂),我抓起行李,推开家门,踏上了幸福旅途。其实,就连我自己都认为这只是徒劳,并不比当年那个到处乱跑的五岁小孩高明多少。作家埃里克·贺佛尔说过:“追逐幸福便会失去幸福。”没关系。我本来就不幸福,再无可失之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地理与幸福之间的联系虚无缥缈,捉摸不定,本书却像一道耀眼的强光穿透层层浓雾,直达真理。——作家Henry Alford一本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见解独到的游记。作者韦纳是难得的好旅伴。再读一章,你已经喜欢上他;再读一章,这感觉愈演愈烈;待到旅行结束,你不禁盼着何日能与他再度同行。本书实在是一段难得的快乐之旅。  ——《华盛顿邮报》读完此书,就好像跟随韦纳这位迷人且博识的向导,进行了一场旋风式的环球之旅。当然,手中还握着一个不可或缺却常被忽视的指南针:幸福。  ——《国家地理旅行者》作者韦纳的旅行故事一一在冰岛品烂鲨鱼肉,在印度的静修所努力冥想一一给读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出版商周刊》作者韦纳采用新方法,探究何为幸福源泉一一这个困扰世人已久的难题,以及其深层原由,值得称道。  ——《纽约时报》

内容概要

埃里克•韦纳(Eric Weine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驻外记者,曾获斯坦福大学骑士学人奖。
自打记事之日起,韦纳就想做一名驻外记者。1993年的一天,好运突然降临,快到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将他派往印度,成为电台第一个驻印度的全职记者。于是,韦纳在新德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好的两年,报道了从黑死病爆发到经济改革的大小新闻。之后的十多年中,韦纳的足迹遍布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尽览各地的伤疤与疮痍,发回无数条“不幸地域的不幸人与事”的新闻。他几次造访萨达姆侯赛因当权时期的伊拉克,2001年又亲眼见证了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的垮台。
于是,他决心游历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讲述另一面的故事。他的幸福之旅历时一年,长达十站,有趣有味,且收获良多,其成果尽在这本名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的旅行散记之中。
如今,结束他的世界之旅后,韦纳住在华盛顿,在家中的客厅与厨房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陪伴他的是妻子、女儿、以及家中那只日益增重的肥猫。他(此处指作者,非指该猫)无怨无悔地爱着寿司,金枪鱼寿司尤甚。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站 荷兰
 幸福是一组数据
第二站 瑞士
 幸福是一种无聊
第三站 不丹
 幸福是一项政策
第四站 卡塔尔
 幸福是一张中奖的彩票
第五站 冰岛
 幸福是一次失败
第六站 摩尔多瓦
 幸福是身在别处
第七站 泰国
 幸福是不用思考
第八站 英国
 幸福是一项努力之中的工作
第九站 印度
 幸福是矛盾
第十站 美国
 幸福是回家
尾声:幸福在哪里? 
致谢

编辑推荐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也许一路曲折,但很高兴你没有迷路。这本书是旅游图书吗?没错,但又不全是。纵观这趟历时一年的探索之旅,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观念的游记。作者游历世界,希望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个时代的一些迫切问题:幸福生活需要哪些必要因素?为什么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幸福?地理如何造就我们?飞机为什么不能供应像样点的午餐?  这本书是励志图书吗?算是吧,但它并非庸俗的读物,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这本书能带给你全新的阅读体验,你也许会反复咀嚼某些语句,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往往有大智慧闪现。  地理与幸福之间的联系虚无缥缈,捉摸不定,本书却像一道耀眼的强光穿透层层浓雾,直达真理。——作家Henry Alford一本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见解独到的游记。作者韦纳是难得的好旅伴。再读一章,你已经喜欢上他;再读一章,这感觉愈演愈烈;待到旅行结束,你不禁盼着何日能与他再度同行。本书实在是一段难得的快乐之旅。

作者简介

《纽约时报》畅销书
Borders原声奖图书
Barnes & Noble发现新人奖图书
BookSense 杰出图书
一个美国记者,
手持幸福指南针,
游走世界十国,
从地理到心理,
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也许一路曲折,但很高兴你没有迷路。
这本书是旅行手册吗?没错,但又不全是。纵观这趟历时一年的探索之路,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思想的游行手册。我游历世界,希望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个时代的一些迫切问题:幸福生活需要哪些必要因素?为什么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幸福?地理如何造就我们?飞机为什么不能供应像样点的午餐?
这本书是新闻报道吗?并不全然。可以说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变体。像我这样的驻外记者,喜欢出访一些不幸的国度(如伊拉克、阿富汗),采访那里不幸的民众(如难民、战争孤儿)。但有时,这些故事也会让人心情低落。因此,在这本书中,我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寻找的是世界上不曾为人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国家。
这本书是励志书籍吗?算是吧,但它并非庸俗的读物,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只需翻翻书页答案便唾手可得。这本书能带给你全新的阅读体验,你也许会反复咀嚼某些语句,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往往有大智慧闪现。
说到地方,这也正是此书的中心:地方、地点、地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定义我们。我相信,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
我建议,将这本书作为你们幸福旅途的第一站。请系好安全带,一伺发令枪的轻烟冒出,便马上加入寻访幸福的旅行吧。也许路途会有颠簸,食物会不合胃口,但我保证,沿途风景一定壮丽,你必定不虚此行。
——埃里克•韦纳

图书封面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摩尔多瓦的幸福是身在别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对金钱的向往,虚伪的弄虚作假,不被认可的身份,都成为他们不幸的源头,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幸福的人无疑都具有几个能力:信任,宽容,信仰,不过分追求金钱。而不幸福的人:没有自己的文化与信仰,没有认同感,把金钱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
  •     很不错的书。尤其是关于摩尔多瓦的情节。车坏了,大热天,不开空调,整车人都在车里呆着,大家居然都很镇定,并且没有异议。在瑞士,给我的感觉是,整洁。书还没有全部看完,觉得很喜欢,如果再加上图片就更好了。
  •     作者以一个行者的角度来寻找的是世界上不曾为人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国家。说到地方,这也正是此书的中心:地方、地点、地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定义我们。作者相信,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同样,当你读过这本书以后,也就会慢慢来的了解什么是幸福,我应该怎么样寻找幸福,怎么去对待幸福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刚拿到书时并不喜欢他的封面,以致搁置了几天。而后拿起书,却是放不下。
    韦纳说自己是个悲观的人。对于“追求幸福就是失去幸福”,他一句“没关系,我本来就不幸福,再无可失之物”尽体现之。
    他不停地去寻找幸福,在荷兰,在瑞士,在不丹……去咖啡馆,去拜访学者,去感受风景,我也随着他的脚步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最幸福的地方。
    最喜欢的是他在“香格里拉”——不丹的感悟。从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到狭窄的不丹国道,神秘且不合常规的不丹让人心向往之。不丹是个佛教国家,与当地的人交谈,收获颇丰。卡玛很肯定地回答“我很幸福,因为我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总认为自己举足轻重,那好,一周之内也许还有人记得你,四十年后,情况就不好说了。待到过了三代人之后,你一定已被彻彻底底地遗忘了”;“每天花五分钟来思考死亡,能够治愈你的心病,净化你的内心”。喜欢这样切合自己内心所想的文字,幸福其实也不难。在各个国家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幸福在路上,跟随韦纳,寻找幸福吧。
  •     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
  •     书名有点烂,但六哥和土摩托说这是本好书。。。。。。准备进入阅读模式,“写在前面”里看到一句:我坚信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原以为不丹是个神秘的佛都国度,世外桃源,看过知道,原来也在受现代化的冲击。曾经羡慕卡塔尔的富有与安逸,在书里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苍白。。。。。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翻译,文嘉,感觉译得特别好。
  •     一个美国记者, 手持幸福指南针, 游走世界十国, 从地理到心理, 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也许一路曲折,但很高兴你没有迷路。
  •     能搞笑的作者
  •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都在思考如何幸福,然而,幸福其实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世界上那么多地方,尽管是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有人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了。
  •     这是一本令我感动、开心、受益的书,我原本只是以为一本普通的课外读物,但当我一路看下去的时候,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路开心的同时,更令我深悟在生活中顺境逆境中所应持的心态,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同,认识不同,但对幸福的本能追求上都大致相同,作者游历了几大洲的得十几个国家,我便有幸觑见这些国家的有趣之处,更重要的是提醒了我自己,是的,这是我的一本心灵鸡汤。
  •     说实话此书封面让我冷落了它好久,直到捧起开始读了之后才发现光芒一般的文字,超赞的游记!...一个美国记者游走10个国家,真正深入体验和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以及对幸福对生活的想法,不过我还是特别赞同那句话“幸福是随赠品,无需刻意追求”...书里有很多蛮经典的句子值得收藏,比如一个美国人描述他对冰岛的热爱的原因那一大段排比句,还有“构想乌托邦的人,大多都像牙疼之人,以为牙不疼就是所谓的幸福了。” “古儒吉的教义:“我们总是把幸福留至日后品味,却忘记幸福本是稍纵即逝,只能在当下享受。当下是我们逃脱不了的劫数。” ” “一位冰岛电影导演说,只需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确定心中的家在哪里。这个问题就是:“你愿意在哪死去?” ” “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过:“离开便意味着忘却。””
  •     133:“不要把它当作游记看,更有意思的阅读方法是,把它所写的各国人的性格特点当成你身边所认识的各种人来看。 ”
  •     行走。不断的行走。寒假会重读一遍。寒假书单第四本
  •     我知道了有个名词叫幸福学,幸福学=subjectwell-being主观满意度。读起来特别幸福的一本书~
  •     其实幸福也许很简单。要当一个温暖的人。这很重要。
  •     其实不错的,只是中文版弄了个很傻的名字
  •     幸福与地理的关系,向来虚无缥缈,也捉摸不定。而埃里克•韦纳,这个自诩为牢骚鬼的、有些忧郁的美国记者,却勇敢地踏上了为时一年的幸福之旅,并写下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出版于2008年初的美国,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被多家大书店选中向读者大力推荐。其畅销原因有多种:它的睿智幽默、轻松好读,又耐人寻味,还有,它探讨的主题,正是人人追寻且持续一生的一个目标:幸福。现在,它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了,正好,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期,国人们正需要寻找幸福的热情。
      作为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老牌记者,韦纳的足迹遍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他在世界各地从事新闻报导工作。在新闻界,“不幸的地方+不幸的事伯+不幸的人物=好新闻”,所以,在从业的二十几年里,韦纳尽览各地的伤疤与疮痍,于是,他决定出发去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讲述另外一面的故事。出发之时的韦纳,正是一个现代人的典型标本:怀着勃勃雄心,偶尔心情低落,善于嘲讽挖苦,还藏着一些奇异的小癖好——狂热地搜集各种包袋,以至于他的妻子抱怨道:“你就不能有点正常男人的爱好吗,比如,看看色情图片?”
      作者的千里之行始于一座图书馆中——迈阿密大学的奥特里奇图书馆。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幸福,但幸福学研究却绝对是一门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作者不仅找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代哲人对于幸福的诠释,(原来,不少先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可多得的真理。)还搜索到了这门新兴幸福学科的最新成果:幸福学的学术期刊,还有不断问世的每年几十本相关著作和大量研究论文。作者还读到了段义孚的著作。这位著作等身的地理学家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相生相成的见解,令他玩味良久。
      此后,手持着幸福指南针,作者开始了这趟幸福之旅。
      作者将他的旅程分为十站:拥有完整人类幸福数据库且以宽厚包容著称的荷兰,一年选举七次且火车正点得令德国人汗颜的瑞士,以国民幸福总值为国策、国王想实行民主制的不丹,突然像中了彩一样暴富、人人拥有保姆的卡塔尔,冬季笼罩在黑夜之中、幸福值却高居幸福榜榜首的冰岛,重获民主、幸福值却不断降低的摩尔多瓦,相信来世和“不思考即幸福”、拥有迷人微笑的泰国,努力提升幸福值、将幸福当作一项努力之中的工作的英国,拥有智慧古鲁和静修所、拥有不断升级的现代代欲望的印度,人民四处手搬迁寻找幸福最大化却发现“幸福即回家”的美国。这趟行程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深陷幸福的沼泽与深渊,一次又一次地迷茫与反思:金钱、民主、信仰、家庭、海滩……所有这些,真的都是影响幸福的要素吗?
      作者的实地考察方式,并不完全是在街头随便逮个路人问他是否幸福,而是从驻外记者的万能背包里掏出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让他们牵线搭桥,“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当然,让人们开口谈自己的幸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幸福并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许,缄口不谈幸福正是通往幸福的密匙之一。”好在,韦纳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老记者,他有记者的眼光、田野作业般的精神、细致入微的观察,外加点脱口秀演员的俏皮话儿,让这趟幸福之旅变得有趣,也有收获。一些思考结论,也颇有新意。比如,作者对传统的“幸福是一种心态”的认识嗤之以鼻,他的观点是“幸福是一种享受美好事物的愉悦心境”。幸福与否取决于“自身所处的地点与文化”。因此,除了将这本自己的作品定义为游记,韦纳还相信,它是一本励志图书,是一幅从心理到地理的、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
      “通往幸福的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并没有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它唤起思考,提供思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关于幸福的所得。
      
  •     挺引人入胜的。。。。继续读。
  •     这不是那种浮夸的旅行指南似的烂书,而是一份深度游记,它充满了对当地人的访谈和作者亲身体验后的分析,也许有其片面之处(比如印度的部分就恨避重就轻没对印度各阶层深入分析),总之还是引人入胜,有时间会招来再看。的。
  •     其实,偶尔翻起这本书,看到书中所叔说的场景及风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我承认这里只消待着就会感到很幸福,可以让人忘乎所以,忘记了生之烦恼死之痛苦,只是后来我想起一句话,其实世界上最幸福的的地方是在自己的内心,外在的影响固然不错,可是只有心情好起来,才会真正的守望幸福。
  •     这世界有很多幸福的地方,哪一个属于你呢?
  •     借用国家地理旅行者的评语:读完此书,就好像跟随韦纳这位迷人且博识的向导,进行了一场旋风式的环球之旅。当然,手中还握着一个不可或缺却常被忽视的指南针:幸福。
  •     把幸福这一主旨很自然的贯穿到旅行路上,很治愈啊有没有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书名是土了吧唧了点,但听说“这本游记非常有趣!非常有趣!!非常有趣!!能把世界上最无聊的北欧人都写得那么有趣的不多啊,而且说实话在中文书市里,八成以上的游记我个人都觉得作者压根是白去了那些地方哈哈
  •     关于幸福的定义
  •     很有趣,作者非常幽默,洞悉了书中的国家人的性格
  •     Jeffery没有选择离开,因为离开就是背叛,只有留下才能留住回忆。他并不爱Slough,但是他爱他的妻子,在这里,一个饱受诟病的小镇,深深地爱着她。所以,他选择留下。
  •     说是旅行手记,又不完全是,因为作者的思考让旅途不再单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追随着一条起始于大雾天散漫而随性的航线,也许,真的可以找到幸福
    我不怕失去什么,本来我就不幸福
  •     这本书本来是参加“满额减”时因为额度不够最后用来凑数的,没想到竟成了这批买的十几本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作者带着记者独有的旁观的客观和冷静,对游历的多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幸福的理解做了记录。因其客观和冷静,打破了常规游记中只记美好的惯例,把所历之国上层下层人们生活的里子面子都翻开来看看,因而带给读者不一般的阅读感受。另外要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比较流畅,加之作者独特的幽默感,使人读起来身心愉悦又不乏思考。
  •     最爱冰岛
  •     最幸福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寻找,或许是家,有情人的关怀和呵护;或许在路上,途中的美好是人生的际遇,可遇不可求,勇敢请进吧,幸福就在不远处。
  •     很久没有读旅游的书了,因为很难接受时下对旅游类书籍的界定,同时,对于这类作者的大脑,我也十分的想不明白,对于他们来说,旅行时不时就是跑到那个地方去转悠一圈拍很多相片下来拍很多当地的土特产品。而关于旅行的书,就是摆上一堆风景画,介绍哪个拐个弄子里面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弄到便宜的飞机票以及如何免费蹭一个晚上的床。请问你们,旅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估计大部分的作者都会以一种面对外星来客的眼神看着我,对我说:旅行就是旅行,就是为了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饱览漂亮的风景。或者一脸虚无缥缈的世外高人模样:旅行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您到莲花峰顶上坐着,坐久了往下一跳就找到了,真的……寻找你大爷)
    得知很快要到手一本不丹王太后童鞋写的《秘境不丹》,我就首先打开关于不丹的章节来看,前不久据说不丹年轻的国王刚刚大婚,老师说,前段时间威廉王子迎娶他的王妃的时候我就都没什么感觉,不列颠鬼子距离我们太遥远。而不丹人民实在奇怪,我们时至今日还在为半个多世纪以前“站起来”而欣喜若狂。不丹人民一听到他们的国王想要改变国家的体制废除君主世袭就惊慌失措,甚至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殊不可解,我觉得这种民众之愚昧实在令“天朝”和“上国”哀其不幸怒其不幸。天朝当然是指我们,是吧,我们还要解救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下水深火热的难兄难弟们呢(难兄难弟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请自行字典),上国则是朝鲜哇,人家几个世纪前就自称“高句丽”呢,当然是上国了,金二胖同志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嘱托三胖一定要坚持闭关锁国一百年不动摇,同时要发扬先富带动后富的共产主义精神指导美国改革开放。在这样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世界上居然还存在这这样一个角落,人民们深切的为封建统治者万恶的剥削头子放弃他们而感到恐慌,简直是愚民。不,他们一定是遭受到了本国三座大山的恐吓压制与帝国主义的教唆。所以天朝上国赶紧去拯救他们吧……我又走题了orz
    话题还是回到埃里克在不丹读过的时间,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算富裕却没有什么奢求,因此,他们生活的平静美好,有些人家财万贯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妨借用文中仁波切对埃里克说的那句话:你能看得见头上的灯光,但你无法证明他的存在。因为你若是天生的没有视力,就看不见这光。如果你需要证明才肯承认他的存在,就永远不会被这光芒照耀到
    你明白了没有,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
  •     幸福是什么作者戴着好奇与疑问去了各给地方才发现家才是幸福的地方
  •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寻找心灵上那一片圣洁的净土。尘嚣的城市,浮躁的生活,灯红酒绿的诱惑让我们很容易的迷失自我,忘记了我们心灵上所期望那片乐土,遗忘那所精神的伊甸园。现实的残酷,已逐渐消磨了我们的意志,磨灭了我们的信念,现实的我们越来越像行尸走肉,做着周而复始的事,遵循着一成不变或不想改变的循环。我们甚至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害怕踏出自己的心理安全防线。社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压的我们几乎窒息,在各种重压之下我享受着我们有限的自嘲式的欢乐。我们变了,踏出校园的那一刻我们注定要跳上了人生的方向盘,必须做出改变,无法逃避,无法抉择,尽管如何的不情愿!我们好似踏上了社会这列盲目向前的活车,我们心中对下一站的无知,不知道自己将去何方,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我想要得到什么?我无数次的扪心自问,无数次的辗转反侧,但是始终没有得到答案。我渴望宁静,我渴望心灵上的宁静,我渴望得到泪水洗刷心灵后的宁静,我渴望得到泪水洗刷心灵宣泄感性后的宁静,我渴望得到泪水任意洗刷心灵和肆意的宣泄自己情感后的那片宁静,只求似海水波涛汹涌、波澜壮阔后后归死寂。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或许人在社会中追求的是自我实现的价值,而在旅行中我们所追求的我们基因中原始的那种对回归大自然的憧憬,对自由无拘无束丛林生活的向往,对本能自由的追求。无论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独自旅行,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去发现自我、追寻存在的方式。
    初步了解《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实在央视12套《读书》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对此书中不丹的描述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不丹重视国民幸福指数,不丹人重视环保,严惩砍伐树木,城市没有霓虹灯、没广告牌,不丹的军队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酿造苏丹90%的朗姆酒……看到此刻,我抑制布置内心中狂躁的心灵,迫不及待买了次书,并把不丹列为自己旅游必去目的地之一。
    不丹一个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一个不曾被现代城市文明所玷污的国家,他神圣的雪山、虔诚的僧侣、朴实的民风,使这个雪域高原仅有50万人口的国家是如此的和谐。不丹,是那么的原始、天然、圣洁、一尘不染,让人心灵上得到宁静的一片净土,一个让人甘心放弃喧嚣城市里一切而去追寻的地方。
    某一天,放下包袱,背上背包,去旅游,感受自然,追求宁静、寻找自我!
  •     畅销书读起来不费脑。
  •     随着作者的文字,了解了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增长了见识,有些许共鸣,引发了思考,知道了曾困扰我的问题所在,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发现某些国家风土人情真实环境并是我想象中的那样令我向往。原来还觉得自己不是很幸福,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体会了短暂而又真实的幸福感,很享受读这本书的过程,因为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心态都变好了,很神奇,不知道为什么。
  •     幽默,平和,游历中丰富的细节,林林总总的人物,是我最喜欢的那类游记。
  •     语言幽默,讲了作者如何在许多地方探询幸福的真谛,最终找到的故事。
  •     比之游记更有深度,比之新闻更有趣味,借着幸福话题对生活哲学不断探寻,借着众人之口去回答世纪难题。幸福没有所在。
  •     旅游就是幸福的生活方式之一,到最幸福的地方旅游更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这本旅游励志经典书籍,确是旅游爱好者必读之书,获益甚多。
  •     一个觉得自己忧伤的作者,一段奇妙的寻找幸福的旅程,不一样的人,有幸福的脸庞,有悲伤的面孔,还有的是喜忧参半,有人觉得自己很幸福,有人沉湎于自己的悲伤中不可自拔。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也许真有那样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地方,那里满是幸福!
  •     这本书是买来送给一位喜欢旅游的朋友的,拿到后自己确先爱不释手起来。第一次读旅游的书居然这么有深度,看后让人豁然开朗了,发现幸福原来可以离我们很近,也许转个弯就到了,关键是转对弯。
  •     书名简直太对不起内容了。那么大的主题用那么短的篇幅写居然一点都不乱,文字逻辑通顺,文章内容饱满。
  •     这本书写了作者去了不同的国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不同的国家寻找他们幸福,内容很丰富,描写很细致,很好的一本书,静下心来, 看看,给自己来个心灵上的旅行,很不错的哦
  •     和心爱的人一起去旅游吧。介绍世界幸福地方的好书。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是一本游记,书价很给力。作者要感受的是“人们不用为生存而抗争”,而幸福地享受人生的地方。他的第一站是荷兰,他来这里拜访一位研究幸福的教授。荷兰给他的感觉是宽容忍耐,即使是大麻,色情。和骑自行车。宽容即所谓的幸福,作者并不认可,于是,他奔第二站瑞士来了。坐车进巴塞尔(他没去看THIPOINT,也没去一下河边),直奔日内瓦(日内瓦湖的风光,没提;万国宫,没说。),他来会的,依旧是本地人。阿尔卑斯山,他去了,他“沉醉在宁静中”;伯尔尼,他去了议会大厦,爱因斯坦故居,还是“浮想联翩”;苏黎世,“从山顶俯瞰”;最后,终于来到卢塞恩 (多好的廊桥,多好的湖,多好的建筑,他没提),依然是见人。作者的结论是,瑞士人有“比满足多一点,比欣喜少一点的幸福”,满足,而且快乐。好了,这不是一位驴友的游记,能满足我们视觉愉悦的那一种;这是一位知识分子(作者本人是记者)的思维游记。 如作者所说:”一个人的天堂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地狱“,这样的书,却可能是能分多次去读,能回头去读的书。“关键是转对弯”,好不好的评价在不同的读者。
  •     这本书的作者感觉非常有诚意,对于自己的疑惑与思考都描述得很细致。
    对这10个地方的所见所闻也都有自己的感想,让人仿佛跟着他去寻找幸福,细细读下来也别有一番心得。
  •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答案因人而异是正常的。远走八方,依然还是会回到原点靠自证。历险总是非凡的,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艳羡。
  •     哪里是最幸福的地方呢,作者去了那么多的地方,发现,号称幸福的地方,不一定觉得幸福。我想,我心安处便是幸福吧!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并没有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它唤起思考,提供思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关于幸福的所得。
  •     作者通过游记调查的方式,在几个特定的国家亲自体验了下生活,当地的生活,然后思考那里的幸福概念和程度,对比自己先前认定的幸福条件,进而获得了对幸福更深一层的感悟。作为一个对国外文化知识背景和生活习俗不了解的人,此书亦可当做一个科普,了解下外面的世界外面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流畅,读起来轻松惬意,某些作者的经历也会激发读者的思索,总体而言值得一读。
  •     http://kejiao.cntv.cn/humanities/dushu/classpage/video/20110812/100073.shtml
  •     向往不丹。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在你心里。
  •     思考
  •     这书挺没意思的,除非你对“你幸福吗”这一类问题特别感兴趣,否则看看CCTV比看这书强
  •     每一次旅行都要有意义,探讨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它可能远在天边,亦可能近在眼前。就像书中所说,幸福,也许就在你转弯的地方,关键是转对弯。
  •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定义,那是属于每一个人内心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地球的另一端,在那遥远的千里外,有着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或许我们真该去那里看一看,走一走,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结识各种各样却又同样热情的朋友,来吧,洋溢着满满幸福的国度欢迎你的到来,这是一本能提高我们幸福感的书,值得一读。
  •     将来家里一定收一本。
  •     其实书本身不错,不过翻译和编辑一般,导致这本书被埋没,可以一看。
  •     读起来非常轻松有趣,作者非常幽默。的确不能简单称之为游记,有点社会学心理学的意思。读完能轻松地入睡,是一本极佳的枕边书!
  •     思考幸福 追寻幸福
  •     幸福究竟是什么?
  •     是我想要的书。书中的地方,不丹、瑞士、泰国等,都是我想去的地方,这些地方,不是最富饶最两人憧憬,却吸引着很多人,这些地方的幸福令人着迷。作者写出的,不仅是一篇游记,还有旅途中的点点思考。
  •     埃里克。韦纳的旅行笔记,寻找幸福的旅程。而在不同的地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比如在瑞士,幸福是知足常乐,在荷兰,幸福是安逸和谐等等。作者以哲学与艺术的角度,来辩证幸福,是一本与哲学擦边的书籍。
  •     值得多次阅读的好书啊。幸福与地理位置无关,与贫富无关,与自由无关,与数字无关,与福利无关……幸福只在于你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你的归属感。这本书写的睿智幽默又耐人寻味,看的轻松,又能引人思索,绝对是下午茶时间的精品读物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励志
  •     本来就是特别喜欢旅行的人,无论旅途是否愉快,我都会觉得是一种收获。这本书从一开始介绍"幸福"这个概念就深深的吸引我了。它并非如标题所示的游记类图书,更像一本深省人生的书。以第一人称开篇更像是作者在自说自话的表演,很喜欢这种写作方式,很容易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     我也要去旅游,走遍我想去的地方。通过此书,看到了幸福的地方,有时间,不一定是要挤出时间去看看的。谢谢小作者。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不在名山大川,只在你的心里。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就在身边,看了好心情。
  •     什么是幸福,可能是人们常常会问自己的问题,可是以这个为主题,还专门跑去各个国家考察,却是一件很有新意也很有趣的事情.这不是一本游记,但是在作者在不同国家找寻有关幸福答案的过程中,也同时用诙谐的语言,为读者描述了每个国家民族的特性(尽管对于他评论的而我们没去过的国家,无从判断他的描述是否客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更深入的,作者对幸福的意义,从多各角度进行思考和剖析,也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的思考.谢谢这本书,带我的心作了次淋漓舒畅的旅游.亿现在,很想去那个有着极夜却仍然拥有幸福感的国度,冰岛;也第一次真切地对金融危机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表示同情和遗憾.
  •     聊当让大脑放松一下的休闲读物……作者自称性子里有些忧郁,我怎么没看出来……
  •     每一个地方都有幸福的地方 它有或者没有的都可以给你带来一丝快乐!幸福没有“最”只有适合自己的幸福
  •     喜欢旅游,于是选择购买了这本书。“一个美国记者,手持幸福指南针,游走世界十国,从地理到心理,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很佩服作者这个驻地记者,为了诠释幸福,专门实地考察多个国家,用心和笔记录,而不是用相机简单的勾勒与记录。地理位置与幸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拥有一个善良、爱、希望和梦想的心灵才会让你永远地获得幸福。 幸福可以离我们很近,也许转个弯就到了,关键是转对弯。
  •     比较有趣,从幸福研究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但肯定不全面。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去了解那个地方。
  •     那是在高二的一个下午,在学校门口的书店,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关于冰岛的记录,依旧不能忘记。
  •     是一场以幸福为题的旅游书,带着思考,带着向往,找寻世界上最让人有幸福感的地方,内容很有新意,看着也很有趣。至于书本身,是当当那种质感比较一般的定制版吧,相对来讲装帧比较简单,纸张的质感很一般,比较粗糙的,但胜在价格便宜,很实惠。
  •     喜欢睡前躺在床上看,有很多国家的风俗精致,关于幸福角度很独特。刚刚看完不丹部分,每每看到关于旅行的说都有一种抛下一切去漂泊的冲动。不过文字上的旅行也是很有意思的。结合最近在听的哈佛的幸福课,在生活态度上有点点新的认识,不能说从无到有,应该是渐渐显现出来的或是经过深思熟虑再由某些引导下产生的。很推荐~
  •     其实就是介绍不同国度的文化
  •     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游记,更像是周游世界后的一些感悟的杂记,作者运用文字的能力十分娴熟,看几页后就忍不住被吸引,像是一个久识的老友一般,絮絮叨叨的跟你说些没的有的,感觉很亲切,读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忍不住嘴角上扬,很好很让人放松的一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     书名坏事
  •     在角落发现这本书,没有想到看完后如初大的幸福感。
  •     乍一看书名,以为是各国家的游记,最近对旅游着迷的我,迫不及待的买了此书。看过之后,感觉更像一本旅途的心灵鸡汤,诠释了作者在各个国家对幸福的感悟,介绍了各个国家的特色,虽然没有涉及景物介绍,但对人文及心灵世界的探索也是值得一看的,对于生活中的幸福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需要用心慢慢读来,定会受益匪浅。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看完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游遍世界的感觉!好书!顶!
  •     刚开始读觉得还可以,慢慢读下去,品味“幸福”,跟作者一起寻找最幸福的地方,是本不错的书。
  •     励志旅游经典之作。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
  •     幸福不能求诸于外,还是好好和自己的心一起努力吧
  •     作者的十个站点没有中国,估计没有谁会说出中国人的幸福是什么,也不会让世人觉得是幸福的地方,但可读着文字跟着作者享受一下那幸福的地方吧,宅在家里去旅行。很喜欢读书,更喜欢买书,每当拿到一本自己购回的新书比买一件心惬的衣服还开心。
  •     书名很烂,书却很好看,拿起来就不想再放下,不应该归类于一般的游记,书中流淌着作者的思想、思考,以及哲学思辨。
  •     感觉写得还是不错的,比较客观
  •     标题党
  •     用不同是视角来阐述幸福。我们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幸福有多少?这些都不得而知。你看到的便是你的世界,你脚步到达的地方便是你的人生。且行且寻,幸福的定义。。。
  •     寻找内心的平和和幸福,很喜欢“人们总是靠观察他人的欢愉行为来获得自己在精神上的愉悦感,正因如此,色情业和咖啡馆得以长盛不衰”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我是 在电视上介绍的,主要是不丹吸引了我。所以我买了。很向往那种生活,T他们国王是对的,经济不能破坏环境和幸福
  •     当初买此书以为是作者去了某个国家旅行的经历而已,所以买来看看。但看起来,不完全是一本旅游的书籍,而是一个专心研究幸福的 人写的一本书,作者到了世界十几个从数据上看最幸福与最不幸的国家,本以为可以通过这些国家的研究和游历总结出幸福的根源,但貌似每个国家都有其幸福的独特的原因.这也证明了,幸福是在满足温饱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指标.别人感觉幸福的事情,你并不一定会认同.就像我从为不认为购物,逛商场是件幸福的事情.但很多姑娘们一冲进商场后大包小包出来时,满脸的幸福....所以没有必要一定去追求他人的幸福,坚持自己的幸福准则,坚持自己的追求,幸福离你还会远吗?
  •     幸福在哪里?是在需要跨过茫茫大海、翻过重重高山遥远的国度,或是在身边,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在心里问问自己,我有点不太明白,我从来没有想过幸福会在哪里亦或是我幸福吗,因为幸福或许是一种想象中的奢望,追踪其源,反而会不幸福。不过我想,我是幸福的吧,在快乐和痛苦的这一路,我依旧很满足,并带着一点好奇向前走。

    9月初在飞往上海的上航班机上,为了打发这两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便在出发前从家里的书柜上取下塞到包包里(想来,这个决定还是很正确的^_^)。登机之前,因为上海遇台风,我不得不闷在吴圩机场5个小时,起飞后,心情很焦躁,但在三万米的高空,我只能做的事便是乖乖待着。这本书帮了我很大的忙,伴着窗外的蓝天,我认真地读着书,心中也在思考幸福的定义。书里介绍了关于10个国家的幸福,作者探访各地的人,有富得流油的商人,也有口袋没钱依旧讨酒喝的穷人;亦有在旧制度下要破土新生的年轻人,更有唠唠叨叨埋怨国家体制的老人;或是执着热爱本地的异乡人,还有深爱脚下这片土地的本地人。他们在作者的记录中都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幸福感,具体说就是一个国家的特征。我相信,在一个国家的体制、道德、宗教风俗和环境下,国家的幸福感必会有这些特征的痕迹。人们的幸福感也会和其相照应。在小而强大的瑞士,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自然,群山环绕下的发达小国,人们的生活与环境脱不了干系。他们在自然中找到归属的宁静,体会这片不可多得的幸福。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冰岛。在一年屈指可数的有阳光的日子里,面对黑得可怕的白天,冰岛人更多的是享受这份“黑色幽默”,美食和美酒足矣。我很喜欢冰岛人的幸福精神,就像作者写的标题《冰岛:幸福是一次失败》。内心害怕失败的我一下子找到了一丝安慰,冰岛人在黑夜即是白天的生活中对于失败并不在乎,而我们往往是把失败作为追求成功结局的铺陈,而忽视了本质。我们的心都是好的,何必让失败抹上一笔灰色,待到成功时再去除那份暗调,让光芒绽放。每个失败的人并不是有意要去失败,别忘了,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人,在乎太多,反而失去太多,也包括了幸福。

    回程的时候,很巧,还是那架班机,再次拿起书细细享受飞行带来的惬意两个半小时,这次读到了摩尔多瓦的幸福。摩尔多瓦有过富裕的日子,而现在则是贫瘠不堪。本章开篇就引用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人若是不幸福,也就看不得别人幸福”,在这样经历起起伏伏的国家,他们期许着别的国度的富足生活,会有幸福吗?作者写的标题便是《摩尔多瓦:幸福是身在别处》。在穷得什么都不剩的土地上,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吗?在作者的记录中,我想不尽然。我很喜欢作者在摩尔多瓦的房东老太太说的“费弗提费弗提”(fifty fifty),对于生活的喜爱,一半一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她对于生活并不是全盘否定,50%的幸福这不明显地摆在那里吗?纵使这个国家的人都在向往他国的幸福,但是他们依旧留在这个国家(虽然有贫困的因素),在拥挤的公车上,在热得透不过气的街道上,在小得不得再小的房间里,他们仍在生活,属于他们的生活。读到完这章,我有些意识到,幸福或许并不是全来自经济程度,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冰岛人对待稀少的阳光日,选择了拥抱黑夜;摩尔多瓦人面对贫困的生活,选择了接受并一如既往地生活;印度人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选择了开辟心灵净土追求内心平静和至高无上的宗教信仰。那么,幸福一定是在生活的作用下产生的,顺应自然而发展,不再恐惧生活,而是享受生活,我们应该会幸福吧,是心中的幸福。

    随着飞机慢慢滑向廊桥,合上书,我想,此刻幸福在哪里?嗯,是在家里。
  •     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是的,它会带给我们惊喜
  •     一个美国人写的寻找幸福的游记。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象征意义上的幸福,而是真正的字面上的幸福哦,是那种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持的幸福学调查游访。视角独特,写的有趣。要是文字里能少一些文人气和美国人式的少见多怪就更好看了。
  •     这本书说的不是简单的旅行日记,而是真正深入到一个地方了解到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最后回到家,悟出幸福的真谛。各地的奇闻异事可以在闲聊的时候增加谈资。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品读的一本书
  •     特别好的一本书,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真的很真实
  •     寻找幸福真谛的游记,很开拓思路
  •     【身在地狱,心在天堂】
  •     痴心于幸福的人,读此书可明哲
  •     洲与洲之间,国与国之间,当然是有太多的不同,但少有人考量这不同给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幸福指数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不同的人,同等的条件感受到的幸福并不相同。显然,最幸福的地方也未必就是你应该去到的地方。影响我们的是,有些人的心态,有些人的思想,有些人的追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